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8929

主题

黔东南

2015我的自驾之旅——走进四十八寨

[复制链接] 查看:8644 | 回复:84
发表于 2015-2-15 00:19 1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 只看本帖大图
本帖最后由 klszfzzsh 于 2015-2-16 00:21 编辑


2015我的自驾之旅——走进四十八寨
线路:凯里——三穗屏树——锦屏——坌处——竹林——玉章——高坡——竹林
2015我的自驾之旅——走进四十八寨
   湘黔边区四十八寨天柱县竹林乡、坌处镇和湖南靖州县大堡子镇三锹乡的四十八个村寨。位于东经109°16’- 29’,北纬26°41’—54’。地处云贵高原的最东面,海拔300余米,属低山丘陵地貌,总面积约140平方公里。
4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6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5-2-15 00:19 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klszfzzsh 于 2015-2-15 07:24 编辑

2015我的自驾之旅——走进四十八寨

   四十八寨苗族占百分之九十以上,只有洞腊溪、九福堂、大冲是侗族,杨家寨、花里、菜溪、抱塘、凤林侗苗杂居。苗族讲苗话,侗族讲侗话,也有少数寨子如尧田、菜溪、抱塘、长田角、麻阳、地坌的苗族讲酸汤话。龙家冲、雅地的苗族讲侗话。大多数一个村寨一种语言,有的则一个村寨两三种语言。尽管这里语言复杂,民族杂居,但人们对各种语言都能听懂,而且一般都会讲,对汉语也很熟悉,远方来客到了四十八寨,自然也就不愁语言上的障碍了。


发表于 2015-2-15 00:19 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klszfzzsh 于 2015-2-15 07:26 编辑

2015我的自驾之旅——走进四十八寨

   生息繁衍在长江中下游的苗族,秦汉时期,其先民一部份融合于汉族,一部份向西迁徙。秦汉到隋唐。沅水流域的苗裔被称为“五溪蛮”或“五陵蛮”。唐末樊绰所著《蛮书》中,出现了“苗众”的称呼。可见苗族作为一个单一的民族,早在唐代后期就形成了。明清文献以“苗”泛称贵州少数民族。族属鉴别有:红苗、青苗、黑苗、花苗、八寨苗、九溪苗、西溪苗、东苗、西苗、酸汤苗(又称酸汤佬)、喇叭苗等。李宗防《黔记》云:西溪苗在天柱县,女子以青布缠腰,未婚男女相爱者,约于野歌舞。由此可见,西溪苗似指四十八寨的苗族。


发表于 2015-2-15 00:20 4 只看该作者
2015我的自驾之旅——走进四十八寨

发表于 2015-2-15 00:20 5 只看该作者
2015我的自驾之旅——走进四十八寨

发表于 2015-2-15 00:20 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klszfzzsh 于 2015-2-15 07:29 编辑

2015我的自驾之旅——走进四十八寨

   清朝前期,四十八寨隶属天柱县归化乡二图,后期隶属天柱县由义里(坌处镇)。民国三年(1914)后,四十八寨竹林片,属天柱县第四区,并在湘黔交界地丫婆坳设团防分局。中寨片属天柱县第五区。民国二十一年(1932),四十八寨竹林片为太平镇,中寨为中和乡。民国二十九年(1940),竹林片属天柱县第二区款场联保,中寨属坌处联保。民国三十一年(1942),竹林片、中寨片分属南宁镇(远口)南安乡(坌处)。民国三十三年(1944)竹林片为远口大乡六七八九保,中寨片属坌处乡。解放后,四十八寨先后设高坡乡、高杨乡、中和乡、高杨人民公社、竹林人民公社、杨家人民公社、湳头人民公社、中寨人民公社。1984年改设竹林乡、杨家乡、中寨乡。1992年撤区并乡,杨家乡并人竹林乡,中寨乡并入坌处镇。

发表于 2015-2-15 00:20 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klszfzzsh 于 2015-2-15 07:32 编辑

2015我的自驾之旅——走进四十八寨

   四十八寨属湘西山地范畴,土壤类型近似江南丘陵的红壤,土质适宜油茶、杉木和楠竹的生长,中寨凯寨的杉树高大笔直,郁郁葱葱,遮天蔽日,凯寨还是快速“八年杉”的生产基地之一,系全省林业先进单位。60年代,曹世声曾赴北京出席全国林业先进代表会议。湳头新寨的油茶漫山遍岭,没有一株杂树,有“一朵云”的美称。茶油色清味香,营养价值高,是极好的食用油。湳头年产茶油数万斤,堪称“茶油之乡”。高坡寨、栗木坪、翁晒把的楠竹长势好,密密麻麻,茎若圆柱、蔑条柔软,为当地群众编织蔑货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发表于 2015-2-15 00:20 8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klszfzzsh 于 2015-2-15 07:35 编辑

2015我的自驾之旅——走进四十八寨

   四十八寨的苗族与远口镇的酸汤佬、坌处镇的侗族,共同生活在清水江流域,由于频繁通婚,礼尚往来,五天一场,在远口集进行交易,其民风习俗虽然近似,而又不尽相同,各有其独特的一面。


发表于 2015-2-15 00:20 9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klszfzzsh 于 2015-2-15 07:37 编辑

2015我的自驾之旅——走进四十八寨

   玩山—对歌是男女青年玩山的方式。玩山的地点和时间,有的在场上约定,有的在上一次花园会约定。当你看见路边不时用芒东草扎成的“表”,它告诉人们前面已经走过了爱玩爱唱的男女,或者你事先约定的“十八伴”已经到此等过了。情歌主要分为“初相会”、“新的伴”、“久的伴”几个层次。


发表于 2015-2-15 00:20 10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klszfzzsh 于 2015-2-15 07:39 编辑

2015我的自驾之旅——走进四十八寨

    赶歌场--四十八寨秀丽的山岭,茂密的森林,纵横交错的溪流,一条条鹅卵石铺成的花阶路,都会使人感到美不胜收。“赶歌场”又是四十八寨突出的另一奇观。历史上统称的四大歌场,实际是天华山、四方坡、两头坳、龙凤山、平芒、丫婆坳、岩湾七个风光旖旎的地方。赶歌场也称“赶戊”,每个歌场年赶一次。三月初一赶天华山,五月十五赶两头坳,五月土王戊赶平芒,六月十五赶龙凤山,七月十五赶丫婆坳……每到逢场这天,人山人海,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确有“一日风光当百年”之感。歌场上,男女对阵,“咵”【(Kuǎ的讲的意思〕“唱”并举。咵、唱是只有在歌场方能幸聆的一种大歌,它以《封神》、《三国》、《李旦和凤姣》等内容为题材,人物情节不得稍有遗漏。咵为叙事,唱概全篇。往往一寨一伙。歌场上七八伙十多伙不等。不会唱的人,在一旁观、听。寨与寨之间竞赛,哪伙口夸唱最佳,观、听的人就最多。主唱称“歌墩”。复唱的姑娘称“拉腔”。歌墩稳重,拉腔悠婉,调子各异,相得益彰,反映了四十八寨苗侗人民的聪明才智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