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56044

主题

江苏

行在云端——五一南太行骑行日记

[复制链接] 查看:11659 | 回复:11
发表于 2023-3-8 13:43 1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 只看本帖大图
本帖最后由 zxy75572 于 2023-3-17 08:42 编辑

    近来被单位家庭公私琐务折磨的没个人样,心情那是相当的灰暗。偶然看到4+2户外骑行群组中在征集五一骑行太行山的骑友,怦然心动,去他娘的,“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这几日大爷也不折腰那些“权贵”了,也不要老婆孩子了,走起,且去开心颜!

51

4点多起床5点多些背负昨晚收拾好的衣物骑行往康馨园集结6点不到就到了门口。随缘已经把车开出了小区候着了。初次见面,打了招呼,拆卸了车子前轮把车架挤进了车子后半部。不一会其他几个人也都到了。6:30开始发车,从城北茅村处上京台高速,尔后在几条高速路上切换一路向北,向西前进。中间停了两站,一站定陶200公里左右。第2站停息是安阳东服务区,在这里午餐,午餐随缘给大家备了煎饼,鸭腿,还让他家里的给炒了两个菜带来。你看这户外玩的硬不,出来了家里还得给把路饭准备着。骑友剑剑又带了烙馍,咸菜。在服务区超市前廊下的一张桌子摆得满满的。随缘还又把家里泡的药酒灌了一瓶来,几位好酒的哥们就喝了起来,只随缘要开车不能喝。我和两位女士不饮酒也没喝。从安阳这儿向西走不久,就能看到群山了,起初只是些朦胧的山影,慢慢就清晰高大起来,渐渐的就钻进了群山。在一个山谷中转折着下了高速,转上了省道2342点不到就到了任村镇了。停歇在了路边一家农家旅店,条件虽简随便,但也算干净,每个房间只需60元费用,可住二人或三人。放下行李,休息了一会,三点钟几个人就到镇子里去闲逛。

任村为河南安阳林州市下辖一个镇子,座落在一个长三四公里左右宽一两公里左右的山谷之中,是真正的四面环山,只于其东南、西北两向山岭断续,略有缺口,国道234便穿行而过,交通了山里山外。村镇依着山谷地势东西陈列,几乎塞满了这小小的谷地。南北向的一条红旗渠路是镇子的中轴线,小镇以此中轴线为界,路东应该是新扩建的,房屋多砖瓦混凝土构建的二层民居,路西靠近谷底处为古镇的所在,房屋以土石构筑的院落为多,大多下半墙砌以山石,上半墙垒以土坯,覆顶则多为青瓦,偶有以片石为顶替代瓦片的。这些未经雕琢修饰裸着本色的老旧建筑仿佛凝滞了时光,停留了岁月,营造出了一种世外桃源般的静谧闲适,能让心灵疲惫的人身心完全的放松。一个下午,一群人走走停停的,徜徉在那些僻静幽长、窄小曲折的小巷中,留连在那些形制各异、古朴本色的门楼前,仿佛穿越回了那久远的历史,纯真的年代。不同于全国各地那些生造出来或考古附会改建出来的古色古香的古镇,任村镇号为古镇是名符其实的, 这是一个真正原汁原味,自然生长承续着的活的古镇,古朴与现代参差,迟滞与发展相错落。行在云端——五一南太行骑行日记



行在云端——五一南太行骑行日记



行在云端——五一南太行骑行日记



行在云端——五一南太行骑行日记



行在云端——五一南太行骑行日记



行在云端——五一南太行骑行日记



行在云端——五一南太行骑行日记



古镇之古在其悠远的历史传承。据资料介绍,任村建村可上考至元时。元至正年间,任氏三兄弟从河北省涉县太仓村迁来此定居,此为任村之肇始。明正德十一年(1516)任村集市,因其枢纽位置成为商贾云集的物资集散地,这奠定了此地的经济地位。时移岁易,而今任村中已无任姓子孙居住,而多张魏两姓。张魏两姓在清代为官宦世家,张家出了几任知府翰林类的文官,而魏家的祖上却是中了武举而曾官至提辖,守备类的武官的。古人的故土情怀是很为深厚的,是有着衣锦还乡的情结的,他们的发达大概是能大大提高本地的知名度的,也就提升了此地的zz地位,而抗日战争年代我党也看中了此处进退自如的优越地理环境在此建立磁武涉林反顽战役指挥部,八路军前方总部豫北办事处。建国后,红旗渠的青年洞隧洞的开凿也是由任村年轻人率先发起的。溯源任村的历史传承可以看出它的发展是始终和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的,吹点牛也可以说是人杰地灵了。

古镇之古还在其本色厚重的建筑群落。古镇建筑以土石木砖为材料,大多以本色示人,不做雕饰,呈现出一种自然古朴的美感。现存的古建筑大致可分为民居,府第,商铺,公共设施四类吧。民居多为狭小的院落,或独立一隅,或相连成片,夹峙出些狭长曲折的小巷。其院落的大门的大小和朝向皆因地势而设,东西南北高矮胖瘦可率性而为,不讲求风水,只考量实用。一圈转下来约略觉得这些院落无论大小繁简都修有门楼,多以木梁或飞砖的方式挑起前出于院墙,用以宣示门户之所在,也可保护下边的木质的门扇门框免遭水侵。中国人是好面子的,是愿意把有限的经济用在这装点门面的工程上的,门楼的大小高低大概是代表门户的主人的经济实力的吧?由此还生出了个词汇叫做门当户对。府第为阔人或祖上曾经是阔人的那些人建造居住,门户高大,面朝大街。任村府第的代表当然得是那张魏两姓阔气的祖先修建的豪宅了,都在进士街,比邻而居。这些府第建筑至今大概还是作为其后人日常起居的栖身之所的吧?生活日用品生产用具罗列院内,有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并未像其他地方的那些不肖子孙们那样将老祖宗的东西装点包装一番,开门迎客,用以牟利。门户是半掩的,主人虽是好客的,并未责备我们的不请自来,但我们也不好像在其他地方那样买了票,堂而皇之的去登堂入室窥人隐私去。两处宅院只略进一些便即退出,只算是浅尝辄止吧,未能领略这府第建筑的规模结构。但网上却是有专人对这些宅院的前世今生建筑精妙进行过细致考量的,据说是这个样子的:

进士街原名“任村西街”,因街道两旁全是张、魏两家进士的庄园得名。翰林府位于进士街中部。是林州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名园。占地20余亩,共有6个套院,38个独院,房屋359间。每套院落既相互通联,又自成一体。翰林府原名“太守第”,创建者名叫张鸿逵,任村人。清道光年间,初任工部侍郎(正五品),后转刑部。咸丰二年(1852年),太平天国事紧,调任湖南永州知府,同年受咸丰皇帝召见,升任四品道台,咸丰赐名“张丞实”,鸿逵自此改名。在此后的九年中,张丞实又相继担任湖南衡阳湖北施南、黄州三地知府,后告老还乡,终年84岁。

在张家6个套院中,张鸿逵住的地方为主院,仪门名曰“广亮门”,门上悬挂一匾,上刻有“太守第”三个大字,右侧竖刻有“湖南衡阳道”五个小字,门前有三级台阶。门内迎面建有影壁。自此向西转至前院,客厅位于3尺高的台基上,前有八扇花格扇门,室内置有彩画插屏,东西两侧各附有三间耳房及抄手游廊。过屏风出中堂后门,即是楼院。院内主楼是张丞实寝室,室内隔扇西门额上刻有“不欺室”三字。

“太守第”历经张鸿逵及其长子张检之(邓州学正)、次子张孚月(紫阳知县)两代人的不断修建,才形成了今日的规模。到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张丞实的曾孙张家骏又考中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司法佥事等职。从此以后,民间便称张家骏叫“张翰林”,张家庄园“太守第”也改称“翰林院”。

进士第位于进士街东段,建筑风格与翰林院大同小异,与翰林府比邻而筑,紧密相连,从街面很难分清两家庄园的界限。创建时间早于张家的翰林府,面积也比翰林府大,共有9个套院和9个独院组成。因是清嘉庆戊辰(1808年)武进士魏五魁的庄园得名。魏五魁 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武进士。历任“京城提辖”、“晋营守备”,后升为“直隶乐亭营都司”。曾4次护卫嘉庆皇帝出京外巡。《旧志》言其“昼驰夜警,恪尽职守”,44岁卒于任上。

魏兴仁 五魁长兄,例赠“武略骑都卫”。其妻贤孝受旌表,在任村街立石坊一座,上书“旌表例赠武略骑都卫魏兴仁妻”十三字,圣旨现存后裔家中。五魁三兄魏三台,赠昭武都卫。五魁子魏允中,封修职郎。五魁侄魏元戎,武略骑卫。

任村魏氏系清代林州名门望族。在嘉庆、道光两朝,魏家连出了5位名人。

不好意思深入其中,我们把大多的时间留在了街道上。这条街东西向,石板铺地,西到西券门处,东接那条南北向的商业街。两边的门楼可都比那些小巷里的气派多了,高大些,宽阔些,门前还多一左一右设有两个下马石。有些临街的院墙上还镶嵌进去几个云朵样的拴马桩,就是把条石砌进墙体,在突出墙外的部分凿有圆孔。这些都是主人身份地位的象征。

商铺分列在南北的一条商业街的两边。现存的商业街从与进士街相交处往东西两边延展,南边到南券门为止,北边的起点却是不太清楚的。两边的店铺应该是采用的前店后铺的设置吧,前边一排门脸作为接待顾客经销出售的场所。后边的院落用做贮存货物,生产加工,生活起居。门脸处还有许多地方是用的上下门板的方式开闭店铺的。但由于新的任村镇的商业繁华已移至东边那条平行的红旗渠路上去了,这条街上的店铺的商业功能倒是不太大了,好些个临街门脸已有倾颓之势,还在经营的里边的商品也都与时俱进了,都是些现代人营生的物资了。进了一家经营农资的铺子,里边的陈设让我们想到了咱们这三十年前后的那些供销社的摆设。几个人在门前的几架人力的简易播种机前看了会热闹,还饶有兴趣的动手试了试,这样的农具在咱们那已是不多见了,平原地区已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收种差不多都是大型机械在作业了,这样的人力小设备,只适合于山地那些梯田和小块的边角地的使用。

这里遗存下来的属于公共设施的建筑,首先就得是那南,西两个券门。西门券楼位于进士街西段村头,是西出进士街的必经之地。券楼创建于明天启元年(1621年),券门洞高3.1米,宽3.2米,深10米。门洞正面上方刻有兽面浮雕,不知是什么。门洞里蹲着一头狮子,不知是做什么的,我觉得是有碍交通的。券门内侧门洞上方则是“二龙戏珠”图案。券楼台高5米,南北长12.3米,东西宽10.5米。南券门在商业街的最南端,形制大相当,券门内的雕饰是龙云图案。这两个券门皆为石砌,拱券门洞,为明时所筑造。门户,是用以扼守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的通道,既然有门,那这任村在明代应该是以一个小城堡的形式存在的。以现在还存在的南西两门的所在,是可大致推想出那时任村的建制规模的,我想大概应该是以现在能看到的进士街和商业街相交处为中心,以这两条街道为南北轴线而生发出的一个相对规则的小城池吧,应该在相对称处会有那北门和东门吧。但现在整个任村的村落布局的重心已往东移蔓延到东山坡而远离山谷低处的河床了,应该是早已突破了已湮灭的东门的范围了吧。任村中留存下来的公共建筑还有寄托他们精神家园的神庙建筑。南西两个券门的上边都是有个庙的,这西门上的是叫做南顶庙的,看那庙前楹柱上的联句,似乎是奉养的一位女性的神主,到底是谁,上网去索,也没找到答案的。南门上好像供的是观音,打开挂着的门锁侧身进去,好像是背靠背塑着两尊像的吗,好像有一尊是有好多手臂的,是不是千手观音的造像呢?南券门的外侧有两个类于神龛样的设施,应该是供的财神和土地吧,一求财运,一保平安。南券门楼的内侧有间小小的关帝庙,华服的关羽居中,关平周仓陪侍。不知何故却是将红脸的关公涂了金。金是贵重的,想来老百姓想以这样的形式表达敬意吧。关帝庙与券门之间夹着个狭高的二层门楼,进去后是个四合的小院子,南北西各有一幢三开间的房子与这东边的券门楼合围成院落。坐北朝南的那三间里一字排开供奉了孔子,释氏,老子,各有一对弟子侍立于前。一间庙里把儒释道三家的鼻祖都供养上了,要开个辩论会什么的,可是怪方便的,就是别动手为好,别一言不合再弄个大打出手就坏了。不过这样的担心是可以不要的,三家都是讲和谐的,夫子要仁政,是提倡君子动口不动手的,没有暴力倾向,释氏是讲忍让的,主动下地狱以救众生简直有自虐倾向,老子是无争的,动不动就躲你远远的,和谁也呛呛不起来,三位跻身一堂,料来是会相安无事的。相对的南屋里供着十殿阎罗,有点阴森可怖。西面的建筑较为气派些,是座青砖的二层小楼,但里边却是只放了些杂物的。南边附着在券门楼上有梯道可登上券门去拜谒那观音的,那楼梯却是不锈钢的扶手,附着在明代的建筑上,让人觉得有些不伦的。在村庄的最西北角,还有座明时始建的名为昊天观的道观,听说供奉的是玉皇大帝。去了两三次都是门户紧闭的。但从门户和院落范围揣测里边的建筑规模应该还可以,比刚才说的那几间庙都要气派的。这几座给乡民们精神寄托的神庙建筑除这昊天观不识真面目外,其他那些无论是建筑还是内中塑造的神主都颇为简陋并未被刻意的去翻新改造用作招徕游人的噱头,保有着民间信仰的朴素,散发着浓郁的古风,能窥见华夏民族底层民众信仰真实情况之一斑。

古镇之古也在其淳厚朴实的民风乡俗。淳厚的民风体现在乡人的待人接物的真诚上。不当农时,游逛中不时相遇那些三五成群消闲的村民。无论是打听道路请教疑问,村民们皆能和善相对,对话间那些笑容能让人感觉到发自内心的真诚,偶有不能提供帮助时那种歉然羞涩的笑让人心里颇觉不忍。这些村民的言谈举止绝无一般成熟旅游景区中那些市利的市井小民身上的狡黠轻慢神情,满满的都是真纯。在南门游荡时,那南门与关帝庙间的小院的门原是锁闭的,听闻我们想参观,一个中年汉子主动跑了老远路去找管理钥匙的乡民家里取来钥匙给我们打开了门。见我们在关帝庙前观望,一位老者主动近前操着带有浓厚乡音的普通话向我们述说着庙前楹柱上一副颂扬关羽生前身后倍享尊荣的联句:千秋爼豆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 万古英灵汉封侯明封王清封大帝。老先生还向我们介绍券门的历史,指给我们看一个夹缝中标有建筑年代的碑文。老先生应该是位退休的教师、**一类的人吧,在这乡村中也得算是饱学的文化人了。在八路军豫北办事处旧址的小院子里还独居着一位老人,正在院子里拾掇着什么,看到我们在小巷里徘徊,主动把我们邀请进院子告诉我们院子里曾经居住的他的两个前辈的故事……村镇的古风古韵还体现在村民们朴素原始的宗教信仰和对传统的坚守。春节已过去几个月了,但家家户户门上的春联还在门楼的庇护下完好地保存着。他们的春联还留有古意,是规规矩矩有对联、楹联和横批的,完整地承继了咱们的这一传统文化,不像咱们那里简略到只有一副对联,甚至是马马虎虎地倒贴个“福”字了事。门心处还多贴有门神,很多的门楼的侧面墙壁上还会建有两个小小的神龛,里边也是奉着门神的。行在云端——五一南太行骑行日记



行在云端——五一南太行骑行日记



除了这家家户户奉的神仙,刚才说到的那些神庙里也能看到奉祀的痕迹的,燃烧的纸箔的灰烬香烛的溶痕,神主前的拜垫,都说明这些神主们是得到乡民们经常性的奉养的。乡民们奉祀着这些雕琢拙劣的神主,也并不去精研儒释道各家的精深教义,只汲取他们的善恶忠奸观念来规范着自己的言行。我觉得我们是不能把我们普通百姓朴素的宗教信仰一概而论为迷信的,无论是出于对鬼妖的惩罚的恐惧,还是出于对神佛褒奖的渴望,只要能使人向善,都是有益的,总比没有任何信仰,没有任何行为准则要强些。

古风古韵浓郁的小镇却并不是个垂老僵化之所,这个错杂着原始与现代元素,呈现出迟滞和发展并存表象的小村子是一个真正活着的古镇。如前所述,这个村镇还是个乡民生息的场所,而非如其他所谓的古镇那样被人为的设计而成为展示营业取利的所在。村民的生活有承继,村镇的建设有发展。行走在它的街巷中,恍惚中有错乱时空的感觉。村民们生活在世代相传的祖居中,耕种着祖先开垦出的梯田,河滩地,过着与祖先相同又相异的生活。他们承继着祖先一切,也力求发展改进这一切。修筑红旗渠做出了改变恶劣环境的努力,往东延展的现代化的商业街道和民居也体现着村民们的与时俱进。小镇的建筑并不刻意地按照统一的规划“修旧如旧”,有些无人居住的院落就任其倾颓于树木野草之中,有些正在居住的院落主人也会根据生活的需要给他们加进些“现代”的因素进去,有些土坯的房屋也就覆盖上了蓝色的彩钢瓦,还有些院落的主人经济上宽裕了也会翻建些砖瓦的楼房兀立在这些本色的土石建筑中。这情景如同老树发新枝样,证明了任村的承继和生长。

    一下午的时间都消磨在这些小巷,街道,院落,府第间了,到了天将黑时,走入了镇子北端一条东西向的街道上去了。这里相对繁华,有好饭店做着游人的生意。进去一家,先点了盘花生米,白酒,啤酒,果酒都要了几瓶,大家各取所需。一阵觥筹交错后,大家也就都更加熟络起来了。饭后独自穿行红旗渠路曲折归到宿处。房间是没有独立的卫浴设施的,但主人家同时在院子里经营着一间洗澡堂,对入住客人是免费的,去洗了个澡,又顺便让人搓了个澡。同浴的一个汉子攀谈了几句,问我是否要去红旗渠游览,他就住在景区里,要去的话他可以通过别的路径把我带入景区,只收到3060元的费用就可以了,比景区售票要便宜很多。不好意思拒绝,就记下了他的电话。


2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 lhcyg
  • zhb001
发表于 2023-3-8 17:01 2 只看该作者
兴奋地骑行
1人点评 收起
  • zxy75572 您好,您是平台的管理者吗?想请教,如何将原来编辑好的有图片的文档转移发布在这个平台上?这个平台对每个帖子的长度是有限制的吗,昨天发布时,说是超过了规定的字节,删除了部分文字才符合要求的。应该如何处理这 ... 2023-3-9 07:59
发表于 2023-3-9 07:59 3 只看该作者
zhb001 发表于 2023-03-08 17:01:19         兴奋地骑行
您好,您是平台的管理者吗?想请教,如何将原来编辑好的有图片的文档转移发布在这个平台上?这个平台对每个帖子的长度是有限制的吗,昨天发布时,说是超过了规定的字节,删除了部分文字才符合要求的。应该如何处理这样的问题?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23-3-9 08:16 4 只看该作者
zxy75572 发表于 2023-3-9 07:59 您好,您是平台的管理者吗?想请教,如何将原来编辑好的有图片的文档转移发布在这个平台上?这个平台对每个帖子的长度是有 ...

跟帖发 论坛都是分楼的 不是一次性发完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23-3-9 09:13 5 只看该作者
zhb001 发表于 2023-3-9 08:16 跟帖发 论坛都是分楼的 不是一次性发完

好的,感谢!
发表于 2023-3-16 09:09 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zxy75572 于 2023-3-17 08:52 编辑

4.2

四点不到睡不着了,挨至五点,想出门再去逛逛,大门被反锁了,这么早,也不太好意思惊扰主人家开门。院子里面转了转。看到一些配房里各类农具一应俱全,看来这是亦农亦商之家。五点多门开了,去把昨天的小巷们,南门,西门,昊天观复习了一遍。起的够早的,街道小巷中少有行人,只偶尔看到几个壮年的男人披衣荷锄慢腾腾地向村外的田地走去。昨日的游览已大致了解了这村庄的布局,村子是沿山谷低处的一条河床的东岸漫延的,河床的西岸是些坡地梯田,村庄东面也是些坡地,相对平整宽广些。这些早起的人应该就是前往那些地方劳作的,只不知现在田地里会有些什么活路。回来随缘已把大家的车子装好调试完了。7点多在北门市场那吃了早点,三块钱油饼,两元一大碗的豆腐脑让我这个不大吃早饭的人觉得有些撑了。

餐后出发,出镇往西只一公里左右就绕过了那个名为回山角的山脚钻入了一条宽阔的山谷中去了,这算是真的入山了。相比而言,那任村镇所在之处只能是衔接山内外的一个边缘地带,八路军办事处设在那,应该是看中了其可进可退的地理优势吧!设若有鬼子从山外进犯,既可扼东南山口一战,也可沿此西北山缺转入深山隐藏。初入山谷即并入一条平整的柏油路前进,但只前行一公里左右的样子,就右折沿着条名为任苤线的乡镇公路往山谷底部河床对岸的一个村庄进发了。从地图上寻找这条公路的起止,猜测任应该是指任村,苤应该是指通天峡中一个名为苤兰岩村的村庄。尔后始终沿这条道路曲曲折折往上行。前行三四公里,经过了三两个村庄,到了处名为白家村的村庄。这几公里地势虽在逐渐升高,但皆为长缓坡,刚开始骑行精力充沛而又兴趣盎然的我们几乎没感觉到。

白家村扼守在一条汇入这大宽谷的峡谷的出口处,村头建有一个钟亭,内悬一铜铸造的大钟,没近前细察,不知何人所铸,所为何事。还有棵历经数百年岁月的国槐树,虽已树身朽空了多半,但其枝叶却还是生机勃勃的,也算是处奇观了。

右折进入峡谷,跨过白家村北头的一座石桥,道路开始上扬,需要变速骑行了。行不远,正对道路立了块“奇石”:从正面看去,一块长方体的“巨石”上又立了块等腰三角形的巨石,两个规整的几何图案组合在一起,让人奇异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绕过这奇石,道路略平缓些来到了立于山崖下的一个名为马家岩的村庄。过此马家岩,峡谷被一道大坝封堵住了,道路不能再随峡谷中的河床前进了,就转而往左手处的座山峰上攀去,开始了真正的爬坡。道路因就着山势不停的迂回转折着往上走,越升越高,“之”字形,“几”字形的转折已不太能数清有多少个了,但转来转去,都一律是上坡了,或长或短,或陡或缓,爬得人要崩溃。把车速变为最小,咬牙跟着随缘往上磨,总算没落下,紧随随缘第二个登上了一处平缓的弯道停下休息等待后面几位骑友。大家陆续到来,照了像,又饮水补给。同行的名为剑剑的骑友给了片泡腾片放进了铝瓶的饮水中。稍歇后继续前进,道路变得平缓些了,有些上下起伏,但都不太大,在几个山头间绕行。路边的山头上或是山谷间星散着些个以山石砌墙的房屋,山坡上坡稍缓,土稍多处就修筑了些个窄窄的梯田。看到些个文字铭牌,好像这些散布的人家应该是属于一个名为天柱峰村落的。那这山应该也就叫做天柱峰了吧,不问它了,也就这样记着吧。道路在一个写着“天柱峰”的指示片牌处开始有下行之势。又在这停歇了会,照相观景。逋一起身,道路就绕过一块巨石往下去了,而那巨石上却孤零零的立着一间以暗红的砂石砌墙,以片石覆顶的小屋,远看去很有韵致,颇有些卓而不群,孤芳自赏的味道。一路放坡下去就又进入峡谷中了,是刚才被大坝阻塞的那条峡谷还是翻越山岭又转入了另外的峡谷却是不得而知的。谷底的道路又平缓起来了,好像路面也变成了柏油的了,很平整。骑行在夹峙在陡立的山崖间的这样的道路上,仰望壮观的高墙绝壁,目接远近的一片苍翠,让人觉得豪情满满,忍不住纵声大喊。

道路骑行至张家岩大桥,过桥后便右折,路口很不显眼,不是老鸟很容易错失,但我们是无需担忧的,领队随缘与前轮老哥原来是走过这条道的。稍上行不久就到了个叫做库峧的村庄,村庄夹在一个小山谷中,山谷的开口就在那张家岩大桥处汇入来时的大峡谷。村庄中有个防火检查站,倒是没难为我们这些骑行的人的,但外地车辆到此却是要登记盘查的,不知放行的标准是什么。在此村庄稍歇片刻,随缘和前轮老哥上次进山是在这村头的一家人家里打尖用餐过的,再去寻访故人,家里却是没人的。

沿这村口检查站右手有条小路向上去,这便是我们今天前往西井村要走的道路了。开始的一点道路又陡又烂,只能推行上去。稍平缓处大家才上车骑行,然后那道路就开始在一个个的山头山脚间盘绕起来,仿佛是永远没有尽头似的,而且越是往上去那坡道越是陡起来。道路有时转过山脚,两条坡道就写成了一个“几”字;有时进入山谷,又写出了个平躺的“V”字;有时在一面山坡上反复画着“之”字往上走,有时干脆抱着一个山头画着圆圈螺旋上升;有时你觉得已到了穷途末路它却劈开一面山崖或者凿通一孔隧洞穿行而过……这些百折千回的转折都只为了一个目的,就是往高处攀去。有些地方以咱们的常识来看是怎么也不能修筑道路的,有时抬头上望,远见头上一片苍绿的山崖上有隐约的上下叠着的三五道白线,那其实便是道路之所在了,虽然让人难以置信,但偶尔的车辆上下,目光追随着它移动,才约略勾勒出道路的轨迹,才会打消你的疑虑,太行人家将车到山前必有路这句话演绎得淋漓尽致,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不亲自到此,亲自走一遭,你怎么也不会相信,在那样的地方竞然能修道路。道路大多都紧贴陡立的山崖而行,下边也多是陡直的峭壁,或者下边就是你刚才经过的那条道,做这么大的迂回,你可能也只是往上拔高了十几米的样子。迂回转折都只为了攀升,所以无论如何转折,道路皆仰而向上,开始时还不停地骗自己,转过一个山头就是平路或下坡了,但无数次的失望后变为绝望。破灭希望后就不再企望下一个转折处会有平路了,而是乞求下一个转折处的坡度能小一点了,但就是这样仍多数是不能如愿的,多数地方轮盘配比都需搭配到极至仍需用尽会力去踩踏才能前行,一步不踩或者踩空,那车子就有往后退去的趋势,让你手忙脚乱的好一阵调整。后来干脆做那把头埋入沙土不敢面对现实的驼鸟了,低下头不再去远望,就只盯着车轮前的那一两米处,也不管它坡是长是短,是急是缓了,上一步算一步吧。气喘如牛,汗滴如注,无数次想跳下车子休息,无数次的忍住了这种冲动。整个登山路程大概有七八公里吧,只歇息了两次吧,一次是在一个隧洞口处停下照像,一次是在一个视野较为广阔的转弯处随大家停下来饮水进补吧,虽是受尽了折磨,但这西井山总算是骑上来了,从库峧村后上车起到这里8公里多的上坡路没有推行一步!   

上行到一处书有“西井山”三字的石板处,道路总算平缓起来,能立住脚了,这时人已身在高处,可下望峡谷了,峡谷中来时的道路已如丝如线如同乱麻一样了,也找不清从哪里过来,经过哪里了。多数山头山岭已能够平视,但往上看去,还是有不少孤立的山头在更高处的,好在路们已不再往它们那攀升了,而是环绕它们而行了,看来是不需要担心的了。在这里停留观望了会,远近的山头极尽妩媚,搔首弄姿,摆着各样的姿态迎接着我们。太行山的绿化率是相当高的,山头山谷中多为绿色覆盖,就是那些壁立的峭壁上有时也会从石缝中挤出一两株的灌木野草倔强地呈现着一抹两点的绿来。但瘠薄的土层,稀缺的雨水,不太能涵养根系较为庞大的乔木,所以入眼的多以灌木为主,只有较为平缓,水土流失较少的山顶处偶见些成片的松柏属的树林,规模也不会太大,不能如东北秦岭那些山脉中样形成那样连绵不绝,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还有些乔木散布在山民的村舍前后,梯田之中,需要主人呵护照料才能存续下去。下望峡谷却是不能看得太过真切的,远些的隐在了雾霾中了,近些的因曲折和灌木的掩映也难见其底。峡谷中山坡上一些土多点,能汇聚雨水的地方多会被筑为梯田,因坡较为陡,那些梯田大多都很窄小,这一绺那一片的。南方那些从山脚渐次升至山顶的那样壮观的梯田盛景,在这里是不容易看到的。

往去路方向看去,在峡谷的对面道路的右手,可见数口山石砌就的房屋立在峭壁之上。飞驰前行,近前可见那些房屋的顶都是用片石覆盖的,也如同瓦片样,从下往上依次退却,到顶也是以石片代替脊瓦封住接缝处,这样就做到了滴水不漏了。但因片石的大小不同,形状各异,那摆放起来是要颇费些心思的,经过匠人们的巧妙布局完成的一个屋面几乎就是一件印象派的艺术作品,呈现着一种参差错落的美感来。

再往前骑行,绕过一个山头,路两边又出现了临崖而立或背倚山坡的十余座房屋,其中几座房屋竟是有些“现代的气息”的了:有三两座房子竟然是用砖瓦筑成的还有些简陋的公示栏,锈迹斑驳的健身器材。原来这就是我们今天中午要停歇吃饭的地方——西井山村的“行政中心”了。停歇在一家饭店门口,扎下车子,到饭店里去补了些饮水。这几日的饭菜都有随缘等人张罗安排,我们几个人只要扛着张嘴准备吃就行了。等候的过程到这行政中心去参观了下,整个中心大概有十几幢房屋布列在前后不过五十米的道路两旁,这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最末级行政单位——西井山村村委会驻地的全部了。看立在路边的一个宣传旅游的宣传栏上的介绍,这西井山村由12个自然村组成,共有73户,208人。这样的规模连咱们平原地区一个最小的自然村的人数多也没有,但这也是没法子的事,这瘠薄的山田大概就只能养活这么些人吧,要真如咱们平原地区的那样的人口密度,怕是大家都要靠啃石头为生了。73户再分作12个小聚落散布在道路边、悬崖上、山谷间等地方,那每个地方平均来说也就是67户人家的样子。在那个全国最简陋的公示栏旁边有片小小的空地,立了根旗杆,旗杆后边有一间小屋,这大概就是网上传说的那一个老师,两个学生的学校的教室了吗?往下走了两步,越过一个破败的石墙小院落来到了处往峡谷中前伸下探的小山岭上。在平缓些的地方修了一个圆池样的简陋观景台,在此能够环顾周围景色。站在这个简陋的观景台上可回望那个小村庄,稀疏的十几幢小屋是背靠着两座高耸的山崖前临一个峡谷的,一座山崖主体略近圆柱形,一座却是略近长方体的样子,两座山崖呈90度夹角相连在一块儿。在那方形的山崖的崖壁上丹书了“人间仙境”四个大字,字迹有些斑驳了,不知是何人的手笔,何时书写上去,看看那样子书写上去很是要费些心力的。人间仙境之称,如果是没有这条公路把我们这一干俗人引至此处,惊扰了这里的清幽,也可以算是名副其实的。观景台正前是峡谷的去处。此处高度已能秀出附近群山,应该是个小小的分水岭了吧?峡谷已至尽头,揣度而言,以此为起点的脚下峡谷应该是曲折汇往来时所经过的那条更大些的峡谷中去的吧?如有水流定会汇聚到马家岩前那大坝阻隔的水库中去的。峡谷对面一片峰峦竞秀,最为惹眼的是一个尖顶独立的山头。那山头上面向峡谷的山石脱落了一大片,光秃秃的岩壁被周围的苍翠所包裹,那空白处的图案酷似一个端坐的大佛,只是缺少了头部,如再加上点想象,那便是座完整的佛像了。这又是个大自然的奇迹,审度那“佛像”之所处,应该是没有谁能够去那人为雕琢的吧,应该是大自然的机缘巧合。“佛像”下的山坡上隐着几座石房,应该是一个小村落。左右两边的峡谷中都有些梯田,田中有的栽有些花椒类的经济树木,有的还光秃秃的在那裸露着,应该是在等待着播种玉米吧。左手峡谷对面又有几家石壁的院落立在峭壁上,这应该也是西井村12个自然村中的一个“村庄”吧?

原路返回,又到道路左手那几幢往山坡上,崖壁下漫布的房屋走去。走近这些住户可见,那些石的房屋虽多是小而简陋的但也是各有分工的,有的住人,有的储物,有的做厨房,鸡狗们被挤进更小的棚,甚至洞里去。但这些房屋的布局可不像咱们平原地区院落中的房屋布局那么规整,与北京四合院的那些对称讲究更不沾边,它们就因就着地势这出一间那挤一排的,也不管门开往哪个方向,也不讲什么风水八字的,就只讲实用。院落是多是没有院墙环护的,几个不同功能的房子挤在了一堆,就是一户人家了。屋前有点空地就可做院子用了。这都是没办法的事,环顾周围,能找到的平整点的能立住房屋的地方就只有这么点,要想再弄点地方就需要开山劈石去拓展了。现在的有些房屋的后边就都已经紧贴着崖壁了,中间只留有几十厘米的距离去走水采光。这户人家的平整的角落里还摆放着一个大大的碾盘,看那样子并不是完全摆在那给人看的,应该是还不时启用的,不知用来做什么,我想,吃的面粉大概是不会用它来加工了吧。一位老人在灶房的烟雾中忙碌着午饭,那灶屋虽是敞而没门的,但墙壁与屋顶已被熏得乌黑了。这让我想起了30年前我们家的锅屋的样子。拴在一个柴棚下的一条小土狗冲我低低地叫了几声,责怪我的不请自来。但神情也是不凶的,没有城市中那些狠人们豢养的猛犬们要置人于死地的气势,良善的人们身边的一切都善良的。几只鸡在狗圈旁边的就着突出的山岩搭成的圈中嘀咕着。绕过这些房屋往更高的山坡上升去,屋后有个地方就着山石用石板搭盖了个小小的神龛,近一到跟前,也不知供奉的是什么神仙。有些土的地方都被开辟了出来,有些地方翻起来的小石块比土还要多的,不知能种植些什么。

下了坡,沿路归至停歇处,菜已经摆上桌子了,六个菜的标准,比人家网上损人说的“一辈子吃不上四个菜”的四个菜还多了俩,这辈子算没白活了。大概是什么韭菜炒鸡蛋,木耳炒肉,炒苞菜,一盘凉拌的干苋菜样的野菜,一盘子说是什么柳树芽的什么野菜吧,还一瓶过油的花生米。就在饭店外的一个小平台上拼了两张桌子,罗列了这几个菜边喝啤酒。边等待着店家给煮面来吃。煮面的活是一位面相看起来得有60岁左右的老人带着一个五六年级的学生样的女孩做的。女孩身上穿的像校服样的衣服已有些破旧了,也有些脏了,不知是不是城市里的爱心人士捐赠的。看着孩子做着和她的年龄不相称的工作,想想大城市里她同龄的那些孩子们的生活,心里有老大的不忍。两个灶,一个煮面,一个做卤。灶就摆在两幢房屋中间的夹巷的露天里,烧着树枝做燃料,烟熏火燎的。面是手擀面,在别处擀好后被那老人用两手举着拿过来的。他们这吃面的规矩是10元一位,管饱的。正是中午吃饭的时辰,除了我们七个骑行的家伙,饭店里还有两三拨开车至此的游客在等吃。其中有三五个壮汉,听口音是河南的人吧,这可是正式吃面的吃货了,三两碗面应该是不在话下的。那小小的两口锅灶就不太能应付过来了。一群人就都拿着个大碗在那等着面熟,也算是道风景线了。

饭后结帐,我们算出的数目与老人自己算的少了一点,老人就很为难不好开口的样子。看到她这不好意思的样子,我们赶紧又按她说的单价再算了遍,一共是200元。因为有菜和我们自己带来的煎饼吃,我们七个人只要了五碗面,因为没有像其他人那样每人吃个两三碗,老人给算做四个人吃,是四十元,还有几瓶啤酒,那啤酒瓶上的落尘,让人怀疑它们应该是去年没喝完,留到现在的。其他那些菜就是二三十元一个,以那些菜的质量是不算便宜的,但在这样的地方面对这样的人,我们都觉得宁愿多付一点,这与在都市中结帐时锱铢计较的心态是完全不同的。


饭后只略微歇了会,大家就补足了水再次前行了。道路开始是在那些山头间盘旋起伏的,起伏的坡都不是太大太长,不需要做频繁的变速,有些坡顺着下行的惯性再紧蹬几步就上去了,所以那前行的速度就快了很多。后来道路就有了明显的下行趋势,于是就顺坡飞驰起来,只在弯道处才刹车减速。但好景不长飞了不多会,下到了一个小山谷底了,道路却是又开始上行了。这次开始的坡度就不小。于是又开始重复上午的煎熬了,大概又经历了比上午过马家岩后的那次爬坡稍短些的长度和高程的爬升后,我们就又站到了山的高处了,只不知这攀上的山峰是哪里,从咕咚勾勒的轨迹图上看,应该是又绕到停歇的西井山村后的那两座山峰的后边了,约略估计,这里的海拔要比西井山村那又要高了不少。这时的道路不再有连续的明显的爬升了,又开始在各个山头间盘绕起伏了,峡谷们都已在脚下了。道路虽是曲折但起伏并不太大,且路面也多是平整的柏油路面了,原来这就是被称做太行天路的太行山又一奇观了。太行天路,是指这些飘荡在太行山脉的岭脊上的勾连各个山峰的道路,因其所处海拔高度高,如在云端雾里,故名。人行其间可俯视峡谷迤逦,纵目群峰竞秀,领略太行山的壮美。天路在太行山各地都有,行走的这段的起止约略是那西井山到虹梯关乡的路段,有二三十公里的样子,路面多是新铺装的柏油路,很平整。在这样的道路上骑行的人就有了撒欢的欲望,有时道路平直视野较好就借着下坡的惯性让车子飞驰起来,那道路一面贴着山崖一面临着深渊,一会儿盘上山头,一会绕过峡谷,人在上边前进看着路两旁飞速地迎来退去的景物,听着耳边呼嘯的风声,真有种驭风飞翔的感觉,心里是满满的欣喜与豪迈。但有时弯急而多,也是不能让速度起的太高的,在弯道处要把控好速度,以免因拐的太急摔车或或者冲出道路,绕过山头时也要留心观望对面的路况小心迎面而来的车辆,这样的道路上是没有多少回旋的余地的,要出事,那可就大事啊。这样的骑行在刺激和兴奋中前行,是觉不得疲倦的。道路地势开阔视野好些的地方,也修了不少供人观望的平台,遇到这些我们有时也会停下来观望一会再走。停歇最长的是一个立着太行天路大石碑的地方,那碑上大书了太行天路四个行书,下边还又以正楷小字做了些介绍,可惜的是小字上面的红漆多已脱落,不太好辨认介绍的是什么内容,约略是说此地处古上党之地,而上党之意为与天为党,极言其地势之高,人们在这样的地方历经艰险筑成了这天路吧!在太行山这样的极端地理环境中修筑道路,古已有之,远在春秋战国时期时,  我们的老祖宗便开始因就峡谷水流之势用简陋的工具修筑太行八陉,交通了关内关外,塞外。
这太行山脉西接高峻的山西高原,东临低敞的华北大平原,呈东北-西南走向,南北绵长800余里,地势西高东低,水往低处流,因而这山中积水虽是千回百转的,最后总是要往东去的,就这样在这大太行上切割出了一条条的横向的基本贯通的峡谷,八陉们也就曲曲折折的随着它们而行。但让道路像这样在山巅飘荡,在山腹中潜行,是古人梦中也不能想到的吧。即便是在创造神话时,他们也只能想到让那个倔老头一镢头一镢头的去挖那王屋山。

石碑立在两座山头的一个垭口处右手山头较高,在一座写有天路巅峰的木牌楼后边有条阶路往山头上通去,要是有时间能登上那个山头一定会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吧,可惜的是我们要赶路的,不能耽搁。左边的小山头矮些,上边修了个有小亭子的小平台用以观景。高的上不去,那就上这个吧。有三五十级台阶吧就到顶了。从这平台看去,那大石碑的后边有一条道路向右边的峡谷回环下行,通往山谷深处的一个村庄。因为离得太远,那村庄并不能看得太真切,只能看到一片苍绿中的一片白色,听说那里又是太行山中一个游人常去的所在,叫做岳家寨的地方,号为世外桃源的。不过我想这公路一通,想要保有那宁静古朴,怕是不能够长久了。后边的骑友们陆续的到了,赶紧下来,立在那牌坊前照了张相,就起身再走了。

开始就是个长缓坡,收队的大眼兄往前去了,把无痕落在了后边,她身体有些不适,不能骑得太快,就伴着慢慢骑了阵。在山上起伏转折了会,见到了停下照相等候的大眼兄,于是挂起大盘借着下坡再次向前飞奔,遇有小的上坡借着下坡的惯性也能不减速的冲上去,那速度可就快了很多了。超越了众人后又缀在随缘后骑行。骑行了大概四五十分钟,经过了两山头间一条长长的直道,我们停在了对面山头回望来路。这直道一路走来在这山巅可真不太多见的,它筑在窄窄的一道岭脊上,两边都是深谷,如一条黑亮的绸带飘了过来。再往远处看,那道路就只能看到条白线在山头山谷中缠绵了。

聚齐了人再走,道路还是一样的味道,中间在转往石城的一个路口又歇了会,再行,经虹梯关古道路口前行不久,来到了处写有天路十八盘的石碑处,道路开始了真正的下行。我们这是要去往处在一个小山谷中的今天的宿处虹梯关乡zf所在的村庄了。应该是两点左右爬上西井山村后边的山峰的吧,算来到这走走停停的我们已在这山路上起伏了三个小时左右了吧。

下行是水泥路面,不愧名为十八盘,弯道多急而陡,要是上行,估计得和爬天柱峰村那的坡差不多吧。下行不久,随缘就让我先放,说他放坡不喜欢快。打起精神,小心控制,还是遇弯减速,直行撒欢,也得有好几公里的路程吧,不过十分钟左右的功夫就放到了一个小山会谷中了,在山谷中稍平缓处路边有几户人家,停了下来。这几户人家正在办事情吧,门口垒了锅灶,一群人在忙活。只一会,随缘也放了下来,看我停在了这,说了句,怎么的,晚上想在这随份子吃吗?人家没开咱们的饭,还是走吧!继续又下行了一程,路进入了一个更宽广点的山谷中了右折两三百米,山谷中东西向列了个村镇,此即为虹梯关乡乡zf所在地。今晚就要停歇在此了。此处领队的随缘他们以前是驻歇过的,还去那家去投宿,不想主人家的手受了点小伤,不能给我们做饭了。于是出来想再找一家。整个村子东西长大概也就五六百米的样子,中间的街道直直的,真的是一眼就能望到两头的。村子里倒还是有几家挂着住宿的幌子的,但真的问过去都这样那样的原因不能接待,有家能住但也是不能给生火做饭的。最后决定还是住在村头那家,吃饭就到这村子中间的饭店去吃。都折回去,把车子推进了院子里。山里的农家民宿,可不像大都市的民宿院落那样有情调,不过是因就着原来的房屋辟出几间卧室住人,再弄点可简单洗漱的处所而已。与走天下同住二楼的一间卧室。大家稍微休整洗漱了下,六点多些了,就一块儿走出来去找晚饭。村子唯一的一条街道两边饭店也是有两三家的,但进去一看,也就有个一两间屋,有一两张桌子,就称为饭店了,只是没像我们那再恬不知耻的加上个大字。选定了一家,冰箱里菜品根本没几样,没的选择就只好有什么吃什么了。来了人了,那边才把炉火弄开。看来要吃上饭,还得一会功夫。于是踱出那饭店到街道上去转转。这条主街道两侧的房屋一侧是很单薄的,就一排房子,都是新盖的房子,再过去就是条干涸的河道了,另一侧应该是原来村庄的主体,是往一面山坡上弥漫开去的,错落有致的房子,高的已经升到半山腰的感觉。沿着岔出的一条路往山坡上走去,慢慢的就能俯看这虹梯关乡村镇的全貌了。山谷南北的宽度也只二三百米的样子,东西长有三五百米,挨挤的房屋好像是把整个小山谷都塞满了。房屋靠近那条街道两边的多为新修筑的,多砖瓦而成,往这山坡上的应该是老旧些的房子,有些是石土筑成的。顺着条小路来到了高处的两户门前,再往前就没有了路了,正想折返呢,可能是不满我贼头贼脑地窥视别人的院落门户吧,.一家的一只小土狗冲出门来冲我吼了两嗓子,主人闻声而至,见到我笑了笑,招呼说来玩的啊?我应答说是。便立在门前俯看谷中的和对面山坡上的梯田攀谈了会。他们这个村镇有两千多人口,不知是指整个镇子的行政范围内还是只指这一个村落。看这村子的规模不太像有这么多人的。粮食出产以那些沟谷中梯田里种的玉米为主,小麦,水稻在这里都是无法种植的,吃的米与白面都是从山外购入的。我说,你们的田地就只那山谷中的那一点梯田吗?答说,不止这点,在下边的虹梯关附近还有他们的田地的。梯田里的收获都是怎么输运回来的,说是也有机动三轮这样的农机可以用的,那些梯田在远处看都是高不可攀不能近前,但到了跟前也都是有路径能够靠近的。说了会,时候也不早了就作别下行去吃饭了。饭店里饭菜才刚弄差不多。陆续的端了上来,一盘烧鸡,真空包装的货,一盘带鱼,罐头的,一盘猪头肉,白生生的不知放置了多久了,一盘又是那什么野菜头,炒鸡蛋,蒜苔炒肉,素炒熏瓜。几个人把昨天晚上在任村没喝完的点白酒喝了,又喝了点啤酒。菜不少,他们几位又喝了些酒,饭只要了三四碗分食了。与店家约了明天7点来吃早饭,让他们早些给烧点稀饭煮些鸡蛋来备着,就出来往宿处去了。天已经黑了,竟觉得天上零星的飘起了雨点。可惜了,要是个晴好的天气,也能看看这山间的星星们是不是格外的明亮。归去洗澡,那沐浴器的混水出了问题,竟然是只出热水没有冷水的,差点没把人烫熟了,将就着洗洗就睡下了。

今日行程:任村——白家村——马家岩——天柱峰村——张家岩大桥——库峧村——西井山村——天路——虹梯关乡,三次翻越,行70公里。  登顶最高海拔高度1555米,海拔上升1170米,那最低处的任村的海拔高度应该是只有385米的。
放坡最大时速是50公里。

发表于 2023-3-16 12:24 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zxy75572 于 2023-3-17 08:58 编辑

5.3
半夜竟是下起了小雨来了,睡意朦胧中听雨点敲打着窗外哪里的铁皮屋顶叮咚有声,抬眼望去对面那模糊的山影勾勒出的三角轮廓装满了整个窗框,如框住了幅写意的水墨画。   
5点左右又睡不着了,本拟早起往对面的山头上去看看的,但小雨还在下,出门走了两步感觉不妥又缩了回来,要是有把伞举着踱步到那对面的山坡上应该是满写意的。来前查天气预报,这几日林州是无雨的,就没听领队随缘的提醒,没带雨具来,不想这进得山来,已入山西长治境内,那林州的天气预报就作不得数了,人家这小雨也就下得理直气壮,怪不得人家了,便只留下了我自怨自艾后悔去了!半躺在床上举目窗外,原来模糊的山影渐渐清晰起来,被雨洗得更干净的绿色仿佛散发着一股湿漉漉的气息过来,这画框里又变作了一幅工笔的山水了。这样的天气大概是正相符这样的慵懒情怀吧?久住高楼之上,很久不曾这样接地气了,这样的感觉有种说不出的舒服。   
长久不做长途的骑行了,昨天近70公里的山路起伏,竟然是微觉双腿有些酸痛了,屁股也觉得有些疼,不知今天的行程还能否撑下来。挨至6点半,那小雨竟然是停了,天意可怜啊!出门往昨晚就餐处觅早食,约的是7点,略早了会,便顺便去那村口的村名牌子下照了张像作了到此一游的证据。信步往左侧的小山谷中去,略上不远便道路断绝不通了。因就山势,山民们垒砌了些梯田,有的田里只留下了收获玉米后的茬子,看来这些梯田是只能每年一作的,不同于平原地区的玉米麦子的两熟,其收获应该是不大的。有些田里覆盖着亮亮的地膜,应该是栽种的土豆吧。梯田旁分布着几个盖板覆盖的井口,掀开去看,里面竟有亮汪汪的水。此处距谷底处已有十余米高差,不知怎样的地理机缘巧合能将山谷中渗下的水们留存于此。早餐喝了碗小米黑豆粥,大米小米黑豆上边飘着几片葫萝卜片。粥是在屋后的小巷里用明火熬煮的,烟熏火燎的,不似都市里那些用电用精致的炊具褒出来的汤粥,这样的粥是有人间的烟火气息的。本想喝碗粥就算的,出门又去村里转了会。村庄虽是小,但作为乡镇级的一个行政单位,该有的还是都有的,乡zf,派出所,税务所,小学校全都有的,应了那句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啊。正在派出所门口一个像哈蟆又像狮子麒麟的什么玩艺的石雕跟前琢磨呢,那边打来电话,说是让去吃面。过去一看,满满一碗的面放在那,上边浇了些番茄熏瓜丁的卤子,都有些坨了,大家都吃了,只得硬着头皮去吃,为了凉得快些吃的快些免得耽误大家时间,干脆端了碗在饭店门口蹲着吃起来,那碗要是再大点,应该能吃出张嘉译在白鹿原上吃那些油泼面臊子面的气势来的。只吃了小半的样子,就吃不下去了,偷偷的放到屋里,给大家说吃完了,就一起走了。
回到宿处辞了主人家继续今天的行程。出门就沿正在修筑的路基下了4公里坡,慢慢进入了一条峡谷深处。初时道路就是在谷底行走的,但随着不断下行那峡谷变得窄深起来,。经过处岩洞样的地方后,那峡谷变得愈发幽深起来了,宽只三五米十来米的样子,深却是要有几十米了,而且百步九折的,道路是没法随着它前进了,被挤得只好挂在一侧的山坡上去了。道路从此处算起到那通天峡的挂壁公路的入口有大概2公里的路程,伴行的那峡谷仿佛不需要再顾忌道路的转折而更加任性了似的,绕着山头贴着山崖转来绕去,曲似回肠,总得转上个几十折了吧,很多都是“几”字形大回环,直到汇入通天峡大峡谷。行在路上的我们人在山半腰,下望这峡谷其曲折逶迤之态可一览无余,但树木掩映,已不能望见峡谷的底部,也不知还有流水没有。但以其集水的面积来估量,夏季暴雨时期,这峡谷里一定会山洪咆哮的。因为虹梯关乡所在的那个小山谷以及昨天傍晚放坡下来的那天路十八盘的那个山谷还有很多我没看到的山谷的流水最后都将往这里汇注吧?这些峡谷是大自然的杰作!剧烈的地壳运动塑就了它们的雏形,而亿万年日爆冰冻,风蚀水刻又如一位匠心的艺术家,琢磨出了它的险峻奇秀。
峡谷对岸山崖上应当为通天峡景区的一部分吧,依稀可见一座圆形的观景台像给一个山头戴了个帽子一样,还有些牌坊及横跨峡谷的拱桥。揣摩其高度,想来虹梯关乡村头那条上行的公路应该是通往那里的吧,昨天的天路不沿十八盘下行,不知是否能曲折通往那里?在挂壁公路起始处一路伴随而来的这条峡谷汇入了一条宽广的峡谷,那就是通天峡。从眼前所见和景区介绍估量,这通天峡的起始应该是约略呈“丫”字形吧?以上边有观景台等设施的这道山岭作为分水岭,两边各有一条分支峡谷,这边的就是刚才看到的这条九曲连环样的窄深峡谷,而对面的那条峡谷不知情景如何,听说是一路有泉瀑流水相伴的号为北方小九寨的,是这通天峡的精华所在,从那里应该是有道路可通达山上那些游玩处的。脚下方看到的这块深深的谷地,处于这两条分枝峡谷的交汇处,深谷中间竟汪着小小的如一块碧玉样的湖泊,应该是拦蓄峡谷中的流水而成的吧。一条国道从山腹中钻出来,如巨蟒出洞,凌空飞过小湖上边又穿过对面一座山头,尔后在这大峡谷中继续前行。大峡谷宽得有两三百米的样子吧,两边是壁立的高崖,那直立的崖壁绝对的高度就应该在二三百米之多吧,我们立在这半山腰看那谷底景区入口处停车场和国道上的汽车,就像看儿童手里的玩具模型一样。如果说刚才所见峡谷分支是精巧奇秀的话,这大峡谷却得说是气势磅礴,阔大雄浑了。前行的道路刚才已被那小峡谷给挤到山半坡上去了,到了这大峡谷处两边都是这壁立的山崖,没有坡可借了,只好在这山崖的半腰贴着边缘开凿隧洞继续前进,就形成了太行山区特有的筑路方法——挂壁公路。太行山区有好多的挂壁公路,说是著名的就有七条,以前已见识过郭亮村的那条,今天的这条的规模修似乎是更大些的。挂壁公路不完全等同于隧洞,它是于峭壁的半腰沿着边缘以一定的倾角掘进而交通山上山下的道路。掘进的过程中会在崖壁的一面每隔一段距离就开个窗口样的洞来取光,施工时也可以通过它把渣石丢弃到峡谷中去,减轻工作量;有些地方考量上方崖岩的坚固程度,直接挖出大段的路都面向深谷敞着口;有时那崖壁上有向外突出的部分,道路也能露天地行在那上边。在远处或下边看上去,那道路就是挂在那半山腰的由那些明暗的洞口相连的一条虚线,称之为挂壁可谓形象之极。虹梯关的挂壁公路呈现出一种粗犷原始的狂野之美,大概有三四公里的连续的道路都是完全的挂在陡直的峭壁上的,长短不一打通了五个隧道,挖掘的那些隧洞左右和上方都裸着开挖时的嶙峋山石,张牙舞爪,不事雕琢,下面就以原来的石底为路面。不过路面正在铺装,隧洞外露天的路段已铺了柏油的路面,而隧洞中还没铺装,想来是早晚的事了。心里觉得稍有遗憾,路是好走了,但破坏了原貌,让后人不大能了解这样的路是怎么开凿,怎样通行的,也就不能感知先辈战天斗地艰苦创业的精神了。人家要修路便民这也是没法的事,只企望他们 别哪天突发奇想为了美观再给这些隧洞装修一下,用些钢筋混凝土把那些个隧洞给被复起来,那可就真的是大煞风景了。一路下行,在每一个隧洞口都要留连一会,有好的角度,大家就停下来俯看下峡谷里的景色,遥望那些远近的壁立的山崖高耸的山头,相约着照下像。
过了那些隧洞继续下行,越往下越没了那些险峻姿态了,近谷底处路边复建了一个关口名为虹梯关,此处为昨晚借宿的村庄和刚刚经过的挂壁公路得名之所在。关明代时始设,扼虹梯古道之咽喉,虹梯古道据说回还往复的在上边的一个小山谷中织了五十四盘而登上山顶,最后通达我们昨日在天路边见到的那个古道路口处。这盘旋而上的古道的路面都是用山石铺筑的,极陡,如同梯子一样,从下上望,如同要登天揽虹般,故名为虹梯。关亦以名之。此古道初为古时交通晋豫的商道,后置关驻军,又成了军事要道,听说沿途多有商战的古迹遗存。后来查资料,约略好像,真正的古关隘并不在此,而是在五十四盘上方的山顶处。我估量也当如此,古时都是据险而守,你把关口设在平缓的谷底,是想给人家攻打的对手提供方便的吗?你要是让敌人气喘吁吁地爬完那五十四盘再给他一刀应该是比较省事些的。如此看来在这路边复建这个关口不过是个招徕游客的门面罢了。但是不管它,人家建了,咱就当是这吧,且在此留张并不高大的形象吧!立在那关口的台阶前让无痕给照了张相。自从听说这太行山中有个八陉,一直都有个徒步古道的梦想,今后有机会得来这走走。   
过关再下行一点就下到谷底了,谷底是几条道路的交汇处,没细看,也不知通往哪里去,只记得逆向往峡谷里去的道路是能那通天峡景区去的。原来下行是一直行在山谷的左侧的,现在跟着随缘右折点行在了峡谷的右侧。继续往前走了一两公里的样子,9点四十来到了处村庄叫做虹霓村。村名是有些诗意的吧,不知是古已有之还是今人的附会。本以为从那挂壁公路上下来应该是已下到峡谷的底部了,道路会在这峡谷底伴着中间的河床现两边前进就行了。但不想到这虹霓村处那河床又陡然下跌,形成了又一个深达数十米的深峡,挂下了这几十米高的虹霓瀑布,把个道路又挤到右边的半山坡上去了。
离了道路跨过一座三孔的石拱桥就进了虹霓村,来到了瀑布前观望。那流水下跌前是被一道筑在山岩上的小水坝拦蓄住的,形成了一片几亩见方的水面,这在这缺水的大山深处是不多见的。水面上修了座亭子,再加上刚才进村的道路上的那座石拱桥,水面倒映亭桥和周围大山的的影子,也是处难得的佳景。正值枯水季节,那水流量并不太大,故而那瀑布也只稀疏地挂了几道白水在崖壁前,没得多大的气势。但以这流水的长度和那些水流经的痕迹来脑补一下,盛水的夏季,这瀑布的气势应该是不小的。下面承接流水的是个深潭,想是经过流水多年的淘挖变得极深了吧,那水已变成了碧玉样的颜色了。在这流水深切的峡谷左岸的峭壁上立着个小村庄,就是这虹霓村。村庄里房屋院落多毛石垒砌,屋顶也有以片石覆盖的,有些房屋和院子的墙就砌在了几十米高的峭壁的最边缘,让人有点替居住的主人担不少的心,设若让我去居住怕是要夜不成寐的。顺着村里的那些小道往村庄里走了走,一户人家正在办喜事,院子里拉了不少彩色的拉花作点缀,门前排开了三口大铁锅在办饭。一个里蒸煮着米饭,一个锅里在用滚水烫豆角,应该是准备做凉拌菜吃的吗?另一口锅却是空着的。这三口锅样子很是奇怪的,锅与下边的灶都是铁的,是焊接在一起的,看来是专门为办事情,很多人聚餐准备的吧。那锅大得要是弄满了饭菜,一个村庄的人怕都吃不了。帮忙的乡邻,赴宴的亲朋挤得院内院外都是人。好像他们亲戚都在衣服的前襟上缀了块红布条,不知有什么讲究。几个骑友就相互开玩笑说,不如咱们去随个份子,就在这吃饭得了。  
瀑布与村庄参观完毕,沿右面山坡上的道路继续前进,略行不久,那峡谷变得又阔大起来,又有了道路修筑的空间了,于是沿着曲折的长长的下坡,风驰电掣一阵后就又下到了峡谷的底部了,道路伴着峡谷底部的河床曲折着继续往下行去。大概过了苤兰岩村就到了河南地界了吧。那任苤线就是脚下行进的线路的名称。苤兰岩村还是属于虹梯关乡的。看来这个乡的辖区就是在这个峡谷中和两边的山岭上,范围却是不小的。
一路下坡骑行甚速,过张家岩大桥后河床又有下切之势,但没有形成上边那些容不下道路的窄深峡谷,也没有陡然的那种下跌让道路猝不及防而不能跟随的情况,但那任苤线却不再跟随河床而行,却是往来时翻越的那个天柱峰所在的山岭上上升而与河床分道扬镳了。路边有两位老人在采摘槐花,山里的气温低,花开的晚些,咱们那的槐花都已吃过了。下车问询,下面的峡谷中有些道路的痕迹,如果沿那些道路前进能从这个峡谷中穿行而过吗?老人说,步行过去是能的,但骑车不行,峡谷的尽头处有道水库的大坝,有个梯子,人能爬过去,车子是骑不过去的。听他们这样说,我们决定从下边的峡谷中穿行而不再随道路去翻越那山岭了,因为我们觉得,只要人能过去的地方,我们的车子一定也能过去的,两位老人可能是只见过人骑车,大概是没见过车骑人的吧。
大概是在一个地图上标示为河坪辿的地方吧,也没看到哪有什么村庄聚落,想是隐在了哪些沟谷岩崖下去了吧,我们沿一条长长的斜坡下到了谷底,谷底是有条像机耕路那样的道路的痕迹的,砂石的路面凹凸不平,好在我们都是骑的山地车,就是用来对付这样的路况的,加上路又是下行之势,骑行起来是不觉得太难的。打开了减震,大家依次往下骑去。随着不断下行,那峡谷慢慢变得阔大起来,得称为山谷了。到了一处近90度的大拐弯处,看到一堵长二三百米高三四十米的岩墙。流水就是遇到它们的阻拦才折而转向的。千万年的流水与山石的斗争让山崖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已被那流水淘挖得略呈负角度了,好在流水已下切河床,退离到山谷中间去了,不再与山石们争斗,留下这堵高墙寂寞无言茕茕独立在此,偶尔回忆下曾经的激流澎湃的岁月。沿着这“长墙”划了个大大的圆弧继续前进,道路下行之势已不再明显。山谷宽阔,河床只走在中间的最低处,留下不少平整的河滩,那上边竟然有人在忙碌耕作,相距较远,也看不到是在忙碌什么。想来这附近的沟谷中哪里是有村落的。前面的道路上一位老人赶着一群黑山羊在前进。也没注意到他们是从哪里钻出来的。怕冲散了老人的羊群,我们缀在羊群后边走边与老人聊天。我问,那河滩上的地在雨水多的季节里会不会被雨水淹没?老人说到夏季水库拦截洪水蓄水时,那些地就都要淹的,只能赶在雨水前收获一季,有时雨水来得早,也可能什么都收不到。正想问老人都种些什么的时候,羊群却炸开了,往山坡的灌木丛中钻去,老人赶紧吆喝着去约束羊群,我们就继续前行了。再走,那傍河床而行的道路渐渐在草丛中湮灭不见了,下到河床上,才又找到些路踪,但也时断时续的样子。地势稍高些的路面被曾经的流水洗净了泥沙只留下些鹅卵石,车子骑上去就会弹跳起来;地势低洼的路面却又是由淤积的泥土铺成,虽然因干涸而不泥泞,但被前人的车辗压出很多深浅不一的辙印,车轮也会不时打滑跑偏。这样的骑行是真正的越野了!在一处较为这空旷的地方停下来照相。远近的山头又需仰视了,呈现出巍峨的姿态,与昨日山顶俯瞰一览众小的情景大不相同。再前行来到一大坝前,路是完全不见了。所处之地应该是水库的底部了,到处能看到积水浸渍的痕迹,但此时却是一点水也没有的,只在一个深坑里看到了点积水,周围可见羊群来饮水时留下的蹄印,像极了非洲旱季时动物们守望的水坑。过苤兰岩就是河南的地界了,那这水库应该也是属于河南的了!但山西人够狠的,这峡谷中的流水,在通天峡景区门口还能积聚成湖,过虹霓村还能挂而成瀑,不知到哪里被截用的干干净净,一滴水也没给河南人。远望大坝,能看到一侧有黑黑的一道铁梯贴附在坝体上,那就是乡人口中的梯子吧?没了道路,大家只好扛着车子在野草乱石中往那梯子处进发。到了跟前看到,那梯子由铁管铁板焊接,窄窄的只有半米宽的样子,因少有人行,已是绣迹斑斑了。梯子先正对着大坝上行十余级,到了坝前有个小平台,再转折贴着坝壁上行一二十级到坝顶,中间还有个门样的设置,是能锁闭的,若是锁上了,就断绝了翻越大坝的唯一路径了。我们的运气是极好的,没上锁!若真的上了锁,让我们在这近午的日光中,在那样的路况下在这河谷中逆行两三公里而上,回到那公路上去,怕是有人真的要崩溃了!随缘先徒手攀登翻越,看前路能否通行。过了会在大坝上示意能够通行,我就扛起车子试着往上登,到了转折处,那梯子太窄了,又是半悬空贴在大坝上的,踩上去感觉晃荡不定,让人提心吊胆的,是真不好走!好在在外侧是有一排齐腰的护栏的,让人壮胆不少。小心翼翼登上去,已是别扭惊吓得一身汗了。又折返两趟,把两位女骑友的车子扛上来。在坝顶稍事休整,随缘又往前去探路了。休整等待间在大坝上眺望,原来那前方不远处就是我们昨日过来开始爬坡的马家岩村了,我们原来是沿着河谷抄近道绕行过昨日历尽艰苦爬上的那个有天柱峰村的山岭了。这大坝筑在两个山头中间把整个河谷堵了个严严实实的,道路不能再随河道穿行河谷了,只好往那山上攀去了。其实仅有大坝原是不足以完全阻挡道路的,像现在这样的旱季只要翻越大坝还是能像我们今天这样行进的,但问题是如在雨季,这整个山谷都是要用来蓄水,从而变成一个大水库的,那时道路是真的没法前进的了,因而不得已,只好不避险远,从山岭上曲折翻越了。我看看咕咚轨迹图上的里程标示,从我们下河谷的那个  坪辿到前边的那个马家岩,今天的穿越只走了四公里左右,而昨天的翻越线路从这马家岩行到那里却是足足行了10公里的。在大坝上骑了个来回,前轮老哥给照了两张相,嘴里含了块棒棒糖,那照片看上去像是叨了根香烟,那样子是十分的“妖冶”的!随缘下行了老会了,没折返,那道路看来是走通了,大家招呼着下行。沿山谷的左侧下行了会就能到谷底了,只在要下到底的地方有点地方高陡些车子时要扛下去的。随缘已先自清理了道路,我们几个人接力把车子一一的传递了下去。大家都空手小心下行,相互提醒着注意,无痕还是摔了一跤。此处也有条道路往左手处的一处山谷中升去,不知能上到哪里去。
往前四五百米就来到了马家岩村头的那座桥前,还没过桥,一个中年人就过来招徕生意,原来是在这村头开饭店的做往来客人生意的。天已近午,大家就决定在这吃了。所谓饭店也不过是在家门前弄了间厨房,搭了片敞棚而已。不过这是正合我们意的,敞篷下风凉,还能看景。安排了几个菜让老板去做了,走天下又从包里掏出来昨天没吃完的三条黄瓜让大家吃。这是他昨天早上出发时就背着的,到现在还没吃了。有人说不如去拍个黄瓜吃。于是我就拿了到老板那简陋的厨房里边自己动手去做。这道被赵本山和宋丹丹一块儿推广到全国的名菜既然叫做拍黄瓜,那加工的精髓就在这拍上了。洗净了,都一剖为二,扁起刀来,先啪啪两下将那瓜肉拍出了许多裂隙来便于油盐酱醋的浸润,再反手片成片往盘子里一码,洒上盐鸡精,浇上点麻油酱油和醋就成了。老板那切了盘牛肉,猪头肉,炒了个香椿鸡蛋,木耳炒肉也端上了,还烧了个大烩菜吧,于是举杯开造。我有言在先,这凉拌黄瓜手艺再差,大家也得照好味道去品,因为这黄瓜是跟着我们一起吃过苦爬过山的,像上过太空镀过金,像在佛前加持开过光一样,意义是非凡的!大家都笑了起来。他们几个照例是啤酒,我和两位女生喝了点果酒汽水,甜甜的,怪不错。最后是番茄蛋汤,米饭,吃了不少。
吃了饭,他们在棚下休息扯皮,我就到村子里去走了走。这村庄已是处在大山的边缘处了,房屋是老旧的石头房与砖瓦的建筑相混杂的。在一些石头院落门前树荫下以条石为案,以块石为凳设置了休憩聚会的地方,五六位老人有捧着碗的,有抽着烟的正在笑谈着,乡音浓重,也没能分辨出说的是什么,但那洋溢的笑容和满足,是幅不错的乡村野老安乐图。能捧着碗从各家各院中聚到一处来谈笑,一是因为情感的亲厚更大的原因是因为那饭食的简单,一碗内就涵盖了饭与菜的全部内容,要是达官贵人们用膳,多少个盘子碗的,多少道流程的,这规矩那禁忌的,是断然不可这样的。从这村庄中能够从反面看到来时看到的那块大“奇石”,图案没有正面看那样规整了,是座参差的山头的样子了。
一点多些,拔营前进。出发时先走了一会,给领队的随缘说到那白家村上卫生间。就着下坡一路狂奔到了白家村,又看了看那600年的老槐树。久候多时大队人马也没来到,于是上了那路边的钟亭上休息等待。看看今日咕咚的里程,早上从虹梯关村出发到这里,已是行了30公里,那就是说,这广义的通天峡的主峡谷,从虹梯关下的那峡谷分支算起,一路上接纳了不知多少个小峡谷,是足足走了30公里长的,到此处汇入前边这个更大的峡谷。如果中间不修那个大坝调节水流的话,暴雨的季节,那些大小沟谷里的水们要是一起往下冲来,这谷口的河道是会不堪重负的,这些傍依河床聚居的村庄怕也会深受其害吧。远远的望见后边的队友在河床对面的主路上飞奔而来,立起来敲了几下钟,下了那钟亭,赶紧上车骑行加入队伍前进。
这一路前行都是依那任苤线往回折返的,时道路都是下坡,行走较为迅速,至转任村路口直行,接上了国324,转而北去往红旗渠方向急行。随缘在前边用导航领骑,到赵所村时被导航带着往左岔出,沿小公路上行一公里,骑友剑剑的车子扎胎,正好停在了红旗渠赵所维护站前,右上方就是红旗渠干渠的一个闸口。趁前轮老哥和随缘他们补胎顺着条小路爬上去看了下。这段渠道大概是从上边的一个山头下穿越隧洞而来的吧,很是曲折,没有时间去溯源探究,来到这后,折了个大弯在这半坡上往前流去。在这折弯处有个闸门,几块闸板可切断节制主渠道里流水,使之往侧面的一个闸口处流出。这个闸口高居在半坡上,与下方的山谷有二三十米的高差,放水时可自流灌溉山谷中的那些田地。渠宽得有四五米宽的样子,两边用红砂岩垒砌成直角的梯形,加强了水渠的稳固性。渠里是用水泥罩面的,使流水不致渗漏流失。可能不当用水之时,没进行大规模的截流调水吧,其中的水流较浅,流速较缓。  下得坡来车子也已补好了,出发前行只500米左右,来到了一座横跨山谷的红砂岩石垒砌的建筑前。这建筑下拱券了三个桥洞,前行的道路从右边的桥洞下通过继续往山上进发。道路旁边的河道则从中间的那个券洞中通过。券洞的上方都有题名的,这最右边的写的是大渡槽,中间写的是皇后谷,最左手的写着红旗渠三个字。连起来这三个题名就知道了,这个建筑原来是皇后谷里的红旗渠的一个大渡槽。渡槽是古人兴修水利的一个创举,当人们导引流水需要经过一个较低的地方时,如让水顺利而下,就只能止于此而不能继续前进了。为了不使水流丧失高差,人们会在这些地方修筑高大的悬渠,让流水通过到对面的高处,这样的高渠就称为渡槽。这个渡槽就是要将刚才我看到的那在半山坡游走的水流导引到对面的山坡去的,它的券洞的上边就是刚才看到的那样的水渠。渡过了山谷的流水可继续在山腰盘旋,也可再钻过隧洞前进。红旗渠能在高差反复变化的山区畅通,靠的就是很多这样的渡槽来使流水保持住固定的落差,而不是随地势大起大落。大起大落的渠道输水得有两种办法,一是电力提灌,一是修筑密闭的“U”形涵道,这两种方式在那物资匮乏的年代都是不能成功的。
到了这里,我们才意识到,这个红旗渠目的地并不是我们要前往的红旗渠景区。网上介绍那红旗渠灌区共有干渠、分干渠10条,总长304.1公里;支渠51条,总长524.1公里;斗渠290条,总长697.3公里;农渠4281条,总长2488公里;沿渠兴建小型一、二类水库48座,塘堰346座,共有水利库容2381万立方米,各种建筑物12408座,其中凿通隧洞211个,总长 53.7公里,架渡槽151个,总长12.5公里。对于总干渠是这样说的:沿浊漳河右岸,经山西省石城镇和王家庄乡的崔家庄、石城、青草洼、老神郊、克昌、豆口、东庄、苇水、白杨坡、王家庄、马塔等村,到牛岭北坪沟的南平村入林县境;由三省交界牛岭山村河口穿越青年洞到卢家拐村,经木家庄、盘阳等村蜿蜒向南,沿露水河左岸,过赵所、阳耳庄、棘针岭、杓铺、石贯、石界等村,在白家庄村西以空心坝穿越浊河,过南谷洞十孔渡槽横跨露水河,转向右岸北行,经尖庄村到回山角折向东南,经西坡、南丰、桑耳庄、清沙等村至分水岭,全长70.6公里。据此可知,我们眼前所见只是那红旗渠总干渠中的一小段,这皇后谷大渡槽也只是那151个渡槽中的一个。而我们刚才骑行地过来的任苤线沿途的那些个山坡上的水渠也都是红旗渠干渠,那个山谷中干涸河床原来就是林州有名的河流叫做露水河的。那个我停歇候人的白家庄前的河道应该是叫浊河了,至于它哪儿有空心坝,也是没人留意到的。唉,没有攻略盲目的旅行是要错失许多精彩的。
我们要去往景区应该是那处于三省之交的青年洞附近吧?于是折回沿324继续前行。感觉道路多有下行之势,骑行速度就高了些。又骑行了大概10公里左右道路,应该是也经过了那叫做木家庄,盘阳村的所在的吧,道路右手是伴着条没多少流水的河床前行的,这便是红旗渠取水的那条浊漳河,想来是因为上游流水被那红旗渠截留而去,故而没多少水了。左手却多是连绵的山岭,红旗渠的干渠应该是在那上边盘旋往复的行进着的吧?道路直行穿过一条隧道就接近景区了,以为隧道不让自行车通过,便往右折从一个村庄绕行过去。过去一看前行的道路上汽车大排长龙,三车道上密密麻麻的布满了小车,已是堵到隧道口了,仿佛全中国的车都开这里来接受红色教育了。此处距景区门口还得有一公里多远,左侧两车道上的车半天才往前蠕动一点,最右侧应急车道上的车子却都是静止不动的,那是些聪明的车主弃下的车子,主人们已徒步赶超车流往景区去了。骑着车子在车流中挤了会,也就挤不动了。看看离那景区还得有一公里左右,听说那景区是有下班时间的,就是弃车前往,以现在的时间来算,到了那儿,怕也不能够买上票从容游玩了吧?船小好调头,我们的单车的优势此刻就显现出来了。我们是能向后转的,而那些已被挟裹进车流的汽车们可就要惨多了,只能跟着车流往前蠕动了,想要回撤,那可得费不少心思了。无痕与大眼兄骑行时是落在后边的,我们绕行隧洞时,他们却是穿越而过的,来了个后发先至,挤到我们前边去了,好不容易联系上了,大家一起撤退。到了快到隧洞口时,一个开车的女子向我们问路。她是刚来到此被眼前壮观的车流所惊吓,也准备趁着没陷进去撤退的,听闻我们刚才的骑行误打误撞的已经触摸到了那红旗渠,很是羡慕,也准备去那里看看,也算没白来。反复的说着,我开了这么长时间的车,来到这就为了看看红旗渠,就这么的回去了是真的不值。我们给她详细的指点了路径,让她沿路返回,到赵所村的红绿灯路口右折行一公里多就能看到大渡槽了,怕她错失了,还把拍的图片给她看了看。女子甚是感激,反复道谢,连丑陋到我这种等级的家伙都得到了几声帅哥的称呼。归行途中,不时的能看到有流水从坡上的小渠道流下来,这应该是从那红旗渠总干渠中分流出来的水。大概是没到赵所村吧,一条长长的渡槽从公路上跨过,把流水输送到一片广大的谷地中去了,这一定也是红旗渠的总干渠分出来的干渠或支渠吧?
快到任村时给领队随缘说了意欲前往昨天出发时看到的般若寺一观的想法,在从国道岔入任村的路口,同时有一条小路通向田地里,随缘说那是能通往对面般若寺去的。骑友剑剑也有意前往,于是一起沿那小路往谷底骑去。下到谷底却看到最低处是有条小河的,不宽,但河床却是被流水切得很深了,岸是壁立的,要想通行得扛着车子从人家的耕田里走好长的距离,还是算了吧,走人家地里别损毁人家的庄稼让人埋怨,原路返回吧。进了村,从早上吃过早点出发的路重新又往西骑去,不过一公里路就来到了通往寺院的岔路口。那寺院修在这回山角的小半坡,要穿过农田里的一条小路才能近前。发力往上骑行,在寺院朝南的侧门处停了下来。扎下车子,却看到门上有告示,说非信众和本寺人员谢绝入内,但那门却是半开一扇的。心里虽很是忐忑,还是决定进去碰下运气。
进去后看到空寂的院落中只有位着绛色僧衣的师傅坐在西边配房的廊下在看手机。陪着小心表明了想观览下寺庙的意思,师傅很和善地示意可自便。于是与剑剑一起脱了骑行头盔与手套抱在怀里以示礼敬开始观览。先就近上台阶进入了主殿,殿内居中奉了三方佛,释迦牟尼佛前立侍的是阿难,伽叶两位弟子。东西两方佛前无陪侍。三方佛两侧还又单奉了地藏和文殊菩萨两位菩萨。佛与菩萨皆面东而坐。背靠南北墙相向而立了两尊塑像,一尊是被释家奉为伽蓝菩萨的关公,一尊是那佛教护法神韦驮,红脸的关公执刀,韦陀按着降魔杵。两位佛教护法一左一右护持着诸佛与菩萨们。对佛教实在是知之甚少,以前观览寺院也曾查阅汇集过一些有关佛教的知识,但过后不久也就又都还给佛祖了。对于殿堂内佛与菩萨的辨识,同行的剑剑却是能认识地较为准确的,对诸佛、菩萨的地位功德也都了解,每尊佛前都会合掌礼敬。大概是位深谙佛法的信徒吧。出主殿下行到第一排稍低些的殿堂,这照例是天王殿,狰狞的四大天王是常设,迎客的还是能容天下的大肚未来佛,背后仍是那护法的韦驮,辛苦他了,这门口要值班,那大殿里还要陪侍。这殿不同于其他寺院的是,在那大肚的弥勒佛后还立着一尊佛,不知是谁,也不知有什么讲究。    寺虽名为大般若寺,这大却不是指寺院的规模之大,般若是梵文音译词,意为辨识的终极智慧,不知这大般若,能否理解为大智慧?说不清,连这点意思也是现查的,原来一直把这俩字认作“ban ruo”呢!是听了剑剑的读法,才知道该读作“bo re”的。寺院的规模不大,看样子原来是设计为两进院子的。正门是朝东的,但刚才过来时看那正门下是片正在耕作的农田,是无法通过的,我们进来的南门是侧门。第二进院落是主体,居中面东是那主殿,两侧厢房为僧人起居之处,前面就是这天王殿,四围出个一亩见方的院子。
廊下的僧人看我们出了天王殿指着一个暖瓶招呼我们喝水。谢了他的美意,攀谈了几句,知道那主殿的两侧还各有一个配殿。在老人的热心导引下我们又复习了遍主殿,观览了两侧配殿。北侧奉了东方三圣,南侧只奉了一尊菩萨也记不得是哪一位,都只是一间低矮的房间,佛像也很小,呼之为殿有夸张了,得说是两间佛室更为恰切些。边观览边向老人请教了些佛法,谈了些寺院修行的日常。问及天王殿中那尊不同的佛,告诉我们也是释氏,但为何那样布设,也没说出个所以然来,佛法是一时参不透的,只记得说起寺院修行生活时,这寺院里原来是有不少僧众的,但已多星散到其它寺庙中修行,而今寺内只有两三位僧人了。寺院的建设好像也是有些阻力的,因而才会出现正门不通的窘境。苍茫的暮色,凋敝的寺庙,孤寂的老僧,我们的到来能给晨昏洒扫,佛前诵经的清修生活一丝涟漪吗?      作别出来,老人合掌送出门外,归至任村再从昊天观涝池处骑行经过,已是三顾了。那涝池就在昊天观前,是个上口直径得有五六十米的大圆池,分三四层往下递缩,深也得有十米左右,各层都有台阶可往下通行,我看那动静,这应该是个蓄水池,是山区和干旱地区用来在丰水期储存水调剂缺水时使用的设施。不知这种揣测是否正确,问在附近休闲的村民也说不知道做什么用的,就这涝池之名也是我想当然说的。从南门折而向东经红旗渠路曲折归至住处。去浴池简单洗了个澡,随一众人出去找饭,几位酒虫嫌这几日喝的瓶装地方酒淡寡无味,走到家超市处品了品人家的散装酒,觉得够味,便让店家给装了两瓶。晚饭菜很丰富,没吃主食就饱了。饭后略在镇上走了走,给家里的视频,诧异这边天还亮着,说家里已黑了,应该是经度差别和天气状况造成的吧,徐州大雨。小宝在视屏里还只是噘着嘴喊“来来”。归寝。
今日行程:虹梯关乡—— 虹梯关挂壁 ——虹梯关—— 虹霓村 ——苤兰岩—— 张家岩大桥—— 峡谷野道 ——马家岩—— 白家村 ——赵所村—— 红旗渠景区—— 大般若寺 ——任村一路下行近70公里,最高登临海拔1176,累计爬升400,最高放坡速度47公里,感觉除行走野道和扛车翻越大坝几无强度,下行放坡之际多抬起屁股省着用,到晚腿脚屁股的痛感都没了,倒是缓过来了!
发表于 2023-3-16 12:50 8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zxy75572 于 2023-3-17 09:05 编辑

5.4
今日行程是个闭合的环线,晚上还住任村的,轻装而行,把背上的背包也精了。5点起洗漱后推车去寻早点。路边摊上要了两根油条。他们这油条是上称称着卖的,两根胖大的油条才只两块多钱吧,可谓童叟无欺了。又到昨天那铺子要了碗八宝粥,端出在门前的桌子上就着油条吃下了。车子只半气了,看来是扎胎了,查了半天只找到根很小的刺,不知是不是它的事,用前轮老哥的气筒打足了气,跑着看吧,不行再补。
依昨日路径前进转过回山角又进入那大山谷中仍是南行,但不再追随前两日的任苤线进山而是继续沿那条平整的柏油路前行,这河谷阔处已达近公里,能容得下两条道路并行了,不似昨日所见那些峡谷那般小气,动不动就把道路逐出峡谷,挤上山坡,挤上峭壁!这条道路是与那任苤线隔着谷中的露水河并行的。河名露水,得其所哉,一滴河水也是不见的!干枯的河床里满是白色的砂、石,取用的车辆可直接开行其间。    从转过回山角起,道路都在上行,在尖庄前后有连续两公里左右的上坡,坡度较大,爬上去后路已在高处可俯视下方的山谷和河床了。山谷对面就是那白家村处的通天峡峡谷的入口处,能够看到那块由三角和长方两形构成的“奇石”。道路前方不远处,一条高架路凌空跨过山谷,钻进对面的山体里不见了。审察地图,这条路是省道南林高速,前行不久即出省界,连接山西省的平长高速了,是能经过昨日所见的通天峡隧道而到达平顺县的。其下,一条长长的石砌的渡槽横过了那露水河。考其所处,这应该就是资料上所言的红旗渠总干渠上那有名的十孔渡槽了,想当年,这曾是被人们惊叹为人间奇迹的建筑啊,可这手工时代的建筑奇迹如今已是被笼罩在电子时代大机械时代那巨大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的阴影中了,让人觉得那么单薄渺小,茕茕独立,楚楚可怜。高耸在上的这钢筋混凝土的建筑们大可高高在上的俯视这些老古董们,但却绝不可有轻慢之心,没有它们的铺垫和积累,是绝不会有今天的高速发展和巨大成就的,我们也可反省前辈们身上的一些愚昧与陋习,但却绝不能否定他们为生存发展而做出的努力,没有前人用血和泪堆砌出来的这一切做基础,我们不会有今天的日子,对于他们我们应该常怀感恩之心!
剑剑的车子骑行中有异响,说给随缘听,歇息间,只三两下,手到病除。跟这些老鸟出行,一切大可心安,吃住行游,不要心烦了。聚齐了人,再前行。行只2公里有余,大概是在写有“太行屋脊“的一块大石碑的景区指示牌前后,一道大坝切断了峡谷,大坝两边情景迥异,大坝下游滴水不见,大坝上游却陡然充盈了满山谷的碧水,突现了一条玉带样的湖泊随峡谷曲折之势往前伸去。通过刚才一阵的爬升,我们行进的道路已缠上了山腰,原来刚才道路不随河床行在谷底而是向上爬升就是为了避让这道 大坝的。越过大坝,道路伴着这条玉龙的左岸前行,道路更加平敞,一侧是碧波,一侧是绵延的号为太行屋脊的山岭,骑行在这里,身心的放松,不由得又想撒欢,骑行速度快了许多,缀着随缘一气骑行近6公里到了处叫南湾的村庄,水库到了末端。这个塞满6公里峡谷的水库名为太平湖,是林州市的重要饮水源保护地。
过水库末端不远,山谷又少见水流了,岔开主路沿一条乡道横过了山谷,一到对岸,就有条标示为通往冰冰背的上坡路从对岸的乡道上分离出来往山坡上爬行。止歇于此照相等候。期间有一骑行团队有十余人先行上行。此团队上行十余分钟后,我们的人取齐了,也开始爬坡。道路只贴着山坡顺河谷逆行了百余米吧,就拐了个90度的弯,钻入了一条峽谷中。这峡谷汇入大峡谷的谷口处并不宽阔很不起眼,不知里边会有什么风情?道路行在窄窄的幽僻的深峡中,上不见天日,唯见两旁山崖壁立,窄处两边峭壁似触手可及。道路都是上坡,缓急相间,但并无昨日西井山那样令人崩溃的长陡坡,也无天柱峰那的盘绕转折,虽是吃力,只要不心急,慢慢往上去,还是能吃得消的。峡谷渐渐变得让宽阔,天空也豁然开朗,我们竟然是上升到一片开阔的山谷中了。谷中散布了一个村庄,名为车佛沟。路边有个商店,名为天路超市,先行到达的随缘、剑剑已停在门前,正在补水。峡谷口到此已上行了四公里坡道了。停了下来,补了一瓶水,剑剑又给了片泡腾片丢进了铝瓶中。流量用的是电信的,到此竟然是不畅通的,联了主人家的移动网络才付了费,水两元,红牛七元。    此处道路分而为二,一往峡谷口标示的冰冰背,一往我们的目的地大垴。人齐了,850分继续沿主路前行。山谷大致东西向,南面山坡较缓,北面山崖陡立。道路先在山谷的南坡盘绕,坡度不算太大。行至山谷尽头处,道路在壁立的峭壁下拐了个U“形,转到了山谷的北面,开始上长坡,不多会道路就又挂在峭壁上了。发力疾行,追赶前面的剑剑。转过一个山头,那道路给了个下马威,路竟然是在对面的山崖上长长地挂了三层!在最上一层的转折处,两辆汽车在交会,道路之窄不足以让两辆车从容相交,一辆车的司机就下了车指挥另一辆车倒车避让。剑剑下车推行,我便超越了她。这一层坡度相对缓些,发力狠骑了一阵,停在了一处垭口。垭口是人工开凿出来的,因一个小山头前伸探出,公路挂不住了,便被劈开,道路穿行而过。垭口处立有一石碑,上边的碑文从书法的角度看是没有什么美感的,但文字是清晰的,述此公路开通的艰难历程,约略为:路为山下的车佛沟和山上的大垴村两村村民于1982年始建,得到了zf的支持与帮助,他们自制炸药,凌空打钎,凿石放炮,历时四载,修通了这条长13公里,宽6.5米的公路,西通平顺,南连林石公路,交通了晋豫。

立在此处下望,来时所经的车佛沟村、南坡上盘绕而上的道路似近在眼前,但实际上已盘绕而五行六公里了。但以直线距离而说,也不过有一两公里。走这么多弯路还是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攀升,在这里咱们智慧的太行人民把迂回一词发挥到极致!迂回是以弱胜强的法宝,城市包围农村是迂回,二万五千里长征是迂回,游击战是迂回,持久战是迂回,所以纵观中国革命发展史,迂回也是**人的法宝。歇息观望一会,随缘,前轮老哥就相继骑了上来。两位老鸟已多次骑行太行山了,经验丰富,体能充沛,骑行中他们能始终保持匀速,不停不歇。到这垭口处也未作停留,继续先行了。我们也赶紧照了几张相,再在下方谷峡中的美景中留下匆忙的几瞥,就赶紧上车跟行了。    转过山垭,前方道路就给了我们当头一棒!刚才看到那一面山崖上挂了三层道路就惊叹不已了。但到了这里,那道路却是在一个小山谷中反复织了十几道。原来我们已是来到了江湖混称“绕啊绕”的所在了,果然是名不虚传的,绕得一手好毛线啊!弯多而急,坡陡而短,全力踩踏,才能龟速前行,一脚踩空,就得后退了,只要是下了车子,再想骑上去可就不容易了!先行的随缘与前轮老哥已绕了两三个弯挂在我们的头上了!于是咬紧牙关往上骑行,如果说前日西井山那些长而陡的坡路让人骑得要崩溃的话,那这里仿佛无穷尽盘绕的短而陡的道路简直是要让人窒息一般。道路上行人车辆不多,偶尔有些自驾汽车摩托车旅行者上下,独自在这样的道路上挣扎,听着自己呼哧呼哧的短而急促的喘气声,感受着热汗从额头慢慢沁出,从脸上蜿蜒流过,一点点模糊了视线,忍受着偶尔呼啸而上的汽车摩托车对心理的巨大冲击,竭力压制住跳下车推行的冲动,不停地告诉自己,再骑一个弯道就歇息,再骑一个弯道就有平路了,再骑一个弯就到顶了……绕了得有两公里的路吧,终于,领骑的随缘在一个竖着两根电线杆的垭口停了下来,我如遇大赦般,赶紧从车上跳了下来,大口大口地喘息。随缘告诉我,最艰难的道路已过去了,就要登顶了。此时已是十点多点了,从车佛沟处到此不过是六七公里的路程,却是苦干了近一个半小时,真心不容易,但我可以骄傲的说,我是骑上来的。但这点骄傲在人家随缘、前轮老哥面前可是一点也抖不起来的,咱是竭尽全力,几近崩溃,人家却是举重若轻,闲庭信步啊!

略憩再行,还是上坡,还有盘绕,但不再陡,不复多,已是大巫后的小巫了。再一公里,到了处三岔口停了下来。随缘介绍说,右折下行二三公里行至大垴村,左折为今天前行方向,前方不远处为回望刚才所经“绕啊绕”的最佳视角处。大垴村,据言为河南太行山区最后一个通水电的村庄,其所处之地也是河南境内太行山区的的最高峰。网上是这样介绍的:大垴村位于林州市石板岩镇西北部海拔1765米的太行山顶,南北11公里,东西约3公里,总面积近30平方公里,东与本镇车佛沟、漏子头村为邻,北与任村镇石柱村为邻,西、南均与山西省平顺县东寺头乡接壤。距石板岩镇20多公里,辖有12个自然村,居住分散,5个村民小组,65户,215口人。我们五个人先上来的,只走天下和无痕落在了后边,一路上我们已把那先行出发的十几人的队伍都给PK掉了,他们组中只一个强驴和我们差不多同时到达。随缘说他们上次的骑行已到过那里了,他们在此等落在后边的走天下和无痕二人,我如果感兴趣可以去那里看看,那儿有个观景台不错的。听说要下三公里坡才能到达,心里很是恐惧,刚刚才从那炼狱样的“绕啊绕”绕上来,再下去容易,再上来,我是真的没这个勇气的。于是就一块儿往前去那观望“绕啊绕”的地方照相。后来看到网上骑友发布的大垴村游玩的图片,又是有点后悔的,那儿确实是有点世外桃源的韵致的,近在咫尺,却失之交臂,实实的有些可惜的。

大垴村之垴有些人会误为脑的,这是有点显得没文化没大脑了。百科告诉我们:垴,小山头。小山头前再加个大字,似有矛盾的,但咱们且别计较,那这大垴村之意就是处于山头旁的村庄了吧。太行山区的村庄命名多因就村庄所处之地形而名之,翻开地图,那密密麻麻的村庄中会出现很多这样的地理名词,不如趁等候的空当咱们来学学文化吧,识字教学现在开始:沟,流水道;坪,平坦的场地;
峧,两山山脚交汇之处
辿,徐缓

岩,高峻的山崖;
崖,高地的边,陡立的山边;
凹,周围高,中间低;谷,两山中间狭长的水道;坡,倾斜的地方;
岭,山,山脉;峪,山谷
……上述字多述地貌,在众多的村庄名称里你看到了这些字,大概约略就能忖度出那个村庄所处之地的地貌了吧?只一个“辿”是有些特殊些的,其意为徐缓,大概是山谷或水流较为平缓之处吧?

只往左手的道路上行不过七八十米的样子吧,就来到了那“绕啊绕”所盘绕的山谷的最高处了,果然是个俯瞰的绝佳之地,那“绕啊绕”就在脚下,全貌可一览无余,就像巨人脚上鞋子上系的鞋带样,白亮亮的往还编织了十几道。从上俯视与在下仰视,看到的样子和看它的心情那是截然不同哈,从下仰望,看到的是白线隐现,高峻险难,那时心里是满满的绝望啊;从上俯视,它却是如绸带飘飞,轻盈灵动,心里满满的是喜悦与豪情。所立脚处并未经人们的修整,大家就是把车停在路边稍阔些的地方,然后立在路边下望的,脚下没有防护的栏杆,不太敢太近路边。这里不但能下望来路满足下小小的虚荣心,还能远望整个山谷的。极目看去,虽有些雾霭,但还是能直看到那峡谷汇入有水库的大峡谷入口处的。那儿白亮亮的一片,应该是赤裸的河滩反光所致吧,其它地方都罩着绿色呢,光们都被绿色吃到肚里去了,就显得要暗些的。就目光所见可知此峡谷大致情形是这样的:脚下这最高的山头是分水岭,面东能看到两个山谷,一个是这脚下的“绕啊绕”的小山谷,一个是过佛坪沟进入的那个大山谷,想来还会有其它的沟汇入吧,揣度那大垴处的山谷、峡谷,应该也是要曲折相通的,在佛坪沟处各沟谷的集水汇合下泻,亿万年之功,成就了那段从谷口到村口的窄深“狭谷”。前日之行是从山顶下到山谷中的虹梯关乡,昨日继续下行,渐入深峡而后入大峡谷,今日与前两日过程相反,是从大峡谷入分支狭谷,上到山谷中佛坪沟村,尔后升至山颠。一正一反的两个行程,不但让我有了两种不同的骑行体验,也让我了解了太行峡谷发育的全过程,收益良多啊。

风起于青苹之末,而峡谷始于至高点处的分水岭。专家研究可知,太行山在地貌形态上,通常是在峡谷下部常为深切的河谷,或嶂谷;在中部,峡谷较为宽阔,两侧地形缓坡之上为陡峭的山坡,高耸的崖壁。即断崖、长崖;顶部,常见平缓的台地或平台以及长脊、长墙。峡谷的生成与发育,地壳变动是先决条件,水流是后天因素,没有降水的干旱地区而或是其他星球是再也不能生成眼前这样秀丽壮丽的峡谷的。干旱的地区、无水的星球也会有山脉,但它们可能风化坍塌成一片荒丘沙漠,却绝不能形成这纵横交错,深浅不等,宽窄各异的美丽峡谷的。也许在你的印象中,水是温柔的,软弱的,说是它成就了这坚牢的气势恢宏的峡谷,让人觉得是不可思议的。但你错了,水的温柔只呈现给平和的你,平和的地理,它可以成溪漫步,为湖徜徉,但若是你给了它阻力压力,那么你会识见它的力量的,比如你将它的去路约束成几个微米的孔径,你给它几千几万帕的压力看看,你再来感受下她的温柔?理zz民亦同此理,所谓水能载舟亦能倾舟也。太行山中的每一滴水都是有自己的归宿的!天赐甘霖,落到了不同的地方,被分水岭分割,每一个水滴就有了自己的去路,就开始了自己的征程。她们或躲进土壤碎石往下渗去,或结伴在地表蜿蜒爬行,但它们的目标都只有一个,那就是向下。地上的土里的她们在山岭下的山谷中汇合,一齐往最低处走,越走越多。一大片,两大片,更多的山谷的水流汇集在了一块儿,就形成了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若去路坦荡,无所拘束,它便懒懒前行,人畜无害。设若有谁恃强阻挡,那便结下了梁子,大家免不了要争斗一番了。这一斗,也可能瞬间胜负,生死立判,也可能千年万年,无休无止。山谷中那些泥土碎石与水们结了仇,拉拉扯扯的不让水们走,水也不啰嗦,只快走几步,便挟裹着它们去了低处,让他们瞬间安静,让开了道路;山谷口隆起的小山岭与水们结了仇,堰塞了水们的去路,水们仍是不作声,只默默地它面前打着转儿,一圈又一圈,一天又一天,一点儿一点儿的升高,一点一点儿积累着力量,突然有一天她们发一声喊,越过山岭往下冲去,疾行的水们不再沉默,疯狂地撕扯着土石的山岭,让它瞬间坍塌崩溃。流水们带着细土碎石怒吼着往更低处呼啸而去,只留下些高崖巨岩们在中流激水。高崖们矗立着魁伟的身躯,挑衅的喊道:来啊,从大爷这边来走啊。水们只是不理,经历了疯狂的她们又恢复了平静,变得温文尔雅起来,仿佛为曾经的疯狂不好意思似的,脚步匆匆的从他的脚下绕过。高崖们便很得意:小样,不行吧,见爷你得统绕着走!一年两年过去了,十年八年没有了,水们只默默地低头走过,像是怕了那高大的所在,但匆匆的脚步悄悄地带走了高崖脚下的松软,日复一日不断淘挖……忽一日,高高的山崖站不稳了,一个踉跄跌倒下来,再也骄傲不起来了。山谷低处的那些巨岩自恃坚硬在水流中和水们捣着蛋,以厚重的身躯不屑地阻挡着水们的去路,一会儿伸腿绊她们一跤,一会儿从高处摔她们几个跟头,眼里满是调笑,仿佛在喊,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从此处过,留下买路财!水们只浅笑着在岩石上行走,年复一年,步履匆匆,温柔地抚摸着岩石用一把软软的刀,一点儿一点儿的刻凿着坚硬的岩石,起初,岩石们只当是一个笑话,嘲笑着水流的徒劳,就这点手段?你奈我何?水美人仍复无言,笑笑加快了脚步到了岩石的尽头,飞快的跳了下去,在岩壁上挂了道瀑。十年过去了,流水只在厚厚的岩石上划了道痕,只在岩石的脚下挖了个坑;一百年过去了,水流们在岩石上挖了道槽,水流们在水槽中笑闹追赶,到了石槽的尽头,凌空飞跃,在岩石脚下淘了个潭;一年过去了,水流们切开了巨岩,欢唱着,无拘无束的向前跑去,留下相对的两面石壁面面相觑,嘴里喃喃着:大意了!一万年过去了水流们高歌着前行,继续深切着岩脚,终于有一天,两面岩壁站不住了,倒下之前还嘟囔着:天意亡我,非战之罪也!就这样水流们一路过关斩将,攻城略地,不断的拓宽加深着自己的领地,于是我们的峡谷出生了!柔弱胜刚强,又一个以弱胜强的战例产生了,纵使你刚硬如霸王,抵不过我汉王软刀杀人不见血啊!曲折幽深的峡谷就是这么诞生的,上有广大的山谷汇集雨水,下有易溶于水的密度硬度不同的石灰岩岩群,假以岁月的融蚀,就成就了太行山这些千姿百态的壮美峡谷。

在我观望冥想间,他们几位也在忙碌着寻找照像的最佳角度,终于找到了最好的视角,能把整个“绕啊绕”取到镜头里了,那情景真的是十分美妙的,但镜框里多了个我时,却又觉得有些大煞风景的。几位达人各样姿势的照着像,不觉就过了十几二十分钟了,落后的走天下和无痕两位终于赶上来了,一个高大威猛如梁山汉,一个娇小俏丽似林黛玉,今天都不在状态,有些路段是推行而上的,败给了这无情盘绕的山路。赶紧招呼他们在我们选好的地点照相,剑剑还又爬到路右边高高的山石上给我们照了张合影,主角当然还得是那“绕啊绕”。

十一点十五起身出发!往上又上行了百余米吧,就上至了山顶了,这时的路又在山顶起伏了,我们又找到了前日天路骑行的感觉,一会儿爬上这个山头一会儿飘进那个山谷。前行不多久,经过处山石垒就的长墙,那蜿蜒之势很有古代人筑的最原始的长城的意味,近前看到只窄窄的一线,才知道是现代人的作品。随缘介绍说是山西与河南的省边界线。在这些道路串联的山头旁,山谷中不时会看见个三两户,七八户的小村庄,或立峭壁边,或隐峡谷中。如果抛却想象中的浪漫,让人不由得也要思索,生活在如此高的地方,如此极端的环境中,在没有水电和现在的这些道路通达时,这里的人们是怎么生存下来的啊?所以得说炎黄子孙,中华民族是个有韧性的群体!四大文明古国已被历史的尘埃湮没了三个,中国成了硕果仅存的一个,这应该与中国疆域广大,地理环境复杂这样的因素有一定的关系吧?单一的地理环境,狭小的统治地域让那三个古国虽能创造高度文明,但面对不同文明,甚至可以说是一些文明进步程度不如自己的野蛮族群时,很容易就会被摧毁,从而完全湮灭,只能在考古研究中去探究他们的存在。而中国广大的疆域给了我们更好的战略纵深,让我们的文明在面对不同文明的威胁时可以保留、中兴、存续。而反抗异族,中兴我们的文明的力量很多就都在这山脉的高深处,湖海的边远处。就只说中国近代史吧,八国联军,日本人,很容易就攻陷了那些交通便利的平原,港口城市,把控了中国的经济命脉,他们以为已经实现了对这个文明的征服,但中国广阔的战略纵深,会让吞象的蛇们慢慢地撑死的。反抗的力量就在这些偏僻的所在觉醒,积聚,出击……最后侵略者只能以失败告终。不可否认,最先觉醒发出反抗声音的是那些文弱的思想者,但最后真刀真枪用血肉战斗的中坚力量一定是咱们这些最底层的“愚民”们,无论是勤王之师,还是革命队伍。只说八年抗战,无论是被军阀们挟裹被动参与,还是被革命者教育觉醒而主动反抗,大多都来自这些山高海阔之处。八路军转战太行山之际,这些生活在大山褶皱中的人民无论是在经济上,生命上付出的代价一定不小,为抗战的最后胜利,为中华文明的存续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因而这里的这些人是真正的中华民族的脊梁!

感受着道路两旁的山峰峡谷的美丽,感叹着生活在此的山民的艰辛,往前起伏了十五六公里
吧,直至一个立着个史海线0公里起点里程牌的大垭口处,路才开始下行。这个垭口是近期人工开凿出来的,山石裸露,没被绿色重新占领,白亮亮的一片,又大而宽,所以在一片苍翠的山头中显得格外醒目,远离好多山头时我就看到它了。一路上每当山口之处便山风呼啸,如虎狼恶叫,到这个大垭口处,更夸张了,直接把车吹得横移起来,吓得我赶紧跳下车来。我这一百七十多斤的夯汉都压不住车,那跳下车的“林黛玉”的车子干脆被吹得飘飞起来,如烈马扬蹄般,好在是没脱手飞走。齐集了人马,拉开距离放坡。这次的坡道没有原来前两日下的那些坡那样曲折,直而长,只两三处稍曲折些,且路上几乎是没有行人车辆的,那放的速度也就惊人了。听着耳边呼啸的气流,听着轮胎摩擦地面着地面破风而行的尖叫,速度越来越快,放着放着心里就发了毛,担心刹车的功能,担心车子的坚固程度,不由自主就点了点刹车。两三公里的下坡吧,感觉是转瞬即至的。十二点五十下山止于平顺县羊老岩村天脊山酒家。

村庄是摆在山谷中道路边的几十户人家,在山中这样的村子算是大的了,饭店在村头,是专做前来游玩客人的生意的,门口已停了二三十辆自行车,原来是有个老年骑行队在此驻息。中午四个凉菜也算达到了东北人要求的人生境界。每人一大碗面,我竟然是没吃了的。我们用餐时,老年队出发了。饭后出发,刚吃过饭,没怎么歇息,大家就说推着走两步吧,消消食。于是推车穿过村庄往上行,起始就是直直的长长的上坡。推行中摸了摸轮胎气,有点“瓤”,又启用了前轮老哥的气筒补了些气。推行了近一公里,到了平缓些地方,大家上车前行,继续上坡,还是曲折攀行,但没有太多陡急之处,虽是累,也还能忍受,只是午后气温高,日头虽不是太毒,但也给我这样的胖子不小的心理压力。又上行了四五公里路吧,上到最高处,在山岭上继续前进了三四公里。看有些道路景区标志,是行走在天脊山景区了,也不知这天脊山从哪儿起止。

道路有下行之势了,在一个写有“天脊山景区”的重檐的牌楼处,有道路往左分出,说是通往井底村的。牌楼下,用餐时先行的老年队已停在此照相了。正惊叹这些老人的体能呢,仔细一瞧,有些人的车子是加装了锂电池的,原来老人们已与时俱进,用上了高科技技术了。

人马到齐后下行去井底,又复习了遍峡谷的成长史,照例是下山谷,入峡谷,过挂壁
,入谷底,伴行河床。新修的柏油路直又长,下行甚速,三点零五,一气放到狐仙洞处稍停。那洞据说是个什么百万年前形成的溶洞,有六层,五千多平方米,入口处奉了个什么大仙,门前挂了些新旧的锦旗,似乎是什么有求必应类的题字。给神仙送锦旗这可是件新鲜事。洞口处被阻拦了要买票的,说是附近哪个村组派来值班收费的。随缘说,上次来时是可随便出入的。没有进入继续前行,再往前骑些就来到井底挂壁公路处了。

挂壁隧道的入口处竟是像模像样地砌了个拱门洞。洞口旁边有座单孔的拱桥跨过一条小山谷通向右侧的小山包,不知那山上有什么稀罕景致,但这桥本身可就一个难得的景致了,拱是半圆,把下方幽深的峡谷景色装了进来,得说是幅扇面小品了。若是能站在那桥上留张倩影,会是很不错的。但又有人拦门索费。随缘又说,上次到时是没人收费的。不由得有些气愤,看来,饱览祖国山河要趁早啊,照这样下去,用不了多久,祖国960万美景是要被圈占尽净,俱为私家园林了啊!

井底挂壁似乎是比那虹梯关挂壁挂的要高些吧,从路上俯视那谷底显得更为幽深些。这挂壁的隧道部分好像也要多些,多数时候都是潜行在山腹的幽暗中的,虽是隔不远便有采光的孔洞,时值下午,那光线也是不足的。行至隧洞的后半部分,大概是为了安全起见,有些地方打起了粗壮的钢筋混凝土的方柱用以支撑上方的岩顶,那灰白的颜色在苍黑的岩石中显得很是格格不入的样子。我想这大概也就是求个心理安慰吧,若真的是上方的山体发生了结构性的改变而不能自持,那百万吨级的压力是能将其压为齑粉的吧?隧洞之宽本是能让两辆小型车小心相错而行的,但在隧洞里有个老几竟然还想超车而行,结果导致了堵塞,上下的汽车们排起了长龙,引得交警都来了。在这大山的深处看到穿制服的交警有些奇怪的感觉
。一时半时那车是流动不起来的,只好在静止的车龙的缝隙间捏紧闸在车缝里曲折下行,到了最下方的隧洞处,稍停息照相,随缘指给我们看出口上方一片颜色与周围不同的岩石,说是前些年那儿曾脱落下很大一片山崖。继续下行,车多路烂,下行速度就快不起来了,下到谷底手捏闸都快麻木了!看来赶明儿有钱了,得弄个油刹车骑骑,这线碟的还是比较LOWR的。前行道路可左右行,看那标识,右行通什么神龙湾景区,左折通往那井底村。左行从一个写有“白云谷”的门洞样建筑下穿过,转了几折就到了井底村了。中间有个地方可俯视谷底深处的一个窄深的峡谷,深深的峡谷里藏着段绿莹莹的水随着峡谷曲折而成了个狭长的湖,湖面上竟然是有些彩色的小船在游荡的,那里就是那什么神龙峡景区吗?也看到了网上传的很火的那个挂在山崖半壁的什么旅店和通往那里的吊桥。道路是从井底村穿过的,两旁有些石材的院落,但都被斑斓的各样的招牌装点着,倒是呈现出几分繁华的景象了。未及细察,就又穿过了个城门洞样的建筑而出了村庄了。听说那井底村是属于山西省的,而出了这门洞就到了河南地界了,不知是否属实。那村庄里的道路很是狭窄,村外想进来的车们又排出了一两公里的队伍了。以现在这样的行进速度,我估计有的人到晚上也是不能到达自己的目的地的,大概要在车上享受自己愉快的假期出行了。假期扎堆出行,让全国名胜之地成了人海车流的世界,这情景为我大中华所独有景致,也可以稍微骄傲一小下的。

出村好长一段路还是车辆拥堵,但渐远离车渐稀,于是加迅前进,一路下行,一路疾走。慢慢地,峡谷变得宽广起来,道路也变得宽阔平整起来,游人也多了,热闹起来。随缘在前边疾行不停,我也紧随不辍。下行中,两边又有些峡谷汇入进来
,到了那什么猪叫石,王相岩处的峡谷入口处,又是游人如织了,这些地方道路宽阔,景区门口也有停车处,倒是没有了拥堵的现象。峡谷中时有村庄隐现,但村民们想是都以旅游服务为业了吧,生活上不再像山上的那些山民那么困窘了吧?道路始终是下行,有时几公里的路都无需踩踏就自行前进的,把上午我们历尽艰苦上行积累的势能释放了出来。上午每一步向上的努力,现在都又回馈给了我们,果然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一路都在疾行向下,只在一处悬挂在路边悬崖上的什么建筑前停留了下照了相。只略一停,随缘就跑得没影了。在那王相岩景区的门口又停了下,仰望了会那在一个山头上前伸出来
,好像是悬在几百米的高空中一样的玻璃观景台,很是替那上边的人担了会心,生怕他们掉下来砸到我的头上似的。行到处像是山谷的三角地带的地方,有个巨大的停车场,停了数不清的车辆,在些道路分出,我们道路继续随峡谷低处的河床行走,一条却是上行去翻越山岭了,看看地标指示,是通往林州去的。从地图
上可知那林州可是在那名为太行屋脊的山岭的东面的,那这条路到底是隧洞通行,还是盘旋越岭,却是不太知道了。继续往前骑行,依我这几日骑行的经验来揣测,这个峡谷最后是应该能汇入上午来时的太行大峡谷去的。一路狂奔而行,直到看到了水库,看到对岸那上午上行的峡谷口,才知道从井底处开始行走的这条峡谷原来就是太行大峡谷的主体。到了这里,我们是已经在山岭上山谷中画了个大大的闭合的圆回来了。考量三日的山中骑行,共完整地行走了两个大峡谷的主峡谷,通天峡和这太行大峡谷。两大峡谷应该是相邻的,中间的分水岭应该是白家村后的那个天柱峰还有上午骑行的大垴天脊山等山岭,这道分水岭向西与西井山那一线的山岭圈围出了个通天峡谷,主要归属于山西
,其末段属于河南省;向东与太行屋脊这道山岭了夹峙出个太行大峡谷,除起始处的井底村那属于山西,其主体都属于河南省的。这两个大峡谷相交于白家村处合二为一成了片宽广的谷地,敞口向着那浊漳河。多雨的季节,多余的水流便汇成那叫做露水河的河流流淌在眼前的这干枯的河床中进入浊漳河去。

见到了熟悉的道路,不再担心迷途,就放开了骑起来。上午经过的这湖边的五六公里的起伏路都是以自己的最高速前进的,一地儿就把众人丢在了后边,变成了一个人的独行。一气到了到了上午尖庄大坡那个休息的地方才停下来等待大家。五六分钟后,走天下过来了,再五六分钟,大队人马过来了,呼啸而过,我赶紧上车跟行。两公里多的长下坡啊,这坡放得是太过瘾了,听着耳边的风声呼啸,仿佛有了驭风飞翔的感觉!下到稍平缓处,随缘减了速,示意我们后边的停下来,原来路边就是一段红旗渠干渠啊,是通过那十孔渡槽从对面的半山坡转到这面坡来的,它们继续前行,就会绕过回山角再折回头往南行走去灌溉林州的那些干渴的土地的。仔细想想,这红旗渠一路走到这里是委实不容易的,一路走来,遇到高峻的山崖要穿过隧洞,遇有峡谷却是有两个方法的,要不就是你多走路,绕到山谷的高处再穿过去才能继续行走在峡谷的另一边,这个方法就要用到前边说过的修筑空心坝的方式,才能不阻挡峡谷原来的水道;另一个方法就是架设渡槽。这两种方法都要让渠道不停的走着几字,有时为了向下游走一两百米,可能要让渠走好几公里的路去,这与修筑向上的道路是一个方法,又一次用到了迂回。只不过道路向上行,水路向下走,方向相反,但都是不容易的。看到的渠宽与水流的情况与那日所见略同,只这段渠是平地下挖而成的,就没了那天见到的梯形的渠堤了。

再前行,转过回山角,我们又归回到了任村镇了。对这个很有味道的古镇心中还有很多的不舍,骑车又去穿行了会小巷,到西门南门处再流连会,给那些各样的门楼拍了些照片,随缘打电话催着让回去拆解自行车装车了,才不舍的离开了。拆解装车,一切就绪,就等着明天打道回府了。

匆忙地洗了个澡,就一起去找食了,晚饭本来就要吃个什么铁锅炖鸡的,但嫌等的时间太长,又去那十字路口处昨晚的饭店去复习了一遍。饭后去那镇子北头的门楼处站了站,又顺着国道走了会,归寝。

本日行程:任村——尖庄——南湾——车佛沟——大垴——羊老岩——天脊山——井底——太行大峡谷——任村  行101公里,最高爬升海拔高度为1668米,累计爬升高度为1299米,放坡最高时速达到了57公里。

5.5

5点多起来,6点不到就都收拾好了又到了那家早点店,胡辣汤一大碗2,五个包子两元。七点二十五镇子外边加油出发。车行234不多久即转省22南林高速钻出群山,往东南行去,初时与一壁立的山崖伴行,那便是号为太行屋脊的所在了。昨天是已在它的西边骑行了个来回的了。长达数公里的长墙陡然地立在平原的西边蔚为壮观,从地图上看直、高、长的一道山岭就像是房子的屋脊样,故名为太行屋脊。专家研究告诉我们太行地貌为嶂石岩地貌,为中国三大砂岩地貌(丹霞地貌、张家界地貌)之一,为地貌学按岩性分类确立的一种新型地貌类型,主要由易于风化的薄层砂岩和页岩形成,多形成绵延数公里的岩墙峭壁,三叠崖壁,除顶层为石灰岩外,多由红色石英岩构成。远远望去,赤壁丹崖,如屏如画,甚为壮美。被地质、地理学家命名为嶂石岩地貌。这道长墙应该就是这嶂石岩地貌的代表了吧。

车行甚速,望东南而去,与太行山渐行渐远,别了大太行!
这太行山脉位于山西省与华北平原之间,纵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4省、市,山脉北起北京市西山,向南延伸至河南与山西交界地区的王屋山,西接高峻的山西高原,东临低敞的华北大平原,呈东北-西南走向,南北绵长800余里,它是中国地形第二阶梯的东缘,也是黄土高原的东部界线。此次所游为南太行之一隅,只为大太行这万一,但所见壮观已为终生难忘


发表于 2023-3-16 20:50 9 只看该作者
图片很美,文笔很好。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23-3-16 22:05 10 只看该作者
整的很精彩~~~~~~~~~~~~~~~~~~~~~~
1人点评 收起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