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7094

主题

天水

神仙塔的传说

[复制链接] 查看:16834 | 回复:198
发表于 2014-5-27 08:28 1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柳河汀 于 2014-5-27 17:52 编辑





神仙塔的传说

    2014年5月25日,一个浮尘的糟糕天气。一个年轻的小盆友约我去神仙塔看看,且开车来接我。盛情难却,我只好欣然再一次前往。十多年没有去神仙塔了,这里变化较大。新修了山脚的山门,上山的公路,一座高耸巍峨的仿古塔……正在修建道观的护坡,工程很大的。下面的文字,十年前,根据一个当地村民的口述,我回来精心加工的拙作。


    在羲里娲乡这片神奇的热土上,有着许多美丽的神话和动人的传说。神仙塔的传说只是其中之九牛一毛。

    清光绪三年,一个秋高气爽的清晨,出外云游四方的一老一少两个道士,沿着蜿蜒小道下了崆峒山。只见身穿黄道袍手持镜铲的师父在前,一身青衣背着简单行囊的童子紧随其后。他们是师徒,老道鹤发童颜精神矍铄,一派睿智从容的智者风骨;道童脸上虽稚气未脱,但却透出聪慧机灵精明干练的气度。

    这老道士不是别人,乃李真人也,山西人氏,道号:宗昌。李真人,青年时出家崆峒山。几经云游华夏名山大川、名胜古迹,足迹遍布中原、荆楚、潇湘和陇右等地。

他们晓行夜宿,一路游历说法,化缘布施,广积善缘;沿途观赏山水风景,好不惬意,好不自在。不一日,当他们走出了雄奇秀丽的关山,行至孕育人文初祖——伏羲女娲的故里清水河畔。这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被凄美的风物所吸引,自然就多留连了数日。这期间师父染上了风寒,身体欠佳,只得在莲花城又住几日,但那小病总不见痊愈。

无奈,这一日师父用沙哑的声调说:“徒儿,我们还是赶路吧,照这样耽搁下去,不知几时才能起身?”

    徒儿满面愁容地说:“师父,还是等您的身体康复以后再起程,要不路途的艰难跋涉,您会吃不消的。”

    但这师父执意不肯再逗留下去。徒弟只得从命,他念及师父年老体弱又身体欠安,就连夜偷偷雇了一头毛驴,准备明天让师父当坐骑。

    出家人慈悲为怀,第二天师父怎么也不忍心骑着毛驴上路。徒弟和驴的主人百般劝说,也无济于事。于是,起初他们只得跟着驴子走。但后来师父体力不支,实在是走不动了,只得停下来在阴凉的树阴下稍稍歇会。

    经二人极力劝慰,起身上路时,才把师父扶上了驴背。师父骑上驴,明显加快了行进的速度。他们沿着黄土地上的山梁沟壑,在山路上蹒跚前行。

    古历7月25日,当行走到临秦安县城北十多里的一处地方时,这师父左看右看总感到这地方是那么熟悉,似曾相识的感觉让他留恋,让他徘徊不前。就询问乡民,这是什么地方?

    对方说:“这地方叫‘倒回沟’。传说,当年孔夫子周游列国时,途经此地,碰到一个小孩在当路摆石子玩耍,土石垒出的一座街巷纵横的城池像模像样横卧在路中央,挡住了去路。孔丘说:‘小孩,请把你的城池挪开,我好走过去呀。’那机灵的小孩伶牙俐齿地说:‘世上只有人饶城走路的,那有城给人让路的呀?’此话说得学富五车的孔圣人哑口无言,的确那有城池为人让路的事。孔夫子思忖,在这沟深坡陡无村无舍的荒郊山野,那来的这么聪颖无比的孩童呢?这恐怕是神人在点化自己,孔夫子毕竟是举世无双的智者,想到此,他就原路折回……后来,‘倒回沟’,这个地名就一直流传下来,沿用至今。”

    师父听说此地叫“道回沟”,就来了精神,越发不走了。他吩咐徒弟,让他们先行一步,言称自己在此方便一下。

    支走了徒弟,师父翻身下了驴背,搂着驴的脖子深情地说:“驴儿啊,驴儿,这辈子我骑你,等下辈子你就骑我吧!”说完轻轻拍拍驴背,让它走了。驴子很听话的样子寻找它的主人去了。

师父将一路上一直握在手中的镜铲,随手插在路边的地里,然后在那早已选准的平坦的路中间打起坐来。背靠秦安的主山——唐帽山(亦称龙山),面对眼前的倒回沟和对过的凤山,用出家人标准的如钟的坐姿在打坐。

    徒弟在前路左等右等多时,也不见师父过来,有点焦急不安。见驴子独自来了,道童已预感到大事不好,情况不妙。估计师父出了问题,就与驴主人一同返回原路去寻找。先看到了插在地头的镜铲,在不远处寻到师父时,那慈眉善目的安祥神态,仿佛坐着睡着了一般,只是鼻孔有鼻涕流出。徒弟轻轻揩干净师父垂下的鼻涕,也没有弄醒他。

    其实,老人已羽化多时了。当徒儿意识到师父羽化后,情深义切地哭叫声响彻山谷,也没能唤醒师父,却引来了许多穆家山村乡民的围观。内中有善良知事的老人对徒弟一番劝慰,让其节哀,商议办理师父的后事才最为要紧。徒弟也深知,哭是于事无补的,就止住哭泣,擦干了眼泪。

    他振作起精神,先付了脚钱,打发走了驴主人。但随之,脸上却露出了无奈和无助的神情。道童的难处,村民们早就看在眼里,他们建议就地埋葬师父的遗体,并且是用最特殊的方法:用一只大磁盆做底,将师父的遗体轻轻抬入其中,然后用一口倒扣的大磁缸做盖,师父羽化的地方就是他的墓地。徒弟同意用此方案,大家就共同精心安葬了道人。并且在墓地的周围用土坯围拢起了厚厚一圈,后人称其为仙人塔。徒弟在垒起的露天土堆前,整整守了师父七七四十九天还多。村人看徒弟十分孝敬虔诚,天天有人送吃送喝给他。

    接近隆冬季节时,他只得又回崆峒山去了,带走了师父传给他的镜铲,留下了徒弟对师长的一片深情厚义……

    民国九年,当地经历了一场大地震,将仙人塔上的土坯震塌了,露出了当初安葬道人时收殓遗体的大磁缸。有胆大的好奇者,想揭开大缸看个究竟,不看则已,这一看,却让所有目睹的者,无不震惊万分,瞠目结舌:只见,那端坐其中的道人红光满面,栩栩如生,那高高挽起的银色发髻用熠熠闪光的银簪仍好好别着,那黄灿灿的道袍亦丝毫无损平平展展。历经50多个春秋的风雨侵蚀,道士的容颜奇迹般丝毫未改变。人们这才意识到,该道士并非凡人,惊呼此乃是得道的高人,真正的神仙也。

    从此,仙人塔的声名更加远扬四方,香火也越加旺盛。仙人塔声名大振以后,就一直有人在此出家修行。仙人塔,后来,人们习惯的称为神仙塔……

    古历4月14日和7月25日,分别是仙人诞辰和忌日,每年有两次庙会届时举办,举行隆重庄严的法会。法事仪式隆重庄严,发会前,惯例要邀请远在兰州、天水、平凉及周边等地的道士前来参会。附近的道士、居士也纷纷来参加法会活动。一时间仙人塔热闹非凡,香烟袅袅升腾蔓延殿堂上下,钟磐声声悠扬缭绕道观内外。引来信徒、香客如云,虔诚礼拜,仙人塔一派兴旺繁荣景象。

    如今,仍有出家的道士在此修行,陪伴着神圣的仙人塔,守侯着神奇的神仙塔。

    2005年7月17日,上午,趁着暑天难得的多云的天气,独自慕名前去拜谒先人塔。从锁阳峡开始上山爬坡,坡陡坎坷,盘山土路上翠柏夹道;怪石嶙峋,悬崖峭壁旁凉风习习;山大沟深,路边崖畔平地里的果木繁茂葱翠;山野凉爽,静谧宜人的景色目不暇接。边行边看山景,不觉已到山门。只见那高悬于山崖之上的山门巍峨,门头上大书‘仙人塔’三字,且悬有一匾上书‘锁阳奇观’四个遒劲的大字,门楣上书对联:观古今风光,游名山胜景。迎门竖立一块石碑,上述:“李真人,山西人,道号:宗昌,于光绪三年秋七月二十五羽化于唐帽山……”是县一中的蔡景文老师撰写的碑文。绕过碑厅是抱厦,长长的供桌前,一只长方形的铸铁大香炉内青烟缭绕,馨香弥漫。抱厦后面是大殿。大殿雄伟肃穆,威振山岳。殿门楹联原为篆体:存心恭敬神如在,意秉虔诚圣灵验。现为苍劲的草书:金炉不断千年火,玉盏长明万岁灯。大殿的廊拄也有一联:洞中晨昏三叩头,神前早晚一炉香。大殿后堂供奉着李真人像,供桌旁的丛丛塑料花犹如鲜花一样艳丽夺目。像后紧贴山崖的窑洞内,安葬着真人的墓穴。殿壁上绘有真人青年时期出家崆峒山、几经云游中原、湖湘和陇右等名胜古迹的彩色壁画。

    院内一只三足镂空熏香炉,宝塔一样精巧别致。向院两边扩展,分别有建筑,花草树木点缀期间。右手有贤门村蔡婆婆(1908年——2001年)的墓穴牌位等。文昌帝君阁,依山势在最高处,阁内有帝君彩绘塑像。左手是出家人休息的房舍,厨房,库房等。秦安的道教协会也设在此地。

受到在道观帮工的马家崖头伏姓老人和同村出家多年80 多岁的王道士热情接待,一番仔细观察询问后,谢绝他们留饭,中午前离开的。


19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19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4-5-27 08:28 2 只看该作者


神仙塔的传说,山脚的山门
5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4-5-27 08:28 3 只看该作者


神仙塔的传说,山脚的山门
4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4-5-27 08:28 4 只看该作者


神仙塔的传说,锁阳观全貌
8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4-5-27 08:28 5 只看该作者


神仙塔的传说,锁阳观全貌
4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4-5-27 08:28 6 只看该作者


神仙塔的传说,锁阳观全貌
4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4-5-27 08:28 7 只看该作者


神仙塔的传说,神仙塔
7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4-5-27 08:28 8 只看该作者


神仙塔的传说,小亭子
3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4-5-27 08:28 9 只看该作者


神仙塔的传说,小亭子
2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4-5-27 08:28 10 只看该作者


神仙塔的传说,仰望锁阳观山门
1人点评 收起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