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9930

主题

西北

轻触热瓦甫的琴弦(南疆11日游图180幅)

[复制链接] 查看:43236 | 回复:122
发表于 2012-5-15 06:50 71 只看该作者
  不错不错!虽然和我去年7月走的路径相似,但侧重人文,基本可以互补。            
发表于 2012-5-15 09:27 72 只看该作者
俺们新疆好地方啊!
发表于 2012-5-15 12:07 73 只看该作者
新疆是个好地方。欣赏,支持。
发表于 2012-5-15 12:12 74 只看该作者
我们也是去年十一去新疆喀纳斯徒步的,走在乌鲁木齐的大街上,有种出国了的感觉~~呵呵!
发表于 2012-5-15 13:30 75 只看该作者
有时间也要去
发表于 2012-5-15 14:56 76 只看该作者
新疆不错的地方,一定回去。
发表于 2012-5-15 15:04 77 只看该作者
十年前到过的地方,风土人情象火一样热情,雪山清氺如心境,沙漠无边水果香,,…
发表于 2012-5-17 22:21 78 只看该作者
我每年都想走一次新疆
发表于 2012-5-18 11:21 79 只看该作者

迎着晨风,迎着朝阳,

满怀热望,满怀理想,

跨山涉水到边疆;

伟大祖国,天高地广,中华儿女志在四方;

哪里最艰苦,就在那里奋发图强,

哪里最困难,就在那里百炼成钢,

革命的重担,扛在肩上,毛主席的希望记在心上,

红在边疆,专在边疆,

在斗争中百炼成钢,

朝着共产主义坚定方向!


这是1965年拍摄的以新疆建设兵团为题材的纪录片《 军垦战歌》中的主题歌,大概只有50多岁以上的人熟悉。

发表于 2012-5-18 11:24 80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Darmman 于 2013-7-7 13:15 编辑

轻触热瓦甫的琴弦(南疆11日游图180幅)

尽管我辈是退休后才有机会第一次去新疆旅游, 但这块土地却和我们在少年时就有了某种情缘。不仅因为家中有人支边到新疆,更因为新疆曾是我们那一代人心目中的“延安”,是“脱胎换骨”的重生之地。

1965中到1966年初,整个社会已经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从姚文元评《海瑞罢官》到人民日报批“三家村”《燕山夜话》,揭党内“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报纸电台到处刀光剑影。作为一个少年,一方面能感到那是伟大领袖对党内讥讽“三面红旗”的失败极为震怒,开始发动大规模政治报复; 另一方面在当时密不透风的舆论天网下又不敢朝那个方面继续“延伸思维”, 只能觉得又一场“革命风暴”要来了, 我们应该在这场风暴中“脱胎换骨”,跟上时代的步伐。而“脱胎换骨”的重生之地, 就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当时还不知有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因为前周总理专门在那个地方宣讲过所谓“家庭出身不可选择, 重在本人政治表现”的“阶级路线”。

处在我们这个街区,学校里学生的“家庭出身”往往是“两头小中间大”。有少数高*干*子弟,但他们平时大多谦和低调, 直到文革爆发才有几个人“出山”来当红卫兵领袖;另外也有少数工农子弟, 他们往往并不珍惜自己的“光荣出身”, 一下课就忙着回家做家务带弟妹。而学业优秀,又能够在课余各项文体社会活动大展身手的,往往是那个“中间大”的出身于“职员”家庭的学生, “职员”者,乃教师工程师会计医生等等所有“坐写字间”的知识分子的合称也,也就是今天的“白领”, 但当年的“白领”即使本人头上没有政治帽子,其上一辈也难免是地主资本家,所以这帮学生永远有“出身不好”的原罪感,风暴一来, 就想着去新疆建设兵团“脱胎换骨”, “重新做人”。一身没有帽徽领章的绿军装, 对那时的青年人有无比强烈的吸引力。还没到文革开始宣布取消高考, 就有不少人纷纷写决心书放弃升学机会去新疆务农。包括敝人, 当时也从《支部生活》的封面上剪了一张“军垦战士”的图片贴在新买的日记本上, 准备为自己写一段新的历史。时过境迁,日记本至今空空如也,社会却起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当时写决心书准备去新疆的一些同学, 有的在文革中几经沉浮,有的插队落户回城后从售货员做到了大国企的公关部长, 有的去纺织厂做了挡车工,恢复高考后重启学业在美国读成了数学博士 - - -这些是我辈在今天写新疆旅游时不得不提的记忆。


1人点评 收起
  • Darmman 日记左边的背后抄的是“毛主席七三批示”,预言我辈青年“将亲手参加埋葬帝国主义的战斗- - - - -” 2012-9-3 18:08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