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47128

主题

户外经理人

请重视"家文化" ---写给跳店员工

[复制链接] 查看:5380 | 回复:18
发表于 2007-4-9 21:35 1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钓过螃蟹的人或许都知道,篓子中放了一群螃蟹,不必盖上盖子,螃蟹是爬不出去的,因为只要有一只想往上爬,其它螃蟹便会纷纷攀附在它的身上,结果就是把它拉下来,最后没有一只能够爬出去。螃蟹如此,企业也同样,民营企业尤其如此。在我接触的户外民营企业里,如果员工之间、员工与老板之间经常为了各自的利益而相互算计,或明争或暗斗,甚至想尽办法去破坏或打压,久而久之,公司里就只剩下一群互相牵制、毫无生产力的螃蟹。

  由此我想到中国人的“家”。中国人是崇尚血缘亲情的,可以这样说,现在的中国民营企业家可能大多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小的时候,因为家里孩子多,为了“成就”一个孩子,贫穷的父母会无奈地做出选择——培养一个最有潜力的孩子,而其他孩子就只能“让路”。因为手足情深,其他几个兄弟姐妹一般不会有怨言,于是常出现这样的感人场景:或妹妹辍学让哥哥读书,或姐姐打工供弟弟上学。而一旦这个最有潜力的孩子功成名就,一家人的苦难也随之结束,幸福开始慢慢降临在这个洋溢着浓浓亲情的贫穷家庭。

  毋庸质疑,“螃蟹效应”和“家文化”都是可以被企业尤其是户外企业复制的。所不同的是,“螃蟹效应”往往会主动复制到企业组织内部,并呈病毒式传播,但如积恙成疾,必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君子要爱财;爱财要取之有道)而“家文化”则需被动地为企业所复制,而且复制的工程比较复杂,复制的过程也比较长,但却能给企业组织带来好运与幸福。

  相互牵制的螃蟹永远不能爬出一尺竹篓,内斗不断的企业难逃“长不大”、“做不强”乃至一朝崩盘的命运。为什么?

  这其实是一个企业内部伦理的问题,其实质在于企业的文化。企业竞争具体表现为产品的竞争,产品竞争的背后实际上则是企业文化的较量。当员工充满活力地工作时,企业才能享受到来自激烈竞争中的利润,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能力。而要寻找到这种活力,企业老板必要坚守企业内部伦理,努力营造出“家”的氛围。

  所以,在我看来,企业最大的责任首先是对员工的慈善,企业关爱员工、员工厚爱企业才能相辅相成,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没有先对企业员工的慈善,就不可能表现出企业对社会的责任,也就无所谓真正的慈善。

  寻找快乐的老家

  提要:在企业里,包括老板在内,每个人都像在相互“恋爱”,“恋爱”的情趣让企业组织里的每个人都拥有了快乐和激情。

  有一个道理很浅显:企业就是一个家,企业和员工之间不仅仅是简单的雇佣关系,员工其实就是家庭的成员。

  所以,经营企业的关键是经营产品,核心是经营好员工。企业只有坚持“把员工当作第一客户、把员工当作子女”这一企业管理精神,才能由此全面提升企业的各项运营质量。

  而问题是,如何才能为企业、为员工找到一个“快乐老家”?这段时间经历很多事情我认为的解决方案是:构建和谐的“家文化”!

  “家文化”基本定律:

  老板要努力地欣赏自己的员工,同时也努力地让员工欣赏他们的老板,更要让员工学会彼此欣赏。这是防止“螃蟹效应”在企业呈病毒式传播的有效方法。

  老板要告诫自己,不要让自己的成功欲望压过员工的成功欲望。在企业这条大船上,你只是站在一个比较好的位置——船头。至于何时靠岸,借重的还是员工;老板要告诫员工,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在某一时刻都可以成为英雄,只有合理地将一只或者几只“螃蟹”送出竹篓,他或他们才能从外部扳倒竹篓让大家获得生存的机会。

  “家文化”理想状态:

  “家文化”最理想的状态,或者说最高的境界应该是:在企业里,包括老板在内,每个人都像在相互“恋爱”,“恋爱”的情趣让企业组织里的每个人都拥有了快乐和激情。一帮情同手足的员工为他们的“家”——公司,快乐地效力。

  “爱与期待”的力量

  提要:当“爱”与“期待”割裂,“家文化”就只能停留在企业“务虚”的层面而无法真正“落地”。

  塑造企业“家文化”,并非务虚,而是务实。“家文化”塑造并非仅仅是喊口号,搞运动。这要求企业从物质层(产品、办公环境、员工工资)、制度层(规章制度、行为准则)和精神层(价值观、经营理念等)全面规划,从有形中体现无形,用无形强化有形。

  但“家文化”塑造并非可以完全不加选择地复制。民营企业的“家文化”塑造要根据行业特点、地理特点、产品特点等,还要尽可能挖掘出有别于其它企业的文化特征。

  没错,塑造企业“家文化”是有个长期的过程,它甚至可能会因员工的不配合而难产或流产,但这不成为企业拒绝去培育“家文化”的理由,更不是使用强制手段去引导的理由。

  传说古希腊塞浦路斯岛有一位年轻的王子,名叫皮革马利翁,他酷爱艺术,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雕塑了一尊女神像。对于自己的得意之作,他爱不释手,整天含情脉脉的注视着他。天长日久,女神终于神奇般地复活了,并乐意做他的妻子。

  这个简单的故事蕴含了一个非常深刻的哲理:期待是一种力量,这种期待的力量被心理学家称为“皮革马利翁效应”。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感悟到很多,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无论是对待孩子还是员工,皮革马利翁的“爱与期待”的力量,永远比强制与打击要有效得多。

  “以人为本”、“以企业为家”诸如此类的口号我们有些企业呐喊了好多年,可效果如何呢?关键是我们的企业赋予了“家文化”多大的“爱与期待”的力量。对于“家文化”,企业期待了很多年,但却缺少对员工的“爱”或者不知道怎么去“爱”。

  所以,当“爱”与“期待”割裂,“家文化”就只能停留在企业“务虚”的层面而无法真正“落地”。

  有感而发。。。
发表于 2007-4-9 22:17 2 只看该作者
这是一个员工的愿望还是一个理性的评估?
发表于 2007-4-10 10:44 3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vaili 于 2007-4-9 22:17 发表这是一个员工的愿望还是一个理性的评估?


不存在愿望或理性评估来定义      我说了   是有感而发
发表于 2007-4-10 11:32 4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
发表于 2007-4-10 16:02 5 只看该作者
哲理啊!
发表于 2007-4-10 16:25 6 只看该作者
顶起再看
发表于 2007-4-11 09:10 7 只看该作者
理想的工作环境和企业文化,支持一下
发表于 2007-4-11 10:17 8 只看该作者
道理不用说,人人皆知~~~

为何跳槽?不外乎是薪金待遇、管理方式、企业发展前景之间的矛盾……
发表于 2007-4-11 11:11 9 只看该作者
:) 正常啊
发表于 2007-4-12 23:49 10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