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0110

主题

其它山峰

走进长江源——各拉丹冬攀登行记

[复制链接] 查看:68025 | 回复:72
发表于 2014-11-14 15:52 54 只看该作者
走进长江源——各拉丹冬攀登行记

雾中飘雪却是悠闲


正午刚过,虽不见日头,雾已渐渐退散,山下的河谷若隐若现,对讲机中传来消息,B组的运输队员已经到达路线绳末端,沿路便可直达C2,接应由A组负责,于是我们5人便也收拾营地准备下撤了。


走进长江源——各拉丹冬攀登行记

悠闲的牦牛好奇地看着我们


C2运输的队伍大约在1300抵达营地,我们一行5人也下撤至换鞋处,天已放晴,高高尖尖的顶峰却仍藏在云中。在河谷中我们缓缓地向本营行进,终于有时间仔细欣赏风景,沿途的牦牛、兔子、湿地植被以及遍布山谷两侧的冰川。


走进长江源——各拉丹冬攀登行记

河谷中退化冰川的遗存


河谷中可以看到残存的冰川,超颖说是由于覆盖在冰上的石头比热容较大所导致的,由此可以看出在不久前两侧的山谷冰川还是延伸到河谷中的,各拉丹冬地区的冰川退化实在惊人。今年我十分希望将冰川地貌考察加入到攀登活动中,因为队中有两位地空城环的同学,为此还麻烦超颖联系了城环的刘耕年老师,可惜最终未能有所作为,一是准备太过仓促,二是攀登任务也实在紧张。


其实90年代山鹰社创立之初的前几年登山队是在攀登中进行考察任务的,后来科考队从登山中独立出来,两支队伍向着不同方向发展。时代不同,社会环境也随之变化,不进则退,高校社团也是如此,经理事会讨论,今年的科考队进行了调整,尝试以高海拔徒步作为活动主体穿插进行入户访谈,也就是更加注重“山”的部分。从今后的发展来看,我认为登山队也应当逐渐加入考察的成分,单纯的攀登不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给予队员的体验也过于单调,且这种体验随着商业登山的发展将愈发不再具有吸引力;另一方面是国内的攀登环境实在糟糕,在山峰本身无可突破的情况便只能在其他方面下功夫了,作为北大的登山队,学术调研与知识普及无疑是个不错的切入点,我们登山的根本意义在于完善人格与助力成长。或许若干年后,除了中午攀岩与晚间训练,还会有读书会和研讨班,山鹰社将从一个单纯的体育实践类社团转型为承担一定社会服务责任、实践与学术相结合的知行合一综合类社团。


发表于 2014-11-14 15:51 53 只看该作者
走进长江源——各拉丹冬攀登行记

7.11晨雾中出发


10号晚上的组内会议大家纷纷表示状态良好,希望第二天继续上C2营地,但按计划C2营地只有3顶高山帐,满员可容纳12人,A组已有5人在上面了,这意味着我们B组的12人中只能上去7个人,剩余5人按计划在11号下撤本营。大家状态都好的出乎预料,这倒让我为难了,考虑向C2的运输负重,决定3个女生全下,男生根据早起的状态再定。11号清晨630起床,全员依旧状态良好,我只得拉上向博士带着3个女生下撤,上山的机会留给大一的小朋友们好了。


走进长江源——各拉丹冬攀登行记

大雾中等待


斌斌教练带着6名队员向C2进发了,出发时便已起雾,之后愈发浓重。遥望队友消失在中碛堤前的大坡上,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我们5人暂且留守C1营地,以备在需要时接应上山的队友。海拔6050米的C2营地天气更加糟糕,A组原计划向西北山脊的垭口修路,也不得不留在营地观望了。


走进长江源——各拉丹冬攀登行记

无聊中萌萌哒的纸巾同学


呆在营地无所事事,实在无聊的很,不知是哪只队员在雪上划了我们几个的名字。纸巾是今年登山队的模特,带上雪镜更加漂亮,果断来一张高特眼睛的赞助照。我与向勇和美希想将C1剩余的3捆绳6个锥背到中碛包上,没走出几步便被叫了回去,是攀登队长不放心留在C1的妹子。




发表于 2014-11-14 15:50 52 只看该作者
走进长江源——各拉丹冬攀登行记

在高山营地的第一顿晚餐


我们经常忽略身边的事物

如阳光、树木、花儿或者水

这说明我们过得太幸福

假如我们是处在荒漠上

我们会为这些被忽略的东西流泪

——《阳光、花儿和水》


登山的最美好之处不在雪山上,而是下山后归于日常生活所产生的对比感受,就是幸福感。还记得婷婷去年在克孜色勒C3营地的最后一晚说下山后要吃一个月的泡椒凤爪,或许泡椒凤爪便是她心中的花儿了。另一方面,也会怀念山上的某些东西,比如蓝天与队友的真心话。


今年我却十分怀念山上的水,自天上来的长江之水。


高山营地一般是没有水的,吃的是雪,化雪烧水,这也是有一点讲究的,化雪要比直接烧水慢得多,液化的过程需要gas提供大量热能以改变水分子间的结构。化雪时先加入一些液态水,可以大幅提高效率,所以晚上睡觉前我们一定要灌满所有的水瓶,夜里也不敢喝光,足够留待早起化雪烧水之用。


因为C1营地的边上有一条十分之微小的融水沟,涓涓细流,冰冷清澈。若是再有人问为何去登山,我一定会说是为了品尝那最纯净、最接近天边的水。近几年来市场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水,其中便有冰川饮用水这一类,最早的印象是动车刚开通时热炒的“5100西藏冰川矿泉水”,号称取自念青唐古拉海拔5100米处,还有号称来自4480米天山一号冰川的“格莱雪”冰川水等等,售价着实不菲,据说这些冰川水因氢的同位素含量较低而对人体有益。这些功效的宣传我是不信的,对其是否真的产自高海拔冰川也很是质疑,然而我们在各拉丹冬5600米的C1营地喝到的冰川融水却是实实在在的,市面上任何的水都无法与之相比,经过密实化、冰晶生长和重结晶作用形成的冰川,融化后未沾染一丝尘土,那水纯粹得近乎神圣。说到底,是这水非常人所能喝到,这种美好源于突破常规的新鲜体验,正如行常人不行之路,为常人不为之事。



“西人承不住对平均化日常生活的习惯,发明愚人节,意在穿透荒唐,追求新鲜的经验,确证自已的存在。我们的社庆在这一天,与其说是巧合,毋宁说是向人生的荒谬和自我挑战,我们用意志、热情、行动和狂欢提升我们的存在。”——山鹰七周年社刊《山友》刊首语


我曾在25周年社庆的活动中说过,山鹰社最大的成就并不在于培养了多少曹俊、孙斌这样的登山运动专家,而是带给无数人以新鲜的生命体验,在不同程度上对视野、胸怀、甚至生命轨迹产生影响,在各个领域出现了不计其数而又各不相同的“大牛”般的人物(不明“大牛”真相的群众请自行搜索《发自荒野的情书》)。山鹰社每年入社700余人,有机会喝到5600米冰川融水的却不过10余人,我想我们这些人实在是幸运。与我同时入社的很多小伙伴错失了这段因缘,有的至今依然唏嘘,或许因为这是不可重来或复制的经历,但攀岩、野外、冬训等等是在众人心底埋下了种子的,马大姐上学年游历欧洲没有冰爪也要干上雪山,小白暑期在四川徒步时望雪山而感慨,陆博士和荔枝味在美帝搞学术之余也会进山走走,某岛国归来人士似乎还想着要申请登山呢。人生百态,无不是流浪的圣徒。

发表于 2014-11-14 15:50 51 只看该作者
走进长江源——各拉丹冬攀登行记

过融水沟时陷入软雪


经过了之前连续3天的踩踏,路线上靠近融水沟的雪层变得非常不结实,加之较大的负重,几乎一踩便陷进去,下面是那种雪与水的混合物,运气不好会打湿裤袜,陷得多了倒也不在乎了。斌斌教练是练摔跤出身的蒙古族汉子,雄壮威武,因而也湿的彻底。



走进长江源——各拉丹冬攀登行记

C1营地脱装备


队伍抵达C1营地的时间是下午两点多,与8号适应行走的速度相仿,但负重大了一倍不止,这说明大家的状态是在提升的。A组也在差不多的时间抵达C2营地,打通了C1-C2之间的线路,架设了大概300米左右的路绳。A组带了两顶高山帐上C2C1营地还有4顶帐篷,我们12个人搭起3顶便够了,4个人挤在一个帐篷里是比较暖和的。山鹰社一向是拿2人帐当3人帐用、拿3人帐当4人帐用,正如把女生当男生用、把男生当牲口用。

发表于 2014-11-14 15:44 50 只看该作者
走进长江源——各拉丹冬攀登行记

重装背负向C1运输


这一天我们总共携带的物资大概有3顶高山帐、20捆路线绳、30个雪锥、8袋高山食以及若干炉具等杂物。今年的队员们给力的很,在攀登的Day4便将几乎全部的修路物资背到了C1营地以上,为后续的攀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发表于 2014-11-14 15:43 49 只看该作者
走进长江源——各拉丹冬攀登行记

经过融水沟后短暂休息


蚯蚓、超颖与子衿三名女生新队员之前并未上到过C1的高度,因此从换鞋处之上的冰川开始我们做了简单的分组,3名老队员各带一名女生与一名男生新队员,斌斌教练带着体力较好的夏凡与橙橙先行前往C1搭帐篷。与我一组的是子衿与小明,我的节奏是30步一休息,子衿跟着微微费力,后来便由子衿走在前面带节奏,我在最后边走边拍照,这次上山携带的是NEX6微单,挎在腰间取放极为方便,避免了去年登山时始终背着D200却无法掏出的尴尬,虽然镜头的成像质量实在差强人意,不过有所失才有所得嘛。



发表于 2014-11-14 15:43 48 只看该作者

攀登第二阶段:运输

2014.0709-12


79日一早,二黑、小小冲、柳神、兰姐与龙舟教练组成的5人精锐小队开赴C1营地,完全由老队员和教练组成A组,这并非山鹰社的常规做法,为了争取进山延误的日程并尽快探清C2之后的路况,效率提升的代价是减少了锻炼新队员的机会。因需携带足够的路绳雪锥与后勤物资,这一天A组的压力甚大,唯一的女队员柳神也超过了20Kg的背负。前一天刚刚完成适应性行走的大部队则在本营修整,准备10号向C1重装运输。


10号赞赞、shy、乔阿姨、张忠义与骆驼阿杰5人留守本营,大部队加斌斌教练共12人从本营运输大量物资至C1A组则从C1出发打通至C2的路段并建立C2营地。

乔阿姨在8号的适应性行走中反应较重,出现了呕吐的症状,9号的血氧与心率数据也依然不理想,注定是不能在第二阶段上山的,也因此承受着较其他人更大的心理压力;张中义在9号晚上感到shy则与去年的状况类似,靠嗑阿司匹林度日;赞赞因脚伤的关系决定不再上山,只等最后冲顶阶段一试,昔日卡鲁雄威武雄壮的攀登队长只得在本营烙饼解闷了。A组的负重量比前一天更加夸张,因为又加上了两顶高山帐和之前留在C1营地的部分物资,柳神下山后一直在骂娘,说每走一步都恨不得把背包扔下山,据她估计负重已将近30Kg,远超自身体重的二分之一,这对于身高15的妹子来说确实太过辛苦,可柳神毕竟是神,完全不高反,行进速度依然没有落下,被教练大为称赞。


走进长江源——各拉丹冬攀登行记

前往C1途中的大部队


队长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带B组的,所以这次上山我自然是在大部队中,同行的老队员只有大力和楼楼两人,新队员却有8人,压力是比较大的,好在经过7号的适应性行走大家的脚法娴熟了许多,行走的节奏也把握的更加合适,原本陌生的冰雪环境逐渐熟悉,心态与精神趋于平和稳定。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能力的提高与成长的确就在一次次的迈步中自然达成了。

发表于 2014-11-14 15:42 47 只看该作者

04:长江之水天上来


“在自然的灵光下漫步,做一会儿流浪的圣徒”


学期中每个周二与周四的晚间,在北大五四操场的西南角,会准时响起一首《橄榄树》,歌声并不优美,甚至嘈杂,但却动人,因为歌声充满感情,那是一群豪情之人。《橄榄树》是山鹰社的社歌,唱社歌是日常体能训练的结束项目。“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我想当年山鹰的前辈们大概便是有感于这对生命的追问,才使之成为了的社歌,自问与自省,追觅与探索。三毛的东西我读的并不多,大概是由于其情感太过繁杂细腻,相比之下更喜爱另一位流浪者,美国自然保护运动的圣人——约翰缪尔,我是最近才阅读到他的作品的,他以宗教般的热忱融身大自然,是个流浪的圣徒。


走进长江源——各拉丹冬攀登行记

自然的灵光下漫步


因对自然的热忱与崇敬,我们流浪,流浪远方,攀登也正是一种流浪。

1人点评 收起
  • 大侠陶新柱 橄榄树 演唱:齐豫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我的故乡在远方 为什么流浪 流浪远方 流浪 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 为了山间轻流的小溪 为了宽阔的草原 流浪远方 流浪 还有 还有 为了梦中的橄榄树 橄榄树 不要问 ... 2014-11-15 11:50
发表于 2014-11-14 15:41 46 只看该作者
大侠陶新柱 发表于 2014-11-13 20:59 支持!月光厅在一楼还是二楼?各拉丹冬!

月光厅在一楼,欢迎届时光临~
发表于 2014-11-13 16:58 45 只看该作者
本周将连续更新,敬请关注!

北京大学骆驼登山队2014年各拉丹冬峰登山报告会将于11月14日(本周五)晚7:00 - 9:00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月光厅举行,届时登山队全体队员将展示训练情况、攀登线路、登山过程等内容,向社会各界汇报实践成果,敬请关注!
1人点评 收起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