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其它

秋色无边,惬意穿行-环波罗的海波兰、立陶宛、拉脱尼亚、爱沙尼亚四国自驾之旅

[复制链接] 查看:36304 | 回复:35
发表于 2018-10-20 14:15 21 只看该作者

——来到了立陶宛,来到了维尔纽斯老城




晚上9点坐上华沙开出的跨国长途夜班大巴,经过8小时的行驶,当地时间早上6点我来到了立陶宛的首都维尔纽斯
上世纪90年代初,立陶宛这个国家的名字经常出现在国际新闻上,1990年3月11日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的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宣布脱离苏联独立,苏联当然不肯轻易让立陶宛独立,于是出兵立陶宛立陶宛举国上下团结一致对抗苏联的打压。那段时间的国际新闻里经常看到两国之间战争的新闻,立陶宛经过一年半的努力,终于在1991年9月6日得到苏联承认其独立。那时候,我第一次知道了在波罗的海的东岸有一个国家叫立陶宛
其实立陶宛是一个拥有辉煌文明的历史古国 ,自古以来与俄罗斯一直在北欧东欧争雄,后由于国力衰退,成为俄罗斯帝国的附庸国后被吞并。一战后重新独立,但在二战时又遭苏联吞并,成为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1989年的波罗的海之路事件后的半年,立陶宛宣布独立,并成为欧盟与北约的成员国。
波罗的海之路(Baltic way)是立陶宛人非常引以为傲的事件。1989年8月23日,立陶宛率先掀起反抗前苏联的独立运动,联合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举行和平示威,由大约200万人手牵手组成一个长达650公里、象征波罗的海人民团结的人链,从维尔纽斯开始,沿A2高速公路,经过乌克梅尔盖和帕内韦日斯,再沿着E67公路,经过切哈努夫、包斯卡里加、爱那兹、派尔努,最后到达塔林。这次示威是希望世界能够关心三国共同的历史遭遇——在1939年8月23日苏联和纳粹德国秘密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该三国被苏联占领。 波罗的海之路这次示威也是波罗的海三国追求脱离苏联、各自独立过程中的重要事件。此事件场景震撼、牵动人心,在国内外均大收宣传之效。示威后6个月的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率先宣布独立,成为首个脱离前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也成为推倒前苏联政权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8月20日和21日,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也宣告独立。
波罗的海之路是史上首个和最长的没断开人链。2009年,纪录波罗的海之路的文件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记忆计划,以承认它们在纪录历史方面的价值。

清晨的维尔纽斯街上冷冷清清,偶然驶过的汽车车灯照亮了小石板砌成的路面,这个时间匆匆走过的行人,更多是赶去教堂做完祈祷后再开始一天的工作。



维尔纽斯街着看到排列整齐,款式一致的单车,这是不是立陶宛的共享单车呢?



穿过黎明之门我走进了维尔纽斯老城,黎明之门建于16世纪,是9座城门中唯一保存完好的一座。城门内的圣母玛利亚小礼拜堂保存着黑金色相间的圣母玛利亚像,是波兰天主教最神圣的圣像之一。
很多住在黎明之门附近的居民,会在上班前来到圣母玛利亚小礼拜堂祈祷。进入圣母玛利亚小礼拜堂,右边有一道上楼小礼拜堂的楼梯,一个上了年纪、腿不好使的大妈在楼梯上一步一步地艰难往上爬。走上去与她打招呼,告诉她我们可以扶她上去。虽然语言不通,她从我们的表情与肢体语言里猜到我们的意思,她微笑着一边摆手一边说了一堆话,拒绝了我们的好意后,她继续努力往楼上爬。我上到二楼的小礼拜堂后分钟后,那位大妈在自己的努力下也顺利上了小礼拜堂。她上来后,先和小礼拜堂内认识的人打招呼,然后在圣像前跪下,虔诚祈祷。信仰令她克服了身体的不适,让她变得坚强与勇敢,跪在圣像下的她眼中充满生机与希望。




黎明之门下的教宗圣像


维尔纽斯立陶宛最大的城市和首都,“维尔纽斯”这个名称是从立陶宛语“维尔卡斯”(狼)一词演变而来的。相传在14世纪时,立陶宛大公Gediminas(1275 – 1341)来到这里狩猎,夜里休息时梦见一只铁狼在山岗上大声嗥叫,惊动四方。醒来后,祭司说这个梦是吉兆,如果在此地筑城,必将名扬天下。立陶宛大公于是就在狩猎地的山岗上修筑了城堡。这座城市在历史上曾因战争而属于多个国家。这里是立陶宛的古都,有着悠久的历史,维尔纽斯是一座世界性的都市,拥有变化多样的建筑,有着40多座教堂。维尔纽斯老城的规模较大,是欧洲最大的老城之一,最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迹都集中于此,这里也是联合国文化遗产之一。
走进维尔纽斯悠闲的老城,穿过一座座的教堂,走进去感受宗教的魅力,然后再往前走。




教堂门前虔诚的维尔纽斯市民




晨光落在教堂顶上的十字架上,更显庄严。



这座粉红色的东正教堂好浪漫



教堂顶上有一个黑色的洋葱头



老城内干净整洁的街道




满满都是欧洲中世纪的感觉


维尔纽斯最著名的教堂就是维尔纽斯大教堂,建于1387年的大教堂因多次改建,逐渐融合了哥特式、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风格。教堂正面山墙上立着三尊塑像,中间手举十字架的是圣安娜,其右是圣卡济米拉斯,其左是圣斯塔尼斯拉夫。大教堂内的地宫内安葬着维陶塔斯大公和妻子,国王日吉蒙塔斯的两个妻子,还保存着国王弗拉基斯拉夫的心脏。大教堂内小礼拜堂的祭坛上有立陶宛唯一的圣徒卡济米拉斯的棺木。教堂门口的一块地砖是许愿石,据说站在上面许愿就能实现。立陶宛的教堂内部都是不让拍摄的,所以在立陶宛看了这么多教堂后,现在已经没有一座能记得清楚里面的结构细节。




大教堂旁是52米高的钟楼,在13-17 世纪时是古城堡的了望塔,钟楼上有17座大钟。


这座教堂前有一个小集市,不知道是不是这天天气不好,摊位都没有什么人光顾。



老城内的一个彩蛋



欧洲的涂鸦文化一直盛行,在很多城市都能看到大片的涂鸦,维尔纽斯也不例外。



维尔纽斯老城里看到大卫王星,在二战前,犹太人曾经占这个城市人口很大的比例。1941年6月,纳粹德国军队占领了维尔纽斯,在当时犹太人聚居的维尔纽斯旧城中心地区建立了两个犹太人隔离区。较小的一个隔离区在10月就被“清算”。较大的一个隔离区一直持续到1943年,期间进行大批屠杀。1943年9月1日,联合游击队组织(Fareinigte Partizaner Organizacje,纳粹占领的欧洲第一支犹太游击队)组织了一次隔都起义,起义失败后,隔都被完全毁灭。二战期间,立陶宛265,000名犹太人中有大约95%都被屠杀,现在维尔纽斯犹太人的人口比例只占0。5%。



我不确定这个区域是当年维尔纽斯老城内的犹太人隔都,但这里的一些雕像与犹太人有关。



老城内无外不见的涂鸦。



树子不知道为什么会镶嵌了这个装饰呢?



年轻的妈妈趁不下雨,带着小BB到小公园里玩耍。



走了几个路口,天上又下起了小雨。打着雨伞的人们让老城多了一份生活气息。



匆匆走过的学生,否赶去学校呢?



他们看到拿着相机的我,展开热情的笑容向我招手。



来到立陶宛的时候,已经是秋色最浓烈的季节,除了路边的盛放的菊花,已经见到其它能与秋色艳的鲜花。


发表于 2018-10-20 14:16 22 只看该作者

——不被承认的对岸共和



在老城里走走逛逛,来到了乌祖皮斯Užupis,这个微立陶宛语“Užupis”的意思是“河的对岸”,指的是被维尔尼亚河(Vilnelė)围绕的地区,所以把乌祖皮斯Užupis又叫“对岸共和国”。
1997年的愚人节,乌祖皮斯宣布成为一个独立的共和国,拥有自己的国旗、货币、总统、宪法,并成立了一支12人的军队。但后来因为立陶宛加入北约,这支12人的军队宣布解散。暂时乌祖皮斯Užupis并未被任何一个国家承认,它的的存在更象是一个艺术家组织,而不是一个国家。对岸共和国是艺术家与文化人的集中地,现任总统Romas Lileikis是一个诗人、音乐家和电影导演。



对岸共和国与年初去的位于丹麦哥本哈根同样是自己宣布独立自治的“克里斯蒂安那自由城”不太一样,克里斯蒂安那自由城里面的感觉是自由、毒品、放纵、艺术的合结体。而对岸共和国是一个文艺、清新、充满艺术气质的街区。走在里面,一片涂鸦、墙上的一个小装饰都满满的艺术风格。



对岸共和国领地范围内有数量众多的艺术画廊、艺术家工作坊和不少特色的咖啡馆,在维尔尼亚河畔的咖啡馆对面的河堤上展示了一排图片,用这表现方式布展我也是第一次看到。



维尔尼亚河堤上的美人鱼像


在对岸共和国中央有一个三角型的小广场,上面立前一个吹响号角的女孩雕像。小广场旁边的一条街道的墙上,有一排不同语言的对岸共和国的“宪法”,我在上面找到了中文的“宪法”。


对岸共和国的“宪法”修订的非常有意思,如第一条:“每个人都有权在维尔尼亚河边生活,维尔尼亚河有权在任何人身边流过。”第12条 “一只狗有权去做狗。”第16条“每个人都有权快乐。”,17条“每个人都有权不快乐。”,强调每个人都可根据自己的意愿,对每件事情拥有做与不做的权利,简单来说就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来对岸共和国的游客都会来到这里认真读“宪法”的内容。



这个箱子里装的是宗教的书籍还是艺术的书籍呢?




老城里面的装饰



对岸共和国内很容易看到这些艺术感十足的油画



对岸共和国的小巷子内有非常多的涂鸦




离开对岸共和国往维尔纽斯的圣安妮教堂走,会穿过一座挂了同心锁的小桥。在欧洲的大部分的旅游城市,只要有桥就都会出现见证爱情的同心锁。看了一下锁上的日期,年份的跨度还挺大的,愿意上天保佑这些情侣爱情天长地久。






发表于 2018-10-20 14:19 23 只看该作者

——上Bleak Hill赏秋



这次的行程从南往北走,来到立陶宛时,已经是秋色最浓烈之时。在老城里边游荡,边拍维尔纽斯的秋色,落满一地的黄叶美得让我浪费了不少快门,此从山上看这坐城市的秋色应该很迷人,就决定上三十字丘Bleak Hill上的三十字架雕塑赏秋。





一地的落叶,一城的浪漫




穿城而过的维尔尼亚河两边红红黄黄的树叶,非常好看。



温度骤降,维尔尼亚河上飘着一层好看的水气,让维尔尼亚河两岸的树林充满了仙气。



走进一座树林茂密的公园,绚丽的秋色向我展示立陶宛秋天的美好。



层林尽染



公园的一条小河边上的红枫从黄转红,色彩斑斓,当时把这组相片发上朋友圈后,圈里的朋友都被维尔纽斯的秋色惊呆了。




我出生成长在四季如夏的广东,虽然这些年去旅行已经看过不少国家的秒色,但每次看到色彩斑斓的秋天都感觉幸福感满满的。




公园内赏秋的情侣



雨水湿润了红枫,渐红渐黄的红枫生机盎然。



一边往三十字架方向,一边拍维尔纽斯的秋意。






自认是好“色”之徒的我,对面这些丰富色彩,喜欢得不知所措。



火焰般热情的红枫




公园的小河两边长着粗壮的树木,树身上长满厚厚的青苔,这座城市的空气真好啊,连城市中心的公园里面都有如此好的生态环境。深呼吸了一口湿润、冰冷、干净的空气,感觉自己已经全身心融入了这座城市。嗯,刚刚才开始的波罗的海三国旅程,维尔纽斯就给了我一个好印象。





沿着河边的泥路,往三十字架雕塑走去


在Bleak Hill顶上,有一座建于1916年的纪念性建筑三十字架,后来被苏联拆毁,现在的Bleak Hill上还保留着苏联时期被拆毁的三十字架雕塑。




在1836年就已经有三个木制的十字架立在Bleak Hill上,木制的十字架经多年的日晒雨淋后,在1869年倒塌。但当时征服了立陶宛的沙皇俄国政府不让重建这三座十字架,直到1916年,德国占领维尔纽斯期间,安东·韦乌尔斯基秘密在山顶上立起了新的三十字架,1944年维尔纽斯被苏联占领,信奉共产主义的苏联政府下令炸毁三十字架。1989年,立陶宛独立前,三十字架又重新立在Bleak Hill上。



高大的三十字架刻有关于这座雕塑的历史。


站在三十字架前,可以俯瞰整个维尔纽市区。



红色的房顶、白色的墙壁、点缀期中的秋色占满了我的视野,也占领了我相机的取景框,在这里每按下一次快门,都是一张好美的明信片。



山顶上的红枫没有山底公园河边的红艳,但也美得值得为它们按下快门。




秋天的东欧天黑得比较早,小雨让下山的路变得更难走,不敢在山顶停留太久就匆忙下山。在这里我看到维尔纽斯最美好的秋色,这晚我梦到了色彩斑斓的绚丽秋天,在梦我奔跑在阳光灿烂的东欧秋天里。



发表于 2018-10-20 14:21 24 只看该作者

——特拉凯城堡Trakai Castle


在阴雨中离开维尔纽斯,开始我在波罗的海三国的自驾之旅行。汽车行驶在郊外的公路上,田野中的秋色让我们一路尖叫,一路疯按快门。



半小时后,来到了位于维尔纽斯西面的特拉凯小镇。小镇在一片平原之中,周围围绕着湖泊、森林、小山丘,这里风景优美,是维尔纽斯人夏天郊游的首选之地。
特拉凯小镇悠闲宁静,有着自己独特个性的欧洲小镇。在这里应该放慢旅行的节奏,在这里住上一个晚上,清晨在小镇的教堂里听个弥撒,然后到加尔瓦湖畔散步,午后到咖啡馆里品尝一杯香浓的咖啡,晚上在当地特色的餐厅里点一杯手工酿造的啤酒和当地人聊聊家常。可惜我去之前不知道这个小镇是一个值得浪费时间的一方,我来特拉凯小镇,只是像大部分游客一样,冲着特拉凯城堡去的。



特拉凯城堡Trakai Castle位于加尔瓦湖的心岛上,建于14世纪末,14-16世纪立陶宛大公国大公曾在此居住。经多年战乱,特拉凯城堡已是颓垣败瓦,上世纪70年代政府决心重建城堡,如今城堡已回复原样,让特拉凯城堡成为立陶宛众多古代城堡中仅存的一座。
粉红色的砖石砌成的特拉凯城堡,隔湖相望非常的漂亮。特拉凯城堡所在的地形易守难攻,城堡有着十分坚厚的城墙,城墙四周有瞭望台,墙内有护城河,由小桥通往内城。因为之前去过马尔堡城堡,所以没有进特拉凯城堡,只是在湖边远远拍摄这座美丽的城堡。




发表于 2018-10-20 14:22 25 只看该作者

——我心中的十字架山Hill of Crosses



离开特拉凯堡,开车前往220公里外的希奥利艾Siauliai,希奥利艾的城外有一个神秘而神圣的地方——十字架山Hill of Crosses。这是一座由人民信仰与信念建造出来的神圣之山,是天主教徒朝圣之地,这里是世界文化遗产。
2个半小时后,来到了希奥利艾市的城市中心广场,这里有希奥利艾的地标——希奥利艾教堂(Cathedral of Šiauliai)。




希奥利艾教堂白色的圆柱黑色的尖顶,非常显眼。教堂围墙内有几座木雕巨型的十字架,教堂内部不算特别,因为不让拍摄, 我进去逛了一圈就出来了。




围绕着希奥利艾教堂的小公园此时秋意下浓。




离开希奥利艾教堂,开车穿城而过,来到12公里外的十字架山Hill of Crosses。十字架山的确切起源无人知晓,据闻这里以前是军事掩埋尸体的地方,1831年11月立陶宛人们反俄起义后失败,起义者的家人无法找到战死者的尸体掩埋,他们就在这个军事掩埋尸体的地方安放十字架以表怀念,这是最早关于十字架山的由来的记载。
1795年第三次瓜分波兰立陶宛联邦以后,立陶宛被并入俄罗斯帝国。波兰人和立陶宛人在1831年和1863年两次反抗俄国的起义,都未能成功。战死者的家人就在这里安放十字架以告慰这些为国捐躯的人们,这里也成为立陶宛人民祈求和平的地方。
从十字架山形成以来的一个多世纪中,来这里朝圣的天主教徒陆续在这里安置了许多十字架,以及巨大的圣像、立陶宛爱国者的雕塑、圣母雕像以及数以千计的小型雕像和玫瑰经。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东欧原有的政治结构土崩瓦解,立陶宛再宣布独立。十字架山成为立陶宛人为和平、为国家、为立陶宛独立战争期间失去的亲人祈祷的地方。1944-1990年期间,苏联占据了这片土地,试图将这个国家彻底融入苏维埃,开始极力“去立陶宛化”“去宗教化”。在被苏联占领的40多年里,无数立陶宛人来到这里竖起十字架,纪念流离失所或死亡的亲友,纪念不被许可、被迫放弃的信仰,纪念已不是国家的国家。用这用方式来证明他们仍然忠于原来的身份、宗教信仰和传统,在这里摆放十字架成为立陶宛人们进行和平抵抗的象征。
当时苏联当局对立陶宛人的信仰活动极为忌恨,曾三次铲平十字架山,甚至有传言说当局计划在附近的Kulvė河(Mūša河的支流)上修建一座水坝,这样十字架山就将淹没在水底。苏联当局用尽方法想改变这个国家,但立陶宛人们不屈不挠地抗争到底,直到1990年独立。在一个多世纪的历史中,这个地方已经成为立陶宛天主教徒以和平方式忍耐所面临威胁的象征了。
从停车场走去路去十字架山并不远,与其说是山不如说是两个小土包包。远远看这两个小土包包时并不觉得十分壮观,但任何一个人走到十字架山前,都会被这里密密麻麻超过40万个的十字架所震慑。


雨中走上十字架山,这里的每个十字架都代表着不屈的精神、高尚的灵魂和默默抗争的民族特性。十字架山的游客中心有出售十字架,可以买了十字架带上来,在你认为合适的地点自由地安放。
1993年9月7日,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禄二世访问十字架山,宣布这是一个盼望、和平、爱与牺牲的地方。十字架山的一块石碑上刻着教宗的讲话:“感谢你们,立陶宛人,因为这座十字架山向欧洲国家和全世界见证了这块土地上人民的信仰。”




我没有宗教信仰,但我尊重每个宗教。安放在十字架山上每个十字架,都是对自由的渴望,对和平的呼唤,更是持久抗争的表现。这座伸展双臂朝向天空的雕塑伫立于此,静静地为在向每位来到这游客讲述这里的每个故事、每段历史。




我用了两个多小时转悠在十字架山上,走过十字架山上的每一条小路,本来打算在这里用无要机拍摄的,但天公不作美,从我到达十字架山开始就一直在下雨,雨势还越来越大,直到我离开,都找不到可以放飞无人机的机会。。。。。不知道是不是上天要我再来一次呢?哈哈哈。





很多十字架上会写上祈祷的文字与名字。之前看游记,有人拍到过台湾人安放写着中文的十字架,我走了几圈没有找到,可能被新放上去的十字架掩盖了。



这里的十字架各式各样,种类繁多,每一个代表着一个心愿,一份祝福。










一直以来都很喜欢欧州景点的原生态,十字架山上除了中间的通道是木栈道,其它的路都是泥路,走在泥路上, 有穿越回一个多世纪前的感觉。




十字架山是立陶宛最出名的景点,虽然天上一直下着雨,但来这里的游客一直络绎不绝。



在圣母前祈祷的虔诚教徒



不得不提醒一下:有密集恐惧症的亲们来这里要做好心理准备哦!



看天色没有好转的迹象,也因为要赶往这次行程的每三个国家——里加,只能在不舍中离开十字架山。



发表于 2018-10-20 14:25 26 只看该作者

——来到拉脱维亚,来到里加



离开十字架山,我们在风雨中前往这次行程的第三个国家——拉脱维亚。波国的海三国的国境都不大,从十字架山到拉脱维亚的首都里加不用2小时车程。
过了这个标志我正式结束在立陶宛的行程,开始在拉脱维亚的旅行。



古时候的里加是利沃尼亚人的聚居点,位于道加瓦河与里加河的交会处,里加的名称也来源于里加河。自古以来里加的地理位置就十分重要,它处于欧洲西部和东部、俄罗斯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交叉点上,其港口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被称为“波罗的海跳动的心脏”和“北方巴黎”。
历史学家认为现代的里加是由德国商人佣兵与十字军在12世纪后期的抵达而奠定基础,当时这个地区人口稀少,是传教士给当地人传播基督教的好机会。1158年德国商人在里加建立起与波罗的海贸易的前哨站,1190年奥斯定会僧侣在此设立修道院,1199年亚伯特成为利沃尼亚教区的主教,1200年他带领23艘船舰及500名十字军抵达里加,并成立圣剑兄弟骑士团(Livonian Brothers of the Sword)。
1201年里加建为要塞城市至今已经有800多年历史,里加在1282年加入汉萨同盟后,成为波罗的海其中一个重要的贸易中心。1709-1710年被沙皇俄国占领,此后成为俄国西北部重要港口和贸易中心,至十八世纪发展为海港。1918年11月18日,拉脱维亚在经历了700多年的外国统治之后,宣布独立,定都里加
1918年-1940年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拉脱维亚建立了一个民主的议会制政府,拉脱维亚语成为拉脱维亚的官方语言。1940年拉脱维亚并入苏联,成为苏联16个联邦国家之一。1989年波罗的海之路(Baltic way)事件后,拉脱维亚于1990年8月21日宣布独立,1991年9月6日,俄罗斯承认拉脱维亚独立。1991年9月17日,拉脱维亚作为独立国家加入联合国。1992年到1994年,所有俄国军队撤离。
来到里加这座波国的海三国最大的城市,顺利找到了预订的民宿,老板是个很身材匀称,长相漂亮的可爱、热情、NICE的拉脱维亚妹子。她带着我们到免费停车场把车停好后,拿着地图告诉我们里加有什么好玩好吃的,过程中她的脸上一直带着甜美的微笑。因为她,我对拉脱维亚、对里加的第一印象非常的好。




深秋时分的里加,早晚的温度已经去到0度,路上的行人也已经穿上厚厚的大衣。




里加分为老城与新城里加古城虽然面积不大,但历史古迹和建筑保存完好,是里加的地理与历史文化中心。里加在汉萨同盟时期是一个主要的经贸中心,在13世纪至15世纪它与中欧东欧的频繁的贸易,使得这座城市更是繁荣。
里加的建筑风格和街道设计跟西欧国家基本一样,尽管大部分的早期建筑受到火灾和战争的破坏,但是中世纪中期的城市建筑反映了这种繁荣。19世纪的里加成为了波国的海重要的经济中心,建设的建筑风格从开始的古典木制建筑转为“新艺术”风格。里加被看作是欧洲最精美的“新艺术”建筑风格的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里加丰富的新艺术运动建筑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所以里加老城被收录进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单中。



从走进里加老城开始,仿佛走进了一座中世纪建筑的博物馆。



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在这座城市里共融,让这座城市充满艺术气息。






里加的自由纪念碑顶端少女她手举三颗星,面向西方,代表了拉托维亚的三个地区,Kurzeme, Vidzeme和 Latgale,上面的题字是“为祖国和自由”。1935年揭幕的自由纪念碑是为纪念在1918年-1920年期间拉脱维亚独立战争阵亡的军人而兴建,是拉脱维亚的自由、独立和主权的重要象征。如有时间可以在天气良好的时候观摩守卫纪念碑的战士换岗的仪式。
上世纪80年代末这里成为了拉脱维亚争取脱离苏联、争取独立的场所,那时曾有5000拉脱维亚人民聚集在自由纪念碑顶前,要求脱离苏联政府。



秋天清晨的里加老城里行人不多,安安静静的




老城内有一座猫宅,它是以蹲在屋顶上的黑猫而命名的。传说这座房子以前有个富裕的主人叫Блюмер (Плуме),因为里加大同行公会不让他成为会员而怀恨在心,决定采取心理报复行为。他订购了弓着背的黑猫雕塑,并把它放在自己在Мейстару街另一侧的房子的尖顶上。这些黑猫的尾巴朝向大同行公会负责人办公室的窗户。Блюмер因此被起诉,但是法律手段并没有让黑猫的脸调转过来,因为Блюмер是法官的好朋友,又给法官行贿。最后法官在判决书中说,猫是自由的动物,想怎么爬就怎么爬,没有这些猫里加会损失一部分宝贵建筑。忘记后来是因为什么原因,Блюмер把猫脸还是调转过来了。不管什么原因,做生意还是和气生财比较好嘛。



老城内里维广场周边有一排色彩缤纷的18世纪建筑,这些建筑大多数都改造成了餐馆和啤酒屋,站在这里总有站在布拉格老城广场的错觉。



在城市乱走乱逛,偶然停下来拍拍这些特色的建筑。




除了前面讲的猫屋,里加老城内还有一座非常著名的地标——不来梅的乐手雕像。这座雕像位于圣彼得教堂后面,是里加青年男女约会的热门地点。
这座造型奇特的雕塑由四个动物组成——鸡、猫、狗、驴。鸡站在猫的背上,猫站在狗的背上,狗站在驴子的背上。四个动物都伸着脖子张着嘴做唱歌状。《不来梅的城市乐手》(德语:Die Bremer Stadtmusikanten)是德国童话。格林兄弟于1857年将其记录并收入《格林童话》。
《不来梅的城市乐手》讲述四只动物的故事,它们是一只鸡、一只猫、一条狗和一头驴。因为它们年纪太大了,主人想要将它们宰杀,它们成功地逃了出来后意外地碰在了一起。根据驴的提议,它们决定一起去不来梅做城市乐手。在去不来梅的路上,它们发现一间森林小屋,四个强盗正在享受他们的不义之财。四只饥渴交逼的动物决定演奏音乐乞求换来一顿饱餐,它们按体型从小到大、一个站在一个的背上演奏音乐。它们的“音乐”得到了意料之外的效果,强盗们不知道这奇怪的声音是什么,吓得撒腿逃命去了。四只动物进屋美餐了一顿后,决定留在屋里过夜。
晚上,强盗们回到小屋并派其中的一个进屋检查。屋子里一片漆黑,强盗看到了猫的眼睛在黑暗中发亮,他以为那是火炭,凑上前去想要借此点亮手中的蜡烛。这时候,猫用爪子猛打强盗的脸庞,接着驴用腿踢他,狗咬他,最后鸡大声鸣叫着将强盗赶出了屋门。逃出来的强盗告诉他的同伙,他被一群怪物围攻,有一个巫婆用指甲抓他,有一个巨人用棍子打他,而最可怕的是有一个魔鬼对着他耳朵尖叫。强盗们放弃了小屋再也没有回来,而动物们则在那里愉快地生活了下去。     这个童话发源于中世纪,在多个版本中,故事的精髓一直没有改变,那就是弱者(比如矮小的动物等等)通过团结协力能够战胜强者(比如贵族的动物)。
这座喻意积极向上的雕像前面永远都会有游客排队等着与它们合照,





圣彼得教堂是里加一座很著名的教堂,因为要收门票,不是教徒的我就没有进去。



老城内一小广场的台阶上安放了一个努力往上爬的铜制的食蚁兽,不知道为什么会在这里放一只食蚁兽的击雕像。



在圆顶广场上的一块铜牌告诉每个来这里游客,里加是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景点。


发表于 2018-10-20 14:27 27 只看该作者

老城内著名的中世纪餐馆——1221




老城的北部有大约800栋新艺术风格的建筑,大多数是建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里是世界上最多、最集中的新艺术建筑群。


里加老城内有一处地标性的建筑——黑头宫House of the Blackheads。黑头宫建于1344年,是老城最华丽的建筑之一,从1580年到1886年,陆续增加了许多装饰。属黑头宫于在里加德国未婚商人组建的行会:黑头兄弟会。
黑头宫的正面是17世纪初的常见样式即北欧风格主义。山墙的哥特式阶梯用石刻的带状纹饰填充,正面是雕塑,金属造型和时钟。这座建筑在1941年6月28日遭到德国飞机轰炸,成为废墟,残存部分于1948年被苏联政府拆除。现在的黑头宫是为庆祝里加建城800年,重建于1995年到1999年。
拿着黑头宫的相片,在老城里走了几圈都没有找到,一直怀疑手机的GPS出错,当我走到它前面,看到它被严严实实包围起来维护翻新时,我想哭啊。这里可以里加最负盛名的景点啊,竟然围起来维护翻新,好象向拉脱维亚政府提个意见,以后维护翻新文物建筑,能不能向意大利学习学习呢?意大利所有古建筑维护都会先围起一半维护,留出一半给游人参观,维护好这一半后拆除给游人参观,再围起另一半维护。这样做就不会像我这样来到这里,对两座用喷画封起来的古老建筑无可奈何。



黑头宫前的广场上的雕像,英姿飒爽。




哈哈哈,我看到了两座假的黑头宫。




只有门口是真的。

----------------------------------------
我的BLOG:https://blog.sina.com.cn/wing2277  
行摄在路上!QQ群:228219123
我的微信:wing2277


广场上一个直饮水的出水口。



里加老城内有非常多特色的建筑,可惜我来的这天天气不好,走着走着还下起了雨。




里加老城内有三座很特色的建筑——三兄弟之屋Three Brothers,是里加老城中风格各异的建筑中的典范,这三幢建筑分別代表里加在中世纪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也是迄今里加保存最完整的石头建筑。这三幢建筑展示了当年里加人是如何利用狭小的土地空间,其建筑风格类似于布拉格的黄金巷(the Golden Road of Prague),而三兄弟之屋的名称则与爱沙尼亚首都塔林(Tallin)的“三姐妹屋”遥相呼应。
     现在的三兄弟之屋做为美术馆对外开放。




雨中的里加老城湿湿粘粘的,这种阴柔之气让我感觉很不好,于是离开老城,走向老城与新城中间的小公园。





深秋的里加好美!




这座城市中心的小公园内的一座小桥上锁着满满的爱情锁。







雨下得有点大,回到公寓煮咖啡听音乐修图。




在公寓修图坐累了,站起来到窗边伸懒腰的时候发现外面雨停了,乌云也散了,蓝天跑了出来。我拿起摄影包,就冲出门去。




来到一个没有人的空旷小广场,我拿出无人机。行程走了一大半,终于等到天气好,又可以放无人机的地方。换个视角看秋意正浓的里加,真有好美好美!




因为风大,周围的也有建筑,所以不敢飞得太高,但也已经让我心满意足。。。。。。蓝天、晚霞、古老的建筑、绚丽的秋色,里加的美好都被我收纳到镜头里。




黄昏时分的蓝调吧里加宣染得好有情调。


做为一个国家的首都,下班高峰期的里加也不太塞车,太喜欢这座适合人居的城市



太阳下山下,泛起的晚霞染红了蓝色的天际,让老古的里加多一份时尚的活力。



发表于 2018-10-20 14:29 28 只看该作者

——锡古尔达,拉脱维亚一个有古堡的户外天堂



这天又一个好阴雨天,收拾好行李准备开始这天行程的时候,发现停车场里长着一排苹果树,树上挂满了青色的苹果。同伴枫同学无比怀念那年在捷克摘苹果,于是摘了几个苹果在路上吃。




离开里加,我们来了到50公里外的锡古尔达Sigulda。锡古尔达有拉脱维亚瑞士的美喻,这里有三座古堡,一个古特玛尼斯溶洞(在锡古尔达的火车站在观光电动车可以游览整个小镇的景点)。锡古尔达还是户外运动爱好者的天堂,这里面可以玩初级的徒步、漂流、露营等到户外运动外,还可以玩蹦极、跳伞等极限运动。而在公园最高处的Turaida城堡,是日耳曼骑士团于公元13世纪建立的。
之前看过别人夏天来这个国家公园的相片,公园内大树成荫,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色。没有想到这个公园的秋天竟然四处无人,一片寂静,但满满的秋意让公园像一个色彩斑斓的巨形调色板。


锡古尔达Sigulda国家公园内还有一座艺术学院,但我去时候整在维修,里面除了偶然见到几个装修工人外,没有见到其他的游客。 在锡古尔达停车旁边,阵列着一组装置艺术,远看的时候,我以为是一个乐队,走近了看又觉得不是,没搞清楚具体想表现什么。




锡古尔达的秋色是继维尔纽斯后,再一个让绚丽到惊艳的地方。



在锡古尔达随便按下快门都是一张好看的艳秋明信片。


爬墙虎也红了





湖边的的叶子,红红黄黄,偶然飘落到水面,这里的秋天充满诗意。



沿着小路来到了Turaida城堡外,但不知道什么原因,这里也是一个人也没有,我们站在外面拍了一些相片,然后往山边走去。



走到这个观景台时,我们不约而同为眼前的秋色发出欢呼声。真美!



因为一直下雨,离开Turaida城堡,不打算再去别的景点,往回走到停车场取车。这条林荫小道又浪费了我不少的快门,如果天气好的话,在这里放飞无人机,绝对是出片的好地方啊!



离开Turaida城堡,我结束在拉脱维亚的行程,开始进入这次环波罗的海自驾旅程的最后一个国家——爱沙尼亚


在风景如画的跨国公路上飞驰,继续我后面的旅程。



发表于 2018-10-20 14:31 29 只看该作者

——来到爱沙尼亚,遇见塔尔图




离开拉脱维亚国境后,我进入了这次行程的第四个国家——爱沙尼亚。这晚的目的地是爱沙尼亚的第二大城塔尔图,也是爱沙尼亚大学城





塔尔图于五世纪建成为要塞,在十三至十六世纪曾加入汉萨同盟。现在的塔尔图是东北欧著名的大学城,甚至被誉为东欧剑桥
塔尔图大学(University of Tartu),爱沙尼亚著名研究型综合大学,诺贝尔奖得主威廉·奥斯特瓦尔德的母校。
塔尔图大学建立于1632年,瑞典国王阿道夫·古斯塔夫二世(Gustavus II Adoplphus)统治时期,是瑞典王国历史上即乌发萨拉大学 (University of Uppsala)之后的第二所大学称为古斯塔夫学院。塔尔图大学与著名的哈佛大学在同一年建立,已经有385年的历史, 是东北欧乃至全欧洲最古老的大学之一,在整个欧洲享有盛誉。1632年春天古斯塔夫学院迎来了首位学生。 1919年爱沙尼亚取得独立因而由古斯塔夫学院改称塔尔图大学,塔尔图大学是欧洲著名的科英布拉集团成员,科英布拉集团素有欧洲常春藤联盟之称, 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也是该组织成员。现在爱沙尼亚的国家部长及其他国家领导和商界领袖中有80%毕业于该校。
塔尔图是一个充满活力而又安全的城市,在这里几乎每个月都会有各式各样的学生、市民活动,例如全民自行车比赛,搭房子比赛,全民长跑比赛,大型学生演唱会,音乐节等。
这天醒来,发现外面没有下雨,我拿着无人机来到旁边的停车飞了一圈。塔尔图整座城市在秋的盛装打扮下,非常美!


天边泛起红色的云彩,嗯,今天的塔尔图应该能赐我一缕阳光。





拍了几张听到同伴叫我吃早餐,就收起了无人机。


收拾行李离开的时候,发现太阳出来了,蓝天出来了,白云出来了。。。。。。我冲到停车场旁边拍下一组阳光明媚下的塔尔图之秋。






离开旅馆,去塔尔图老城。


来到塔尔图老城广场,第一眼看到的是最著名的雕像:学生之吻喷泉。这座喷泉自从1948年立在这里,学生之吻雕塑是Mati Karmin在1998设计完成的,学生之吻雕塑自立这里开始就成为这个座城的地标。在塔尔图的结婚的新人会请上他们的客人一起来到这里沾水求好运。
塔尔图有一个习俗,就是模仿雕像亲吻照相,可惜我这次的同伴里面没有情侣啊。



因为天气好,老城广场上聚集了不少游客



清晨的老城广场干净、宁静,很便适的感觉。


老城广场上立了一个巨型的黄色相框,每个来到这个城市的游客都会来这里拍一个纪念照。我也不免俗套,来这里臭美一下。




塔尔图有很多的雕像,老城广场边上就有几座。



离开老城广场,跨过埃迈厄吉河上的石头桥,去逛对面的小公园



埃迈厄吉河上的秋色


在埃迈厄吉河边上有一座塔尔图非常著名的雕像:父与子。这座雕像是为宣传保护残疾儿童而立的雕像。



塔尔图大学的方面走去,路边又有一座雕像,这座小小的城市雕像果然很多。



走在这个城市里,无处都是满满的秋意,在这秋意中走上塔尔图的座堂山。


发表于 2018-10-20 14:34 30 只看该作者

——座堂山,一份私藏的秋色



沿着塔尔图大学旁边的小路往山上走,来到了座堂山Toomemagi下。把车停好后,沿着上山的小路拾级而上,还没上到山顶,我就被座堂山的浓艳的秋色包裹着。走上座堂,走进了塔尔图无边的秋色中。




座堂山上的景色如同19世纪的英国公园,山上有不少富历史价值的遗址,有13世纪哥特式Toomkirik大教堂的遗址,还有著名雕像。秋天的座堂山很美很美,如果时间充沛,可以在这里赏赏秋、拍拍照,发呆呆。




此时的座堂山像是一份私藏的秋色,羞涩地向我展示它的美态。



早上的座堂山上游人不多,偶然遇到一两对热恋中的小情侣。



每个行走在座塔山上的行人,在秋色的装扮下,都是美丽的。



黄叶离开大树落下在绿色的草地上,装饰着本来平淡的草地,让经历一夏平凡的草地多了浪漫气息。



那些落在树枝上的黄中,独享大树最后的照顾。


大树上那些翠绿的地衣,在冬天之前努力绽放最后的绿茵。



抬头,黄色的树叶遮挡了天空。在这里,一切都是美好的,一切都是浪漫的,哪怕我只是一个人在这里赏秋。嗯,在这里单身狗也可以很浪漫。



座堂山上的一张椅子都让我这个生活在四季如夏的广东人妒嫉半天,它可以安静地呆在如此美景之中,欣赏着四季交替。



层林尽染的座堂山让我不断按下快门,此时只想把这里任何一个角度的秋色都拍下来,带回来。




路边一潭积水,倒影着这里油画般的秋色


座堂山上的塔尔图大学历史博物馆,可惜要门票,可惜我要离开了。



座堂山上有各种特色的建筑遗址。


其实最有名的遗址就是这座建于13世纪的哥特式Toomkirik大教堂遗址。在这里遇到一对秋游的父子,萌萌的小朋友在教堂前来回奔跑,父亲并没有阻止好动小朋友的行为,只是一直跟着后面保护。



座堂山上还有很多座著名的雕像



没看懂是什么人,但能立在这里的雕像,相信都是对爱沙尼亚有过卓越贡献的伟人。


交费停车的时间要到了,怕吃罚单,虽然不舍得座堂山上的边无秋色,也只能与它告别。




离开了座堂山,离开了塔尔图,继续我这次环波罗的海的旅程,下一个目的地,也就是这次行程的最后一站:塔林


来一张座堂山上的我,哈哈哈。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