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34637

主题

新乡

2015年南太行骑驴小分队国庆骑行之三 夺火-一斗水-西马池-北清口-薄壁-新乡

[复制链接] 查看:30277 | 回复:1355
发表于 2015-10-7 21:20 1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 只看本帖大图
本帖最后由 蓊郁! 于 2015-10-8 14:43 编辑

        2015年10月3日 南太行骑驴小分队骑行夺火-上云台-一斗水-西马池-北清口-东寨-薄壁-新乡  110多公里,其中一斗水-西马池-北清口-东寨 是经典的驴线,半推半骑二十多公里。
2015年南太行骑驴小分队国庆骑行之三 夺火-一斗水-西马池-北清口-薄壁-新乡
2015年南太行骑驴小分队国庆骑行之三 夺火-一斗水-西马池-北清口-薄壁-新乡






38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72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5-10-7 21:21 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蓊郁! 于 2015-10-7 22:19 编辑

2015年南太行骑驴小分队国庆骑行之三 夺火-一斗水-西马池-北清口-薄壁-新乡
上云台景区位于山西省陵川县夺火乡南部,包括勤泉路工、双头泉、箭眼山、望洛和塔河5个子景区,面积约100平方公里、其核心景区是以勤泉河、双头泉河所流经的主要区域为限,规划面积约30平方公里。
上云台景区也称勤泉景区、路工景区,和河南云台山属同一山系水脉。



14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5-10-7 21:35 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蓊郁! 于 2015-10-7 22:19 编辑

2015年南太行骑驴小分队国庆骑行之三 夺火-一斗水-西马池-北清口-薄壁-新乡


一斗水村位于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云台山茱萸峰景点向北五公里的太行深山区,是河南省与山西省以及辉县,修武,陵川三个县的交界处,海拔1100余米,四面环山,年降雨量700毫米,年平均气温11度,较平原地区低5到6度。

由于地理位置特殊,一斗水村在很早的时候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和重要的商业通道。当地人所称呼为的清口古道至今仍蜿蜒盘旋在山间。通过这条小道,古代的商旅们把南方及中原地区的茶叶、瓷器、丝绸等商品驮运到山西及关外。在这条小道的旁边,有一口清泉,只有二尺见方,深也是二尺有余,一次只能取水一桶,但随取随涌,取之不尽。商旅们路经此地,往往喜欢停留在此,汲饮泉水休息。久而久之,这里有了客栈,也形成了村落,因为这口清泉,人们叫这个地方为“一斗水”。

所以,来到一斗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古老的石头房子。石头房是这村子的一景,村村户户盖的都是石头房子,其中现存明清时期的石头房有数十间,全部由石头精雕细琢而成,其门窗、椽檐、阶石、栏杆等,无不造型精巧,匠心独具。李家大院和贾家大院是保存得最完整的民居。李家大院建于1845年,贾家大院建于1850,建筑面积都为三百多平方米,均历经了百余年的风雨沧桑。

但是,也正是由于一斗水村的特殊地理位置,当外面的世界发展得如火如荼时,这里却成了交通闭塞,贫穷落后的小山村。过去,村民们和外界联系都要像猴子一样手脚并用,小心地攀爬山路。山路上有一块巨石,村民叫它为“阎王的鼻子”。因为每次路过这个“阎王的鼻子”,如果稍有闪失就会掉进一眼望不到底的深渊。大约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村民们在村支部书记郭麦旺的带领下开始了修公路的巨大工程。一斗水村周边群山耸立,并不具备按传统方式沿山腰修建半山路的条件,郭麦旺就带领村民修建盘山洞。在前后的20年中,郭麦旺和村民们打通了19条山洞,修成了总长度达4831米的隧道公路……这一连串如龙盘蛇绕,也如彩虹般的公路隧洞,如今早已经成为云台山国家级风景区的重要景点——“叠彩洞”。



6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5-10-7 21:51 4 只看该作者
一斗水


稿件来源:焦作日报  作者:王保成 / 山阳风物


 太行山深处,云台之颠,河南修武和山西陵川交界处,有古村名曰一斗水。早闻其村有泉千百年不涸不溢,可供村民汲用。又闻其民居很有特色,尤以贾家大院和李家大院为最。2009年10月15日,随朋友坐车盘山蜿蜒而上,穿越曲洞连环的叠彩洞,来到了向往已久的一斗水村。
  一斗水村与泉、碑

  一斗水村是修武县岸上乡的一个行政村,现有村民50余户,210多口人,村子不大,但村民姓氏较杂,有郭、王、李、靳、韩、张、贾7个姓氏,最大郭姓只有8户人家,王姓有7户,其余的则为三五户不等。

  一斗水村名缘于村西北数百米处的一洼泉水。据传此处泉水原来只有二尺见方,深也仅有二尺有余。山民汲水,一次只能取水一桶,但随取随涌,取之不尽。在山区,水是山民的生命线,久而久之此处渐聚成村,因此泉很小,故而名之为一斗水泉,又因此泉神奇地维系着村民的饮用和生活,故而村名亦曰一斗水。现在的一斗水泉经过历代开挖砌修,已经成为一个自涌井,井水清澈甘洌,深约二三米,上覆两块方石,中间凿为圆形的井口。井上有亭,亭子一侧垒有石墙,以挡从山坡上掉下的泥石。石墙中间镶有一块“重修井泉碑”,其碑文叙事简单,但最后的立碑日期引起我浓厚的兴趣。在我的记忆中,明、清没有大中年号,好像唐代有一个。有位朋友随即用手机上网查询,查得大中为唐宣宗年号,但只使用了13年。我推测旧年号废止,新年号启用,是不是山里消息闭塞,仍在沿用旧年号。朋友继续上网查询,答案完全是否定的,因为即便如此,大中十五年也不是丙寅年。回去后查阅历代年号表,又上网搜索,仍然没有答案。此碑的年代暂时成为一个历史之谜。是不是当时有农民割据政权盘踞在此,有年号为大中,不得而知。

  一斗水泉亭外另有一泉,就低洼之势汇为一个方广各3米的小池。但仔细观察,亭内井水明显高于其外的泉水,看来两泉咫尺之间,各有宗源,是也为一奇。

  此外,紧挨泉亭,有一石凿小龙王庙,从其外观看,应为古物,只是不知年代。庙门两侧镌刻有联:“井中不断泉,天上清风雨。”庙内龙王像已不见踪影,石壁上另刻有太极图。传说此龙王极其灵验。村民靳福川告诉我们,相传有一年紧邻的陵川县内大旱,眼看人畜不保,有山西人从此路过,看到此处有水有龙,就抱着试试看想法,夜间偷偷把龙王石像请到他们村,又是烧香又是许愿,果然很快天降甘霖,解救了一方的危难。几日后,正在一斗水村民为龙王像失踪焦急之时,陵川人用轿子抬着龙王石像,一路吹打鸣炮送回了一斗水村。

  古庙与龙显石

  在一斗水村口的小山坡上,有座古庙。庙前丈许有雕刻精美的影壁,影壁上画像已经模糊。庙门上方有“万世忠表”四字,想来敬的应该是关圣了。进得庙门,发现院子虽然狭窄,但建筑颇多,只是颓垣断壁,杂草丛生,满眼荒凉。正殿为五间,对面为五间戏楼,东西两旁依次为陪殿各六间、看楼各三间。正殿内有黑板等物,看来此处曾作过村里的学校。透过破败的窗户,发现后面还有一院,众人不知从何而入。出得殿外,发现正殿与东陪殿间有小胡同,并有门可通。遂转入后院。后院更为荒凉,北为正殿三间楼房及耳房两间,东西两旁各为三间瓦房,看其所用砖石,时间应为六七十年代所建。从下可看到正殿楼上有木箱两只,我小心爬上木梯,上得楼上,木箱内竟还有一两件戏服。我忽然想起,一斗水村毗邻山西,县志载其村民多喜爱上党梆子,并组织了有30多人规模的剧团,戏箱、戏服应为当时之物。

  庙内神像皆无,不知各殿具体所奉神祇。院内院外有碑石10余通,院内正殿阶下的六通时间较为久远,大多字迹漫漶,院外影壁两通石碑,因建有碑楼保护,且时间较晚,字迹清晰可认,从中可知此庙奉祀有关帝、玉帝、牛马王、高禖、山神、龙王等诸神,最早创修于清代乾隆年间,代有修葺,最大的一次重修,迄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止于咸丰四年(1854年),长达15年。

  前院正殿墙上,镶有三块石碑,其中一块为《补修关帝庙西陪房门楼碑记》,落款为同治三年(1864年)。碑文除叙述补修之事外,另记乡社对赌博的惩戒,也很有趣:

  修邑东北路六里三甲一斗水村,旧有关帝圣庙,日以风雨摧崩,人人目极而心伤者也。故在社之人同心向善,按捐纳钱文,重瓦正殿三间、西陪房三间、门楼一间。至二月兴工,十月工起,彩画洁净,工成告竣,谢工酧神,故勒石著文以为永远不朽云……尝思上古浑噩之事,人心朴素,并无嗜赌之徒,如无吾一斗水村等。故在社之人同心公议,永禁赌博,订立社规,嗣后有犯者,响戏三天,违者即刻送官究治,决不宽恕。倘有横逆之人不遵社规者,诬告不赌之人,合社公议抵拒,所费钱文按粮食均派,而莫不各勤其事,以享无事之福也,故刻石以垂永志不朽云。同治三年十二月十八日。

  古庙坡下,立有一石,上有惟妙惟肖的龙形,名为龙显石。中午吃饭时,村民靳福川给我们讲了龙显石的来历。原来,有年天旱,数月不见滴雨,不要说庄稼就要枯死,就连人畜饮水都成了困难,眼看村里人就要扶老携幼准备逃难了。这时,有位长者对大家说:“故土难舍,更何况我们这一逃还不知能不能回来,所以我们能不走就不走。”大家说:“在这里等死也不是办法呀!”长者说:“咱村里敬有关圣老爷,他老人家最是大慈大悲,我们去求求他,看看怎样?”大家一听,觉得有理,就凑份子钱准备了祭品,来到关圣庙,如此这番地请求关圣救护一方生灵。其实,关圣老爷早把这一切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只是因为他无降雨的职责,所以干着急没有办法。听了村民们哀求,他的心里更急了。也许是急中生智,他忽然看到手中的青龙偃月刀,心想这宝物跟随我多年,或许有了灵气也未可知。于是,他摇动青龙偃月刀,说:“青龙可在?”那刀上青龙跟随关圣老爷南征北战,又受四方香火,早已有了灵气,只因他敬佩关圣老爷的为人,一心只想跟着关圣老爷多学些为仙之道,所以一直未曾显形。今天听到关圣老爷召唤,赶紧现出龙形,俯伏在地。关圣老爷道:“青龙啊,你随我在此受村民香火,但现下目睹此方受灾,我却无能为力。你作为龙族,降雨本是你的本领,可否一解山民于悬覆?”青龙答道:“愿听帝君差遣。”言毕,腾空而上,施展法术,顿时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大雨如注。这场久旱喜雨,整整下了一夜,顿时救活了此方百姓。村民们知道是关圣老爷慈心佑护,第二天前来谢神。那位长者在一番祝祷之后,恳求关圣老爷永保此方风调雨顺。关圣老爷不愿贪人之功,就在当天晚上给村民们托梦,把青龙降雨解旱的情形告诉了大家,并说:“你们如若不信,可来像前观我宝刀,青龙已然成神,已离我刀,庙前巨石有其形状。另可再建龙王庙,供其香火,永保一方平安。”早上,村民醒来,人人记得此梦,于是到关圣庙求证,果然庙前坡下的巨石上有块形象生动的龙形,村民们称其为龙显石。庙中关老爷的大刀上果然没有了青龙。从此,一斗水村关圣庙虽经多次重修,关老爷的大刀上永不再绘青龙。村民们深感关圣、青龙之德,遂遵关圣之命,在关圣庙旁另建了龙王庙。

  贾家大院与李家大院

  早就听说斗水村保存有清代民居,朋友中有曾经来过的,于是带我去看著名的贾家大院和李家大院。两所大院果然很是气派,在这个小山村中尤其显得与众不同。

  按照两家门前立的大院简介,贾家大院始建于1850年,李家大院始建于1845年,两所大院都经历了100多年的风雨沧桑,所幸的是都保存得相当完好,房屋全部用石头精雕细刻而成,其门窗、橡檐、阶石、栏杆无不造型精巧,匠心独具。其中,贾家大院坐北向南,占地528平方米,建筑面积320平方米。大门在南屋偏东,正房三间两层,块石砌墙灰板瓦盖顶,东西耳房各两间两层,石板盖顶,东西厢房各三间两层,灰板瓦盖顶。南屋三间两层,灰板瓦盖顶,东西耳房各两间两层,石板平顶。院内屋内皆用石板铺地。李家大院呈正方形,是一个典型的四合院,占地484平方米,拥有上下两层34间,建筑面积340平方米,其建筑结构与贾家大院相似,只是大门在西屋偏南,房顶为近代后人重瓦。

  两家大院的正房屋门的左手,都开凿有神龛,贾家大院敬奉的是天地全神,而李家大院敬奉的分别是药王全神、泰山老母、关圣老母、无声老母,我们四个人看了看,没有一个明白后面的三位“老母”是何方神圣。两所大院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门楼的正上方,开有菱形的窗棂,我们分析,能建起这样大院的,必是富裕之家,他们开此窗棂,一是为了通风,二则有防匪的功能。假如他们在门楼上平时准备有石块,一旦遇到不测,青壮男子可登上门楼,向下砸石,三五个毛贼肯定是非死即伤,落荒而逃。李家大院的大门的门额上题有“西有长庚”四个金字。《诗经》中有“东有启明,西有长庚”之句,后人即用“东启明”、“西长庚”比喻兄弟失和,永不来往。我想,李家把此作为门匾,断然不会是这个意思,他们可能是因门向西开,长庚又有长寿之意,故取此句作为吉祥之语。

  虽然贾、李两家世代居于大院,但遗憾的是,他们没有一个人知道自己的祖上是干什么的。
4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5-10-7 21:54 5 只看该作者
 太行山深处,云台之颠,河南修武和山西陵川交界处,有古村名曰一斗水。早闻其村有泉千百年不涸不溢,可供村民汲用。又闻其民居很有特色,尤以贾家大院和李家大院为最。2009年10月15日,随朋友坐车盘山蜿蜒而上,穿越曲洞连环的叠彩洞,来到了向往已久的一斗水村。

  一斗水村与泉、碑

  一斗水村是修武县岸上乡的一个行政村,现有村民50余户,210多口人,村子不大,但村民姓氏较杂,有郭、王、李、靳、韩、张、贾7个姓氏,最大郭姓只有8户人家,王姓有7户,其余的则为三五户不等。

  一斗水村名缘于村西北数百米处的一洼泉水。据传此处泉水原来只有二尺见方,深也仅有二尺有余。山民汲水,一次只能取水一桶,但随取随涌,取之不尽。在山区,水是山民的生命线,久而久之此处渐聚成村,因此泉很小,故而名之为一斗水泉,又因此泉神奇地维系着村民的饮用和生活,故而村名亦曰一斗水。现在的一斗水泉经过历代开挖砌修,已经成为一个自涌井,井水清澈甘洌,深约二三米,上覆两块方石,中间凿为圆形的井口。井上有亭,亭子一侧垒有石墙,以挡从山坡上掉下的泥石。石墙中间镶有一块“重修井泉碑”,其碑文叙事简单,但最后的立碑日期引起我浓厚的兴趣。在我的记忆中,明、清没有大中年号,好像唐代有一个。有位朋友随即用手机上网查询,查得大中为唐宣宗年号,但只使用了13年。我推测旧年号废止,新年号启用,是不是山里消息闭塞,仍在沿用旧年号。朋友继续上网查询,答案完全是否定的,因为即便如此,大中十五年也不是丙寅年。回去后查阅历代年号表,又上网搜索,仍然没有答案。此碑的年代暂时成为一个历史之谜。是不是当时有农民割据政权盘踞在此,有年号为大中,不得而知。

  一斗水泉亭外另有一泉,就低洼之势汇为一个方广各3米的小池。但仔细观察,亭内井水明显高于其外的泉水,看来两泉咫尺之间,各有宗源,是也为一奇。

  此外,紧挨泉亭,有一石凿小龙王庙,从其外观看,应为古物,只是不知年代。庙门两侧镌刻有联:“井中不断泉,天上清风雨。”庙内龙王像已不见踪影,石壁上另刻有太极图。传说此龙王极其灵验。村民靳福川告诉我们,相传有一年紧邻的陵川县内大旱,眼看人畜不保,有山西人从此路过,看到此处有水有龙,就抱着试试看想法,夜间偷偷把龙王石像请到他们村,又是烧香又是许愿,果然很快天降甘霖,解救了一方的危难。几日后,正在一斗水村民为龙王像失踪焦急之时,陵川人用轿子抬着龙王石像,一路吹打鸣炮送回了一斗水村。

  古庙与龙显石

  在一斗水村口的小山坡上,有座古庙。庙前丈许有雕刻精美的影壁,影壁上画像已经模糊。庙门上方有“万世忠表”四字,想来敬的应该是关圣了。进得庙门,发现院子虽然狭窄,但建筑颇多,只是颓垣断壁,杂草丛生,满眼荒凉。正殿为五间,对面为五间戏楼,东西两旁依次为陪殿各六间、看楼各三间。正殿内有黑板等物,看来此处曾作过村里的学校。透过破败的窗户,发现后面还有一院,众人不知从何而入。出得殿外,发现正殿与东陪殿间有小胡同,并有门可通。遂转入后院。后院更为荒凉,北为正殿三间楼房及耳房两间,东西两旁各为三间瓦房,看其所用砖石,时间应为六七十年代所建。从下可看到正殿楼上有木箱两只,我小心爬上木梯,上得楼上,木箱内竟还有一两件戏服。我忽然想起,一斗水村毗邻山西,县志载其村民多喜爱上党梆子,并组织了有30多人规模的剧团,戏箱、戏服应为当时之物。

  庙内神像皆无,不知各殿具体所奉神祇。院内院外有碑石10余通,院内正殿阶下的六通时间较为久远,大多字迹漫漶,院外影壁两通石碑,因建有碑楼保护,且时间较晚,字迹清晰可认,从中可知此庙奉祀有关帝、玉帝、牛马王、高禖、山神、龙王等诸神,最早创修于清代乾隆年间,代有修葺,最大的一次重修,迄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止于咸丰四年(1854年),长达15年。

  前院正殿墙上,镶有三块石碑,其中一块为《补修关帝庙西陪房门楼碑记》,落款为同治三年(1864年)。碑文除叙述补修之事外,另记乡社对赌博的惩戒,也很有趣:

  修邑东北路六里三甲一斗水村,旧有关帝圣庙,日以风雨摧崩,人人目极而心伤者也。故在社之人同心向善,按捐纳钱文,重瓦正殿三间、西陪房三间、门楼一间。至二月兴工,十月工起,彩画洁净,工成告竣,谢工酧神,故勒石著文以为永远不朽云……尝思上古浑噩之事,人心朴素,并无嗜赌之徒,如无吾一斗水村等。故在社之人同心公议,永禁赌博,订立社规,嗣后有犯者,响戏三天,违者即刻送官究治,决不宽恕。倘有横逆之人不遵社规者,诬告不赌之人,合社公议抵拒,所费钱文按粮食均派,而莫不各勤其事,以享无事之福也,故刻石以垂永志不朽云。同治三年十二月十八日。

  古庙坡下,立有一石,上有惟妙惟肖的龙形,名为龙显石。中午吃饭时,村民靳福川给我们讲了龙显石的来历。原来,有年天旱,数月不见滴雨,不要说庄稼就要枯死,就连人畜饮水都成了困难,眼看村里人就要扶老携幼准备逃难了。这时,有位长者对大家说:“故土难舍,更何况我们这一逃还不知能不能回来,所以我们能不走就不走。”大家说:“在这里等死也不是办法呀!”长者说:“咱村里敬有关圣老爷,他老人家最是大慈大悲,我们去求求他,看看怎样?”大家一听,觉得有理,就凑份子钱准备了祭品,来到关圣庙,如此这番地请求关圣救护一方生灵。其实,关圣老爷早把这一切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只是因为他无降雨的职责,所以干着急没有办法。听了村民们哀求,他的心里更急了。也许是急中生智,他忽然看到手中的青龙偃月刀,心想这宝物跟随我多年,或许有了灵气也未可知。于是,他摇动青龙偃月刀,说:“青龙可在?”那刀上青龙跟随关圣老爷南征北战,又受四方香火,早已有了灵气,只因他敬佩关圣老爷的为人,一心只想跟着关圣老爷多学些为仙之道,所以一直未曾显形。今天听到关圣老爷召唤,赶紧现出龙形,俯伏在地。关圣老爷道:“青龙啊,你随我在此受村民香火,但现下目睹此方受灾,我却无能为力。你作为龙族,降雨本是你的本领,可否一解山民于悬覆?”青龙答道:“愿听帝君差遣。”言毕,腾空而上,施展法术,顿时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大雨如注。这场久旱喜雨,整整下了一夜,顿时救活了此方百姓。村民们知道是关圣老爷慈心佑护,第二天前来谢神。那位长者在一番祝祷之后,恳求关圣老爷永保此方风调雨顺。关圣老爷不愿贪人之功,就在当天晚上给村民们托梦,把青龙降雨解旱的情形告诉了大家,并说:“你们如若不信,可来像前观我宝刀,青龙已然成神,已离我刀,庙前巨石有其形状。另可再建龙王庙,供其香火,永保一方平安。”早上,村民醒来,人人记得此梦,于是到关圣庙求证,果然庙前坡下的巨石上有块形象生动的龙形,村民们称其为龙显石。庙中关老爷的大刀上果然没有了青龙。从此,一斗水村关圣庙虽经多次重修,关老爷的大刀上永不再绘青龙。村民们深感关圣、青龙之德,遂遵关圣之命,在关圣庙旁另建了龙王庙。

  贾家大院与李家大院

  早就听说斗水村保存有清代民居,朋友中有曾经来过的,于是带我去看著名的贾家大院和李家大院。两所大院果然很是气派,在这个小山村中尤其显得与众不同。

  按照两家门前立的大院简介,贾家大院始建于1850年,李家大院始建于1845年,两所大院都经历了100多年的风雨沧桑,所幸的是都保存得相当完好,房屋全部用石头精雕细刻而成,其门窗、橡檐、阶石、栏杆无不造型精巧,匠心独具。其中,贾家大院坐北向南,占地528平方米,建筑面积320平方米。大门在南屋偏东,正房三间两层,块石砌墙灰板瓦盖顶,东西耳房各两间两层,石板盖顶,东西厢房各三间两层,灰板瓦盖顶。南屋三间两层,灰板瓦盖顶,东西耳房各两间两层,石板平顶。院内屋内皆用石板铺地。李家大院呈正方形,是一个典型的四合院,占地484平方米,拥有上下两层34间,建筑面积340平方米,其建筑结构与贾家大院相似,只是大门在西屋偏南,房顶为近代后人重瓦。

  两家大院的正房屋门的左手,都开凿有神龛,贾家大院敬奉的是天地全神,而李家大院敬奉的分别是药王全神、泰山老母、关圣老母、无声老母,我们四个人看了看,没有一个明白后面的三位“老母”是何方神圣。两所大院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门楼的正上方,开有菱形的窗棂,我们分析,能建起这样大院的,必是富裕之家,他们开此窗棂,一是为了通风,二则有防匪的功能。假如他们在门楼上平时准备有石块,一旦遇到不测,青壮男子可登上门楼,向下砸石,三五个毛贼肯定是非死即伤,落荒而逃。李家大院的大门的门额上题有“西有长庚”四个金字。《诗经》中有“东有启明,西有长庚”之句,后人即用“东启明”、“西长庚”比喻兄弟失和,永不来往。我想,李家把此作为门匾,断然不会是这个意思,他们可能是因门向西开,长庚又有长寿之意,故取此句作为吉祥之语。

  虽然贾、李两家世代居于大院,但遗憾的是,他们没有一个人知道自己的祖上是干什么的。

3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5-10-7 21:55 6 只看该作者
蓊郁! 发表于 2015-10-7 21:21 上云台景区位于山西省陵川县夺火乡南部,包括勤泉路工、双头泉、箭眼山、望洛和塔河5个子景区,面积约100 ... ...

支持精彩活动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5-10-7 21:58 7 只看该作者
2015年南太行骑驴小分队国庆骑行之三 夺火-一斗水-西马池-北清口-薄壁-新乡

5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5-10-7 21:58 8 只看该作者
2015年南太行骑驴小分队国庆骑行之三 夺火-一斗水-西马池-北清口-薄壁-新乡

3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5-10-7 21:58 9 只看该作者
2015年南太行骑驴小分队国庆骑行之三 夺火-一斗水-西马池-北清口-薄壁-新乡

2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5-10-7 21:58 10 只看该作者
2015年南太行骑驴小分队国庆骑行之三 夺火-一斗水-西马池-北清口-薄壁-新乡

5人点评 收起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