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20036

主题

西北

晋蒙陕之行起终点烽火台

[复制链接] 查看:28305 | 回复:247
发表于 2015-7-25 16:17 121 只看该作者

              【晋蒙陕之行起终点烽火台】(9)黄河晋陕大峡谷碛口李家山村


从黄河岸边回到公路。路边村舍前有两老汉聊天,上前打听“李家山怎么走”。人家手向身后山坡一指“往上走2公里”。咱往上一瞧是条不光滑窄窄的水泥路“是沿水泥路走吗?”又问一声。“沿水泥路你就到不了,往上有小路”人家回答。咱不加思索拔腿上山,不一会水泥路接上小土道,明显的上山小道,走着走着,怎么走都觉得这是当地人上山种地的道,回身能见到黄河,穿行在黄土高原沟沟壑壑间庄稼地的山道上,绕了几道山湾,不见村舍,不见人,孤独一人置身于山中,李家山在哪?路有多远?心里没谱。

几度想原路返回重新问路。因为回身能见到黄河,因为知道李家山是面向黄河的,向上並没到山的最高处,于是决定无论对与错,先爬上最高山头,一切也就一目了然。山道又要绕山弯,咱不跟它绕干脆直拔攀七十度左右坡的山头,四脚落地爬上山头平地是枣树林,穿过枣树林接上一条明显小山道,平缓向上,绕一山弯看见前面有房子,心里踏实了可以打听路了。

回身能见到黄河

晋蒙陕之行起终点烽火台


黄土高原沟沟壑壑间庄稼地的山道上

晋蒙陕之行起终点烽火台


发表于 2015-7-25 16:20 122 只看该作者

走到跟前,眼前豁然开朗,咱也不用打听路了,已经站在李家山的最高处。站在山顶远眺,山峰连绵,沟壑纵横,从山底一直到建到山顶依约七十度的山坡,叠置而上十几层窑洞结构房子,活脱一座“立体村落”。村中的山间小路有如蛇行,曲折盘旋于坡壁,高高低低,用条石砌棱,用块石铺面,咱上上下下,走村串门,转悠李家山。李家山的窑洞层层叠叠的,下面人家的房顶,就是上面人家的大院,现在的李家山基本上全是老人和孩子,很多窑洞都锁着锈迹斑斑的铜锁,有的已经完全荒废了。但这里的居民大多居住在自己的祖先发家之时而兴建的窑洞之中,所以这里的明清建筑风格保存的较为完整,这样的村庄,这样的房子,这样建筑风格,估计是世间绝版。

从山底一直到建到山顶依约七十度的山坡李家山

晋蒙陕之行起终点烽火台

晋蒙陕之行起终点烽火台

晋蒙陕之行起终点烽火台


发表于 2015-7-25 16:23 123 只看该作者
晋蒙陕之行起终点烽火台

晋蒙陕之行起终点烽火台

晋蒙陕之行起终点烽火台


发表于 2015-7-25 16:23 124 只看该作者
晋蒙陕之行起终点烽火台

晋蒙陕之行起终点烽火台

晋蒙陕之行起终点烽火台


发表于 2015-7-25 16:24 125 只看该作者
晋蒙陕之行起终点烽火台

晋蒙陕之行起终点烽火台

晋蒙陕之行起终点烽火台


发表于 2015-7-25 16:27 126 只看该作者
晋蒙陕之行起终点烽火台

晋蒙陕之行起终点烽火台

晋蒙陕之行起终点烽火台


发表于 2015-7-25 16:28 127 只看该作者
晋蒙陕之行起终点烽火台

晋蒙陕之行起终点烽火台

晋蒙陕之行起终点烽火台


发表于 2015-7-26 12:50 128 只看该作者
大西北果然壮美
发表于 2015-7-30 10:55 129 只看该作者

隐于大山深处黄土高原的李家山,空灵幽静,高低叠置错落有序。因为黄土高原的土层结构是垂直肌理易崩塌,雨水造成山体滑坡是常有事故,古时起村里就科学地修有石质大小排水沟,水路布局合理,最高落差50米左右,村内道路也不强调整齐划一,因而村内道路该绕则绕,该转则转,似蛇行。民居主体建筑以明清时期以窑洞为主,高低叠置错落有序,窑洞前普遍有廊檐伸出,多数为四合院,较大的四合院都是水磨青砖对缝砌筑,李家山建筑形式多样多种,桥、庙、房、厅、堂、厦、窑、照壁,应有尽有,无论造型、风格、艺术都十分考究,照壁上、门楼上、厦檐上和窑洞门窗上的砖木雕刻,无论人物、山水,花鸟鱼虫、飞禽走兽都很精美。这些无论豪华的清代建筑群,还是穴居生活的土窑洞,无不附着中华民族的灵魂,它确系民族的东西。正如专家们说,这儿的自然风光与人: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它蕴藏着黄土民情风俗和丰厚的黄河文化。1989年,国画大师吴冠中到此惊叹不已,称此为他一生的三大发现之一。“李家山从外面看像是一座荒凉的汉墓,一进去,是很古老很讲究的窑洞,古村相对而封闭,像与世隔绝的桃花源”。

隐于大山深处黄土高原的李家山

晋蒙陕之行起终点烽火台

晋蒙陕之行起终点烽火台

晋蒙陕之行起终点烽火台


发表于 2015-7-30 10:56 130 只看该作者
晋蒙陕之行起终点烽火台

晋蒙陕之行起终点烽火台

晋蒙陕之行起终点烽火台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