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9926

主题

华南

又见潮汕,美好如初(2019潮汕自驾之旅)

[复制链接] 查看:35245 | 回复:45
发表于 2019-6-5 11:48 21 只看该作者
潮州手拉壶的工艺师以谢氏“俊合”号、章氏“安顺”号、吴氏“源兴”号、张氏“裕德堂”四大手拉壶家族为代表,而谢华大师就是“俊合”号的第五代传人。“俊合”号从清朝咸丰年间开始设号制壶,代代相传至新中国成立之初,那时候传统手工艺渐趋势微,谢华的父亲迫于生计放下手艺,成为国营单位员工,传承了百年的家族制壶技艺处于中断状态。
     20世纪70年代末,文革结束、改革开放之初,为改变窘生活,刚刚初中毕业的谢华,在父亲引导的支持下,重新拾起家传的制壶手艺,学习手拉朱泥壶制作。先天的资质聪慧加上后天的勤奋与毅力,谢华很快熟练地掌握了制壶技艺,创作出精美细腻的传统壶艺作品。
为了提高自己的工艺水平,1982年谢华来到广东省陶瓷学校陶瓷装饰专业系统地学习艺术理论,学习之余阅读大量制壶和壶艺欣赏的典籍以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把各地制壶技艺融合到潮州手拉朱泥壶中,制作出的朱泥壶备受青睐。80年代末谢华大师的名气传到了台湾、泰国等地,不少人专门来潮州制定谢华大师的手拉朱泥壶。
  宜兴有近十万人在从事制壶,而潮州的制壶工艺师却只有几十人,谢华大师意识到潮州制壶业传内不传外等几百年来不成文的规矩,大大限制了潮州手拉壶的发展。2006年,他顶着整个行业的质疑和不满,毅然打破陈规在潮州免费开班授艺,成为第一位开门收徒的潮州手拉壶艺师。谢华大师开创“免费教学”,不论是科班出身的陶艺学生,还是零基础的社会人士,只要愿意学手艺他都教。不向学生收取任何费用,还对学生管吃管住,自掏腰包也乐在其中。2010年,谢大师开办手拉壶学校,世界各地都有人慕名而来拜师,使得潮州手拉壶的从业人员在几年不断壮大,从谢华工作室走出了一百多个手拉壶艺师。










因为五一假期,明德园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放了假,只有几个在工作台头埋头工作,我推开一个只有张工作台的房间门,里面正在制壶的卢老师看到我有点意外,我笑着跟他解释,因为喜欢潮州的文化,所以想拍一些关于制造潮州手拉朱泥壶的相片,并询问能否拍摄工作中的他。他大方地答应了我的请求,一边继续制壶一边和我闲聊。









老师之前读书和工作都是雕塑,后来因为对手拉朱泥壶的热爱,便拜谢华大师为师学习制壶,现在他制的壶已经可以推出市场。我问卢老师:“朱泥和紫砂有什么不同呢?” 卢老师:“朱泥也属于紫砂的一类,紫砂的品种很多,包括朱泥、紫泥、段泥、绿泥、团泥5种。在明末清初至民国时期,大部分茶壶都是朱泥来做的,宜兴紫砂壶在古代大部分是朱泥壶,朱泥是紫砂里比较好的一种泥土,制出来的壶最适合泡茶。”我:“啊,原来这样啊?” 卢老师:“你不知道也正常,毕竟潮州手拉朱泥壶之前知道的人不多,这几年在谢华大师的积极推广下,潮州朱泥壶才慢慢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





我看到卢老师手中的陶泥是黄色的,问道:“卢老师,这壶烧出来是什么颜色的?也中黄色的吗”卢老师:“不是黄色的,这把壶烧制好后,也是红色的。烧制出来的壶的颜色深浅与陶泥中含铁量高低有关,含铁量越高,烧制出来就越红。”然后他拿了一把他制作的成品壶给我看,色泽透亮、饱满,作工精致,一把好壶!

卢老师在认真制作莲蓬



卢老师制作的手拉壶





谢华大师凭一己之力,把潮州手拉朱泥壶从手拉壶从茶具提升到工艺收藏品,并在不同的场合演示推广手拉壶朱泥壶,推动了整个潮州手拉壶的产业,他突破传统开门授徒,为的是把潮州手拉壶技艺传承下去。
“让更多人知道潮州朱泥手拉壶的好”是谢华大师一直不变的初心。




















发表于 2019-6-5 11:48 22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2019-6-5 11:50 23 只看该作者
(七)龙湖古寒,曾经的商业重镇



    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山海动乱中为了自保,潮汕的老百姓把居住的村落建成有防御功能的寨堡。自此成了一种文化传统,一直延续到清代的康乾盛世以后。所以在潮汕地区有很多规模大小不一的寨城,龙湖古寨就是其中保留最好、最富特色一个。




龙湖古寨位于潮州市潮安区韩江中下游西岸,又称塘湖,因村西、南、北有池塘(古彩塘溪遗迹)因而得名。南宋绍兴二年初创乡,经数百年龙湖先民的建设,至明嘉靖年间,为防御倭寇的侵扰,筑寨自卫,龙湖寨就形成了南北带状走向、三街六巷的聚落规划格局,从寨门到街巷的设计设计布置俨然一座小城,其地形及建筑风格与古时潮州府很相似,故有龙湖是潮州小城之称。
历史上的龙湖寨是陆路通往府城的交通要道,周围十里沃土,可耕可贾。到了明朝中期,这里的经济达到鼎盛,渡口码头上停满了来自闽西、赣南的船只,运来大批的大米、杉木、柴炭,再从龙湖带走棉布、抽纱和水果等商品。当时的龙湖集市的规模及贸易额、物资的吞吐量仅次于潮州府城,是潮汕地区显赫一时的商业重镇。
清咸丰十一年,中英签署的《马关条约》改汕头为通商口岸,随着汕头港和樟林港的崛起,慢慢取代了潮州港口的功能,龙湖也成为内陆城镇而逐渐衰落。因在潮州文化中不能随便拆改祖屋的传统观念约束,使得龙湖古寨可以较完整地保存了全盛时期的风貌。
穿过寨门走进龙湖古寨,这里往日的繁华早已成过眼云烟,古寨内惜日车水马龙的古老石板路上,如今只有老人和孩童走过。因为五一假期让平时寂静的长街老巷变得热闹喧嚣,游客匆匆来到,在古寨走走逛逛,吃吃当地特色美食后离开,古寨象一个淡定的老人默默迎送这些行色匆匆的游客,然后继续在韩江江畔过着自己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平静生活。





龙湖古寨内有不少卖各种小玩意店




吉星高照?





发表于 2019-6-5 11:51 24 只看该作者
这种药店已经很多很多年没有看见过了,它出现在龙湖古寨的长街上。


古寨内有不少艺术工作室。


龙湖古寨里一张去年的黄氏宗亲会通知






在南北贯通古寨的长街上东面有新街、上东门街、下东门街,西门有五宫巷、隆庆巷、福兴巷、狮巷、中平巷、伯公巷,形成三街六巷的工整格局。在这三巷六街中汇聚有从宋、元、明、清一直到现代的宗祠、府第、商宅、宫庙等建筑,这些建筑荟萃了木雕、石雕、嵌瓷、彩绘、贝灰塑等典型的潮汕民间工艺精华。面积只有1.5平方公里的寨内,宗族祠堂、名宦府第和商贾富绅豪宅有上百座,是研究潮州移民、商业、建筑、民俗等文化不可多得的大型民居聚落地。




龙湖古寨的复原图


沿着长街,我走到了古寨的另一个寨门







发表于 2019-6-5 11:52 25 只看该作者
走在龙湖古寨的长街上,看到的许多不同姓氏的宗祠与书屋,拿出手机查了一下这里的资料。潮汕的乡村聚落多为聚族而居,一般是一姓一乡或数姓一乡,而龙湖寨其聚居姓氏达五十余姓之多,是潮汕地区少有的姓氏繁多、宗派林立的杂居聚落。在过去龙湖古寨有五多:
一是姓氏多,顶峰时期72姓,今余21姓。
二是举士多,史载进士、举人一百多人,高居华南列村之首,惜经“破四旧”,后可细考究者仅五十有三,其中最著名者当属“因直言不讳而被下压名次”的冠军型探花姚宏中。
三是府第祠堂多,今留有五十余座,不仅建的多而且敢于破除藩篱,尊师重教,设“先生祠”;重义行孝,建“阿婆祠”。
四是书院、书斋多,目前仍可寻得踪迹的就有三十余处,如“读我书屋”、“芥舟书斋”、“友竹居”、“梨花吟馆”、“抱经舍”、“兰后斋”、“津南别墅”、“雨花精庐”等。
五是学田(学田是中国宋代以后,以地租收入供学校、书院用费的田地。)多,明朝时龙湖书院就有学田736亩。

















惜日的湖龙书院,今天的潮安第三中学





据历资料称,在潮汕地区过去是家有千金者,必构书斋,宋代时,注重文化教育的龙湖寨富家大户更在自己的房舍中设立书斋,聘请学识好的先生(教师)教授自家的子弟。俗称“一个先生教一个弟子”。至明清时期,龙湖的书斋迅速发展,有富户人家设立的,也有以宗族名义创办的,全盛时全寨书斋数量不少于30处。因为注重文化教育使龙湖寨人文荟萃,人才辈出,从这里走出了一大批名人名家,仅进士、举人、贡生等多达60多人,其中进士、举人达53人。其中有北宋探花姚宏中、明朝布政使刘子兴、御史夏懋学、诗人黄衍启等等一大批名人名家。现在走在龙湖古寨的街巷,不时会遇见这些惜日充溢着浓浓的书香书屋。
当时龙湖寨的书斋,大多为男童所设,但也有为女子设立的书斋。在明崇贞年间,当地“家资丰盈甲于潮州”的员外郎黄作雨,在自家院落设立书楼,供男童读书,还于中平巷头设立了一处女书斋,以供族内小姐们就读,这种新潮的做法在当时的潮汕地区非常少见。
说到中平巷,不得不说夏雨来。夏雨来是潮汕民间传奇人物,关于他的故事很多,但良莠夹杂,真伪难辩,关于他的生平,我就不多述说了。据说夏雨来住在夏厝巷,也就是中平巷。当年夏雨来一心要留名后世,就招了一帮小孩子,不时散发糖果,教他们管中平巷叫夏厝巷,不叫的就没有糖吃。久而久之,小孩长成大人,夏厝巷也叫顺口了,就只知道夏厝巷而不知有中平巷了。现在中平巷里只剩下一家姓夏的,门庭破败,荒凉的夏雨来故居处处呈现着如今夏姓在龙湖早已没落。







发表于 2019-6-5 11:53 2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dg自由的鱼 于 2019-6-5 11:53 编辑

龙湖古寨曾经的喧嚣繁华早已成为烟消云散,时光在这里仿佛古寨旁千百年来不息的江水在缓缓地流淌。虽然风光不再,但凭借这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舞龙、舞狮、英歌舞、潮乐、游鲤鱼、赛灯笼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201211月,龙湖古寨被评为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










古寨内的老房子的大门上用颜料画着龙湖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









(八)千年古镇,普宁棉湖

之前的3次的潮汕行程都没有去过揭阳市,这次的行程终于可以把揭阳安排进来了。这天从汕头出发前往普宁,第一站是普宁的棉湖镇。
     棉湖镇始建于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镇,古名道江。后因在镇的东南部有个云湖,湖岸木棉树成林,而改称棉湖。跟着GPS一直来到云湖湖畔的永昌古庙前,这里是由玄天古庙、云湖庵和云境庵组成的庵群,占地面积1321平方米。

云湖上的古桥




云湖上的湖心亭





发表于 2019-6-5 11:54 27 只看该作者
永昌古庙始建于宋代,经明、清两代扩建后,于1994年再次重修后有了今天的规模。穿过永昌门走进永昌古庙,古庙的右边是一个戏台,普宁潮剧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我4访潮汕,一次潮剧都没有看过,希望下次再去,可以看一场潮剧。








走进古庙的云湖庵,里面的金漆木雕给我了无限的惊喜,因为这里有一个保存完好的清代庙宇藻井。正殿的天盘倒吊藻井,为里外三层通花金漆木雕,构刻别致,工艺精良、小巧玲珑,这个别具匠心的藻井是广东省内仅存的2座清代庙宇藻井的其中一座,实属潮州木雕的精品。藻井上的木雕凤飞造型,造型上与泉州开元寺的妙音鸟颇有几份想像。
        不得不说这个金漆木雕藻井是这次潮汕行的一个大惊喜,回来后查了一下资料,原来作为自成体系的潮州木雕工艺的一部分,普宁木雕有着领先的艺术水平和独特风格,并广泛应用于建筑、家具、礼仪性器物上,在近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匠师和名作坊,怪不行在棉湖会有一座如此精美的金漆木雕庙宇藻井。












发表于 2019-6-5 11:55 28 只看该作者
除了漆金木雕澡井外,正殿内的其它木雕的工艺同样精美,从进入正殿开始,我相机的快门就没有停下来过。


这立体的木雕,怎一个美字了得啊。




这狮子神态生动,好样随时会从大梁上跳下来一样。


螃蟹是潮汕木雕里的主角,基本上古建筑的木雕里都能见它的身影












鰲鱼榫头







这莲花形态雕刻之生动,好象正在随风舞动











拍了一轮金漆木雕后,走出古庙正殿,这时才发现正殿外墙上镶嵌着60幅清代的立体石浮雕,每一幅石雕都是一个古籍故事。这些石雕雕工细致精美,精品之作。





古庙的屋顶上运用了潮州建筑中常见的嵌瓷技术,而普宁嵌瓷是中国第二批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据专家考证和现存潮汕具有历史时期的庙宇、祠堂和民宅等建筑物中见证,在明代万历年间(1572—1619年)就已在揭阳民间出现,盛于清代。









发表于 2019-6-5 11:56 29 只看该作者
拍了一轮嵌瓷,我走进了云湖庵旁边的玄天古庙,这里面也有着精美的木雕,我再次举起相机狂按快门。


龙凤呈祥




这里的雕刻内容非常的丰富,竟然有大象



还有猫,我总觉得这两只猫的造型好象日本的招财猫


看有一套茶具,由此可知工夫茶在潮汕人心目中的比重





仙鹤咬住了青蛙的脚了


玄天古庙内放着几个龙舟上的龙头,等到端午节前,龙船起水后,这些龙头就会重新安装到龙船上,参加龙舟竞赛。











发表于 2019-6-5 13:18 30 只看该作者
在永昌古庙一次可以把潮州三大民间建筑装饰艺术的精品看个够,就冲着这一点,就值得来一次普宁,来一次棉湖。





PS:棉湖战役
     走出永昌古庙,在门口的石碑上看到棉湖战役的一些介绍,当时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曾到棉湖作战时,亲临战场第一线参与策划与指挥。补充一小段关于这次战役的资料:
     棉湖战役是中国现代史上发生的最重大事件,对于中国国民党及其黄埔军校校军具有重大历史作用和意义。棉湖大捷是一场具有革命意义的、里程碑式的战役。
     1925年2月,广州国民政府由许祟智任总司令,廖仲恺为党代表,组织第一次东征,挺进粤东,扫荡军阀陈炯明。3月12日,由蒋介石、周恩来率领的右路军进驻棉湖地区。次日,军阀陈炯明的林虎部队已先到棉湖西面和顺一带(现金和镇“大功山”),占据有利地形,且兵力强于东征军十倍以上。其时,东征军以黄埔军校教导团第一团(何应钦)正面攻打“大功山”林虎部;第二团(钱大钧)由梅塘攻打里湖刘志陆部;粤军第七旅由塔头绕攻“和顺”右侧,形成先扫除外围小股敌人,后形成三面包围的态势。初战时,由于对地形不熟,再加上通讯不灵,行动迟缓,担任迂回侧击的第二团和粤东第七旅,没有及时进入位置;第一团面对十倍于我军的敌人,正面攻击不利;后教导二团赶到支援,粤东第七团也从右侧加入战斗,三面包围态势形成,实施围歼战斗至下午4时许,林虎部、刘志陆部阵亡惨重,向五华方向狼狈逃窜。此次战役在我国军事史上称“棉湖战役”,是第一次东征中最激烈的一次战役。国民党高级将领顾祝同评价些次战役说:“有武昌之役而后有中华民国之诞生,有棉湖之役而后有国民革命之发扬。”当时随军的苏联顾问加仑将军评价“棉湖一战的成绩,不独在中国少见,即使在欧洲世界大战中亦难见,是近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一个典型战例。”




对,普宁的粿汁非常好吃,来这里的话一定要吃。。。。。。不要问我店名,我是在路边小摊吃的。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