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9981

主题

西北

探寻太行山中的古村落——大汖

[复制链接] 查看:129968 | 回复:263
发表于 2013-12-30 16:15 31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斧头 于 2013-12-30 16:18 编辑

探寻太行山中的古村落——大汖

探寻太行山中的古村落——大汖

探寻太行山中的古村落——大汖
发表于 2013-12-30 16:18 3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斧头 于 2013-12-30 16:20 编辑

探寻太行山中的古村落——大汖

探寻太行山中的古村落——大汖

探寻太行山中的古村落——大汖
2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3-12-30 16:20 33 只看该作者
特色的村落。
欣赏支持。
发表于 2013-12-30 16:21 3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斧头 于 2014-1-2 17:12 编辑

3,他们来自何方?

  大汖,起源于何时?先民为何选址于如此偏远的深山?
  据村里的老人介绍,他们都属韩家后裔。居留于此约有“500年”的历史,在韩家到达大汖之前约500年,是由一个在某朝代“出了事”的来自南方的马姓家族避难建造了最初始的大汖。后来“风头过去了”,马氏家族弃寨而去,把大汖转售给了韩家。
  据此,我们如果先放下那个马姓祖先是何朝、何人、出了何事等大家感兴趣的问题。我们就必须先判断这个“马家故事”的真伪性了。
  村中的韩家老人很热情地拿出了韩家族谱。族谱上朔的几代还是比较有限的。没能完全回答我们的问题。
  我们也只能靠自己的观察,去寻找那个马姓家族可能存在过的证据。我们以为大概可以作为曾经有“南方人”长期居住的“证据”的几点如下: 
  一、吊脚楼及吊脚楼模式的建筑。虽然大汖主要建材是石料,但却尽力模仿南方吊脚楼的样式。更有个别建筑,基本上就可以称作“准吊脚楼”。
  二、南方式旱梯田。整个大汖地区,水分蒸发量较小的阴坡宜耕地,可以说梯田密布。给人一种湖北一带农村的感觉。这一现象在陕西的凤堰也出现过。凤堰的梯田最早也是由移居过去的南方人开始修建的。
  三、石匠技艺精湛。石材的巧用方面,应该是南方比北方略胜一筹的。这里虽没找到石雕精品,但那些石拱建筑的精巧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相反,山西一带理应出现的精美砖雕,在大汖却很少见,我们仅发现一处精美砖雕神龛,且从风化程度上判断,年代不是太久远。


探寻太行山中的古村落——大汖

探寻太行山中的古村落——大汖

  由此,我们的看法是,虽未找到是南方人最先建造此寨的“铁证”。但这里也许真的有南方人长期居住的“基因片段”。换句话说,那个“马姓故事”也许会是真的。
5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3-12-30 16:26 35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斧头 于 2014-1-10 12:36 编辑

4,贫耶?富耶?幸福吗?

  就现在的情况看,大汖村的居民无疑是比较贫穷的。
  但历史上曾经的大汖是啥样子呢。我个人以为,这里曾经富足过。相对当时的历史条件而言,大汖曾经是个富裕的村子。
  首先,从耕地上讲。如果2亩地做为最低生活保障耕地,假设鼎盛时的大汖300人,仅需600亩耕地就够了。而我们观察的结果是,在大汖,水分蒸发量较小的阴坡宜耕地几乎都修建了梯田。人均土地拥有量,已远超过2亩。大汖属于单一家族村落,这样的村落不大可能出现极端的贫富分化的,即不大可能出现赤贫的“贫下中农”和极富的“地主恶霸”的。在这样一个人际关系趋于协作,资源分配较为均衡村落,总体而言大家生活应该是相对比较富足的。
  其次,抗战时期(1943年),大汖曾经遭到日军的血洗。日本鬼子在那次屠村后,还从村中抢走了数百只羊和60多头毛驴。毛驴的负载量是很大的,即使最瘦小的阿富汗毛驴,负重也可达80公斤,有些毛驴品种负重达到了120公斤以上。60头毛驴,即便最保守的估计,其运载量,已远远超过了大汖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50年代大汖约有80户,如果逆推的话,1943年,应该是76户左右,户均0.8头毛驴。如果用于耕作,按最保守的算法,每头毛驴日耕作2亩计算,各家的春秋耕作在1周内也就完成了。另外一个角度考虑,单这60多头毛驴的饲料,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除非毛驴能产生更高的效益,否则,毛驴无人饲养。由此推断,旧时,大汖有很多东西运输,它应该是个热闹、富足的村落。
  第三,从村中现有的留守老人们的健康状况看,他们身体的还是比较“硬朗”的。并没有看见我们在秦岭山区常见的遗传疾病(近亲结婚导致的基因退化)。这说明大汖人口的基因是良性发展的。换而言之,他们与外界一直有通婚。而人类学的基因扩散原理和马太效应告诉我们,越是富足的地方,人口的融合、通婚速度越快越频繁。
  第四,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细节可以反映这里的自然环境很宜于人类居住,村里的老人的牙齿都比较好,多数整齐洁白透亮。我们据此可以判断:村里的饮用水水质很好,没对牙齿造成任何不利影响。这与山西的一部分地区不大相同。在山西的运城一带,可以看到不少人因水质问题损坏了牙齿。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的生存环境选址的第一考虑就是水源,这里有优质的适合人类饮用的水源。优质的饮用水使发病率降低,疾病的减少又使得资源浪费降低,人们更富有。实际上,在我们到达后立刻就发现这里的水非常“好喝”,有的驴友已经开始“豪饮”。
  由此,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旧时,大汖虽然算不上人口众多。但这里生活的居民还应该是算幸福的。
1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 十六秒五
3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3-12-30 16:27 3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斧头 于 2013-12-30 16:29 编辑

六、离别大汖

  在大汖小住一晚后,我们次日离开了大汖。
  一大早,前一天已经和我们混熟了的“阿黄”、“阿黑”就等在我我们门口。一直把我们送出了村口。遥望茫茫山峦,我们开始了徒步行程……


探寻太行山中的古村落——大汖

探寻太行山中的古村落——大汖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3-12-30 16:30 3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斧头 于 2013-12-30 16:31 编辑

探寻太行山中的古村落——大汖

探寻太行山中的古村落——大汖
5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3-12-30 16:32 38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斧头 于 2013-12-30 16:35 编辑

七、中岔口——石头城

  在西安出发去大汖前,我曾看过这个村子的照片。但无法确定的拍摄地的位置,因为网上的照片用了网友自己杜撰的一个古怪名字。无法与地图一致。旅游部门更是莫名其妙地把它忽悠成了另一个名称“石头城”,这与地图上的正式地名毫不相干了。在我们徒步从大汖到梁家寨的途中。却路过了我此行想顺便看看的村子。
  中岔口是一个规模上小于大汖的村子。建于陡坡之上。村子完全建在人工堆砌的高大石阶之上。村子虽没有大汖规模大。但局部的漂亮精美却不输于大汖村。这是进入大汖必经的一个村子,也是离大汖最近的村子,应该也属于“大汖”的广义概念。


探寻太行山中的古村落——大汖

探寻太行山中的古村落——大汖

探寻太行山中的古村落——大汖
发表于 2013-12-30 16:35 39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斧头 于 2013-12-30 16:38 编辑

探寻太行山中的古村落——大汖

探寻太行山中的古村落——大汖

探寻太行山中的古村落——大汖
发表于 2013-12-30 16:38 40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斧头 于 2013-12-30 16:42 编辑

探寻太行山中的古村落——大汖

探寻太行山中的古村落——大汖

探寻太行山中的古村落——大汖
2人点评 收起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