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01715

主题

始祖鸟与军大衣——一次远征的装备细节(连载五)

[复制链接] 查看:20713 | 回复:50
发表于 2008-4-3 16:33 1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第五篇——天下风云出我辈



一个颇有意思的现象是:50年前,禄来双反与LEICA M系旁轴便是公认的高原高寒地带最好的摄影器材,我们可以从高原当年留下的各种影像资料与相关文章中不时邂逅这两种相机的身影,探险者、登山家以及记者等挎着它们经受住了从墨脱珠峰等各个环境下的考验;而今天,尽管科技水平与生产力已发生了惊人的变化,不管是服装还是车辆还是通信方式,几乎所有装备都已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但ROLLEIFLEX与LEICA M, 50年不变,仍然廉颇不老,展现了惊人的生命力,是我心目中最可靠称手的必杀利器。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我们已然生活在一个影像泛滥的时代,人人都可以用数码相机甚至手机轻松拍摄出完美的影像,丝毫不费力气的记录下眼前发生的一切,不管是脚下的一颗沙粒还是头顶的月亮,似乎都是唾手可得,在这样的时候,仍然拿着一台使用胶片、全手动机械操作、定焦镜头的相机,即使不被认为是老土,至少也会被当成食古不化的典型。然而从另一个角度说,尽管50年以来获得影像的方式已产生了极大的变革,我们可以更快更方便更省心的得到满意的图片,并用超乎想像的速度传播和复制,然而,在我个人看来,影像本身质量的提高程度却相对有限,这么说也许难以令人置信,但在我看来有一下几点分析:
1、尽管数码影像的理论像素值突飞猛进,达到或超过同等规格胶片已是迟早的事,但是至少在短期内,要达到高质量银盐胶片的色彩、层次以及质感还是有一定难度,至少目前市场上还没有令我满意的产品出现。
2、光学设计乃至光学材料本身并没有发生多少突破性的变革,尽管非球面、超低色散玻璃以及浮动镜片组等工艺设计的使用对镜头的小型化以及光学表现有相当改善,可以轻松制造出一些曾经难以想象的镜头规格,但对于一些常用焦段的镜头尤其定焦镜头来说,由于本身就早已达到了很高的起点,许多传统的镜头设计始终没有发生变化或者干脆成为一个经典的象征而引以自豪,成为极限的标杆,例如50年代ROLLEIFLEX上的PLANAR镜头设计一直到90年代末的2.8GX型上都是一摸一样,只是镀膜工艺得到了改善(最后期FX型号镜头结构的更改主要是迫于使用环保玻璃的压力),至于光学玻璃本身,铺天盖地的树脂玻璃的使用只是给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带来了好处,其性能并没有突破自身固有的瓶颈。
3、影像的实现方式没有发生变革,不管怎样的相机,目前实现成像的原理依旧是最基本的快门+光圈,万变不离其宗,最现代化的相机不过是将这个思考、计算与操作的过程大大简便化、快速化了,而对影像本身却产生不了任何影响。

基于以上几个原因,在高原高寒且没有电池铺的无人区,只要能得到理想的照片,满足环境需要的选择便是合理的,相对而言较有“文物感”的传统机械相机并不存在影象质量上的劣势,欠缺了便利性,但是拥有可靠性的优势,方便了后勤管理,这些是我所着重关注的。

[img] [/img]

基于以上考虑,在折衷了画质、可靠性与便携性的综合需求之后,我携带了三台相机来完成“到此一游”的拍摄计划,它们分别是:75周年纪念版ROLLEIFLEX 2.8GX”、LEICA千禧黑漆纪念版M6+50/1.4 asph标镜、LEICA丁丁纪念版Minilux

75周年纪念版ROLLEIFLEX 2.8GX,经典中的经典,一个外观类似爷爷级别的全金属机械双镜头反光长盒子,拥有120中幅相机里最好的标头——80/2.8 PLANAR,选择这个纪念版的原因只是觉得复古的外观铭牌比较好看(可惜背带环的设计并没有复古)。尽管对前代不少精巧的功能进行了删剪,但丝毫不影响其卓越完美的总体机械结构设计,高度的可靠性,镜间快门几乎无震动,极方便手持,体积与重量都相对较小利于携带,对我个人而言,在户外风光用途,其可靠性、画质与便携性的综合优势是难以超越的,它也从未让我失望,此次中途发现由于低温,测光电池电量已过早耗光,备用电池也带错了型号,但却丝毫不影响拍摄——反正基本上是只信赖手持测光表的读数,这就是全机械操作的好处。



ROLLEIFLEX,永远是无法逾越的巅峰


LEICA千禧黑漆纪念版M6+50/1.4 asph标镜,作为一个被捧上神坛的机种,关于它的口水贴和故事已经实在太多,它到底是神话还是皇帝的新衣在这里不打算多废话,只是我选择它的理由很简单——用着踏实,尽管现在的数码相机或传统电子类相机也已经非常可靠(从此次的出行看,大部分队友的数码相机也都没出什么岔子,存在问题的基本都是低温导致的电池原因而已),但总觉得包里装上这个家伙才能放心下来,我既不需要太担心低温,也不用考虑电池充电或数字文件的存储,更无惧成天灰头土脸的风沙,路途的颠簸或意外的小磕碰也可以无视,所以,我可以更好的照顾好自己而不是为机器操心,我相信它的生命力就如同相信自己,仅此而已。选择这个纪念版本的理由还是比较好看,黑漆磨掉以后露出古铜的边缘蛮有味道的,MP的外形下还多了小虚荣的可乐标,既然这样干吗不直接选择MP,从设计看似乎MP的取景器是要好些,但实际使用中我也没觉得M6的取景器在眩光下有多少影响,相反,M6的大盘快门旋钮在戴手套情况下更方便拨动,这个在我看来更重要,实战中M6果然也暴露出了传说中的小问题,某些低温情况下测光罢工(我用的还是锂电池),不过影响不大,还是测光表可靠。50/1.4 asph标镜,没什么好说的,从做工到画质都无可挑剔,只是大光圈的威力极少有机会施展,早知如此还不如带上短小的50/2.8,也许有人会奇怪我为什么如此热衷标镜而不是风光常用的广角,其实走到那片高原上你就会明白,可能是我个人的视角问题,标头就足以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和所见,太广的视角反而有些难以控制。



弱光下的细节表现力,是LEICA的看家本领


LEICA丁丁纪念版Minilux——此行70%的片子都是这个傻瓜机拍的,我步入户外的第一台相机就是Minilux,因此对其有着超乎一般相机的感情,尽管有着这样那样的缺憾,但是可以装进口袋的钛合金机身里藏着一只真正优秀的LEICA 40/2.4镜头,这就足以体现它的价值,实用中,由于小巧轻便,也确实是我此行出机率最高的相机,在需要登山考察时,我通常把沉重的摄影包丢在车里,只在羽绒服口袋里装上它随手咔嚓。其实我柜子里类似的袖珍旁轴相机林林总总也有十多台,但在以往的多次实践中发现还是Minilux的抗寒性能最好,另外考虑到这台是铭刻有丁丁在西藏拍雪人图案的纪念版,也算是带着它去了原本就应该去的地方,了却一桩心愿——可惜没能看见雪人:)



后视镜中的MINILUX


尽管我对收集各类摄影包有着不亚于相机的嗜好,但打开柜子检阅了一番还是觉得没有适合此次用途的,真对应了那句俗语——女人总觉得柜子里少一件衣服~~,我需要的是一个方便机动的大腰包,也可以单肩背,容积刚好能装下ROLLEIFLEX与M6,还得有装小附件的空间和外挂选择,面料要相对轻便的尼龙,当然还得耐用,简单筛选下,答案是Lowepro的off road,另外,为了方便外挂我的UMPC和Minilux,另外还配了两个Lowepro小挂包,刚好通过两端的外挂系统固定上,总之一切看起来很美,不过等所有这些玩意装进去之后才发现,这么重的一堆挂在腰上是不可想象的,因此一路还是只当单肩包使了。

尽管行千里不带针芥,乱七八糟可用可不用的附件越少越好,我还是忍不住往摄影包里塞进了这些东西:ROLLEIFLEX的遮光罩与UV(人懒,带了从来没用),短快门线,吹气球,M6用的中灰镜(也是没用上),擦镜布,毛刷、备用电池以及GOSSEN LUNA PRO测光表,GOSSEN是我最满意的一件附件,装配了一个可拆卸的5度点测光头,我觉得用于风光摄影已经足够,最大的好处是体积比别的点测表要小的多。

我的摄影包及内容物


此行另外一件重量/利用率奇低的附件是三脚架,其实这与三脚架本身没什么关系,主要是个人习惯使然,白天科考没有多少空余时间和体力让你架起架子慢慢折腾,我的几台相机快门振动几乎没有,而且都是标头,手持基本不用担心,因此只有晚上拍拍营地夜景才用的上三脚架,担心碳素架子在低温下经受不住粗暴折磨,因此还是使用的传统铝合金脚架GITZO 1126+NB3云台,总重约1.5公斤,高原上也算是个不小的负担了,但不带还真的不行。

人肉IS脚架,肩扛队友的Canon 600炮打猎


用胶片机的直接后果就是驮包中相当大的空间被胶卷占用了,由于对可能遇到的场景与风光心中无底,因此本着用不完总比买不到好的原则带了98个胶卷上路——66卷135及32卷120规格,清一色的KODAK 100VS反转片,我挺喜欢100VS 色彩风格,尽管颗粒相对有点点粗,最后只用了三分之一不到,另外为了伺候这些宝贵的底片,还准备了一个图马克的大号防X光袋——毕竟飞来飞去被机场X光照来照去总归是不太好。

100VS最让我喜欢的暖系硬朗色彩表现


说器材本身说多了好比菜里味精放多了一样容易倒胃口,所以最后不妨谈谈使用,这个季节高原上通常不用考虑防水的问题,下点雪那么低的含水量只要及时擦拭掉都不会带来麻烦,烦恼的只是无休止的尘土,放在外面一会便能钻满机器的每个空隙,队友的变焦头吃土吃多了转起来吱吱想,听着都吓人,因此没事还是刀枪入库全装包里好,即使如此,我的MINILUX最后镜头盖也出现了偶尔打不开的迹象,原因就是前盖转轴处尘土进多了。三台机器基本上分工明确:ROLLEIFLEX用于营地或科考停留过程中拍拍风光,LEICA M6用于行进车辆上抓拍或在营地拍摄一些花絮,Minilux用于远离车辆和营地,登山过程中拍摄所见到的一切。当然这个组合有个大缺陷,既不能拍远,也不能近摄,既够不着藏羚羊,也拍不了火山石的特写,行前曾考虑过要不要带上NIKON F100和300炮,但想来想去还是放弃了,毕竟根据以往的经验,多个香炉多个鬼,且不说多这么一大套系统出门的累赘,机器越多分散的精力越多,留给思考的空间就越少,什么都想拍的结果往往是什么都拍不好,月满则亏,还是老老实实用好我最熟练的焦段拍我最感兴趣的题材吧,必杀技练好了,可比万金油来的利落的多,于是,大部分时间都只是用我的SWAROVSKI 8X20远眺一下藏羚羊、藏野驴、野牦牛、狼、鼠兔等等的身影,不过由于某种机缘,这些动物们有时候走近拍也不是太难的事。

随我久经沙场的SWAROVSKI 8X20,优雅的外表下有一颗极其坚硬的心



事实上,走上那片高原才发现,可可西里内陆的光辉可能长期以来被藏羚羊给掩盖了,那绝不是一片令你感到寂寞的荒原,各种类型的火山、冰川、土林、盐诏等地质现象更让我感冒。对比了下队友们手中的机器,唯一让我感兴趣的是可变宽幅的HASS XPAN,个人看法,如果将来还有机会重回这片土地,我会用它换下我的M6。说到题材,也就刚好延伸一下,很多人认为带昂贵的相机,用昂贵的反转,就该节约的拍,最好的风光场面用一下,别的时候不那么有价值的场景交给小数码就足以,而在我看看,恰恰是旅途中很不经意的一些小场景,小花絮,更能记录下那时那刻的感受与体验,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瞬间,这些场景与花絮,在我看来与壮阔的风光一样值得记录与珍视,同样需要用最完美的影象素质来体现,毕竟照片是拍给自己看的,如果不能把自己的灵魂与思想融入其中,充其量便只是个会用相机的操作工,另外很多特殊的地理表象,尽管看起来似乎不具备什么美感,但是具有极重要的记录意义,在往后整理资料的过程中,会逐渐发现其价值的所在,而胶片与机器的损耗,相对于机遇与耗费的时间而言,又能算得了什么呢,从这个角度来说,多拍拍到此一游又何妨?

5000米以上唯一的植被——柔籽草


柔籽草根系极其发达,说是草,实际上硬的象个大土块


探头探脑的藏羚羊群,通常公羊不怎么怕人,但凡水草丰盛的地方,一天内见到数十群上千只不是什么难事


邂逅野牦牛得绕着走(中间的黑点),六驱卡车都让它三分,据说顶翻陆巡是常事


阿尔金山下的狐狸木乃伊


高原生物链的最低层阶级——鼠兔


荒原中的狼,尽管曾经在秦岭一臂之遥接触羚牛,但估计只有这种地方,才能有机会用小广角镜打狼


狼与人的目光交流,大部分情况下,它们都是极其狡诈的精灵,习惯孤傲的站在不远的山崖上,冷冷的看你经过,当发现你的目光在注视它后,再一声不响的转身走开


可可西里星罗棋布分布有数千个湖泊,形态各不相同


湖水退去后留下的冰凌


好玩的盐诏,冬季枯水期露出湖心的小岛


不同颜色的水体


夕阳下的蔚蓝海子


褶皱的山体


夕阳下的草甸


河流密集的冰原


冰川——众神的宫殿


宫殿内景,阳光下冰块碎裂声此起彼伏,在宫殿里拍照片还是挺恐怖的


红色的鹰嘴火山,一个十分特别的地方


走近鹰嘴火山


山顶天外来物一样的石柱,还真是个不折不扣的鹰巢


火山的确是个好东西,什么宝贝都能喷出来,山坡下遍地玛瑙绝非夸张,当然要找到好质地的也不那么容易


这种形态的火山石,如果运气和眼力够好,敲开能找到红宝石与绿宝石,当然通常都只笔尖大小……….


鹰嘴火山的背面,不管从哪个角度,看起来都象一只巧夺天工的大鹰


袖珍的尖子火山残骸


爬上山顶居然也是个大鹰巢(中间蜂窝状物体),主人不在家,岩壁下藏羚羊等尸骨无数


一座比较正统的火山,看帽子就知道


烧黑坍塌的山体


火山口现在已是个冰湖


一半是雪山,一半是火焰,黑石北火山群落,可能是国内已知最年轻的死火山,黑色的火山灰遍布方圆数十公里,可以想见喷发时的猛烈


壮观的火山石林


恐怖的黑色大地,背景为火山残骸


破碎的火山口,长城般的石墙绵延数公里


登高而往,恍惚处身魔幻世界


新藏公路上的幻觉
[img] [/img]
1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 ST民工
发表于 2008-4-3 16:48 2 只看该作者
第一时间
沙发
发表于 2008-4-3 19:48 3 只看该作者
口水啊
发表于 2008-4-3 19:55 4 只看该作者
经典!
发表于 2008-4-3 19:57 5 只看该作者
先留名呵呵
发表于 2008-4-3 19:58 6 只看该作者
05年曾经在甘肃和内蒙交界的某个神秘地方呆过一个月,戈壁滩上的清晨和黄昏真的是信手拈来都是好照片。
楼主的其它东西都见识过了,唯一感兴趣的是桌上的那几本“丁丁历险记”
发表于 2008-4-3 23:14 7 只看该作者
顶起来慢慢看!
发表于 2008-4-3 23:43 8 只看该作者
除了NB还是NB
发表于 2008-4-3 23:52 9 只看该作者
欣赏中.......
发表于 2008-4-4 00:14 10 只看该作者
装备很顶级啊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