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22182

主题

福州

莆田江口东源中西合璧老宅与蒜溪公园扫描[5月6日]

[复制链接] 查看:18277 | 回复:297
发表于 2016-5-6 17:17 1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 只看本帖大图
本帖最后由 周游. 于 2016-5-7 12:31 编辑

莆田江口东源中西合璧老宅与蒜溪公园扫描[5月6日]
途中,下同。

   依据媒体报道,利用非周末游人稀少时机探访了一下。此行失算之处是,以为开发比较完善,古厝老宅指示与标识完备,只须照着走走看看。不料除了文德楼与丰隆大厝少数几座还能进入大门,其余均处于关闭状态。本地村民知悉老宅称号与过往的也很少,只能独自一人在村里纵横驰骋。   

   行走用时2时30分。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从东源走向南洋的乡亲,在事业有成之后,纷纷回国建造大厝,以改善居住条件。总计当时建造的房屋有30余座。而那时全村户数不过50余户,这意味着建房户数超过60%。东源以姚、卢两大姓为主,兼以其他姓氏。东源华侨民居建筑始于1915年,终于1940年,前后历时25年。东源第一座华侨民居是姚为祺故居,其次便是姚裕宝姚裕成昆仲大厝。以时间为界,1930年以前的华侨民居以传统民居为主,1930年以后加入了明显的西洋元素。如此,遂形成了两种建造形式,一是非常传统的民居,一是中西合璧的民居。非常传统的民居以姚丰隆大厝为代表,中西合璧的民居以文德楼为代表。
    姚丰隆大厝,俗称“百廿间”,建造于1926年,系由姚丰隆及其昆仲所建。姚丰隆大厝由两座五厢房一前一后排列,两边加双层护厝,一直延续至下间三厢房双层。整座大厝呈左右对称的三合院一个、四合院一个组合。气势雄伟,蔚为壮观。大厝内所有门窗上几乎都配上固定的对联,把古诗和书法欣赏融为一体。在木雕中的廊檐、厅堂、门窗、神龛,石雕中的码面、枕石、柱础、天井、石窗以及砖雕、彩绘等装饰,内涵十分丰富,文化底蕴相当丰厚。      
   文德楼,始建于1932年,系姚文德及其昆仲所建。楼房采取中西合璧的建筑形式,独具异国情调,具有浓厚的西方色彩;造型既新奇浪漫又庄严雄伟、既清新淡雅又新颖别致。文德楼共二层,是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住宅。二层有攒尖亭子,三层有一对攒尖亭子,错落有致,相映成趣。主人喜好精美装饰和雕刻。装饰和雕花的纹样却多采用中国民间文化元素,注重所有窗檐门檐的装饰,更显建筑的庄重典雅。其走廊迂回相连,雕花的围檐、围栏和扶梯精美别致,乍看是民族风格,细看却又隐约透着西洋之风。
   姚万丰大厝,俗称“五哥六角亭”,始建于1926年,系姚万丰姚友谅昆仲所建。姚万丰大厝又是另一个典型,其建筑格局是非常传统的五间厢加两边护厝,再延续至下间三厢房双层。然而,主人却别出心裁地在大厝下楼房的南侧两端,分别兴建了西洋楼式亭子,并高出旁边的三间厢房,成为一对显眼的六角亭。其亭顶的大阳台用青绿色葫芦瓷斗围成护栏,华丽精美。

    这三座民居现在都成为东源华侨民居的标志性建筑。除此之外,在村南又有堞楼一座,始建于1935年,主持建造者姚文瑞。由于东源位于莆田最北部,与福清新厝镇交界,历史上政府管理一直薄弱,故匪患不断。为自卫计,东源很早的时候就在村北建有一处堞垛,该堞垛已于上世纪七十年代被毁。当众多华侨大兴土木后,防卫工作被提上议事日程。于是姚文瑞亲赴印尼募捐,建造堞楼。现存的堞楼位于村南最高处,共有两层,属钢筋混凝土结构,顶楼有围栏,二层四个角落皆有窗,有正方形枪眼数个。除窗户因年久毁坏外,基本上保存完好,现在仍然掩映于龙眼密林中。

    东源华侨民居聚居处所可追溯至明代,当时一世祖天生公据说由福清新厝镇江兜迁至东源,而实际上都源自于涵江中沁之姚氏。若再由此上溯,可至浙江省吴兴郡(今浙江湖州)。唐时姚氏始祖孟瑜公曾官拜参军之职,迁至浙江韶溪。明万历年间,被钦赐进士出身的天明公又迁至涵江中沁。天生公与天明公为昆仲。韶溪者,苕溪也。苕溪,在浙江之北,是太湖流域的重要支流。因沿岸盛长芦苇,进入秋天,芦花飘散水上如飞雪。当地人称芦花为"苕",故名苕溪。苕溪有东苕溪、西苕溪。东西苕溪于湖州城东汇合,注入太湖。故东源姚氏郡望为“吴兴郡”,称“韶溪堂”。
    在闽中,古榕往往于立村之时栽植,它见证了古村所经历的风雨沧桑。东源村头原有一古榕,可惜于1990年代自然枯死。其栽种时间与现存的古秋枫树相当,大约四百余年。由此推算得知,东源建村应不迟于十七世纪初叶,明万历年间,这与族谱记载的时间基本一致。关于当时中国历史之进程可参阅历史学家黄仁宇所著的《万历十五年》。 古人非常注重营建宅居,认为与其家族或个人兴衰关系重大。故在建村选址时“相形取胜”,即通过对附近的山川地形、地貌地理等自然环境进行观察认真比较,选用优胜之地。风水学认为,后面有靠,前面开敞,即是“内乘生气,外接堂气”。东源村北有魁山,西有蒜溪,这就叫做“后有靠,前有照”,形成“阴抱阳”的风水佳局。背山可抵冬季寒流,面水可迎夏季凉风。因此,东源建村基本上按风水学的选择进行选址和布局。东源坐北朝西,村落沿蒜溪北岸依次向魁山延伸铺展,形成北高西低之格局。但是民居建筑大都坐北向南,这是考虑了阳光、风向、水源和地质等的诸多因素。
     蒜溪源出福清市东张,蜿蜒曲折在村前流过,最后注入兴化湾。1960年代,政府于上游拦截,筑一水坝,是为“东方红水库”。这是“近水”。魁山则是东源村遥相远望的大帽山之余脉。魁山高不过两百米,其顶巨石垒垒,旁有“草地公追子”的神话,又有直通海底溶洞的传说。“魁山蒜水”现已成为东源村的标志。这是“近山”。蒜溪延岸地势平坦,而且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理想的耕作之地,非常适宜水稻种作。而魁山脚下森林密布,开垦以后又非常容易种植龙眼、枇杷等果树。这是“近田”。除了相形取胜的原则外,还要考虑到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因素。
     东源距江口镇四、五千米,东、西、北皆山,只有向南较为平坦。向东与福清市新厝镇交界,这里山势较低,再向前就是浩瀚无际的兴化湾。千年古驿道在此翻越,是通向江口镇墟市的唯一通道,故东源有“入莆第一村”之称。向北与福清市东张镇交界,向西则与现涵江区秋芦镇交界,向北或向西皆群山绵延,道路崎岖,行走艰难。东源村选取古驿道之上,这是考虑到“近交通”。有意思的是,东源自古多和平,历史上政府对于东源的管理一直很薄弱。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曾经有匪骚扰,但是,太平军不曾到过这里,抗战的烽火也不曾烧过这里。只有解放战争后期,一些不知就里的村民被组织为“**救国军”,后被人民解放军剿灭外,可以说,东源村几近于陶渊明笔下之桃花源,这在近代之中国也算是一个奇迹了。
   东源华侨民居形制特点东源华侨民居布局看似没有规则,其实是围绕一个中心,采取类放射式的布局。这个中心就是位于村中心地带的宫庙建筑群。原有的宫庙已于“文革”中被毁,现存的宫庙建筑群系1980年代重建。宫庙建筑群前有戏台,有广场即“埕”。埕的面积约2000平米。古榕和古秋枫树都屹立在埕的西边。早先东源民居大多为夯土墙,一层,其中有阁楼,光线差,居住条件不好。但是也有建造得规模宏大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大厝是“宅里”,大约建于1850年。宅里是两座七间厢对应,以两边护厝相接,分上厅和下厅,形成上埕和下埕。最繁盛时这里住过13户人家。后来的东源华侨民居建造者几乎都从这里走出去。追因溯源,“宅里”最终成为东源“古富”的代名词。
   东源华侨创业史略建筑是一部重要的史书,它很客观,很忠实地承载着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它既是生活发展的镜子,又是民族文化的结晶。东源最早到达南洋的是姚为祺。姚为祺(字学蠡,1872-1929),一名寿美。他于1892年赴马来亚吉隆坡。先出卖劳力谋生,三年后到一家机器公司学习装配,同时学习修车技术。1899年,他离开机器公司,独自开设福隆兴自行车修理铺。不久,他取得英国名牌自行车的代理权,销售自行车。姚为祺在经营车业的同时,又进军经营橡胶园,仅仅几年中,他就拥有橡胶园200多英亩。当时,橡胶树在马来亚还处于试种阶段,而他就看出了它的前景,这实在是目光如炬。姚为祺事业有成后,一方面捐资支持家乡公益事业建设,一方面提携乡亲至南洋创业。由于他带好了头,家乡人包括福清新厝江兜王氏在马来亚、印尼、新加坡等地经营自行车业以至汽车业的不断增加。到20世纪30年代,终于形成“兴化帮”,各种车业应有尽有,规模较大的车商超过了五千家。经营种类繁多:汽车公司、摩多公司、公共巴士公司、罗厘运输公司、汽车零件制造厂、复新汽车轮胎公司等,与车业有关的各种行业也应有尽有。除了原有的各个国家、地区外,经营范围又扩张至了泰国等国家和地区。单就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两国,“车商公会”等的组织就达30个以上。以至于福、莆、仙人在南洋的车业占了绝对的优势地位。因此,姚为祺被誉为“脚车业始祖”。而姚为祺的侄儿姚金榜(1889-1960),于民国初年赴马来亚吉隆坡,先随其叔姚为祺,后自立门户经营,再创立中和有限公司。中和有限公司从石油、橡胶业务,拓展至银行业,生意蒸蒸日上,姚金榜遂成为福莆仙华侨中的首富,书写了一部商业传奇。从1930年代至1940年代,姚金榜的声望如日中天。1934年,姚金榜参与创建吉隆坡雪隆兴安会馆,遂成为马来亚著名侨领,其实力和地位与1980年代名震东南亚的福清林绍良相当。
     在这个创业的过程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万丰隆有限公司。万丰隆公司于1920年代由姚万丰和姚丰隆所创建。姚万丰和姚丰隆皆出自宅里大厝,他们各取自己名字为公司命名,这就是“万丰隆”公司的由来。姚丰隆(1874-1956),一名禹,因排行十三,又名“禹十三”。姚万丰(1884-1946),一名玉,因排行十八,又名“玉十八”。他们于民国初年到达印度尼西亚望加锡,从经营自行车修理铺开始,发展到创立万丰隆公司。与此同时,福清新厝江兜的王禄梓也在新加坡成立“万丰隆”公司。现在尚不清楚为什么王氏为什么要取与姚氏相同的公司名字。但是有一点值得关注,江兜王氏与东源姚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东源姚氏一族的郡望是“吴兴郡”“韶溪堂”,而福清新厝江兜的王氏一族的郡望也竟然是“吴兴郡”“韶溪堂”。据说姚氏先祖入莆后曾居住于新厝江兜,后因官场事发全家被抄,而三个仆人幸免于难,各取“一”字相连,遂为“王”姓,但仍以“吴兴郡”“韶溪堂”为郡望。这样看来,王氏取与姚氏相同的公司名字,或许是为了标明同理连枝也未可知。东源华侨大多集中于印度尼西亚的望加锡。万丰隆公司成立后,业务不断扩张,姚万丰姚丰隆于是就吸引其他堂兄弟加入公司,后来总计有十二个股东,属于典型的家族企业。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是万丰隆最美好的时代。堂兄弟们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公司的业务从自行车修理、零配件及整车销售,拓展至汽车、汽油生意,最后竟然从事汇兑业务,一派欣欣向荣。万丰隆公司以车业为主。他们购买汽车,组成车队,将日用品运至山区销售,然后换回土特产运回望加锡再销售。于是生意极为兴旺,到二十年代末,公司不断发展,延伸至泗水、椰加达诸地。由于万丰隆公司财力雄厚,凡股东欲建房者,皆由公司出资按股份大小拨款。于是,东源华侨民居开始出现。公司每年都分红,并且在每年春节前,公司给每个股东在老家坚守的亲人每家汇去两百元国币,而那时一元可以买到十三斤猪肉。万丰隆对于其他股东愿意独自出去经营的,一律由公司出资。于是股东们开始逐渐分拆出去独自经营。万丰隆最终只留下姚丰隆一个家族继续维持,直到1960年代。姚万丰后来也分拆出去,成立了万丰公司,并将公司迁至泗水。姚友谅(1906-1956)则创立大名鼎鼎的“南洋汽车有限公司”。至今许多乡亲到望加锡后,都要到“南洋”去看看。有人说,没有到“南洋”,就等于没有到南洋。其他股东分拆出去以后,成立的公司取名时只在中间改一个字,前后两个字则保持不变,比如“万裕隆”、“万瑞隆”等。东源华侨与万丰隆公司渊源深厚,因此许多乡亲也喜欢在公司前冠名一个以“万”开头的公司,一是表明与万丰隆之关系,一是估计因为万丰隆声名卓著,他们准备竭力仿效的缘故。
     除了上述的几位侨领外,东源还有一些华侨也相当出色,比如姚裕宝姚裕成昆仲、黄金榜、郭厝利、姚丰以及卢善美等等,可惜目前他们现存的资料尚未收集齐全,因此未能做进一步的概述。东源华侨在家乡建造大量的房屋以后,也在家乡做了大量的公益事业。比如姚为祺公子姚瑞汉建造祠堂、赠送农具。万丰隆股东姚文霖、姚文瑞、姚顺兴办韶源小学,这是当时全县第一所的农村小学。1950年姚顺倡议集资兴办莆田平民医院,并担任第一任董事长。姚丰隆嫡孙姚子兴更是捐资莆田市医院、莆田县医院和莆田平民医院。他们心系故园,深受公众好评。东源华侨的后裔现在依然遍布印度尼西亚各地,但仍以望加锡最多,估计有四五千人之众,大大超过了在家乡的原住民。他们当中大部分人依然坚守祖业,勤奋工作,谨慎经营。

   作者:头条号 / 莆田论坛网
1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6-5-6 17:17 2 只看该作者
莆田江口东源中西合璧老宅与蒜溪公园扫描[5月6日]

发表于 2016-5-6 17:17 3 只看该作者
莆田江口东源中西合璧老宅与蒜溪公园扫描[5月6日]

发表于 2016-5-6 17:17 4 只看该作者
莆田江口东源中西合璧老宅与蒜溪公园扫描[5月6日]

发表于 2016-5-6 17:17 5 只看该作者
莆田江口东源中西合璧老宅与蒜溪公园扫描[5月6日]

发表于 2016-5-6 17:17 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周游. 于 2016-5-6 18:52 编辑

莆田江口东源中西合璧老宅与蒜溪公园扫描[5月6日]
新厝镇政府。
发表于 2016-5-6 17:17 7 只看该作者
莆田江口东源中西合璧老宅与蒜溪公园扫描[5月6日]

发表于 2016-5-6 17:17 8 只看该作者
莆田江口东源中西合璧老宅与蒜溪公园扫描[5月6日]

发表于 2016-5-6 17:17 9 只看该作者
莆田江口东源中西合璧老宅与蒜溪公园扫描[5月6日]

发表于 2016-5-6 17:17 10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周游. 于 2016-5-6 18:06 编辑

莆田江口东源中西合璧老宅与蒜溪公园扫描[5月6日]
在此乘坐232路公交(准半小时一趟),东大村下车。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