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新西兰

在新西兰100年历史的徒步路线——“米尔福德”上“经风雨见世面”

[复制链接] 查看:39579 | 回复:126
发表于 2013-9-3 15:08 1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 只看本帖大图
本帖最后由 Wildwall 于 2013-9-3 15:38 编辑

                  新西兰100年历史的徒步路线——“米尔福德“上“经风雨见世面”

    那是2011年,在孩子们放寒假期间,我、威廉、杰米和汤米一家四口来到南太平洋岛国——新西兰旅行。新西兰之旅必然是去观赏、体验那里原始的自然景观,徒步当然是亲近这些自然景物的最好方式。

    头年7月威廉就通过网络在新西兰自然资源保护部(DOC)预订了位置。因为峡湾国家公园是在DOC的统一管理下,每天进入小径徒步的人数有所限定,人数40

第一天:阴转小雨,小雨转中雨


2
3日(周四)。早上8:30我们来到DOC信息中心报到,领取往返船票和3天的木屋住宿票和印有环保公约的垃圾袋。

大厅的中间有一个台子,上面摆放着几本有关米尔福德小径徒步的简介和以往徒步的一些照片,其中一张照片让我的神经绷紧了:几个徒步者在齐腰深的河水里前行。又听说我们徒步的第3或第4天会遇上大雨。我担心的是个头还不到155厘米的汤米会被河水冲走。


9:00
一辆大巴等在外面了。上了车,我悬着的心放了下来。在我们后面坐着6澳大利亚徒步者,他们是3对夫妇,都是65岁以上的“老人”,其中一个“爷爷”已经70有余。我们互相开着玩笑,说他们的团队里有最老的,我们的有最小的。我心想他们都行,我们肯定没问题。半小时之后,巴士把我们送到了蒂阿瑙湖码头。又经过一小时的轮渡,来到了峡湾国家公园米尔福德小径徒步的起点。

    一个深绿色刻有黄色字的指示牌非常醒目:克林顿木屋,1小时30分钟。克林顿木屋是我们第一天晚间宿营之地。一小时三十分钟是一般人徒步这段路程所需要的时间。我后来才发现,在新西兰,指示牌上很少使用公里数,基本上都是这样以所用的时间来表示距离的长短。对我们来说,这种数据只能作为参考。这段4.5公里的路程,一般人走一个半小时,我们一家大大小小,加上一路好奇拍照,得用掉比这个多一倍的时间。

    我们首先进入的是“冷温带雨林”:好几百岁甚至上千岁的巨大榉木树上面爬满了苔藓、榉木树下满地的蕨类植物让我们目不暇接。3小时后,我们来到了克林顿木屋。由于一路走来,雨下下停停,鞋和冲锋衣都在滴水。我们把脱下的湿衣服挂在屋外的衣钩上,鞋都留在木屋门口。克林顿木屋有两间宿舍,每一间放有10个上下架子床;每个铺位上立着一个睡垫(后来我才知道,这里的规矩是:前一个使用者临走时,必须将垫子立起来。一来可以凉凉垫子的气味,二来还可以检查一下是否有东西落在床上)。安顿好后,我们来到了厨房(兼餐厅)。

    这里有自来水(水可以直接饮用)和10个做饭的小型煤气灶。我们开始准备第一顿午餐。一会儿,方便汤就开了;打开的三文鱼罐头和苏打饼干一起摆在了桌子上。3个小时的徒步、拍照之后,肚子真有些饿了。


“汤足饭饱”之后,我开始关注起木屋内外的环境。靠近门口的墙上,挂了一个白板,上面写着:欢迎大家到克林顿木屋来,我是木屋的管理员彼得.杰克逊。好玩的是杰克逊的J字是画在白板上的一个笑脸的鼻子,使人觉得这个管理员很幽默,同时也感到了木屋的温馨气氛。白板下面还写了当天和第二天的天气情况,以及请大家把住宿票放在门外的一个小盒子里的说明。最后是通知:“晚上7点左右,我会过来给大家做一个小型演讲。”


7
点了,彼得还没来,杰米听别人说他去巡查黄鼠狼和老鼠夹子去了。

新西兰在1200年毛利人迁至此地之前,是鸟类的天堂。由于没有以食鸟为生的哺乳动物(只有蝙蝠),所以很多鸟儿如:几维鸟、恐鸟、维克鸟等都是有翅膀,但不会飞行。毛利人为了生存,打鸟食其肉,用其羽毛做装饰,从而多种鸟,特别是几维鸟、恐鸟和卡卡坡鸟的数量急剧减少。17世纪欧洲人来到这里,带来了牛羊和兔子。由于兔子的过度繁殖,危害草料来源,这些欧洲人又引进了黄鼠狼去对付兔子,同时也无意中带来了老鼠。兔子虽然减少了,黄鼠狼和老鼠却繁荣昌盛,它们不但吃兔子,也吃鸟蛋,甚至小鸟,从而鸟类也在200年中减少了近50%。自2000年以来DOC的一个艰巨的任务就是捕杀这些危害鸟类的黄鼠狼和老鼠。

    半小时后,彼得进来了,一身DOC的工作衣,挺精神。彼得开始了他的演讲。他的声音频率不高,应当说还很柔和;每个句子都很长,最后必定有扬声,有点像催眠曲。几句幽默话下来,逗得大家哈哈直乐。他首先讲木屋规矩。他说,木屋里不允许吸烟,除非吸烟者不吐气;所有人的鞋和袜子都必须脱在门外,否则会减少屋内氧气,增加“袜气”;做完饭后,用洗涤灵清洁台面,别把它当漱口水喝了等等,妙语连珠。随后讲到该地区的历史、地理和环境及其鸟类保护问题。看来他非常专业,也很敬业,他已经在这大山里工作了5个季节(因为木屋只在10月至下一年4月开放,所以这里不说年,只说季)。

第二天:多云

    今天的里程是17.2公里。

我们先要在雨林小路上行走10公里,过十五座桥。这段路比较平坦。孩子们的兴奋劲儿正值高涨。照照这儿拍拍那儿。走过一个小溪,清清的溪水使我们迫不及待地将4个喝水瓶都灌满。尽管DOC告诫我们沿路的河水最好煮开再喝。这时,一只知更鸟一蹦一跳地也过来喝水,它好像不知道怕人,离我们很近,对我们放在路边的红色背包很感兴趣,叨叨背包带

    经过了昏暗压抑的雨林路途之后,终于见到了蓝天和白云,这时太阳豁达地照耀着大地。两侧峻峭的山峰上还残留着白雪(这里的山海拔最多1000米),因头天下雨,大小瀑布仍在流水。这时地势也开始一步一步的升高,加上要攀爬很多岩石,行走起来也更加吃力。汤米不停地喊要休息,而且,休息的间隔一次比一次短。

    到达木屋之前的最后两公里的路好像走了10公里。明塔勒木屋(Mintaro Hut)终于出现在眼前了。进了屋,澳洲老夫妇们早就在那喝茶了。我们已经没劲儿和他们聊天,直奔宿舍,放背包,坐下来喘气。

    照常规,傍晚7点,木屋管理员要给大家“训话”。这个木屋的管理员是一个名叫凯瑞大约28岁的女子。她看上去苍白瘦小,弱不禁风,还剪了一个男孩子的板寸。和彼得头一天相同先强调安全问题。她说她刚干这个一个季节。我看她也是经验欠缺。说话时,身子不能保持在原地不动,脚总是不自觉地前后挪动,看得让人头晕。她讲的唯一和彼得不同的是,我们所有的衣物包括鞋袜都得放到屋内。因为这个地区有一种鸟叫卡卡专门搞破坏,捣毁徒步者鞋袜的事儿时有发生。

第三天:多云转中雨

    早上天气良好,预计在15点之后要刮风下雨。

今天最大的挑战是翻越海拔1100米的迈肯尼隘口,如果风大,就很危险。所以要在风雨到来之际,下到山那边的山谷里去。17.7公里的山路对我和汤米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为了赶时间,5:30摸黑起身(太阳能灯每天早上6点才工作)。没吃早饭,每人发了一个营养条(见附录,食物准备),就动身了。

    一出木屋不远,我们就开始爬山了。起初仍旧在雨林中穿行,上到海拔800多米,树木就变得越来越矮。典型的雨林蕨类已经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高山植被。低矮的高山雏菊、不同颜色的苔衣,另有一番景致。徒步了几天,一路还没有见到一个垃圾,所有人的垃圾都必须自己带走。

    终于到了迈肯尼隘口山顶。山顶上有一座墓。墓的主人是一个叫昆尼丁.迈肯尼的,是个苏格兰人。这座山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1888年他受雇开辟了从蒂阿瑙至这座山的小径。据说后来在蒂阿瑙湖中淹死了,他的一些衣物被埋在这里。如果往前追溯到1580年,威廉的祖先就是苏格兰人。作为对先辈同乡、探险勇士的敬意,他掏出事先准备好的一小瓶苏格兰威士忌,在迈肯尼的墓前,郑重其事地敬了他一”瓶“。

    下山后,又走了一段山谷道,拐进一个离主路2公里的岔路上,就可以看到世界第四大瀑布——萨瑟兰瀑布(Sutherland Full)。这里还有一个段子值得一提。1888年苏格兰人唐纳德.萨瑟兰(Donald Sutherland)和他的一个朋友约翰.麦克意(John Mackay)从米尔福德探险亚瑟河谷(Arthur Valley)时,他俩先发现了一个瀑布,而且都想用自己的名字命名。由于争执不休,决定用投掷硬币的方式一决雌雄;最后麦克意获胜,这个瀑布被命名为麦克意瀑布;可是没过几天他俩又发现了一个比前那个瀑布大得多的瀑布,这次萨瑟兰当仁不让地将自己的名字载入了史册。

    去萨瑟兰瀑布之后又回到了徒步主路,接着再走2-3公里,我们的第三站——“饺子”木屋(Dumpling Hut)就在眼前了。后来我问“饺子”木屋的管理员伊因,为何有这样称呼时,他说原因很简单,木屋旁边有一个山坡,其形状像一个饺子。

    当晚7点又开例会。木屋安全等等问题反复强调。最重要的信息是,从当天晚上到第二天早上均有大雨。伊因说他将密切注意雨量动态,早上8点之前,告知我们什么时候能够动身。峡湾国家公园一年的雨量多达700厘米。而且,一下大雨,两侧山上的雨水全部冲入河谷中,瞬时间河水就会暴涨。如果涨至40厘米以上,对徒步者来说就会有被河水冲走的危险。办法只有两个,一是停下来不走;二是靠直升机救援。当然这两个都不是什么好办法。


第四天:大雨转小雨

暴雨雨点打在屋顶上整整一夜,好像要将它戳漏。第二天6点一过,伊因就招呼大家起来,防雨用具,全副武装,半小时后出发!他喘着粗气说,大家做好准备,要急行军5公里,赶在河水上涨前渡过阿瑟河,这神态和口气真像国产电影里大仗之前,首长在发布冲锋命令。

   我们大家由于昨天已经打了预防针,没有显得十分紧张,只是默默地收拾自己的装备。孩子们将所有能防雨的装备都拿了出来:冲锋衣、裤、鞋、帽、背包罩等等。出发时间一到,伊因一马当先,行军开始了。天还没有完全亮,有人还打着手电,大家不说话,只管埋头走路。就连10岁的汤米,也一声不吭。



走啊走,不知过了多久,摇摇摆摆地过了一座湍急河水上的吊桥(英文的意思就是摇摆桥,每次只能上去5个人),前面是一个很简陋的小木屋。伊因在木屋门口停了下来,紧绷的脸上露出了微笑:我的任务完成了,从这里以后你们就没有危险了。他一一和40个徒步者握手道别“GOOD LUCK”(一路顺风)。当时我还挺感动。我想他这样做已经8年了。他告诉威廉,管理员的工作不好做。虽然8天工作,6天休息,但是因为孤独,而且危险性大,对个人生活有很大影响。独身和离婚的管理员不少。他自己就刚刚离婚。

    目送走了伊因。我们又马不停蹄的往前奔。虽说没有被洪水冲走的危险,但是一路上瀑布比比皆是,小溪变小河,小河变大河,也是挺渗人的。而且我们还要在下午2点之前,赶到徒步的终点沙地角码头,乘坐2点那班快艇去米尔福德.桑德峡湾。我们没有功夫坐下来吃饭,只是用饼干充饥。由于雨大,威廉的专业相机都收起来了,唯独我的小傻瓜相机承担着拍照任务。好几张图片,由于镜头潮湿,照片也显得模糊不清了。

    连跑带颠,终于到了终点——沙地角,我们爬山、涉水、穿林一共行走了58公里。我给他们三个男生(威廉、杰米和汤米)在终点的牌子前拍了照。完成了小径徒步,我们正在得意之际,听到那个澳洲老人团说,他们只是把这次米尔福德小径徒步当成小小的演练,休整一天之后,他们将开始10天的正式徒步!!哇!我们自愧不如。

后来回到蒂阿瑙的DOC信息中心时,汤米买了一个成功完成徒步证书,骄傲地填上了自己的名字,让柜台阿姨盖了一个“证明”戳。

12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22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3-9-3 15:41 2 只看该作者

100多年前米尔福德徒步小径的探路者
在新西兰100年历史的徒步路线——“米尔福德”上“经风雨见世面”
3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3-9-3 15:42 3 只看该作者


在新西兰100年历史的徒步路线——“米尔福德”上“经风雨见世面”
1人点评 收起
  • roadleader 本店全场前灯,T6头灯4.6折发售。希望你们有一个愉快的旅程,勇士们都是好样的!! 店铺地址为:http://brightroad.taobao.com 2013-9-11 16:19
发表于 2013-9-3 15:43 4 只看该作者


在新西兰100年历史的徒步路线——“米尔福德”上“经风雨见世面”

在新西兰100年历史的徒步路线——“米尔福德”上“经风雨见世面”

在新西兰100年历史的徒步路线——“米尔福德”上“经风雨见世面”
4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3-9-3 15:44 5 只看该作者


在新西兰100年历史的徒步路线——“米尔福德”上“经风雨见世面”

在新西兰100年历史的徒步路线——“米尔福德”上“经风雨见世面”
2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3-9-3 15:44 6 只看该作者


在新西兰100年历史的徒步路线——“米尔福德”上“经风雨见世面”

在新西兰100年历史的徒步路线——“米尔福德”上“经风雨见世面”

在新西兰100年历史的徒步路线——“米尔福德”上“经风雨见世面”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3-9-3 15:45 7 只看该作者


在新西兰100年历史的徒步路线——“米尔福德”上“经风雨见世面”
2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3-9-3 15:45 8 只看该作者

第二天

在新西兰100年历史的徒步路线——“米尔福德”上“经风雨见世面”

在新西兰100年历史的徒步路线——“米尔福德”上“经风雨见世面”
在新西兰100年历史的徒步路线——“米尔福德”上“经风雨见世面”
5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3-9-3 15:46 9 只看该作者


在新西兰100年历史的徒步路线——“米尔福德”上“经风雨见世面”

在新西兰100年历史的徒步路线——“米尔福德”上“经风雨见世面”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3-9-3 15:46 10 只看该作者


在新西兰100年历史的徒步路线——“米尔福德”上“经风雨见世面”

在新西兰100年历史的徒步路线——“米尔福德”上“经风雨见世面”
1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3人点评 收起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