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其它

秋色无边,惬意穿行-环波罗的海波兰、立陶宛、拉脱尼亚、爱沙尼亚四国自驾之旅

[复制链接] 查看:36304 | 回复:35
发表于 2018-10-20 13:42 11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dg自由的鱼 于 2018-10-20 13:43 编辑

——Westerplatte,第二次世界大战打响的地方



离开马尔堡城堡,驱车往波罗的海岸的方向继续我在波兰的行程。前面也说过波兰是一个自古以来就战事不断的国家,黄昏之前,我来到了波兰格但斯克维斯特布拉德半岛(Westerplatte),这里是打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一枪的地方。


位于波兰最大河流维斯瓦河支流入海口维斯特布拉德半岛Westerplatte源自荷兰语,意思是“西边的沙洲”  。1924年根据国际联盟决议,波兰在这个半岛上建立了一个军事转运仓库。1939年9月1日,德国军舰向驻守在半岛的波兰军队发起进攻,打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第一枪。
1939年8月31日,希特勒批准了入侵波兰的“白色方案”,此时恰巧有一艘德国海军战列舰“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号以“纪念一战阵亡将士”为名“访问”格但斯克,舰上不仅配备专门对付维岛要塞的280毫米速射炮,还搭载了用于登陆的225名“暴风”突击队员。
9月1日4时40分,“石-荷”号战列舰在没有任何警告的情况下,向600米开外的维岛发起炮击。几乎在战列舰打响第一炮的同时,“暴风”突击队通过舢板换乘,迅速抢占维岛岸滩处的物资堆场,接着向要塞最外围的砖墙冲去。当时驻守在半岛上只有210个波军将士,他们顽强地抵抗3000德国士兵的进攻。
战斗开始时,德军把进攻矛头对准维斯特布拉德半岛与格但斯克市区连接的狭窄地峡,没有任何准备的波兰士兵仅靠一门75毫米火炮和德军进行生死搏斗。在地峡制高点“雷电”工事里,14名波兰战士用3挺机枪顽强抵抗,其左边的军火库哨所则由沙姆列夫斯基下士带领的三人小组保卫,他们手里仅有一挺轻机枪。负责保卫“雷电”工事的巴兰排长回忆说:“德军先遣部队很快进入我们第一道火力封锁线,我能很清楚地看到他们。对我的机枪来说,他们微不足道,可沙姆列夫斯基下士要对付的敌人实在太多了。”从1号堡垒赶来支援的波兰战士打算支援军火库哨所,但因为德军火力太过严密,援军完全动弹不得。
尽管德军实力远超波军,在连续进攻四天后,维斯特布拉德半岛要塞依旧岿然不动。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德军转而动用约60架Ju-87俯冲轰炸机向维岛发动空袭,德机先后投掷了几百枚炸弹和燃烧弹,作为防线支撑点的波军5号堡垒被彻底摧毁,其他堡垒也受到结构性损坏。9月5日深夜,德军企图把一个装满汽油的蓄水箱推进要塞,把那些抵抗的波兰军民统统烧死,但警觉的波兰士兵再次粉碎了他们的计划。
9月7日凌晨4时26分,“石-荷”号战列舰开进维斯瓦河入海口的转弯区,对波兰军队仍在抵抗的1至5号堡垒进行了40多分钟的集火射击。当时呆在1号堡垒的波兰士兵回忆:“德军一直轰击东北角,其中一发炮弹把整个入口都炸塌了,紧接着,又有几发炮弹炸毁堡垒东面的围墙,我们被倒塌的围墙压住,一点也不能呼吸。通风设备也被打坏而无法修复,突然一颗炸弹击中军火库,爆炸的巨大冲力把我甩到地上,到处弥漫着烟雾。不一会儿,我失去了知觉……”然而和前几次一样,波军仍然挡住了德军的进攻。
这场地战役的指挥苏哈斯基少校此刻不得不做出他一生中最困难的决定:2号和5号堡垒都已被炸毁了,这就意味着波兰军队在维斯特布拉德半岛的防线失去了两个关键支撑点,而此时半岛和树林已被彻底夷为平地,波军的防御阵地和配置全都暴露在德军炮口下;伤员的状况也愈加恶化,此时已经没有足够的药品供应。这一切都预示着波军坚持不了多久了。同时,他通过收音机得知差不多一半的波兰国土——波美拉尼亚、克拉科夫乃至极具象征意义的西里西亚工业区都向纳粹德国投降了,德军实际上已合围了华沙。苏哈斯基少校很清楚,他的战士已经超额完成了波兰军队最高指挥官斯米格雷·里兹元帅交给的任务:在进行12小时象征性的抵抗之后,他们可以选择体面地投降。
9月7日下午16时,苏卡尔斯基少校宣布守军投降。
今天维斯特布拉德半岛上保存着5个士兵营房的废墟,修建了当年指挥这场战争的苏哈斯基少校及战争中牺牲的士兵墓碑。在半岛的际高点上耸立着高70米的“海岸卫士纪念碑”,上面镌刻着二战期间欧洲战场上历次著名战役的名称。现在的维斯特布拉德半岛更象一座二战战争遗址公园,警示世人世界和平的重要。


维斯特布拉德半岛上卖纪念品的小店里有很多二战主题的纪念品出售。


走进树林中的维斯特布拉德半岛战争遗址,迎面是一座弹痕斑斑的堡垒。因为英语不好我没看懂说明上的内容,大约知道这是一座用作通信用途的堡垒。



阳光照亮了堡垒上密密麻麻的弹孔,向每位游人展示那次战争的残酷。


当年作战用的战壕还保留着当年两军交战时的样子。


我对战争的印象来自电视与电影,那些战争的画面由导演、演员、灯光、道具、后期制作堆砖彻而成。沿着加建的钢铁通道走进这座用厚重混凝土建筑而成的军事废墟,是我第一次面对争战的残酷,第一次亲身感觉到战争带来有恐惧。


这座看面看上去好像随时会倒塌的战争遗迹,内部已经做过加固的工程,所以不会有任何安全的问题。


站在废墟中,看着眼前这些千疮百孔用于争战的混凝土建筑遗址,如果不是亲身来到、不是亲眼所见,任我怎样打开脑洞,都脑补不到这样的画面。




走到废墟的低层,从这个角度看到的战争遗址的场景让我头皮发麻,来之前我已经看过无数关于波兰二战的资料与电影,以为自己的内心已经强大到足够承受这些画面所带来的视觉与心理上的冲击。但来到这里才知道,我没有这么强大与坚持,每次按下快门,内心都会收紧;每次移动,都小心翼翼;每次转身,都要调理心态。
眼前看到的场景,内心在呼喊:“世界和平!”



阳光下,这些裸露的钢筋诉说着那场战争的惨烈。



整座废墟内内外外没有一个地方是完整的,每寸地方都留下了战争的痕迹。可能是弹孔,可能是炮弹轰炸过的坍塌,目光所到之处,无不是痕迹斑斑。


走出昏暗的废墟遗址重新走在阳光下,驱赶内心的阴霾、卸掉沉重心情,走向维斯特布拉德半岛的海。岸卫士纪念碑。



维斯特布拉德半岛有地标,不知为什么我看到这一排白字想起了好莱坞



海岸卫士纪念碑,上面镌刻着二战期间欧洲战场上历次著名战役的名称。来这里不但可以怀缅战争里的英雄们,还是看日落的好地方,每个晴天的日落前,这里都聚集着不少来看日落的年轻人与游客。




维斯特布拉德半岛上的苏哈斯基少校及战争中牺牲的士兵墓碑,每天都有游客来到这里献让一束鲜花和蜡烛,以慰藉长眠于此为国家荣誉、为保卫波兰人们而阵亡的将士们。




银鹰勋章下长眠的苏哈斯基少校及战争中牺牲的士兵,你们为国家荣誉而战争,是波兰人们的骄傲,鼓励波兰人们抗争到底,直到复国。


发表于 2018-10-20 13:44 1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dg自由的鱼 于 2018-10-20 13:48 编辑

——格坦斯克Gdansk的波罗的海琥珀



离开维斯特布拉Westerplatte半岛,天黑前来到了格坦斯克。这座城市最先属于波兰,然后被条顿骑士团占领,随后又回归波兰,随着普鲁士的崛起,这里成了但泽自由市。凡尔赛条约让这里成为波兰走廊,而但泽自由市却作为一个国际联盟保护下的半独立的准国家存在着。1939年,德国要求波兰归还但泽,遭到拒绝,随后希特勒在维斯特布拉Westerplatte打响了欧洲二战的第一枪,可以说,格但斯克欧洲二战爆发的一个导火索。除了这些外,这个位于波罗的海之畔的城市盛产琥珀,是卖琥珀的好地方。




趁着天色未晚,趁着有好的天气,我到市中心的长广场附近走走逛逛




幽蓝的天空,昏黄的街灯,排列整齐的中世纪建筑,这是夜里的格坦斯克。


中秋节前一晚,挂地空中的月亮分外的明亮




地上的积水告诉游人,在秋天来到这里旅行,雨天会一路伴随。




支好脚架,拍下了夜里的格坦斯克。


早上在没有惊喜的阴天醒来,阴天也好,雨天也好,我要去逛琥珀街,我要买买买。



城市某座小广场上的装置,好象是一个钟,这天没有太阳,我也分辨不出来是不是钟。



欧洲很多城市都会有用一些小铜像去装饰,这个小铜像很酷



格但斯克的圣玛利亚教堂Bazylika Mariacka世界最大的砖砌教堂,欧洲最大的砖砌哥特式建筑之一。它全长105.5米,宽66米,能容纳 25,000 人。早在1243年,这里已经有一座木制的圣母圣天教,1965年11月20日,教宗保禄六世将这座教堂升格为宗座圣殿,现在这座教堂是天主教格但斯克总教区的共主教座堂(co-cathedral)。
这次行程里,很多著名的建筑都在维修,包括这座圣玛利亚教堂 ,大部分的外墙都围起来维修,只留了正门的外墙没有被围起来。从这里进去,就是华丽的圣玛利亚教堂。



进去后发现如果要进入到这座教堂的神坛等地方参观是需要买门票,这几年在欧洲旅行得比较多,看过不少华丽的教堂,所以这次行程里,只要要收门票的教堂,我一律放弃。所以只拍了一张门口的彩色玻璃就离开了。



教堂内的徽章,左边的不知道代表什么,右边的有点象条顿骑士团的徽章。



离开圣玛利亚教堂,再次来到格坦斯克的长广场。格但斯克几乎所有的古老建筑都集中在主城区的长街两旁,长广场就位于长街的末端,这里是是格但斯克的主要广场和旅游区。这条出名的长街其实并不长,它是一段从金门(Zlota Brama)到绿门(Zielona Brama)的小路,但是由于过去是波兰国王的巡视路线,所以又被称为皇家之路。
长街两旁的古老建筑群,沿着长街,旁边有一些卖琥珀的小摊,忠告后面去的亲们,买琥珀最好到有正式门店的商店里面买,质量相对有保证一些。






长广场上的雕像




海神波塞冬


这座城市喜欢用狮子做城市的装饰,这座石雕的狮子身上的毛卷流畅生动。



满街的琥珀,琥珀,琥珀。。。。。。然后买买买。



店里的琥珀成色比小摊上的好很多。


金门出来站在这座桥上,看摩特拉瓦河两岸的风光。



一个拉风琴的女孩,带着她的爱狗一起在表演。



发表于 2018-10-20 13:48 13 只看该作者

长街上有一座百年邮局,从一个不显眼的门口走去,里面的木质台椅上散发出来的那些凝聚百年的气质,让每个进来过的游客都念念不忘。




在这木椅子上坐下来,感觉这些百的邮局的人文气息。然后转身离去,从一百年前重新回到2017年的格坦斯克。


经历百年还在照常运营的邮局里,处处都充满了温度的人情味。记得那年去日本,在京都经过一所老邮局,跑进去买邮票寄明信片,看到里面的工作人员在认真在为前来办理业务的老人家细心解释,那种认真对待的工作态度在这所邮局里我再次遇见。网络发达的今天,年轻人基本上通过网络解决了要到传统邮局办的业务,但老一辈人还依靠传统邮局去处理日常生活的书信往来与交费业务,不知道这些传统邮局在老一辈人离去的时候,会不会消失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



格坦斯克的琥珀博物馆,因为有旅行团在里在参观,因为我的时间有点赶,我放弃了进去参观,如果时间充足的话,应该值得看看。



再见!格坦斯克老城。



在走去停车场取车的时候,拍到了格坦斯克的鲜花。欧洲的人们喜欢用各种鲜花装扮自己的生活,在任何一座城市,都能看到很多鲜花店,这里也不例外。








离开格坦斯克老城,我来到了波罗的海之畔的索波特Sopot。索波特是波兰的一个度假胜地,有着欧洲最长的码头木栈桥(Molo),长515米,这座木栈桥是在海边的一座索菲特酒店的码头。木栈桥旁边的不少餐厅和咖啡馆,不不知道是不是我去的季节天气已经转冷,很多咖啡馆都已经歇业了,包括我们熟悉的星巴克。





从这里走出去的就是木栈桥,在这里买琥珀工艺品的价格也比较合理亲民,如果在格坦斯克的琥珀街没买够,也可以在这里选购。


阴天下的波罗的海



停在波罗的海边上的仿古船,夏天的时候估计可以坐上去出海游一圈。




木栈桥上的海鸥在向游人讨食



索波特除了欧洲最长的木栈桥外,还有一外很特别的建筑——“扭曲房子(Krzywy Domek)”。这座房子的造型夸张新潮,据说在世界奇怪房屋排前几名。





一直很喜欢吃欧洲的雪糕,虽然这次环波国的海自驾的四个国家里,没有一个国家的雪糕能让我有惊喜,但每次看到雪糕店都忍不住要买来试试。




发表于 2018-10-20 13:50 14 只看该作者

——波兰古都波兹南



离开波罗的海畔的索波特,一路往南前往波兰历史上第一个古都城——波兹南。大约1100年前,波兰建国,当时的国一梅什科一世(Mieszko I)将首都定在波兹南
波兹南这座城市的命运与波兰一样起伏跌宕:参加过汉萨同盟,中世纪曾经是繁华的贸易中心、被卷入过三十年战争和大北方战争、第二次瓜分波兰后被划入普鲁士、一战结束前曾是普鲁士王国和德意志帝国波森省的首府,战后割予波兰,改名波兹南。二战期间,德国军队和苏联军队在这里展开激烈战斗,城市的55%建筑在战争中被毁。但战后波兹南整座城市得到了修复,现在的波兹南波兰的第五大城市,也是波兰最重要的工业城市和交通枢纽之一。

到过波兹南的这晚是中秋节,晚饭后和同伴出门赏月,我们提着从中国带去的传统灯笼走在波兹南晚上行人不多的街上,热情地与相遇的路人打气招呼。不知道那晚与我们迎面走过、不知真想的本地居民会不会被我们几个提着灯笼的中国人吓着呢?哈哈哈。



天上厚厚的云层把月亮挡住了,不能赏中秋之月,我就拍夜景吧,用一组夜景相片来记录我在波兹南的中秋节。




老城广场是波兹南城区最重要的景点,广场周围拥有数量可观的博物馆。广场的四角上有四座可以回溯到18世纪的洛可可式喷泉,分别代表冥后、太阳神、海神和战神。




战神阿瑞斯




海神波塞冬



广场四周的建筑都是五颜六色、高且狭窄,据说中世纪时店主要按房子的宽度交税,所铺面都是狭窄,但很深很高。


老城内的圣斯坦尼斯洛斯教区教堂kościół farny pw. Św. Stanisława是一座粉红色的巴洛克式建筑,这教堂被喻为波兹南乃至波兰最美的巴洛克式教堂。
跟着手机导航走在波兹南老城中世纪特色的小巷子里,七拐八拐地走着走着,眼前忽然出现了一座粉红色的浪漫建筑,这里是深藏在老城小巷里的在圣斯坦尼斯罗斯教区教堂。





教堂门前巷口的墙上立着宗教主题的雕像


走进圣斯坦尼斯罗斯教区教堂,内部奢华的装饰,精美的壁画,用心营造的气氛都让这座教堂优雅的气质表现无遗。



天花上穹顶的壁画是在波兰看过的教堂里,我最喜欢的。




教堂里有不少信徒在祈祷


教堂内圣经人物故事的石雕




教堂内精美细致的柱头




波兹南还有一座非常著名的教堂——波兹南大教堂,位于土姆斯基岛(Ostrów Tumski)上,是一座红砖建造的哥特式教堂。土姆斯基岛是波兹南最早开发的一个区域,建于的968年的波兹南大教堂,是波兰第一座基督教堂。



波兹南大教堂的内部是文艺复兴风格,金色的拜占庭式礼拜堂里埋葬着众多的波兰早期的统治者们——第一个统一波兰的国王梅什科一世大公、国王波列斯瓦夫一世、国王梅什科二世、卡西米尔一世大公、大波兰普热梅斯瓦夫一世大公及国王普热梅斯瓦夫二世等等。



波兹南大教堂内有一位修女在很认真在打扫卫生与整理神坛前的鲜花,可能可以为地位这么高的教堂打扫卫生对于这位修女来说是一项很神圣的工作。




教堂内华丽的装饰无不彰显着这座教堂在波兰的教庭的地位



教堂的墙上有很多圣经故事的石雕装饰



每座教堂都会有吊灯


波兹南的这天一直下着小雨,小雨让波兹南变得透明容易亲近。



发表于 2018-10-20 13:54 15 只看该作者

——弗罗茨瓦夫Wroclaw,一座美丽的城市




离开波兹南,我继续往南来到下西里西省的省会城市弗罗茨瓦夫,这里是一座美丽的城市,这里的中央广场是欧洲最大的城市广场之一,广场周边有很多富有特色的建筑,其中市政厅Wrocław Town Hall 是二战时期少数存留下来的建筑之一。我来到弗罗茨瓦夫的第一站是位于座堂岛上的施洗圣约翰大教堂 Archikatedra św. Jana Chrzciciela。
座堂岛是弗罗茨瓦夫最早的聚居地,后面围绕座堂岛在奥得河两岸向外扩张,慢慢形成了城市,也就是今天的弗罗茨瓦夫。施洗圣约翰大教堂 Archikatedra św. Jana Chrzciciela是一座哥特式的建筑,也是座堂岛的地标,还没上岛远远就能看到教堂的两座标志性的尖塔。


施洗圣约翰大教堂前的圣母怀抱圣子像



教堂正门两边密布着圣经故事里的石雕


走进教堂迎面是金碧辉煌的神坛,神坛两帝立着两排圣像,因为光线不好,也因为离得太远,没有搞清楚这两排圣像是什么身份。




神坛上方彩色玻璃的玫瑰花窗


耶稣受难的十字架立在神坛前面重要的位置上



教堂内的圣母像




教堂有数量繁多的彩色玻璃



教堂内石柱上的装饰雕像


教堂正门上方有一座具大的风琴,周末做礼拜的时候,这座风琴会伴随诗歌奏响美妙的乐曲。



离开施洗圣约翰大教堂,来到弗罗茨瓦夫的中心广场,之前一直乌云满布,下着小雨的天慢慢明朗起来,大风吹走了乌云,蓝天愉快地跑了出来。



广场上的市政厅Wrocław Town Hall 是弗罗茨瓦夫的标志性建筑之一,现在它已经不再是政府办公的地方,摇身变成市民博物馆。



中心广场上的雕像



中心广场周围建筑外墙上精美的装饰


黄昏时分的弗风茨瓦夫刮起了大风,看着天色尚好,我不舍得离开,顶着巨风在这里一直拍摄到太阳下山,华灯初上。



站在这个广场上,感觉它和布拉格的老城广场有点像,拿出手机打开地图查了一下,原来这两个城市离得不远,从这里开车去布拉格比回华沙还要近。


广场上有本地居民拿着面包喂鸽子,看到我们几个中国人,友好地拿面包与我们一起喂鸽子。



中心广场上一滩雨后聚集的积水成为了拍倒影的好帮手,我围着积水拍了一组中心广场的倒影相片。




巨风把乌云带来,很快又吹散了



云层时厚时薄,拍摄出来的片子带着淡淡忧伤的情绪



弗罗茨瓦夫的中心广场上隐藏着十多二十个造型各异的小铜人,2001年在广场边上摆放了第一个小铜人开始,数量就一直在增加,都集中在老城里面。有人最多找到二十多个小铜人,我没有刻意去找,但经过看到都会拍下来。



这些小铜人一般高20厘米左右,如果是放在地面的话,就要趴下来拍了,如下面这两张。




巨风扯开厚厚云层的一道口子,阳光透过这道口子落在市政厅的钟楼上,给大钟染上神气的红。



不知道为什么到了黄昏时分,中心广场游人反而会越来越多,不知道是不是周围的餐厅吃晚餐呢。




巨风吹开了云层,夕阳的光芒染红了市政厅上面的云层。

越夜风越大,我在拍摄这些相片的期间被巨风刮走了几次我身上的东西:帽子被吹跑,一手拿起脚架上的相机跑去追了回来;眼镜被刮飞了,飞奔过去捡回来;脚架上的相机被吹倒了,抢在相机落地之前扶了起来。。。。。。为了艺术,我也是拼了。



在一连串的惊险过后,巨风把广场边上酒吧用来装饰的空酒瓶刮起了,然后重重摔落地上,玻璃马上随着巨风在广场上四散。广场上的行人四处躲避,看到如此危险,我马上收起了相机,跑进旁边的餐厅躲避。



看着风小了,我又跑出来拍摄。



巨风令到这晚的弗罗茨瓦夫的消防车整晚出动,这晚无论几点醒来,总能听到忽远忽近的消防车的警铃。



发表于 2018-10-20 13:56 16 只看该作者

——死亡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




今天要去被喻为死亡工厂的奥斯维辛集中营, 是二战时期德国波兰建立的劳动营和灭绝营之一,现在这个著名的纪念地和博物馆当年有过百万犹太人在这里被杀害。之前每次查看关于集中营那些惨绝人寰的史料都令我心情抑郁沉重,希望来这里参观的时候能有个好天气, 但从弗罗茨瓦夫出发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路上,天上一直时大时小地下着秋雨。两小时的车程里我内心一直地默默祈祷,希望接下来能有好天气。心诚则灵,到达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时候雨停了,蓝天也偶然跑出来,终于不用在坏天气之下参观这个沉重的景点。



奥斯维辛集中营位于克拉科夫西南方80公里的奥斯维辛市,进入奥斯维辛集中营参观需要提前在网站上https://visit.auschwitz.org/  进行预约。有不同的参观时间的与讲解语言可以选择,需要在网上支付门票的费用,支付成功后会有确认邮件发到邮箱里,然后打印出来带上就可以在预约时间来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公办室排队。
奥斯维辛集中营内有收费的停车场,跟着GPS走到了集中营的门口就有工作人员收停车费,交费后接进去找适合的地方把车停就行。PS: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门口的路会有一些本地人指挥游客把车停到集中营对面的收费停车场,可以不看他们的指挥,直接开车进去奥斯维辛集中营。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空地上,有很多关于集中营的介绍,如果来早了,可以先看这些介绍了解一下集中营的历史。我在去奥斯维辛集中营之前看了几部关于波兰二战的电影与BBC的纪录片,对奥斯维辛集中营有一些了解,所以直接跳过这些介绍,前往办公室门口排队。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这个大门,在BBC纪录片《死亡工厂》里出现过无数次,纪录片里的那些惨绝人寰的场面深深刺痛了我,对那段历史越了解整个人的感觉就越灰暗。每次看到那些画面就暗暗祈祷,希望我参观这里的时候是晴天,如果阴天参观这个如此沉重的景点,太考验我的内心承受能力了。




在等待参观的时候,天如我所愿渐渐放晴了,感谢上天对我眷顾。



跟着这个团队,我进入了奥斯维辛集中营。



奥斯维辛集中营共有3个主要营区,分别是奥斯威辛(一号营区)、比克瑙(二号营区)、莫诺维茨(三号营区)和39个小型的营地或工厂,
1939年,波兰被纳粹德国占领,奥斯维辛便由纳粹德国控制,从此"Oświęcim”一词被纳粹改成了"Auschwitz"。1939年底,当地纳粹和警察头目计划、并由德国纳粹在此修建一座集中营。集中营选址建立在奥斯维辛城边开阔带,此处为铁路交通枢纽,便于运输“犯人”。
1940年4月27日,纳粹德国党卫军首领希姆莱正式批准修建奥斯维辛集中营,集中营的长官是臭名昭著的鲁道夫·胡斯。最初的奥斯维辛一号营占地不足6公顷。1940年6月14日,奥斯维辛一号收容了首批728名波兰德国政治犯。后面不断有政治犯被送来这里,关押人数达到1.3万至1.6万人,1942年最多时达2万人。
1941年3月1日,希姆莱视察奥斯维辛集中营后,命令鲁道夫·胡斯将其扩建为一个同时具有关押、劳役和灭绝三种功能的超级集中营。
1941年6月,纳粹德国入侵苏联后,大批苏联战俘被陆续收入集中营。
1941年9月3日,奥斯维辛集中营第一次使用毒气“齐克隆B”试验杀人,试验地点是青壮年营二号房舍的地下室,试验对象为600名男性苏联战俘和250名从集中营医院筛选出来的男性犯人。1941年10月,纳粹驱使奥斯维辛一号的囚徒建造了奥斯维辛二号(即比克瑙集中营)。扩建后的奥斯维辛集中营总面积达15.5平方公里,一条专用铁路从南大门一直通到集中营的北端。营内设有四个大规模杀人的毒气“浴室”、储尸窖和焚尸炉,一次可屠杀12,000人,配备的焚尸炉每天可焚烧8,000具尸体。1942年,纳粹又在奥斯维辛边的莫诺维茨修建了奥斯维辛三号(莫诺维茨)。此后,1942—1944年间先后又在当地的冶炼厂,矿山和工厂区修建了39所集中营,以便纳粹德国很好地利用这些免费的劳动力。1945年初纳粹德国面临失败,为消灭罪证,这些大规模杀人装置被炸毁。
1945年1月27日,苏联红军攻克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当时集中营内仅有7000多幸存者,其中包括130名儿童。
1947年7月2日,奥斯维辛集中营旧址被辟为殉难者纪念馆。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警示世界“要和平,不要战争”。



奥斯维辛集中营所在的4年多期间,先后关押过数百万人,有100多万人丧生在这里面。这里的土地下埋有不少当年丧生在此的犹太人、战犯、政治犯的白骨。在太阳照耀下走过这些泥路上,还是感觉阴阴森森。



讲解导游带着我们在集中营内按指定线路参观,她不时停下来指着某一个空旷的区域告诉我们,这里曾经有一个每天演奏的乐队,有节奏的乐韵会让战犯们行动快速,也可以减轻战犯的恐惧心理;有时候会告诉我们某个区域是那时候专门体罚战犯的;某个区域是专门用来杀人的。。。。。。英语不好的我听到的内容并不多,但在这样的气氛之中,不自觉地头皮发麻,心生恐惧。


进入到室内的展馆,这里阵列着许多当年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资料,有记录集中营战犯的名单、有展示集中营收容了哪些国家的战犯、有用战犯做实验的资料,还有有大量当时的相片。
其中有一条长长走廊的两边墙上密密麻麻挂满在集中营内丧生的犹太人的相片,每张相片下面有这个人的资料,记录了他的名字,出生日期,进入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日期,与死亡日期。从这些相片与资料可以知道,一般年轻力壮的成年人在这里存活的时间相对比较长一些;老衰和儿童存活的时间就可能很短,有一些是进入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当天就丧生了。集中营的医生对收容人以种族、宗教、同性恋者等分类,再以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作初步的筛选。例如:一名健康的男性成人是否具有专业技能或是有可能成为人体实验的对象。大部分的犹太人、妇人、儿童、老人或是被判断为没有价值的人,会被直接送往刑场或是毒气室杀害。
这些阵列的资料记录了纳粹德国当年的种种残酷无情的恶行,透过这些因时间流逝变黄的纸张,我们了解了纳粹德国当年的种种恐怖行为。


在纳粹德国占领波兰期间,所有犹太人都必须在衣服上绣上大卫王星以区别身份。



所有被关押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人,无论是犹太人、无辜平民百姓还是战俘, 他们除了最终惨遭屠杀命运之外,随身财物也被劫掠一空,就连死者身上的牙齿、头发及至皮肤都不放过。纳粹用遇难者的人皮做手套和灯罩、用头发做褥垫、把死者假牙上镶的金子熔化后存入德国国家银行。
至于囚犯的衣物,比较好的被拿去给德国兵穿,差一点的就给下一批囚犯用。其他的东西也一样。 甚至有些囚犯身上的脂肪,都被刮下来做成肥皂,尸体烧完后就当肥料,头发都被做成人发毛毯。所有这些从死难者那里得到的各种物品,都被列为国家战略物资。
1943年,集中营营内建立起了炼金车间,将金首饰、金牙熔化成金锭,一天最高产量达22磅。纳粹用救护车将金锭运往柏林,为了避免盟军飞机的轰炸,纳粹在救护车上涂着红十字标志。一箱箱的金表、项链、戒指和胸针等,被送到当铺当掉,转换成纳粹党卫队的经费。
参观这个展区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无法用文字表达,一个月后我写这段游记的时候,看着这些相片,回忆那天看到的资料与展览的物品,头皮再次阵阵发麻。



这些堆积如山的生活用品,在静静讲述那段惨绝人寰的历史。




结束在室内的参观走到室外,我深深地呼吸了一口自由的空气。是啊,世界和平真好!自由真宝贵!




奥斯维辛集中营内的每一座建筑都有一段属于自己在那段岁月里的故事,都是一段鲜活的历史。



来到这面墙前,讲解导游压低了声线告诉我们,在这墙壁前,有不少于5万的犹太人丧生于此。



这些外表平平表奇的建筑,里面可能是活体实验室,可能是毒气室。。。。。。



这个区域是当年的毒气室所在地





这些铁丝网当年阻隔了奥斯维辛集中营与外界的联系。





奥斯威辛集中营和灭绝营,是德国纳粹政权对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的铁证,同时也见证了反人类的滔天罪行。这里也是一座人文精神纪念碑。



发表于 2018-10-20 14:00 17 只看该作者

——到克拉科夫寻找辛德勒的名单




离开奥辛斯维辛集中营,来到克拉科夫这个波兰第二大城市、波兰的旧都城。克拉科夫全称克拉科夫王家首都市(Królewskie Stołeczne Miasto Kraków),是小波兰省首府,位于波兰南部,邻近克拉科夫-琴斯托霍瓦高地,维斯瓦河贯穿市区。在波兰历史上,克拉科夫自1038年起成为首都,直至1596年迁都华沙为止;在1795年至1918年波兰亡国期间,则以这座城市为中心先后建立了克拉科夫自由市及克拉科夫大公国。
克拉科夫的旧城区在197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2000年获选为欧洲文化之都,。旧城区内最重要的两处景点:1,中央集市广场,这里是克拉科夫的城市核心;2,瓦维尔山,这里曾是波兰王室的宫殿所在。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在1963年至1978年当选教宗前担任克拉科夫的总主教。
克拉科夫欧洲大陆上对犹太人开放最早、开放度最大的地区之一。早在15世纪,卡西米尔大帝就曾经颁布沼谕,准许犹太人在克拉科夫经商。此后,犹太人的天才头脑为克拉科夫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努力。



克拉科夫是导演斯皮尔伯格的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的主要拍摄地。这部电影当年收获了6个奥斯卡奖项,7个金熊奖项,在1993年,全球取得了3亿多美元的票房,是史上票房最高的黑白电影。
因为这部电影,这天一早我来到了电影的主要取景地:克拉科夫的犹太区卡齐米日街区。600多年前犹太人迁徙至此聚居并生根发芽,不过二战期间,这里成了犹太人被屠杀的主战场。二战之后,绝大部分犹太人离开了卡齐米日,当时这里的犹太人据说骤减至不到1000人,很多没有人住的老房都保留着被战争破坏的样子。因为空置大量的房子,导致夜晚街区的治安不好,有一段时间这个街区的名声变得很差。
直至1988年开始,卡齐米日开始举办一年一度的犹太文化盛会,这里的治安才得到改善。1993年,好莱坞著名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在卡齐米日街区拍摄了《辛德勒名单》中的大部分场景,使得卡齐米日再次声名大噪。



卡齐米日街区地图。




当年《辛德勒的名单》横扫奥斯卡7个奖项,3个金球奖,7个英国电影与电视艺术学院奖。这部电影大卖后,人们忙于修复卡齐日米街区的历史建筑,使得这里的犹太主题的餐馆,酒吧,书店和纪念品商店的数量如雨后春笋一般迅速增加。
在卡齐日米街区遇到很多旅行团,导游带着他们在街区内指着不同建筑讲述着这里发曾经生过的故事。本来想跟着旅行团蹭一下讲解,细听之下才发现这些旅行团是来自很多不同的国家,讲英语的团不多。我们放弃了蹭讲解的念头,自己跟着地图在卡齐日米街区晃荡。



卡齐日米街区内现存着一些犹太会堂,在以撒会堂(Isaac’Synagago)有一家Singers.c Kawiarnia的咖啡馆,这个咖啡馆是《辛德勒名单》的其中一个外景外场。




这是竣工于1593年的高大会堂(Syngogua Wysoka),它是目前克拉科夫最高的一座犹太会堂,二楼是祈祷室,一楼则是一家书店。



在卡齐日米这个犹太人街区内很容易看到大卫王星。



现在的卡齐日米街区是一个艺术街区,建筑上有不少特色的涂鸦。


卡齐日米街区的中央位置上有一个公园,公园中央立着一块石头,以纪念那段沉痛的历史。



公园旁边有一个雕像,就是大名鼎鼎的奥斯卡·辛德勒。奥斯卡·辛德勒(德语:Oskar Schindler,1908年4月28日-1974年10月9日)是一位德国大亨、间谍,纳粹党成员,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如今位于波兰捷克共和国境内的地区开设搪瓷和弹药工厂,雇佣了许多犹太人作业,最终成功挽救了1200名工人免遭德国纳粹的屠杀。
辛德勒出生并成长于奥匈帝国摩拉维亚的斯维塔维, 1936年加入纳粹德国的军事情报局阿勃维尔。1938年的苏台德区问题前,他就已经为德国政府收集铁路和军队动向的情报,后因涉嫌从事间谍活动受到捷克政府拘捕,但之后根据1938年慕尼黑协定的条款予以释放。1939年辛德勒加入了纳粹党,继续为纳粹收集情报。1939年,辛德勒在波兰克拉科夫开设了一家搪瓷厂,最多的时候雇佣了约1750名工人,1944年时这些工人中有约1000名是犹太人。他在阿勃维尔的人脉帮助他保护自己工厂的犹太人免于被送进集中营。起初辛德勒的行为是受利益驱使,之后他开始不计代价地保护自己的工人。辛德勒向纳粹军官送去数额巨大的贿赂和许多只有通过黑市才能获得的贵重礼物来保护工人的安全。
由于1944年7月起德国在战场上节节败退,党卫队开始关闭最东边的集中营,把存活的囚犯转移到西面的集中营。许多人在奥斯威辛和格罗斯-罗森集中营被杀。辛德勒说服克拉科夫-普拉佐集中营统领、亲卫队上尉阿蒙·哥特批准自己将工厂转移到苏台德地区,从而避免工人被送入毒气室处死。1944年10月,哥特的秘书梅特克·庞帕把犹太区警察马赛尔·戈德伯格(Marcel Goldberg)警官提供的姓名整理后打印了一份1200名将转移到苏台德地区的犹太人名单。之后辛德勒继续给党卫队军官送去贿赂避免工人被处死。到1945年5月战争结束时,他的所有积蓄都已经在这些贿赂和为工人购买给养中耗尽。
战争结束后辛德勒回到了德国,并在那里依靠犹太人救援组织的援助金度日。收到了自己战时开销的部分补偿后,他和太太移居阿根廷,过起了农民的生活。1958年破产后,辛德勒独自回到德国尝试经营了多个行业,但都没有成功,不得不依靠自己在战争期间拯救的辛德勒犹太人救济过活。1963年,以色列政府授予他国际义人称号。1974年10月9日,奥斯卡·辛德勒在西德的希尔德斯海姆逝世,享寿67岁。他的遗体安葬在耶路撒冷的锡安山,是唯一一位得以葬在这里的前纳粹党成员。
奥斯卡·辛德勒是一位值得被尊敬的人,为了1200名犹太人他倾尽家产,他说:“我觉得犹太民族正在遭到毁灭。我对此别无选择,必须帮助他们。”。电影《辛德勒的名单》里有一句我印象深刻的对白:“这名单代表至善,这名单就是生,名单以外全是深渊。”辛德勒名单是一种像征,是人类精神遗产的一部分。在电影尾声纳粹德国宣布战败,奥斯卡·辛德勒逃亡前,1200名犹太人送给他一枚戒指,上面用希伯来刻着犹太法典,希伯来经文:“凡救一命,即救全世界。”今天还生活在波兰的犹太人不足4000人,而全世界的辛德勒犹太人和他们的后代总数加起来超过了6000。




卡齐日米街区内装饰着鲜花的窗台




卡齐日米内经常看到的大卫王星


卡齐日米街区内的很多老建筑被艺术家们装饰得非常有味道



来到克拉科夫的这天是周末,在克拉科夫老城的中心广场上有周末集市,在这里有很多特色的手工艺品出集,如果周末在克拉科夫一定不能错过这个周末集市啊。





好可爱的小猫咪



木制的可爱小天使


颜色好看的杯子




如果不是还有一周的行程,我肯定买几个这种杯子回来



猫痴来到这里一定会前疯狂买



陶瓷的小玩偶



还有大量的木制小挂饰



周末集市里还有一家打铁铺,里种类繁多的铁制品。




打铁铺的主人也与时俱进,把传统的马蹄铁改进成为实用的挂钩,精美实用啊!


发表于 2018-10-20 14:01 18 只看该作者

克拉科夫这座犹太人生活了几百年的老城内,每座建筑都有不同的故事,因为时间的关系,也因为那段沉痛的历史,我没有心情去深入了解这座城市。如果有机会再来,我会细细解读这个座迷人的城市。



始建于1335年,完工于15世纪的圣母圣殿 Bazylika Mariacka,是一座砖砌哥特式教堂,高80米,其不对称的外观在旧城区市集广场边上分外瞩目。教堂钟楼顶部每隔1个小时会响起曲调哀怨的号角声,以纪念13世纪的著名号手,他在蒙古人袭击城市时,发出警报,而被弓箭射中喉咙。
教堂内部装饰为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和巴洛克式的完美结合,里面最珍贵的是十五世纪时雕刻家法伊特·施托斯打造的木质祭坛。可惜教堂内部不让拍摄,想知道教堂内部的华丽,只能自己亲身来到克拉科夫看啦!



另一个角度看圣母圣殿



克拉科夫的中心广场



周末的中心广场上非常热闹,这位表演泡泡的艺人前面围着很多小朋友在追逐他扬起的泡泡。





小朋友的笑声响彻广场



广场上可爱的小萌妹





在玩平板车的波兰美女




克拉科夫游荡了大半天,然后离开这座城市重新回到我在波兰的最后一站:华沙




一叶知秋,克拉科夫的落叶告诉我,此时的波兰正是秋意正浓时。


发表于 2018-10-20 14:03 19 只看该作者

——活力之城,华沙



离开克拉科夫,驱车前往华沙,汽车驰骋在路况良好的公路上,公路两旁的秋色比我一周前离开的时候浓烈了很多。蓝天不时出现在前方,路边田野上不时出现一排颜色鲜艳的木房子,这些令我相机的快门一路响个不停。



汽车每次冲进秋意满泻的公路中,我们都发出阵阵赞叹,秋天的波兰就是这么美。


还是翠绿的草场衬托着远处白墙红顶的房子,好一张田园风光片。



我们在蓝天白云下驰骋




黄昏时间回到华沙还车入住后,到华沙特色的本地餐厅觅食。ZAPIEA是一家波兰餐厅,年轻的服务员穿着漂亮传统的波兰服饰穿梭于客人之间,已经是一道漂亮的风景,加上菜式精美、出品稳定,所以就算在华沙在几家分店,每到饭点每家ZAPIEA门前总有食客排着长长的队伍在等候。



东欧的啤酒都不错,来到波兰一定要试试。



出品整体还不错,但我个人感觉没有捷克餐厅的水准,这也是个人口味吧。







华沙波兰最大的城市,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1923年航空运输体系的《华沙公约》就是华沙签订。华沙也是一座战殇之城,二战期间华沙有85%的建筑被毁,但坚强的波兰人民在战后经过的几十年的努力,把华沙建设成为一座现代的大都市,今天欧盟的总部就设在华沙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
华沙是我在波兰行程的最后一站,在华沙的一天我从新城走到老城,好好感受这座历经风霜的城市。
华沙波兰语中,念做华尔沙娃,这个名字是为了纪念一对名叫华尔西和沙娃的恋人,他们冲破重重阻挠,最终结为夫妻的勇敢精神。当时有一个名叫华尔的男青年和一个名叫沙娃的女青年结伴,顺流乘舟来到波兰首都华沙开拓家园,当时河中的美人鱼是他们的见证人和庇护者。这里逐渐发展成一座城市,后人为了纪念他们,便把他俩人的名字合称“华沙”作为该城的名称,同时,把美人鱼形象作为华沙的城徽。
在雨中来到华沙老城,雨天的华沙老城广场显得有点冷清。




转进城市的小巷里,没有游人的安静老城,象刚刚从睡梦中醒来,还没展现最好的状态。



老城商店的橱窗




华沙老城也是一个买琥珀的好地方,虽然价格比格坦斯克要贵,但比后面的波罗的海三国都要便宜很多。



华沙老城内某些重要建筑前立有这座建筑在二战中受的破坏情况的相片展示,现在走在老城内很难想像曾经发生过相片里的情境。
二战前,华沙大学建筑系的师生们出于对祖国建筑文化遗产的热爱,把华沙古城的主要街区、重要建筑物都作了测绘记录,战争爆发后,他们把这些图纸资料全部藏到山洞里。战争虽然摧毁了老城里的房屋与街道,但因为测绘记录资料保存了下来,所以在战后波兰政府得以按原貌恢复华沙老城。
华沙古城在1980年作为特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一般是拒绝接受重建的东西,但华沙人民自发地起来保护自己的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为世界所有的古城作出了榜样,也对欧洲的古城保护产生了重要影响。



华沙城的标志美人鱼,高约2.5 米,是波兰著名女雕塑家卢德维卡·尼茨霍娃的作品。1936年卢德维卡·尼茨霍娃开始雕塑美人鱼雕像,1937年完成,1938年竖立在维斯瓦河畔。
美人鱼的上身是位端庄文静而又英俊无畏上身半裸的美丽少女,她头发卷曲,眉清目秀。右手举宝剑过顶,左手执盾牌护身,双目凝视远方,眉宇间洋溢的浩然正气,表现出波兰民族坚贞不屈的性格。而她双腿外侧披着的鱼的鳞翅、用力上翘的鱼尾,都显示出其内在蕴含的力量。那鱼鳞好似战士的铠甲,鱼翅好似锋利的宝剑,美人鱼俨然是一位披挂上阵的战士。
整座雕像集俊美与力量于一身,静中有动。少女的上身稍向后挺立,给人以稳健之感;而她手持宝剑举过头顶,向后上方翘起的鱼尾好像尾舵,再加上双膝和尾部的海浪波纹,都给人以前进的感觉,好像航船已沿着明确的航向破浪前进,使人产生必胜的信念,给人以极强的感染力。
1936年卢德维卡·尼茨霍娃策划创作这座雕像时候,欧洲战争风云密布,希特勒德国侵略波兰的意图已昭然若揭,她心中充满对祖国命运的忧虑,决心塑造一个保卫祖国的英雄形象。这座华沙美人鱼身上,寄托着波兰人民对自由、幸福的渴望。
雕像的模特是卢德维卡·尼茨霍娃的一位好朋友、波兰女诗人克雷斯蒂娜·克拉赫尔斯卡,她当时才24岁,年轻美丽,充满活力,还会唱歌。她在战前和战争年代写了很多动人的诗和歌曲。1944年8月1日,华沙人民举行了反击希特勒侵略者的全民大起义,也就是著名的华沙起义。美丽勇敢的克拉赫尔斯卡英勇地投入了战斗,并为国捐躯,牺牲时才30岁。
华沙旅行计划的,曾经看过电影《钢琴师》与《浴血华沙》,电影里二战期间华沙人民保家卫国的情节给我留下的深刻的印象。战争已经过去,波兰人民也重新建立起自己的家园,走在这座战殇之城内,衷心希望世界和平,不再有战争。


在老城内走走逛逛来到了巴比肯,巴比肯是一个半圆形的防御工事,位于华沙老城和新城之间。二战期间,城体建筑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战争结束后,1952-1954年政府出资重建了这里,当年华沙的几个城门中得以彻底修复的也唯有这一座。



有很多当地艺术家在巴比肯中间展示他们的作品。


巴比肯的瓮城围墙



走在巴比肯瓮城内的游人


华沙老城建筑上有不少非常有特色的装饰



发表于 2018-10-20 14:04 20 只看该作者

说起华沙,不得不提居里夫人。玛丽·居里(Marie Curie,1867年11月7日—1934年7月4日),出生于华沙,1891年9月,24岁时赴巴黎求学。1903年,居里夫妇和贝克勒尔由于对放射性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居里夫人也因此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1911年,因发现元素钋和镭再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因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两获诺贝尔奖的人。居里夫人的成就包括开创了放射性理论、发明分离放射性同位素技术、发现两种新元素钋和镭。
华沙的这个居里夫人雕像前不时有游客留影,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居里夫人一生获奖无数:10项奖金、16种奖章、104个名誉头衔。居里夫人虽然拥有这么多的荣誉,但一直致力科学研究,爱因斯坦说:“在所有的世界名人当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



华沙老城内的数量众多的教堂,这些教堂的外墙都满满中世纪的风格,非常好看。但因为波兰的教堂内部都不让拍摄,所以没有教堂内部的相片哦。




某座教堂内的一个祈祷室里,当地人在教宗像前虔诚祈祷


一座教堂庭院里的圣母与圣子雕像





圣十字教堂前的圣母像



老城广场上一家四口在喂鸽子。



华沙老城内好趣的酒店广告牌


在老城走走逛逛,累了找家咖啡厅坐下享受一会华沙的闲暇时光。从一家餐厅出来发现,蓝天扯开了一直笼罩着天空的乌云,渗出它的美好。



太阳也趁机透出蓝天扯开的云层,把阳光撒进了华沙老城,蓝天白云下的华沙老城更是活力满满。



太阳出来了,老城内的游人一下子多了起来,那些躲在咖啡馆与餐厅里的游人都跑到街上欣赏此时阳光下美丽的华沙老城。嗯,蓝天、白云、阳光、红瓦、彩色墙,华沙老城,一个充满活力的地方。





太阳出来了,城里有居民也抓紧时间出来跑步。



黄昏时分,离开在不舍中华沙老城,回到华沙中央火车站附近吃晚餐。




回到新城,一路上遇到很多穿着波兰足球队球衣的华沙市民,细问之下才知道这晚在华沙有足球比赛。足球是波兰最爱欢迎的体育运动,所以一到有比赛的日子,整个城市的人民穿上球衣像参加嘉年华一样投入到比赛的气氛中。



中央火车旁这座充满前苏联特色的建筑,屹立在蓝天下。








中央火车附近的方尖碑


夜幕降临,我准备离开华沙,结束我在波兰的旅行。坐上8小时的通宵长途大巴,前往我在波国的海的下一个国家:立陶宛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