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9108

主题

安庆

《卒子走遍安庆》长篇地方文史资料——卒子游记

[复制链接] 查看:348414 | 回复:1156
发表于 2020-3-17 12:28 661 只看该作者

浮山总岩“多景洞”摩崖石刻

第1930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原安庆市枞阳县浮山总岩“多景洞”摩崖石刻。


    浮山,又名浮渡山,位于皖中偏西南、长江北岸的白荡湖滨,原安庆市枞阳县浮山镇。在此再次重申,浮山是安庆的浮渡山,不是铜陵的浮山!



    浮山是一座沉睡亿年的古火山。遗存下来的火山口、火山钟、火山渣(浮石)及溶岩流向,龟裂纹路和断层裂隙,均为全国罕见。


    浮山又是一座佛教名山。早在晋梁时期(266年——557年),浮山就建有寺庙。晋梁以后,经过开发,吸引了大量的文人墨客,如孟郊、白居易、范仲淹、王安石、黄庭坚、左光斗、张英、方苞等。



    浮山山体主要由浮山组火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组成。岩层种类自上而下为浅紫红色薄层粗面质凝灰岩,浅红色、肉红色块状粗面质凝灰角砾岩,肉红色块状粗面质熔结凝灰岩,浅肉红色块状粗面熔岩、角砾集块岩和粗面质凝灰岩。共厚约一百米。



     浮山著名岩洞共一百零八,其中大者为岩,小者为洞,习惯上称为“三十六岩”、“七十二洞”。



    这些岩洞星罗棋布,蔚为奇观。有的玲珑娇巧,常为文人墨客所居;有的博大恢宏,有的如拱桥连蜷,垂宇如悬,如室如堂,遂为天然的庙宇。


    这些岩洞,系两度火山爆发后形成的胜景,极尽鬼斧神工之妙。或一岩集数岩,或一洞兼数洞。洞尽即岩,岩穷即洞,万户千门,绕云架壑,空谷回廊,奇丽多姿。


    观音岩(卒子早前已经介绍)古名“啸月岩”。岩上还有一块清康熙年间,浙江萧山陈三辰所提“别有天”三个遒劲有力的石刻字。



    岩西侧石壁洞开,自然形成园门,门两侧有一副名联“山如人意懒,石似我心空”是清人黄文炳撰刻。洞口北上为“云锦廊”,廊尽处为“听溪岩”。岩后有一石台,昔为供奉观音处,今岩壁尚存大士像影。



    总岩,又名多景洞,在观音岩西壁,长不满二米,但聚小洞百余,形如蜂房,缩全山岩洞之形于一洞之中,故曰“总岩”。



    观音岩的西壁有一小洞,长不到两米,是总岩又名多景洞。洞内聚集小孔百余个,形如峰房,摩刻较多,上有石刻“浮山会景”,仿佛浓缩了浮山的全景。有诗刻“尺寸山始终,图经备于此,予请易其名,其名曰石史”。半月洞,与观音岩圆门隔峡相望,高二米五,纵四米,横七米。洞北还有“西风岩”、“飞珠泉”、“一览洞”等胜景。

[size=0.83em]39.jpg (586.97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4 分钟前 上传





(本篇完)


发表于 2020-4-10 08:25 662 只看该作者

乌岭迎宾古树


第1937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经开区菱北办乌岭社居委乌岭迎宾古树。



    乌岭迎宾古树位于古树新苑内,这里原是乌岭村村部附近的二棵神树。乌岭社区古树是二棵“大腕明星”,小区里的居民称呼其为“古树神”和“土地神”。



    在古树新苑内草地上有一座四层高台,高台之上是一棵大樟树和一棵石楠树,长的枝繁叶茂,整座高台几乎都笼罩在其树荫的范围之内。


  

    二十年前,经开区成立还建安置指挥部,当年卒子曾参加这里的建设,时任指挥部的领导要求保护古树,所以将当时的乌岭窑厂爆破拆除后,仅留下这二棵古树,随后还建小区建成后取名“古树新苑”。在大樟树的旁边还紧紧依附生长着一棵个头相对娇小的石楠树,为安庆市三级古树,树龄七十年。



    两棵古树就是建在土地中间的山坡上,后来以山坡为基垒起了高台。在村民的眼中,古树不仅是村里的一道风景,用当地居民的话说,两棵古树已经成了小区居民的许愿树,附近其他小区的居民也有慕名前来祈愿的。



     乌岭社居委这二棵古树,一棵为树龄一百六十余年的二级古树香樟树,另一棵是树龄为七十余年的三级古树石楠树。古树新苑完整的保护了古树,给安庆人民留下了一份厚重的人文历史和自然环境。



(本篇完)


发表于 2020-4-13 20:17 663 只看该作者

大龙山六明和尚石塔


第1941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大龙山康熙元年六明和尚塔。


   

    大龙山康熙元年六明和尚塔位于安庆市宜秀区大龙山中间一条山岭岭脊上,想要到这里一睹真容,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六明和尚塔位于安庆宜秀区大龙山山岭的一条山脊上,清康熙元年(1661年)建,麻石方式和尚墓塔。下图中中间的那个就是远望六明和尚塔。




    在安庆大龙山山脊处,还有这样一幢老屋,麻石与土坯砖建筑。从土坯建筑看,黄土中夹杂着碎瓦片、碎砖碴等物,这是有一定岁月的建筑。



    六明和尚,想必是生活在明朝崇祯晚期时的一位德高望重的和尚。目前,尚无任何资料。但从山凹间的一块巨石上可以看出,当初为建造石塔,徒弟们也是寻遍山间巨石,这块被凿开的巨石,可能就是当年的遗物。


    大龙山山凹处,溪水流过,巨石间,摸过那些堆砌了四五百年的石料,仿佛穿越了百年。


    在大龙山顶部,有一个巨石间的夹空洞,山脚百姓称为观正洞。洞内约二十多平方,高约四米左右,人工雕凿了麻石条挡住风口。



    六明和尚塔为大龙山麻石雕刻而成,底座为四方复式,体型较小,顶部有破损,整体较为完整,为清朝康熙元年建成。卒子与安庆广大文史爱好者希望安庆相关机构将此塔立为安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六明和尚塔,石制砌空心塔。高约二米,塔基直径约二米余,方形折角须弥座。


    上承四方形塔身,最上为盘式塔刹,刹座为圆形,在安庆石塔中较为少见,周身无饰纹。



    刹身成圆柱体,盘式,刹顶上覆盖圆盘盖。塔身南侧雕刻有塔铭,方形式承托塔铭曰:“传达磨正宗四十五世六明和尚 康熙元年八月 立。


    六明和尚塔,四角形石砌基台,石质基座雕刻云彩等纹饰。内部空心,原有六明和尚灵骨。


    六明和尚塔在安庆三次文物普查中,均没有被记录和发现,墓塔建于康熙元年。此次卒子发现六明和尚塔,为安庆大龙山又新增一处人文历史实物。


    据了解,达磨正宗是一个湮没于历史尘埃中的、带有神秘色彩的宗派。在传承体系上,它直接源于临济宗,达磨又称达摩,此次石塔的发现,从一个侧面说明安庆禅宗的多样性和特殊性。安庆的禅宗从二祖到各个派系,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形成现在的临济宗、曹洞宗等分支,在整个安庆宗教中占有一定地位,在社会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size=0.83em]广告2.jpg (168.47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2 分钟前 上传




(本篇完)

发表于 2020-4-16 12:16 664 只看该作者

白麟大龙山狮山天门与狮山飞石


第1943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五横乡白麟村大龙山狮山天门与狮山飞石。


       这处地方,卒子已经介绍过三次。安庆市宜秀区五横乡白麟村大龙山狮山。今天卒子整个介绍一次。


    从白麟村穿过树林和茶园,深入溪林幽处,顺山而行,中间有一段路路况不佳。


    顺山道已延伸至海拔二百余米的地方,有一条长长的壕沟,这条壕沟围绕着半山有半圈。这条长长的壕沟,此前卒子也已介绍,卒子推断这条壕沟是百年前太平军与湘军作战时挖掘的壕沟。



    再向山上行,狮山分为上狮山和下狮山。上狮山就是大龙山最高峰三县尖不远,下狮山就在白麟村大龙山狮山天门与狮山飞石处。


    狮山天门,是狮山巨岩自然天成,今保存完成。狮山天门岩位于狮山顶部,一侧壁立千仞,一侧如狮子大口,是大龙山名胜之一。是大龙山五横乡最佳攀爬之所。


    大龙山狮山飞来石,是大龙山另一处别有景色的地方。大龙山为安庆城廓之天然屏障。大龙山西北岭风光秀丽,但要穿越大片带刺的灌木丛,还要走过很长一段杂树林。脚下野径断断续续,分岔也很多,方向不好把握。


    整个大龙山自西向东绵亘起伏,山势雄伟,秀嶂叠峙,蜿蜒似龙,而得名龙山。从大龙山师山向下看到整个五横乡,山周二十五公里,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呈南北走向,横跨市郊和怀宁、桐城二县。


    大龙山狮山巨石,大龙山四面环水,东依石塘湖,南临长江,西饮石门湖,北靠菜子湖。狮山上多峰、多壑、多洞、多景。古人赞大龙山其美为“独不类他山”。大龙山狮山巨石,狮山是大龙山的一个小山头,这里曾传说:石门九不锁,天门夜不关。大龙山很多山峰,西北部的狮山,又称师山,主峰下狮山,又称师山尖,海拔约五百多米。


    狮山曾是湘军曾国荃的瞭望哨。大龙山师山这边能看到原桐城县的罗岭镇,狮山山高千刃、起伏顿挫,是大龙山一处自然风光的圣地,与罗岭镇至五横乡交界处,海拔约五百多米,是怀宁县内名山之一。


(本篇完)


发表于 2020-4-17 07:56 665 只看该作者

曾公祠石鼓与石条


第194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曾公祠石鼓石条遗物。


    曾公祠,有安庆文史爱好者向卒子介绍,其位于安庆市迎江区,原建筑面积数百平方米。该建筑坐南朝北,建国成立后建学校使用。现为安庆市登云学校。


    近年来,随着迎江区倒爬狮街以南文化街区整修,民间相传该建筑为曾国荃专祠就浮出水面。


    曾公祠,建筑早已不存。但在登云学校后围墙上,卒子与安庆文史爱好者还是发现了当年的祠堂的石鼓与石条遗物。



    曾公,指曾国荃(1824—1890年),为晚清湘军的重要将领。字沅浦,号叔纯。封号威毅(伯爵),谥号忠襄。是曾国藩的九弟,贡生出身,曾因击败太平天国军队,累官浙、晋、鄂省巡抚,陕甘、两广、两江总督。所部号“吉字营”,死于任上。有《曾忠襄公全集》,参与编纂《湖南通志》、《山西通志》及《续纂江苏水利全案》等。


    曾公祠,原是清朝政府为纪念湘军首领曾国荃(1824-1890年)而建立的专堂,曾公祠大约建于一八八几年,为三进砖木结构的清式建筑,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数百平方米。曾公祠内的石鼓,青石制地,雕刻有云纹。



    曾国荃专祠是曾国藩九弟曾国荃的祠堂。清末,曾国藩和曾国荃镇压太平天国有功,曾在安庆久住数年。曾国荃死于任上,后,清朝光绪帝赠他为太傅,赐忠襄。为了纪念这个大清国的有功之臣,清朝光绪帝下旨建了曾公祠。


    曾公祠并不是曾家后人自己建造的家祠,而是皇帝恩赐的功臣专祠。因此,这样一个祠堂处处显示出皇恩浩荡,可想当年的曾公祠气派。


    曾国荃与他哥哥曾国藩一样,曾国荃也被民间的很多百姓视为杀人狂魔,安庆百姓曾给曾国荃起绰号“曾剃头”,曾国藩也是一样。


    在攻陷了安庆之后,他纵兵对城中的百姓和房屋进行了烧杀抢掠,一直进行了多天,一时之间安庆百姓饱受生灵涂炭之苦。



  即便是有了多场屠杀之后,曾国荃却得到了朝廷的嘉奖,赏赐他太子少保的官衔,封一等威毅伯,赐双眼花翎,是那个年代清朝的官员很高的荣誉了。


(本篇完)

发表于 2020-4-17 11:39 666 只看该作者

板仓香果树瀑布


第1945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县级市)塔畈乡板仓香果树瀑布。


    板仓香果树瀑布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县级市)塔畈乡板仓村。


    板仓自然保护区位于大别山东南部,地处潜山市(县级市)、舒城县、岳西三县交汇地带。这个保护区以潜山板仓村为依托,面积一千五百多公顷。


    板仓自然保护区内山峦叠嶂,涧谷幽深,气候条件独特,生物资源丰富,加之森林茂密、人迹罕至,使得鸟兽云集。除有幽雅美的自然景观外,还有众多的人文景观,有斑竹潭瀑布、一线岗、三井洞、龙井潭、凤冠石、强盗坪、令牌石、冷饭店、老虎洞等。区内空气清净,环境幽雅,气候宜人,不仅具有旅游观赏价值,也是游人避暑度假的理想场所。


  孝子洞、千层岩、仙人梯、红河谷、栈道、三叠泉、香果树瀑布、云海奇松、梦壁生辉。鸟语花香,绿树掩荫。

  板仓自然保护区地处大别山东南部,地势陡峭,最高点为猪头尖主峰,海拔1539米,最低点海拔仅400多米,落差达1100多米。溪流依山势奔流直下,形成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众多瀑布群。这条瀑布叫双龙溪。


    香果树瀑布又称“红河谷”,河床底部为红色的钾长石,经洪水的常年冲刷,显得光滑平坦。这是一亿二千万年前富含钾元素的岩浆侵入原始岩体而成。到此处,大都脱光双脚到红河谷里溯溪,爽得不要不要的。


(本篇完)

发表于 2020-4-18 22:44 667 只看该作者

石关舒潜古道瓦窑岗(重大发现)


第1946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石关乡瓦窑岗。

    在岳西建县以前,就有一条蜿蜒在大别山崇山峻岭之间有一条蜿蜒曲折的古皖道——舒潜古道。

    舒潜古道北接六安府,南通安庆府,是曾经的官道、驿道、商道、民道、兵道、文化之道。随着国家道路交通的发展,古道渐渐沉寂。

    岳西县主簿镇余畈村通往石关乡瓦窑岗,就是舒潜古道中最精华的一段。

    卒子曾在2019年受石关乡瓦窑岗刘多云老叔的邀请到此采风,就在这条古道途中,发现了此前无人发现的重大发现。

    这条舒潜古道中,最为精华的一段被称为七里冲八里涧,故名思义就是七里地是在山冲之间,而八里地拌随着水溪。这条隐约在山间的长达十里的古道,其中多数山路中还有石板,一块块石板路面,被踩得光滑圆润。

    历史上的主簿乡余畈村曾属霍山县,与安庆府潜山县(今岳西县石关乡)相隔,这条古道是连接着两县人民紧紧相依的重要通道,一度人声鼎沸,人流攒动。

    数百年前,这条山路大多村民们的生活还是极其贫困的。那时有“七里冲、八里岗,鸡不鸣、狗不叫”,可以依稀见到那年那月的苍凉。据了解,“舒潜古道”是安庆地区保存比较完整的古道之一。位于大别山的崇山峻岭之间,是曾经的官道、驿道、商道、兵道、文化之道。

    在卒子采风以前,很多专家学者曾到访此地,可惜一重大发现却被卒子无意中找到。在此发现了什么重要发现,以后再说。石关乡瓦窑岗刘多云老叔对卒子说,旧时七里冲八里涧这条古山道有一片山岗,山岗间有百姓在这里烧窑,久而久之,这里就有了“瓦窑岗”的地名,近代刘多云老叔在瓦窑岗建起了农家乐,每到夏季游客络绎不绝。

    在原霍山县主簿乡与原潜山县后北乡之间,有一个隔断两县居民的卡子,设有卡子门。现地图标注为铜安寨西门。七里冲八里涧,还有瓦窑岗,都将是安庆旅游的一部分,欢迎广大文史爱好者和游客到此光观、旅游。


(本篇完)


发表于 2020-4-19 11:23 668 只看该作者

后河上格城遗址与乐城堡


第1947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后河上格城遗址与乐城堡。


    上格城遗址,上格城又称乐城堡。青城废县治。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中心乡后河东岸,相传为魏将曹仁所筑。明朝守将史可法为抵抗张献忠农民起义军重修。城依山傍水,城墙内外壁为青砖砌筑,内用夯土填实。面积约两万平方米。上格城有两门,东为大东门,西为大西门。南北各筑有一碉,谓南碉与北碉。城己毁,仅存城墙残体和清朝乾隆“祠塾碑记”一方。碑高二米,宽一米二,碑文为楷书,碑文736个字,完好如初,记载乐城堡重修和更名情况。1982年,县人民政府定上格城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上格城亦名乐城堡,太湖县与潜山县相连的山冈之上,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其一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城、郭、亭、台、庙宇和祠堂的遗址,至今仍清楚可辨。这座城原有四座城门,城门皆为砖拱,大西门还有城楼,六柱支枋、飞檐翘角,正面系杉格门。文革十年浩劫,惨遭毁坏。


    上格城居山冈之上,居高临下,形势险要,易守难攻,河西为小池万亩平畈,东扼潜山、怀宁和望江等县通往太湖的大道,北边系广阔沙滩,南接连绵起伏的丘陵。故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三国时期,曹操与孙权在庐州以南、蕲春以东的庐江郡争战激烈。魏将曹仁为控制庐州至蕲春的交通要道,在太湖小池驿附近修筑城堡,屯兵养马,与东吴孙权抗争。这个城堡就是上格城,后曾作青城县治,明清时改名乐城堡。明朝大将史可法凭借上格城抗击张献忠农民起义军。清朝咸丰九年(1859年),湘军统帅曾国藩率军进逼安庆,北路围攻太湖县;太平军英王陈玉成会同捻军十万人支援太湖,在上格城附近连营百座,使清军被迫反攻为守。后人对上格城一带的战事良多感慨,清人陈于谦在《—亡格城吊古》中写道:“古戌凄凉驿路东,断烟荒草落残红。黄沙空掩征人骨,战马犹嘶野树风。归垒几家忘帝力,山城半壁藉天工。弧臣心事问流水,千古兴亡感慨中。”


    如今,上格城周围仍有许多固昔日军队安营扎寨而得名的村落和山冈,如广峰寨、应家寨、乔木寨、州囱岭、放马包和营盘岭等,它们和上格城的废墟一起,记载着古战场的硝烟,诉说着历史兴亡的故事。


    上格城始建于三国时代。旧《太湖县志》记载:“青城废县,在县东四十里,本魏将曹仁筑。”曹仁(168——223年),字子孝,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少年时期就好弓马戈猎。曹仁先后讨徐州、战官渡、守樊城、破襄阳,是曹操第一代大将之中唯一被封为大将军、大司马的人物。为抗击吴兵,曹仁在当时名为太湖左县即距现太湖县城东四十里处的小池镇中心村境内建筑县城———上格城屯兵练马。当时城墙内外壁为青砖砌成,内用黄土夯实,青砖每块重约二十斤,为地方捐赠。上格城西临一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当时城有东西两门及南北两碉。上格城亦名乐城堡,其一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城、郭、亭、台、庙宇和祠堂的遗址,至今仍清晰可辨。城门有四,城门皆为砖拱,大西门还有城楼,六柱支枋、飞檐翘角,正面系杉格门,可惜十年浩劫时惨遭毁坏。


    现城内幸存的一块清朝乾隆间祠塾碑记青石刻碑,高二米、宽一米二,碑文为736个字,完好如初。据《祠塾碑记》说,此城旧名上格城,唐武德间为青城县治,又名青城;明末,史可法抗张献忠部于此,重修城,更名乐城堡。泰始二年,复设太湖左县于乐城堡。



  据当地书籍记载,三国归晋后,战火熄灭,当地居民改上格城为居民点,据险拒匪,至唐朝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太湖一分为二———青城、荆阳,上格城为青城县址,贞观二年(公元628年),青城并入荆阳,上格城逐渐衰落。明末,右佥都御史、兵部尚书史可法在安庆、池州等地与农民起义军张献忠的部队对战的时候,史可法重修上格城。在上格城,史可法与张献忠展开了激战,城堡失陷,一切城郭亭台付之战火。


  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军的英王陈玉成又在上格城一带与清军进行了激烈的拉锯战。这年八月,清廷令曾国藩援皖,镇压太平军及捻军。曾即与湖北巡抚胡林翼商定攻皖战略后率军由湖北进驻宿松,并令福州副都统多隆阿、总兵鲍超驻扎于太湖县城西境内的八里岗,后分别移师至太湖新仓、岔路,与曾形成三角之势包围县城内的太平军。为接应被困之军,十二月中旬,英王陈玉成率军由安庆向潜山、太湖进发,捻军也组织部队扑向太湖,曾即命多隆阿、鲍超抵御,陈玉成在上格城一带建筑了应家寨、何家寨、广峰寨等(这几个山寨卒子此前已经介绍)。城内太平军得到援兵已到的消息即变包围为反包围,内外夹击鲍超。在多隆阿的援助下,双方死伤无数,僵持不下,只得就地修整。第二年年初,再次决战于上格城与小池驿一带,陈玉成寡不敌众,伤亡数千人后不得不边打边退至安庆。


  关于上格城还有一段凄惨的故事。据当地上了年纪的老人回忆,抗日战争中日本鬼子可没敢在上格城附近烧杀抢掠,因为一九四二年一小股日寇想进“城”骚扰时,突然城墙上出现一巨人,手持大刀,怒目圆睁,日寇被吓得屁滚尿流,夹着尾巴逃跑了。传说这是魏将曹仁显圣,不容许日寇侵犯他的同胞。当地百姓对曹仁的敬重从该地上格寺里供奉着曹仁的牌位就可见一斑了。


(本篇完)


发表于 2020-4-19 19:36 669 只看该作者

柘山三善寺七僧塔


第1948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长风乡柘山三善寺七僧塔。


    三善寺七僧塔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长风乡柘山村。



    柘山村,柘这个字安庆话念榨,位于安庆市城东三十六里处,又名柘涧山,属于丘陵地带,东面与长风村、营盘村交界,南与元桥村接壤,西与高松村毗邻,北与柘林村一河之隔。


    长江岸边,清朝康熙初期有一座名为三善寺的寺庙,那时长江边一片滩涂,江边淤泥上草木繁茂,浓荫匝地,极目远眺,只见长江波光帆影,湖边绵绵群山,美景尽入眼帘。



    自古以来,长江北岸的安庆,是繁衍人类最多的地区之一。长风乡在长江这里拐了一个大湾,历史上多次被洪水冲垮河堤,百姓捕鱼时常在江边寺庙祈祷平安。


    三善寺就是长江边一座建在滩涂上,靠近长江的寺庙。建于何时,已无从考证。只知道清朝康熙年间,寺庙里有几十位僧人,供奉神灵保佑周边百姓。


    清朝雍正年间,一场史无前例的洪水冲垮了长江河堤,将三善寺冲毁,不幸中七位寺中僧人被洪山冲到二里地外的柘山一片竹园。



    洪水中,柘山百姓从洪水里捞起已经窒息而圆寂的七位僧人,在一片小山丘脚将这七位僧人埋下,洪水退后,请匠人刻字“七僧墓”。


    经过了数代人的不断耕耘,柘山村渐渐成为长风乡一带油粮和人口富庶的地区。九十年代,在居士们努力下,又重修了七僧墓,并在墓上建亭。


    重建后的三善寺七僧塔,实际是一个六面空心、高约二米多的墓亭,当地百姓取名“三善寺七僧塔”,并立碑纪念。

    柘山村,还有几座近代修建的土地庙,有一座就比较特别


    叫二甲土地庙,庙虽不大,却是当地人祈祷的圣地。据说早年,有人拆迁此庙,刚刚抡起锤子就打到自己的手,后不得不停止拆迁,原地又重修了二甲土地庙。



(本篇完)

发表于 2020-4-21 12:11 670 只看该作者

花山老虎洞


第1949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花山老虎洞。


    花山村位于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花山村,地处安庆北郊的安枞公路线上,与枞阳县毗邻。



  花山村兼有山区和丘陵的地貌特征,资源禀赋深厚,山清水秀,人文荟萃。村庄背山面湖,登高俯瞰,小龙山余脉挟石塘(湖)破罡(湖)之美 ,吞长河,贯长江,雄浑气势,尽收眼底。


    花山顶部有一处凹地,凹地上原有建于明朝的中方寺,每当晨钟暮鼓,与花山的山水天成脱俗,清幽宜人。


    中方寺前身为龙隐庵,建于宋朝。现存“龙隐古庵碑记”碑刻,篆书题,行书文。明朝万历年间重建,“天启间,吴本如开府请敕,赐为中方禅寺。”清朝初时,中方寺与浮山华岩寺、安庆迎江寺,是安庆最具声望的三大寺庙。


  在安徽抗战史上,花山中方寺有其光辉一笔。


    一九三八年,安庆沦陷前夕,安徽省立图书馆将《安徽通志稿》等文献资料,转运至花山中方寺收藏,直到一九四二年,日军在桐城大举扫荡,才由迎江寺住持本僧秘密运回安庆,封存于迎江寺振风塔第三层。从这个角度,中方寺也是文献寺。


    “中方”一名出自明天启年间,出自明熹宗朱由校。大明皇帝亲赐寺名,当时在安庆府,在桐城县,肯定轰动一方。而这一切,都与桐城吴本如有关。



    马其昶《桐城耆旧传》称吴本如为“司马吴公”,道盛大师敬其为“吴本如开府”。吴本如名用先,字体中、本如,号余庵。明朝万历二十年进士,授临川令。后任浙江按察使、布政使。又擢都御史,巡抚四川。天启二年(1622年),任蓟辽总督(辖顺天、保定、辽东三巡抚)。天启年号一六二零年起,一六二七年止,前后只有八个年头,也就是说,中方寺定名,就在此期间。


    中方寺背后的山脊下有一处巨石叠磊的巨石洞,又名老虎洞,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花山村山脊下方。


    老虎洞与中方寺同时于明朝,老虎洞海拔三百余米,是山嵌有二块畸形巨石,上端相接,仅容一人出入,传说是有老虎出没的地方,洞穴下有数平方米的洞,又名老虎洞。


    老虎洞是中方寺山脊后上的两巨石,上端相接,下空如斗,因名老虎洞。当年,图书馆内的重要文献资料就是放在洞内藏放。


(本篇完)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