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9108

主题

安庆

《卒子走遍安庆》长篇地方文史资料——卒子游记

[复制链接] 查看:348660 | 回复:1156
发表于 2018-5-22 12:31 281 只看该作者

刘氏迁怀古墓与古枫树——卒子走遍安庆

刘氏迁怀古墓与古枫树

——安庆古墓与古树系列

第1498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位于位于原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的刘氏迁怀古墓与古枫树。图一:刘氏迁怀始祖墓的封土堆


    据了解,怀宁县笃亲堂刘氏是唐朝末期,山南东南节度使刘巨容之后,刘汾公九子汉胜公后裔。安徽安庆怀宁刘氏开宗始祖端三公,是所见资料最早入怀开宗立派的刘氏始祖。图二:刘氏迁怀始祖墓


    怀宁中部有民谣:刘家有瑛瑄(端三公六世孙,刘瑛,刘瑄),郑家有三山(松山公,可山公,立山公),程家有洛川(洛川公),皆怀宁望族。 怀宁刘氏始祖端三公,世居江西鄱阳清塘。为皖承直郎,公遂于元朝中期(约1333年前后),至皖城(宜城今安庆市)为官。后携夫人田氏,子居于怀宁县独秀山之西,今黄墩镇杉林村。图三:刘氏迁怀始祖墓碑

    卒子走访到怀宁县某乡镇时,发现这座迁怀刘氏始祖刘公墓,碑文上刻有清上寿刘公妣……,因碑半截埋入土中,无法辨识,只识得刘公与原配夫人逝世后共同安葬在这个小土坡东北面,墓碑记载坟墓修建于乾隆四十年(1776年),距今二百多年历史。图四:刘氏迁怀始祖墓青石望柱一侧

    这座古墓是非常有特点的清朝早期古墓之一,怀宁县政府应尽快批准刘氏古墓与旁边古枫树被列为怀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图五:刘氏迁怀始祖墓青石望柱另一侧

    清朝康熙乾隆年间,全国动荡地区人口急剧减少,为了弥补人口不足,清廷从江南(安徽)、江西、湖南、四川等地征调人口到一些战乱地区,在这种政策的影响下,大量安徽省安庆地区人口进入北方地区,刘氏始祖也受这这个政策影响,携兄弟长途跋涉,远道迁徙,那时交通闭塞,不知道经历多少苦难到达陕西。图六:刘氏迁怀始祖墓边的古枫树碑记

    随后,在乾隆年间,迁入安庆地区的怀宁县的刘氏始祖渐渐在一个叫“郑家楼”的平畈间落脚生根,繁衍生息。刘氏后裔将迁怀始祖墓安葬在一个小山坡间,坟墓高高隆起,前有二只青石望柱,留有岁月的痕迹。图七:古墓边的古枫树

    就在刘氏迁怀始祖墓左边不远,有一个水塘,当年刘氏后裔认为,从风水角度看,左为青龙,而恰恰古墓的左边低洼没有了依托,为此后裔们纷纷决定,在水塘边种植一棵大概来镇风水。刘氏后裔在古枫树边立碑记载。当年引进这棵枫树,想必也是集族人的深思考虑的,这是一棵红枫树,在安庆地区广泛种植。图八:古墓边的古枫树

    据记载了解,前几年电线电路改造工程,施工队伍想将此树砍伐,却遭到刘氏后裔的极力反对,为此刘氏代表到了安庆市供电局和横江电力公司,找到当时的负责人进行协调,最终才能顺利保全这棵古树,因为这棵古树已经陪伴了古墓二百多年,难舍又难分。图九:古墓边的古枫树


    每到深秋,万物萧索之际,在刘氏古墓边的这棵古枫树因有红枫的点缀而显得生机勃勃。但见古墓与红枫相映、霜叶与秋絮翻飞;沧桑中透着几点浪漫,热烈中带着些许寂寞。有道是“红枫古墓,堪称佳景。”图七:古墓边的古枫树

(本篇完)

2018-05-22

发表于 2018-5-23 17:09 282 只看该作者

崩雪石刻与大石板瀑布——卒子走遍安庆

崩雪石刻与大石板瀑布

——安庆石刻与风景系列

第1499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位于位于原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县级市)的崩雪石刻与大石板瀑布。图片:碧峰村位于大别山余脉中

   桐城的自然景点很多,过去卒子介绍过一部分,今天卒子再次向大家介绍大石板瀑布与崩雪石刻。图二:碧峰村巨石断层如同石板

  大石板名称的由来是大别山余脉特有的一种石头断层样的石板。一块块或卧或立的巨大的石板在会给人一种石头如人工雕刻成石板的错觉。图三:碧峰村的大石板瀑布

  大石板瀑布位于一条绵延狭长的峡谷,有几分幽静、清凉。在这条峡谷之中三道形态各异的瀑布,其中以大石板瀑布最为壮观。图四:崩雪石刻

  我是从后山翻越到大石板瀑布的,中间一条小溪流滩水而过。峡谷清幽,瀑水轰鸣。从后山进入峡谷,能够第一观赏到最为壮阔的瀑水画面。图五:瀑布如崩雪

   沿着小道前行至大石板瀑布前,映入眼帘的是高约近百米、宽约十余米的一道白练瀑布。这就是著名的“披雪瀑”,又名“崩雪瀑”。

图六:碧峰洞

   整个瀑布如“雪”般崩泻而下,瀑练若雪、雪似崩,瀑布从天而下,正如雪崩而下的味道,真正山崩地裂的气势。山崖两侧皆有宋朝人篆刻的摩崖石刻“崩雪”二字立于高崖之上。图七:瀑布像雪崩一样壮观

   据记载,明朝人林胤泸《披雪瀑春游》记录:绝嶂千峰合,清溪一径通。听泉来石上,看竹到山中。瀑布晴飞雪,桃花带晚风。前村归路远,明月影朦胧。这是文字记载。图八:崩雪石刻指示牌

    大石板瀑布由“前瀑”、“披龙”、“后瀑”组成披雪瀑,山溪从山里跌落下来,美景如画。这处的宋朝摩崖石刻,“崩雪”二字,是古人留下的披雪之美的写照。图九:宋朝崩雪石刻

    披雪瀑风景秀丽、大石板名声在外,《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记其胜:“碧峰山,峰峦分列,一洞逶迤。沿涧而人,四方稍觉豁如,倚南一山,壁立千仞,怪石嶙峋,下有四洞,方至洞口,见瀑水悬崖如练。至前仰视,如白鹭之攒集,如风雨之飕飓,即‘披雪洞’也。两旁皆巨石,水啮者利若刃,水凿者深若井,水拭者净若几”、“飞瀑异石,绿荫清潭,堪称负郭胜境。”图十:远观大石板瀑布

(本篇完,原创本不容易,请点击关注或给予评论)

本文作者期待与安庆各地驴友共同探访不为人知的故事!

2018-05-23

发表于 2018-5-24 09:11 283 只看该作者

吴河周冲大屋——卒子走遍安庆

吴河周冲大屋

——安庆古这宅系列

第1500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回首这二十余年的出游与写作,成就了这第一千五百篇文章,而这仅仅只是未来《卒子游记》的极小一部分,未来的路还很长,希望《卒子走遍安庆》得到更多观众的喜爱。今天卒子介绍的是位于位于原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的吴河周冲大屋。图一:远望吴河周家大屋

    宿松县趾凤乡吴河村被列为中国传统村落,又称古村落,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今天卒子介绍的周冲大屋就位于吴河村上游,沿着溪流上游的老宅。图二:周家大屋碎石屋基泥砖砌墙成为特色

   吴河村位于宿松县趾凤乡北角,毗邻太湖县天华镇,属典型的山区村,全村依山畔水。目前安庆市已有的传统村落有很多,如桐城市双港镇练潭村;潜山县官庄镇官庄村;太湖县汤泉乡金鹰村蔡畈古民居、汤泉乡龙潭寨古民居;宿松县柳坪乡大地村、趾凤乡团林村、宿松县趾凤乡吴河村,其中吴河村的古建筑,过去卒子也介绍过一些。图三:周家大屋门前的碎石路基

    吴河村的村落结构,总体南北走向,四周环山,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吴河村现有一条河流由西北向东南横穿而过,村内古居民一十二处,均是依山傍水,自然风光秀美,有古树两棵,树龄均有数百年。图四:周家大屋使用稻草与黄泥制坯砌成的泥砖

    中国传统村落是指民国以前建村,建筑环境、建筑风格、村落选址没有大变动,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经济、社会价值,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具有独特民俗民风,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安徽是个山美水美人更美的地方,安庆又是安徽古建筑集大成者。图五:周家大屋一进大门仍使用了部分青砖

    周家大屋是宿松县趾凤乡吴河村上游的一幢古建筑,始建于明末清初,清朝道光年间由族人扩建重修。整个宅院据说仿“官厅”修建,共三进,其中二道门坊全部用整块的青石建造,故称石门。有大厅、堂厅、天井、水池等建筑有机组成。如今仅存部分老宅。图六:周家大屋堂厅

    周家大屋整体由土坯泥砖建成,很少使用青砖,岁月如梭,经过二百年的风雨,这些泥砖仍然没有损毁。而石门框第一进与第二进都保存较好。主体建筑正屋坐北朝南,主轴线上为三排间结构,东西两边有侧房,与正房以天井连接,惜一部分已经损毁。图七:周家大屋三进

    周家大屋在清朝中期人才济济,算当地富户。时值清廷正处于太平军起义到达宿松时期,此期吴河正处湘军鲍超与多隆阿相互交替驻守地区,吴河当地多支姓氏的族人皆参与招兵买马,聚集抗击太平军力量。图八:周家大屋堂厅背面

    现在安庆地区仍有不少的泥砖屋,这些泥砖屋大多分布于安庆各县的山区或边远的乡村。这些房屋的特点是用稻草与泥制成长方形的砖垒叠而成,使用大块的碎石做屋的墙脚,部分墙面仍使用了青砖,这种整体由泥砖、部分青砖共建成为风格的泥砖屋。这些破旧的房屋,仍然留下漫长岁月的烙印。图九:周家大屋

(本篇完)

2018-05-24

发表于 2018-5-25 09:23 284 只看该作者

石霞法华寺——卒子走遍安庆

石霞法华寺

——安庆寺庙道观系列

第1501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位于位于原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石霞法华寺。图一:远看重修之后的法华寺


   “龙山夜雨,马路西风,法华方竹,玄妙古松”乃古代太湖四大名胜,史称“熙湖四景”。由于它们集古邑太湖秀美的自然风光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于一体,所以虽物换星移而不失魅力,遗迹犹存而具影响。图二:法华寺山门

    法华方竹,主要就是指法华寺周边的风景。法华寺位于安庆市太湖县小池镇石霞村。熙湖四景之一的“法华方竹”,早在唐宋时期就较为有名。图三:法华寺匾额

    唐宋时期,当时的法华寺“层楼翠映千杆竹,庭院松青树满花”。据《太湖县志)载.法华寺香火旺盛得益于“法华有竹,其杆皆方”。

图四:法华寺

    相传,法华方竹潭于西域佛国天竺(今印度),乃唐朝高僧玄奘西天取经带回的宝物之一。玄奘回国后,弟子云游四方,将方竹择地栽种,但成活极少。图五:法华寺内的正法眼藏匾额

    后有一高徒在大潮龙山宫对面山麓遗址建法华寺,又在院内种方竹苗。不知是真有佛祖灵光护佑普照,还是由于龙山夜雨滋润,这异乡奇竹,竟在法华寺内长得茁壮茂盛,郁郁葱葱。图六:法华寺内的石柱础

    南国翠竹,种属繁多,外形圆润,几成一律。唯有这方竹,有梭有角,逢节有黄白色钟乳点,垦得风骨铮铮,确为植物珍稀。物以稀为贵,亦以稀为奇。风雅之士纷纷题刻赞诗于竹杆之上,“久之,形类蝌蚪,早失其形”。图七:法华寺佛光普照匾额

    从清朝游客所存诗句”古刹何年荒草蔓”、“过竹应怜野寺荒”来看,此时的法华寺早巳衰败。尽管清朝乾隆二十一年(1755年),太湖知县吴易峰捐资重建的法华寺,“堂阁楼台,班联似笋’,不乏金碧辉煌。图八:法华寺石柱

   但从清人王大枢游寺所记“寻昔年之方竹,赏今日之奇葩’来看,这时的法华寺虽有奇花异草,但方竹已荡然无踪。新建的法华寺到清末又遭兵毁,后移寺回龙山,虽香火未断,然声名早失。图九:法华寺内的石柱础

    竹的生命力是很强的,按说法华虽毁,方竹应存。法华寺旧址在古火神庙以北、今烈士陵园以南。近百年来,邑人踏遭青山难觅其踪,熙湖父老无不痛惜。“峰回路转行应遍,芳景怡人去复留。”图十:法华寺穿榫结构

    正值法华寺毁、方竹濒灭之际,有官任黄河道的邑人陈竹桥回乡省亲,寻法华旧址而见败竹,感叹唏嘘之余,顿生怜香惜玉之心,随即起根移苗,栽于辛冲家宅。后历经乡人呵护,终使这珍奇竹种得以保存。图十一:法华寺内的下江石雕刻的石柱础

    法华寺重修之后,已经很少有古物件,但寺内的两根石柱却是难得的古物,它们现存于寺庙的大殿内,为两根一米多高的麻石石柱,下方雕刻有连同一体的柱础。法华寺是一处不错的去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过去看一看。图十二:法华方竹

(本篇完)

2018-05-25

发表于 2018-5-26 11:52 285 只看该作者

宝基塔遗址与纪公大和尚坟——卒子走遍安庆

宝基塔遗址与纪公大和尚坟

——安庆石塔砖塔系列和古墓系列

第1502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位于位于原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宝基塔遗址与纪公大和尚坟。图一:宝基塔一侧的山脊

  安庆市杨桥镇位于安庆市北郊约十多公里处,这里是安庆背面的天然屏障,这里风景秀丽,空气清新,是旅游休闲度假最佳之宝地。杨桥是座古镇,安庆人应该要知道它的历史。杨桥过去有座宝基塔,又称簸箕塔,俗称波基塔。宝基塔,历史悠长,卒子简单介绍一下宝基塔。图二:宝基塔如今已经剩被毁的残迹

  沿着杨桥有一条进山石径山溪小路,顺着河溪而上,这条河溪常年水流不断,溪水清澈见底,顺着这条小溪,是一段沿山石坡山路,登上这段小石坡,很多安庆本地和外地的驴友都曾走过这片区域。进山的石坡路很窄,然后能够步入峡谷,峡谷的一边是宣店村,另一边是溪庵村,两边都是山,中间是山涧,陡峭时而弯曲,这条石坡路是杨桥古道,大多石块都是从山涧里的河溪里拾起的石块垒砌而成,已经有数百年历史了。图三:宝基塔遗址处的残瓦碎砖

  大约要行走半小时路程,经过一座小石桥,就是一片竹林,竹叶遮天蔽日,竹林中还有三座被遗弃的房屋,而这片竹园,在百余年前就是“宝基塔”。宝基塔,应是后人口口相传的名称,历史上真实的名称已经不得而知了。这座塔,究竟是石塔,还是砖塔,也无从考证。从竹园的中心位置看,从竹园间那些破碎的青砖遗址看,这座塔应该是座青砖舍利塔,塔基应该供奉着在此修行的和尚的舍利。图四:宝基塔遗址

  为了证实我(卒子)的想法,我在附近寻找着一切能够解答的答案。果不其然,在塔基不足百余米的地方,有一座也许是唯一一座建于清朝道光二年(1822年)的纪公大和尚的坟。图五:宝基塔遗址处的碎青砖

  卒子见过很多和尚坟,但这座和尚坟,从碑文记载略有区别。碑文上记载,茂林堂上,十六世祖,上映下徹,纪公大和尚之墓,附葬上脱下*老和尚,建坟的是二十世孙隆义。这座坟,应该是在宝基塔附近寺庙修行的姓纪的和尚的墓,而宝基塔应该也是在此修行的和尚圆寂以后建起的舍利塔。从逻辑推论看,应该是先有寺庙,后有塔。图六:宝基塔一侧山脊的巨石

  不知从何时起,太平军进驻安庆,安庆周边的寺庙成为了烧杀对象,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军占领杨桥镇,很快这片区域成为太平军军营,在随后太平军撤离时,连同寺庙和这座塔也被损毁,现在唯一留存的就是一个地名,和地上已经长满青苔的碎青砖。图七:宝基塔只剩地名

  宝基塔,建在一处三面环山的一块簸箕地,这块簸箕地是两座小山之间的山冲,经过数代人的垒土建田,这里渐渐形成了面积约上百亩的簸箕地,地面平坦,四处古树参天,中间竹林翠绿成荫,在竹林的屏障下,山脚还有很多梯田,河溪顺山而下,这里渐渐成为杨桥一处僧侣修行之地。图八:宝基塔背后的小山坡

  宝基塔建在海拔约二百米的簸箕地中心位置,想必数百年前,这里应该还有一座规模不小的寺庙。这里不但风景秀丽;还有很多口口相传的故事,据说在明朝中期,此处修建一座大庙,大小房屋有二十四间,都是青砖瓦屋,庙中间有一个大天井,建筑风格典雅大方,庙内供有大小菩萨十几尊,住有五个和尚,这些和天天吃斋念佛,练得一身好武功,经常搭救贫苦之人,广受民间好评。理性的分析看,这个传说基本不太靠谱,寺庙建于何时已经无从考证,但从现在的屋基看,过去建有几十间寮房应该是真的,由于僧人众多,大德高僧圆寂以后,其子弟为其建起砖塔或石塔,也应该是符合逻辑推论的。图九:宝基塔寺庙中修行的纪公大和尚墓

  山下百姓谈起簸箕塔,和以前这座寺庙,大多是带着个人胡猜乱讲的成份。但从安庆历史资料看,这里曾建有一座石(砖)塔,六角形,高七层,约七米,相传这座石塔原来叫“报恩塔”,塔座底下,是古代一位高僧死了,他的肉身遗体打坐在一个瓦缸里,埋葬在这塔底,这位高僧他一生救苦救难,专做善事,为了纪念他,报答他,才做这座石塔或砖塔,随之取名“报恩塔”,后来时间长了,由于当时没有刻名,没有文字记载,人们看这塔有簸箕那么粗,且如簸箕那么圆,就把“报恩塔”谐音成为“簸箕塔”了。太平军占领安庆期间遭受烧毁,已成为历史传说了。图十:纪公大和尚墓碑“茂林堂上”与“十六世祖”字样

  再以后,附近的百姓又在这片废墟上重建了一座庵,里面供了个“娘娘”菩萨,雕刻十分精致,穿戴着真人衣帽,栩栩如生,天天香火不断,很是显灵,几乎每日都有过往客人前来烧香求签,可惜这菩萨在文革时期被烧毁,此庵也毁于一旦。图十一:纪公大和尚墓碑局部

  如今,再到这片竹园里,仍然能够看到破碎的瓦砾和断裂的青砖。看着这些遗址,再看一看纪公大和尚的坟,宝基塔这个传说,应该让更多喜欢历史的朋友去考证、去研究。图十二:纪公大和尚墓碑局部

(本篇完)

2018-05-26

发表于 2018-5-27 17:54 286 只看该作者

长胜关烈士墓与纪念亭——卒子走遍安庆

长胜关烈士墓与纪念亭

——安庆近代革命系列

第1503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位于位于原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的长胜关烈士墓与纪念亭。图一:长胜关烈士墓

  长胜关烈士墓与纪念亭位于安庆市潜山县牌楼乡云峰村,“长胜关”又名“卡子”,云峰村过去是潜山至太湖的必经之路,过去卒子曾向大家介绍过长胜关在清朝太平军与清军交战的历史。在长胜关、花山尖,仰天庵崇山峻岭之间留下了大量的抗战遗存,烈士墓达十处之多。“长胜关”建在山势险要的高处,这里地形独特,是该处进入大别山的唯一通道,有卡住咽喉之关口。图二:长胜关烈士纪念亭

  长胜关,是古代设置的一个关隘,过去关隘总会设在山峰之间的陡峭处,潜山县横中乡至牌楼乡,是山水相连的两个乡镇,这里在过去曾设有关卡。有战事或非常时期,进去关隘的行人和随身携带的物品都要检查。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军占领潜山时,曾在关上建有瞭望亭,瞭望亭上设瞭望兵,能够及时通风报信。图三:长胜关烈士纪念亭上的挽联

  在长胜关上为革命牺牲的烈士。据长胜关烈士墓碑文载:“长胜关建造于太平天国年间,历史上战事频繁。抗日战争期间关上大小战役数起。为抗击日寇,牺牲烈士达百余人。新中国成立后为深切缅怀革命先烈,追忆烈士的丰功伟绩,当地政府把抗战期间**部队阵亡的十三位无名烈士遗骸,集中安葬并建墓于长胜关内。”图四:长胜关烈士墓碑文

  抗战时期,大别山一带是保卫武汉外围重要屏障,安庆市潜山县黄铺镇牌楼乡是守卫大别山的重要门户。1938年,中国军队在此驻重兵防守,保卫大别山,保卫大武汉。同年夏,日军侵略军第六师团波田支队和坂井支队数千余人,先后两次向我王家牌楼一号防线三角包等驻地发起疯狂的进攻,双方苦战数月,给凶顽的敌人以重创。国军以一个师的兵力,击破日军一个旅团,让敌人胆战心惊。中国军队亦付出了重大的牺牲。图五:长胜关烈士墓

  2014年,为更好地传承先烈遗志,弘扬烈士的革命精神,潜山县拨付了专项资金,修通了牌楼经长胜关至横中的公路,并对年久失修的长胜关进行了保护性修复。为后代子孙建造了一处意义深远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胜地,昭示了日冠侵华罪行,传涌着中华民族抗敌精神。图六:长胜关烈士墓原纪念碑

  如今的长胜关,每逢清明、年关前来这里献花祭拜英雄的人们很多,有学生团体,社会游客,还有许多的当地村民。关上鲜花四季呈放,凉亭为上山的人们提供休息地,暮体庄严,碑文凄惨,令人敬拜。图七:长胜关烈士墓

(本篇完)

2018-05-27

发表于 2018-5-28 10:53 287 只看该作者

司空郑氏宗祠——卒子走遍安庆

司空郑氏宗祠

——安庆祠堂系列

第150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位于位于原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的司空郑氏宗祠。图一:从治溪看司空山

   位于岳西县冶溪镇,有一个九老亭。九老亭坐东北朝西南,全部以石料建成,后期卒子再向大家介绍,其西南方向石柱上刻有楹联一副,联曰:“谈笑讴歌,坐亭中无非乐地;栖迟偃仰,看栏外都是闲人。”图二:远望郑氏宗祠

   亭檐内侧有文字记载,大意为:清朝乾隆年间,白石坳郑氏嫡堂兄弟爵一、伦一、象一、柳一、恒一、德一、明一、纯一、符一等司空九位老人“俱年逾八十,同举乡耆,钦赐登仕郎八品顶戴,绢帛米肉荣身”,后裔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建石亭以志其事。图三:郑氏宗祠的宏伟

    这九位老人,就是今天郑氏宗祠的宗亲郑家九老。图四:郑氏宗祠门头  

    郑氏宗祠位于岳西县冶溪镇司空山村。图五:近看郑氏宗祠

    据了解,“郑氏嫡堂兄弟九人长期生活在鸟语花香、茂林修竹的司空胜境,加之遇客则奉茶引路的良好德操,被世人尊称为“司空九老”。听族内老者说,正面亭檐石板上曾有道光皇帝钦赐建亭时留下的“皇恩钦赐”石匾。”图六:郑氏宗祠门前的抱鼓石

    清朝,一个家族能同时出现九位长寿老人,除遗传基因外,还应有冶溪山清水秀和居民心胸豁达、生活悠闲等原因吧。图七:郑氏宗祠堂厅

    据相关资料记载,元朝时期,大江南北兵荒马乱。郑元世居徽州婺源县,生三子均为元朝总镇之职,长子郑兴一任闽南总镇,次子郑兴二任中州总镇,季子郑兴三任杭州总镇。图八:郑氏宗祠“鸿案长春”匾额为清朝登仕郎郑邦才所立

    元朝末期,时逢天下大乱,徐寿辉、陈友谅领导的天完红巾军,占据了皖浙赣等省,郑氏三总镇奉命征剿。后来起义军推翻了元朝统治,三兄弟各奔东西。图九:郑氏宗祠先祖神位

    郑兴一定居霍山县西土塘夹竹河,其孙郑永宁任河南道,定居河南省。图十:郑氏宗祠“根本地”匾额

    郑兴二居霍山县东流河郑家畈,其孙郑永孝为皖省督抚令,定居潜山县;郑永考为太湖县教谕,定居太湖县。图十一:郑氏宗祠“源远流长”匾额

    元亡后,郑兴三不愿在明为官,时天下未稳,流寇作乱,他在岳西县长春岩立寨(又名长春老寨)保境安民。图十二:郑氏宗祠木雕精美

    长春寨位于今岳西主簿镇与石关乡交界之二祖山,海拔1365米。此处原为潜山至霍山之交通要道。寨南有英山关,北有棋盘岭,形势险峻。图十三:郑氏宗祠先祖神位

    郑兴三遂定居霍山县,葬于霍山县城小南门外菩萨庵。其妻万氏安葬于婺源祖居地。郑兴三事迹载于府县志,其坟称“元总戎墓”。 郑兴三之子郑普志葬于霍山县胡家河东凤形;孙郑永忠葬于黄尾镇阔滩河龙门口。图十四:郑氏宗祠皇恩钦赐

    明朝英宗时,霍南郑氏第五代孙郑澜,诰封奉直大夫;清朝时,郑时顺,为岁进士(岁进士——因皇家有庆典,特增设的考试,也称恩科)。图十五:郑氏宗祠“博文匡道”匾额

    清朝康熙初年,霍南郑东泽曾前往婺源县合修族谱;康熙六十一年,再次与婺源合修。霍南郑氏以郑兴三为迁霍一世祖。图十六:郑氏宗祠“劲节长春”匾额

    1989年,岳西县霍南郑氏修成“敦本堂”支谱。郑氏于光绪癸未年(1883)在黄尾平等村修建宗祠(后期卒子再向大家介绍黄尾郑氏宗祠),郑氏宗祠为徽式建筑,院落重重,大柱林立,气势恢宏。图十七:郑氏宗祠匾额

    郑氏发源于荥阳角檀山下,郑桓公、郑武公、郑庄公自关中走向中原,落脚荥阳大地。荥阳人在这里开辟襄城遗址,这里便是郑文化的精髓。图十八:郑氏宗祠堂厅

    司空郑氏宗祠卒子个人认为应该是明朝晚期至清朝时期修建的古建筑,历经三百余年的沧桑,艰难地保存下来。祠堂规模较大,威严庄重,雕梁画栋,大门前两只青石抱鼓石,门头的青石匾上镌刻着刚劲有力的“郑氏宗祠”四个大字。图十九:郑氏宗祠的马头墙

    整个建筑为砖木结构,三进,共十根硕大的木柱巍然屹立,气拔上穹,左右两厢皆为抬梁式建筑,梁中斗拱做工精巧。上殿中木雕供台,同样昭示着该建筑的悠久历史。正中上方醒目的“根本地”三个烫金大字,显示着这里就是郑姓居民寻根问祖、商量大事之地。图二十:郑氏宗祠“慈竹长春”匾额

    安庆地区两座郑氏宗祠,目前均在岳西县,这支郑氏据说来自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古徽州府)郑村镇郑村村,是郑氏的祖祠,其祖上是元朝著名学者、教育家郑玉(人称“师山先生”)。图二十一:郑氏宗祠“寿庆高*”匾额

    司空郑氏宗祠木雕和石雕精美,砖雕则主要在门楼和屋脊上,这座宗祠历史久远,建造古老。雕刻精美,图案多样,在安庆地区卒子跑过的四百多座祠堂属中上等,充分的体现了霍南地区劳动人民智慧和丰富的创造力。图二十二:郑氏宗祠

(本篇完)

2018-05-28

发表于 2018-5-29 08:37 288 只看该作者

安庆市第一工具厂第一门市部——卒子走遍安庆

安庆市第一工具厂第一门市部

——安庆近代商业系列

第1505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位于位于原安徽省安庆市大观区安庆市第一工具厂第一门市部。图一:工具厂门市部一侧

    清朝鸦片战争以后,古城安庆进入了近代,同时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大变局,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列强经济侵略,全都深刻影响着安庆经济的发展。太平军被镇压以后,曾国藩在安庆创办的中国近代一系列全国第一的洋务企业。图二:安庆市第一工具厂第一门市部

    作为长江北岸商业重镇及清初的安徽省会,安庆的商业发达,一些重要集镇也逐渐繁荣,安庆城较大的钱庄、当铺、绸缎庄、布店、纸坊、茶叶店、南货店皆为徽商开设,桐城、潜山、太湖、宿松、望江、贵池、东流等县,均有徽商开设的店铺或与徽商有贸易往来。图三:保护性建筑

    清朝光绪二年(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规定安庆为外国轮船停泊码头, 清朝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中英续议通商行船条约》规定增开安庆为商埠影响最为深刻。在这个时期安庆逐渐出现了近代工业企业,其形式有官办、官督商办、外商企业、民族资本。图四:清朝光绪年间生产的小青砖

   这一时期安庆先后出现的近代工业企业有安庆内军械所(1861年)、火药局(1866年)、怀宁官用电政局(1875年)、造币厂(1876年)、安徽省制造厂(1907年)、安徽省会电灯厂(1909年)等。卒子今天介绍的安徽省第一个现在手工业工厂——安庆市第一工具厂第一门市部。图五:安庆市第一工具厂第一门市部

    安庆市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境内矿种主要有铜、铁、金、银、钼、铅、锌等。据统计,安庆有各类矿产资源七十余种,品种全,品质优,为安徽省之最。图六:安庆传统手工业向近现代手工业转型

    清朝咸丰三年(1853年)二月,石达开率太平军占领安庆城。此后安庆成为太平军和清军反复争夺的城镇,直到1861年9月5日曾国荃率湘军才夺回安庆城。随即曾国藩来到安庆,随后曾国藩在安庆设立内军械所,拉开了中国近代军事工业的序幕。图七:传统手工业工具

   大家都知道安庆内军械所,卒子在十几年前游记的开篇就是以安庆内军械所开始介绍,如今已经走过十几个年头,但作为安徽省会,安庆当时工业从过去的手工作坊转型到近现代机械加工,仍然是从基础工业开始。图八:传统手工业工具

    曾国藩从创办内军械所的目的应该是提供军需,用的也都是传统的方法。而当时,作为基础工具都落后,那又怎能制造出了我国第一台蒸汽机,试制成功了第一艘木制机动轮船?图九:门市部

    光绪年间,安庆开始了近现代基础工具的规模生产。在设备简陋、资料缺乏、无洋匠指导,安庆近现代工业基础工具就这样的开始了生产。图十:窗户

    从安庆内军械所到安徽省会电灯厂,安庆的基础工具一直是这些近现代企业生产的命脉,安庆市第一工具厂最初在哪儿,不详,随后几经搬迁现在在安庆西门玉琳路,位置大概在今天安庆市里仁巷口。图十一:传统手工业工具

    安庆近现代工业艰难的迈开了步伐,从引进柴油机引擎、冲床、封机、滚筒车、剪刀车、车床等机械设备开始,安徽省众多的第一从安庆市生产出来。在民族资本发展的如火如荼之际,官僚资本也开始在安庆出现。图十二:门市部为二层小洋楼

(本篇完)

2018-05-29

发表于 2018-5-30 08:46 289 只看该作者

程岭天头山营盘寨遗址——卒子走遍安庆

程岭天头山营盘寨遗址

——安庆军事遗址旧址系列

第1506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位于位于原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晋熙镇程岭村大屋组天头山营盘寨遗址。图一:营盘寨建在崇山峻岭之间

    营盘寨位于太湖县晋熙镇程岭村大屋组天头山山顶下面一处小山坡上,与天头山山顶还有一段距离。营盘寨一侧有一条山路连接太湖县晋熙镇村程岭金鸡组九龙寨遗址。图二:清军湘勇与太平军剧照和真实历史照片

    程岭村是晋熙镇最偏远、海拔最高(平均海拔600~800米)的地区之一,卒子曾多次到访。这里地势险峻,山陡路险,在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军占据安庆时期,充当了太平军与清军交战桥头堡的作用。图三:营盘寨

    营盘寨是太平军在安庆地区太湖县建成的山寨之一,是安庆地区县境内的一个重要军事据点。遗址上的寨墙用石料堆砌而成,现存两门。当卒子到访这里时,营盘寨已经残垣断壁,卒子将探访的太湖、宿松、岳西、潜山等的山寨,结合有着历史资料,再用自己的感触去描述古寨雄风、传承历史记忆。图四:从营盘寨半山腰看下面的乡镇

    清朝咸丰年间,清军与太平军在安庆展开了多年的战争。太平军为保存实力,常常将驻军藏于山间。营盘寨位于天头山之上,可俯瞰全晋熙城,还可远眺程岭村,一边可遥望九龙寨,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军事据点。程岭营盘寨建在山顶,使用了太湖程岭山上的石头建设而成。图五:营盘寨石寨墙

    天头山营盘寨遗址位于晋熙镇程岭村大屋组。寨墙用石块垒砌而成,山寨原有东、西、南、北四门,现仅存东、西两门。不过,卒子也未找到寨门的具体位置。走在营盘寨间,一种很原始很纯朴的意味,让人自然地想起当年太平军在安庆的岁月。图六:营盘寨石寨墙

    太湖县晋熙镇村程岭大屋组天头山营盘寨遗址座落于晋熙镇程岭村西北角海拔七百多米的山顶部,山寨是太平军建于清朝中晚期,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图七:营盘寨与天头山的唯一通道

    整个山寨建筑石墙相连相牵、自成一体、保存较为完好,这里不仅景致优美、环境幽雅,而且地处要道、控制程岭能够有效控制周边数里山区,失控后又能消失在层峦叠嶂、群山连绵的大山之中。图八:营盘寨建在天头山山顶的悬崖绝壁上

     卒子之前已经介绍过很多山寨,但营盘寨尚未介绍。营盘寨位于安庆市太湖县的崇山峻岭之间,咸丰年间,太平军在安庆周边建起很多山寨,仅岳西第三次文物普查就有四、五十处之多,太湖仅太平军建立的山寨达十七处。据省文物局考古专家公布的太湖县境内的十多处军事遗址均依山而建,因地制宜,易守难攻也对太湖的山寨进行了研究,他们报告说太湖有太平军山寨十四座。图九:营盘寨一侧

    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军军收复了安庆附近的多座城池,作为安庆的屏障,一直进行着常年的守军和防备,太湖县是安庆府六邑之一,地理位置又处中心,背靠大别山山区,与周边的湖北省、江西省山水相连。图十:营盘寨石寨墙

    太平军在石达开和陈玉成在安庆的驻军经营,将整个太平军以太湖、岳西、潜山一带呈多点扇形分布,在随后的岁月里太平军一方面与捻军龚部队在太湖县附近联合,另一方面与驻守在周边的宿松县以及江南一带的曾国藩周旋。图十一:营盘寨局部

    清军中的湘勇部队在咸丰年间制定了与太平军斗争的多套方案,这些方案有些是直扑太平军营垒,有些是与太平军短兵相接,曾国藩与其弟曾国荃素以深挖壕沟、广积粮草为精通,湘勇常常能够深沟固垒,开挖长壕,以围为攻。以后,卒子再介绍更多的安庆山寨。图十二:营盘寨悬崖绝壁

(本篇完)

2018-05-30

发表于 2018-5-31 08:33 290 只看该作者

青石门墩石与汉白玉雕石坊石狮——卒子走遍安庆

青石门墩石与汉白玉雕石坊石狮

——安庆石构件系列

第1507篇

图、文:过河卒子


一、青石门墩石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位于位于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小二郎巷圣教主座堂内的一对青石雕门墩石。图一:汉白玉雕刻的虚弥座(或是牌坊构件)

    门墩是传统民居的一部分,过去在大户人家大门底部,起到支撑门框,门轴作用的一个石质的构件。托住门扇转轴的墩子。用木头或石头做成。大户人家的石制门墩常常伸出门外,雕成各种形状。卒子今天向大家介绍这样一对青石雕刻的石门墩。图二:汉白玉雕刻的虚弥座纹饰

    据说,这对门墩石有着不平凡的身世。这不是一对普通的门墩石,呈箱式形状,青石材质。后有插板横槽与门轴孔。前部有精美雕刻图案。图三:青石雕刻的图案

    这对门墩石上雕刻着精美的装饰性的图案。有的人为了使门墩更加引人注目,图案丰富。其中一只门墩石图案是一只鹿与飞鸟,还有云朵与梅花。图四:精美雕刻

    门墩石图案丰富,主图案是一只梅花鹿,后衬托的是假山,天上云朵,一侧有梅花与青竹。天上飞来飞鸟。其喻意深刻,底坐是虚弥纹案,两侧是竹节图案。图五:青石雕刻的梅花鹿角度分明栩栩如生

     门墩石主图案的梅花鹿,角度分明,虽然经过百余年岁月的洗礼,去依然栩栩如生。梅花鹿的两角与耳部图案比较过大,有些头重脚轻之感,却依然生动可爱。图六:青石雕刻的年年有鱼(余)图案

    这只门墩石下方有须弥座,方箱形,多种寓意的形状,方箱三面都刻有不同的纹样。使用了一块整青石雕刻而成。这一侧是年年有鱼(余)之意。图七:另一只门墩石雕刻的图案

    据安庆研究文史的学者对卒子讲述,这是松树、假山、猴子与蜜蜂。寓意是松石封侯。古人希望做官能够封到爵位,石上封侯,怀抱一只小猴,身后还有一只小猴,意思是多子多福。图八:蜂猴寓意封侯之意

    卧松蜂猴等图案,是过去封建社会里对读书人的一种吉祥寓意。图九:门墩石侧面依然是年年有鱼(余)之意




二、汉白玉雕刻石坊构件


    现在的老城安庆,随着棚改造和拆迁,门墩石越来越少,这种地方石刻艺术应该向广大市民公众展出。图十:汉白玉雕刻的牌坊石狮抱鼓构件

    安庆传统建筑中,牌坊算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牌坊要立住,两侧需要支柱支撑,而过去的建筑常常将支柱雕刻成倒爬狮和抱鼓石,它是传统建筑牌坊的主要构件之一,是古建筑工艺的精华部分。图十一:汉白玉雕刻的牌坊石狮脚部细节

    牌坊,不是什么人都可以立的,它需要身份、地位和象征,而使用汉白玉制作牌坊,应该等级不低。抱鼓石常常代替战鼓的做法。抱鼓石有击鼓、升堂、听政之意,一般只有衙门或宦官之宅门方可放置,还有就是寺庙。图十二:汉白玉雕刻的牌坊石狮抱鼓构件位于光彩大市场二期二楼一户商家门前

     明清时期,安庆有着举不胜举的石牌坊与石牌楼,出现了一大批雕刻精品。今天卒子介绍的这对石构件,卒子猜想可能是明清两代牌坊的构件,这座牌坊规模宏大、艺术精湛。图十三:汉白玉雕刻的云纹与寿纹

    这对汉白玉雕刻的牌坊石狮抱鼓构件长五十公分,宽二十公分,高一百五十公分左右,为明朝或清朝的汉白玉白矾石长方云纹底座,整体呈外翻喇叭口,浅浮雕卷云纹。图十四:汉白玉雕刻的石狮局部

     这对汉白玉雕刻的牌坊石狮抱鼓构件,位于安庆经开区光彩大市场二期二楼一户商家门前。希望有关方面,能够将安庆历史文化的物品,妥善保管,加大保护力度,为安庆百姓的子孙们能够看到安庆先祖的智慧结晶留一丝真品。


(本篇完)

2018-05-31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