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孙斌 于 2013-10-11 18:55 编辑 2013布达拉北壁攀登报告
布达拉峰简介及计划缘起 布达拉峰位于四川阿坝州小金县四姑娘山区双桥沟,海拔5428m,整体为花岗岩角峰,其西壁、北壁和南壁都朝向双桥沟一侧。雄伟的布达拉峰是双桥沟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山体,而其难度更大的北壁更是让我心生向往。 2012年8月,我提前从雀儿山的返回成都,计划与刚刚完成婆缪峰攀登的何川、裂缝会合,对布达拉北壁进行尝试。可惜,当我回到成都和何川他们见面时,意外的发现他们在登顶下撤时遭遇落石,何老师光荣受伤,无论从身体还是心理都无法承受布达拉的挑战,只好作罢。 之后,我们有了更为宏大的目标—2013年7月-8月巴基斯坦trangoTower的计划,但是由于南加巴尔巴特峰恐怖袭击造成的惨案,此计划也最终无法成行。于是,在今年的8月初,布达拉北壁计划终于得以实施。
|
本帖最后由 孙斌 于 2013-10-11 00:25 编辑 布达拉峰攀登历史 2003年Andrej and Tanja Grmovsek首登布达拉,路线为西壁Dalai lama路线,1300m,22pitchs,VIII-;(Alpine rock方式) 2005年8月日本登山家山野井泰史solo完成北壁“加油”路线,850m,5.8和A3+;(Bigwall方式) 2005年10月瑞士队3人南侧完成鹰嘴岩I hate camping路线,700m,7a和A3;(Big wall方式) 2012年Dave和古古重复了Dalai lama路线。(Alpinerock方式)
攀登线路与攀登方式: 基于以前何川的侦查,初步选定了北壁中央直上线路,整个路线非常陡直,陡峭岩壁路线长度在600米左右,打算采用Big wall的方式,住吊帐,吊拉包,可以缓慢的稳步推进,预计着每天能上升200m。四人队伍2个吊帐,准备4天的补给,吊包的重量超过70公斤。 后来根据4700米处的实地观察发现,路线情况超出预期,团队准备不充分,再加上冰川地形复杂,将大量装备物质运到岩壁根部难度太大。于是放弃了Big wall的方式,采用Alpine rock方式尝试原路线左侧的一条连续到顶的夹角裂缝。攀登计划变更为两天:第一天爬到平台或者更高处,晚上露营在平台,第二天冲顶,到关门时间下撤。
路线图,红线是攀登路线,蓝线是计划的攀登路线,黄色三角形是预计的5000米平台处(饼干拍摄) 当地人叫野人峰和布达拉峰之间的这个山谷为“三股水”,由于对路线不熟悉,此路线的营地我们设置了三个,分别为4100m,4400m,4700m。4700m营地在一凸出的山脊上,通往此营地的局部路段比较陡峭,此营地与攀登路线根部基本水平,中间隔着一条冰川,可以非常清晰的观察到整个路线。路线最陡直的岩壁部分起步大约在4750m的冰川上,从4700m营地出发,需要跨过冰川,冰川宽度约150m,高度约50m,通常覆盖着一层雪,冰川的末端有大量冰裂缝。北壁的顶部约5350m,岩壁高差约600m。后来了解到,此路线名叫“加油”,日本著名登山家山野井泰史2004年爬过一次,后因落石的原因放弃;2005年他再次尝试,并单人solo完成。当时,他有3位助手,所有的装备运输都由他们自己完成,没有请当地的背工,前期花了一周时间在线路上固定了300m绳索;完攀时花了7天时间上攀,2天时间下降。当时山野井泰史的双手已经少了5个手指头,没有了右脚所有的脚趾,那是2002年在格仲康峰攀登遭遇雪崩事故后失去的。
整体路线图(红线为实际路线,蓝线为前期探路路线) 团队构成: 攀登队员:何川、裂缝、孙斌 候补攀登及摄影队员:饼干 大本营后勤协调:阿飞、双桥沟老胡 央视摄制组:黄鹤、扬帆、易斌
4700米营地处合影,从左到右裂缝、何川、我,背后就是雄伟的布达拉峰北壁 (未完待续) |
本帖最后由 孙斌 于 2013-10-11 00:32 编辑 攀登过程: 7月底,何川和裂缝前往双桥沟攀登女王峰,虽然未成功登顶,但是很好的为此次攀登进行了适应和磨合。之后,他们返回成都休整。 8月2日,我离开北京抵达成都。 8月3日,采购和准备。 8月4日,我一个人租车离开成都,下午抵达日隆,与四姑娘山管理局户外中心主任杨伟泰会合,办理手续,当晚住宿日隆。 8月5日,前往双桥沟王幺妹家,下午前往布达拉北壁下方4400m处观察路线和营地。当晚,何川、裂缝、饼干、阿飞及央视摄制组从成都赶到王幺妹家,与我会合。 8月6日,全体在王幺妹家开会,讨论后初步确定以大岩壁方式攀登。后在王幺妹家外墙上练习搭吊帐、吊拉包、上升器沿绳上升,并且收拾装备和物资,准备第二天上山。
幺妹家的外墙是绝好的训练场所 8月7日,全体出发,由背夫帮助背负装备辎重,至三股水4100m营地,建立大本营。我和何川、裂缝冒雨上升至北壁下方4500米处冰川下方观察路线,并返回4100m营地。由于在对大本营落石风险的判断有不同意见,何川返回双桥沟王幺妹家。
出发的时候,有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航拍设备 8月8日,我和裂缝带领6个背夫将攀登物资沿着头天考察的路线出发上山至4550m处,发现从此处沿冰川前往路线根部的路线落石很多,裂缝密布,非常复杂,基于安全的考虑,让背夫将所有物资留在安全的地方后下撤。我与裂缝经过仔细观察,从此处的岩石上找了一条比较陡峭但是安全的路径,攀登至4700m冰川边缘的岩石鼓包顶部,此处与北壁的根部基本水平,相隔一条宽约150米的冰川,冰川虽然陡峭有落石风险,但已无裂缝,具备通过的可能性。于此同时,何川与从王幺妹家出发,沿着另外一条路径抵达4700米与我们会合,我们慎重讨论了可能的攀登线路和方案,发现之前计划的路线难度巨大,再加上冰川的复杂地形以及准备不够充分,把大量装备物质运到岩壁根部难度太大,于是放弃了Big wall的方式,准备采用Alpine rock方式爬原计划路线左侧的一条夹角裂缝。此夹角裂缝明显、完整且一直连续到顶,5000m高处线路左侧疑似有大的平台,很有可能可以找到合适的露营的地点,这也为我们选择Alpine rock方式提供的一些信心。由于之前没有预计到冰川如此困难和复杂,我们几个只有我带了冰雪攀登装备,因此,我们立即与山下联系,准备何川和裂缝的高山靴和冰爪,以应对陡峭复杂的冰川。之后,我和裂缝返回大本营,何川由于对大本营的落石风险依然无法接受,当天住宿4400m岩石根部一个新开辟的营地。 8月9日,我、裂缝、饼干、阿飞从4100米出发,与4400米的何川会合后,前往4550米装备存放处,根据我们确定的攀登计划,从新整理的装备,并将所需物资沿着之前我和裂缝探出的路线运输到4700m营地,我继续背负大部分攀登物资通过冰川,存放在岩壁的根部,此时央视摄制组也抵达4700米营地并在此住宿此处。何川、裂缝返回4400米营地,我、阿飞、饼干返回大本营,简单休息后,我背着我和裂缝的露营装备抵达4400米与何川、裂缝会合。由于我们的帐篷是双人帐,所以何川、裂缝住在帐篷内,我在外面使用露营袋。当晚,由于与何川就个人可接受的风险存在的较大分歧,发生剧烈的争吵,最终各自妥协,决定8月10日等到高山靴运到山上后,8月11日出发攀登我们确定的夹角裂缝路线。
8月9日运输过程,我在收绳子(饼干拍摄) |
本帖最后由 孙斌 于 2013-10-11 18:51 编辑
8月9日运输时的照片,右上就是我们的目标(饼干拍摄) 8月10日,何川、裂缝回到4100m营地取高山靴和冰川,并休整。由于4700米营地附近需去冰川中部取水,比较危险。我前往4700米营地,帮助摄制组取水,当晚返回4400米营地和何川、裂缝会合,并住宿4400米。 8月11日,早上4点起床,“裂缝”准备拍摄,我和何川做饭并撤营;出发时大雾,走错路到了野人峰根部,赶紧折回,到4700m处营地时,已靠近7点。简单休息并收拾装备,8点离开4700米营地,顺利跨过冰川,抵达岩壁根部,换上攀岩鞋,将高山靴冰川存在岩壁根部。路线第一段看似简单,保护很好,实际上岩壁难度有5.10,何川领攀,看起来爬的一点都不轻松,我的背包里面有12升水,整体重量有18公斤左右,跟攀时比较困难,再加上寒冷,通过难点时右手食指被拉掉一大块皮,鲜血直流,简单处理后继续攀登。 第二段起步是一段俯角的裂缝,何川很利索的Aid通过,后面是通往夹角裂缝起点的缓坡,保护站在夹角缝的根部,有很舒服的平台,利用上升器的辅助这一段我们通过的非常轻松。第三段开始就是漂亮干净的夹角缝,何川继续先锋,交替使用free和aid的方式,爬了约30m。这时天气持续变差,开始下冰雹,被迫停在线路上等待,开始的半个小时大家还信心满满,觉得这是考验服装防水性的好机会。但是冰雹始终没有停的意思,和雨雪交替着持续了2个小时,冰雪在岩壁上迅速化成水,形成很大的瀑布,衣服和绳子都湿透了,彻骨的寒冷,我们也从刚开始的充满信心变成满心的沮丧,无奈之下只得选择了下撤,当天除了大本营留守的老胡,全体撤到了王幺妹家。当晚瓢泼大雨,让我们颇感幸运。
小何在先锋第三段,天气开始变坏 纪录片的制作者我们的搭档裂缝在冰雹中苦熬 (剩余登山报告部分在第三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