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20061

主题

其他

李亚军徒步走中国

[复制链接] 查看:55185 | 回复:128
发表于 2011-12-18 19:11 41 显示全部帖子

来到墨江县得到了中国人寿伙伴们的热情接待,公司经理安排了两位土生土长的哈尼族伙伴陪伴着我游览墨江县城,哈尼族伙伴向我介绍起了墨江县的风土人情:墨江是全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县,这里山高林茂,自然风光绮丽,气候宜人,四季如春。居住着哈尼、汉、彝、拉祜、傣、回等25个民族,总人口35.5万人,其中哈尼族有9个支系,人口21万人,占59%,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哈尼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使墨江成为哈尼文化的展示中心。悠久的历史,再加上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较多的自然、人文景观,有世界规模最大的北回归线标志园,所以墨江又有“北回归城”之称,有设计独特的太阳广场,有历史悠久的墨江文庙古建筑群。由于墨江环境保护较好,气候宜人,吸引了数万只燕子来到县城驻足,在墨江县城形成了一道独特的自然景观,县城也被称为“万燕之城”。
听完两位哈尼族伙伴的介绍,终于让我对墨江有所了解了。晚饭席间叫了一桌美味可口的哈尼特产,据说墨江还是中国最大的紫米生产基地,席间叫的全都是当地的野菜,紫谷酒当然是不能缺少的。哈尼族的菜饭真是让我感到有点特别,别的地方全都是肉炒饭,蛋炒饭,唯独在墨江吃了一次菜炒饭。
不知道为什么,最近一段时间一进入城区就会有一种落寞感,自己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这种心理好长一段时间以来一直困惑着我。我想忘记一切,但我无论如何也无法从那些如影随形的记忆中解脱出来。
旅行中,往日的缺点一件件暴露了出来,回想起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我多么希望自己可以忽然间失忆,从一片空白中重新自己的生活。可那些记忆却牢牢地锁住了我,牢牢地锁在了我的脑海里。我无法摆脱,却要用这一生的记忆去面对这无法承受的成长经历。妈的,我尽在胡思乱想些什么呢?天塌下来当被盖。
墨江的天气真好,我都有点不想离开这个地方了。走在乡间的公路上,山间绿油油的麦地让人感觉与大自然是如此的和谐。翻过一座座高山,吃力的走在蜿蜒的213公路上有一种喜悦,又时又会有种悲伤的情绪流露出来。每当走到一个山头停下来休息的时候我就满地的寻找烟头,一小节有限的烟头放在嘴里猛吸一口,尼古丁的刺激直冲脑门,闭上眼睛靠在背包上,全身竟是那么舒畅,睁开眼睛,眼前的美景竟是如此迷人。我为什么要被那些早已经成为过去的记忆来困惑自己呢?为什么要被那些往事遮挡了欣赏美景的心情呢。呵呵,再见了我的往事。
        走在这条通往西双版纳的213国道上,沿着公路从山脚下绕着一个个S形的路爬到山顶,然后又从山顶往山下走。累了,晚上就一个人在这大山中扎营休息,第二天早上起来打开帐篷 ,雾气从山脚下慢慢升起,化作云彩追逐着远方的梦想而去。
        下山的路山下一切都看得一清二楚,就在眼前的地方却不知道要绕多少公里的路才可以到达,心中有种难以言状的感受。
        一辆拖拉机在我前面停了下来,是昨天给我指路的那位司机,他要到山下的忠爱桥乡去拉沙子,于是顺路拉了我一程。
        在忠爱桥乡吃饭时,老板留意到我是一个人出来旅行的,拿来了这里的特产紫谷酒招待我,告诉我这酒是得过巴拿马金奖的。
        吃完放我准备走高速公路,在入口处一间简易的木房子前,一位美丽的农妇问我背的是什么东西,我说旅行装备呀。她说还以为我背的是个小孩呢。他老公也过来跟我打招呼请我跟他们一起吃饭,这一次又吃到了一种很奇怪的菜,一根根炒熟的草根还挺好吃的。我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向他们问起,才知道这是沙参。在这一带的山上到处都是,他们经常会到山上去挖一些回来做菜吃。
        知道我要去西双版纳,他们给我讲起了许多关于少数民族的忌讳:“到了少数民族地区以后要千万注意,不要随便跟女孩子笑,不然的话会被女孩子的男朋友打得。不好在一些山上或者大树前拉屎撒尿,如果你不小心侵犯了少数民族的神山、神树的话那麻烦事很大的。在西双版纳都是族长制,连法律都管不了,你侵犯了他们的规矩会被关水牢的。你一定要尊重他们的习俗,在西双版纳都是长老制,当地老百姓都听长老的,平均是800户人家一个长老,如果你侵犯了少数民族的规矩,长老说了怎么惩罚你就必须怎样惩罚你。这是连派出所都管不了的”。听他们说起这些还真让我特兴奋,我又要接触到一些新的习俗文化了。
        美丽的农妇给我装了几个红薯让我在路上吃,他老公还塞了10元钱在我的口袋里,叫我在路上买水喝。萍水相逢,只是一面之交的人对我这么热情,我被感激的不知道说什么是好。
        从昆明往西双版纳走,越往上走越热,在这12月中旬我我身上的衣服脱得只剩下一件背心了。
        走在告诉公路上被公路巡警给抓住了,把我批评了一顿,不许我再走高速公路了。结果还热情的让我坐上他们的警车拉了我一程,到了通关镇后还帮我找了一个既安全又好搭帐篷的地方。
        第二天早上8点钟起来,把昨天那位美丽的农村妇女给我的红薯当早餐吃了。走在镇上又碰到了昨天在高速公路上碰到的一位公路警察,他告诉了我邮政所和镇政府的位置。盖好邮戳,这时候我又想在政府部门盖个公章了。
        快到政府门前时,一位肥肥的阿姨为我指点了方向,并告诉我政府正在开会。到了政府果真在开会。我等了一会,看见两位女士在政府办公室里,想来是做文秘工作的,就过去跟她们打了个招呼,并说明了我的来历和目的。因为是第一次盖公章,没有一路上的公章做参照,两位女士有点顾虑,在请示了领导后很大方的在我的本子上盖上了通关镇政府的公章。我背着包要走,两位女士提醒我加满水,并说想请我吃顿饭。第一次盖上了政府的公章,内心中有股无以名状的喜悦,我拒绝了她们的好意坚持上路了。
发表于 2011-12-18 19:14 42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徒步狂人李亚军 于 2011-12-19 18:22 编辑

李亚军徒步走中国
发表于 2011-12-19 18:17 43 显示全部帖子

       20041225,在这美丽的圣诞之夜也许我就在这茶马古道上度过了。在这海拔1000多米的山上,我孤独寂寞的行走着,没有思念,也没有留恋。只是一个人渐渐地行走着,在我的脚下的山山水水是我从来都没有踏足过的土地。每天都会有新奇的事情发生,每天都会看到不同的风景,遇到不同的人。

       为了到磨黑镇政府盖个公章,我费了不少劲来回绕了10多公里来到磨黑镇政府却没有见到一个人,原来今天是星期六。

       高速公路到了磨黑镇一个叫黄庄的地方就中断了,接着是盘山的二级公路。我沿着这条二级公路刚走到半山腰,来了一列车队,大概有50辆左右,全都是巨大轮胎的工程车。这些车到哪里去的呢?看来西部大开发的力度还真不小呀。从400多海拔一直上到1000多海拔的山上,天又下着毛毛细雨,一直走到晚上10点多钟,腿疼得实在不想走了,在灌木丛中找了块草坪搭起帐篷就休息了。

       每天走近50公里的路程,对体力的消耗实在是太大了,有时真感觉吃不消,但背上的装备却不能减少,这些装备各有用途,少了一件都会给旅途的生活带来很多麻烦。有时候我真想精减一些装备,打开登山包查看了一遍装备,没舍得丢掉一件。

       从这林区的山道上一直绕着S形公路往山下走,山下是一大片,一大片的茶林。到普洱了,我以前就喜欢喝普洱茶,在路上我一直对这个茶城想入非非。

       快到山脚下时,迎面碰到两个背着毛毯的人,听他们口音不是本地人,我们停下来聊了一会,他们俩到昆明打工,被人骗到了这边的矿场打石头,没有拿到工钱就逃了出来,现在要走路回昆明去。他们俩一个是东北的,一个是河南的,由于在深圳时我认识的几个铁哥们都是东北的,临别时我每人塞给他们一百块钱。

       走到山脚下,坐在路边一个拐角处休息,一位骑着公路自行车,穿着一身骑行服的男子来到我的面前,跟我聊了起来。他是内蒙鄂尔多斯人,名叫张树桥,每年都会出来骑行几个月自行车,已经断断续续走遍了大半个中国。碰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我特别高兴,他教会了我许多旅行的知识和应该注意的事项,还告诉我应该如何安排、设计旅行路线。值得重要一提的是,在旅行中一定要戴帽子,万病从头入,走在路上无论再热都不要把帽子摘了,特别是爬到山顶上时全身热得大汗淋漓,这时候如果贪爽快把帽子摘了,风一吹,体质差一点的保管会头疼、感冒。看了这篇日志的朋友可要注意点了我,帽子最好是棉质的,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帽子的真正作用吧,帽子主要的作用是遮阳、吸汗、保暖的。

       到了路桥收费站,这里的工作人员热情的给我打招呼,问我水壶要不要加满水。这时一辆漂亮的开篷跑车开了过来,车上坐着两个老外,车牌是“临时入境”。哇!他们是周游世界的!太棒了!到了普洱县(06年改为普宁县),在农贸市场吃中午饭时,认识了一位在这里做火锅生意很失败的重庆人,他叫陈道伟。

       自从过了元江后,一路上发觉在少数民族地区做生意的大部分都是从外省来的汉人,少数民族的人似乎根本就没有什么经济意识,修车、补胎的是广西玉林人,做劳保、军品的是湖北武汉人,做五金、服装的是湖南邵阳人,做轮胎、家电生意的都是广东人,开着时风三轮农用车捡废品、收破烂是河南人,开饭馆卖小吃的基本都是四川人和重庆人。

       跟陈道伟是当时在农贸市场一个重庆人开的小吃店里吃快餐时认识的,那会他没有事情做跑到农贸市场来瞎逛,碰到了一身旅行装备的我。他本来也是在这个农贸市场摆摊做火锅,但一直做不开,他是第一个敢在这个县城做火锅生意的人,当地人还没有能够接受这种美味的饮食方式,没有做多长时间他的火锅生意就破产了。

       陈道伟跟我聊了会天后马上在市场上买了不少好菜要带我到他的住处去好好招待我,陈道伟亲自做了一道美味可口的火锅,席间告诉我他当过兵,是旅顺雷锋班的战士,雷锋班的口号是:“不以雷锋争光,要以雷锋沾光”。“啊”!听到这句话我大吃一惊,陈道伟马上更正了过来:“要以雷锋争光,不以雷锋沾光”。喔,原来这哥们一时嘴快把话给说反了。下午跟陈道伟一起在县城里游玩,我们一起沿着一条登山道上到至高点,普洱县城的全景尽收眼底,周边的山上都是成片成片的茶林。陈道伟告诉我:“普洱县城并不大,人口在三万人左右,一个并不富裕的县城,公务车却有很多是进口车,某某高官的儿子还有一辆悍马,还有某某派出所民警集体贩毒”。这家伙真不知道他说的是真的是假的。

       第二天一早,陈道伟就要求我到普洱中学去联系演讲的事情,虽然我已经出来走了这么长时间了,我还真没有做过相关演讲方面的准备,这事还真让我有点难到为情。于是我说还是先普洱县人民政府盖了公章再说吧,到了县政府很顺利就改好了公章,是一位叫郭杨的政府办事员接待了我们,那热情劲真是没得说。

       接着我们来到保险公司,保险公司这会真在开年终总结大会,保险公司的伙伴们还是非常热情的接待了我,中午让我参加了他们的年终总结聚餐。我居然被28度的把边酒给醉倒了。

       晚上保险公司团险部的李天政经理帮我们在普洱宾馆定了房间,晚饭在一家酒店喝得不够尽兴,接着又去卡拉OK包房,一直玩到凌晨两点多钟才回宾馆休息,这一晚我又喝醉了,不知道是谁对我说了句:“小李呀,明天你还要赶路,小姐就不给你叫了啊”。

李亚军徒步走中国
发表于 2011-12-20 00:15 44 显示全部帖子

       早上九点起来,洗了个热水淋浴。把房退了,吃过早点在眼镜店把变形的眼镜调校了一下,回到保险公司拿上行李就准备启程了。

       临走来到普洱农贸市场跟陈道伟告别,没想到这家伙还真不讲理,像小孩子一样赖抢我的包不让我走,我教训了他一顿,没搭理他就走了。

       走出没多远,陈道伟追了上来要陪我走一段。我们一起走到了田心乡,这里的办公室主任接待了我们,盖完公章主任告诉我们刚刚接到文件,国家要在20年内把思茅市(因为普洱茶的缘故06年改名普洱市)建设成亚太地区的经济贸易中心,正在建设的昆曼高速公路和昆曼铁路都正在加紧建设之中,看来云南还是一个很有发展前途的地方呀。

       天渐渐暗了下来,一辆前往普洱(宁洱)的中巴车停在了路边,我跟陈道伟拥抱了一下各自扭头而去。世上没有不散的宴席,一种人走茶凉的感觉油然而生。漫漫黑夜又只有我一个人孤独的行走着。晚上十点钟走到了思茅市(现普洱市)菁门口超限运输检测站,这里的工作人员正围着一堆篝火聊天,看见背着大包走过把我叫住了。一听说我是徒步走中国的,给我倒来了滚热的开水,把刚烤好的洋芋(土豆)也拿过来给我吃了。并且还要求我在他们这里盖个公章作纪念,证明我曾经到过他们这里。

       走过超限运输检测站,可以看到山下一片灯火通明的地方就是思茅市(普洱市)了,这一段路有15公里,凌晨1点走到思茅市(普洱市)在一家医院的门口扎营休息。早上7点多钟起来,去医院的卫生间洗漱完毕。几个医生看我已经起来了,围过来跟非常关心的问寒问暖,一位阿姨还给我送来了一袋苹果。

       向他们打听好市政府的方向后,沿途在邮电所盖了好几个邮戳。到了目的地之后才知道这里已经改为翠云区政府了,甚至是当地人也都不知道市政府已经搬到哪里去了,搞得我又要走回头路。到了市政府很顺利就盖好了公章,这似乎给我打了一针强心剂,终于盖上了旅途中第一个市政府的公章。

       从市政府出来已经11点多了,走到一个广场停下来休息,碰到一位东北的朋友,他被人偷了钱包和手机,受困于此。不过还好,公安局的一位保安把自己的银行账号告诉了他,他让家里人把钱汇到这位保安的银行账户里来救命。中午我请他吃饭,一进饭馆老板看见我背着个大登山包,还外挂了那么多东西,过来跟我聊天。叫了好几个菜都没有收钱,这老板真是太客气了,搞得我都不好意思了。老板说我走的路曾经也是他的梦想,所以他一定会支持我。

       告别了东北的朋友,路过翠云区政府时进去给了个公章,因为中国人寿保险公司思茅市(现普洱市)分公司就在这附近。

       一进入保险公司就得到了公司领导的接见,并安排我住进了保险公司的内部招待所。下班后公司的两位主管过来敲门,叫了一桌当地的特色菜。黄焖鸡、凉拌薄荷叶、油炸小米辣、豆腐肠。豆腐肠绝对是当地一大特产,一路上走过,路上可以看到很多人家都在灌这种豆腐肠,用的用手把豆腐和肉一起往猪小肠里挤压,有的则用一种简易的加工工具往猪小肠里灌豆腐和肉,这种豆腐肠外表跟四川的腊肠非常相似,但里面的内容就不一样了。



李亚军徒步走中国

发表于 2011-12-20 17:02 45 显示全部帖子
        2004年的最后一天,我离开了茶城思茅市(普洱市),往景洪市(西双版纳州府)方向徒步。2004年的最后一天我走进了西双版纳的地界。一路上有许多的人跟我打招呼,伸出大拇指说:“你太厉害了,你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给予我的鼓励和支持使得我全身热血沸腾。特别是那些来回跑昆明至景洪的司机这些天来基本上都已经认识我了,路上遇到时一个个都从车窗上伸出大拇指呼啸而过。
        一路上的路边饭店看见我扛着大包走过,都叫我停下来歇息一下喝点茶水再走,这一路上真没少和普洱茶,有的老板甚至把店里最好的普洱茶找出来招待我这个远方的游子。
        中午被一家路边饭店的老板娘和小妹叫住了,非要我进去跟他们聊会天。刚坐下,他们就问我吃过饭没有,我说还没有吃呢,他们赶紧就给我炒了个蛋炒饭过来,还端来一碗鸡汤。
        离开路边饭店,走在路上有不少车辆停下来跟我打招呼,问我是否要搭顺风车。路上还认识一位做泰康人寿保险的朋友,他说早上他去普文的时候就见到我了,没想到下午4点多钟回来的路上又遇见了我。
        下午6点多钟我走累了,坐在一家路边饭店休息。这时一辆小货车停了下来吃饭,两个男的一下车看到我就说这一路上已经看到我好几次了。他们是做水果生意的,从西双版纳拉菠萝、香蕉、火龙果等热带水果去昆明,然后再从昆明拉苹果、梨、桔子等温带地区的水果到西双版纳去卖。吃饭时,他们给我加了一双筷子。
        晚上9点多钟终于看到了灯光,几个女孩子正围着篝火聊天。走到他们跟前时我再也走不动了,右脚溃烂的水泡疼得我实在不想再把脚抬起来。
        这是一家傣族姑娘开的餐馆,叫“快活林”,老板是一个20多岁美丽的傣族姑娘。看见我脚疼得厉害,帮我打来了热水,往热水里倒了些盐和黄酒,说这样可以消除脚下的疲劳,用盐水泡过的脚不容易起泡。我刚把脚放进热水盆里,傣族姑娘就帮我洗起脚来,搞得我浑身不自在,这一生中哪里享受过这种待遇呀,一个陌生的女孩子会帮我洗脚并给脚部按摩。我赶紧说:“不用了,我自己洗好了”。傣族姑娘马上说:“没事的,你走了这么多路,我给你洗会脚可以减少你路上的疲劳”。我真的没有办法,只好任由她帮我洗脚了。这是餐馆里几个真在喝酒的男人叫了起来:“老板娘,我们叫的菜怎么还不上呢”。傣族姑娘看了看我说:“不理他们,这些人整天没事干就喝酒,喝完酒就大吵大闹的,讨厌死他们了”。
        洗完脚,傣族姑娘问我今天晚上在哪里住,我说我一般都自己住帐篷的。傣族姑娘说他们这里有客房,不让我住帐篷。她说她从来没有见到过帐篷,想让我把帐篷支起来给她看看。支帐篷的时候,傣族姑娘看到我的裤子破了,马上给我安排了间客房,让我把裤子脱了她帮我把裤子缝好。裤子缝好后,她过来敲门把裤子递给了我,她说想进来跟我聊聊天,我不懂这边的习俗,还真不敢冒然大意。非常谨慎的说了句“谢谢”就把门关上了。
        第二天早上9点钟起来,傣族姑娘不知道到什么地方去了,店里只有两个小妹照看着,正在忙上忙下的准备早餐。本来想帮点忙的,但两个小妹就是不让我插手。吃完早餐我要走了,却一直没有见到给我洗脚,帮我缝裤子的那位傣族姑娘。
        中午走到了大开河边防检查站,来往的车辆和行人到这里都要接受检查。这里的武警官兵非要打开我的登山包检查不可,我只好配合他们的检查工作了。检查完后,这里一位叫姜海波的长官邀请我到营房吃中午饭,还给我盖了一个边防检查站的公章。
        离开检查站走了两个小时左右就到了西双版纳的第一个小镇,刚盖完邮戳就看到街上有人打架,几个本地人正在打一个昆明的司机,我本想上去劝架的,但我刚冲过去就有人上来猛的拦住了我,作势要打我的样子。算了,你们的事情还是你们自己处理吧。
        离开小镇走在路上,在一家饭店门口被人给叫住了,原来是当地一家糖厂的领导在这里元旦聚餐,看到一身奇异大背包的我走过就把我给叫住了,在这里又跟他们一起海吃海喝了一顿。
        一路上的景观发生了大的变化,山上一片一片的要么是甘蔗林,要么是橡胶林,自从离开广西柳州后,久违了的甘蔗又回来了,只是这边的甘蔗要比广西柳州那边的甘蔗长得肥壮很多,这应该是跟这里肥沃的土地有关吧。
        进入西双版纳原始深林后,久违了的松鼠也出现了,一路上到处都能看到“禁止打猎,有熊出没” 标示。
        这里往西双版纳的路基本上是爬坡的路了,汽车轮胎两边的公路上都是湿漉漉的,这让我有点无法理解。到了一处汽车水箱加水站之后才了解到,原来云南的公路山高路陡,汽车下坡的时候刹车比较频繁,为了避免刹车皮的损耗,一般车辆都会在车顶上加一个水箱专门用来在下坡的时候给刹车皮注水降温的。
        走到山顶,看到山下一个山包连着一个山包的漫山遍野全都是茶林。西双版纳的茶林是我见过的最壮观的茶林了。
发表于 2011-12-20 23:24 46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徒步狂人李亚军 于 2011-12-20 23:25 编辑

李亚军徒步走中国 回复 徒步狂人李亚军 的帖子

        到了梦想中的西双版纳,其实跟传说中的还不一样,一路上人们把这里说的神乎其神的,当自己踏上这块土地之后,当我站在这这里时,我真正的感受到了这块土地。
        元旦放假3天,这几天我把帐篷搭在澜沧江边上,去小店里买了油盐酱醋自己做饭吃,没事的时候再周边的傣族村寨里逛一逛,发觉这里的人特好养斗鸡,一只只斗鸡雄纠纠气昂昂的,有时还能见到斗鸡打架,主人看见了,赶紧跑过去把那只弱小的斗鸡抱起来,不让它们打架了,但那只好斗的公鸡依然追着主人要跟那只跟它一决雌雄的斗鸡较量,
        傣族是一个信仰南传佛教的民族,村村都有寺院。送子入寺为僧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男孩子到了8—10岁几乎都要入寺去过僧侣生活。他们在那里学习经书、学习傣文,一般1~5年还俗回家。
        走到景洪市我就往景洪市政府方向走,在嘎兰南路盖了一个邮戳,走到市政府时办公室里面的人一个个都冷冷淡淡的告诉我领导全都开会去了。没办法,只好往保险公司方向走 ,一路走一路问走到了保险公司。谁知刚到楼下就被保安给拦住了,告诉我公司的领导都到昆明开会去了。差点就要带着遗憾离开景洪市了,坐在公司保卫室休息时,我跟保安聊了起来,让他看我一路上过来盖的各地的公章。
        聊着聊着,保安告诉我公司的管主人在上面,然后他就带着我上四楼去见管主任了。见到管主任说明了来意,寒暄了几句后,管主任问我:“你住的地方落实好了没有”。“还没有呢”。“我打个电话让保安给你安排一下”。“谢谢!谢谢!”管主任看了看表说:“你先住下来,洗个澡,晚上我们一起吃个便饭”。
        不一会保安来了,把我安排到公司的内部招待所住下了。刚洗完澡,管主任就来敲门了,管主任开着车带了几个朋友一起来到西双版纳比较有名的傣味餐馆“孔雀园”,这个餐馆是景洪市最有名的一家傣味餐馆,我们一进去里面都已经席满,订座都订不到了,管主任只好开着车到几十公里外的一个傣味园去吃饭了,到了傣味园一看,周边十多户傣族的吊脚楼全都是做傣味餐馆的,管主任叫上了一桌傣族风味给我介绍了起来:傣味主要是以烧烤为主,因为傣族以前是一狩猎为主的一个民族,后来才慢慢的在水土肥沃的地方聚居下来。管主任叫了烤鱼、烤鸡、烤猪肉、烤糯米饭、烤螺旋藻等等傣族风味食品。螺旋藻压得跟紫菜片一样,是用来夹在烤糯米饭上吃的。这一顿饭叫的所有的菜全都是烤的,连饭都是靠的。
        第二天我自己自由活动的时候我又去吃了这里的竹筒饭,西双版纳的竹筒饭是用嫩竹子把米灌进去,然后煮熟了把竹子表面的皮削掉,像剥香蕉皮一样把嫩竹皮给剥掉,这样做成的竹筒饭有一股清香的味道。
        也看过在一些大城市里也有卖竹筒饭的,我想那能算是竹筒饭吗?
        在景洪市有很多做缅甸玉生意的都是缅甸人。不过有一点我觉得很特别,在这里有很多东北人在这里做生意,摆地摊的东北人也还真不少。
        在这个城市里有关她的旅游、休闲、娱乐方面的建设真的有点让我目瞪口呆。只是没有赶上泼水节来到这里,真是遗憾。
        第二天早上9点钟起床,收拾好行装把钥匙交给门卫我就要走了,刚走到门口就碰到了管主任,他马上从车上下来跟我握手道别:“这一别,不知道你什么时候还能见面”。这一句话足够证明了管主任的情谊,激动的我不知道说什么是好。
        我背着包走了,管主任远远的对我说了句:“欢迎你再来西双版纳”。我笑了笑走向了远方。
发表于 2011-12-21 20:29 47 显示全部帖子
李亚军徒步走中国

       离开景洪往勐海方向走,一路上都是美丽的傣族高脚楼。这时候我忽然有一种冲动,希望自己也能有一栋这样的傣族高脚楼呀,特别是新建的那些高脚楼,简直就是一栋栋美丽的别墅呀。奇怪的是,傣族人盖了现代化钢筋混泥土的高脚楼以后,旧的竹木搭建起来的高脚楼依然不会拆除,只是新旧和建筑材料变了,但整个建筑的轮廓都没有变,两栋新旧建筑紧紧地挨在一起,看起来极不协调。

       正坐在一个村口休息,一个看似农民样的人过来跟我打招呼:“我一看就知道你是走过很多地方的人”。我说:“是吗”。“我也走过很多地方,中国基本上都走遍了,我这一辈子活得值了”他说。于是我们聊了起来,于是他给我讲起了他的旅行史,他是昆明人,名叫玉竹,喜欢在中国各地游走。

       又是一个流浪汉,我开始对流浪汉有点反感起来,故意回避他的话题不想再跟他交流。我背上包向着我要去的方向徒步,他就一直跟着对我说:“我们搭个伴吧,我也是往这边走的”。一路走,一路说的他走过许许多多地方的故事,一开始我对他不太理解,后来看他聊得那么快活的样子,我觉得他真的值了。

       走的累了,玉竹会帮我背包。我们一路上有说有说有笑的往勐海方翻山越岭。开始,玉竹想说服我跟他一起去缅甸,我说我没有护照呀。玉竹说没有关系的,他也是走小路过去,过去那边以后可以在缅甸当兵,每个月差不多有1500元美金一个月。我说中国人在缅甸当兵怎么行。玉竹说他曾经到过缅甸,其实缅甸佤邦军的关司令和丁司令都是中国人,在缅甸也有很多中国人在那边当兵的,在缅甸是一个军管制的国家,所有的事情都是军人说了算,在缅甸没有警察,只有军人。如果在缅甸当上一个连长的话,比在中国当上一个县长还要牛。听了玉竹的话,我开始有点蠢蠢欲动,想跟他一起到缅甸去当兵去。

       傍晚走到了勐海县城,在农贸市场碰到了在路上遇见的一位开拖拉机的傣族朋友,傣族朋友请我们吃了晚饭。

       第二天在县政府和保险公司盖完章后玉竹告诉我,他在勐海有一位多年前认识的朋友叫李志明。在李志明的单位我们找到了他,中午李志明热情的招待了我们一顿美味可口的傣味,并邀请我们参加他一个哈尼族朋友的婚礼。我们泡完了天然的温泉浴之后,李志明就跟他的几个朋友开着摩托车来接我们了。也给我们讲起了哈尼族的婚嫁。哈尼人大约16岁左右就开始谈婚论嫁了,越是漂亮的哈尼族女孩越是早谈恋爱,因此恋爱被同龄人认为是极其荣耀和羡慕的事情,如果到了20岁还不婚嫁便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哈尼族的大部分歌曲都是情歌,据说哈尼族的恋爱不是谈出来的,而是唱出来的。

       来到新郎家,院子里已经坐满了新郎新娘的亲戚朋友,我们找到一张桌子坐下,席间各种美味可口的哈尼族风味一道一道的端上来,在朋友们的轮番敬酒中,这一夜我和玉竹都喝醉了。

       告别了李志明往勐遮镇方向偶,才走出没有多远就碰到一个重庆的朋友,看我们是走路旅行的人,于是他从自行车上下来,推着自行车陪着我们走上一段路,通过他我开始了解到一些关于傣族的风俗习惯。

       傣族人对于吃的一般不是很讲究,随便一点白米饭和咸菜就可以吃上一顿饭了。小孩子对于上学读书也很随便,爱去上学就去,不爱上学就不去。傣族人的生活一般都过得比较悠闲自在。他们的家庭制度和社会制度很好,比如家里的橡胶林和甘蔗收割了这是家里共有的资产,卖了钱谁都不能随乱用,但在家里的茶园采的茶叶卖了钱,茶叶卖了钱,茶叶是谁采的钱就归谁,小孩采的就是小孩的零花钱,妇女采的就是妇女的私房钱,男人采的就是男人的烟酒钱。

       傣族人村与村之间的分工也非常科学,比如这个村寨是帮人干活大临工的那么这个村寨的人就专门给人干活大临工,那个村是专门编竹子做篮子的就专门编竹子做篮子,还有那个村是专门开拖拉机给人搞运输的就专门开拖拉机跑运输。他们的社会关系即科学又不发生利益冲突,这一点非常的号。还有他们这里的家庭关系也很有趣,地里的农活都是妇女干,女人都不用坐月子就要下地里干活了,男的就在家里带小孩。云南十八怪里面说到的‘干活能手多老太’的意思就是说这里少数民族地区男人基本不用干活的,你一路上也看到了,在地里干活的基本都是女的,男的都抱个水烟筒坐在家门口抽烟或者喝酒,他们这里的男的都好喝酒,没有钱就去店里赊欠,但是他们这点好哦,就是从来都不赖帐,等到第二年家里的庄稼收了卖了钱第一件事情就是还钱。他们的意思是如果不讲信用以后要喝酒就没有人会赊给他们了哦,所以傣族人的信用还是非常值得信赖的,毕竟他们是一个全民信仰佛教的民族。他们的房子住人非常舒适,通风效果也是非常的好,住在他们的房子里即使是炎热的夏日也会感觉非常凉快,傣族男人没事就会躺在木板上抽烟。

       经过重庆朋友的这么一讲解,又让我懂得了一些关于傣族的习俗。问起重庆朋友在这里做什么?重庆朋友告诉我,他们在这里承包了土地种香蕉、菠萝等热带水果,我这才想起一进西双版纳之后在一些村寨总会听到一些四川口音的人在说话,原来这一带有很多重庆人在这里承保土地种水果,原因是这里的少数民族基本还没有什么经济意识,只要有饭吃,有房子住他们就感觉非常满足了。一路上走来,我特羡慕他们的生活,他们没有什么物质上的追求,生活却过得非常快乐。

       中午饭是在勐遮的一个农村人家吃的,这户人家姓张,是六几年支援大西南的时候从湖南衡阳迁到西双版纳来的。主人非常热情的招待了我们,地道的湖南乡土风味让我们的思绪都回到了湖南,说起了这些年来的变化。吃完饭这家的主人又端上了汤圆,这家主人真是太热情好客了。

       晚上我和玉竹走到一个村寨的路边小店被几个正围着篝火聊天的年轻人给叫住了,要我俩去烤火。我们俩也都不客气,就过去了。跟他们一起喝酒,品尝他们亲手做的傣族风味,这些人一直喝酒喝到凌晨一点多还在喝。我跟玉竹都有点喝多了,在小店的走廊上搭起帐篷就睡觉了,刚睡下没多久就有人喝醉了跑来闹事,猛的踢我的帐篷,我正想问个明白,玉竹一把捂住了我的嘴。喝醉酒的人猛踢了几脚我的帐篷后就被他的伙伴拉开了。


发表于 2011-12-22 16:50 48 显示全部帖子
        第二天一大早起来,走在路上玉竹对我说,喝醉了酒的人你千万不要惹他,你一出声就会把他激火,到时候会闹得无法收拾,反正有那么多人再拉他,我们忍着点,他闹一下就不会再闹了。过了勐遮这篇平整笔直的盆地地区之后又是一条盘山的公路,一道道山呀一道道弯,我们蹒跚着一步步向前走。
        西双版纳地区把盆地叫做坝子,坝子一般都是水土肥沃的地方。坝子里住的都是傣族人,听当地人讲起这么一个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傣族人、哈尼族人和佤族人是三兄弟,大家都一起住在这块水土肥沃的地方,后来傣族人、哈尼族人、佤族人这三兄弟闹意见了,傣族人就把哈尼族人和佤族人全都赶到山上去了,只有傣族人住在这水土肥沃的地方,所以我所到之处看到的即使是在同一个地方见到的都是傣族人住在水土肥沃的坝子里,而山腰腰上住的都是哈尼族人,据说哈尼族人和佤族人都是狩猎的民族。
        傣族人非常讲究卫生,我们看到的每个水井都用石头盖起一个房子,井口有高高的台阶,在台阶上放有一把常常的水瓢方面打水,水桶是不容许直接在井里打水的,水瓢也方便来往的行人舀水喝。
        奇怪的是我们一路上遇到的哈尼族人的分支爱尼人,他们却不承认自己是哈尼族人。我问他们你们的身份证是不是哈尼族嘛,你们为什么不承认自己是哈尼族人?爱尼人告诉我他们是爱尼族人不是哈尼族,虽然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是有自己的语言,他们的语言是跟哈尼族人是不一样的。虽然他们坚定的不承认自己是哈尼族人,但身份证上明确的写着他们是哈尼族,这一点对于他们来说很无奈,对于我这样一个过客来说也是一头雾水摸不着头脑。
        中午到了西双版纳的最后一个小镇勐满,在这里给猫女寄了在西双版纳的最后一封信。下午3点钟左右我们就走到了澜沧县的第一个乡镇——惠民乡,本来希望在这里盖个邮戳的,谁知道今天是星期天。于是我跟玉竹继续赶路,过了西双版纳之后一路上过往的汽车扬起漫天的尘土,不一会儿身上、包上落满了尘土。走过几十公里后,出现一条全是用字典般大小的石头铺成的公路,脚踩在上面凹凸不平,这种路面只有西双版纳的中缅边境公路上才有,叫做弹石路。
        走着走着天渐渐暗了下来,再也见不到人家了,身上带的干粮又不够,我跟玉竹正发愁今天的晚饭怎么解决。这时看到一条小路,大概是通往少数民族村寨的,我俩就绕了进去。
        路上看到这里的人们农业生产工具还非常原始,走到村口的一条小溪边居然只能在古时候才看得到的米碓在这里也看到了。当时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很好奇的观看了很久,一根长长的木头上挖了很深的一条槽,槽装满水就会沉下去,沉下去后槽里的水顺着一条口子倒出去了,沉下去的水槽把木头的另一头高高地翘起,木头上镶着一块大大的石头重重地砸向米槽,米槽里稻谷里的米粒就被捣出来了。居然还有这么原始的生产工具是我一直以来都没有想到过的。这是走过来一个50多岁的男子,我向他打听这是什么地方,他居然完全听不懂我说的普通话。他把我领到家里,他女儿是个二十多岁非常美丽的女孩子,在澜沧县上过中学,告诉我们这里是澜沧县惠民乡小村寨,他们是爱尼族人。
        这户人家刚刚盖好了新房子,昨天宰了牛宴请亲戚朋友来贺完新房,我们来得真巧在他家里吃了一顿牛肉大餐。左邻右舍的知道他们村里来了外地人都好奇的过来看望我们,除了30岁以下的年轻人会说普通话以外,上了年纪的人全都听不懂,只有靠年轻人给我们翻译才可以沟通了。
        虽然跟这家的长辈沟通不了,但是他们还是非常热情的招待了我们,这家的女主人给我们倒来了水,纳闷的是他们为什么倒生水给我们喝,爱尼族女孩马上给我们介绍起来,当地人都是喝凉水的,这水是她妈妈从山上去打回来的,水还是用保温瓶去打来的呢。
        第二天告别了热情好客的爱尼族人家,我跟玉竹也要分手了,他要从这边的一条小路偷渡进入缅甸,说真的我当时是非常想跟他一起去缅甸当兵的,但是我一直下不了决心。我定的目标是要徒步走遍中国呀,怎么可以就这样改变了呢,我真在强烈的做着思想斗争。
        在没有任何预料的状况下,玉竹把我的包往地上一甩向山上远远地跑了,我叫也叫不住。这个可恶的家伙连道别的话也不说就走了,毫不客气就把我给甩了。
        一路上沿着弹石公路艰难地在山上盘旋着,再也难以见到人烟,晚上九点多钟在路边扎营,为了节省电池我一直没有开头灯,远处一辆摩托车往这边开了过来,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我忽然把头灯给打开了,只见摩托车猛的一刹车掉头就跑了,我所在的那个位置离中缅边境线上最多只有30公里。
        走到澜沧县政府去盖章,走到大门口就被门卫给拦住了,问我是做什么的,我说我是一个旅行者,来到贵地希望在你们政府办公室盖个公章留个纪念。他把我的本子拿过去翻了翻,叫我等一等拿着就跑进政府办公大楼去了也不让我跟着进去,不一会儿他就盖好公章回来了。
        正准备离开澜沧县政府,有一个人知道我是徒步走中国的就过来跟我聊了起来,告诉我他是澜沧县电视台的要叫人过来采访我。我还从来没有接受过媒体的采访,还真有点不好意思。他让我等等,看见他走进政府办公大楼后我就偷偷地走了,都还没有走出成绩来,说真的我还真不愿意接受媒体的采访。
        走出政府大楼往保险公司走的时候,还是被澜沧县电视台的采访车给追上了,他们在我后面在我毫无知觉的情况下已经拍下了我行走的镜头,既然都已经拍了那我也乐此不疲的配合着他们拍些镜头,一路走到保险公司拍下了保险公司给我该章的整个过程,并对着镜头向澜沧县的拉祜族人民拜了个早年。
        由于正当中午时间还要赶路,吃过饭后谢绝了保险公司的一再挽留踏上了下一站的征程。
晚上在竹塘乡住了一晚,离开竹塘乡绕了一个上午的山也没有见到一户人家,在一个矿区的小店里,几个拉祜族的姑娘把我叫住了,又是递烟又是倒水的热情的不得了,在这里休息了一会,看完了一场电影。吃过饭补充好水后我继续沿着这座大山往山下走,绕了一个下午的山也没有见到一户人家。
这一天感觉体能方面很差,总是感觉身体很累。每次停下来休息,站起来的时候双腿就痛的迈不开步子,坚持走上几分钟后体能就恢复正常了,疼痛的感觉也渐渐消失了。
不知道为什么这段时间每当走到晚上7点半左右的时候,这时候是我每天精力最旺盛的时候,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时候浑身有用不完的劲一样,脚步会快很多。这样一直行走,途中不用休息可以走到晚上10钟左右。
发表于 2011-12-24 14:16 49 显示全部帖子
        一路连绵起伏的高山,弯弯的山路,一座山需要一两天时间才能够走完。澜沧至双江这条路全都是弹石路,脚踩在上面很不舒服。路在大山里盘旋着,一面是悬崖,一面是峭壁,有的地方窄的只能通过一辆汽车。山腰腰上住的都是拉祜族人,这里的田地非常少,一年之中所种的粮食根本不够吃。山上成片成片的种满了甘蔗,这时候正是甘蔗收割的季节,农民把甘蔗卖了后换成粮食,刚好够家中的开支。很多的村寨都还没有通电,更别说可以看上电视了,大部分人都听不懂普通话,沟通起来非常困难。所看到的村寨全都是又低又矮泥土结构的房子,瓦片是石块和树皮做成的,走到这里我不由得对他们产生了一种同情。但拉祜族人却习惯了这种生活,生活在那份自给自足的享乐之中。人生嘛,只要懂得享受生活,那就是最大的幸福。
        正写着日记,一位老人托着鸟笼走了过来,鸟笼子里一只可爱的画眉鸟欢乐的蹦来跳去。老人看出我是一个旅行者,停下来跟我交谈了起来,问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出来多长时间了。我告诉他,我已经出来徒步旅行4个多月了,要徒步走遍全中国。少许,老人热情地邀请我到他家去坐一坐,这是天色已暗,这时已经7点多钟了,我就高兴的答应了。
        跟着老人一起走进了上允镇上允农场老人的家中,这是一栋低矮的农场平房,一排房子住了7、8户人家。看到远道而来的客人,周围的邻居都过来跟我打招呼。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我家乡的景象,那时候我家乡的人也有这样的精神面貌,但自从改革开发以后这一精神面貌在我的家乡已经彻底消失了。
        老人热情地为我倒上茶水,又给我倒好了洗脸水,桌上摆上了农场自产的香蕉。老人的岳父是一个很能接受外来事物的人,80多岁的人了,能说会道,视野开阔。
        早上起来刷完牙,洗过脸,坐在房间里看电视,在这里看到的电视基本上只有中央五台的体育频道。
        早饭端上来,有猪肉,有豆腐肠,有土豆、白菜和腊肉做的汤。边吃饭,我们聊了起来,老人告诉我,他是这里的回族人,叫丁华,在这个农场已经几十年了,农场里总共有员工180多人,家属300多户,是属于澜沧县国营农场,共有1500多亩地,200多亩种上了甘蔗,其它的地全都种的甘蔗,用来供应附近的糖厂,但效益不是很好,如果香蕉的销量好的话,以后可能会改种香蕉。
        印象里的回民是不吃猪肉的,但在这里丁华一家和其他几户回民都已经吃上猪肉了。理由是,这么没有什么草,养不了羊,又没有羊肉卖,为了补充营养所以现在也吃猪肉了。像丁华他们一家现在都已经汉化了。
        吃晚饭正准备启程,周围的邻居都过来看望我。隔壁的罗承芳阿姨对我说:“到了北京见到了大人物给我捎上一些话给朱镕基总理,说我们贫穷的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的老工人们想念他,感谢朱镕基总理。见到了腾格尔就告诉他,我是一个65岁的人了,最想听腾格尔的‘我的家,我的天堂’,我们听了他的歌好像又回到了30-40岁的时候了。”带着他们的期望和信念我上路了,罗承芳阿姨给我送来了桔子和苹果,丁华叔叔给我装了一袋子农场里自产的香蕉让我带在路上吃。我看装了那么一大包就说:“不用了,太重了背不动”。但农场里的人却坚持让我带上他们的情谊走在路上:“路还远着呢,路上渴了就吃,吃完就没有了”。
        多么善良、淳朴的人们哪!走时丁华叔叔一直把我送到了路口。再见了,亲爱的上允农场人民。
        沿着澜沧江的支流河道走了一个下午就走出了澜沧县,这一带大片大片在边坡上的土地都已经退耕还林了。
        一路走下去,本希望能够在路上碰到一些村寨和路边饭店的,谁知道一直走到晚上11点多钟连个鬼影都见不到。累得实在是走不动了,想找地方搭帐篷休息,可这里一面是山坡,一面是江水,怎么休息呀,最后终于在江边找到一个沙滩才安定下来。
        在澜沧县境内还好,那是一条弹石路,可是一到了沧源县境内时已经是一条泥石路。
        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几十公里的路程再也难以见到村寨,偶尔可以看到一两个背着弓弩或猎枪的佤族黑小伙,还有十二三岁的小孩也背着弓弩去打猎。我从小孩的手中把弓弩拿过来拉了拉,可我怎么拉都上不了弦。佤族小孩从我手中拿过去稍微一用劲弩就上弦了,对着树上的一只斑鸠射了过去,几片羽毛飘落,小孩满地的寻找斑鸠。
        这些佤族的小孩没有什么事情做就背着弓弩或猎枪满山的追野鸡、野兔,从这座山追到那座山,又从那座山追到这座山。
        这里的佤族人都是狩猎的民族,一路上再也难以见到村寨。不过路上还是看到过一个,在山腰腰上远远的看去就像一个个鸟笼子,那就是佤族人的村寨了。可惜当时没有上去,所以错过了也就错过了。
发表于 2011-12-24 14:16 50 显示全部帖子
        一路连绵起伏的高山,弯弯的山路,一座山需要一两天时间才能够走完。澜沧至双江这条路全都是弹石路,脚踩在上面很不舒服。路在大山里盘旋着,一面是悬崖,一面是峭壁,有的地方窄的只能通过一辆汽车。山腰腰上住的都是拉祜族人,这里的田地非常少,一年之中所种的粮食根本不够吃。山上成片成片的种满了甘蔗,这时候正是甘蔗收割的季节,农民把甘蔗卖了后换成粮食,刚好够家中的开支。很多的村寨都还没有通电,更别说可以看上电视了,大部分人都听不懂普通话,沟通起来非常困难。所看到的村寨全都是又低又矮泥土结构的房子,瓦片是石块和树皮做成的,走到这里我不由得对他们产生了一种同情。但拉祜族人却习惯了这种生活,生活在那份自给自足的享乐之中。人生嘛,只要懂得享受生活,那就是最大的幸福。
        正写着日记,一位老人托着鸟笼走了过来,鸟笼子里一只可爱的画眉鸟欢乐的蹦来跳去。老人看出我是一个旅行者,停下来跟我交谈了起来,问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出来多长时间了。我告诉他,我已经出来徒步旅行4个多月了,要徒步走遍全中国。少许,老人热情地邀请我到他家去坐一坐,这是天色已暗,这时已经7点多钟了,我就高兴的答应了。
        跟着老人一起走进了上允镇上允农场老人的家中,这是一栋低矮的农场平房,一排房子住了7、8户人家。看到远道而来的客人,周围的邻居都过来跟我打招呼。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我家乡的景象,那时候我家乡的人也有这样的精神面貌,但自从改革开发以后这一精神面貌在我的家乡已经彻底消失了。
        老人热情地为我倒上茶水,又给我倒好了洗脸水,桌上摆上了农场自产的香蕉。老人的岳父是一个很能接受外来事物的人,80多岁的人了,能说会道,视野开阔。
        早上起来刷完牙,洗过脸,坐在房间里看电视,在这里看到的电视基本上只有中央五台的体育频道。
        早饭端上来,有猪肉,有豆腐肠,有土豆、白菜和腊肉做的汤。边吃饭,我们聊了起来,老人告诉我,他是这里的回族人,叫丁华,在这个农场已经几十年了,农场里总共有员工180多人,家属300多户,是属于澜沧县国营农场,共有1500多亩地,200多亩种上了甘蔗,其它的地全都种的甘蔗,用来供应附近的糖厂,但效益不是很好,如果香蕉的销量好的话,以后可能会改种香蕉。
        印象里的回民是不吃猪肉的,但在这里丁华一家和其他几户回民都已经吃上猪肉了。理由是,这么没有什么草,养不了羊,又没有羊肉卖,为了补充营养所以现在也吃猪肉了。像丁华他们一家现在都已经汉化了。
        吃晚饭正准备启程,周围的邻居都过来看望我。隔壁的罗承芳阿姨对我说:“到了北京见到了大人物给我捎上一些话给朱镕基总理,说我们贫穷的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的老工人们想念他,感谢朱镕基总理。见到了腾格尔就告诉他,我是一个65岁的人了,最想听腾格尔的‘我的家,我的天堂’,我们听了他的歌好像又回到了30-40岁的时候了。”带着他们的期望和信念我上路了,罗承芳阿姨给我送来了桔子和苹果,丁华叔叔给我装了一袋子农场里自产的香蕉让我带在路上吃。我看装了那么一大包就说:“不用了,太重了背不动”。但农场里的人却坚持让我带上他们的情谊走在路上:“路还远着呢,路上渴了就吃,吃完就没有了”。
        多么善良、淳朴的人们哪!走时丁华叔叔一直把我送到了路口。再见了,亲爱的上允农场人民。
        沿着澜沧江的支流河道走了一个下午就走出了澜沧县,这一带大片大片在边坡上的土地都已经退耕还林了。
        一路走下去,本希望能够在路上碰到一些村寨和路边饭店的,谁知道一直走到晚上11点多钟连个鬼影都见不到。累得实在是走不动了,想找地方搭帐篷休息,可这里一面是山坡,一面是江水,怎么休息呀,最后终于在江边找到一个沙滩才安定下来。
        在澜沧县境内还好,那是一条弹石路,可是一到了沧源县境内时已经是一条泥石路。
        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几十公里的路程再也难以见到村寨,偶尔可以看到一两个背着弓弩或猎枪的佤族黑小伙,还有十二三岁的小孩也背着弓弩去打猎。我从小孩的手中把弓弩拿过来拉了拉,可我怎么拉都上不了弦。佤族小孩从我手中拿过去稍微一用劲弩就上弦了,对着树上的一只斑鸠射了过去,几片羽毛飘落,小孩满地的寻找斑鸠。
        这些佤族的小孩没有什么事情做就背着弓弩或猎枪满山的追野鸡、野兔,从这座山追到那座山,又从那座山追到这座山。
        这里的佤族人都是狩猎的民族,一路上再也难以见到村寨。不过路上还是看到过一个,在山腰腰上远远的看去就像一个个鸟笼子,那就是佤族人的村寨了。可惜当时没有上去,所以错过了也就错过了。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