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20030

主题

西北

我的旅行日记--行走在长安和西安之间,大同探云冈,闲逛平遥

[复制链接] 查看:16567 | 回复:44
发表于 2013-2-22 16:25 21 只看该作者
玄奘取经路线:
长安(今陕西西安)——秦州(今甘肃天水)——兰州——凉州(今甘肃武威)——瓜州(今甘肃安西县东南)——玉门关——伊吾(今新疆哈密)——高昌(今新疆吐鲁番)——阿耆尼国(今新疆焉耆)——屈支国(今新疆库车)——跋逯迦国(今新疆阿克苏)——凌山(今天山穆苏尔岭)——大清池(今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素叶城(即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西南)——昭武九姓七国(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铁门(乌兹别克斯坦南部兹嘎拉山口)——今阿富汗北境——大雪山(今兴都库什山)——今阿富汗贝格拉姆——巴基斯坦白沙瓦城——印度

我的旅行日记--行走在长安和西安之间,大同探云冈,闲逛平遥
发表于 2013-2-22 16:26 22 只看该作者
玄奘,生于隋末的一个官宦家庭,从小接受儒学熏陶。十岁时父母双亡,玄奘为了躲避战乱到寺庙当了小沙弥,十三岁时被破格剃度。从此才华洋溢的玄奘就开始孜孜不倦的研究佛法。然而困惑越来越多,因为当时的佛籍传来中国主要是通过丝绸之路,中间经历十几个国家,佛籍在转传之间已经失去原意。为了解开自己心中的疑惑,28岁的玄奘偷渡离开了大唐西行古印度取经。在印度学习了14年后回到大唐,玄奘从一个留学生变成了倍受印度各界尊敬的佛学大师。

公元645年,玄奘在离开大唐19年后载誉归来。西游记里说玄奘是唐太宗的御弟,而现实中唐太宗是在玄奘归国后第一次见到他的。而且唐太宗对玄奘所说的弘扬佛法一点兴趣都没有。只对玄奘所讲的异国风土人情有兴趣,并要求他写书,这就是《大唐西域记》。做为交换唐太宗支持玄奘对佛经的翻译。佛教的香火再次旺盛起来。

唐太宗的儿子唐高宗(武则天的老公)登基后经玄奘提意建了一座保存经书的佛塔,名为大雁塔。玄奘很有远见的在大雁塔前立了两块碑,上面撰写的是唐太宗和唐高宗的文章《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和《述三藏圣教序记碑》,希望这两位大唐的皇帝可以永远保护佛教。
唐末以后,寺院屡道兵火,殿宇焚毁,。包括那著名的唐武宗灭佛,只有大雁塔巍然独存。

作为中国历史上三大佛经翻译家中唯一汉人,玄奘凭借他良好的儒学底蕴,将枯燥的经文译的让汉人更容易理解,所做的注解也更符合中国儒学思想,对佛教在汉传过程里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他用政治家的手腕,让唐朝的皇室从对佛教的漠视到认可再到后来的香火鼎盛,实在让人佩服。

我最欣赏他旅行家的身份,所写的游记《大唐西域记》记载了玄奘亲身经历和传闻得知的一百三十八个国家和地区、城邦记录,是研究中亚至印度印度的重要文献。19世纪后英国人凭借着译本和印度学者一起发掘了鹿野苑、菩提伽耶、那烂陀寺等重多印度佛教圣地。包括被掠夺的莫高窟及被炸毁的巴米扬大佛在内等丝路上的遗址及宝藏都是根据此书才被发现的。

大师一心为理想舍身求法,用19年到异国求学,每到一国都受到国师的尊敬,但他毅然放弃这些功名回到大唐。又一个19年翻译经书至到去世,一共翻译经书1,335卷。这种对理想不放弃,对信仰始终坚持的精神是我们这些精神空虚的现代人应该思考和敬仰的
发表于 2013-2-22 20:31 23 只看该作者
写的不错,希望能够继续,谢谢。
发表于 2013-2-23 10:23 24 只看该作者
照片拍得真不错啊~~~

西安很好。。
1人点评 收起
  • 赤脚去旅行 我也喜欢西安,但喜欢普通人,喜欢西安的历史。 不喜欢西安的商家。。没有任何服务意识。。如果不是被西安的火车耽误,那次的旅行应该是在甘南的 2013-2-25 08:38
发表于 2013-2-23 20:03 25 只看该作者
哈哈 回民街 那是到西安非常值得去的地方,吃货的天堂,还有各种民间小店,每次去都好像第一次去的感觉,看什么都新鲜。
发表于 2013-2-25 08:38 26 只看该作者
蚂蚁发呆 发表于 2013-2-23 10:23 照片拍得真不错啊~~~西安很好。。

我也喜欢西安,但喜欢普通人,喜欢西安的历史。

不喜欢西安的商家。。没有任何服务意识。。如果不是被西安的火车耽误,那次的旅行应该是在甘南的
发表于 2013-2-25 09:10 27 只看该作者
第五站 小雁塔、西安博物院

西安博物院门票:免费
小雁塔登塔:要付费,没必要登


西安博物院位于南门外友谊西路,由文物展馆区、小雁塔以及荐福寺为核心的历史名胜区。
其中小雁塔最为出名,当年建造是为了存放高僧义净从印度取回的经书。小雁塔与大雁塔东西相向,是唐代保留至今的两处重要的标志,只是规模小于大雁塔,并且修建时间偏晚一些,故而称作小雁塔。

我的旅行日记--行走在长安和西安之间,大同探云冈,闲逛平遥
发表于 2013-2-25 09:11 28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赤脚去旅行 于 2013-2-25 09:13 编辑

小雁塔是密檐式方形砖构建筑,初建时为十五层,高约46米,塔基边长11米,塔身每层叠涩出檐,南北面各辟一门;塔身从下往上逐层内收,形成秀丽舒畅的外轮廓线;塔的门框用青石砌成,门楣上用线刻法雕刻出供养天人图和蔓草花纹的图案,雕刻极其精美,反映了初唐时期的艺术风格。明清两代时因遭遇多次地震,塔身中裂,塔顶残毁,仅存十三层。

小雁塔曾经有过一段“神合”的传说。公元1487年,陕西发生了6级大地震,把小雁塔中间从上到下震裂了一条一尺多宽的缝。然而时隔34年,在1521年又一次大地震中,裂缝在一夜之间又合拢了。人们百思不得其解,便把小雁塔的合拢叫“神合”。



我的旅行日记--行走在长安和西安之间,大同探云冈,闲逛平遥

我的旅行日记--行走在长安和西安之间,大同探云冈,闲逛平遥

发表于 2013-2-25 09:14 29 只看该作者
绕过塔后,前行一段就可听到洪亮的撞击声。
这里就是誉为“关中八景”的雁塔晨钟,
我的旅行日记--行走在长安和西安之间,大同探云冈,闲逛平遥

再步行几十米一个转弯,就可以看到一个天圆地方的建筑,即西安博物院。
博物院收藏了西安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物13万件,其中拥有国家三级以上珍贵文物14400多件,这样的数据放在哪个城市都是惊人的。但在西安有陕博的存在,这里只能略逊一筹了。

我的旅行日记--行走在长安和西安之间,大同探云冈,闲逛平遥
发表于 2013-2-25 09:20 30 只看该作者
吸引我前来的是二楼的佛像展览。从佛教刚入中原时的西方脸孔到南北朝时的逐渐汉后再到唐朝时的圆润以及之后的精致雕刻。从这些佛像身上投射的是一部佛教东传的简化史。

服饰的演变,从袒胸到汉化的服装,脸型的汉化,雕刻上的精细

我的旅行日记--行走在长安和西安之间,大同探云冈,闲逛平遥


我的旅行日记--行走在长安和西安之间,大同探云冈,闲逛平遥

道骨仙风的体态,更柔和的线条雕刻比较符合汉人的审美。

我的旅行日记--行走在长安和西安之间,大同探云冈,闲逛平遥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