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0108

主题

其它山峰

走进长江源——各拉丹冬攀登行记

[复制链接] 查看:67896 | 回复:72
发表于 2014-11-13 16:57 44 只看该作者

冰川上密布的融水沟

走进长江源——各拉丹冬攀登行记


下撤时已经比较晚了,大约1500,被太阳照射了一天的雪面变得软软的,几条小的融水沟也比上来时扩宽了些许,不少队员踩塌松软的边沿而失足落水,虽然有高山靴和雪套的防护,还是免不了冰水倒灌浸湿袜子。后面大家再过融水沟时都变得小心翼翼,物院的向博士在一条沟前用冰镐探了又探,搞半天,才飞身扑向了对岸的队友。



过融水沟

走进长江源——各拉丹冬攀登行记


在冰川末端至C1营地路线的中间位置有一条特别巨大的融水沟,如一道深嵌的伤痕贯穿了整条冰川的肌肤,流淌的冰水回转湍急,拐弯处水花四溅,隆隆作响,一旦落水便无生还可能,激发着人潜意识中的危险信号。沟的两岸是坚硬的蓝冰,脚法与心理过硬便不存在问题了,其实这种所有人都意识到危险的地方反而是相对安全的,真正的危险隐藏在平静之下,不易察觉才是最危险之处。



下午1800全员安全返回本营,迎接大家的是热乎乎饭菜。



7日晚老队员开了个很长的会,讨论之后的安排,主要争议点在于是否就此结束攀登第一阶段而进入第二阶段。山鹰社在暑期登山中一般将攀登周期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适应阶段、运输修路阶段与冲顶阶段,。阶段的任务是高山适应与路线侦察;第二阶段开始将队员分组,进行修路与物资运输的任务,往往是为期最长的一个阶段;第三阶段便是分组冲顶了。今年的情况具有一定特殊性,首先是进山日期有所延误,其次一方面是C2以上的路线状况尚不清楚,另一方面大部分队员适应较好,已提前开始进行物资运输。最后老队员综合各方面因素考虑,决定采取折中的策略,模糊化前两阶段间的分界,亦不在第二阶段进行全队分组。8-11日攀登队长二黑带部分老队员上山,主要任务是建立C2营地并摸清C2-顶峰的路况;9-11日我和剩余老队员带新队员上山,负责后勤与修路物资的向上运输,并接应配合二黑组。


攀登适应阶段至此结束。


发表于 2014-11-13 16:56 43 只看该作者

下撤途中的赞赞

走进长江源——各拉丹冬攀登行记

下撤途中回头举起相机,赞赞便本能地配合摆出pose,赞赞大名李赞,08年入社,09玉珠登山队员,10卡鲁雄攀登队长,毕业后投身职业登山,体力、技术与经验皆为一流,13年初却因一次意外事故几近瘫痪,一年中他凭着顽强的毅力与决心进行康复训练,奇迹般恢复了运动能力,虽然身体中依然带着钉子,走路也还略显跛态,大家有时开玩笑叫他瘸子。各拉丹冬是赞赞复出后的首次雪山尝试,我想他是希望在此重新找回自己。苦难没有将人压垮,便使人强大。

发表于 2014-11-13 16:56 42 只看该作者

缓缓而行的队伍

走进长江源——各拉丹冬攀登行记

新队员中乔阿姨的状态比较差,一直被shy押着,走到换鞋处已是中午时分,便没有上冰川。另外两名女生新队员超颖与子衿也是我一直比较担心的,在北体大低氧实验室模拟训练时她们三人反应严重,血氧与心率数据有点吓人,尹老师在出发前特意嘱咐要谨慎关注她们的状态。行进过程中我一直提醒大家控制速度,尤其是女生,不要兴奋走得过快,毕竟是第一次上雪线。瘸子李赞与楼土豪带着夏凡与张成早早飞奔了出去,剩下一队人缓缓而行,眼看午时已过,行将天变,后队中又只有我和大力两名老队员,于是留下3名女生新队员原地等待教练接应下撤,男生背着装备物资继续赶往C1营地。


接近C1营地

走进长江源——各拉丹冬攀登行记

C1营地位于中碛堤的根部,路线上以冰和硬雪为主,地形平坦,沿途遍布着大大小小的融水沟,平行于冰川的流向,可以看出各拉丹冬的冰川退化极为严重。确定了不存在暗裂缝的威胁,行进无需结组,C1以下路线最大的风险就是落水失温了。


抵达C1营地的喜悦

走进长江源——各拉丹冬攀登行记

下午1400左右抵达C1营地,其时狂风乍作,闷雷滚动,吓得众人急忙将冰镐甩得远远的,不一会便飘起了雪,能见度骤减至10米以内,乌云更是厚重得看不到尽头。赞赞凭借丰富的雪山经验断定天气会好转,建议我们原地等待,果不其然,雪没飘多久乌云便开始逐渐散去了。后来我们才认识到,各拉丹冬地区每日必有阴晴数次变化,山中半月仅有一日未曾降雪降雨。收拾好C1营地的物资,众人合影,抓紧下撤。

发表于 2014-11-13 16:54 41 只看该作者

8号是攀登适应阶段的第二日, 前一天探路的老队员在本营休整,我带上其余队员上雪线,往年一般Day2的安排是运输个人技术装备至换鞋处即可,主要目标仍是进行高山适应。鉴于今年BC-换鞋处的路程较为轻松且队员状态不错,我们决定尝试直接运输部分装备物资至C1营地。



换鞋处以上冰川末端的乱冰区

走进长江源——各拉丹冬攀登行记

从本营出发沿河谷走到尽头便是换鞋处,一路几乎没有上升,直到临近冰川的最后几百米植被才完全消失,冰川搬运的终碛砾石遍布于河滩之上。一条湍急的融水沟蜿蜒曲折,形成河滩与冰川的分界线,再向上便是冰川末端的乱冰区了。


于乱冰区中穿行

走进长江源——各拉丹冬攀登行记

换上高山靴与冰爪,跨过融水沟,踏上冰川的起步是一段30度左右的冰坡,虽然对我们几个老队员来说如履平地,但考虑到滑坠的后果以及新队员的情况,还是必须要修路的,三个锥两段绳,这是我第一次正经地在雪山上架绳。新队员们首次上冰川,距离冬训的最后一次冰上行走已过半年有余,步法生硬而略显笨拙,看得我着实揪心。

发表于 2014-11-13 16:53 40 只看该作者

本营附近适应性行走

走进长江源——各拉丹冬攀登行记

中午时分,对讲机中传来了前方探路组的好消息,5名老队员与教练顺利抵达预设C1营地处,实测海拔5670米,放下两顶高山帐后准备下撤。下午我们本营组计划前往营地上方的一个垭口进行适应性行走,然而午后天气开始变化,各拉丹冬的山体笼罩在了云雾之中,我们刚刚出发便降起细雨,且雨势愈大,只好返回本营,众人围坐帐内看起了户外纪录片,讨论着《steep》中的各种陡坡。坏天气只持续了2个小时左右,再走出本营帐天空已经蔚蓝,那时我们尚未意识到这不过是各拉丹冬气候变幻莫测的冰山一角。于是我们再次向垭口进发,上到一半时便已能俯瞰到于河谷中穿行的探路小队,他们离本营已不远了,双方遥遥挥手相应。



山坡上遥望本营映衬在彩虹下

走进长江源——各拉丹冬攀登行记

爬升的途中一片云飞来,降下毛毛细雨,却沐浴在灼烈的阳光之中。未到垭口处便可以看到山后的另一道冰川,消融的冰水顺势下泄,汇入宽阔的尕日曲河道,其实很难说是河道,直观的视觉印象是大面积的河滩,地理学中专有“漫流”一词描述此类河道无所约束的景象,放眼望去,书本上的概念就这般活生生地流动成了一幅画。


各拉丹冬的首日可谓一帆风顺,探路组走通BC-换鞋处-C1的路线,并在C1放下了两顶高山帐。大部分新队员在本营取得了良好的适应,最棒的是大家心态乐观而稳定。攀登雪山是一个繁复的过程,高海拔适应是其中的重要一环,这也是大型学生队伍坚持采用极地式攀登的原因,高原反应在生理上会影响每个人,但个体间的感受却不相同,适应的速度也有差别,除了体质差异,心态是更重要的因素,去年我作新队员时高反成狗,今年却适应好的令自己都有些吃惊,因为心里有底了,可以以积极的心态应对感官上的不适,这也是心智的成长。

发表于 2014-11-13 16:52 39 只看该作者

77日早晨730,二黑、小小冲、柳神、shy与兰姐5位老队员准时起床,此时已有另外3名贤惠的新队员在后勤帐里生火造饭了,830两位教练也终于从奥索卡帐篷中钻了出来,用过早餐,收拾好行囊,向着各拉丹冬的雪线进发。其他队员也零零散散地走出本营帐,有的睡眼惺忪,有的憔悴不堪,5200米的第一夜对每个新队员都有特别的意义,其间滋味也只有个人知晓了。


7号的安排是分两组行动,攀登队长二黑带领5名老队员上冰川侦察探路,我留在本营负责带新队员们完善营地并进行适应。


本营所在的尕日曲河谷,植被茂盛,尽头是各拉丹冬的冰川末端

走进长江源——各拉丹冬攀登行记

将营地收拾妥当用了整整一上午的时间,整理装备与后勤物资,在小溪中挖蓄水池,储存肉类食材。今年高达5200m的本营海拔是我们的一大疑虑,这已经是去年克孜色勒C2的高度了,却想不到各拉丹冬的植被可以好到如此程度,比新疆4300m的本营更加舒适。为避免破坏草场植被,今年的本营帐并没有挖排水沟,厕所也是因地制宜,直接在营地附近的一道沟壑中解决。生态保护与户外旅游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无痕山林是一种理想,登山队此行将环保问题视为重中之重,我们用盐代替牙膏刷牙,用皂角粉代替洗涤剂刷碗,厨余垃圾打包带下山,剩饭也尽量喂狗,即便做得再好也还是无法免除一行20余人对于长江源区脆弱生态的影响,所谓风过留痕雁过留声,撤营时人类活动的痕迹令我感慨不已,所幸该地区少有人踏足,生态环境自可恢复如初。从这个角度讲真心不希望各拉丹冬被开发,然而却毫无说服力,颇有些“我摸得和尚摸不得”的意味。

发表于 2014-11-13 16:51 38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北京大学山鹰社 于 2014-11-13 16:52 编辑

攀登第一阶段:适应

2014.07.07-08


76日下午抵达BC安营扎寨后,我和二黑拉着龙舟教练一起观察攀登线路。各拉丹冬的可查攀登记录包括94年的北大与清华,06年的人大,以及10年的清华,三次攀登均为西北山脊传统路线。由于尕日曲山谷的本营海拔高达5200米,该路线常规情况下仅在翻上山脊前海拔6050米的垭口处设置一个高山营地,但我们今年考虑之后科考队的体验以及冲顶批次问题,决定在5600米处增设一个过渡缓冲性质的高山营地作为C1



各拉丹冬东侧全貌

走进长江源——各拉丹冬攀登行记

龙舟教练蹲在本营附近的草坪上,一脸严肃注视着通往顶峰的山脊,仔细观察确认后,向我和二黑表达了他的担忧:“难了,比以往要难得多!塌了,全都塌了,山脊和垭口前的雪塌掉了,要上去看了才知道情况!”,龙舟教练曾经带06年的人大登山队成功登顶各拉丹冬,之后又多次带队进山活动,听了他的话心里咯噔一下,马上拿出长焦镜头拉近观望,山脊的雪檐塌得一塌糊涂,原本的刃脊与难点“博雅卡”不知是否还能通过,甚至连翻上垭口前的横切路段都无法确认,按龙舟的说法,这段横切路线在本营原本可以清晰地看到,如今却凹陷下去被挡在了垭口与前方的冰川中碛之间。担忧是没有用的,必须上去看过才能摸清情况。


晚饭后老队员首先在装备帐开会,就当前情况进行讨论分析,结合攀登计划安排好7号与8号的队伍行动。当晚2200全体队员集中到本营帐,这是进山后的首次队伍会议,总结进山情况,向新队员通报近期任务安排,汇报个人状态。25年的发展,历久弥新,传承而行,今天的山鹰社已形成自有的运转模式,具体到事情中便是诸多方法上的传统,登山队中的队伍会议便是如此,老队员开小会进行决策讨论,全队大会上再向新队员通报,在山中几乎每晚都要进行这样的会议,即使全队分散在不同的高山营地也是要通过对讲机开会的,这项传统的源起与发展都已很难考证了。


根据另一个传统,进山后在BC的第一夜是必须晚睡的,这是由于睡眠会抑制呼吸作用,对于初上高海拔的机体适应不利,所以即便大家这一天劳累的疲惫不堪,也要相互监督尽量晚一点入睡。

发表于 2014-11-13 16:49 37 只看该作者

03:吹响攀登的号角


中学时语文学得稀烂,始终无法理解那些千古名篇的经典之处,如何读都不过是非常正确的废话罢了,相比政治课本中的马哲,倒是多了朗朗上口的快感。如今细细想来,也并非自己全无向学之心,只是少不更事,少了阅历如何能感悟理解文词间的情感与胸怀呢?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现在,作为一个看过了山的人,《游褒禅山记》中的此番名言深得我心,不过山川之壮美乃造物者之无尽藏也,非政治抱负之尘俗之趣可比,王半山的境界大概是不如苏东坡的, 而相比起长江源头的各拉丹冬雪峰,褒禅山也很难算作世之奇伟瑰怪了。

发表于 2014-11-11 11:24 3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北京大学山鹰社 于 2014-11-11 11:25 编辑

本周将连续更新,敬请关注!

北京大学骆驼登山队2014年各拉丹冬峰登山报告会将于
11月14日(本周五)晚7:00 - 9:00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月光厅举行,届时登山队全体队员将展示训练情况、攀登线路、登山过程等内容,向社会各界汇报实践成果,敬请关注!


发表于 2014-11-11 11:13 35 只看该作者

打桩

走进长江源——各拉丹冬攀登行记

陷车后的处理方法是打桩拖拽,即挖一个大坑,把备用轮胎埋进去,用车头部的牵引绳钩住轮胎把自身拖出。队员们轮流上阵,挖了一个巨大的坑,备胎放下埋好,人全部压上,汽车发动,噗,人仰马翻,轮胎被拉了出来,第一次尝试宣告失败。教练和司机师傅终于嫌弃我们了,亲自上阵,把巨大的坑扩大成更巨大的坑,埋得更深,填更多的土,瞬间就成功了。不得不感慨,纸上得来终觉浅,姜还是老的辣,小伙伴们继续卖力地生长吧。


陷车难关历经一个多小时的折腾有惊无险渡过,1600左右,牵引车抵达海拔5200米大本营处,选好营址,安营扎寨。本营的第一顿晚饭与去年一样,是高压锅压得稀烂的南瓜粥,易消化,防止加重高原反应。教练对晚餐的艰苦有些意见,这似乎也是每年登山队都会遇到的问题,还记得去年老邓教练一直在喊“你们后勤太差了,人家清华怎么怎么样,本营随便吃还有女生专职做饭”。教练都是性情中人,嘴上说说,几天后便与我们混成一片,同甘共苦。幽默风趣的龙舟教练,假装害羞的斌斌教练,登山的过程中教导我们许多,不只是登山,还有生活。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