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56037

主题

其它

青藏线上看景观看辽阔看苍茫,川藏线上看险峻,看垂直变化...

[复制链接] 查看:13028 | 回复:9
发表于 2011-10-6 15:59 1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空空座位 于 2011-10-6 16:27 编辑

嘿嘿,这句话出自中国国家地理2006.7单先生的大作《青藏川藏大比较》,我借来引用下

记得我最初看到的时候还在上高中,那个时候川藏,横断,雪山,318对我而言都还是一些模糊的概念

这篇文章就像邻居的大姐姐一样点燃了我最初的火苗!

那天正好看到有人再求这篇文章,还看到有人在纠结进藏路线选择问题,我觉得这篇文章都会有点参考价值

对于那些奔赴拉萨的孩子们,这个也收藏下来作为必做的功课吧!正如编者说这篇文章对青藏川藏沿线景观特色和美感做了比较,我们不正需要除去 图片之外的文字冲击我们的心灵吗。

亲情手打呦~~~键盘前飞了整整一天,一万三千个字,相当有成就感。

不多说废话,上正文




青藏川藏大比较


            单之蔷



青藏-川藏珠联璧合

      


    站在唐古拉的垭口,我忽然想起:从西宁一路走来,青藏线上竟然没有那种一道一道的连续拐弯盘旋而上的盘山路。身旁的路碑上写着“唐古拉山垭口:海拔5231米”。前方不远处,就是雪峰,宽阔的,坡面平缓的冰川很近,好像要流淌过来。到了这么高的地方,竟没有走盘山路,真是奇迹。我又回想起翻越大名鼎鼎的昆仑山时的情景,也没有走盘山公路。

  

       这与川藏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川藏线出成都平原不久,从翻越二郎山开始,就进入盘山公路历程。其实走川藏线就是两种运动的合成,一是左右盘旋,二是上下起伏。我想起了我们当年走川藏线,从帮达到八宿县翻越业拉山时的情景:那条盘山公路号称有108回头弯。我认真数了下拐,最后数出88个,90度左右的弯更是有300多个。

  这就是这两条路的区别,青藏线修建在相对平缓的高原面上,川藏线则延伸在时而峰巅时而深谷的横断山区。



       其实这两条路的区别还有很多。他们的特色通过比较逐渐显现出来。我甚至觉得这两条路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显现出各自的特色和美来。只有通过比较对这两条路的认识才够全面。这两条路珠联璧合,像一对郎才女貌的伉俪,形成一个完美的组合,向你展示世界上最独特的区域-青藏高原的魅力。

      

      但是有一个担忧,我不得不说出来。我相信任何走过两条线的人都会得出这样一个印象:就是川藏线的景观要比青藏线美。比起川藏线那些水急山怒的激动人心的景观,青藏线似乎有些平淡,甚至说青藏线有些地段令人昏昏欲睡。今年五月,我由于去可可西里和长江源,在青藏线上反复走过几次,坐在车里。窗外是缓缓起伏的低山和丘陵,稀疏的草原,裸露的土地,而且这种景观是大尺度的,不是一晃而过,而是漫长的,长达几百公里没有变化的。再看看青藏公路铁路的两旁,到处是由于铁路建设路基取土形成的坑坑洼洼和废弃的房屋,我心里想:青藏铁路的旅游能搞起来吗?人们坐火车看什么?他们会不会失望?但是如果火车走的川藏线就不会有这种担忧了,我相信走川藏线的人们会在一连串的惊叹中走完全程的。

     

       这里我想说一个矛盾:激动人心的川藏线美则美矣,但其内涵比起青藏线来要略为逊色;平淡的青藏线景观变化虽不如川藏线让人眼花缭乱,但其讲述的自然故事要比川藏线深刻和丰富。甚至可以说,就认识青藏高原而言走过川藏线的人,还不能说走过青藏高原,只有走过青藏线的人,才有资格说,我去过世界的屋脊-青藏高原。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川藏线走的是青藏高原的边缘,还不能算已看到了青藏高原的全貌,而青藏线则穿越了青藏高原的核心地带,“世界屋脊”的特征是在青藏线上展示的。

      

     不仅如此,青藏线经历的山与谷不如川藏线多,但他跨越的自然区却比川藏线丰富,而这些而这些大的自然区相互之间有着本质的不同。川藏线也穿越许多不同的区域,但这些区域的不同是低层次的,。比如青藏线跨越了中国最基本的三大区域: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原区和青藏高原,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走一遍青藏线等于走遍了中国;而川藏线仅仅是在湿润半湿润去穿行,走过川藏线,还不能了解中国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是怎么回事。因此可以说,对中国自然环境来说,青藏线有着巨大的概括力,他好像哲学中的范畴,而川藏线仅仅是概念。

  

    川藏线的一大遗憾是没有经过干旱区,像青藏线上的柴达木盆地那种典型的干旱区景观是十分珍贵和难得一见的。川藏线的另一个遗憾是没有经过寒旱区,即既寒又旱的地方,比如青藏线上昆仑山和唐古拉山只见那个被称作可可西里的区域。这里是最能反映青藏高原“高寒”特征的区域。这是海拔平均4500-5000米的高原,这里是真正的高原,世界上有许多的高原,但是有这么高这么广阔的高原吗?没有。只有可可西里才有。广阔连续的冻土区,也有的高寒植物,成群而独有的大型野生动物是这里的魅力所在。

    青藏高原的平淡是表面现象,它的丰富是暗藏的,就地貌而言,它从西宁到拉萨,经过了黄土高原边缘的河湟谷底,青海湖盆地,祁连山,柴达木盆地,昆仑山山脉,可可西里-长江源高原区,唐古拉山山脉,羌塘高原东缘,念唐古拉山极高山,拉萨河谷。这里面有高山,河谷,盆地,高原。川藏线从成都到拉萨,经历了高山,峡谷,盆地,但缺少可可西里那样的高寒高原区。就植被而言,青藏线经过了祁连山东部干草原区,柴达木荒漠植被,可可西里-长江源高寒草原,那曲高寒草原,拉萨河谷灌丛草原,经过了五种植被区域;川藏线上的植被以森林为主,沿途穿越了川西峡谷山地的常绿阔叶林,横断山脉北部峡谷的高山栎林,云杉林冷山林及喜马拉雅北翼山地中以云杉冷杉为主的寒温带针叶林。由于青藏线相对平缓,川藏线起伏剧烈,因此展现在人们眼前青藏线景观十一水平分布为主,而在川藏线上是以垂直分布为主。在青藏线上看景观石向前看,或者左右看,看辽阔看苍茫,在川藏线上看景观则要仰视或者俯瞰,看险峻,看垂直变化…..

  

      这真是两条差异显著,相互映照的路,正是通过比较这两条路的差异,我们对这两条路的差异,才不断深入和清晰起来。

       走青藏线和走川藏线沿途看到的景观有什么不同吗?他们各具特色。对于植被:青藏线看草原,川藏线看森林;对于地貌:青藏线看宽阔的高原,川藏线看高山峡谷;对于气候:青藏线看干旱景观,川藏线看湿润的景观像。还可以进一步说,对于河流:青藏线看不仅可以看到外流河,还可以看到内流河,而川藏线都是在外流和区域,这些河流最终都是要流归大海的;对于冰川,是两条路上共有的,但有的景观是是某一条路说独有的,比如大群野生动物在荒漠上游荡,这只有青藏线的可可西里才能看到。同样的柴达木的荒漠,盐湖和可可西里一带的连续冻土区是青藏线所独有,而波密森林与冰川共存,易贡的茶园与雪峰同在,则是川藏线上的风景。

   

     怎样形容青藏线与川藏线的不同呢?如果说青藏线是史诗,则川藏线是小说,;青藏线的景观让人沉思,川藏线的风景让人激动;青藏线是杜甫,川藏线是李白。

   

   这两条路合起来,才勾画出一个青藏高原的轮廓和剪影来。


发表于 2011-10-6 16:03 2 只看该作者
沙发否
发表于 2011-10-6 16:06 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空空座位 于 2011-10-6 16:17 编辑

   山的比较

  



     在青藏线上,随便一个土包也比泰山高,在川藏线上许多山都比珠峰高。说青藏线上的土包比泰山高是指海拔高度;说川藏线上的山比珠峰高是说相对高度,即从山脚到山顶的高这也道出了青藏线与川藏线地势上的不同之处。

   

    我们知道中国地势分三个台阶,青藏高原是最高的台阶,它的海拔高度平均在4500米左右。西宁本身就在青藏高原上。青藏线从西宁(海拔2230米)到拉萨是在第一台阶上行驶,但是川藏线的起点成都(海拔512米),成都在四川盆地中就海拔高度而言属于第三台阶,因此川藏线是从第三台阶驶向第一台阶。完全可以想象这两条路的地势变化是何等不同。这也是青藏铁路沿着青藏公路修建的原因。

       在川藏线上行驶一会爬上山顶,一会下降到谷底,短时间内海拔变化可达2000-3000米。在山顶俯视谷底:大河如线,人如蝼蚁;在谷中,抬头仰望:雪岭若浮,车似天降。在川藏线上你会有一个强烈的感觉就是山太高了。

  

    青藏线上就不同了。在青藏线上除了祁连山,昆仑山,唐古拉山,念唐古拉山这些大山,在途经的大部分区域你会觉得这里的山不是很高。我们放眼望去,扑入眼帘的是缓缓起伏的低山和丘陵,用当地的话讲就是“远看成山,进看成川”。其实就海拔高度而言这里随便一个小土包都比川藏线上一些大山如二郎山,折多山,高尔寺山要高。这里海拔高度已经不能描述这里的地形地貌特征了。

  

     为什么认识一个山,既要知道海拔高度,又要知道起伏程度呢?因为海拔高度可以告诉我们山上的植被情况,告诉我们是不是雪山,山顶有没有冰川,山顶的温度等等,但是仅仅知道海拔高度,并不能判断这座山是不是雄伟壮观,美感如何,险峻程度以及上山的路是否陡峻和危险,这些信息只有起伏程度能告诉我们。

川藏线上大起伏的高山和好像要把地球掰开一样的一道道峡谷,不仅让我们认识了各种类型的山和峡谷,还让我们认识到了河流切割和溯源的侵蚀力量。又一次,经过一系列的盘旋和上升,我们终于到了色季拉山口,站在这里,极目远眺:蓝天如靛,苍山似海,水走山奔,涌来眼底。这时我发现虽然我们从川藏线上一路走来,时而深谷,时而高山,但此时看到的景象确是一道道大山的山脊竟然在一个平面上。可以想象几百万年或千万年前,这一道道大山和一道道峡谷是不存在的,那时这里是一个海拔不高的准平原,眼前的山和谷是随着青藏高原的上升而被河流切割出来的。这也使我想到了青藏线所经过的平缓的高原面之所以平缓,缺少高山河峡谷,是因为青藏高原边缘的那些河流,溯源侵蚀海没有到达那里,亿万年后说不定可可西里也会成为横断山区。甚至川藏线上湖泊少,青藏线上湖泊多,也与河流溯源侵蚀有关,这些流淌到大海的外流河侵蚀到哪里,哪里的湖泊就要消失。青藏线上尤其是可可西里地区那些美丽的湖泊之所以密集,是因为青藏高原边缘那些放射状的奔向大海的河流海没有侵蚀到哪里,哪里还是一块静谧的处女地,不仅人类活动的干扰少,就是大自然本身也不愿意去改变哪里。


发表于 2011-10-6 16:09 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空空座位 于 2011-10-6 16:16 编辑

   水的比较青藏线:留恋湖畔  川藏线:穿越激流




     每当想起青藏线时,我的眼前就会浮现一个个美丽的湖泊;每当想起川藏线时,我的耳边就会响起一条条大河激荡的涛声。我发现青藏线和川藏线一个重要的差别是:青藏线串起一个个湖泊,川藏线跨越一条条大河,所以走青藏线可以看湖,走川藏线可以看河。

     青藏线末端有一个湖-纳木错,这个湖的魅力在于湖的南岸沿东西方向逶迤着念唐古拉山,其主峰是一组超过7000米的雪峰,峰形各异,雄姿勃发。站在北岸看,蓝宝石一样的湖水,无边锦缎一样的直铺雪山脚下在雪山湖水之间,还有缓缓起伏的波浪一样满是绿草的低山。雪山,草原,湖泊,仿佛从东到西,用油笔排笔涂出的白,绿,蓝三道色块,这三大色块是上帝的笔触,规模巨大,壮美异常。

     面对纳木错,深感语言的苍白。就像李白所说的,眼前有景道不得,又像陶渊明所言: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站在纳木错湖边,她的美已经征服了我,对她的美我已深深感动。但是一形之于语言,它的美就消失了,它的蓝是宝石的蓝吗?湖水像锦缎吗?白,绿,蓝什么样的白?什么样的绿?什么样的蓝,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理解。那么什么是真实的自然呢?只有在那种背景色征服,沉浸其中,物我两忘的境界中,我们才能把握了自然,一旦用语言来表达时,那个真是的世界就消失了。所以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上帝无言,我们却需油盐,惭愧无奈。

其实青藏线上看湖,要离开公路,铁路。在昆仑山和唐古拉山之间被称作可可西里的那段路上,向东是黄河源头湖泊群,那里著名的大湖有扎陵湖和鄂陵湖,还有大大小小的海子,哪里的玛多县有千湖之县的称号,向西尽一百多公里就进入了可可西里湖泊群。这些美丽的湖泊藏在荒野深处,远离红尘。湖泊的密集程度,不亚于江南的水乡。今年4月,我们从那里穿过,可以说我们行进的路线几乎就是穿过湖泊群。向阳湖,围山湖,链湖,月亮湖,勒斜武担湖,饮马湖,可可西里湖,太阳湖等等。我们没一个露营地都在湖边。这些湖的价值在于它们处于荒野之中,未受人类活动的干扰野生动物就是他们的伴侣。还有一些无名小湖,连地理学家也也解释不清它们的成因和来历。他们不是构造运动造成的,不是河水汇集的,也不是冰川掘蚀出来,他们好像是天上掉下来的。可可西里有无数的迷挑战人类的智慧。

     青藏线周边之所以多湖,是因为这里是青藏高原的核心地带,还保留着古老的夷平面,河流的溯源侵蚀还没有到达这里,这些湖盆还没有被河流切开。像柴达木盆地和可可西里西部的内流区,河流像湖泊聚集,其他地区大多是河源地区,比如黄河源,长江源,怒江源,这些河流的源头水流微弱,尚处襁褓,要欣赏大河的雄姿,应该到川藏线上去。青藏线的涓涓细流流到了川藏线已成了滔滔大河,川藏线的确是欣赏大河与峡谷的一条大道。这条大道跨越了无数河流最著名的就有五条大河,他们是: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过了怒江后它很快又与一条著名的大江-雅鲁藏布江相伴而行一路到拉萨。

从成都出来,先要过岷江,过青衣江,再过大渡河,其实这三条河同属岷江水系,他们在乐山市汇集一起向长江奔去。我曾在乐山,站在三江相汇的江口,看到有一个身披蓑笠的船夫撑着一只长蒿,划着一只竹筏,从青衣江向江口飘来。江水碧绿如染,竹筏好像从天上来。这是我第一次接触青衣江时的印象。其实这三条江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大渡河。每次走川藏线,到泸定,只要吃饭我们就到一家小餐馆去,因为它紧邻大渡河,在餐桌旁,就能听到大渡河的涛声。坐在那里,大渡河就在脚下,浑黄的河水翻滚回旋,仿佛旋转着流去,水量巨大,水急浪高。望着大渡河的急流,我想到的确是长江的伟大,要知道这样一条大河确是长江的二级支流。一想到长江要汇集几十条这样的大江,你不由会对长江充满敬意。

     

    过了大渡河,翻过折多山就到了雅砻江。在雅江县,你要过雅砻江大桥。就会看到桥下水深流急,桥上站岗的解放军。手持钢枪,威武雄壮。其实雅砻江是一条很女性化的江,江里流淌的是女性文化。从雅江县向北,就是雅砻江峡谷,这个峡谷中保持着很原始的走婚文化。从雅江县出来,接着遇到的大江是金沙江,走北线是在德格过金沙江走南线是从巴塘过;走北线是在昌都过澜沧江,走南线是在如美,南线北线在邦达汇合后过怒江。川藏线与这几条著名的大江相遇都是在峡谷,可以说看这几条大江其实就是看大江切割出来的峡谷。。这几条大江在不同季节有不同的形象冬季和春季,江水主要有冰川融水和地下水补给,水量减少,但此时的江水呈现出碧绿的颜色,好像一条玉带在峡谷中流淌;夏天雨季来临河水暴涨,将于侵蚀山坡谷壁,滑坡和泥石流等带来的大量泥沙,河水浑浊水量大涨,此时的这几条大江奔腾咆哮,气势夺人,因此在川藏线上,不同的季节你能看到江河完全不同的景象。

我们讲了这些著名的大江,其实在川藏线上那些亚明河往往具有不同寻常的景色。已过康定,过了折多山,从新都桥那里向南有一条河,叫力丘河。我们·曾经跟随这条河向南一直到它汇入雅砻江。这条河被称为甘孜州的粮仓,两岸展现的是这一带难见的优美田园景色。力丘河在宽阔的河谷中流淌,河滩宽广,阶地发育,阶地上的村落,居民以石砌为主。这些石头房子,高大坚固有如城堡。窗棂明媚,皆有雕刻绘画。房子,有的掩映在树丛之中,有的挺立在草坡之上,河滩上绿草如茵,繁花似锦,真是“河流婉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的意境。

     

   这样的小河在川藏线上还有很多,比如仙水河,九龙河等,过了八宿,那条汇入雅鲁藏布江的帕隆藏布也是很有特色的一条河。它伴随公路走的很远,一直到易贡藏布汇入,才掉头南下,去会雅鲁藏布江。滑坡的泥沙阻塞了帕隆藏布的河道。形成了长达29公里。宽1-5公里的河道行湖泊。河就是湖,湖就是河,河湖不分。这是很奇特的一个湖,湖面断断续续时宽时窄,在河口的地方,河中有沙洲,有绿树,这真是一条奇特的河。

    从林芝开始,川藏线始终沿着尼洋河逆流而上。尼洋河是一条水质清澈,流淌在绿树丛中的河,它将伴随公路一直到拉萨河流域。拉萨河最值得注意的是辫状水系,这与雅鲁藏布江在拉萨附近的景观很相似。这里地势平坦,河谷开阔,雨季河水蔓延,充满河谷,到了旱季,水量骤减,流速缓慢,于是在开阔的河床中生出诸多沙洲,分出诸多河汊,这些分汊的河流,时分时合,宛如编结的辫子。这种辫状水系的景观,是川藏线东段沿途的河流的景观中所没有的,值得我们珍视。

发表于 2011-10-6 16:14 5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空空座位 于 2011-10-6 16:36 编辑


植被的比较:青藏看草原,川藏看森林

  



    青藏线已过祁连山分支日月山,橡皮山,就进入柴达木盆地。虽然柴达木盆地平均海拔2800米左右,但是这里的土地却像平原一样平整,从西宁到格尔木,无论走南线还是北线,800多公里的路程,大部分的路是平的。从格尔木到拉萨,翻越昆仑山口,奔向唐古拉山,这中间大约有450公里的路起伏也很小,沿路扑入视野的尽是小起伏的低山,高海拔的丘陵和高海拔的平原。从某种角度上说,这一段路是枯燥的。这些高海拔的丘陵和平原,植被稀疏低矮,覆盖度很低,好像一些荒山秃岭,那些想看高耸险峻大山的人,在这里会十分的失望。因为这里的山完全没有那种“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的感觉。所以我说青藏线不是看山的,那么走青藏线看什么呢?

       我认为走青藏线第一看草原。你很难找到比青藏线更好的观看草原的路了。因为青藏线穿越的不是单一类型的草原。可以说青藏线是草原类型的展示长廊。

        草原是地球表面最主要的得景观之一,一个人如果一生中没有见过草原是很遗憾的。我们中国人十分幸运的身处世界上最大最广阔的草原带-“欧亚草原带”之中。在欧亚大路上,草原从东欧的多瑙河下游起,向东延伸,经过罗马尼亚,乌克兰,俄罗斯,蒙古,直达我国境内,东西绵延近万公里,跨越110个经度。有意思的是,这个宽广的草原带本来是从西向东按纬度成带状分布的,但是这个长长地草原带进入我国进内后,向南方伸出一只脚,这只脚就是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由于巨大的海拔高度,造成了寒冷和干旱的气候,因此在本来不该形成草原的地方形成了广阔的草原。

        走过青藏线的人想必一定有一个感受很强烈:那就是青藏线树少,森林罕见。走过青藏线的人见到绿树会感到格外的亲切和激动。

        青藏线的树木仅见于高原东部的德令哈和路的两端:西宁到拉萨。从西宁出发,在湟水河谷和祁连山东部可以见到树木,但在这里森林的边缘,总是能见到草原,有时山谷中是墨绿的针叶林,山脊两侧由于降水的减少,而形成草原的景观。或者山的阳面是青青的草地,而山的阴坡由于降水蒸发较弱,因此生长的是茂密的森林。这是草原与森林交错过度的地带,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森林草原”这一种植被类型,你可以看到森林是怎样向草原过度的。“森林草原”由于处在森林与草原之间,属植被过渡类型,因此草的种类繁多,植株高大,每到夏季五彩缤纷华丽似锦。

      

       一过日月山,树木就很少见了,一直到拉萨河河谷,沿途我们见到的景观都是荒漠和草原,这使我想起了川藏线。川藏线的主要景观石森林和高山灌丛草甸,在川藏线上没有草原,有低矮的草本植物自称的看似草原的植被,实为是草甸,它们是在中等湿度条件下生长的植被,而并非是旱生的草原。高山草甸是东,川西山地垂直自然带的一部分,是局部的:而在青藏线那样以草原作为主导景观,辽阔苍茫,一望无际。因此可以说,青藏线看草原,川藏线看高山灌丛草甸

      

       在青藏线的沿途和周边,过了祁连山动不得湟水谷底,经过森林草原的过度地带,翻过日月山,你会看到最典型的最具美感的青海湖湖边草原。

          青海湖湖边草原是典型的温带草原。说她典型是因为她正是人们心目中那种理想的草原形象,也是电影电视等向人们向人们传播的那种草原的形象:蓝天,白云,缓缓移动的洁白的羊群,跃马扬鞭的牧民,草原上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野花,这一切能代表草原符号青海湖湖边草原都有,而且那些影视作品中没有的,这里也有,那就是如大海一样辽阔的青海湖。

      

      我曾经在不同季节去过青海湖。20046月,在青海湖湖边,我被那野花芬芳,百草丰茂的草原迷住了。我也曾在冬天,在12月份,去过青海湖,那时候草原是一片金的海洋来自太平洋的季风在这里已经成了强弩之末,在往西就吹不到了,因此这里是东南季风的西界。季风带来的降水,这里的降水比东部少,比西部多,形成了这种典型的草原景观。

      

      按照降水和热量的组合,假如不受人类干扰,从东部沿海往西,一直到边境,植被的分布应该是森林,森林草原过渡带,草原,草原荒漠过渡带,荒漠。青海湖边正处于草原地带,这里的草原特征是覆盖度高,几乎是100%的覆盖。就是说大地似锦,好像铺上了花草织就的地毯。这里的草原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植物的种类丰富,在一平方米的草地里,往往会有几十种植物生长。

      

         之所以强调青海湖湖边草原具有这种特点,是因为当你离开青海湖进入柴达木盆地,以及继续前行翻越昆仑山后,你看到的草原就不像青海湖湖边的草原那么繁茂了,你很难看到你在影视作品中看到的那种“典型的草原”了。

          离开青海湖向西继续前行,就进入了达木盆地。柴达木盆地由于四周大山的阻挡季风和水汽都难以进入,因此干旱异常,是典型的荒漠。但是荒漠里的并非没有植被,在柴达木盆地中你会看到许多荒漠植被。这里的覆盖已经完全无法和青海湖湖边草原相比了,因为那里是100%的覆盖,像地毯一样,这里只能是20%-40%的大地处处裸露,好像穿了一件满是窟窿的衣裳。这些植物为了适应这里的干旱和高温,具有很独特的形态和结构,比如灌木状的梭梭,了避免水分的蒸腾,叶子退化成三角状鳞片,更多依靠茎来进行光合作用。这里的另一些荒漠植物如骆驼刺,白刺,骆绒藜,盐爪爪等叶子也普遍退化或者特化,常呈硬刺状或者肉质装。我觉得在这里,在荒漠植物身上我们更容易理解进化论,理解植物对环境的适应。

         

       走青藏线,在柴达木你看到了西北干旱区的景观,这里的荒漠类型十分齐全,沙漠,石漠,土漠,盐漠,雅丹,戈壁在柴达木都出现了,因此柴达木是欣赏荒漠的最佳地点。

         

      然而,欣赏荒漠,对传统审美是一个挑战。因为荒漠中出现的景观对许多人来说,是陌生中包括那些美学家。荒漠如果要成为欣赏的对象,必须能够被理解,即美的自然景观,一定是“有意味的东西”,或者是人话了的自然。简单说他要进入人类的语言符号世界。如果对一个个景观,我们连个名字都没有,连概念都没建立起来,比如,我们不知甚么是雅丹,也不知什么是戈壁,更不知雅丹和沙丘有什么·关系,我们怎么欣赏他呢?对荒漠我们不知他怎样生成的,不知道她将怎样演化,也不知它与周围世界的关系,我们就不能欣赏他。这就是说当我们在欣赏荒漠这样的自然景观时,我们通过科学了解自然地奥秘,以及彼此之间环环相扣的和谐时,我们就会对眼前的自然景观环环相扣的和谐时,我们就会对眼前的自然景观发出由衷的赞叹,美感也就在这赞叹中诞生了。譬如,看到荒漠植物茎上和边缘的尖刺,我知道它是对干旱的一种适应,那阳关下一闪一闪的尖刺就变得十分美丽了。

      

      柴达木是荒漠景观的荟萃之地,这是川藏线的遗憾,因为川藏线是从湿润半湿润地区经过的,因此基本上看不到荒漠景观。在川藏线上的干热河谷倒是有小范围的荒漠景观,但这种荒漠景观与青藏线上看到的无论是规模还是美感都不可同日而语。

     

      荒漠景观并不是离开柴达木就看不到了,当我们离开格尔木,越过昆仑山,在昆仑山口和唐古拉山口这一段长达450公里的路程上,我们将看到三种草原类型,一种高寒草原,一种是高寒草甸,还有一种是荒漠草原。这荒漠草原是草原向荒漠过度的地带。青藏公路和铁路好像一个分界线,青藏线以西是高寒草原,再向西就变成荒漠草原,再向西,就变成荒漠了。而青藏线以东,则是高寒草甸。

      

     高山草甸和高寒草原的区别是气候湿润程度不同造成的,是逐渐过渡的。青藏线以东受到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影响,相对比较湿润,因此发育成了植物覆盖率比较高的高寒草甸。而青藏线以西由于西南季风越来越弱,降水也越来越少,气候相对比较干燥,因此植被逐渐过渡成高寒草原和荒漠草原。

  

        可可西里这段的青藏线也同时是中国仅有的荒野和非荒野的分界线,次线以东,人类活动频繁是非荒野,次线以西,基本上无人类活动干扰,是荒野。荒野和沙漠不一样,荒野中有野生动物,因此青藏线还是青藏高原特有的野生动物核心区和非核心区的分界线;次线以西是野生动物的天堂,以东则相反;次线还是有无人类居住的分界线。次线以西无长住居民被称作无人区,以东则相反。

      

     在可可西里的高寒草原上我们能看到最激动人心的景象,就是大群野生动物在奔驰。我觉得可可西里最有价值的地方是这里的野生动物。这里集中分布青藏高原特有的动物:藏羚羊,藏野驴,和野耗牛。关键是在今天的中国甚至全世界这样的地区还有很多吗?已经很少了,在我印象里像可可西里这种能在野外不断看到的野生的大型脊椎动物的地方只有非洲大草原。

      

      其实在青藏线如果不离开公路和铁路,坐在车里,或者火车的车厢里,看到野生动物毕竟有限,要真正的体会可可西里的魅力,就要离开公路和铁路线,向西进入可可西里的核心地区。

  

       今年4月,我们组织了一只队伍,从新疆进,从青藏的五道梁出,进入了这一地区考察,在19-279天的时间了,据我们的动物学家苏建平统计共看到藏羚羊23288只,野耗牛24492头,野驴187头,藏原羚1032只,狼3只,棕熊5头,狐狸5只。在中国还有第二个地方能看到这么多野生动物吗?没有没有。看到野耗牛那次的经历,惊心动魄。

      

       在可可西里我们经过一个山谷时,发现一群野耗牛在山谷中,在谷口的山坡上,一直野耗牛在担当警卫,虎视眈眈的盯着我们。我们离他们600米的地方被迫停车,因为已经到了距野耗牛的危险距离。我们都知道可可西里的野生动物中,野耗牛最具有攻击性我们队伍中的一位,在阿尔金山曾亲眼目睹一头野耗牛向他做的东风大卡车冲来,一头撞到卡车前保险杠铃上,试图用角把卡车挑翻。满载的大卡车怎么可能被挑翻,野耗牛最后脖子断了,躺倒在卡车前,车虽然没有翻但是野耗牛的凶猛好战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影像。我们的动物学家苏建平开始观察和统计野牛的数量,他后来告诉我野耗牛有350多头。这时我发现我们的藏族队友可可西里保护区五道梁站得站长格来拎着一台摄像机继续向前。我没想太多,紧随其后。这里是一片冰川冲击出来的坡地,地面上除了砾石和零星可见的低矮的冰缘植物外,没有任何遮挡物。野耗牛已经发现了我们,我很清楚地发现面向我们的方向就有一头牛,朝向我们担当警卫。格来拎着摄像机继续接近牛群,我还是紧随其后,我们离牛群已经只有200多米。看着周围空无一物,我和格来像电线杆一样立在山坡上。我问格来:“如果牛群向我们冲过来,怎么办?”他说:“我们就跑,趴在山沟里。”但是我们离沟太远了,我知道这是格来想近距离拍摄野牛的借口。格来拍了一阵,拎起摄像机又向前冲去,这回我们离野牛只有100米不到了,弯弯的牛角清晰可见,如果牛群向我们冲来,我们肯定会粉身碎骨了。但是格来嘴里嘟囔着:成群的野牛是不会攻击人的。我曾经听到过许多成群野牛攻击人的故事,正要劝阻格来不要继续前进,这时大地震动起来,漫天尘土冲起,牛群骚动起来,我以为末日就要到了,但是谢天谢地,牛群向着冰川后面一条谷地冲去….

        与野牛遭遇的经历。太精彩了,伴随着恐惧和自身脆弱渺小的感觉,这段经历成为我人生最值得珍惜的记忆。



      在可可西里的景色面前,在野耗牛面前,我感到自身的渺小和脆弱,但奇怪的是这种感觉是我喜欢的,是我珍视的。在可可西里的景色中,我看到一种被称作壮阔的美,这种景色让我感到自身的渺小。这种美与在家乡小河旁看到的那种杂树生花,群莺乱飞的景象不同,与颐和园和西湖那种烟柳亭台的景色也不同,这些景色美则美矣,他们能愉悦人但是不能震撼人,不能让人体会到一种力量,一种比人类更强大的力量,即不能让人类在自然面前感到自身的渺小。为什么我们愿意在那种壮美的景色中体会自身的渺小感呢?我们不愿意被人瞧不起,因为瞧不起我们的人并不高贵伟大,自身可能很卑劣。但是在可可西里的景色和野耗牛那里我宁愿感到自身的渺小因为他们本身高贵而伟大。英国作家德波顿把风景分为耕牛风景和野牛风景两类,耕牛风景就是那种不顺从人类意志,可控制,可把握,可理解,无危险的风景,而野牛风景则是那种不顺从人类意志,不可控制,难理解,可能有危险的风景,形式上壮美的景色有这样一些特点:巨大的能量(山脉,悬崖),辽阔的空间(大海,沙漠),幽暗深邃(洞穴,峡谷)等,这些自然景观让人感到了自身的渺小,但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体会了自然地高贵伟大。这正是走青藏线最能带给我们的。  

   

     打住青藏线的话题,因为我们要谈川藏线与青藏线的对比,我们该说说川藏线周边的森林和草甸了。

      

     我觉得在川藏线上看森林,首先要看森林的垂直分布,确切的说,应该是看植被的垂直分布。在横断山区起起伏伏的大山和峡谷中穿过,扑入眼帘的都是起伏的大山,因为川藏线是在北纬30度穿行,如果不是青藏高原的崛起,所经的地区都将处在亚热带但是由于青藏高原的崛起,等于把温带寒带那里的气候和植物类型都搬了过来。那些即使在最炎热夏季也总是白雪皑皑的得雪山冰川,等于把北极搬到了亚热带。因此走过川藏线上那些大起伏的高山,就等于从成都去了一次北极。我们知道海拔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就下降0.6-1°C,因此随着大山高度的上升,植被也随着变化。比如从雅安开始爬升的二郎山,山脚下是亚热带的植被,比如茶园,竹林,橘树,棕榈等,随着海拔的上升暖温带和寒温带的植被出现了,随着气温的越来越低,云杉和冷杉暗针叶林出现了,这种按针叶林最典型的分布是在俄罗斯的西伯利亚,那里离北极圈不远了。当山继续升高森林消失了,高山灌丛草甸出现了。那些低矮的灌丛往往有美丽的花朵,在花季一片花的海洋。高山灌丛草甸是川藏线所经高山的一种重要景观,再向上是高山草甸,再向上就是冰缘地带和冰雪地带了。

      

        不仅仅是植被是垂直分布的,其实气候,土壤,地貌,动物都是垂直分布的,而且家畜也是垂直分布的,比如狗和牛就是垂直分布的,在海拔4500以上狗就是藏獒,牛就是耗牛了。

  

       川藏线经历了一座座起伏巨大的极高山。如果每一座山都是如此垂直分布的其实也很无趣,然而川藏线的独特魅力就恰恰在于他的多样性,即使是垂直分布,没座大山其实也是不同的。川藏线横断山区一列列南北开的大山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每一座山的东坡和西坡的景色是很不一样的。比如像二郎山,东面对这四川盆地,迎着太平洋吹来的东南季风,包含水汽的季风在翻越二郎山时,随着海拔的上升温度降低水汽冷凝形成降雨。当季风翻越山脊,向西坡吹拂时,是下降增温的过程,一来所带的水汽已经降在东陂,二来下降增温,难以降雨。因此这种从山脊吹向和鼓吹送的热风,被起了个可怕的名字焚风。由此可以想象二郎山西坡的景象了。现在二郎山半山腰修了一条隧道。第一次经过隧道,是从东坡到西坡,钻出洞口时我着实吃了一惊,因为在隧道那头时,天正在下雨,一座座青翠的山峰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当我钻出隧道来到西坡时我当时感觉好像来到山西的黄土高原,植被已经不是铺满山坡,也不是高达的树木,而是出现了一些耐旱的灌丛。二郎山东坡与坡的西坡的垂直分布相比,好像是完全倒置的。因为焚风越向下沉越热越干降雨会越来越少,所以在西坡,湿润程度是从山顶向下递减的,与东坡正好相反。因此在西坡,你会看到喜湿的森林是在山顶或山腰分布的甚至连村庄也是倒置的,即在山顶而不是在谷底。

     

      川藏线上的大山,如果都是东坡湿润西坡干旱,那样也有些单调,但是恰恰不是这样,大自然是神奇的,他喜欢多样性。川藏线由东向西穿过横断山区,横断东面的大山受到来自印度洋西南季风的影响。到了横断山脉的西部,那些大山受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的影响。

    因此像二郎山那种景色,到了这里,就反了过来,这里的大山是西坡湿润,东坡干旱。比如川藏线穿过横断山西部的念唐古拉山,芒康山,他年他翁山等就是西坡湿润东坡干旱。当我们在川藏线上穿越澜沧江,金沙江,怒江河谷时,就会看到这种景象,不过在河谷中应该是东坡干旱西坡湿润。因为河谷的东坡正是河东面大山的西坡,反之亦然。有时狭窄的河谷,季风根本吹不到,而是从上面吹过。河谷成了雨影区云雨走过,只留下影子。降雨稀少的河谷成了干热河谷,谷中干旱炎热,植被中出现了高大的仙人掌,好像到了干旱的墨西哥。

     

       过了横断山区后,到了林芝和波密地区,这个地区是川藏线上也是西藏甚至中国一个非常独特的地区。在这里喜马拉雅山脉忽然北翘,与横断山区组成了南宽北窄的八字形构造,十分有利于季风和水汽的进入,又由于几条大河深切的峡谷,引来来自印度洋的水汽长驱直入。这一带的降雨十分丰富,易贡,波密一带年降水量可达900多毫米,因此形成了茂密的植被。这一带应该是中国森林密度最大的地方之一,也是看植被垂直分布最好的地方,,因为最长最深的大峡谷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南北两边,有着高达7000多米的两座山峰南迦巴瓦峰(7782米)和加拉白垒峰(7294米),从雅鲁藏布江的谷底算起这两座山峰的相对高度已经超过6000米,在这么巨大的高度内,分布了十分丰富的植被类型。

      

     如果可能,在这里你可以离开川藏线,向南进入察隅和墨脱,因为这两个地方景色确实独特。它们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打个比方,墨脱有点像云南的西双版纳,。察隅向云南的昆明。墨脱海拔1100以下的河谷全年无霜,年平均气温20度以上,年降水量2000多毫米,这完全进入热带,因此在这里森林里能见到只有热带雨林里才能见到的景色。这里有高大的乔木千果榄仁,西南紫薇,藤黄等,林下还有热带地区常见的野芭蕉,山姜,莲座蕨等。雨林中常见的现象在这里随处可见:老茎生花,板根和气根等。

      

     在常绿阔叶林的上部,和针叶林的下部,分布着铁杉林,这里常年云雾缭绕。林中阴暗潮湿,树上长满苔藓,树枝上漂浮着松萝,这就是热带亚热带山地垂直带谱中一个常见的类型,被称为雾林和苔藓林。这也是中国其他地方难以见到的景观。察隅由于地势较高,南面又有大山阻挡,因此不像墨脱那么湿润。察隅县城附近分布着喜暖的云南松林,阳关灿烂的日子里,这里给人一种身在云南高原的感觉。这样的地方难道不知道离开川藏线,深入其中吗?

发表于 2011-10-6 17:51 6 只看该作者
不错,说得我心痒痒。
发表于 2011-10-6 20:05 7 只看该作者
      青藏线与川藏线地域不同,各具特色。
发表于 2011-10-6 20:53 8 只看该作者
顶一下
发表于 2011-10-7 19:06 9 只看该作者
还好还好
发表于 2011-10-7 22:31 10 只看该作者
好文啊! 多谢了!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