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36616

主题

徒步探访胡山废村由来-户外纪录片《两个人的村庄》

[复制链接] 查看:15509 | 回复:37
发表于 2009-10-27 09:44 1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山东道教第三名山——章丘胡山的南山腰上,有个废弃20多年的太平庄,一次户外徒步中我们邂逅了这个野草疯长的荒村。
    在第一次雪中探访胡山时候,就引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心——那些石碑、小庙、水井、石磨、拴马桩、残垣断壁、屋内的旧炕、墙上的旧报纸破帽子都以一些零散碎片的形式,吸引你尝试推理和还原它的本来面貌。每一个残迹都有来源和出处,只要用时间和耐心,就有可能溯到源头,而且有意想不到的发现。
    是谁、什么时候、为什么要建立这个只有几户人家的小山村?几百多年来村民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太平庄的后人现在搬迁到了哪里……太平庄,还有些什么不同寻常的故事?
    逃荒来此创立村庄的那个男人,是个战天斗地的拓荒英雄,还是个信仰坚定坚定的伙居道士?抑或,只是因为惧内而无奈迁到四邻无人的荒山上?
   一段令人唏嘘的历史,有关包容、相依为命以及永不放弃,
   《两个人的村庄》,和你一起寻找答案。
   (限于个人网速差异,如果不能流畅浏览,可按暂停键后再观赏本片)
发表于 2009-10-27 09:45 2 只看该作者
   片内的几个注释     “烟户”( 村头《八庄首事碑》内)  

     即户口,出自《清会典·户部·尚书侍郎职掌五》:“正天下之户籍,凡各省诸色人户,有司察其数而岁报于部,曰烟户。”
    “行头” (李道福口述)

     鞠的别称,指古代蹴鞠之戏所踢的球,见百度百科。

   “你们村子生活还不错” (村内访谈)

     山东一直属于物产丰富、民不聊生地区,走访过的一些郊区山村以往多食不果腹。太平村虽然身处山腰交通不便,但因一直包产到户、不交公粮,所以娶妻外嫁都不难。据称山下马家峪(明初河北枣强搬来的移民村)在1960年前后因饥荒最多一个月抬出去21具饥民,而太平庄当时人口到达最高峰。

     青州府益都县卧铺庄
    经清代、民国和1949年以来的多次地名变革,该地目前属山东潍坊寿光市仰口镇。据翟伯成先生介绍,李秉帅所属的李姓本家,在当地还有很多聚集居住,太平庄后人和他们也有联系。

     乾隆初年的山东灾荒
     1980年代,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补充了包括散藏在台湾及美国国会图书馆在内的近1 000余种地方志资料,增加了旱、涝之外的饥馑、霜灾、雪灾、雹灾、冻害、蝗灾、海啸、瘟疫等8个考察科目,重新编绘出1470~1950年间涝灾、雹灾、雪灾等10年平均振动曲线。这些研究显示出,清代自然灾害出现过两个群发高峰期,其二约在雍正八年(1730)~乾隆十五年(1750),其中乾隆五年(1740)为峰值年,后趋下降。
  
     “山东在历史上是一个老灾区”
      山东素有“十年九灾”之称。 康熙年间,就不断的发生水旱灾荒。乾隆以后,重灾大灾,相继发生。乾隆十一年左右,山东半岛登、莱、青三府,连年发生罕见的水旱灾害,各府州县,城乡内外,尽成泽国,饿殍盈路,死亡枕藉。当时在潍县做知县的郑板桥,作《逃荒行》。诗记之。“十日卖一儿,五日卖一妇,来日剩一身,茫茫即长路。长路迂以远, 关山卒豺虎,……豺狼白昼出,诸村乱击鼓。嗟予皮发焦, 骨断折腰膂, 见人目先瞪,得食咽反吐。……道旁见遗婴,怜拾置担釜;卖尽自家儿,反为他人抚,”这次大水灾,经过了三四年之久, 才得以恢复家园。

       老屋墙上所糊报纸
    太平庄老屋墙上贴着1983年11月18日的报纸已经被熏的乌黑一团。《人民日报》上的内容有邓、赵、彭等领导人出席原全国政协副主席杨秀峰追悼会的新闻。查维基百科,“杨秀峰”词条为:
  
    杨秀峰(1887年2月27日-1983年11月10日)中国直隶迁安(今属河北)人,教育家,法学家,是一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官员。 
   早年参加了五四运动。1929年赴法国留学。1930年加入中国***。曾参加领导留法学生反帝同盟。后来转赴苏联学习。1934年回国,他在河北法商学院、北平师范大学、北平中国大学、东北大学等校任教,以大学教授的公开身分,从事革命活动。参与发起和领导华北各界救国会。历任冀西抗日游击队司令员,河北抗战学院院长,冀南行署主任,中共冀南区党委常委,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联合办事处主任,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主席,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常委,华北人民政府副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历任河北省人民政府主席,高教部、教育部部长,国务院文教办公室副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法制委员会副主任,中华教育学会和中国法学会名誉会长。是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儿子杨为民(1935年-2002年1月30日),系统工程专家,曾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系统工程系主任。




    片内参考资料
道光章丘县志 / 章丘地力资料 / 济南市志
章丘市地名志编纂委员会:章丘市地名志,黄河出版社1999年;
中科院地理所、中央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 :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地图出版社1981年;
戴逸主编: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农业卷,辽海出版社1999年;
张绍迎/李涛/吴兵:章丘耕地,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

    特别感谢
Heart Su,Cindy Yu,Suqiang Xu,Jemes Zheng
胡山马家峪村委会主任马广增
章丘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翟伯成先生
发表于 2009-10-27 09:46 3 只看该作者
胡山太平庄自驾线路详解
  
       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和农村城市化步伐加快,与传统农业文明相适应的民间文化正在急剧消亡,历史遗迹、民族的传统文化、民间文化,都面临着毫不留情地被现代化历史进程所淹没的危险。发现、记录和保护建筑遗迹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精神家园。



太平庄位置及路书

1,自驾线路
    从济南燕山立交桥走309国道向东,大约44公里在章丘双山大街转南走242省道。(标志为莱芜方向)
    向南大约4.2公里翻过坡,路东是“章丘市政搅拌站”(路边以前有大广告牌),院北面水泥路一直东行1.8公里进马家峪村,村中部有晒谷场可以泊车5辆左右。这是攀登胡山太平庄最近的自驾线路。
    走世纪大道无收费站,走309有济南收费站。

    2009济南收费站绕站线路
309收费站西800米路南博客酒店,对面(路北)有路口行1公里入陈家庄;向东3公里穿该庄及杜家村,往南回309国道,收费站已在背后。


2,卫星地图
太平庄位于北纬36°37'58'',东经117°33'47'' ,海拔693米。

3,十个符号还原太平庄
1,水井 村口多处
2,八庄首事碑 村头
3,土地庙 村头
4, 贮藏室 (太平庄西路中段路东) 地窨子 (太平庄西路北头路西)
5,火炕、墙纸及旧帽子 太平庄东路中段(唯一有房顶处)
6,石磨、拴马桩等 村内多处
7,李秉帅墓碑 村东头
8,关帝庙 村北100米西侧
9,朝阳洞 村北300米往西,崖下(难行,建议冬季前往)

10,大泉  山下

4,胡山顶建筑
    胡山庙建筑群,建于宋治平年间,其中老君祠、东山门保存完好;前殿、六角钟亭、西门等建筑基址保存较完整;山上散布有数块残碑、摩崖题记等。
备注:
  ★ 目前在村东200米原部队营房旧址内,有开朗健谈的朱家峪村马大爷看山,可补充饮水,院内有狗。
  ★ 不留任何垃圾,不改动任何原貌。

    在济南半年多的时间里,曾做了个周末“寻根济南”的系列计划,包括探访荒村、探访非遗、城市探险、都市寻宝、都市晃悠、户外定向、户外放生、HASH等休闲形式,希望和大家一起,用脚步来丈量和了解身边的这个城市,目前已经实现了大部分。无论身处哪个城市,也许这些丰富大家业余生活的新形式,都是不无益处的尝试,所以在这里记录下来和大家分享。

     “寻根济南”活动总结
https://www.gongshe.com/bbs/list.asp?boardid=1&page=1

     2008年12月踏雪探访太平庄记录
https://www.gongshe.com/bbs/dispbbs.asp?boardID=1&ID=64076&page=1
   欢迎切磋。
发表于 2009-10-27 09:47 4 只看该作者
湮没在风雪中的百年古村太平庄(一)
  残雪中的太平庄,2009年1月11日 大麦摄

    乾隆廿四年(公元1759年),意气风发的中年皇帝擒杀大小和卓平定回疆,统一天山南路。这一年,在鲁中的章丘胡山南坡,一个逃荒至此的青年农民倾出十五年来辛苦积蓄,买下了半山腰上一片土地。

    这个来自青州益都卧铺庄的逃荒农民叫李秉帅。带着妻子周氏和孩子,小李在春天开始耕耘自己的梦想,为子孙建开创一份沉甸甸的家业。

   他还按照自己的理想为这个方舟起名——太平庄。

   整整250年后的2009年腊月里,幸福公社“寻根济南”活动一行探访了这个已经废弃的村庄,之后半年时间里,我们一共五次自驾和徒步探访该村及太平庄后人。

夏季,郁郁葱葱中的太平庄遗址。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济南调查队拍摄,2008年夏。

   我们在马家峪东头上路,沿着右侧有条很清晰的上山路,翻过右边的那个海拔400多米的山头,继续沿着山脊往北,山腰那个崖头的绿树掩映里,就是海拔605米的太平庄遗址。

  山道并不是很好走,不过很好辨认。接近崖头,是宽敞的石板路,两边有堆砌整齐的石护栏,石板上还有錾出的防滑横道。

转过最后一道弯,已然到了郁葱依旧的村头。外面看去很隐蔽,身在村中,北风都被挡在林外。

村东温暖,村西安静。
发表于 2009-10-27 09:48 5 只看该作者

村口朝阳的贮水池。

  村口嵌在墙壁中的胡山八庄首事碑,记录村子由来,对周围山林地的所有权,以及周围白泉庄、横沟庄、马家峪、张家庄、栗家峪、亮甲坡、李家庄、朱家峪八个村庄对此的认可。
   该碑立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据目前的护林人马大爷介绍,当时山顶的道观占用了太平庄耕地和林地,屡生纠纷,太平庄找官府及周围的八个村庄,契立此碑,之后道观也就不再占用太 平庄属地了。
   
湮没在风雪中的百年古村太平庄(二) 村头断壁

墙边的拴马桩。太平庄村民在1949年以后,是当时极罕见的经济未纳入人民公社体系的个例,一直实行分户耕种,这一点惹得周围其他村落群众极为艳羡。



中国乡村往往都建有关帝庙和土地庙,太平村也不例外。土地保丰收、关帝保太平,村西的这个关帝庙上有“神勇大帝”字样,村头胡山八庄首事碑东侧有一米见方的小小土谷祠。

小街边的贮藏室内部。



村东的水井,虽被树枝遮盖,丢个小石头进去,很快传来水花激荡的声音。
发表于 2009-10-27 09:49 6 只看该作者

几乎每个院子里都有石磨,还有类似这样的大型石磨盘。

这是山下马家峪2009年1月里看到的最常见的民居大门。想当年的太平庄,院扉一定也有很多类似的景象吧?

湮没在风雪中的百年古村太平庄(三)


但是再也看不到了。
  已经废弃十余年的太平村,所有村民都搬到公路边上的新村,所有能带走的东西都带走了,包括所有的门板。
  那个新搬去的村子,也叫太平村。

   人口最多的时候,太平庄在1960年前后有16户人家98口人,男户主都姓李。
   据千篇一驴网友介绍,1980年代末期济南市政府对缺少水源难以通路通电的山村村民实行外迁政策,太平村也是那个时期开始动迁的,当时是投亲靠友本着分散安置的原则进行,周边的朱家峪李家峪等村庄都曾接受太平庄民。济南市中区十六里河镇的黑峪村(原称兴隆公社十三队)也是那期间搬迁的,黑峪也是我们“寻根济南”活动的一个探访点,详细内容参见幸福寻根版面https://www.gongshe.com/bbs/list.asp?boardid=1。根据我们实地探访和查找资料,太平庄是1985年开始动迁,1987年全村搬到山下官庄乡政府南一公里的新太平庄。
  自那以后,只有三个李姓老人继续在山上看庄。






村东是太平村的祖茔。

   太平村创始人李秉帅的墓地很好找,最粗大的柏树下就是。上面记载着他身世和创建太平村的历史——
  旅居青州府益都县卧铺庄 自乾隆八年避荒来此章邱县东南乡 十五余年流离转息无恒安处 至廿四年间方卜居于明三里胡山前 独力创造自立烟户为太平庄
  李秉帅在这里生活了五十余个年头,嘉庆七年(1802年)与妻周氏合葬于此。
————————————————————————
背景资料 清代“烟户”

  相关链接:

1,何谓清代“烟户”

    “烟户”,出自《清会典·户部·尚书侍郎职掌五》:“正天下之户籍,凡各省诸色人户,有司察其数而岁报于部,曰烟户。”

 清代是很重视户口登记的。世祖入关后,有编制户口牌甲元令,州县城乡十户立一牌长,十牌立一甲长,十甲立一保长。户给印牌,书其姓名、丁口,出则注所往,入则稽所来。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便定出十五条,每户发给门牌,牌长、甲长三年更代,保长一年更代。
  凡甲内有盗窃、邪教、赌博、窝逃、奸拐、私销、私盐、踩曲、贩卖硝磺、敛财聚会等事,及面生可疑之徒,责令专同通报。户口迁移登耗,随时报明,门牌内改换填给。并特别强调:绅衿之家,与齐民一体编列,不许逃避户口登记。
  所以,清嘉庆常熟“烟户门牌”上所列项目,是早有规定的,不过是增加补充,防范更加严密罢了。(朱福民)

2,乾隆初年的山东灾荒

     1980年代,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补充了包括散藏在台湾及美国国会图书馆在内的近1 000余种地方志资料,增加了旱、涝之外的饥馑、霜灾、雪灾、雹灾、冻害、蝗灾、海啸、瘟疫等8个考察科目,重新编绘出1470~1950年间涝灾、雹灾、雪灾等10年平均振动曲线。这些研究显示出,清代自然灾害出现过两个群发高峰期,其二约在雍正八年(1730)~乾隆十五年(1750),其中乾隆五年(1740)为峰值年,后趋下降。

   山东在历史上是一个老灾区,素有“十年九灾”之称。 康熙年间,就不断的发生水旱灾荒。乾隆以后,重灾大灾,相继发生。乾隆十一年左右,山东半岛登、莱、青三府,连年发生罕见的水旱灾害,各府州县,城乡内外,尽成泽国,饿殍盈路,死亡枕藉。

   当时在潍县做知县的郑板桥,作《逃荒行》。诗记之。“十日卖一儿,五日卖一妇,来日剩一身,茫茫即长路。长路迂以远, 关山卒豺虎,……豺狼白昼出,诸村乱击鼓。嗟予皮发焦, 骨断折腰膂, 见人目先瞪,得食咽反吐。……道旁见遗婴,怜拾置担釜;卖尽自家儿,反为他人抚,”这次大水灾,经过了三四年之久, 才得以恢复家园。但十年之后,到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午),潍县周围,又发生了特大灾荒。魏来朋的《鬻子行》对此有真实的写照:“潍北邑当丁丑年,沿海村落少炊烟。无麦无禾空赤地,家家真乃如磬悬。膝下娇儿莫能蓄,百年铜钱即便鬻。但令得主免饥饿,宁甘下贱为人仆。交钱交儿说分明,钱交儿不随人行。翁亦无耐强作色,驱之使去终不能。望儿挥手频频打,旁观谁是解救者。频打频来怀中藏,儿声长号翁如哑”。(以上内容摘自网上)
发表于 2009-10-27 09:50 7 只看该作者
湮没在风雪中的百年古村太平庄(四)
太平庄的房屋明显沿着崖上的南北平地方向分成上下三层,最下一层西北角的一套房子背风迎阳,面积最大,房间最多,保存也较完整。

祖屋的屋门也是开在中国传统堪舆说法中的巽位,东南方向。不过在这个山村,屋门的朝向更多的考虑背风原因吧。



这个影壁很有意思,既是隔开内外的空间的格挡,在正中开出的门洞应该是为后面牲畜便于进出,山民的传统建筑文化中还充满实用主义精神。
真是“不管做影壁还是圈门,好用才是硬道理”。

疑似猪圈,没有顶棚。

这个安着石槽的房间貌似骡马圈。



院内的北屋正房,图片的右前方是个地窖。


房主人N年前喝出来的“清照特曲”酒瓶(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是章丘人)

正屋门前的地窨子,恒温贮存物品之用。



屋内望出去的窗户,样式已不像村中其他传统样式,且是玻璃的。

从房后看后山墙。


这是另外一家紧凑利索的院落,保留着村里唯一的房顶。窗户明显是传统的样式


这家正屋,垒着村里唯一保留完整的火炕。

  墙上有白酒包装和食品包装。这张“山东省长清酒厂出品”的41度“白鹤泉禧酒”已经不知道那哪年的了,包装上写着:
“电话21818 电挂 6794”(济南地区电话早在几年前已经升8位)

   墙上贴着1983年11月18日的报纸已经被熏的乌黑一团。《人民日报》上的内容有邓、赵、彭等领导人出席原全国政协副主席杨秀峰追悼会的新闻,
  
   在某张下垂的墙纸下,主人的一顶帽子还挂在这里。经济困窘的主人已经把帽子的深蓝颜色洗的发白,不仅帽檐、在帽檐上折起的中缝里,主人曾粗针大脚地缝了N多针。看那手艺,貌似这家没有女主人……
   如果各位某天还有机会进入这处房屋,千祈不要对该处有任何移动和改变,就让它们随风去吧。谢谢~~

看屋外
发表于 2009-10-27 09:51 8 只看该作者
湮没在风雪中的百年古村太平庄(五)

    据介绍,自唐代时胡山顶峰上就建有庙宇,胡山百姓纷纷前来上香祈愿。庙宇曾由僧侣和道士交替主持,自清康熙后,一直为全真教龙门宗主持。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在隐居于胡山的明代著名文学家、戏曲家李开先与胡山僧人一起倡导下,重修胡山顶峰的寺院庙宇,并立有《胡山记》碑文,碑文目前仍存于胡山顶峰。
    该道观曾有东西两山门,此为东山门。

相传龙生九子,九子各有不同,老大称赑屃(bìxì),为龙王与神龟所生。其形龙首龟身,力大,喜好负重,常以负碑形式出现。

残破的石碑底座。该道观到底是什么时间毁于战火,村民讲述多有差异。

繁盛一时的道观,如今门前荒草丛生。


这块残碑立于道光壬午年(公元1822年),上面的文字记录历经二十余年的捐集和努力,嘉庆、道光年间,胡山全真道派马本辉、王合敬重修胡山顶峰道观祠宇,将胡山道观规模发展到顶峰。



这座胡山顶峰的军事要塞疑似建于1949年以后,一望可知使用了很多原道观的材料。



地堡内的地道通向几米外的一个竖井,右侧是瞭望地堡。

很多涂鸦留名都是马姓,不知道是否是山下的马家峪的孩子。


   目前遗迹仅存1933年所建的老君祠。
    据记载,胡山三清观内曾有文峰塔一座(也称文笔塔、望鲁塔),呈正六边形状,塔基处每边约1.5米,砖石结构,共七层。 按照传统的天文风水学说法,在章丘顶峰建塔能使本地才俊辈出,英杰不断。古时章丘科举累累,高官显贵辈出,古人认为有宝塔的功劳。
   据山民介绍,“八路”曾在胡山附近有大型油库,为不留标志故被驻军摧毁文峰塔,“苏军曾经来轰炸过,没有找到油库而在前山丢了几颗炸弹……”。
  不过另有比较确切的说法认为,附近的油库是属于海军航空兵的。该处的军事设施是1969年中苏珍宝岛战斗以后在济南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所修,驻军一直到1990年代才离开,原军营已废弃目前为鲁能公司购买朱家峪景区开发后做胡山护林人所用。


    下山了,阿宝很欢快~~
发表于 2009-10-27 09:52 9 只看该作者
在经过多年的自助旅行、休闲自驾、户外活动之后,我在想,除了埋头走路抬头拍照之外,能不能扩大视野,将户外、摄影与对历史、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探访过程结合起来?尝试着通过DV留下旅行和探访过程的影像并编辑出来,也许,这样可以更生动完整地保持原貌,更好地保留此刻的所见所闻——拍摄剪辑合成本片是我初次学习使用DV编辑的习作。

    寻根户外的探访荒村系列是2008年11月开始的。个人认为,探访和记录这些淡出我们视野的荒村和老建筑、老故事,不仅是一种被长期忽视的中华民族民间文化资源重新生动起来的过程,一种华夏民族古老生命记忆的延续,同时,也是一个对民族生存精神和生存智慧及活态文化存在的认知过程,是一个更具人性发现和理性精神的民族文化整合过程。(期间,还穿插了探访山村演出的民间艺人济南非遗山东落子,和请专家随行上山教大家辨植物的科普环保活动。)

    在济南地区,根据年代、特色、分布等因素考虑,探访荒村系列选择了5个。先后在周末的时间走了三个——市中区十六里河黑峪(清末建村)、平阴贤子峪(明代建村)和章丘胡山太平庄,清代中期建村。

    包括探访原住民在内,废村原兴隆公社黑峪生产队先后去了5次。该村1990年前后废弃时只有石刘两姓的七户人家,关键是现存资料极少,且该村无任何历史碑刻等原始文字记录;平阴贤子峪正好相反,明代贡生张宗旭曾在此创建函山书院,留下的各种建筑和资料非常丰富,而且媒体多次深入报道,目前还有两户人家尚未搬走……更希望发现和挖掘那些没人关注过的东西,所以,我最后选择胡山太平庄来记录整个探访过程。

     绝大部分户外爱好者在徒步胡山的过程中,忽略了胡山南山腰的这个废村,而在第一次雪中探访胡山时候,就引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心——那些石碑、小庙、水井、石磨、拴马桩、残垣断壁、屋内的旧炕、墙上的旧报纸破帽子都以一些零散碎片的形式,吸引我们尝试推理和还原它的本来面貌。每一个残迹都有来源和出处,只要用时间和耐心,就有可能溯到源头,而且有意想不到的发现。

    首先是历史知识。比如“烟户”“行头”还有很多历史背景;其次是历史中不同的人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和留下的故事;第三是充满未知的探寻过程很具有挑战性——所有疑问也许都没有答案,也可能全都被找到或推理出来了。

    其他的,都在自己剪辑的这第一部片子里面了。2009年6月初-7月5日拍摄,8月2日剪辑合成。

    下部自驾徒步DV:侵华期间日本在山东的神社遗迹(1905-1945年,济南、青岛、淄博)
发表于 2009-10-27 10:11 10 只看该作者
期待继续上传啊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