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20293

主题

西南

原创:徒步十万八千里 超越人生启心诗

[复制链接] 查看:53368 | 回复:117
发表于 2010-11-16 11:53 71 显示全部帖子

    寄洪洞祭祖堂

    洪洞祭祖堂在山西省洪洞县,传说明朝朱元璋时候,天下荒灾,千千万万的人无处安置,官府将他们聚在洪洞县暂住,后来将他们从大槐树下,陆续迁往全国各省市定居,分布全国三百多县市,别时兄弟亲邻,各佩一家槐树枝,以示纪念,转眼五六百年过去了,常听老人说迁民之事,心有感触,九九年暮春,余行至洪洞县,前往祭祖堂拜望,古槐也枯死,鹳鹊也无踪,手抚新槐,寄以小诗。

            

              洪武迁民各一方,寻踪赤子赴汾阳。

              野鹳枯槐遗迹处,祭台列祖可还乡。

发表于 2010-11-17 12:22 72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彭涟 于 2010-11-17 12:23 编辑

过嘉峪关

   

    九八年冬,余行访嘉峪关,进入关内,愁绪渐释,游览城墙,寄以小诗。其城门题字是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所书      

                                          
塞上长城古,关前远客孤。
                   天清沙海近,日落故人稀。
                   云掩城陂暗,风旋燕石凄。
                   玉关别梦处,念忆朴初时。

嘉峪关

一。嘉峪关长城
        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是明代长城沿线建造规模最为壮观,保存程度最为完好的一座古代军事城堡,是明朝及其后期各代,长城沿线的重要军事要塞,素有“中外钜防”、“河西第一隘口”之称。
       嘉峪关位于河西走廊中西结合部(中部偏西),距今已有631年的历史。它比山海关早建九年。明初,宋国公、征虏大将军冯胜在班师凯旋途中,选址在河西走廊中部,东连酒泉、西接玉门、背靠黑山、南临祁连的咽喉要地——嘉峪塬西麓建关。关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历时168年,于公元1540年建成完工。正如史料《秦边纪略》所记:“初有水而后置关,有关而后建楼,有楼而后筑长城,长城筑而后可守也”。嘉峪关关城布局合理,建筑得法。关城有三重城郭,多道防线,城内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并守之势。它由:内城、瓮城、罗城、城壕及三座三层三檐歇山顶式高台楼阁建筑和城壕、长城峰台等组成。内城是关城的主体和中心,其周长640米,面积2.5万平方米。内城东西二门外,都有瓮城回护,面积各有500余平方米。瓮城门均向南开,西瓮城西面,筑有罗城,罗城城墙正中面西设关门,门楣上题“嘉峪关”三字。关城内现有的建筑主要有游击将军府、官井、关帝庙、戏台和文昌阁。
       嘉峪关关城依山傍水,扼守南北宽约15公里的峡谷地带,该峡谷南部的讨赖河谷,又构成关防的天然屏障。嘉峪关附近烽燧、墩台纵横交错,关城东、西、南、北、东北各路共有墩台66座。嘉峪关地势天成,攻防兼备,与附近的长城、城台、城壕、烽燧等设施构成了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又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


嘉峪关文化遗产

        一、长城文化遗产※“万里长城——嘉峪关”: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地名录》,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也是明代万里长城沿线保存最为完好、规模最为壮观的古代军事城堡,有“天下第一雄关”之美誉。“万里长城——嘉峪关”初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由内城、外城、罗城、瓮城、城壕和南北两翼长城组成。嘉峪关长城由西长城、东长城和北长城三部分组成,全长约60公里。长城内外城台、墩台、堡城星罗棋布,共同构成了嘉峪关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嘉峪关游击将军府:也称游击衙门,初建于明隆庆年间,是明清两代镇守嘉峪关的游击处理军机政务的场所。嘉峪关游击将军府陈列分为两个部分。前院以议事厅为中心,着重展示古代游击将军及文武官员指挥御敌、签发关文等情景。后院是游击将军及家眷生活的场所,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游击将军及其眷属的生活场面。陈列形式既朴实又具有一定的观赏性、趣味性。※长城第一墩:古称讨赖河墩。公元1539年由肃州兵备道李涵监筑,它是明代万里长城自西向东的第一座墩台,是明代长城的西端起点。墩台北距关城7.5公里,矗立于讨赖河边近56米高的悬崖边上,可谓:“天下第一险墩”。依托古墩台兴建的文物景区,东临酒泉,西连荒漠,北依嘉峪,南望祁连。景区包括讨赖河墩、地下谷、观景平台、滑索、吊桥、“醉卧沙场”雕塑群、“中华龙林”等功能区。景区以长城文化和丝绸之路文化为内涵,以戈壁风光和西北民俗风情为基础,是一处观光、探险、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悬壁长城: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由肃州兵备道李涵监筑,此段长城从关城东闸门边的角墩起向北延伸至黑山山腰,全长7.5公里。山腰长城约750米,陡峭直长,气势雄伟,垂若悬臂,故有“西部八达岭”之称。二、古代岩画石关峡是嘉峪关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这里是中国古代丝绸古道兴亡更替的见证。石关峡内的黑山岩画是我国西北地区的摩崖浅石刻画,其时代为战国,它是我国北方地区时代最早、距离城市最近的岩画,是1989年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嘉峪关的一处重要的文物古迹。岩画主要分布在西北距嘉峪关市14公里处的黑山之中,共有岩画150余幅。岩画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动物、狩猎、舞蹈、操练、庙宇、古文字等,黑山岩画对于研究西北地区远古社会的民族、宗教、生态、自然环境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是中国西部地区岩画的代表之一。三、古墓葬文化“果园——新城魏晋墓群”是2001年国务院公布的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嘉峪关魏晋砖壁画墓是“果园——新城魏晋墓群”的一部分,位于嘉峪关市区东约18公里的新城镇,在这里分布着魏晋时期的古墓葬千余座,素有“地下画廊”之称。古墓葬出土的660余幅彩绘砖壁画,真实描绘了中国魏晋时期河西走廊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诸方面的状况,其内容包括牧畜、农耕、兵屯、狩猎、营垒、出行、驿传、宴乐、舞蹈等。这些砖壁画是研究魏晋时期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民俗等的实物资料。绘画笔法简练,画技高超,其绘画内容在美术领域填补了我国魏晋时期绘画史上的空白。
击石燕鸣
       开放分类: 典故

   “击石燕鸣”传说的由来。
    相传,古时有一对燕子筑巢于嘉峪关柔远门内,一日,两燕出关,日暮,雌燕先归,及至雄燕飞回,关门已闭,不能入关,遂悲鸣触墙而死。为此,雌燕悲痛欲绝,不时发出“啾啾”之声,也一直悲鸣到死。死后其灵不散,击墙有“啾啾”的燕鸣声。从此以后,游人到此,都要击墙听燕鸣,以至墙面击痕累累。为了保护城墙,现在已将击墙改为击石,依然能听到燕鸣。我诧异于这种神奇的现象,尽管我知道,这是传说,但我在寻找真正的答案之前,我愿意捡起一块石头,以石击墙,细听来自遥远的燕子飞翔时双翅闪动发出的颤音。从建筑学的角度分析,可以知道产生这种神奇现象的原因是由嘉峪关建筑结构的特殊性造成的。这些地方的墙角是砖砌的,结构严密,墙体表面平实,墙体又向上呈梯形倾斜,而墙角呈喇叭状,下小上大,又由于人们所站的位置与墙壁的距离不等,所以以石击墙,或两石相击,就会发出连续的啾鸣回音,这回音由快变慢,由低向高,最后消失在空中,使人听到似有一种“啾啾”的燕鸣声。古时候,人们把在嘉峪关内能听到的燕鸣视为吉祥之声。将军出关征战时,夫人就击墙祈祝。以至于后来发展到将士出关前,带着眷属子女一起到墙角击墙求吉。

发表于 2010-11-18 07:19 73 显示全部帖子
文采飞扬,写意人生北京小翟 发表于 2010-11-17 12:46

问好朋友,谢谢欣赏。
发表于 2010-11-19 12:03 74 显示全部帖子

    中秋吟

    九六年中秋,余自广东东莞市步行至福建福清市镜洋镇,夜休息于山涧中,独对圆月,乡思悠悠。
                    寂寞又中秋,寒生独夜愁。
                    戚戚饮玉露,郁郁枕石流。
                    落拓非飘逸,伶仃岂浪游。
                    苦行终不悔,望月思悠悠。

发表于 2010-11-19 18:46 75 显示全部帖子
高人也!如果把整个过程都写出来,那将会是多么丰富和精彩的人生长卷呀!二马冯 发表于 2010-11-19 12:45 ...

问好朋友,谢谢欣赏,方便时是应该整理一些。
发表于 2010-11-22 09:19 76 显示全部帖子

                      寄山海关

    九九年秋,余自沈阳步行经丹东市,大连市,锦州市,入山海关,至此,苦行程途已逾九万余里,登城楼观赏,只见城楼巍巍,石墙蜿蜒,南临大海,北峙群山。怀想千年故旧,不免叹息。以诗寄之。

               少慕雄关矗渤滨,风尘九万仰关城。

               哭夫泪断惜姜女,屈节心寒笑总兵。

               万里封戎缨紫绶。千年守备引丹青。

               烽火城墙连海岸,抚垣慨叹自沉吟。

                    总兵:吴三桂
  
     山海关古称榆关,也作渝关,又名临闾关,在秦皇岛市以东10多公里处,山海关的城池,周长约4公里,是一座小城,整个城池与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城高14米,厚7米。全城有四座主要城门,并有多种古代的防御建筑,是一座防御体系比较完整的城关。
  
     山海关历史悠久,是古代军事要塞,早在新石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在这里劳动生息了。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中山王徐达奉命修永平、界岭等关,在此创建山海关,因其倚山连海,故得名山海关。山海关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要塞,被誉为“天下第一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公里。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大将军徐达在这里设山海卫,徐达见这一带“枕山襟海,实辽蓟咽喉,乃移关于此,连引长城为城之址”,次年十二月筑起了山海卫城。卫叫山海卫,关叫山海关。
  
     山海关是万里长城东部的起点,关城是一座土筑砖包的雄伟关城,城高14米,厚7米,周长4公里,呈正方形。整个城池与万里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城有四门:东门面向关外,叫镇东门;西门对关内,叫迎恩门;南门面海,称望洋门;北门临北疆,称威远门。在四个城门中,气魄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是镇东门,门上有箭楼,门外有瓮城, 明代书法家肖显所书的“天下第一关”巨匾就高悬在箭楼檐下。登上山海关城楼北望,万山重叠,万里长城如一条昂首的巨龙跃上群峰,蜿蜒起舞,景色异常壮观。往南看,乃是波澜壮阔的渤海,长城从山海关直逼海中。如果把万里长城比作一条翻山越岭的巨龙,那这些伸入海里的建筑就恰似龙首在吞波吐浪,因此人们把它称为“老龙头”。关城很坚固,东门除了建有瓮城外,东门箭楼两侧还筑有临闾楼、威远堂、牧营楼和靖边楼。成南、城北还分别筑有南翼城和北翼城,以驻兵防守和储备粮草。为防卫的需要,城东关外还筑有众多的城堡和星罗棋布的敌台、烽火台,这样就形成了以长城为骨干,以“天下第一关”为中心,“主体两翼”“左辅右弼”的古代城防体系。这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气势宏伟、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古代军事防御工程。


发表于 2010-11-23 16:56 77 显示全部帖子

桂枝香

崂山胜境,
  看紫翠峰峦,
岭木葱郁。
    云海莽莽雾雨,

苍松林立。
      潮头点点浪花起。
      俯太清浮云蔽日。
远山含岫,
泉清见底。
危石高矗。
      

      想旧日长春隐处,
  会洞府群仙,
诗韵相续。
    月下高吟凤舞,
步虚偊偊。
      清音永日歌不尽。
      漫嗟哦抛却荣辱。
世情如幻。
尘缘将已。
应期归去。

     长春:全真派丘处机真人

发表于 2010-11-24 18:13 78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彭涟 于 2010-11-24 18:14 编辑

  寄岳麓山

    九二年仲夏,余自南昌步行经株洲至长沙市,傍晚至长沙师范大学处,寻觅小路上岳麓山,夜宿于爱晚亭边树林中。因感触而寄小诗。          
          岳麓悠悠岁月深,彩霞归处扁舟横。
          林间院古思名士,寺内钟疏惜旧音。
          因慕枫红爱日晚,坐怜苦旅感身贫。
         人生颇耐多烦郁。鸟语潇湘莫解吟。           



   岳麓山风景名胜区南接衡岳,北望洞庭,西临茫茫原野,东瞰滔滔湘流,玉屏、天马、凤凰、橘洲横秀于前,桃花、绿蛾竟翠与后,金盆、金牛、云母、圭峰拱持左右,静如龙蛇逶迤,动如骏马奋蹄,凌空俯视如一微缩盆景,测视远观如一天然屏壁。可谓天工造物,人间奇景,长沙之大观。


  

   岳麓山

岳麓山海拨300.8米,连峦叠峰数十公里,有如一道天然屏障,横亘长沙市区西面。主峰云麓石骨苍秀,廊殿楼阁依山畔石。凭栏远眺,湘江如带,桔洲浮碧江心,双桥飞架东西,古城新廓尽在紫气青烟之中。


  岳麓山荟萃了湘楚文化的精华,名胜古迹众多,集儒释道为一体,革命圣迹遍布且植物资源丰富。白鹤泉禹王碑舍利塔、飞来石、自来钟、穿石坡等皆分布在山林岳壑之间;山中现有植物174科559属977种,其中晋朝的罗汉松、唐代银杏、宋时香樟、明清枫栗均系千年古树,老干虬枝,苍劲挺拔,高耸入云。枫梓、松栗,虬枝曲干,蓊郁青葱;山涧泉流终年不涸,颇有清幽之感。每到秋冬之交,红枫丛林尽染,红桔满挂枝头,麓山更加艳丽。


  座落在山中的千年学府岳麓书院为宋代四大书院之冠;古麓山寺号称“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山顶有道家的二十涧真虚福地云麓道宫;地处青枫峡的中国四大名亭之一的爱晚亭,建于清乾隆57年,为风景绝佳之地,也是***同志早年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


  岳麓山风景名胜区自古以来就以山清水秀著称于世,它主要有清风峡景区、云麓峰景区、万景园风景带、赫石坡景区、儒家胜地、佛寺探幽、云麓道宫、橘子洲头等景区。岳已开放的景区有麓山景区、橘子洲头景区。其中麓山景区系核心景区,景区内有岳麓书院、爱晚亭、麓山寺云麓宫、新民主学会景点等。规划开放的景区有:天马山、桃花岭、石佳岭及土城头景点等,总面积达36平方公里。


  岳麓山有许多革命先驱的墓葬。这些茔墓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庄严肃穆,黄兴、蔡锷墓则是其中最巍峨雄伟的两座。这里又是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早年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蔡和森罗学瓒张昆弟等常来岳麓山聚会,留连于爱晚亭、清风峡等外,研讨国家大事,探求革命真理。

爱晚亭

  爱晚亭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为岳麓书院院长罗典创建,原名红叶亭,后由湖广总督毕沅,根据唐代诗人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三行》的诗句,改名爱晚亭。又经过同治、光褚、宣统、民国至建国后的多次大修,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格局。今亭与安徽滁县的醉翁亭(1046年建)、杭州西湖的湖心亭(1552年建)、北京陶然亭公园的陶然亭(1695年建)并称中国四大名亭,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鸟语林

  长沙鸟语林座落于全国闻名的岳麓山风景区内,占地40亩。园内征集了中外珍稀鸟类近200个品种约5000只鸟,其中 国家一、二级保护的鸟类有丹顶鹤白鹤红腹锦鸡等,还有国外的金刚鹦鹉黑天鹅鹈鹕火烈鸟等珍稀鸟类。


  鸟园注重园林造景艺术,突出鸟类表演,融驯养、保护、繁殖、观赏、科普宣传为一体,是湖南省唯一的大型鸟类观赏、鸟艺表演乐园。


  漫步鸟语林,既可尽情观赏自然环境中五彩斑斓的珍禽异鸟,增长知识,还可观赏鸟艺剧场诙谐的鸟艺表演,又可感受亲手喂鸟的乐趣,真可谓“走进鸟语林,不乐都不行”。

麓山寺

  在岳麓山半腰,系晋初古寺,是佛教人湘最早的一所大寺。明神宗时 更名为万寿寺,民国初年复名,古麓山专。


  唐代大诗人杜甫曾用“寺门高开 洞庭野,殿脚插入赤沙湖”的诗句称颂殿字宏大。大雄宝殿等主要建筑,于 1944年被炸毁,仅存山门和观音阁,现已修整一新.山门上有“古麓出寺” 的横额,两旁为“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对联,门外古枫参天,浓 荫覆盖,门内园圃百花争艳。


  观音阁为砖木结构,1955年曾加以修葺,1980 年再次修整恢复原貌,并在厅堂神龛中置观音像。阎内常举办小型书画展览。

云麓宫

  位于长沙市岳麓山峰顶。属道教二十三洞真虚福地。明成化十四年(1478)吉简王就藩长沙时所建。


  嘉靖年间(1522~1566),太守孙复与道人李可经加以扩建,形成较完整的道宫格局。后圮。隆庆年间(1567~1572),在山修道的金守分请殿元张阳和为之倡修,于原址处募建三殿堂,前为关帝殿,中为玄武祖师殿,后为三清殿,名云麓宫。其建筑均石柱铁瓦,古朴典雅,并在宫后增建望湘亭,供人凭栏远眺。


  

   岳麓山

明末及清咸丰初,云麓宫两度毁于兵燹。清同治二年(1863),按原格局再加以修葺,并在殿前后左右建五岳殿、天妃殿,又增建宫门。进士吴獬游此时为宫门题写"对云绝顶犹为麓,救道安人即是宫"一联,联内隐"云麓道宫"四字,传为佳作。


  抗日战争期间,云麓宫殿堂、神像、碑刻遭到严重破坏。1946年,道人邬云开、吴明海等筹款修复。于望湘亭中增置纯阳真人(吕洞宾)浮雕石像,并刻真人所著《百字铭》。亭壁挂清人黄道让"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木刻楹联。


  文革期间,云麓宫遭到严重破坏。现存道宫房屋600平方米,部分建筑由长沙市宗教部门管理。长沙市道教协会设此。云麓宫地处岳麓山巅,四周古木参天,景色宜人,是游人品茶、谈联、观景、歇憩之地。

发表于 2010-11-26 08:51 79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彭涟 于 2010-11-26 08:52 编辑

西湖吟

断桥残雪映湖西,

春晓白堤月影移。

邀友踏青应有意

雷峰夕照苦仙妻。

发表于 2010-11-26 15:47 80 显示全部帖子
90年代,梦想的年代浪剑 发表于 2010-11-26 10:13

问好朋友,谢谢欣赏。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