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攀登青云 于 2016-3-24 10:12 编辑 苏州的园林式冠绝天下的,其私家园林的建造十分兴盛,我们此行的“留园”就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再如“拙政园”“网师园”等。苏州的老街“山塘街”因为有7里之长也称为“七里山塘街”,夜色真美,小吃荟萃,大饱眼福口福,赞! 西塘古镇的原汁原味是最可贵的,就是国庆节镇上的人太多,如果在平时走下来应是极好的! 乌镇古名乌墩、乌戍。乌镇处于河流冲积平原,沼多淤积土,故地脉隆起高于四旷,色深而肥沃,遂有乌墩之名。距乌镇9公里处有一村叫红墩,其镇志上说:“红墩在镇西,地脉坟起,厥土赤壤,村以是名。”又旁有一村名紫墩,就是因为多紫色石土的缘故。 乌镇历史渊源流长,根据镇东“谭家湾古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石器、骨器、兽骨等的鉴定,该处属于马家浜文化类型,处于新石器时代。可见,六千多年前,乌镇的祖先繁衍、生息在这里。 春秋时期,乌镇是吴越边境,吴国在此驻兵以防备越国,“乌戍”就由此而来。唐之后,乌镇没有再称“乌戍”的史实。秦时,乌镇属会稽郡,以车溪为界,西为乌墩,属乌程县,东为青墩,属由拳县,乌镇分而治之的局面由此开始。唐时,乌镇隶属苏州府。唐咸通十三年(872)的《索靖明王庙碑》首次出现“乌镇”的称呼,这一时期的另一块碑《光福教寺碑》中则有“乌青镇”的称呼。 元丰初年(1078),已有分乌墩镇、青墩镇的记载,后为避光宗讳,改称乌镇、青镇。(南宋宋光宗登基,他的名字是个怪僻字,“惇”,念“敦”,于是天下念“惇”的字全不能用,自此之后乌墩就定称为乌镇。 1950年5月,乌、青两镇合并,称乌镇,属桐乡县,隶嘉兴,直到今天。 个人可以算是半个刘若英的粉丝吧,喜欢奶茶那温婉的声音,喜欢奶茶那淡淡的淑女气息,乌镇,奶茶的代言所在。来过,便不曾离开! 沉醉温柔的水, 宁静的时光, 又回到梦里的乌镇, 亲切的微笑绽放在我的心里, 人生就是一路不断的惊喜, 一刻轻松的停留, 真能尝到生活的滋味, 似水年华的美好回忆, 照亮着记忆的角落, 我不再是过客。 来过,便不曾离开——乌镇。 流水绕过人家的庭院穿过静卧的石桥载着轻盈的小舟静静的流向远方,不留下任何痕迹,留下的是人们对静谧生活的怀念,对旧时月色的回忆,对诗一样情景的向往。 乌镇是从现代逐渐走向古老的,这之间的过程就是建筑物,越靠近它越具时光留下的沧桑感。可我错了,一直走到它的停车场全部是很现代的东西:现代的楼房、宽阔的柏油路、数不清的汽车,这些无论如何都不能与古镇有丝毫的联系。随人流往前走,一个漆黑的大门上方黑色的字体“乌镇”让我的心动了一下,难道是它本身独特的颜色造就了这个名字? 进得门来,眼睛陡然被点亮——门里门外是两个世界,两个截然相反的世界。一条河水载着漂亮的游船,河边有栏杆,前面是古老的建筑,凡这些有颜色的东西统统都是接近黑色的深棕色,仿佛一步迈进了古旧的时光里,回到接近原始的平静淡漠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农耕织布自给自足的时代,黑棕色是它的本色,我的感觉应验了。 一条河流横贯东西,把小镇南北分开,明清时的建筑依河傍埠,或高宇重檐或拱脊青瓦,保存倒也完好,随时提醒着人们它的存在可有几百年了啊!其间有石桥相连,踏过石桥,就深入了一个悠远的所在。 脚下是清冷的石板,石板延伸到很远,形成一个深深的街巷,两边是民居,紧密的排列着不留一点空隙,木门木窗,木头有些斑驳,露出了它原本的筋络,可依旧稳稳的站在这里,像个硬朗的老人。邻里街坊不用走到街上,开门即可聊天,推窗就能说话,这种方式让人想到古代的群居生活。惬意的栖居着,就是乌镇! 车上给驴友们讲起了乌镇,讲起了江南,讲到了苏州园林,这一切都是我向往的江南水乡,告诉大家要慢慢地走、慢慢的看,用心灵去体会江南水乡那内敛的、轻柔的美! 看看我们江南的美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