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9987

主题

西南

原创:徒步十万八千里 超越人生启心诗

[复制链接] 查看:50864 | 回复:242
发表于 2010-10-24 20:20 71 只看该作者
太厉害了!
发表于 2010-10-25 07:19 72 只看该作者
太厉害了!limeiya 发表于 2010-10-24 20:20

问好朋友,谢谢欣赏
发表于 2010-10-25 12:13 73 只看该作者

惜心赋

    九二年春,余小住北京已半年有余,将拟行程,行向山东,江苏,上海,浙江,江西,安徽,湖南,湖北,河南等地,试拟心言励志。
      

       长路漫漫兮,天涯渺渺,举足离家兮,寒夜将晓。小涟之狠心远去兮,冗绪朝朝扉心绕。惬意无力以解千愁兮,缥缈邪心现即抛。寒雨淅淅兮,欲绝吾志,坚心寻道岂徒劳。几番损身受辱兮,方叹福薄,宁神虚伫以待有朝。
       慕名山胜水兮,尽心力而微益。万苦登临兮,神形若离。佳境怅惘兮,吾身何处洗尘迹。江水滔滔兮,奔腾万里永不息。叹吾之孤身历险兮,吉凶祸福常忧虞。慕千古名贤遗风兮,倾之身又何惜。
       群峰染翠重重茂兮,余坚志以寻路径。泾渭清浊并行兮,屈而借舟以行。太华险峻兮,孤寂寂若无所寻。慨叹前程万险兮,何日却愿以诣乡亲。
       想峨眉峨眉兮秀隐,青城青城兮幽灵。华山华山兮险胜,黄山黄山兮松必不冷清。嵩岳嵩岳兮梦先至,武当武当兮举足将行。
       今年春光好,愿吾绝离骚,愿吾还桑梓,愿吾清吉伴朝朝。
发表于 2010-10-26 07:24 74 只看该作者

    水泊梁山

    九六年冬,余自青岛步行经潍坊、淄博、济南至梁山县,访水泊梁山,传说中八百里梁山烟水寨,已无踪影,山不很高,约二三百米 。周围几十里,翠柏夹道,小聚义厅仅一四合院,能容数十人,乱石横生,树木零落,令人感慨。
  

向慕梁山聚义堂,济贫劫富动朝纲。
   环山松柏嫌枝短,近水湖泊叹尘扬。
   侠客危行因逼迫,英雄壮志正彷徨。
   未逢明圣招贤世,谄佞专权致国殇。

发表于 2010-10-27 07:29 75 只看该作者

过大巴山隧道

    九六年冬,余自襄阳步行经武当山、十堰市、白河县、安康市、紫阳县至毛坝关,前行至大巴山隧道处,迷失公路方向,无路可行,无奈向护洞军人请求穿越巴山隧道,蒙允许,行入洞中,洞中黑暗,没有手电,瞎摸瞎行,步步小心。不时常听闻远处火车笛声长鸣,则凉风飕飕,脑后冰凉,心惊胆战,跌跌撞撞,乱摸洞壁进入防护洞中,险险避过火车。四五个小时后,终于行出洞口,冷汗淋淋。前行再经过许多短隧道,傍晚行至万源县,忧心方释。

巴山楚水路悠悠,食象巴蛇好谑头。
幽邃穿山龙偃卧,青峰夹岸水洄流。
孤心翼翼行颠踬,凉气飕飕起悁忧
遥听鸣笛惊回首,瞎摸护洞险归休。
发表于 2010-10-27 20:04 76 只看该作者

     云南石林

    九七年冬,余自安顺市步行经关岭县,晴隆县,普安县,盘县特区,曲靖市至路南,观赏石林,寄以小诗   。

           

天地存至性,眷吾览石林。

簇簇剑锋挺,芊芊笋牙新。

巉峭岣嵝影,错落参差风。

浮游无所寄,聊此赋闲情。

发表于 2010-10-28 07:15 77 只看该作者

    六州歌头——点苍山泪

    九八年三月,我从昆明起身,步行八日,经楚雄市,祥云县至大理市,访点苍山,山间林木苍翠,鲜花可人,夜宿于圣应峰下般若岩石洞中,休息两日,计划攀越马龙峰。沿圣应峰而上,竹林密布,钻过竹林,眼前遥见白雪茫茫的圣应峰和马龙峰,奋力前行,渐近圣应峰顶处,左足踩上锋利竹尖,刺入脚心,疼痛钻心。犹不在乎,继续前进,前行约二百米,血水冻入脚心,麻木难行,无奈眼望马龙峰顶,垂泪叹息。随后拖着伤腿,一步一步行至清碧溪,夜卧岩石上。天明,至大理城中,访崇圣寺三塔,隔日至喜洲镇,蝴蝶泉等地。后五日,经洱源,茈碧湖,龙蹯,虎跳峡,至中甸,脚疼渐止。今感而寄小词

滇西古郡,

       景物四时新。         
苍山雪,
洱海月,
上关花,
下关风。
华夏风骚客,
漫行赏,
须着意,
清碧溪,
崇圣塔,
喜洲人。
蝴蝶泉边,
蝶舞心儿醉,
林立佛堂,
看香烟缕缕,
善信正殷勤。
远客登临,
自清神。


   

想程途杳杳,
露宿苦,
身疲惫,
夜沉吟。
风声悄,
谷声响,
涧泉清,
鸟儿鸣。
圣应峰前泪,
竹穿脚,
痛钻心,
冰凝血,
怅峰顶,
气冲膺。
慨叹人生美好,
何来险境苦伤情。
慕芳菲三月,
男女一身新,
歌舞娉婷。

         
      



    苍山,又名点苍山,是云岭山脉南端的主峰,由十九座山峰由北而南组成,北起洱源邓川,南至下关天生桥。苍山十九峰,巍峨雄壮,与秀丽的洱海风光形成强烈对照,其峰自北而南依次为:云弄、沧浪、五台、莲花、白云、鹤云、三阳、兰峰、雪人、应乐、观音、中和、龙泉、玉局、马龙、圣应、佛顶、马耳、斜阳。这些山峰,海拔一般均在3500米以上,有七座山峰海拔高达4000米以上,最高的马龙峰海拔4122米。苍山十九峰,每两峰之间都有一条溪水奔泻而下,流入洱海,这就是著名的十八溪,溪序为:霞移、万花、阳溪、茫涌、锦溪、灵泉、白石、双鸳、隐仙、梅溪、桃溪、中溪、绿玉、龙溪、清碧、莫残、葶溟、阳南。



苍山云景变幻万千,其中最有名的是“望夫云”和“玉带云”。望夫云每年冬春季节常出现于玉局峰顶,这云出现后洱海随即狂风大作掀起阵阵惊涛骇浪,渔船不能出海,因此望夫云又被称为“无渡云”。玉带云不仅妩媚动人,而且按白族农谚所说,她还是丰收的预兆:“苍山系玉带,饿狗吃白米”。

经夏不消的苍山雪,是素负盛名的大理“风花雪月”四景之一,也是苍山景观中的一绝。寒冬时节,百里点苍,白雪皑皑,阳春三月,雪线以上仍堆银垒玉。最高峰马龙峰的积雪更是终年不化,盛夏时节山腰以上苍翠欲滴,而峰巅仍萦云在载雪。



苍山的森林也自成景观。这座四季苍翠的山,山下而上形成幼林草地带、松林栎林带、冷杉杂木带、高山草地带,具有层次分明的高山景观和变化有致的季相景观。

苍山花卉,品种繁多。云南的八大名花,即山茶花、杜鹃花、玉兰花、报春花、百合花、龙胆花、兰花、绿绒蒿,在苍山都寻找得到踪迹。其中,仅杜鹃花品种就有41种,从山脚直到海拔4100米的积雪地带,层层叠叠,成片成簇,植株主者达15米以上,呈大树状(如棕背杜鹃、马缨杜鹃);矮者只有10厘米,呈匍匐状贴地而生,形成地毯状景观(如密枝杜鹃)。花的形状更是千姿百态,花色有红、白、黄、紫、蔷薇等16种不同颜色。

水为人称道。除了18条长流不息的溪水外,在海拔3800米以上的苍山顶上,有着不少高山冰碛湖泊,是第四纪冰期遗留下来的痕迹,其中著名的有洗马潭、黄龙潭、黑龙潭等,潭水莹澈,泻出的泉水更是清洌异常,青碧璀璨。苍山群溪中,清碧溪、七龙女池素享盛名,古今骚人墨客有不少精妙的描写。



苍山还是驰名中外的大理石的出产地。大理石又名苍山石,是一种以碳酸钙为主,间含微量氧化硅、镁、铁等金属、非金属杂质的石灰岩。大理石石质细腻,光滑如脂,花纹奇美,其中以花纹取胜珠“彩花石”一经打磨便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山水、花鸟、人物的天然画面,被誉为“石中瑰宝”。苍山由千姿百态的石头构成的石峰、石崖、石洞,让游客流连忘返。

苍山也是野生动物的乐园。这里气候适宜,植被茂密,至今还生活着鹿、麂、岩羊、野牛、山驴、野猪、狐、雉鸡等以及少数的珍稀动物“四不像”。



苍山既是自然保护区,又是风景名胜区。1992年,当地政府在海拔2600米玉带云出处新辟了一条玉带云游路。游路南起马龙峰,北至应乐峰,长约法18公里,将苍山许多景点连接在一起,游人至此,可尽情观赏苍山奇峰异石、林泉飞瀑,也可俯瞰苍洱大地的壮丽景色。


洱海是一个风光明媚的高原淡水湖泊,在古代文献中曾被称为“叶榆泽”、“昆弥川” 、“西洱河”、“西二河”等。水面海拔1972米左右,北起洱源县江尾乡,南止于大理市下关镇,形如一弯新月,南北长41.5公里,东西宽3—9公里,周长116公里,面积251平方公里。洱海 属澜沧江水系,北有弥苴河和弥茨河注入,东南汇波罗江,西纳苍山十八溪水,水源丰富, 汇水面积2565平方公里,平均容水量为28.2亿立方米,平均水深10.5米,最深处达20.5米。 湖水从西洱河流出,与漾江汇合注入澜沧江。



洱海西面有点苍山横列如屏,东面有玉案山环绕衬托,空间环境极为优美,“水光万顷 开天镜,山色四时环翠屏”,素有“银苍玉洱”、“高原明珠”之称。自古及今,不知有多高人韵士写下了对其赞美不绝的诗文。南诏清平官杨奇鲲在其被收入《全唐诗》的一首诗 作中描写它“风里浪花吹又白,雨中岚影洗还清”;元代郭松年《大理行记》又称它“浩荡 汪洋,烟波无际”。凡此种种,不胜枚举。洱海气候温和湿润,风光绮丽,景色宜人。巡游洱海,岛屿、岩穴、湖沼、沙洲,林木 、村舍,各具风采,令人赏心悦目。古人将其概括为“三岛、四洲、五湖、九曲。”

三岛:金梭岛,玉几岛、赤文岛;

四洲:青莎鼻洲、大鹳淜洲、鸳鸯洲、马濂洲;

五湖:太湖、莲花湖、星湖、神湖、渚湖;

九曲:莲花曲、大鹳曲、潘矶曲、凤翼曲、罗莳曲、牛角曲、波曲,高莒曲,鹤翥曲。



随着四时朝暮的变化,各种景观呈现出万千气象,于是,古人又为之归纳为“洱海八景 ”, 即:山海大观、三岛烟云、海镜开天、岚霭普陀、沧波濞舟、四阁风涛,海水秋色,洱海月映。当中所提到的四阁,便是古人为点缀、观赏洱海所陆续建造的四大名阁:天镜阁(位于海东)、珠海阁(位于洱海公园团山)、浩然阁(又名丰乐亭,位于才村海边)、水月阁 (位于洱海北端双廊,与珠海阁遥相对峙)。四大名阁虽已倒塌不全,有待恢复重建,而这些名胜佳景的诗文佳句却时常见诸史籍。如明代白族学者李元阳咏水月阁的诗云“百二山河 至此终,水晶皎皎漾蟾宫,鼓琴应许蛟龙听,吹笛能教鸑鷟游”。从中我们不 难体会到自古及今洱海人文景观之盛。



洱海水产资源也十分丰富,有各种鱼类,水鸟、虾、螺蛳、蚌、水獭、菱角、芦苇、海 菜等等。鱼类有鲤鱼、弓鱼、油鱼、鳔鱼、小白鱼、鲫鱼、草鱼、青鱼。其中弓鱼被誉为 鱼魁。  洱海是大理风景区的主要风景资源,也是白族祖先最主要的发祥地。迄今为止,在洱海 及其周围的山坡台地上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共达30多处。海东金梭岛就是一个著名的新 石器遗址。最近又发现双廊玉几岛也是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的重要遗址,除了出土大量 生产生 活用的石器、陶器之外尚有青铜器山字形格剑,铜柄铁刃剑,以及铸造这些兵器的陶范。由 此可以推断它或许还是古代白族先民冶炼铸造青铜器乃至进入铁器时代的生产基地。在这里 每个时代都有历史的遗留,我们似乎可以听到白族祖先从蒙昧时代步步走向文明的足音。因此,也可以说:洱海是白族的摇篮。



喜洲位于大理市北部,东临洱海,西枕苍山,原为大理河蛮的城邑,隋史万岁曾驻兵于此,因而称史城,唐南诏时称大厘城。大理籍的商人,尤以喜洲多,号称喜洲帮,主要经营药材、布匹、茶叶。

喜洲是重要的白族聚居的城镇,这里有着保存最多、最好的白族民居建筑群。从布局上看是典型的“三坊一照壁”及“四合五天井”的白族庭院格局。这些民居雕梁画栋、斗拱重叠、翘角飞檐、门楼、照壁、山墙的彩画装饰艺术绚丽多姿,充分体现了白族人民的建筑才华和艺术创造力。

一到喜洲,首先见到的是村头那两棵枝叶繁 如叶盖的大于树。这是在我国北方难得见到的一种乔木,俗名又叫万年青,学名是高山榕树。白族人认为,大青树是一个村庄兴的象征,因此又把它称作“风水树”。大青树是一个古老的白族村庄都有少不了有自己的风水树。这种树通常与戏台一起组成村民们的群体活动中心。喜洲村头的这两棵树,年代已经很古老 。传说 这是两棵一阴一阳树,一棵萌发另一棵落叶,周而复始,交替繁荣;一棵结果另一棵永不结果。劳动间歇时,村民常在树萌下的小憩;“绕三录”的长蛇阵般的队伍要绕着它狂着它狂欢;就是村上的人死了,送葬的人群也要朝着它绕一周,并把纸幡插在树下烧毁,藉以寄托死者对村庄的依恋。不远处东北角的村在里也有一棵老太太青树。每当秋天到来,常栖满了雪白的鹭鸶,这是喜洲特殊性有的景观。

喜洲镇以四方街为中心,有七条街向四面幅射,青石铺地的道路,临街作坊商号多为两层木桔构建筑。喜洲白族民居建筑群,从布局上是典型的三坊一照壁及四合五天井白族庭院格局,建筑为土木砖石结构,门窗为雕刻精细的木刻花鸟。房屋白墙灰瓦,局部绘以水墨山水画,门楼门座用青石刻出图案,形成了独特的白族建筑风格。重点保护的有杨品相宅,严、董家等大院,其中杨品相宅建造于四十年代,总面积6530余平方米,是中西结合的上品。



在大理,甚至在云南,像喜洲这样的农村乡镇压,大概是很少有的。喜洲是历史名城,又是白族典型的商业集镇,是白族民族资本主义的发萌地之一,云南著名的侨乡之一。因此可以说,了解大理和白族,不能不首先了解喜洲。

一来说喜洲,首先见到的是村头那两棵枝叶繁 如叶盖的大于树。这是在我国北方难得见到的一种乔木,俗名又叫万年青,学名是高山榕树。白族人认为,大青树是一个村庄兴 的象征,因此又把它称作“风水树”。大青树是一个古老的白族村庄都有少不了有自己的风水树。这种树通常与戏台一起组成村民们的群体活动中心。喜洲村头的这两棵树,年代已经很古老 。传说 这是两棵一阴一阳树,一棵萌发另一棵落叶,周而复始,交替繁荣;一棵结果另一棵永不结果。劳动间歇时,村民常在树萌下的小憩;“绕三录”的长蛇阵般的队伍要绕着它狂着它狂欢;就是村上的人死了,送葬的人群也要朝着它绕一周,并把纸幡插在树下烧毁,藉以寄托死者对村庄的依恋。不远处东北角的村在里也有一棵老太太青树。每当秋天到来,常栖满了雪白的鹭鸶,这是喜洲特殊性有的景观。



喜洲镇压中心四方街,是由店铺围成的小广场。这里竖着一座石坊,这就是近年来修建的“文明坊”。这个地方原来的石坊叫“题名坊”,是明代镇上出了几位进士之后建的,那时候凡是在科举中取得功名的村民都可能性以把名字刻上,现在喜洲是一个行政区划镇压征府的所在地,但历史上它却具有一个城市的规模。早在南诏迁移过来洱海周围之前,这里就是白族先民“河蛮”的聚居地,当时称大厘城,居民已尼经很多,传说,隋文帝的将领有个叫史万岁的在这里扎兵马,所又称它为史城,附近的平坝子就称作“史赕”(赕与甸广告州意思相同)。到了南诏牟时,又在这里建造了皇宫。城的格局从现在的地名上可以 找到蛛丝马迹,周围就有城北、城东、城南等村名,过去考古工作者还在镇上发掘到南诏时的有字瓦、布纹厚瓦和莲花纹瓦当等。

交通:从古城或下关乘坐开往喜洲的中巴,沿滇藏公路招手即停,票价5-8元,从下关至喜洲需1小时,当天可以来回,也可以在喜洲过夜,参加当地的晚会。第二天游览附近的蝴蝶泉等景点。


喜洲耙耙

大理喜洲粑粑又名破酥,是一种色、香、味均佳的麦面烤饼,是大理城乡的一种风味小吃,以喜洲白族传统粑粑最为有名。 小麦粉是喜洲粑粑的主要原料,发面相当讲究,要加适量上碱,揉透,再用精油分层,撒上葱花、花椒、食盐为咸味;加火腿、肉丁、油渣、红糖包心为甜味。做成圆形小饼后,一次6个,咸甜各半,整齐地摆在一块圆形砧板上,再用油刷在饼子朝上的一面刷上一层香油,然后放入油锅中烘烤。大约十分钟后,一锅黄灿灿、香喷喷、又酥又脆的“破酥”出锅了。 喜洲粑粑不仅色美味香,而且价廉实惠,向来一直作为日常生活中的方便食品,倍受人们的欢迎,同时,也是外出劳动或旅游的绝好便携食品。

发表于 2010-10-29 07:19 78 只看该作者

                   行寄布达拉宫


    九八年三月十八日,余自昆明步行经大理市,中甸市,德钦县,白马县,波密县,林芝县等地,五月九日至拉萨市。行程五千余里。观赏布达拉宫,它不愧为人间珍殿。重楼巍巍,殿阁熠熠,脂灯辉耀,曲径连连。金佛玉佛,珠光耀眼。实乃世界奇观。

    天下几珍殿,圣宫绝世间。

    脂灯映画璧。珠气绕佛颜。

    隐隐孤城险,重重曲径连。

    寒生怀苦志。落魄越千山。


    布达拉宫屹立在西藏首府拉萨市区西北的红山上,13层宫殿建筑,高110米,海拔3750米以上,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宫堡式建筑群。全建筑倚叠砌,蜿蜒至山顶,占地10万多平方米,人们在数十里之外就可以远眺其雄姿,同时,它也是拉萨的重要标志.古老的布达拉宫不仅以建筑宏伟而著称,还以珍贵的文物而闻名,是藏族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也是西藏的艺术宝库,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山7世纪吐蕃松赞干布与唐文成公主联姻,乃建此宫而居。以后两次毁于灾害兵火。1645年五世达赖喇嘛进行扩建,历时半个世纪始具规模。
  白宫横贯两翼,为达赖喇嘛生活起居地,有各种殿堂长廊,摆设精美,布置华丽,墙上绘有与佛教有关的绘画,多出名家之手。红宫居中,供奉佛像,松赞干布像,文成公主和尼泊尔尺尊公主像数千尊,以及历代达赖喇嘛灵塔,黄金珍宝嵌间,配以彩色壁画,辉煌金碧。整个建筑群占地10余万平方米,房屋数千间,布局严谨,错落有致,体现了西藏建筑工匠高超技艺。布达拉宫是西藏政教合一政权的中心。每逢节日活动,宫门挤满信仰藏传佛教各民族佛教徒,成为著名佛教圣地。1990年8月后重修。
  1961年,布达拉宫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94年,布达拉宫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布达拉宫】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时期。十七世纪五世达赖喇嘛时期重建后,成为历代达赖喇嘛的住息地和政教合一的中心。主体建筑分白宫和红宫,主楼十三层,高115.7米,由寝宫、佛殿、灵塔殿、僧舍等组成。布达拉宫是历世达赖喇嘛的冬宫,也是过去西藏地方统治者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从五世达赖喇嘛起,重大的宗教、政治仪式均在此举行,同时又是供奉历世达赖喇嘛灵塔的地方。
  宫内珍藏大量佛像、壁画、经典等文物,这一民族文化艺术瑰宝,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布达拉”译为舟岛,是梵语音译,又译作“普陀罗”或“普陀”,原指观世音菩萨所居之岛。布达拉宫俗称“第二普陀山”。
  [1]布达拉宫海拔3700多米,占地总面积36万余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3万余平方米,主楼高117米,看似13层,实际9层。其中宫殿、灵塔殿、佛殿、经堂、僧舍、庭院等一应俱全,是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的宫殿式建筑群。
  布达拉宫依山垒砌,群楼重叠,殿宇嵯峨,气势雄伟,有横空出世,气贯苍穹之势,坚实墩厚的花岗石墙体,松茸平展的白玛草墙领,金碧辉煌的金顶,具有强烈装饰效果的巨大鎏金宝瓶、幢和经幡,交相映辉,红、白、黄三种色彩的鲜明对比,分部合筑、层层套接的建筑型体,都体现了藏族古建筑迷人的特色。布达拉宫是藏式建筑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华民族古建筑的精华之作。
  公元631年(藏历铁兔年)布达拉宫由吐蕃松赞干布兴建。当时修建的宫殿有999间,加山上修行室共1000间,后因雷击和战乱受严重破坏。1645年(藏历木鸡年),五世达赖喇嘛为巩固政教合一的甘丹颇章地方政权,由第司索郎绕登主持,重建布达拉宫“白宫”及宫墙城门角楼等,并把政权机构由哲蚌寺迁来。1690年(藏历铁马年),第司桑杰嘉措为五世达赖喇嘛修建灵塔,扩建了“红宫”。1693年(藏历水鸡年)工程竣工。以后历世达赖喇嘛增建了5个金顶和一些附属建筑。特别是1936年(藏历火鼠年)十三世达赖喇嘛的灵塔殿建成后,形成了布达拉宫今日的规模。
  布达拉宫主体建筑为白宫和红宫。
  白宫,是达赖喇嘛的冬宫,也曾是原西藏地方政府的办事机构所在地,高七层。位于第四层中央的东有寂圆满大殿(措庆夏司西平措),是布达拉宫白宫最大的殿堂,面积717平方米,这里是达赖喇嘛坐床、亲政大典等重大宗教和政治活动场所。第五、六两层是摄政办公和生活用房等。最高处第七层两套达赖拉喇嘛冬季的起居宫,由于这里终日阳光普照,故称东、西日光殿。
  红宫,主要是达赖喇嘛的灵塔殿和各类佛殿,共有8座存放各世达赖喇嘛法体的灵塔,其中以五世达赖喇嘛灵塔为最大。西有寂圆满大殿(措达努司西平措)是五世达赖喇嘛灵塔殿的享堂,也是布达拉宫最大的殿堂,面积725平方米,内壁满绘壁画。其中,五世达赖喇嘛去京觐见清顺治皇帝的壁画是最著名的。殿内达赖喇嘛宝座上方高悬清乾隆皇帝御书“涌莲初地”匾额。法王洞(曲吉竹普)等部分建筑是吐蕃时期遗存的布达拉宫最早的建筑物,内有极为珍贵的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尺尊公主和禄东赞等人的塑像。殊胜三界殿,是红宫最高的殿堂。现供有清乾隆皇帝画象及十三世达赖喇嘛花费万余两白银铸成的一尊十一面观音像。十三世达赖喇嘛灵塔殿,是布达拉宫最晚的建筑,1933年动工,历时3年建成。此外还有上师殿、菩提道次第殿、响铜殿、世袭殿等殿堂。
  布达拉宫还有一些附属建筑,包括山上的朗杰札仓、僧官学校、僧舍、东西庭院和山下的雪老城及西藏地方政府的马基康、雪巴列空、印经院以及监狱、马厩和布达拉宫后园龙王潭等。
  300余年来,布达拉宫大量收藏和保存了极为丰富的历史文物。其中有2500余平方米的壁画、近千座佛塔、上万座塑像、上万幅唐卡(卷轴画);还有贝叶经、甘珠尔经等珍贵经文典集;表明历史上西藏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关系的明清两代皇帝封赐达赖喇嘛的金册、金印、玉印以及大量的金银品、瓷器、珐琅、玉器、锦缎品及工艺品,这些文物绚丽多彩、题材丰富。
  1959年以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布达拉宫的维修和保护,除常年拨给专门维修经费外,1988年国务院决定拨出巨款对布达拉宫进行大规模的维修,并于次年10月隆重开工,在藏汉族工程技术人员的团结协作下,工程历经五年,胜利竣工,布达拉宫这一民族文化瑰宝,以新的魅力,吸引着千千万万的国内外游客。
  
自然概况】
  布达拉宫坐落在中国西藏自治区拉萨市中心的红山上,东经91°2’和北纬29°7’的文汇点。占地面积13万多平方米,高110余米,东西长360多米,山下海拔3650米。整个建筑依山修建,规模宏大,巍峨壮观,被誉为世界屋脊的明珠,是西藏著名的宫堡式建筑群,和藏族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最著名的古代建筑之一。
  布达拉宫是西藏历代达赖喇嘛进行政治、宗教活动和居住的场所。据文献记载,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7世纪的吐蕃王朝松赞干布时期,当时称红山宫,规模很大,外有三道城墙,内有干间宫室,是吐蕃王朝的政治中心。公元9世纪,吐蕃王朝解体,西藏陷入长期战乱,红山宫逐渐废记。
  公元17世纪(公元1645年),五世达赖喇嘛阿旺洛桑嘉措,在红山重建布达拉宫,历时三年,于公元1648年建成了以白宫为主体的建筑群。白宫东西长约320米,南北宽约200米,是达赖喇嘛当年进行政教活动的地方。主要殿堂东大殿,坐北朝南,宽25.8米,长27.8米,达赖喇嘛座床等重大庆典都在这里举行。殿内北侧设达赖宝座,四壁绘有宗教故事和历史人物壁画。白宫顶部,为达赖喇嘛的寝宫,包括朝拜殿、习经修法殿、护法神殿和达赖的卧室等建筑。现在寝宫的一切陈设依然如旧。
  五世达赖喇嘛圆寂8年后,为了纪念五世达赖喇嘛,并安放他的灵塔,于公元1 690年由当时执政的最高官员桑杰嘉措主持修建红宫,于1694年竣工,它是一座宫殿、佛堂和灵塔殿三位一体的多层建筑群。红宫位于布达拉宫的中心,东靠白宫,西邻僧舍,加上许多个灵塔的金顶和吐蕃王朝的建筑遗存的法王禅定洞和圣者殿,把它们结合在红宫的建筑群中,使整座布达拉宫呈现出雄伟、庄严而又绚丽多姿的气概。以后在红宫中又陆续添建了七世、八世、九世、十三世达赖喇嘛的灵塔,同时还建造了许多佛殿、经堂等建筑。布达拉宫的范围,除红山上的建筑群外,还包括前面的南广场和北广场、龙王潭,构成了一个巍峨的整体环境。布达拉宫在17世纪的修建和以后的扩建中,由西藏地区的优秀画师创作了数以万计,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有表现历史人物历史故事的,有表现宗教神话、佛经故事的,也有表现建筑、民俗、体育、娱乐等生活内容的精美壁画。它是布达拉宫中内容丰富、价值极高的艺术品,大小殿堂、门厅、走道、回廊等处都绘有壁画。壁画技法细腻,色泽明艳,不愧是藏族绘画艺术的珍品。加上木构件上色彩对比强烈的装饰图案,都是布达拉宫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布达拉宫还收藏近万幅明清以来的卷轴画和大批石雕、木雕、泥塑等艺术品、贝叶经等历史文物及藏毯、卡垫、经幡、华盖、幔帐、陶瓷、玉器、金银器物等大批藏族传统工艺品。还有大量的经书和其他重要历史文献。它们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而且反映了1000多年来藏汉等民族友好往来、文化交流的悠久历史。
  布达拉宫于1961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布达拉宫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发表于 2010-10-30 07:17 79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彭涟 于 2010-10-30 07:19 编辑

    过火焰山

    九八年秋,余自乌鲁木齐步行经吐鲁番,访火焰山和伯孜克利克千佛洞,火焰山上烈焰腾空,热气逼人,原因大概是,石中含盐渍太多,阳光照射下,紫气蒸发所致。公路下的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壁画精美,许多洞窟珍品,被国外盗宝者掠走,山谷落差很深,泉流浑浊,夜卧戈壁滩上,对月难眠,
                  
        苦程漫漫又中秋,行尽三山少郁愁。
        壁画精美堪传世,葡萄透明可润喉。
        腾腾紫焰逼热气,黝黝寒泉泻深沟。
        夜来戈壁起乡思,对月难眠空泪流。
发帖:0 帖 在线: 小时 注册:
游客 发表于 1970-1-1 08:00 80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