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22215

主题

宁德

出行召集帖:2015新年首徒“三探”柴头山[福鼎市]

[复制链接] 查看:10583 | 回复:151
发表于 2014-12-30 23:18 1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8264户外保险频道

普通登山

  • 开始时间:2015-01-02
  • 活动地点:福鼎市
  • 集合地点:
  • 性别别: 不限
  • 活动性质: AA
  • 报名截止:2015-01-06
28 报名人数
28 人 通过 查看通过人员
  • 品品香
  • 五月的安娜
  • 13799900222
  • 青山闲人
  • FD-火雪
  • 739765031
  • 太姥五月天
  • 努力¥¥奋斗
  • 金研策
  • 《突然的自我》
  • 喜欢逛逛
  • 太姥葫芦仙
  • 哥特人
  • 谷幽兰
  • 影子的记忆
  • 新点
  • 能仁圣果
  • 太姥流星雨
  • 太姥绿雪芽
  • 太姥霞客
出行召集帖:2015新年首徒“三探”柴头山
【出行简贴】2015.1.2“三探”柴头山,拟行走线路:乘车到白琳镇百步溪桥头,徒步翁江村(萧氏大厝)、后岐、尚树岭(禅诗岭)、坑里洋村、秀洋村(中午于秀洋村大院休整),吉坑村、太阳头村、潋城村(潋城古堡、千年古刹灵峰寺)、茶塘村,候车回城;或者继续徒步前往:官村慈兴庵、屯头古堡、秦屿海堤、太姥山镇(秦屿镇)车站,搭车回福鼎市区。
【集合时间】1月2日(星期五)早上八点10分
【集合地点】福鼎市汽车南站
【个人物品】自带野营锅、午餐、饮水、零食、头灯手电登山杖等
【注意事项】
     1、要求参加人员具备一定体能、经验、意志,集体意识强,能吃苦耐劳,乐于助人。
     2、有环保意识、遵循户外环保守则!
     3、路线难度:★★★☆☆  风景指数:★★★☆☆
     4、欢迎新人参加,请大家给予支持。
     5、如有变动请经常关注本帖。
【免责声明】
1.本活动为非盈利性质的自助游活动并有一定的危险性,参加者须对自己的安全负责。
2.本活动谢绝老、弱、病、残、幼参加,体质不行者请慎重考虑,出现问题论坛和组织者概不负责。
3.活动中发生意外事故,组织者有义务组织救援或改变行程,但不承担任何法律和经济责任,特此声明:发生一切意外与论坛与组织者与带队人员无关。
4.活动开始后,本声明将自动生效并表明你接受本声明,否则请在活动开始前退出本次活动。
备注:如遇恶劣天气(大雨天气)等,可能终止本次活动!

出行召集帖:2015新年首徒“三探”柴头山[福鼎市]
46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53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4-12-30 23:19 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太姥霞客 于 2014-12-31 12:39 编辑

出行召集帖:2015新年首徒“三探”柴头山
柴头山位于福鼎市白琳镇,山势四周陡峭、顶部有很多坑坑洼洼的小盆地,山巅有楩树岔村、秀洋村、坑里洋村、外宅村、郭阳村五个行政村,从四周山麓有沿州岭、巽城岭、彭家山岭、棋盘庵岭、旺兴头岭、尚树岭、石狮岭、周仓岭、吉坑岭、马山岭等羊肠小道通达各村落。

出行召集帖:2015新年首徒“三探”柴头山[福鼎市]

出行召集帖:2014.12.13柴头山(一探)
【出行简贴】2014.12.13柴头山,拟行走线路:沿州村→岭口→天龙井→早田→楩树岔村→坑里洋村→外宅村→石狮岭→下炉村吉祥寺→白琳镇
https://bbs.8264.com/thread-2291607-1-1.html

出行召集帖:2014.12.20小太姥山转山(二探)
【出行简贴】2014.12.20出行小太姥山,拟行走线路:白琳镇→周苍岭→岭头→郭阳村→大樟山玄武岩矿区→小太姥山→高岔→双眺岗(莲花寺)→五铺岭→亭头水库→白琳镇
https://bbs.8264.com/thread-2296647-1-1.html

13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18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4-12-30 23:19 3 只看该作者
出行召集帖:2015新年首徒“三探”柴头山

出行召集帖:2015新年首徒“三探”柴头山[福鼎市]
13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18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4-12-30 23:21 4 只看该作者
参考资料《农业学大寨时的勤俭大队》
□郑明
勤俭大队原为文革前的白琳镇楩树岔大队、墩头大队和棋盘大队合并的(当时实行小公社体制),文革中大联合改白琳区公所为白琳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按当时的思潮是忠于毛主席,砸烂旧枷锁,原来的地名多少带有封、资、修因素,所以旧时的村名都更改为带有革命色彩的新名称。勤俭大队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改名的。
勤俭大队地处海拔600多米的柴头山上,九岗十三湾,湾湾下深坑,百分八十的农田挂在山腰上,梯田、排田、哈蟆一跳过三坵的斗笠田,土地贫瘠,地理条件极差,吃粮靠回销。上世纪70年代初期,他们响应毛主席“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手里有粮、心里不慌、脚踏实地、喜气洋洋”的号召,开展农业学大寨。广大社员群众艰苦奋斗,平整土地、农改田、大养其猪、大积农家肥,敢为人先。一改过去只种单季稻老皇历,种上双季稻,大面积开荒,新种高产免耕茶园,办茶叶加制厂,山高水冷,早稻不易发兜,他们改串灌为轮灌,精心田间管理,做到三无(田里无稗草、田埂田边无杂草,无虫害),因此得到上级党委的高度重视和支持,福鼎县革委会主任赵思冠和其他领导隔三差五到大队的各自然村检查指导,成为全县“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单位。
县委发出文件通知要求全县掀起“农业学大寨,赶勤俭”热潮,引起省内外不少兄弟单位的关注,福安专区各县,浙江省的龙泉、庆元、云和、江山、文成、泰顺等县组织一批批人员,登上旺兴头岭(当时全镇唯有白琳至旺兴头一条简易公路),岭陡险峻,有的上了年纪登到半岭不敢再往上走,到勤俭大队传经送宝参观学习,浙江省委谭启龙书记也登到楩树盆检查指导。
双抢时节,田间地头人声鼎沸,县里、公社组织大批干部、职工支农,省话剧团全团成员到当地“三共同”。每个生产队支农人员多则50多人,少则20至30人,他挑着铺盖,自带伙食,徒步50多华里从城关经八尺门江边上柴头山。因为那时城关到白琳每天只有二班车,而且秦屿、店下、硖门来回城关人员都乘白琳班车,交通极不方便。他们冒着酷暑,披星戴月,一天劳动十几个小时,与当地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直至完成夏收夏种。其实后来的实践证明,受气候、地理条件,以及品种不同等制约,全面推广单季改双季,违背了生产规律,事与愿违。如今事隔40多年,许多往事都已时过境迁,成为历史。
7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4-12-30 23:22 5 只看该作者
参考资料:柴头山上的“峥嵘岁月”
作者:叶永成
1969年2月2日,三五十个刚步入青年行列的男女,集中在白琳戏场———大帝宫开会。几位“革委会”领导先后拿着皮做的喇叭筒用夹杂着方言的普通话发言,对告别福鼎三中学生生涯,即将奔赴农村广阔天地务农的知识青年表示欢送和鼓励。
那天下午,安置到柴头山的近20位男女,身着洗得发白的粗布绿军装,挎着在当时颇为“时髦”的粗布黄背包,打着方方整整的被包,怀着一颗“毛主席挥手我前进,上山下乡闹革命”的赤胆忠心,向广阔的天地——柴头山“坑里洋”集结。
寒洋村边的松树岭并不险峻,但很漫长。岭的一侧,十几棵几百年古松历尽沧桑,仍傲然挺立。一群人走走歇歇,3个多小时后,终于到达坑里洋。次日,依照安置,又3-4人一组,分别到外宅、秀洋、坑里洋安家落户,正式开始了艰难的磨炼。
劳动的第一天是翻水日,就是将已收割后的稻根锄倒。初出茅庐,稚嫩的双手紧握五斤重的锄头,显得十分的沉重和笨拙。不到一个小时,掌上已红肿起泡。更累的是,一锄下去,泥土紧紧地胶在锄面,要翻倒稻根,又要费不少气力。看看周边的农民,都不慌不忙,得心应手,随心所欲,令人喑中佩服。终于,太阳落山了,我们像一只小水牛似的,满脸、全身是泥。得了4个工分(据说每10个工分值7角钱),这是平生第一次劳动所获。
时光流水,不仅学会了农活技能,而且懂得了与农民沟通。劳动中,聊聊天,猜猜谜,哼几句山歌,劳动的工分也逐渐增加。
最后怕的是割芒这项活动。芒是耕牛最爱吃的食物,春天,耕田要靠牛,为了多耕地,生产队每天要安排人员去割芒草,看到同龄的青少年,一天能挑回上百斤的芒,得到好几倍平时劳动工分所得,难免心动。于是,磨利割草刀,扎紧裤腿钻进草丛。看到一棵棵翠绿挺拔的芒,一手持刀,一手便抓在芒的底部。瞬间,一阵刀割的剧痛,鲜血不断地涌出,原来,芒这植物,茎、叶长着肉眼很难看清的利刺。
最合算的劳动收入是供销站挑担。每个大队都设有供销站。供销站的大叔阿姨,看到上山下乡知青着实可怜,便将挑担的活儿交给这些来自集镇的小伙子。坑里洋离白琳20多里,其中有10多里的上坡岭,每挑100斤,供销社交给生产队2元工资。生产队发给挑夫5角的午餐和15个工分。这比拿锄头劳动合算多了,午餐在白琳家中吃,赚了午餐钱,又得了高工分。起初,挑60-70斤,肩膀磨红了,气喘吁吁的,渐渐的,挑上百来斤重担,并不觉得那么累了。
最拿手的活儿,算是插秧了。插秧,体力强度不大,只讲究手巧勤快。这对知青来讲,比较适合,看看、试试、练练,不几天,熟练了。下了田,弯了腰,从左到右,从右到左,接适当的间隔沿着弯弯曲曲的梯田插秧。一口气插到尽头,然后伸直身子,喘口气,看着绿苗在田中扎了根,挺身高兴的。要插面积较大的水田,还要“挂直”。听说这活技术含量较高,然而,这对知青来说,并不难,毕竟学过“三点成直线”的知识。
人有伤心处。那日子,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村里的农民,家有老小,劳动回家,热水热饭,尽享天伦。而插队的知青呢?三三两两拖得疲惫的身子回家,饿着空肚,又要忙烧水煮饭。等饭熟了,才可以狼吞虎咽。不少人的胃落下毛病。
自1969年初至1972年秋三年半光景,我们在柴头山上的三个大队务农,尝尽了辛酸苦辣,也学会了劳动技能,增长了才干,为后来的学习、生活、工作、为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柴头山前后的对比,体验农业学大寨的成果。很多干部列举了柴头山有了茶场,有了医疗站、供销点为例。而我们的例子更全面、更生动,得到与会者的肯定。这使我们感动不已。不久,又听说县宣传队到勤俭大队慰问演出,那个时代,只几部样板戏,看太腻了。饭后,从坑里洋赶到勤俭时,天已大黑了,设在小学的操场的露天舞台前已人头攒动,拥挤不堪。宏亮的高音喇叭播放出一首首革命歌曲。伴随着雷鸣般的掌声和阵阵喝彩。散场后,又匆匆往回赶。初春的山村,伸手不见五指,浓雾弥漫,一群尽兴而归的男女来到勤俭与坑里洋交界的磨石山上。这里,冷风嗖嗖,四条小径交错,往东走,错了;往西行,又不对。折磨了近一个小时,回到住处,已是下半夜了。

心灵的躁动
“柴头山上风和雨,农夫心中如水洗,平生抱锄谁人知,竟在一声长叹里。”这是一位队友吟的一首诗。务农三年后,有的“红五类”子女上调了,有自谋生计当民师、学医生的,有随父母落户的,原来插队的队伍已七零八散,有的点仅剩1-2人。往日的单纯、欢快也逐日消失,随之而来的是担忧、郁闷,心灵产生了躁动。一生就这样度过吗?出路何在?
听说,北方有某农垦部队在招工,部队待遇,真吸引人。然而,又是秘密招收的。都是晚上部队来车,车上插了面红旗,叫做“红旗车”,车停下来,爬上车就开走,运到农场就是一名战士,几个同命运的插队友,悄悄地约个时间,瞒着父母,在白琳寨的公路旁守候,整整等到天微亮,没见军车来。第二天再等,又不见红旗车光临,希望成了泡影。
1976年10月,“四人帮”粉碎了,邓小平出山了。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知青也陆续返城了,又开始新的生活了。
7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4-12-30 23:29 6 只看该作者
太姥霞客 发表于 2014-12-30 23:18 出行召集帖:2015新年首徒“三探”柴头山【出行简贴】2015.1.2“三探”柴头山,拟行走线路:乘车到白琳镇 ... ...

支持好活动
3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4-12-30 23:29 7 只看该作者
太姥霞客 发表于 2014-12-30 23:19 出行召集帖:2015新年首徒“三探”柴头山

支持好活动
3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4-12-30 23:29 8 只看该作者
太姥霞客 发表于 2014-12-30 23:19 出行召集帖:2015新年首徒“三探”柴头山

支持好活动
3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4-12-30 23:32 9 只看该作者
太姥霞客 发表于 2014-12-30 23:18 出行召集帖:2015新年首徒“三探”柴头山【出行简贴】2015.1.2“三探”柴头山,拟行走线路:乘车到白琳镇 ... ...

支持好友精彩活动!
3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4-12-31 00:29 10 只看该作者
太姥霞客 发表于 2014-12-30 23:18 出行召集帖:2015新年首徒“三探”柴头山【出行简贴】2015.1.2“三探”柴头山,拟行走线路:乘车到白琳镇 ... ...

支持好友精彩活动!
3人点评 收起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