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9111

主题

安庆

《卒子走遍安庆》长篇地方文史资料——卒子游记

[复制链接] 查看:349791 | 回复:1156
发表于 2019-2-19 11:09 481 只看该作者

枞阳县麒麟镇岱鳌山天龙寺上院与下院——卒子游记

麒麟岱鳌山天龙寺上院与下院

——安庆寺庙道观系列

第1696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原安庆市枞阳县麒麟镇岱鳌山天龙寺上院与下院。您的支持就是给予评论!

    岱鳌山在原安庆市枞阳县麒麟镇的西北角,位于枞阳县境内。因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山脉从这个丘陵地境内突兀而起,宛如一头巨鳌,故称岱鳌山。

    岱鳌山位于原安庆市枞阳县、安庆市桐城市(县级市)、合肥市庐江县三县结合部,主体在枞阳县麒麟镇。东南走向,在绿荫覆盖、峰平坡缓的丘陵地带突兀而起,它有九座山峰对着大凹口,逶迤蜿蜒,山势削断,岩峭如壁。

    岱鳌山其最高峰为龙王顶,海拔270米,宛如一头巨鳌。

    传说岱鳌山远古时期是东海之艄,因秦始皇得神鞭兴起,赶山填海,东海龙王十分着急。与鸿钧老祖商议后,派遣栖歇在海滩上的一头巨鳌化成了一条山脉,即今日的岱鳌山。

    岱鳌山因神化成,任凭秦始皇如何驱赶,总是岿然不动。秦王大怒,猛抽三鞭,山被打开了三个缺口,即今山东部的大凹口(又名大化口)、小凹口和山西部的杨眉山口。

    大凹口东,山分二峰,一高一矮,形如出土竹笋,钻天而立,其高的一峰叫龙王顶,是岱鳌山的最高峰,峰之巅,矗立着一座寺庙,名曰龙王庙。

    方圆数十里的乡民,将它看作气象预报台,民谚说:“龙王庙招云,晴天要转阴”。今天卒子介绍的天龙寺上院就建在山顶上,下院建在山腰处。

    龙王顶位于大凹口东,分为两座山峰,形如笋竹,钻天而立,最高峰叫龙王顶。

    龙王顶峰之巅建造一座庙宇,名“龙王庙”,现叫“龙天寺”。此峰气势宏大,犹如巨鳌之头,翘首向上,吞云吐雾,当地农民把它看做气象报告,素有“龙王顶招云,不是下雨就是转阴”的谚语,登龙王顶之巅,俯视环山,犹如东海波涛翻滚,蜃楼烟树,异彻神奇,亦犹如蓬莱仙境。

    山脚之下,庐江县乐桥镇、泥河镇、罗河镇、枞阳县钱桥镇、麒麟镇,五镇风光尽收眼底,美妙风光犹如一幅美丽山河的风景画卷。

    龙王顶峰之左侧是簸箕山谷,谷侧峭立三座石壁,谷深百丈,中间石壁上,滋生出一块人头巨石。威武山峰之南,有三座小峰,形如马鞍,故名“马鞍寨”,明末农民起义军曾在此安营扎寨,至今寨迹尚存。

(本篇完)

发表于 2019-2-21 16:37 482 只看该作者

桐城市(县级市)罗岭镇狮岭村孝子牌坊雕花精美残件——卒子游记

狮岭孝子牌坊雕花精美残件

——安庆牌坊系列

第1697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县级市)罗岭镇狮岭村孝子牌坊雕花精美残件。您的支持就是给予评论!

    位于狮岭村一处废旧的角屋边,有这样二段汉白玉石雕刻的老牌坊方柱,让卒子对此充满解开其神秘色彩的愿望,今天就简单说说这二段牌坊的立柱故事。

    每一座牌坊都是一部立体的史书,每一座牌坊都承载着一部厚重的历史,每一座牌坊都饱蕴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元素。狮岭村的这二段牌坊雕花残件就是这样的例子。


  牌坊不仅是一种装饰符号和模式语言,也承载着无数个动人的故事,蕴涵着一种独特的文化精神。牌坊是中华文化的象征之一,滥觞于汉阙,成熟于唐、宋,至明、清登峰造极,并从实用衍化为一种纪念碑式的建筑,被极广泛地用于旌表功德标榜荣耀,置于郊坛、庙宇,以及宫殿、庙宇、陵墓、祠堂、衙署和园林前。

    作为一种独特的纪念碑,它不仅建筑结构自成一格,别具风采,而且集雕刻、绘画、匾联文辞和书法等多种艺术于一身。“每一座石牌坊都是一件石雕工艺品。” 一般来说,牌坊的建造意图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功德牌坊;二是贞洁道德牌坊;三类是标志科举成就的,多为家族牌坊,为光宗耀祖之用;四类为标志坊,多立于村镇入口与街上,作为空间段落的分隔之用。

  狮岭孝子坊亦是如此。它巍峨耸立着一座建于清朝某个年间的钦赐孝子牌坊,它古朴典雅,飞脊挑檐,错落有致,蔚为壮观。据卒子估计狮岭孝子坊,为青白石坊。查询清朝的《桐城县志》均未找到此段历史记载。

  现孝子牌坊的历史,只是卒子从当地老人嘴中口述得知,该坊为孝子坊,原高约十米,宽约六至七米。主体由四根石柱、三根横梁搭建而成。有一个正门、两个侧门,辅物有石座、石狮、透花窗棂、飞脊挑檐、铁钩铜铃等。

    石坊正面中门上刻“皇清钦旌孝子某某”官样,匾书“孝子坊”,下面有落款。左右侧门,有石狮四对,雌雄相视,威风凛凛。上、中、下梁额分别刻有图案。这些图案栩栩如生,令人拍案叫绝。遗憾的是石坊“圣旨”等雕花石件均被毁。

    现存二段雕花残件为回纹透花、宝瓶纹饰。想必当初肯定是飞脊高翘,十分壮观。它的雕刻艺术之精湛,建筑结构之严谨,令人折服。这座已有百年历史的牌坊,现仅存这二段雕花石残件了。狮岭孝子坊在建立之初是何等华丽之坊,恢宏的气势,鲜活的故事,和无不在的“百善孝为先”的优良传统。


(本篇完)

发表于 2019-2-25 11:37 483 只看该作者

黄梅县大河镇元朝灵润桥——卒子游记

大河元朝灵润桥

——安庆周边古桥系列

第1698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接壤的黄梅县大河镇元朝灵润桥。您的支持就是给予评论!

    隋朝开皇十八年(公元598),改新蔡县为黄梅县。因县境北有黄梅山、黄梅水,主要是因为黄梅县位于大别山南麓,长江北岸,湖北东部边缘,鄂赣皖毗邻地区,东邻安徽宿松县,西接武穴,北连蕲春,南与九江市隔江相望,素有“鄂东门户”之称。

    黄梅灵润桥亦称花桥,位于黄梅县四祖寺破额山出水口的石鱼矶上。元朝至正十年(1350年)由四祖寺住持祖意禅师募缘修建而成。原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已升级。

    灵润桥为单孔石桥,东西走向,宽约6米,长约20米,拱高3.2高,孔净跨7.35米,桥上建有廊屋5间,抬梁式构架,廊屋两端为砖砌八字牌楼门,墙壁绘有各种花鸟图案,桥下石矶上有唐宋以来历代文人墨客的题字石刻二十余处。

    唐朝书法家柳公权书“碧玉流”石刻和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破额山前碧玉流”诗刻最为珍贵。桥下泉水经石矶直泻深壑,构成“瀑布岭头悬,碧空垂白练”的壮观景象。柳公权是卒子非常敬仰的先贤之一。

    灵润桥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四祖寺门前停车场前缘的龙头石悬崖之巅,这里是破额山南坡诸水汇聚幽黛河出山之锁口。春夏雨季,山水倾注、狂涛澎湃如黄龙直泻崖下,出入山路为之阻断,乡民从鲁班亭绕道寺院背后翻越青龙岭避河而行。

    元顺帝至正十年(1350年),四祖寺住持祖意庭柏禅师募缘建造石拱巨桥“灵润桥”。此桥为单孔纵列发券,拱宽7.35米,拱高5.30米,桥梁石、拱石、券脱石等条石砌成,两侧平铺十八层桥石。

    石桥面宽6米,南北纵向长15米,上建廊式长轩,两端设高大的五花山门。桥拱内侧东壁上镌刻有建桥记事铭文,分布于8块拱石上。

    全文为“石桥初剏(创)至正庚寅年(注:即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二月攻石,至本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毕立,住持祖意募缘钞定,□化施者□名□刻于后:吉安王滔门钞三、吉安寺、东禅寺、意生寺客堂、江州陈子成□□□、本寺缘银各一锭,本邑江□□一十锭,本寺胜提□、谅提点各半锭,□提点、


    徹提寺、严都寺、传都寺、念都寺、本都寺、沂都寺、□都寺、恭都寺、普都寺、里都寺、□造□首□□都管正持提点从缘。当代住持庭柏禅师祖意,大元至正十年十一月吉日刻”。


    在桥身南端西侧的券脸石下,嵌有灰白方石一块,镌有文字:“切砌石后大成祖师自五□之周传及大唐□元七百七十余载□,禳片□尽化,窃庆后有止唐定禅师重共渡唐至正德十四年祖师□□定道有舍灵骨在□□,嘉靖十九年大□禅堂□雨俱遭□缘至二十四年。”


    据了解,此段文字因污结破损,多数字迹不清,虽强作辩识,仍有错谬。止堂定禅师是元初大德年间四祖寺住持,这方石碑记载了止堂公毗荼后舍利埋于桥体中。灵润桥下岩盘上有规模宏大的摩崖石刻群,


    以中唐书法巨匠柳公权擘窠巨制“碧玉流”为代表,都是古代官员、骚人雅士即景唱和,勒石留名。真草隶篆,咏景寓情,法书美文,与桥争辉,是黄梅古十景之一,以“西山碧玉”而名播四方。

    黄梅四祖寺广场尽头,一座廊桥横跨,这就是小有名气的灵润桥,是四祖寺相关保存下来的为数不多古建筑之一。俗称过路亭。灵润桥位于黄梅县四祖寺破额山出水口的石鱼矶上。

    灵润桥又称花桥,建于元朝至正十年。主体由青石砌成。它与安庆太湖县花桥、岳西县花桥和近在咫尺的宿松县花桥有着同曲一工之美。遥想当年,这些建桥的工匠多来自安徽的宿松、太湖县一带。

    灵润桥不同于北方石桥,灵润桥上建有五间跨的廊,为砖木结构。桥廊由二十四根木柱支撑,上部抬梁架构,单脊青瓦屋面。两端为高大的券顶式五花山门,砖砌仿木檐椽斗拱,高大气派。门壁上有龙凤及飞禽走兽的石刻,门额分别题‘灵润桥’和‘花桥’,具有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

    灵润桥在为当地百姓提供过桥、纳凉、避雨、闲憩方便的同时,两端门壁上题写的历代文人墨客游山寻佛的诗句,也赋予了廊桥许多文化气息,尤以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破额山前碧玉流”一诗显得珍贵。

[size=0.83em]30.jpg (306.08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5 分钟前 上传




(本篇完)

发表于 2019-3-5 10:36 484 只看该作者

怀宁县石镜乡分龙村王高法烈士墓旧址——卒子游记

分龙王高法烈士墓旧址

——安庆近代革命系列

第1699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石镜乡分龙村王高法烈士墓旧址。您的支持就是给予评论!


    王高法(1913~1945年),又名启苗,石镜乡分龙岭王家冲人,怀宁县柏子山区委分龙岭支部书记,安庆近代革命烈士。王高法,自幼聪明勤奋,因家境贫寒,只读几年私塾,即辍学务农。

    1943年9月参加革命,参与安庆地区怀宁县柏子山革命游击根据地的创建工作,不久加入中国**,先后担任分龙岭、石镜山和江南八都湖地区党支部书记。

    1945年6月,王高法接到上级命令,奉命回乡,再任分龙岭党支部书记。在他的影响与帮助下,其妻王菊英也成为中***员,并担任柏子山区委革命游击队的地下交通员。

    柏子山地区是个革命游击区,日伪顽势力并存,且离日军月山据点又很近。在这样一个复杂、危险的环境里,王高法夫妇俩勇敢坚毅,冒着生命危险,从事地下革命工作。他们活动在独秀山、石镜、分龙岭、王家冲一带,为游击队、新四军征集军粮,扩充队伍,秘密联络,转运支前物资,并帮助惩办反革命恶首。

    1945年7月6日,王高法带领王汉标、王汉成等在朱街(今黄墩乡桐园村)为区委征粮收税。这时,日军突然进村,他们急忙撤出,在收藏文件时,被日军发觉。三个日本鬼子兵端着长枪扑来,王高法赤手空拳,毫不畏惧,同日军进行殊死搏斗,两手被敌人的刺刀戳得血肉模糊。

    终因寡不敌众,王高法被抓住。在押解途中,王高法出其不意的撩倒一个日军,纵身跳下路边高坎,往前飞跑。因遭日军追击,王高法不幸中弹牺牲,时年32岁。

    王高法同志在怀宁县石镜乡活动期间,曾穿梭在石镜乡西南三里处,名“谷冲”的西坡一带活动。这里有一个比较隐蔽的山洞,位于村村通东面的山体断面下方(洞底与村村通路面齐平)。

    这个隐蔽的山洞,洞高1.7米,上窄下宽,上部宽度0.70米,下部0.97米,呈梯形。由于洞体塌方,现洞深15米,在山洞北壁下方发现长条形凹槽,人工开挖痕迹明显。距此洞西南500米处是原太湖、潜山到安庆必经古道。

    据史料记载,石镜乡冯魁、王高法两烈士,先后在抗日战争时期(1945年)担任新四军柏子山游击队当任要职。

    冯魁为现石镜乡石镜社区人,曾任新四军柏子山游击队分岭支部指导员。王高法为现石镜乡分龙村人。冯魁牺牲后,王高法将革命力量带了起来,担任柏子山游击队分岭支部书记。

    在抗日战争时期,柏子山游击队在冯魁、王高法两烈士领导下,沿原太湖、潜山到安庆必经古道阻击日军。此洞做为柏子山游击队藏身之地极有可能。

(本篇完)

发表于 2019-3-6 18:13 485 只看该作者
82009314 发表于 2017-3-31 09:34 [

[col ...


欣赏 支持.精彩分享
发表于 2019-3-7 10:04 486 只看该作者

太湖县小池镇独阜山方良谷摩岩石刻——卒子游记

独阜山方良谷摩岩石刻

——安庆石刻系列

第1700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小池镇独阜山方良谷摩岩石刻。知道这处石刻的朋友非常稀少,为您介绍您所不熟悉的安庆,是《走遍安庆》的追求,您的支持请给予评论!

    距离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县城约五十里的小池镇原抱山村境内有一座名山,叫独阜山。坐北朝南,东西两边各有一支南北走向的山脉作臂膀,形同凤凰展翅。这里历史文化渊源颇为厚重。

    民间传说佛教禅宗三祖僧璨爱其灵秀,曾在抱山的山腰打坐。凤为雏凤,不堪重负,竟然矮下三尺去,因此又名“坐山”。

    据安徽省志记载:“峭拔秀丽,迥出群峰之上“。因为地质变动等多种原因,独阜山要低于西边山脉的最高峰广峰。之前卒子曾介绍《广丰寨》就在独阜山西边的山顶处。

    唐朝宝应年间(公元762年四月—763年六月),太湖三个半祖师之一的清远禅师访胜来此依山建寺,寺以山名,取名独阜寺。

    因清远禅师道行高深而香火鼎盛、名噪一时,香客远及江浙,僧徒多达八百余人。后毁于战乱。清朝道光二十年从九方美砚捐修中重东岳殿及两廊,清朝咸丰九年又惨遭寇毁。民国二十二年乡绅募捐重修,建国后逐渐荒废零落,文革时竟被夷为平地。

    沿两座山脉的进山口缘溪而上,这里有一条小小的山谷,山谷没有潜山三祖寺山谷流泉出名,却有几分山水本意。沿途可见许多水石奇观。“滑磨石”、“银珠石”、“桌子石”、“航船石”、“钓鱼石”、“鲤鱼石”等,借水生色,各逞奇妙。

    诸石之上,是一个百亩小畈,形如凤毛飘落,由两支山脉抄手挽住周围山上流失的水土积淀而成。畈北即独阜寺托身之地。原寺建在山脚,建寺之初,畈为幽壑,寺也是建在山腰上的,只是佛心趋平厌险,故假时日把这一切都改变了。

    独阜山有左峰右岭,坐山秀美。左峰即为广峰,相传为陈玉成属下的十二位女将军的战死之地,因而又名寡妇寨,学名广峰寨,卒子之前已经介绍,想更多了解广峰寨的可以百度即可。

    广峰寨现存寨墙近五百米,是县内少见的古战场遗址。更有传说称寨上有一风水宝地,得地人家将富贵至极,有民谣唱道:“广峰寨上一朵莲,太阳起山照半边。谁若占得此宝地,能买一府六县田。”引得千百年来的风水先生不知磨穿了几多双鞋划破了几多条裤子。

    坐山之东,右岭的发端,有一石蟾,栩栩如生。相传自月宫贬出,要待形销骨铄方能飞升。更有传说,寺有金银分藏,并留下秘笈窖单及歌诀。其辞曰:“上七里,下七里,金银落在七七里;上角丘,下角丘,金银落在角角丘。”至今无破译者。

    在独阜寺山谷间,是一处地质运动后形成的巨石滩,经过数万年的流水冲洗,已经变得光滑圆润。在溪口,有一处摩岩石刻,至今亟待科研人员与历史学者考察。

    此处摩岩石刻,据卒子初步研究认为,为清朝道光年间至咸丰年间乡邑人方良谷书写并刻在石滩上的。石刻为一首诗,***谷生,***霖雨。

    这首诗刻在石滩上,已经近二百年,常年经过水流的冲洗,字迹已经比较模糊,落款为方良谷,未落款时间。此处石滩现破坏严重,在清朝晚期时,便有乡人到此处采石,经过清朝、民国至解放初,此处采石一直未禁止,现在留下多处采石凿印。

    摩岩石刻每字大小约为七公分乘以七公分,正楷书写,阴刻。为方便研究与探访,卒子将此处摩岩石刻初定名为方良谷摩岩石刻。

    安庆地区,摩岩石刻非常多,以诗、句、词、语刻于巨石之间、板石之上,留存于世间,虽不知何人所记,却留下了安庆历史文化,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发现与整理,形成安庆地区摩岩石刻总汇。

    安庆的摩崖石刻,多在山崖、河滩之间刻出图画或文字。石刻在整个安庆各县区山间均有发现有行书、隶书、楷书等等,字大达半米,字小仅一公分,有笔力刚健有力、有柔美婀娜,是安庆文化的瑰宝。

    摩崖石刻书法文化自古有之,现代人又加以传承,明朝与清朝之间,安庆经过人口变迁、文化变迁和历史变迁之后,摩崖石刻多达上千处,这需要更多人识之士去发现和整理。

(本篇完)

发表于 2019-3-8 11:00 487 只看该作者

枞阳县白梅乡岩前村清朝墓葬群——卒子游记

岩前清朝墓葬群

——安庆古墓系列

第1701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原安庆市枞阳县白梅乡岩前村清朝墓葬群。您的支持请给予评论!

    岩前村位于白云岩前的一片田畈间,位于枞阳县城东八十里的白梅乡中部。白云岩形势奇伟,白云悠悠,因过去山下是一平旷地,疑似云团,名曰白云冲,故得名。

    白云岩山里雾霾笼罩,怪石嶙峋,时隐时现。山上有洞窟寺庙两座,东阳洞寺和白云岩禅(洞)寺。今天卒子介绍的古墓位于东阳洞寺附近。

    白云岩原名戚家山,这里山势蜿蜒曲折、群峰浪涌,东西对峙,后被周围白、杨、尹、梓、陆、戚、陈七姓瓜分,遂又称七家山。

     白云岩是在一亿多年前火山爆发之后,渐渐形成的,七家山是枞阳县最大的火山口,形成奇峰、峭壁、幽洞的火山地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火山岩地质结构。

    白云岩在七家山西北部的山腹之中。过去白云岩专指白云岩寺,现泛指所在的七家山,周长三十余华里,整体面积十几平方公里,主峰海拔401.2米。

    白云岩与浮山隔湖对峙,与九华山隔江相望,山奇峰险,岩壑幽绝,岩峰罗列,风景独特,风貌各异,有“小黄山”、“亚浮山”之称。

     白云岩岩壁间现存石刻21处,其中宋刻4处,字体或楷或篆,行、草、隶书兼而有之,是枞阳名胜之一。

    白云岩有神奇的峻峰、怪石、奇岩、石洞、清泉、丹池、古寨、岩台等多处景观,有许多优美的传说和故事,是古桐城八景之一“白云青鸟”所在地。古有五庵、二寺、一庙,五庵后因战乱或文革,大多被毁,现在多数寺庙都是八九十年代重修而成。

    据了解,北宋期间就有画家郭熙曾游览白云岩,并在《山川训》中有诗形容白云岩四季;明清之际这里更是涌现一批思想家、学者到白云岩考察,并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句。明清之间,大量人口迁居到岩前村,形成人口众多的古村落。

    白云岩寺位于安徽省原安庆市枞阳县七家山中,历史悠久。宋朝治平元年(1064年),高僧义青禅师为浮山大华严寺住持,以白云岩为方丈室,并在岩顶题“青华严方丈”,今五字依然清淅可见。后白云端、白云二禅师,元了悟禅师都曾住持该寺,弘扬佛法。

    以上文字记载,说明宋朝前后,这里便是人口聚集的村落,有人、有屋、有店、有田。

    白梅乡地处安徽省原安庆市枞阳县北隅,北与庐江县毗邻,东、南、西分别与钱铺镇、金社镇、项铺镇、白柳镇接壤。面积达四十多平方公里,是典型的丘陵山区,有山场2485公顷,号称“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

     在岩前村的东阳洞寺附近,卒子发现一座小土丘上一共发现了二座古墓,其中一座是夫妻合葬墓,一座单棺墓。单棺墓是清朝咸丰年间的古墓、夫妻合葬墓是清朝中晚期潘氏夫妻合葬墓。两座古墓保存相对完好

    经过辨析初步判断,这是一处家族性墓葬,时间大约在清朝中晚期且均为南北走向。安庆各地都有为数众多的明清古墓群,还有一些清朝中晚期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家族式墓葬群。而该墓葬群的发现和清理,对于研究安庆地区枞阳县墓葬风俗具有重要意义,更不是铜陵这个新生城市能够替代的历史文化。

(本篇完)

发表于 2019-3-11 10:57 488 只看该作者

胡家堂屋门楼

——安庆古宅系列

第1703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某县某乡某村的胡家堂屋门楼。您的支持请给予评论!

    安庆广袤的土地上,有一个叫胡牌楼的地名,顺着这个地名很快找到一幢老屋,胡家堂屋,可惜老屋已不存,仅留下一个门楼。

    所谓堂屋就是打开大门便是超大中堂,平常基本不用,但凡家族里红、白喜事的时候要用,可能一辈子就用那么几次,如果没有堂屋,家族长辈是没有地位的。

    从某种角度来说,现在的堂屋的功能正在逐步淡化,它与我们现在人的客厅功能相似,但是在封建时期,堂屋的功能要庄重得很多。

    胡家堂屋门楼,当地亦称司马门楼。胡家堂屋典型的徽派建筑中的大型合院式民居,不仅规模庞大,而且做工精致,现仅存门楼一座。

    胡家堂屋门楼建于清朝道光年间(1821—1850年),胡家先后建造了胡家老屋、胡家堂屋等民居,前后历时十余年,胡家堂屋门楼亦是经过前后数次的建造才形成今天的规模。

    胡家堂屋门楼现存长约十米,宽仅存一面砖墙,高约四米余。青砖质地,使用了汉白玉、青砖等材料,经过近二百年的时候,保存仍然完整。

    胡家堂屋门楼规模宏大、做工精致,具有很高的历史与文物价值。胡氏祖居迁至安庆以来,经过数代人的不断努力,家业日盛,遂开始大规模的建造住屋。

    胡家堂屋门楼是胡家老屋堂屋的一面砖墙,胡家老屋周边的山水环境非常优美,群山围护,田野开阔,溪流逶迤环绕。胡家老屋坐坐偏南朝东(偏北)。

    四面环建石砌高墙,整座老屋现仅留这一座门,原建筑有大门一座,小门三座。老屋四周有水沟相通,是排水的主要渠道。

    门楼的主要建材是砖石,石柱、梁架均使用了石料支撑。空气可自由流通,在湿热的环境中,能够保持整个胡家老屋的通透性。胡家老屋现已不存,想像当初肯定是三合院式建筑,中间一条长长的甬道。

    胡家老屋主体建筑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两侧厢房以及正屋都以这根轴线左右对称。现存的胡家堂屋门楼就在中轴线上,大门正对前方能够看到独秀山,风景与环境非常不错。

    胡家堂屋门楼是整座胡家老屋的门楼,主体青砖构建,构筑简约,风格大方。门槛内外的地面用小石子铺成,进入门楼能够看到现存的门楼基脚石雕、柱头镜、斗拱等构件均有精细的雕刻,内容有龙凤、狮子、花鸟等,呈现出浓厚祥和的人文气氛。

    胡家堂屋门楼与胡家老屋均建于同一时期,建筑风格为典型徽派建筑,这面青砖墙上镶嵌着很多汉白玉石雕,精美绝伦。正堂上一块汉白玉雕刻“祥开鳌第”,其字里含间不言而喻。

    走近胡家堂屋门楼正门走进这幢清朝民居建筑群,能够清楚看到整个门楼,小瓦为顶,青砖为墙,上面的狮子滚绣球、富荣呈祥等各类砖雕、石雕,造型逼真,栩栩如生,显示出相当高的雕刻工艺水平。

    据了解,门楼上的这些砖雕、石雕都是当时建房时就请工匠雕刻了,这些建筑保存至今已经近二百年的历史了。 像胡家堂屋门楼这样的大规模的清朝民居,堪称清朝中晚期江淮地区少见的“豪宅”。

    目前,整个安庆市文物部门调查考证,像这样精美的老宅门楼还有百处,每一处都是一个历史的见证,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可惜,胡家老屋的主体已不存。


(本篇完)

发表于 2019-3-11 10:59 489 只看该作者

宜秀区杨桥镇宣店社区观音石古道与观音石——卒子游记

宣店观音石古道与观音石

——安庆古道与风景系列

第1702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宣店社区观音石古道与观音石。您的支持请给予评论!

   安庆宜秀区杨桥镇有六座观音石像,分别是龙山观音石、宣店观音石、宣店大观音岩、宣店小观音岩、仓房村观音石,这六座观音石像卒子历年十五年,全部找到,并通过走访乡亲,记载档案,现整理出来通过网络介绍给全国网友。

   为什么一个小小的杨桥镇就有六座以观音菩萨命名的石像?这就要从远古的明清两朝移民说起。历史几经沧桑兴衰,几经战火和灭法的洗劫,观音石留存下来,山不在高,有仙侧灵。

   在安庆这片土地上,如今都已很难找到彻底的原始居民,宜秀区杨桥镇的宣店,在宋朝时就宣姓居民而有地名。此后由于战乱、地方叛乱,外族入侵等等灾难、带来的地方人口锐减,明朝初期江西移民通过江西瓦屑坝等地乘坐小舟迁到长江北岸的安庆地区。

  这些迁到安庆地区的移民多是扶老携幼、远途跋涉,他们选择高山寄居,有资料记载,仅明朝洪武廿二年,迁江西饶州、九江府移民27万人到安庆府,20万人来自瓦屑坝。现居宣店社区山间的原楼堂组就是一支移民的后裔。


  周六,卒子与朋友在宣店社区山间寻找村民世代传颂的一座石像,从某些角度看,石像特别像“观音”,还有点像古代官人。今天,卒子让拍摄的图片让全国网友一睹这座“观音石”的真容。

  在宣店社区的一条进山的山道上山,这条山道百姓说有六百多年历史,望着被踩着光滑的石板时,不禁对远古时迁到安庆的移民产生几份怜悯。

  顺着古道,约走八里地,绕过几个山岗,远远望去在一个山坡间,一块石头醒目地矗立着,远远地看是一个人像,稍微细看再加点想象力,就会与“观音”或官人联系起来。

  这是一块巨石,高约三十多米,宽约八米左右,最上面是经过数亿年风化的圆形石盖,远远望去果然极像一尊观音石像,挺身直立,好像穿着长袍,隐约还能看到“面部表情”。

  据山下的百姓说,每到观音诞生日,或是一些重要日子,当地百姓都有上山祈祷的传统。这块大石头一直都在,它受到远近百姓的“膜拜”。从它的前、侧观看的确有点像“观音”。

  观音石古道是一座有着五、六百年的古道,它下接宣店社区,上到上楼堂,再向上就是大龙山的三乡尖,它与不远的的龙山社区的名刹观音石寺仅有一公里多。

  观音石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它远望似飞来之石,立于天地之间。 据说,有村民不孕不育时总要到观音石下烧香磕头,祈求生育。真有求子后灵验的,为答谢菩萨,村民全家族朝拜观音石而轰动了方圆十里。观音石因此得名,流传至今。

  据记载,明朝佛风盛行,对观音菩萨的祈求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见到任何事物总要与观音相联系,观世音的灵气感化了多方众多高僧和有识之仕,共发宏愿,一时整个杨桥镇就有六座名为观音石的巨石。         

  观音石自北而望,“观音赐福”呈现眼前,只见她慈眉善目,披袍而立,站立于宜秀区杨桥镇东南部宣店的一条山岭上,地处宣店社区和龙山社区之间,因巨石酷似天然形成的像观音形象,因此得名“观音石”。

  观音石一背后巨石经过多年的地质运动,有些巨石各似形态,有一块巨石好似“神龟祈天”,从正面仰望三县尖顶,即可见神龟雄踞,背生双翼,似直冲九霄,又如昂首祈祷,祈求这一方山水平安,这就是“神龟祈天”。

  观音石背后的石壁水平垂直,岩体上部节理裂隙发育,疏密相间,属倾向节理,层层相叠的石块,斑斑驳驳的青苔,记录了它年代的久远,同时也增添了它的神秘色彩。

(本篇完)

发表于 2019-3-12 09:27 490 只看该作者

龙溪李氏宗祠

——安庆祠堂系列

第170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某县龙溪李氏宗祠。您的支持请给予评论!

    龙溪李氏宗祠,始建于明朝中晚期,历经百余年陆续营建至清朝初期才全部建成,是目前安庆地区年代久远、保存完好、规模最大的古民居之一。

    现存的龙溪李氏宗祠呈长方形,东西长,南北短。整个上下院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有巷道或阶檐相通。由左右厢房共四十余间组成,房屋为横向排列,规模宏大。


    龙溪李氏宗祠内地面都是用青砖铺设,梁柱用材粗犷,柱础多为麻石质,木柱多为古树所制。整个祠堂内这种大柱共有十六根。

    高大的厅堂、精致的雕饰、上等的木材,成为这个龙溪李氏家族的象征。精美的木雕、石雕和砖雕成为龙溪李氏宗祠精心装点的饰品。

    龙溪李氏宗祠整个祠堂有二十多个花窗,几十个柱礅,都是精雕细刻、美轮美奂,无一重复。龙溪李氏宗祠紧靠山脚,祠堂后面就是山脚,与祠堂之间挖着一条深深的防洪排水,起到防潮湿和排水的作用,地处大别山的安庆地区象这样紧靠大山边而筑的砖木结构的古屋,保存这么多年依然不倒塌,不能不说安庆的古人智慧。

    这座规模宏大、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越来越多的吸引着游客前来寻幽访古。龙溪李氏宗祠山环水抱,胜景天成。

    龙溪李氏宗祠建筑群所在村庄叫龙溪村。这片古村落始建于明朝中晚期,止于清朝中晚期,为迁移始祖李氏先祖与后裔所建。因地处龙溪,聚居于这片古村落的居民又为李氏后裔,为李姓血缘宗族村,故名“龙溪李氏宗祠”。

  步入龙溪李氏宗祠,让人感觉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进入了遥遥数百年前的明清时代。龙溪李氏宗祠现保存房屋四十余间,有建筑面积约六百至七百平方米。

    龙溪李氏宗祠整体布局依山就势,李氏家族民居建筑按子孙房头布局建设,一个支房一个堂口一组房屋,有分有合,相辅相成,形成宗族体系,脉胳清楚,是聚族而居的典型村落。

  龙溪李氏宗祠是保存至今的李氏古建筑的核心建筑。它们依山就势,在整体布局上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而在建筑的具体规划中,又反映了轴线对称,向中呼应的传统观念,还体现了李氏家族聚族而居、尊卑长幼有序的人伦道德观念。

    原李氏宗祠保存着众多的厢房,按照它们的先后构筑顺序,均以祠堂为核心,依次在各自的正屋两边沿着两条南北走向的轴线,对称有序地排列,分别朝南北两个方向向外延展。从中可以体会到龙溪李氏家族代以承传的信仰与道德崇尚和精神塑造方面的种种历史韵味。

  龙溪村地处大别山余脉之间,这里山环水抱、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安庆古人构思精巧,技艺精湛。龙溪李氏宗祠不仅在房屋布局上匠心独运,房屋内部的陈设细节也经得起考究,而最能体现内部陈设结构特色的便是木雕、石刻和砖雕的技艺。

  龙溪李氏宗祠里的花窗,天井、以及门头的窗格,以形式各异的图案结构,当初李氏家族就考虑到规划建设,并充分考虑防水、防火、防暑和通风的功能,可谓匠心独具。祠堂背后即为山,沿山边缘有环山防洪渠,雨天山洪再大也不会冲进祠内,而沿渠排放至村外。

  炎热暑天,屋内前后几进之间均设有天井,既通风采光,在天井下方又设排水孔,雨天屋檐水再大,也不会积水。安庆的龙溪李氏宗祠古民居的设计体现了古人的高超技艺,很值得研究和借鉴。

  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翘角飞檐、雕梁画栋的古民居建筑,丰沛的人文气息,热情淳朴的村民,这些因素造就了龙溪李氏宗祠的独特魅力,相信假以时日,这块风水宝地定会焕然生姿,重放光彩!

[size=0.83em]DSC_8878.jpg (212.38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1 分钟前 上传




(本篇完)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