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55517

主题

北京综合

看长城||崖畔危楼依旧立,不见当年摘星人——行走密云崔家峪绝壁楼

[复制链接] 查看:7499 | 回复:24
发表于 2022-1-12 10:55 1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这面崖壁,是我们今天的征程。

 

没来之前,我就被骆驼游记中的这张照片吸引了:

 

陡坡下的一段碎石垄,明显是一段坍塌的墙体。但这段墙体并不在长城主线上。

而且这段墙体,似乎并非常见的明长城的特征。

一段年代令人起疑,位置不在长城主线上的墙体,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

看其土石混杂、细草滋生的状态,似乎与石峡村西南的北齐长城墙体特征比较接近。

难道,这是传说中东至海的北齐长城,未被明长城叠压的段落吗?

 

——且去前往现场,实地探察一番再说吧!

 

山前坡地上,远远地呈列两座石台。


 

1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22-1-12 10:56 2 只看该作者
西侧一座应当是密云228号敌台,东侧一座为226号敌台。

不过,开阔平坦的坡地上的两座石台,会是敌台吗?

敌虏一定要送至敌台前挨打吗?不可以远远地绕开吗?

这么说,会不会,其实是两座烽火台?

 

长城遗产网上,这两座台被认定为实心台。

其实,228号台,内部是有空间的。


 

网上搜索到的驴友就近拍摄的照片更加清晰:

 

发表于 2022-1-12 10:56 3 只看该作者
这种台,与大黄岩口的密云5号烽火台、6号烽火台,以及上关城东西山的墩台,都极其类似(阅读链接:《北京地区早期空心敌台的例证》),以及鲍峪冲西墩(阅读链接:《读史备忘||宣镇也有早期空心台,进一步证实空心敌台并非戚继光创设》),都是一个类型。根据《宣府镇志》的记载,此类台,当为嘉靖三十七年前后修建的空心台。

就是说,这是早期蓟镇的空心台或空心台的雏形,是戚继光改造空心敌台以前的空心台的遗存,是早期空心台演变过程的活化石。

这类空心台,与戚继光所改造的空心台有非常大的区别:内部空间小,能够容纳的士兵数量有限;台体内部不完全封闭,台顶或为木棚或苫草的形制。

或者说,这类空心台,与戚继光主持修建、改进的空心敌台,仍是完全不同的两类军事设施。

 

半山腰上,凌空高悬着又一座石台,密云225号敌台。

这座台在遗产网上,明确说是空心式敌台,倒也恰当。不过,225、228两座台的形制,似乎是相同的。

 

发表于 2022-1-12 10:56 4 只看该作者
但这座台位于险峻的山崖南侧崖壁上,敌虏应当也不会选择这条线路进犯,在此处建台,其功能应当是传烽中继站,将上方长城主线上所发出的敌情讯息,往南侧的蔡家甸城堡或西南侧的密云21号城堡传递。

 

网上有驴友的游记引用了一幅积雪庐所绘的附近敌台烽火台示意图,很好地阐释了这几座台子的功能:

 

发表于 2022-1-12 10:56 5 只看该作者
这张图,将这几座台子的功能,解释为传烽,还是较为靠谱的。

另外,这张图将225号与228号台归为一类:实心台。其对这两座台的判断,与我有相似之处。

 

虽然这几座楼子相距并不是太远,但垂直爬升比较急骤,加上这段时间山路走得少,走起来还是有些吃力。

终于来到这段毛石墙体前。

这段墙体位置并不低。西北侧是绝壁,东侧南侧是悬崖。上方的垭口处,是沟通南北的一处通道。因此,虽然山路险峻,还是在此处修筑了一道墙体。

 

就近观察,这道墙体,还是明长城的特征。其应当与主线的墙体、山险相辅相成,共同构筑了这一带的防御体系。

崖壁之侧的羊肠小道,当是一条有数百年历史的古道。当年戍守边垣的士卒,就经由这条山径,奔赴直入云天的边墙与敌台,在冰雪与寒风中,守卫着大明的疆土。

 

发表于 2022-1-12 10:56 6 只看该作者
向南侧瞭望,雾灵山一带,雾霭弥漫,密云平原,尽收眼底。

 

地图上的密云盆地,还是有一些空间的。但站在山顶俯瞰,其实空间局促。但因为山势蜿蜒,在密云平谷间兜了一个大圈,倒是把防御战线拉长了很多,防御面增加了很多,修建长城的工程量增加了很多。

 

发表于 2022-1-12 10:56 7 只看该作者
攀上崖顶,地势反倒缓和了很多。

垭口处,是一段墙体,一座空心敌台。密云224号敌台。

 

 

发表于 2022-1-12 10:56 8 只看该作者
224敌台处的墙体,西抵崖壁之下。

 


发表于 2022-1-12 10:56 9 只看该作者
虽然南侧险峻,但北侧却是一面平漫的缓坡。不但兵卒可以轻易翻上山脊,就连马匹也可轻松上下。越过垭口,小心一点,可牵马而行,一旦下到山南平地上,就无可阻挡了。


所以,在半山腰上,下山必经的陡崖边,又修了一道短墙,以加强此处垭口的防御。


因为北坡地势平缓,所以在敌台与隘口墙之下,做了铲偏坡处理。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摧蚀,仍然可见人工铲削的痕迹。

 

发表于 2022-1-12 10:56 10 只看该作者
224号敌台东侧的崖壁之巅,又有一座敌台,密云223号敌台。

 

墙体自224号敌台向223号敌台延伸,直抵东侧崖壁之下。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