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9108

主题

安庆

《卒子走遍安庆》长篇地方文史资料——卒子游记

[复制链接] 查看:348323 | 回复:1156
发表于 2019-8-22 23:06 621 只看该作者

楼堂乾隆年间江行友齐夫人合葬墓

第1851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楼堂乾隆年间江行友齐夫人合葬墓。

  江行友齐夫人合葬墓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宣店村楼堂组的山上。

  江行友与齐夫人墓安葬于清朝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距今已经二百余年了。

  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宣店村楼堂组原属桐城县杨桥镇宣店村的龟石岭,这个山岭远远望去好像一只乌龟,就在这只大石龟下方不远,卒子在此发现了一座清朝乾隆年间的夫妻合葬墓。

  虽然古墓已经残破不堪,但墓碑字迹依然清晰可辨。碑文显示,墓主人出生于清朝康熙年间,姓江。其妻姓齐,出生地为安庆府(今安庆市)桐城邑(今桐城县)杨桥一带。

  从碑文内容可对当地丧葬习俗的变迁进行考证,具有一定的民俗研究价值。从卒子仔细观察,这座墓无人祭拜,缺乏管护,墓碑已经倾斜,幸而被坟头一棵小树支撑着,才未倒下。

  江行友齐夫人合葬墓位于龟石岭巨石下方不远,其初建于清朝乾隆五十七年(公元一七九二年),属夫妻合葬墓,占地约二十平方米,分“天,地,人”梯式三级墓阶。

  清初以来,满人南下,桐城以文举天下,桐城县人才大量涌出。江行友,江西移民后裔。早年入县学为诸生,后事不详。

  这座墓是安庆地区典型的南方墓葬,其墓冢在墓碑前方,周边使用碎石砌成半圆围起,是典型的南方墓葬风格。

  墓碑上都刻有“清”字,这座墓葬由于是合葬墓,墓葬尚未被盗挖过。墓内的石椁中和棺室应该还保存完好。

  江姓源于北,而盛于南,是一个典型的南方姓氏。江姓在唐宋以前的名人多以河南人为主,后期江姓名人则以南方人为主。

  据清朝康熙吏部右侍郎张廷玉在康熙六十一年撰写的《江氏支谱序》中记载:江氏之先祖始于伯益,生三子皆封国,其三子玄仲封江国于济阳,后为江氏。


(本篇完)


发表于 2019-8-25 20:07 622 只看该作者

老峰汪爷庙旧址

第1852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老峰汪爷庙旧址。

  老峰汪爷庙是旧称,新建的寺庙叫汪洋庙。汪洋庙位于安庆经开区老峰镇境内,其前身是一座为纪念江南黟县登源里人汪华而建的庙祠。

  在安庆东面老峰镇,规划中的安庆四中新校区和华师大附中就位于经开区两区共建和平还建点二、三期还建点一侧,不远处远远望去,一望平坦,一个高高隆起的土丘上,一座寺庙矗立的平畈上,这就是汪洋庙,旧称汪爷庙。

  汪爷庙现已不存,在它基础上建起的汪洋庙早已与原寺庙大相径庭了。卒子几次路过这里,终于在周六工作之余到访这里。在与汪洋庙现任主持释师傅交流后,才知道这里的前世今生。

  汪爷庙纪念的原来是汪爷,又叫汪公,汪公原名汪世华,后避唐太宗李世民名讳,改单名汪华。在安庆,卒子此前已经介绍过多座汪公庙、汪爷庙、汪华庙等,其实都是纪念汪华。

  汪华是江南黟县登源里人(今绩溪县瀛州人)。隋朝末年,朝纲不振,汪华率众高举义旗,占据歙州、宣州、杭州、睦州、婺州、侥州六州,建号吴国。保境安民,造福一方。

  唐高祖武德四年(622年),汪华顺应民意,奏表归唐。唐高祖李渊下诏嘉奖,封歙州刺使,总管六州。后封上柱国,越国公。

  汪华死后,徽州民众为纪念他保障当地未受战乱之苦,在州衙之西建祠供奉。后六州民众封其为汪王神。安庆本属江南,故各地建有汪公庙或汪爷庙就不足为奇了。

  宋、元、明、清历朝帝王也多次加封越国公汪华。越国公汪华成了江南的保护神,尊为汪公大帝或徽州太阳。东南各地乃至贵州的一些地方都设有汪公庙祠。据说,安徽现在汪姓人中,大多是越国公汪华的后裔。

  老峰汪公庙最初为老峰几户百姓所建。据传,老峰一带的百姓先祖多世代为农民,其开垦滩涂,在长江边兴修河堤,经过明朝和清朝两个朝代几百年生息,终于将老峰一带建成现在的规模。

  安庆老峰原属古怀宁县渌水乡。民国初期,今安庆市城区大部分仍为怀宁县各乡,现在的龙狮乡和老峰镇大部分主要是古怀宁县渌水乡,其四境范围与清朝比有较大变化。

  据了解,“安庆城内外,北至渌水乡十里铺,东抵断碑,西尽七里亭草场,循洲滨而南逾海口,过江至杨家套、大石矶,接东流县境。渌水乡东自断碑,斜渡大江越来字洲,接贵池县境,又由贵境北渡大江至下新河埂,与桐城县接壤,北自十里铺至集贤关总铺,越门山循大龙山,沿石塘湖界河桥接桐城县境,西自蒋家塘在城乡境,沿石门湖向西迤北至车泉涧,接大丰乡境。”


  汪爷庙就兴建在渌水乡土坝,汪爷庙旧庙八十年代重修在土坝一侧。据现八十多岁的老峰百姓介绍,一九五五年在大洪水后,汪爷庙被拆除,庙像被毁,砖瓦被搬至老峰兴建粮站。附近百姓把庙里的设施搬运回家。

  一九九七年后,马鞍山僧人释师傅从九华山来此重修庙宇,在经开区领导的支持下,新的庙祠终于落成。溪水环绕,拱卫老峰,面对长江。


  新修汪爷庙,称为汪洋庙,寺庙一角,有从土堆里挖出的原庙里的圆拱门门顶半圆石一块。


  新修建的大雄宝殿前,有两座清朝石狮,石狮高约一米,宽约五十公分,厚约七十公分,白石雕刻而成。

  原寺庙有多块捐碑,由于时代久远,风化严重碑上的字迹已经无法辨析,从石碑的风化程度看,应该有二三百年历史。


  寺庙一角,有一块小小的介(界)碑,这是原汪洋庙与四周百姓屋基的界址。在大殿内,释师傅向卒子介绍一把从附近百姓家化缘而来的一把民国捐椅,此椅造于民国乙卯年(1915年),已有百年历史。椅靠上雕刻有文字,汪圣大帝宝座,是姓汪的百姓在百年前送到汪爷庙的物件。

  在重修的庙里,有一尊石像,是一位八十多岁的婆婆在房屋拆迁时送到庙里来的,从这尊石像看,应该基座是一尊骑马俑石像,俑头、马首部、尾部均被损,从石像看应该有数百年历史,下方有“阮”字。后在俑头部重新安放了石俑首拼接成一尊石像。

  在寺庙其它地方,均有不同时期的石柱础等原汪爷庙残件,现被释师傅妥善保管起来。现在的汪洋庙,是汪爷庙口音变化而误称的寺庙,新修建的汪洋庙宏伟壮观。

  背靠龙山长相伴,

  一条长江常辉映。

  前接巨石山灵气,

  后承经开区光华。

  面对大电厂四塔,

  迎来四中华师大。

  辰伴辰钟迎日出,

  暮随暮鼓送晚霞。

(本篇完)



发表于 2019-8-26 17:40 623 只看该作者

岭头高楼大屋(举人府)

第1853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岭头高楼大屋,又称举人府。

  岭头高楼大屋又称举人府,位于安庆市潜山市(县级市)余井镇岭头居委会。徐高楼大屋在平静与亲和、古朴与幽静中,度过了一年又一年。

  这里现称高楼大屋居民组,高楼大屋前有四棵古老的香樟树,它们枝繁叶茂,最大的一棵树高达十五米以上,树围约是成人腰围的八倍。此前,卒子已经介绍过。

  在四棵大树之间,对称摆着两个扁圆形石鼓,靠南面石鼓的一侧刻着“乾隆壬申恩科举人徐安国立”,距今已有二百六十个年了。与卒子清朝先祖孙绍闻石鼓一样,安庆市潜山的这只石鼓也雕刻有名字,恩科举人徐安国。

  据潜山徐氏族谱载,清朝乾隆十七年(1752年),这里出了个举人徐安国,其母丁氏在此建起“高楼大屋”,完工后在大门两侧各栽下两株樟树,共四株。

    遗存在古樟旁的两座旗杆墩,八角形,高半米余,呈鼓形。其南侧旗墩南面刻有徐安国中举之记载:“乾隆壬申恩科举人徐安国立”。

  徐高楼屋位于余井镇岭头居委会高楼组,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坐北朝南,为明五暗七进建筑,五架梁采用抬梁与穿斗式结构,面阔十米余,进深四十四米,占地面积约二百多平方米。

  整个建筑大门平面为“凹”字形。中厅结构破坏严重,檐柱与内外金柱因腐蚀而被拆除,仅存六个柱础。

  大门前有两根石质八方形旗杆石保存较好,与门前四棵百年以上的老樟树,和一个月形水塘组成了一个建筑整体。

  徐举人高中恩科举人后,举全家之力做起这幢占地约二百余平方的厅房,门是双挑坐墩出檐,门两侧用封火砖墙。

  门内左右各有多间耳房。来人可从正厅左右山墙巷道出入通达内宅。内宅前有宽大的天井。正房后有后房多间。宅左右两侧有花园,该建筑按照封建礼制规定建筑设计,表现出徐举人的个性。

  现徐举人府也是潜山古村落之一。徐举人府也成为安庆一处颇负盛名的的古民居建筑,“举人府”在安庆地区也是较有规模的建筑了。

  “举人府”静静地卧伏在安庆潜山一个不知名的叫岭头的地方,门前是一个空落落的水塘。然而,当我走近它时,仍感受到了一股磅礴的气势。

  “举人府”使用的青砖是当地土壤主要为红壤的砖头,这种高品质的红土,可烧制出色泽亮丽、经久不衰的红砖,为潜山一带造出这样既牢固又美观的建筑。红色的砖墙在那个时代并不多见。

  卒子于四年前到访此地,推开那扇没有关严的木门,进入徐举人府中。但见门中有门,厅后有厅,恍若隔世。有些房间都没有住人了,墙壁剥蚀,有的堆放杂物,更多的则是空空荡荡。

  当年,这座大屋可是人丁兴旺、人流如织。它的每一扇大门、窗户,每一个空间、角落,都留下了昔日的生活印迹。

  “举人府”是二百六十多年前清朝乾隆年间开始建造的,经过数年才陆续建成。当初的建筑规模并不甚大。随着后裔不断增多,才有了现在这座大屋规模的“举人府”。

  房屋的主人徐氏考中进士,便有了以后的仕途之路。岁月流逝,世事变迁。“举人府”已经变成眼前的衰颓之相,再见到门前那对旗杆石,便是昔日显赫的象征。

(本篇完)


发表于 2019-8-27 11:23 624 只看该作者

杨家楼百年草叶榆树与百年枫香树

第185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杨家楼百年草叶榆树与百年枫香树。



  杨家楼百年草叶榆树与百年枫香树一共三棵,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县)龙潭乡杨家楼。

  在安庆地区的山区里,生长着这三棵茂盛的百年古树,一棵是枫香树,树龄在二百多年左右;一棵是草叶榆树,也在二百多年。另一棵是香枫树。

  百年枫香树树高约二十余米,胸径一米余,平均冠幅近三十平米,树冠投影面积近一亩。


  当地年长的老村民进述,百年枫香古树准确树龄为三百五十年左右。


  目前枫香古树枝繁叶茂,且无病虫害。


  这三棵古树,均为百年以上树木,为安庆地区古树名木,其中二棵为枫香古树,一棵为草叶榆树。


  这三棵古树均在一条长长的溪水边,成为一道风景线。


(本篇完)   


发表于 2019-8-28 16:54 625 只看该作者

大龙山地维峰与日照峰

第1855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大龙山地维峰与日照峰。

  前不久,卒子曾介绍大龙山地维峰山道。围绕着大龙山最高的二座山峰,很多网友并不陌生。至于它的前世今生,估计全安庆没有几个人能够说得清楚。

    大龙山地维峰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大龙山镇、五横乡、杨桥镇、大桥办等乡镇办,山脉呈南北走向,与大龙山海拔最高峰日照峰(三乡尖)相邻。

  日照峰之西,为地维峰,名起与潜山县天柱峰遥遥相对之意。

    大龙山地维峰是日照峰一侧的形如锅底的山峰,山峰上有数座巨石。

  原南京军区军事基站在建设时就曾考虑过将地维峰山顶削平建站,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放弃,而改成其它位置,地维峰也有幸保存下来。

  与地维峰相邻的是大龙山最高峰日照峰,原称“三乡尖”,后误称“三县尖”,现建有建筑设施立于顶。

    大龙山群峰逶迤、岩嶂深秀,很多巨石常露峥嵘,多洞而别有天地。

  大龙山很多巨石均形成“冰石流”,形如石猴、石狮、石盘、石门、石树等形态逼真,姿态万千。

    据《安庆府志山川》(康熙六十年刊本)记载:“……其上多石,石多露,有峰,峰多隐,东数峰欲出,西数峰欲敛,朝夕多青碧色,雨霁望之,其色莹然,独不类他山”。这是目前安庆大龙山相对比较完整和客观的描述。

    大龙山不同于其它山川,大龙山更像是一头卧下的牛,整个大龙山峰更像是牛脊背,所以除日照峰外,还有其它好几座六百米以上的山峰并列排开,地维峰就是紧靠日照峰的一座山峰。

    日照峰位于大龙山脉中段,是大龙山的主峰,又称三县尖,原称三乡尖,解放后当地百姓误读三县尖,意在此可俯瞰桐城、怀宁、枞阳三个县,山顶奇峰险崖,怪石嶙峋,香花奇木,数不胜数。

    以日照峰为邻的是地维峰,地维峰下是大小数个山头,悬崖举目可见,或壁崖如削,或陡峭嶙峋,或相互对峙,或悬空欲坠,千姿百态,均以险称奇。

    日照峰和地维峰是整个大龙山最高峰,其前后左右共有山谷共有七条。这二座山峰相邻,相距不足六、七百米。

   大龙山为城廓之天然画屏。其山自西向东绵亘起伏,山势雄伟,秀嶂叠峙,蜿蜒似龙,而得名龙山。

  山周五十余华里,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呈南北走向,横跨市郊和怀宁、桐城、枞阳和市区。

    安庆古人因受自然条件的因素制约,过去爬到大龙山顶见到日照峰和地维峰的机会并不多。

  古时,百姓立足山顶可览四面胜景,鸟瞰石塘湖粼粼碧波,长江风光和安庆市的新姿也全收眼底。

    大龙山自西向东绵亘起伏,山势雄伟,秀嶂叠峙,蜿蜒似龙,而日照峰与地维峰恰似大龙山的两个犄角。


(本篇完)


发表于 2019-9-1 20:13 626 只看该作者

望天台侨吴寿根捐赠石桥

第1856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望天台侨吴寿根捐赠石桥。

  望天台侨吴寿根捐赠石桥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北中镇望天村。卒子六年前拜访此地。

  一座石桥横跨在望天乡一条山溪上,这座不起眼的石拱桥是由旅台台侨吴寿根先生捐赠。

  台胞吴寿根先生祖籍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北中镇原望天乡。他年少岁离家,晚年回乡,回乡探亲时他已近古稀之年。

  面对家乡贫困落后的面貌,他毅然捐资修建了从原望天乡家乡小河上的一座石拱桥,以方便村民们行走方便。

  一九九零年,吴寿根老人离乡四十余年后,回祖地探亲。经过四十余年的建设,吴寿根老人看到家乡百姓仍然生活相对贫困,他毅然捐款修建这座石桥,在当年这座石拱桥在望天乡还是牵动全县的大工程。

(本篇完)


发表于 2019-9-2 09:53 627 只看该作者

花山石窟和石刻

第1857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花山石窟和石刻。

  花山石窟和石刻位于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花山村的中方寺后山的山腰处。花山位于小龙山与枞阳县的小缸窑一带,这里山水相连,有“安庆翡翠”之称。

  小龙山从小缸窑一带向西拔高绵亘,从雨坛镇看花山山体雄伟,山形逶迤,远望蜿蜒似龙,因而得名龙山。花山石窟就位于中方寺背后的山腰之间。

    安庆大龙山与小龙山是安庆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之地。位于花山之巅的中方寺,是龙山凤水历史文化之精华。中方寺依山而建,主建筑有三层大殿,大雄宝殿、金龟殿、功德堂,顺着山势,一层高一层。

  站立中方寺,能够看尽周围风景优美,登高远眺,南北山岚叠嶂,郁郁葱葱。

  明末清初时期,享有盛名的佛门禅师觉浪,在《小龙花山中方寺记》称“登山眺望,枞阳为案,大、小龙为屏,鹿湖、梅岭诸湖汇之,七十二螺点缀。几席之下,洵隐龙之地也。”

  中方寺前身为龙隐庵,建于宋朝。现存“龙隐古庵碑记”碑刻,篆书题,行书文。明朝万历年间重建,“天启间,吴本如开府请敕,赐为中方禅寺。”吴本如时任蓟辽总督。

  中方寺护法群体,除吴用先外,另有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何如宠,吴观我太史,方仁植中丞。清初,中方寺与浮山华岩寺、安庆迎江寺,是安庆最具声望的三大寺庙。

  最先至中方寺讲经的高僧古心和尚,为“南山律宗中兴初祖”。古心和尚设坛说佛戒,精彩处,“坛殿放光,五色霞彩直冲霄汉,夜明如白昼,三日不散。”后觉浪行至此,感叹“古心和尚传律,乃藉何芝岳相国、吴观我太史延之开戒,至于千僧衣钵登坛,自兹庵中以持戒修净业为仪范。”

  中方寺竹林通幽处,是古龙隐庵,现存“龙隐古庵碑记”碑刻,篆书题,行书文,字迹依稀可见。碑记是民国时期石刻,麻石制地。

  高耸的明建筑舍利塔依然保存完好。金龟殿屋顶前沿有个大大的金龟,忍辱负重,似爬行状。这些古建筑在茂密竹林的笼罩下显得更加神秘。

(本篇完)


发表于 2019-9-3 15:48 628 只看该作者

洪岭洪氏宗祠旧址

第1858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洪岭洪氏宗祠旧址。

  洪氏宗祠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佐坝乡洪岭村。卒子于几年前到访此地。

  洪氏宗祠是洪姓百姓崇拜的祖先场所,是一个洪姓家族祖居地的标志性建筑。重修后的洪氏宗祠占地面积约三百余平方米,格局为传统的三进两院式。

  洪氏宗祠门口立有一对石狮。门屋上悬挂着“家世辉煌”匾额,“万载蒸赏第,三洪忠孝家”楹联则彰显了洪氏家族在政治上取得的显赫地位。

  穿过宗祠的第一进门楼,一个大大的天井横隔在一进与二进之间。

  洪岭村,旧时称卖花渔村。始迁祖洪权是明朝洪武年间从徽州迁到寿县的,其辈序遵循“克绍祖训<德>,世尚友和,大啟尔宇,庆祝三多”,辈序中有“元”字辈。

  明朝时期,安徽省宿松县佐坝乡洪岭村,位于湖边的滩涂地带,迁居到此的洪姓家族在此繁衍百年。

  洪氏祖先迁居到洪岭之后,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牢牢地占据了这块富饶的土地,他们耕作、捕鱼、读书、育人。

  洪氏宗祠曾作为地方粮站得以保存下来,在洪氏宗祠三进的享堂内,有一侧地方原先是老祠堂的堂屋,堂屋阴凉、通风,米饭放在那里过夜不馊。

  在宗祠内建有天井,喻意为“四水归堂”。天井在祠堂里,还有着更深一层的意思,那是象征着人丁兴旺,家族源远流长,如天水一样长流不息。

  在享堂的后面陈列有祖训,在寝殿的两侧立有家规。是祖宗留给教育后代子孙如何做人正已的楷模。

  宗祠的最后一进是寝殿,这里是存放祖先牌位,表达后人对先贤的敬仰和怀念的地方。


(本篇完)



发表于 2019-9-4 14:16 629 只看该作者

石关铜安寨石寨墙

第1859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石关铜安寨石寨墙,后面图片均是卒子站在大功包纱帽石上拍摄的图片,真是不一般的角度、不一般的效果。

  铜安寨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石关乡,是一处建立在大别山腹地,群山峻岭之间的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军事山寨。

  铜安寨地处石关乡东部方湾组境内,因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太平军在此处修筑工事,建寨铜安寨而得名。铜安寨的主峰1342米,是一处寻古探幽的好去处。

    据说铜安寨的寨名,是因为它坚不可破,故名“铜安”。铜安寨,准确高度是1342.3米,是岳西县与潜山市(县级市)交界的群山,全长约六十公里,古为潜霍两县界岭。岳西县高山多枝尖至二祖山一段山脉为大别山东部江淮主分水岭。

  作为安徽省江淮流域的分水岭,岳西的多丛山脉以南有支脉四条,之前卒子曾介绍过一些。这条支脉起自铜安寨向东南经太平寨(1251米)至驼背尖(1039米)。东为巍岭乡,西为石关乡。群山之间,有一处太平军山寨遗址,全寨约有数十平方公里,全是陡峭石山,主峰海拔1342米,主峰即是山寨最后防线,为典型的以峰为寨型军事山寨。

    铜安寨顶部有一口石井,据说多年前还有井水在其中,现仅留井圈护石半块,上面雕刻有花纹,为太平军为数难少的历史印迹之一。

    铜安寨三面皆是悬崖,只有一面能够通行,在这条坡度为三四十度的坡面,太平军建起了铜安寨寨墙和寨门,可惜多年前寨门已经倒塌,长达数百米的寨墙却很坚固。铜安寨寨墙高筑,是一处百年历史的人筑墙体。

     铜安寨寨墙使用山间的石料为建筑材料,大块平整的作为内外面,小块和碎石作为加固和填充,整个寨墙呈“S”型,外墙离地约十米左右,内墙离地约二米左右。

    铜安寨寨门及寨门护墙由山间的巨石经过人工打磨建造而成,是安庆众多山寨中造型比较规整的一座。其中,寨门高达数米,全部由巨石建筑而成,可惜已经倒塌多年。

    寨门皆为千斤巨石垒砌,两边门石上有人工打造的方洞,那是用于关山门时横插木杠之用。寨门中间宽约六尺,能容许四个甲兵同时从中通过。太平军的历史距今一百多年了,关门可作为今人怀古凭吊的文物。

    除此之外,峭壁之上,一夫可守。清朝时期,太平军义军在此立营抗清。据说,清朝在石关、主簿曾围攻多时,皆不能破山寨。

    铜安寨顶上有二块巨石,其中一块名称为印章石,原是群山之间的一个山包。 安庆地处皖西南,又是太平天国时期的军事重镇,安庆有着悠久的历史。

    铜安寨不是一个孤立的山寨,旁边还有一个太平寨。两寨有县崖相连成环抱的形态。崖旁两小路连接。县崖环抱之中有深潭和瀑布,两寨隔山相峙,崖下小溪入深潭,山上仰视,能够看到方圆几十公里的动静。

    铜安寨还有崖石刀斧和铁钎的遗址。最特别的是顶部的巨石上,还有约杯径的旗杆孔,当年太平军为壮声势,用木插入孔中,可以立旗。

    安庆有很多的山寨,像铜安寨这样记载详细、建筑精美的山寨,是研究太平天国时期军事的重要依据。目前,铜安寨发现多处太平天国起义军作战遗址,寨墙、旗杆眼、石臼、摩崖符号等。从现存遗址遗物看,铜安寨曾是太平军的中军大寨,四周现存寨墙遗址,寨墙边有许多栏杆桩眼。

    铜安寨与对面的大攻包之间有条山沟,是当年太平军来回穿插的据点,相传为当年太平军练兵集合和遇敌情传令时附近的几座山寨都能遥相呼应。

     铜安寨现存已经倒塌的寨门巨石石条倒在碎石堆里,册寨顶部较为平坦,为当年太平军储存粮食和物资的仓库,寨周围有两道石磊寨墙及部分石屋遗址。


     根据有关史料记载,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军转战在皖、鄂、赣等地的山区,铜安寨是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军修筑的古堡。因为这里是潜山、霍山、舒城三县交界处,能够控制东西交通,南北行人,战略意义重大。

(本篇完)



发表于 2019-9-8 15:27 630 只看该作者

大潜河桥

第1860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大潜河桥。

图片

  大潜河桥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县级市)龙潭乡境内。

  潜山市的大潜河桥为水泥横跨桥梁。全长约七百米左右,其中桥梁布置跨径二十五米左右,桥面宽度十二米。

  大潜河桥梁全长四百米;接线道路起于潜河大桥东端,是S342省道重要桥梁。是八、九十年代通往岳西县、潜山县北部重要的通道。

  潜水河是潜山的母亲河,历史上孕育了璀璨的薛家岗文明,公园有山区河流、 平原河流两种生境类型,河边滩、河心洲、深潭等发育,水流激缓变化丰富,沿岸森林茂密,微生境变化多样,孕育了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

   潜水河源出岳西县多枝尖(高程1721米)东麓。

  潜水河上游为来榜河,至花墩以下始称潜水;流经五河、岩河、溪沸、水吼岭、野人寨、潜山县、王河,至老鱼潭汇入皖河;

  潜水河至水吼岭以下逐渐开阔,河宽约二百米,河床为粗砂;野人寨以下进入丘岗平原,河宽二百五十米至三百多米,河床淤沙高于两岸地平。

  潜水河简称潜水,又名潜山西河,俗称前河,长江支流皖河的支流。

  潜水河发源于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公界岭,有来榜河、西岐河、林家河等支流,流经潜山县至官坝头与长河相汇合,长一百一十多公里,流域面积一千三百多平方公里。

  潜水河早在东汉末年,劳动人民就开始治理该河,两岸设置堤防,公元二百年建有吴塘堰,明朝改建为石渠,一直保留至今,为一项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之一。

  在岳西县,潜水上游称来榜河,经五河镇的沙村、桃李、五河境,菖蒲镇、岩河乡、溪沸、撞钟乡境,(上游原属潜山县境内,一九三六年划归岳西县域)流入潜山县境,近全县三分之一。

 

  主源出自黄毛尖和公界尖之间的来榜坳,又西集黄茅尖、多枝尖、驮尖、锅斗岩等县内最高峰东南坡之水,水量充沛。

  潜水河上段水急流于山谷之间,两岸陡峻,河床多处岩石裸露,落差较大。尤其自九井缸到大龙潭下,为天然跌水集中区,九井缸落差在十米左右,大龙潭落差达三四十米,风景极美。

  大潜河桥就建在潜水河上,从石拱桥上走过,那种石拱桥建筑还是非常的震憾的。在潜山,以前是有专门建石拱桥的人,在潜山使用木料、石块建造了几座桥,非常出名。

  造桥的人,首先需要找一些木头,然后做成弧形的形状,在把一块块石头放在木头的上面,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弧形,但是这可不是说就这样放上去就可以了,这可是需要把石头和石头之间做的特别的结实,不能够有一点松动,这两边开始放石头,放到中间的时候一定需要加固,最中间一定是找一块比较结实比较好的石头,也要稍微大一点,然后用木头放在石头上面在用大锤把这块中间的石头给砸下去,这样就结实了,不得不说古人真的是非常有智慧,看到这样的石拱桥还在很是长见识了。当然现在早已不再使用过去方法造桥,此人也过世。


  卒子感想:也许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就是一座桥。因为有太多的烦恼,太多的怨气和不如意,也有过相识、相聚、共同度过一段时间。在一起共事的过程,尤如一起走过的这座桥,当刚刚踏上桥的时候,小心翼翼的包裹着自己的个性,渐渐的走过了桥的中间,又在桥上发现那么多“西装革履”或“衣不遮体”的人群,走过中年才猛得发现离桥的那一头竟然只有几步路。回望人生通的的这座桥,每个人感想又那样的五味杂陈,站在桥上的这每一秒钟,都是人生的经历。


(本篇完)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