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36620

主题

徒步探访胡山废村由来-户外纪录片《两个人的村庄》

[复制链接] 查看:15639 | 回复:37
发表于 2009-10-27 09:44 1 只看该作者 | 正序浏览


    山东道教第三名山——章丘胡山的南山腰上,有个废弃20多年的太平庄,一次户外徒步中我们邂逅了这个野草疯长的荒村。
    在第一次雪中探访胡山时候,就引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心——那些石碑、小庙、水井、石磨、拴马桩、残垣断壁、屋内的旧炕、墙上的旧报纸破帽子都以一些零散碎片的形式,吸引你尝试推理和还原它的本来面貌。每一个残迹都有来源和出处,只要用时间和耐心,就有可能溯到源头,而且有意想不到的发现。
    是谁、什么时候、为什么要建立这个只有几户人家的小山村?几百多年来村民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太平庄的后人现在搬迁到了哪里……太平庄,还有些什么不同寻常的故事?
    逃荒来此创立村庄的那个男人,是个战天斗地的拓荒英雄,还是个信仰坚定坚定的伙居道士?抑或,只是因为惧内而无奈迁到四邻无人的荒山上?
   一段令人唏嘘的历史,有关包容、相依为命以及永不放弃,
   《两个人的村庄》,和你一起寻找答案。
   (限于个人网速差异,如果不能流畅浏览,可按暂停键后再观赏本片)
发表于 2009-11-10 08:36 38 只看该作者
欢迎大家到我们章丘来探访太平村
发表于 2009-11-10 07:35 37 只看该作者
记忆中的太平庄
    ——您小时候对太平庄生活还有什么印象——那时候,十来岁都在念书。在家的时候,小朋友们很贪玩,那时的小孩子缺文化。 ——都玩什么? ——在家里抽陀螺,打兴头。——兴头是什么?——兴头就是皮球,用线团缠在杏核的外面,缠到这么大,也可以用来拍着玩。后来也有弹玻璃球,弹眼珠大小的玻璃球。—— 当时大人几点下地干活?——那时候天一亮人就下地。 ——五六点钟吗?——不分季节,天一亮就要下地。就是说天开始亮就要下地。一般上午不回来,孩子把早饭送到地里。 一直干到中午回来吃,之后在家午睡, 下午下地,一直到天黑才回来。
    今天的胡山依然植被茂密,虫蛇出没。李秉帅和周氏初到荒山,是如何解决住的问题呢?据马家峪上了年纪的村民介绍,这两口子就住在崖下的山洞里。从太平庄往北的山崖下有个朝阳洞,他们当年就曾栖息在这里。如今山上完全无路可寻,我们在马广增主任的带领下,深一脚浅一脚地载崖下找山洞,一路上发现了不少獾洞。
    我们先是发现了朝阳洞下的房基残迹,它们建造年代更为久远,至少有四五百年的历史。位于这些残迹上方的朝阳洞,明代八大才子之一的李开先曾来住过。原籍山东章丘的李开先,是著名的文学家、戏曲作家和象棋高手,1542年被削职回到章丘,之后的二十余年间,他长期住在朝阳洞。     这是朝阳洞外残留的台基和台阶,四百多年前,这里住着著名的才子;三百多年前,这里住着修行的女道士;两百多年前,这里住着垦荒的农民李秉帅两口。
    由于被茂密的草木遮挡,我们第二次爬上台基才发现洞口,眼前就是朝阳洞,又名姑子庵。洞内左边套着个小洞,中间是三级台阶,右边是一个石炕。这就是他住的那个石洞,洞内干燥凉爽,三级石阶,这里抠了很多台是存放东西的。石炕大约两米长一米五宽,很平坦。这就是李秉帅曾经居住过的,既可以住,左侧小洞还可以逃生。
    朝阳洞对面就是太平庄,它目睹着这一切。1949年以后,太平庄没有搞合化,也没有人来收公粮。1960年太平庄人口到了顶峰,有十九户98口人。
    ——当时山上没驴。——家里养鸡的多不多?——家家都养。每家养鸡,下蛋自己家吃。——是自己吃呢,还是用来出售?——数量少的话就吃掉了。以前养鸡是换钱,换点葱。——你们山上没有种植葱吗?——以前没有种葱。——山上都种什么作物?——茄子,辣椒,西红柿,土豆。后来才开始种植土豆……茄子,辣椒,扁豆,芸豆,豆角。山上种小麦,五谷杂粮都有。——总体看来太平庄的生活还可以。——以前还算不错,能吃饱。 ——山上的土地多,1960年都没有挨饿。粗粮多,小麦少。
发表于 2009-11-6 14:47 36 只看该作者
谢谢关注

有人的不大可能拍,再说是在外地,时间和精力都不允许

这个片子也是抛砖,欢迎大家自己有更多好片子来分享
发表于 2009-11-5 14:17 35 只看该作者
淄博淄川娥庄乡海上房也是一处被遗弃的村庄,现在只有在春、夏、秋还有几个老人坚守,希望楼主能够探究一番。




坚持留守的刘大娘。在淄博户外非常有名。
发表于 2009-11-5 14:10 34 只看该作者
钦佩楼主的探究精神。学习。
发表于 2009-11-5 12:09 33 只看该作者
够神奇的!
发表于 2009-11-5 09:02 32 只看该作者
两个人的村庄  解说词及对白


济南 胡山
1743年,一个逃荒青年来到了这里。
——这老爷爷经常路过这里,看到山下有个泉子,希望建立一个村庄, 他必须先解决水源,后来看到山上有块平地,在山腰突起的平台上,那里可以盖房子,所以选择在山上盖房子,到山下来挑水, 这样住下来,一代代地传下来。这些祖先在山上非常不容易,山上以前都是山坡他们造了很多梯田。那些高的堰都有5-6米,甚至7-8米,一代代的建设很不容易
     1759年,他开始上山建村。之后的228年中,八代人生活在这里,1987年,全村940个人搬到山下。这个叫太平庄的小山村,最早的住户是谁?如此贫瘠荒芜的山坡,为什么选择这里建村?他们一定有非同寻常的故事。一次冬季的普通户外活动中,我们邂逅了废村太平庄。之后通过查找资料,试图还原这个废村的旧貌。
    ——她和邻居的关系非常紧张。——之后呢?——之后就搬到山上住了。后来搬到那里,村子叫“歪老婆庄”(恶妇庄),后来叫二屺山
    一段令人唏嘘的历史,有关包容,相依为命,还有 永不放弃,就发生在这里,两个半世纪以前。
片名:两个人的村庄
    山东省位于中国的东部,胡山在省会济南以东七十公里。它虽然海拔只有700米,却位居泰山和崂山之后,是山东道教第三名山。据《道光章丘县志》记载,胡山上的庙宇,已有上千年历史。胡山北边的朱家峪,居民是明代从河北迁来的,这里拍摄过电视剧《闯关东》,加上浓郁的北方乡村特色,朱家峪现在被开发成旅游区。
    远处,那就是胡山。胡山西南是马家峪,山腰上就是太平庄。这是胡山南边,在章丘的地力评价资料上,胡山一带属于最差的六类和五类地。翻过这个山岭,才能抵达胡山南坡的太平庄。
    到底是谁在这么个地方建村?我们希望找到答案。
    这个山坡的名字叫鳌岭,是太平庄通往外界最近的山路。多年以前那个逃荒来的小伙子,牵着媳妇,背着家当,就是从这里上山。这是在鳌岭上往左看,当年他们看到的,应该只有荒坡和乱石。眼前这些田地都属于山下的马家峪村,小两口必须在更高处的山坡上开荒,种下庄稼来养活自己。
    走过这段山脊,就到了太平庄山崖下。这是在鳌岭上往右看,据说这里要建旅游景区,几百年开垦出来的梯田即将消失。太平庄的老人们说,从前交通不便,下山赶集或办事,他们往往天黑才能回来,在这儿抬头,就能看到村边的灯火了。今儿我们是户外徒步,很久以前每天走在这路上的人,是在为生存忙碌奔波,眼前山崖上,有他们的家。     到村头了,我们开始进村。听村里老人说,孩子们最喜欢这里,夏夜可以聚在这里玩闹,看满天的星光。草木湮没了进村的路,村落的痕迹越来越明显。
    我们现在到了村子边上,两百二十八年里,有八代人生活在这里,有的人去了远方,再没回来;有的人自生到死,从未离开。村里的建筑终于出现了,在村头墙基嵌着的石碑里,有着太平庄来历的第一个版本。这个版本的太平庄故事,是个励志片。
    “先祖李秉帅 自乾隆四年从益都县来此 建太平庄。据戴逸主编的《十八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农业卷》介绍,当时英国普通农户年底能剩余40两白银,同期中国普通农户一年收入32两,支出35两,可谓汗滴禾下土,年年白辛苦。山东在历史上是老灾区,乾隆初年连续大灾,据中科院出版资料记载,清代自然灾害在1740年最重,郑板桥描述当时的山东农民卖儿卖女。看来所谓康乾之治,也不过如此。
    1743年,就是在这样历史背景中, 益都县卧铺庄农民李秉帅,和妻子周氏逃荒来到了胡山南坡。小李和妻子整日忙碌,铺路,垒墙,除草,挖水塘……他们开始建太平庄的第一间房子。
    这里,是李秉帅和周氏最初建起的院落。房屋和院墙已经坍塌,老屋南面是李氏后代住宅,也已人去屋空 如今青草满径。在这里,当年的每个黄昏,应该有小李和他年轻的妻子走过,那时候满山坡上,只有这一间屋,和两个身影。漫长岁月里,他们早出晚归,在贫瘠的石缝和荒坡里开垦梯田,每天劳作。他们在田里种下庄稼, 还有茄子、扁豆、辣椒、芸豆……在村旁种下山楂和其他果树,李家的后代,在这里繁茂地生长。
发表于 2009-11-3 12:01 31 只看该作者
呵呵,我们家狗整天跟着出去溜达,偶尔也敢冒充老驴了
发表于 2009-11-2 14:35 30 只看该作者
{:5_144:}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