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1202

主题

大同

探访西口雄关----杀虎口(作业贴)

[复制链接] 查看:30484 | 回复:226
发表于 2013-5-20 12:15 1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 只看本帖大图
本帖最后由 森野苍鹰 于 2013-5-20 12:21 编辑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一曲荡气回肠的北方民歌《走西口》,引发人们对先辈哀伤离愁“走西口”往事的追忆。然而,遥望万里长城九重关何处是“西口”?历来坊间众说纷纭,学术界亦有争论。8月中旬,在山西省右玉县举办首届晋商与西口文化论坛上经国内史学家论证,将明、清古道的“西口”定格在塞上雄关杀虎口。

对于“西口”究竟在何处,归纳起来大约有六种说法,一指归化城(今呼市旧城),二指杀虎口,三指河曲一带的码头,四指内蒙至宁夏的长城关口,五指河北喜峰口,六指北京古北口。内蒙古大学教授张利认为,明清时期的“西口”实指杀虎口。“西口”的原始叫法出自民间“东有张家口,西有杀虎口”。在《清史稿》中,官方明确称杀虎口为“西口”。

从美丽的右玉县城北行25公里,巍峨壮观的杀虎口关楼便展现在眼前,其背景是苍茫的大草原,两翼是延绵的古长城。作为万里长城九边重镇之一的杀虎口,由于扼晋蒙交通要冲,天成险阻,雄峙北塞,历史上曾留下许多“兵家相争烽烟起,使臣商贾不绝行”的往事。初秋时节,记者踏访杀虎口,但见关里关外人如潮涌、车如穿梭,一派繁华景象。

史书记载,杀虎口关楼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初名参合径,唐称白狼关,宋称牙狼关,明代为防止北方匈奴南侵中原,故更名为杀胡口。清朝康熙皇帝西征回归途经杀胡口,为缓和蒙汉矛盾,特意挥毫改“胡”为“虎”,这一字之改,赋予它新的历史使命,从此,杀虎口烽烟散尽,关门开放,成为晋蒙文化交流的大通道和通商互市的集散地。

       明末清初,长城北端是人烟稀少的沙漠荒原。南部中原却是连年乾旱,饥荒频发,迫使无数山西难民背井离乡“走西口”进入塞北沙漠垦荒谋生。据内蒙古大学博物馆研究员孙中利考证,明末清初,在归绥地区定居人口中,来自山西移民占七成。而山西人“走西口”发家暴富的传奇故事发生在清代乾隆年间。乾隆二年,在浩浩荡荡“走西口”的队伍中,山西祁县乔家堡村民乔贵发穿越杀虎口,来到昆都仑河畔的西脑包村(包头城的雏形)开办草料铺,20年后开设广盛公,经营粮食、杂货。嘉庆年间,广盛公更名复盛公,乔家审时度势陆续开办20余家“复”字号店铺,经营钱庄、当铺、票号、茶庄、粮油、服装、毛皮、磨坊、制酒、运输、玉器等行当,其财力雄居十大晋商之首。房产占居包头古镇“半壁江山”。正是由于复盛公的崛起,奠定了包头由作坊式的村镇迈向现代商业城市的基础。正如当地民谚所说“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


       山西人义无反顾的涌向朔北大漠深处淘金。但并不一定能够达到理想的彼岸。阳曲商人张瑛“走西口”一去无踪影,他的大儿子张廷材听说父亲可能在归化一带做生意便去寻找,但张廷材去了多年也没有了音讯。小儿子张廷谚长大了再去寻找父亲和哥哥,找了一年多也没有找到,盘缠却用完了,沦为乞丐。在归化街头行乞时遇到一个似曾相识的“同行”,仔细一看竟然是自己的亲哥哥。哥哥告诉弟弟,父亲的消息打听到了,是在宁夏一带卖菜,但是已经过世7年了。
史诗般的北方民歌《走西口》完全是汉蒙文化融合的产物。据专家考证,《走西口》唱腔设计既有草原“蒙古曲儿”的声调亦有晋北“打坐腔”的韵味。细品还有陕北“爬山调”的影子。原版《走西口》由包头艺人云双羊创作于咸丰年间。他演唱的《走西口》突出了浓郁的草原特色:“大豆开花点点白,不到包头不回来,晚上住在毛七赖(村名),又碰见个忽拉盖(蒙语,贼),偷了钱受了害,临走拿了我一支旱烟袋……”当今流行于晋陕一带的《走西口》,大约诞生于20世纪初,由山西河曲县艺人樊六生走西口到包头与同乡艺人孙银鱼共同改编而成。于是现代版《走西口》歌词里便有了黄河水乡的特色:“哥哥坐船你要坐船后,万不要坐船头,船头上风浪大,怕掉进水里头……”专家认为现代版本《走西口》虽然优美动听,却失去了更多的历史沉重感,失去了塞北荒凉步履艰辛的痕迹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探访西口雄关----杀虎口(作业贴)
30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30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3-5-20 12:15 2 只看该作者
      位于今右玉县西北三十公里的杀虎口,在历史上的地位曾十分显赫。杀虎口是北方重要的军事要塞,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杀虎口也是清代山西唯一的常关,曾一度使边陲之堡车水马龙,极尽繁华。杀虎口也是山西人走西口的必经通道,西口古道上曾洒下山西人多少辛酸与血泪。

探访西口雄关----杀虎口(作业贴)
2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3-5-20 12:15 3 只看该作者
      杀虎口原名“杀胡口”,康熙皇帝西征葛尔丹获胜归来才改名为杀虎口。平静下来的杀虎口,逐渐成为北方最大的商业贸易集散地之一。



有人称杀虎口为“晋商旅蒙通道”,也有人称它为“北方丝绸之路”,还有人称它为“民族融合的摇篮”。它确实是山西与内蒙古的一条最大的商贸通道,也是对晋商发展壮大有着卓越贡献的一条通道。这里谱写着蒙汉人民交往的历史,这种历史是辉煌的,显赫数百年。从明代末年开始到民国年间,西口成了关内人到关外谋生的一条通道。这实际是一种历史大移民,人口大流动。那时的杀虎口商贾云集,贸易繁荣。清代人曾这样描写杀虎口:“字号店铺,鳞次栉比,市衢宽敞,繁华富庶”、“街市纷纷,摩肩雨汗,货如雾拥”……直至今人用“雄壮的驼队,清脆的铃声,划破大漠的沉寂”来描写杀虎口。




探访西口雄关----杀虎口(作业贴)
3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3-5-20 12:15 4 只看该作者
杀虎口距右玉县城仅有10公里,是中国历史上山西北部外长城中著名的关隘之一,它处于晋北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交界处,是从内蒙古草原南下山西中部的必经之路。



杀虎口两侧高山对峙,东依塘子山,西靠大堡山,两山之间是宽展开阔的苍头河谷地。这里自古就是北上南下的重要通道,如今依然是山西大同通往内蒙古呼和浩特的公路要道。



杀虎口关城(也叫杀虎堡)筑于明代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明代万历年间用砖包砌,城周为一公里,城高11.7米。明代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杀虎口不远处另筑新堡一座,取名平集堡。平集堡与杀虎堡长、宽、高、厚度完全一样,两堡之间有东西筑墙相连,互为犄角之势。杀虎口与右玉县城作为军事要塞,历史上战火不断。在明代,杀虎堡多次被蒙古军队攻下来,但在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的一次战争中,明守军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孤军奋战,坚守右玉城达8个月之久,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的奇迹。



就是这个杀虎堡,历史上曾经是春秋时期的“参合径”,隋唐时代的“白狼关”。



曾经,在这里,汉代伐匈奴、唐时战突厥、宋代驱逐契丹、明朝抵抗蒙古入侵、清代讨伐葛尔丹,烽火狼烟、铁马金戈越千年。茶道、兵道、粮道、商道,都从杀虎口走出去,走进来,从这里穿越时空,走进当代。




探访西口雄关----杀虎口(作业贴)
5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3-5-20 12:15 5 只看该作者
杀虎口,那是历史上的著名关隘。还有西口古道,那是数百年来长盛不衰的晋商行商通道!




探访西口雄关----杀虎口(作业贴)
2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3-5-20 12:15 6 只看该作者
     杀虎口,凭借着古长城、烽火台、古桥、古道、古村落,开发出种类繁多的旅游项目。在杀虎口附近,蒙古族兄弟开起了蒙古包餐馆、旅馆。入夜,这里响起了高亢的蒙古歌曲,燃起了熊熊的篝火,人们欢笑在西口,歌唱在西口,旧日的西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探访西口雄关----杀虎口(作业贴)
2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3-5-20 12:15 7 只看该作者


探访西口雄关----杀虎口(作业贴)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3-5-20 12:15 8 只看该作者


探访西口雄关----杀虎口(作业贴)
2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3-5-20 12:15 9 只看该作者


探访西口雄关----杀虎口(作业贴)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3-5-20 12:15 10 只看该作者


探访西口雄关----杀虎口(作业贴)
2人点评 收起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