搜索

24541

主题

咸阳

为什么要登山? 因为山在那!

[复制链接] 查看:6601 | 回复:7
发表于 2011-8-26 22:07 1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1922年,马洛里第二次来到珠峰,并被邀请担任攀登队长。马洛里和剑桥校友索马威尔对体育精神的坚持,使得他们难以接受对氧气的尝试。马洛里等4人到达8170 米的高度并返回时,遭遇了滑坠。做保护的马洛里的快速反应拯救了同伴的生命。这一次攀登,最终到达了8300米——离顶峰只有500之遥。这一年活动的一个最大收获是,发现了氧气的确切效用,并确立了高山氧气设备的基本模式——气瓶、气管、面罩,后世的人们只增加了一个调节器。
    1924年乔治·马洛里和同伴安德鲁·欧文究竟有没有登顶珠峰,始终是世界登山界最大的一个谜——如果他们成功登顶,将把这个历史时刻提前29年。
乔治·马洛里参加了人类前三次对珠峰的尝试,并最终消失在海拔8600米的暴风雪中,再也没有回来。
    马洛里18岁的时候就喜欢上了登山,在那个被称为“阿尔卑斯登山的黄金年代”的日子里,年轻的马洛里并不是欧洲大陆最优秀的攀登者。
    然而,他对于山有着极强的进取心和巨大的兴趣。

    1921年,他作为第一支珠峰攀登队的一名成员,曾因为固执和缺乏地形知识而大受苦头。接下来季风季节的恶劣天气,让他和伙伴布洛克二人在帐篷里足足等了三个星期。那一次,他到达了北拗——并测量出这里的高度是海拔6985米。由于全队处于极端疲惫的状态,这一年的侦察没有向更高的地方前进,但是他们终于找到了通向顶峰的路。这次攀登在“阿尔卑斯攀登方式”之外,确立了适合于8000山峰的“金字塔攀登方式”。
  
                   马洛里和同伴在营地                              试用氧气    1924年,第三支珠峰探险队来到山下,马洛里依然在队伍中。这一年他38岁。他和22岁的牛津大学划船队队员欧文自告奋勇地担任了最后突击顶峰的任务。6月8日午后不久,马洛里和欧文从8256米的突击营地开始向峰顶进发,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淹没了他们的身影——他们再没有回来。队长诺顿观察到他们的最后位置是在8600米附近
                              《消失的探险者:寻找马洛里》
    马洛里最为人知的,是他的一句名言:“因为山在那里”。这句话既是大众传媒无数次错误引申的亮点,也曾激励了许多新人踏入登山的行列。
    然而,那是个被传媒和观众们刻意附会夸大了的误会。马洛里的脾气倔强并且不善于做作。1924年随队的记者在营地一个劲追问他为什么还来珠峰,被问得不耐烦的马洛里最终没好气地回了一句:“Because it is there.”就掉头而去了。

    真正的喜爱,是没有理由的。
后记:
    在乔治·马洛里失踪16年后,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全世界有6000万以上的人死于这场战乱。

    1999年,一支登山队在珠峰的冰雪中,发现了一具像大理石雕像一样洁白的尸体遗骸。遗骸面庞朝下趴在山腰,双臂外张,双手深深地插入冰冻的土中,他的右手臂严重折断,肩部重伤,两腿部位也有多处骨折。安珂和队员们从尸体残留的衣服碎片以及其它的遗物上证实,他就是失踪了整整75年的乔治·马洛里。

       马洛里的遗体

发表于 2011-8-26 22:19 2 只看该作者
小峦子的图片看不到,要重新上传。
发表于 2011-8-27 10:13 3 只看该作者
图片看不到,那怎么搞的,我看看
发表于 2011-8-30 10:16 4 只看该作者
不要用外链  上传8264个人中心照片里 然后放到帖子里
发表于 2011-8-30 22:01 5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古袅袅 的帖子

谢谢指教
发表于 2011-9-1 01:45 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白山黑水极北人 于 2011-9-1 20:04 编辑

这个这个,,,有个记录片记录了马洛里的一生,还有一本书《Paths of glory〉
发表于 2011-9-1 21:07 7 只看该作者
:victory:手指太干巴了,版主是否能重新设计一下-----
发表于 2011-9-3 01:31 8 只看该作者
哎,好的,这是我原来博客的文章,现在找不到了,搜狐的我不用好久了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