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20014

主题

西南

黔东南流水账:那路 那人 那酒 那夜总会(END)

[复制链接] 查看:16034 | 回复:56
发表于 2008-7-10 12:57 1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拖欠了半年之久的黔东南游记终于完工,为了达到信息最大化,本着知无不说,言无不尽的主题思想,我将我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猜到的和感受到的东西一股脑地搬了上来,一不小心铸就了万余字的黔东南流水账。全文繁复没重点,幸而写作时间超长,记忆模糊致使文章虎头蛇尾。为了大家看着方便,我下面列举几个关键词,是我认为你有必要了解又不是在哪里都能看到的东西,用1234标注,你可以直接在文中找到对应文字。至于那些比如山路崎岖之类的赘述以及细节的描写自不在其列。
  
关键字:
1.从江旅游局长介绍小黄及芭沙
2.小黄吃食详讲
3.小黄集体婚礼够现代,一年结婚就两天
4.芭沙苗王不神秘,镰刀剃头为表演
5.千户苗家长桌宴,热情待客酒三千
6.贵阳式生活,全家都爱夜总会
  
正文来了: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两银。这是来贵州前得到三句箴言。没错,在贵州,首先是这里的山很好的向人们诠释了一番什么叫做山路十八弯。但是,其它的评价却得到了完全的、彻底的、一股脑的颠覆。
  
十一要远行,于是目的地选在了遥远的贵州,重点突击——黔东南。首先说下路线,这条路线比较适合没钱没闲贫苦小老百姓,9月30日下午出发,火车来回,10月7日抵京,7天长假不多不少刚和好。不要在这里合计火车用去了多少时间,因为到了贵州真正的车轮之旅才刚刚开始。我皱着眉拿出十个手指仔细的掐算了一番(提示:本人是随队出纳),五分之四的时间都在路上,万幸我没有晕死在客乡。
  
路线如下:北京(9.30下午出发)——凯里(10.1晚7点抵早8点返)——小黄(10.2下午5点抵早8点返)——岜沙(10.3上午10点抵11点30返)——新桥超短裙苗(10.3晚7点抵早9点30返)——西江千户苗(10.4上午11点抵早7点返)——贵阳(10.5下午1点抵早7点返)——北京(10.7中午12点抵)

黔东南流水账:那路 那人 那酒 那夜总会(END)

首站:凯里快活林吃酸汤鱼
  
火车经过将近30小时的长途颠簸,来自北方的11匹饥肠辘辘的狼绿着眼睛在晚7点奔出了火车站。憋屈了一个月的旅行激情也在此刻迸发。吃,是首要解决的问题,再等恐怕就要见树扒皮,见人割肉了。
  
迅速找妥旅馆,我们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地直杀凯里闻名于世的快活林吃酸汤鱼。— —2007.10.17 00:04
  
太久了,太久了,实在没想到一放就放了这么久,这回真的要忘了,想起什么算什么吧。
  
三天不吃酸,走路打罗圈。贵州人喜欢吃酸,凯里酸汤鱼自是一马当先。凯里亮欢寨快活林酸汤鱼可谓扬名海内外,口味正宗。诺大的招牌高高挂起,一进门的屏风上挂着巨大的苗族特有的银锁,屏风后面大厅灯火辉煌,桌椅一律采用黑红色,倒也有几分古朴,其中一侧的墙壁挂满了各样的称号的铜牌,虽说亮欢寨空间不算太大,却也可以说是排场十足了。



据传,最初的酸汤是用酿酒后的尾酒调制的,后改用热米汤经自然发酵及其他许多做法,只有省外有些小餐馆也有用贵州的糟辣椒结合番茄、白醋、柠檬酸等做“酸汤”,味道并不纯正。我不知道快活林的酸汤鱼是哪种做法,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它是红的。据传,这锅里的鱼肉鲜美,一吃喜欢,二吃开怀,三吃还想再来。


  
注意,我这里的措词都是“据传”,因为我对这种吃食并不感冒,所以我只好前后对比免得将后来人引入歧途。我喜吃酸,好吃辣,可惜这两种味道掺杂在一起令我很难接受,就像四川的泡菜,吃起来怪怪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鱼锅确是极辣,而且越吃越辣,如果你不拒绝这个味道,那么这种酸辣混合物必定可以使你大汗淋漓,越吃越开怀。席间有苗家装扮的女子给客人单独献唱,一打听价格不菲,我们就凑到前去拍了几张照片,反正路上也少看不了苗家姑娘。不知是我肠胃太好,还是他们吃的太多,第二天除了我以外的朋友集体拉肚子,想来也很是壮观。
  
吃过饭后,我们就直接回到了旅馆,沿途扫街,认为与一般县城并无大异。回到旅馆后洗涮睡觉,则按下不表。
  
TIPS
  
住在凯里:虽是黄金周期间,价格也未出现大的偏差,只不过客房小有紧张。队员为了考虑安全,并没有选择招待所(并不是说这里的招待所不安全),而是入住当地一家3星宾馆,30元/人,标间干净整齐,也很不错。
  
吃在凯里:亮欢寨的菜单我没有看,最后AA是30元/人,我们吃的并不是很多,应该可以归为价格适中吧。凯里的早点也是以路边摊的形式出现,庆幸的是这里也可以吃到豆浆油条,而不是清一色的米粉。白天有一种油炸土豆丝在卖,配以辣椒油、醋、香菜等佐料,味道很不错。

[ 本帖最后由 雨文6666 于 2008-7-21 22:21 编辑 ]
发表于 2008-7-10 13:37 2 只看该作者
感兴趣,关注中
发表于 2008-7-10 13:39 3 只看该作者
真的是流水呀.,
俺认为是滴水.
发表于 2008-7-10 23:01 4 只看该作者
第二站:小黄 商业无侵安然自得

小黄位于从江县,是侗族居民的聚集地,有着国际知名的侗族大歌和浪漫传说的风雨桥,与凯里的直线距离只有200公里。


由于一早集合地点出现偏差,我们错过了去小黄的头班大巴,第二班一等就等了1个小时之多,早8点出发,我们开始了真正的贵州车轮之旅。盘山公路依山而建,顺水而行,左是峭壁,右有悬崖,仅有两车之宽,当与来车相会之时,感觉上并看不出其中有多少富裕空间。远远看去公路还算平坦,可坐起来却是上下颠簸,一会儿头顶天,一会儿脚踩地,遇到转弯之时便索性从左滚到右。这里的司机一定都是顶尖的驾车高手,一脚油门一脚刹车,那些开惯了北京宽敞的大直道的司机们,到了这儿一定不会开车,不,八成是根本便不敢开了,因为你根本不能预见下一个拐弯会出现什么,可见这里的弯道之急,远不是驾校课程上那个连续转弯的考核项目可以应对的。





山脚下的河道越行越宽,平缓而温柔,太阳阿公时隐时现,我们在山东侧便是艳阳天,在山西侧便是阴霾天,开垦在山坡上的梯田金灿灿、明晃晃,虽比不上广西龙胜梯田那般波澜壮阔,却也有别样的滋味蕴含其中。有的耕地孤零零的开辟在山顶,即便为了那小小的一两块儿地,农夫们也要背着竹篓辛苦地从山脚慢慢爬上足有几百米高的山端,可想而知在这个多山无地的贵州,耕地有多珍贵。让我不得不感慨起那句早已穿肠而过的诗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人,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感同身受。


中午客车停靠在公路旁的小饭馆边,就像是预知了我们今后的颠颇旅程一样,这顿午饭吃的相当满意。是我们今后几天中,吃的最好、也是最饱的一次,打这儿以后,我们就再也没吃饱过。说起来这桌菜有点不堪入目,基本全是由下水组成的,鸡杂、猪肠一类,用大油跟辣椒炒在一起,香辣下饭,去除了酸味反而比昨日的酸汤鱼好吃。


酒足饭饱继续上路,七转八转,十拐九弯,1点左右大客终于到了从江县城,但这远远不是我们的目的地。小黄没有开通公共客车,只得包车前往。来从江的路上虽然崎岖盘绕,虽然路况颠颇不堪,却也还是正经八百儿的柏油公路,而去往小黄的前一段路才刚刚开垦,石子、黄土、坑坑洼洼,比之前有过之而无不及,小面包在黄烟的包裹中呼啸而行,看的我一阵心惊,默默祈祷不会一路如此吧?还好,过了这段总算有了柏油路,只是比上午还要窄些。据说贵州的铺路费是1公里80万,怎么就修成这样?


路况就说到这里,下午5时,我们终于赶到小黄。


— —2008.2.24 21:48


又放了3个月的游记,上次说是“要忘了”,那么这次大部分记忆真的已经随着茂盛的新陈代谢排向体外了……顺便插一句,脸上为什么还起豆?





话说我们一行人到了小黄,先找地方打尖。按照攻略,我们住在了小黄旅游接待处处长家,并在他家吃晚饭。准备期间,我们四处转了转,向上走不高就没路了,最上面有座希望小学。从外面看不出来,古建筑的大门还以为是什么历史文物,谁知探进去一瞧竟是一栋现代教学小楼,篮球场上还有一些打球的孩子。


— —2008.5.31 0:37


想想入寨的路,只有他们才是小黄的未来……





回到鼓楼广场,一个穿着传统服装的老太太坐在长条凳子上,专门与游人合影一位5毛。看着老人纵横沟壑的面庞,干枯瘦瘪的身材,辛苦了一辈子,这把年纪还要在外面抛头露面讨生活,不由得一阵心酸。


等了很久饭还没有做好,光头野马便和侗族小孩下起了象棋,这些小孩儿调皮又嚣张,围着看起来比较凶狠的野马大喊光头,喊完嘎嘎乐着撒丫子就跑,后来他们混熟,认野马做了大哥,叫稍息不敢立正,叫立正不敢稍息,靠墙一溜儿听训话,老实的很。后来赵赵说自己是野马的大姐,这帮鬼孩子立马倒戈,大姐叫得那叫一个亲,而且知道最高命令要服从于大姐。孩子的笑声,真是爽朗!





我们剩下的人则在旅游接待中心等着吃饭,一个特别漂亮的姑娘坐在门口,兼具了南方女子的隽秀和灵性,身材也算是绝顶,没想到这大山里也能养育出如此古典精致的女子来,竟惹得来往的游人都要抢着跟她合影。这姑娘穿了件白色的肚兜,刺绣很古典,背后有个锁一样的挂坠,很奇怪怎么在后背。村里的很多小女孩也都挂着这个,有的精致些是锁型,有的就是个菱形的铁疙瘩。后来知道这是为了挂住前面的那片肚兜以防脱落,趁机会我掂了一下,有点沉,估计穿戴起来一点也不舒服。可惜,我没有照片留证。


1.正巧一个30来岁的男子也在这里吃饭,便攀谈了起来。后来才得知,他是从江旅游局年轻的副局长。“十一”是重要的日子,他特地过来指点这里的旅游工作,而接待中心主人帅气的儿子也从城里赶回来主持节目,还有刚才那漂亮的姑娘和他一道,他们现在都在旅游局工作。局里很重视小黄旅游业的发展,但是无奈从城里进来的路太难了,游客总是比较少。而且无论是小黄人还是芭沙人,还都是有些排外自闭的。据说刚开放的时候,政府教给他们种产量更高的杂交水稻,但是世代种惯了糯米,这里的人死活不接受,政府做了很多工作,还要亲自派人下来帮他们种。芭沙人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种上的水稻全部拔掉,最后妥协成一半水稻一半糯米。所以说,小黄现在只是半开发的旅游区,虽说表演节目都是安排好的,但是这里的人们实际上在精神上并不把自己当成商人。我本来以为到了小黄会有琳琅满目的纪念品可供选购,结果基本上没有商铺,即便这里人们的年平均收入只有2000元人民币,他们也想不到充分去利用他们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也正是这样让我们这帮子游人有幸在被无视的情况下触摸这原生态的古村寨,于是有了我们下面这顿终身难忘的晚餐……


2.晚饭准备了1个多小时,我们11个人饿得是眼冒金星,头晕眼花,想必主人一定是杀鸡宰鸭热情招待。菜来喽~激动啊!头一道菜红辣椒小白菜,一式两份;第二道菜大油炒小白菜,一式两份;第三道水煮小白菜,一式两份;第四道肉炒小白菜,一式两份;米饭管够。我才知道,小白菜原来有这么多炒法。我们这叫愁的慌啊,于是强烈要求了一份荤菜——炒鸡蛋。也没葱,但是那叫一个香啊,于是我们又强烈要求了第二份炒鸡蛋。主人很诧异我们怎么会吃不够呢,是啊,我们怎么会不够呢?真是北方来的狼崽子啊,看看人家局长一桌,和我们一样的菜式,怎么就吃的那么镇定从容呢?可见这正印证了局长说的话,小黄人缺乏商业意识,连堂堂的旅游接待中心都不提前准备客人的饭菜,恐怕菜都是从地里现摘的呢。


晚饭过后就要看表演了,那就是小黄最知名的侗族大歌。俗话说:“侗人文化三样宝:鼓楼、大歌和花桥。”人们来小黄八成都是冲大歌来的,这一天村里的老老小小基本都被叫了出来唱歌。





侗族大歌对于中国,那可是相当的厉害,因为它已经走向了世界了!侗族大歌是一种“众低独高”的音乐,必须由三人以上来进行演唱。作为多声部民间歌曲,它在多声思维、多声形态、合唱技艺、文化内涵等方面所达到的水平均为世所罕见。于是,侗族大歌弥补了世界上称中国是没有和声音乐的空白,还被音乐界称为“世界上最纯洁的音乐”。本来我还在感慨他们的出山之难,后来那些唱歌的小孩子说她们已经去过很多国家表演,我可是连机场都没去过,真是自惭形秽啊。后来我在08年的青歌赛上还见到了今天给我们表演的一些村民,甚是激动。


对于侗族人自己来说,大歌就相当于汉字,就是历史。因为没有汉字,大歌记录的就是侗族的历史,代代相传,口口相授,所以歌师在侗族的地位相当之高。大歌对于侗族人来说还是生活,他们的生活离不了歌,如果哪个不会唱歌,他可能连娶妻生子都是问题了。万幸我这等五音不全之人没生在这里,不过估计这里也生不出如此五音不全的怪娃娃吧。

— —2008.06.03 21:47





3.大歌本就是小黄人生活的一部分,所以表演也不例外,都是他们平时唱的歌。学个蝉鸣鸟叫,或是插秧歌、相亲歌等,这里的男孩追求女孩很大程度都是要靠歌喉的。一边听歌一边跟局长闲聊,得知小黄还是比较信奉婚姻自由的。而且很有意思,小黄一年只有大年二十八、二十九两天的结婚日,全寨所有的新人都在一起举办集体婚礼。不过有些在外奔波的年轻人,也不尽都赶回来,而且小黄人结婚也越来越晚了,不像我们想象的越是偏僻的地方的人们越早结婚生子,小黄人现在也都27、28才结婚,大姑娘们要挑啊挑,绝不凑合。





表演完毕人群也就散了,靠着各家透出的昏暗灯光我们回到住所,等着我们的是一个又一个噩耗。五间房,一间没电,一间有只巨大的蜘蛛,我那间是大扑棱蛾子,估计每间都有,床铺就甭挑了,有被有褥就得了。半天也找不见老板,洗洗睡吧,没水!后来老板回来让我们用了家门口的一个大蓄水池。黑灯瞎火的,我没敢刷牙,谁知到里面有什么呀。比较让人欣慰的是,我以为第二天早上的厕所会惨不忍睹,没想到却还挺干净,看来我们的坑上功夫都是一等一的。





我们清晨7点多就起床出发,寨子里冷清的很,没有卖早点的,更没有出车的。我们便随处走走,看见了交配的鸭子还有浪漫的风雨桥。小黄的恋人都是来这里相会的,桥上一定发生过许许多多感动天地的爱情故事,也留下过数不清的海誓山盟。然而,对于游人,我们能做的仅是合影,摆各种POSE合影。逛了一会儿还是要回去等车,路上遇见仨俩的小黄人,他们对我们既不好奇也不反感,该走路的走路,该抽烟的抽烟,该洗衣服洗衣服,该上厕所的上厕所,我很欣慰我们的脚步并没有打乱小黄人的生活。广场上总算有两辆车了,可是其中一个总是熄火,为了赶路我们也只好上车,离开小黄。


TIPS


住在小黄:我们住的旅游接待处处长家,每人20元,后来由于条件太差,水电不全,我们只给了15元,老板还拧得很。如果你去,可以现找,看看哪家条件好些,价钱估计都差不多,但是要到了就找,房间不是那么富裕。另外你还要带足湿纸巾,因为小黄时常会断水,有备无患。


吃在小黄:由于小黄实在不够商业,所以根本没有饭馆,就是自家做做。文章里我也提到了我们在小黄经历的八盘小白菜,而且早上也没有卖早点的,所以要带点吃的进去,不然很容易饿肚子。
发表于 2008-7-10 23:33 5 只看该作者
关注中~~~~~~
发表于 2008-7-11 00:15 6 只看该作者
熟悉的地方
发表于 2008-7-11 19:09 7 只看该作者
不错,请继续。
发表于 2008-7-13 15:32 8 只看该作者
第三站:芭沙(biasa)古寨树为魂 镰刀剃头重表演


先说我们去芭沙的路上路过美女乡——高僧,靠边停车转了转,遗憾的是一个美女都没见到,美女们全都进城了。



虽说都是山路,但是芭沙离县城近了很多,路也好走的多,上午10点我们就到了芭沙。旅游局宣传芭沙是最后一个带枪部落,不过现在他们的枪不是用来打猎,而是迎宾了。鸣枪迎宾在古时应该是接待很重要的客人的,但是时至今日他们除了正点开枪以外,还会为到迟的旅游团单独鸣枪。于是我们看了两遍,还要过他们的枪比划了半天。客人到后,10几名头裹传统装束的芭沙男子分列两排,冲天鸣枪三响,之后吹奏芦笙,算是开门迎客。可以说我们接受的是最高规格的迎宾礼遇。按照惯例,蹭导游。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神物,有的是鹰,有的是牛,有的是蛇,而芭沙最崇拜树,也敬畏树。岜沙人认为树是祖先的灵魂,这些灵魂是需要被敬畏的。每一个岜沙人的出生和死亡都是祖先的灵魂在现实世界和远古世界之间的互换,是灵魂和肉体在不同时空的交替。岜沙孩子出生后,父母会为他种下一棵树,这棵树将伴随着孩子成长。如果这棵树被风刮倒或是被人砍掉,他们会认为这是非常不吉利的预兆。当一个人死去,当他去世时这棵树便用来制作他的棺材,芭沙人死后不留坟丘,而是在死者的墓地上栽种上另外一棵树,以示生命以另一种形式重新开始。在芭沙自然不能随便伐树,所以你能看到名目繁多的树木:生命树、消灾树等等。



4.在岜沙神树亭我们遇到了世袭制的岜沙苗王— —滚元亮。在我的幻想中,山林中的苗王该是神秘的、高傲的、阴狠的、会制作蛊毒的、会施用魔法的,人们轻易是见不到苗王的,即使见到苗王也该是战战兢兢的,匍匐前进的、不敢抬眼的。然而,我们眼前这个苗王却是个老八路,听从指挥的,下田种地的,还会微笑着跟我们合影的。老爷子身子看起来很硬朗,他以及他的所有族人,都已自己的部落为荣,所以无论多艰难,解放后他都是要返回他的家乡,照看他的族人。



在芭沙,每一个角落都被精心策划过,一个节目接着一个节目,一个表演接着一个表演。几十个芭沙汉子在土场上,喝酒、吹笙、摔角、鸣枪,尘土飞扬中我仿佛看到血液里流淌千年的阳刚之气和那永不消失的彪悍遗风。之后在芭沙人的带领下,我们祭树、假相亲、看剃头,虽说都是表演,我倒也不亦乐乎。



4.说起剃头,那绝对是芭沙男子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严肃而又庄重。芭沙男子的发型又称作“户棍”,就是剃掉男性头部四周大部分的头发,仅留下头顶中部的头发并盘发为髻,这是在中国所能见到的最古老的男性发式。每个芭沙男子长到16岁便行剃头礼,也就是咱们的成人礼,寨里的精神领袖— —巫师,亲自执刀。而这把刀,仅仅是一把普通的砍柴镰刀,手起刀落,用不了三、两下,一个锃光瓦亮的脑袋便出来了。执着的树木崇拜使岜沙人认为,头顶的头发就相当于树顶的树叶,树顶的叶子如果全部落光,也就表示树要死亡了。因此,头顶的发髻必须终生保留,不得损伤。


4.其实,我这说的都是古时候,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现在的芭沙人,上学的上学,打工的打工,除了留在村子里需要表演的人,没有人再行剃头礼了,我在这里所看到的一切都是表演,为了游人,为了生存。


中午11:30由于我们买了长途汽车票要赶往短裙苗,所以表演还未结束我们便匆匆离开了。最后我还想说,那个副局长告诉我,芭沙人很实在的,有时候他们会把身上的配饰送给你,我盯了很久也没找到机会下手。


TIPS:芭沙在当地的读音应是biasa,全部一声
发表于 2008-7-13 15:55 9 只看该作者
准备月底过去,楼主的帖子非常好
发表于 2008-7-13 18:22 10 只看该作者
不错~~~~~~有意思喔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