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山峰评价 7206米海拔的宁金抗沙,是中国可以数得出的7000米级山峰,基本就只是宁峰和慕士塔格峰两座,因为高度、费用、攀登组织和中国登山的大环境,更多的人去攀登的是慕峰,我觉得对于中国的攀登者,需要有更开阔的视野和更多的选择。网上能找到的攻略并不多,不过对我来说差不多足够了。 西南山脊路线整体攀登难度不是很大,当然是相对于其它7000米雪山,路线以冰雪为主,这是我比较擅长的,我个人较弱的是岩石地形。冬季攀登的难度和担忧在于,大风、低温、三角岩陡坡、高原反应、裂缝、碎石坡。一个人攀登的好处是,自由,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时间安排;坏处是没有人互相照应,同时需要背负所有确保装备和物资。 |
五、攀登概述 这次我选择的是西南山脊路线,主要参考的是严冬冬的“准冬季攀登”,12月初在西藏已经是冬季了,图片较少,思路还有攀登的可行性就由此而来;游梦的“春秋两季攀登宁金抗沙”,图片较多,但时间年份、季节还有冰川变化较大;另外就是徐老幺团队今年最新的攀登,图片太少,他们也无法清楚阐述路线情况,挺遗憾的,少了一个非常好的获取资源。 12.11-01.01 共计在21天内两次攀登宁金抗沙峰,一个攀登周期是七天左右,中间在拉萨市停留十天,这段时间还是一样没有休整好,后面会提到这方面的情况。12.11-12.17第一次攀登到6750米,12.27-01.01第二次登顶了。建立了5950米的C1、6530米C2、6850米的C3三个营地,注意没有BC大本营,大本营一般定义为畜力能到达的高度,商业队将宁金抗沙的大本营设置在公路边上,海拔4950米。但我只有一个人就可以灵活变动,浪卡子海拔4400米,足够适应海拔、交通方便、条件也好些。C2、C3均为雪洞,总共住了五个晚上,雪洞的经验是此行最大收获之一。 |
六、Free solo 单人无保护攀登。我们都知道的攀登的方式有喜马拉雅式和阿尔卑斯式,喜马拉雅式的特点是多次运输、大队伍、长周期,阿尔卑斯式则是小队伍、轻量、快速。free solo属于阿式攀登的一种,但相比于阿尔卑斯方式,少了保护的装备如安全绳、安全带、扁带主锁这些,在更轻量化的同时,可能也更具风险。国外很著名的是瑞士机器尤利,他有一个速攀艾格峰北壁的视频就是无保护攀登;国内则比较少,何川solo过华山南壁,但不是free无保护方式。在整个攀登圈中,无保护攀登更小众,当然我是从简单的山峰开始solo的,难度没有那么大,危险性也在可控可接受的范围内。 |
七、第一次攀登 7000米的风:化身夜叉,企及高贵雪山 这是12号傍晚天黑时想的一个标题,只是在C1的三个晚上,大山的狰狞无时不提醒我,这片神之领域,并不适合凡人。 如果顺利安全攀登,应该除了“艰难,非常艰难,异常艰难”或者“fucking high”无其它形容了,可是事与愿违,没有登顶。
12.09 丽江飞拉萨,票价便宜才三百多。所以义无反顾地带着刚刚新买的装备飞到西藏,而返程机票则不关注,也完全不打折。
12.10 这两天做最后的准备,食物还有气罐。拉萨大部分的物价高,气罐贵了一倍。一直逛到晚上才买到。打包仍然是头疼的事情,无论怎么调整,还是没办法压缩到一个背包里。没有办法,只得多带一个手提袋。 晚上十一点联系上一辆滴滴顺风车,司机是广东老乡,所以没有走滴滴程序。一个插曲,就在确定顺风车,又有一位自称登山爱好者联系我,说是可以送我一段,后来才知道可能只是一个说辞罢了。如果是分享旅程和作伴,我还是很喜欢这种搭车方式,uber 和滴滴确实在改变一些习惯和模式,只不过现在更多的是一种商业行为了。 |
12.11 早上九点出发,司机还要接两个人,从拉萨出发已经十点半。他们只是去羊卓雍措,因此在湖边村子吃完午饭后,老乡司机把我送到浪卡子县城外面(方便搭车),我还得继续在路边搭车前往卡若拉冰川。搭车比较顺利,下午三点就坐上一辆车,顺利送到进山口,距离卡若拉冰川垭口2公里的一个山沟。 今天打算运送装备到高处,然后返回浪卡子县或江孜县,简单休整一下。4点开始向上,一个半小时上升到5250米,之后20分钟速降回公路边。 六点天已经开始昏暗,还以为搭不到车,想着浪卡子或江孜都可以。不一会就搭到前往江孜县的车,不过是花了点钱的搭车。浪卡子距离这个山沟30公里,江孜县更远有70公里,对于第二天的攀登是不利的。原本计划是在江孜县城好好休整,可是仍然拖延到晚上十二点才睡觉。 |
12.12 早上9点起来,等到走出县城外面,已经9点半。一直等了两个小时才搭到车,运气不佳,到进山的山沟已经是中午十二点半。前一段到5250米,带着手提袋一样走不快。后面高海拔、负重45-50斤、大风,走起来特别累,基本走十步歇十步。这一天上升1000米,用时8小时,一直走到天黑。 山脊上路线清晰,中间也有以前的露营台位,想着月光明亮还有风不是很大,继续往上到6000米的位置。打着头灯,看到以前遗留的两顶帐篷时有点意外,呼喊着有没有人,当然没有人,只是留下帐篷。搭帐篷、煮水花去两个小时。这个时候做了一件对的事情,用两个冰锥把帐篷风绳加固了一下。 十二点过才睡觉,不敢加太多衣物,开始有点冷,然后把厚羽绒衣裤都垫在背部底下,总算达到舒适感。但由于这一天太累,睡得很不好。 |
12.13 一夜睡得不够安稳,半夜开始起风,帐篷发出各种声响,后来甚至贴到我脸上身上。就这样醒了睡,睡了醒,中间起来一次,看冰锥固定的绳子没坏,就继续躺回帐篷。天亮的时候猛地感觉帐篷飞起移动,惊起穿衣,背靠着帐篷,很勉强地穿好衣服,探出来一看,冰锥固定的帐篷风绳都扯断了,人和帐篷没被吹飞已是万幸。想起李宗利老师在贡嘎山宿营飞走装备,惊险如出一辙。前车之鉴,所以这次才带了安全带、冰锥雪锥,准备晚上宿营时用来固定自己和帐篷,只是自己偷懒,昨天没有认真做锚点,也没有做一个保护站A住自己。 用扁带和辅绳重新固定了帐篷,帐篷已经在大风中变了形(6级以上),今天是不能再用这个帐篷了。旁边有以前留下的两顶帐篷,一直在这里,看起来稳固一些。我把帐杆卸掉,然后整个帐篷塞进旁边的帐篷里。 躲进这个前人留下的四季帐,风声依然肆虐,懒得煮水,懒得吃东西,就这么无事地干坐着。 又想起了登山的意义是什么。一次次地向上,一次次地冒险,一次次地一个人出发是为了什么?出发前佛珠绳断;嫂子在微信上看到装备后说了一句“你要挂在山上么”,这次雪山是否用大风来告诫我不适合攀登?帐篷差点被吹走,又是一次幸运么?我希望不是幸运,我追求的是力量和能力。在每一次的攀登中,我要更加谨慎。如果不来拉萨,那么我可能又要陷入何去何从的深渊,那种不知所措的不好状态。放弃这次攀登,我将回到焦虑无助。继续攀登,大山无时不展示它的神威,我知道,看见三角岩,我不是很有信心。关键是,这大风不知何时会停。我还有四天的食物和气罐,可是残暴的妖风让人一天都不想停留。 |
12.14 昨晚做了保护站,用扁带和辅绳拉进帐篷里面做了确保,因为帐篷比较稳固,没有在身上穿上安全带,但把扁带绳伸进睡袋里,手随时可以抓倒。依然一夜狂风肆虐,还好这一晚不再受冷,后半夜甚至有点出汗,希望能把感冒的寒气逼一逼,再者困意强烈,就继续睡了。天亮前呼吸困难,低温对喉鼻的刺激严重,还有这个帐篷里的灰尘巨大,真是一点都不好受。 拖到十一点才起,感觉身体状态稍微好点,只是穿衣服,走动一下,还是气喘吁吁。今天的风小多了,甚至有完全没风的时候。这么好的天气,打算往上去走走适应一下。 从12号晚上到C1,月光下的三角岩看起来难以企及。这两天也只是在营地近处走动,庞大的山体给人的感觉是:不可逾越。直到今天好天气往上走,恐惧才化解了些。 冰雪上我比较有信心,雪况良好,12号那天脚后跟磨得发疼,因此较陡雪坡基本都是用前齿步法:25°以上,很奇怪吧?低温大风环境对人的信心产生了作用,已经使用45°才用得上的步法。 三角岩的暴露感太厉害,偶尔刮一阵风也让人心悸,再加上极高海拔,攀得很慢。走十五步休息十五步也是我从没有过的经历。 本来今天想着尽量跨上三角岩,这样无论后面攀登与否,我都能完成自己的两个最高:露营海拔最高5950米,到达海拔最高6300米(阿尼玛卿分别是5850、6282米)。不过就在到达6250米左右的地方,风已经开始大起来了,为了平安下撤,另一方面自己的状态一般,还要保存体能,就放弃了。下撤的时候,暴露感让我选择了倒攀,尤其在一条背隙裂缝前后的地方。 从海拔上升300米,用时3个半小时来看,在这种极高海拔的攀登是异常艰难的。如果从C1直接冲顶,1300米的攀登至少需要13个小时以上,这还只是上升时间。所以看来真的得选择严冬冬的方式,带炉子睡袋垫子,做好在半山上露营的准备。 我没有雪洞露营的经验,其实更偏向于凌晨两点出发,能在一天完成攀登并回到C1,我想这是最理想的情况。这一方面,天气大风环境不允许;另一方面,背着帐篷和全套装备建立C2营地也非常艰难,我早早就否定了。我需要一个极好的天气周期,并且足够长。天气预报是15号一整天风速都在60km/h以下。这可能是我最佳的攀登时间了。 |
12.15 天气预报的窗口期,可能是前一天喝了咖啡,导致睡得晚了,加上一夜的风一直刮到天亮,睡眠质量很差。 闹钟响过了几个,迷迷糊糊地眯睡着,快八点时猛然发现风小了,赶紧起来烧水。 准备妥当出发时已经九点半,这一天的状态很一般,但比前两天好多了。三角岩雪坡是硬雪,中间有一段接近亮冰的雪层,计划时就包括带上确保装备,攀登途中累了的时候可以做个保护站A住自己,可是冰锥雪锥在这种地方完全用不上。能做的就是专注于攀登过程,不要出错。攀上三角岩,还要绕过一个雪坡鼓包,在几个攻略里没见过或者没留意到的一个地方,当然没什么难度,在实际的攀登中判断和选择路线,是一个直接也是有效的学习方式。 下午四点半,到达6530米C2营地位置,7个小时,上升600米,速度不到100米/小时,太慢了些。发现了风吹雪檐状的理想营地,同时考虑到自身状态、天气以及第二天的攀登安排,决定在此过夜。没有雪洞住宿经验也罢,但没有挖掘雪洞的经验则后果严重。以冰镐挖雪洞实在低效率,花了两个小时,还只是完成了仅仅可以弯腰的雪洞,而且让我体能消耗厉害。勉强过夜可用,但没法在雪洞里坐起来,则有一个问题,无法小解。等天黑钻进雪洞后就悔悟,气温极低,要出去解手一次就得多忍受寒冷。 一天的攀登,加上挖雪洞,再加上高海拔的极寒,又累又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