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33513

主题

石家庄

河北人游河北之保定七:从城隍庙到大慈阁,马号、钟楼一路扫

[复制链接] 查看:14508 | 回复:85
发表于 2020-6-7 14:54 1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 只看本帖大图
本帖最后由 北海龙吟 于 2020-6-24 16:42 编辑

河北人游河北之保定七:从城隍庙到大慈阁,马号、钟楼一路扫


  古城保定位于华北平原与太行山区接合部,自古即是“关山带河,联络表里,控扼燕蓟,四达之冲”之地。

  保定城是在原清苑县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南北朝时期,太和元年(公元477年),北魏正式置清苑县,属高阳郡,县城就在现在保定市区的省监狱、马庄一带(在这以前,两汉时期曾先后设过阳城县、蒲阴县,分别属涿郡和河间郡;西晋时又置樊舆县,后改乐乡县)。北宋建隆元年(960),因属宋太祖祖籍所在之地,故在清苑县置保塞军,寓"保卫边塞"之意。太平兴国六年(981),改清苑县为保塞县,升保塞军为保州。从那以后,保州和保塞县同治。

  淳化三年(公元992年)李继宣知保州,将保州城移至旧城南7里(即今天的保定城的位置)建城,仍为州县两级治所。金大定十六年(1176),改保塞县为清苑县,保州名不变。贞佑元年(1213),蒙古军攻陷清苑城,焚为废墟,保州州治移至满城县(今河北满城县)。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汝南王张柔主政保州,将保州州治回清苑,属顺天路。至元十二年(1257),因保州是元大都的南大门,改顺天路为保定路,保定”之名自此始,寓"保卫大都,安定天下"之意。辖1录事司、7州、8县,州领11县,从此保定有了“北控三关、南达九省、地连四部、雄冠中州”的地位

  明朝时设保定府。清朝时保定作为京师的“通衢重地”,长期是直隶总督驻地。我们今天看到的保定城,就是是在明清保定古城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3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3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20-6-7 14:54 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北海龙吟 于 2020-6-7 18:27 编辑

  作国务院命名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保定拥有众多名胜古迹与历史文化遗产,仅市内就有直隶总督署、古莲池书院、大慈阁、淮军公所、清河道署、光园、钟楼、城隍庙、刘守庙、旌忠祠保定军校旧址、红二师旧址、育德中学(即留法勤工检学培训班)旧址等。我的这篇游记介绍的是城隍庙、钟楼、大慈阁三处古迹。这三处古迹本不是一个类型,城隍庙属中国传统道教,钟 楼属城市公共建筑,大慈阁属佛教寺院,它们仨都不大,照片不多,单独开游记不值当的,故把它们合放在一起。



城隍庙、钟楼、大慈阁位置示意

河北人游河北之保定七:从城隍庙到大慈阁,马号、钟楼一路扫

发表于 2020-6-7 14:54 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北海龙吟 于 2020-6-9 17:43 编辑

  现在让我们看一看城隍庙。  

  保定城隍庙位于俣定古城的北城,城隍庙街和市府后街交汇处,由西大街上城隍庙街路口(保定商场后身)向北,行约350米就是府后街,路北就是城隍庙。

  

河北人游河北之保定七:从城隍庙到大慈阁,马号、钟楼一路扫






发表于 2020-6-7 14:54 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北海龙吟 于 2020-6-9 18:31 编辑

  我的少年时代,从11到18岁是在保定度过的,当时从我家去马号(即保定商场),或是走北大街转东、西大街,或是由新北街拐府后街再走城隍庙街。在我的记忆里,城隍庙街是老保定仅次于东西大街的商业街,路两边虽无大商店,各种小门脸却一家接一家,再加上城隍庙后身有个电影院,好象是叫和平电影院,我曾多次在那儿看电影。也就是说,走到城隍庙才算是进入保定的闹市区了,在此之前所过的全是居民区。

  在我的记忆中,城隍庙建在高台上,建筑巍峨、气宇轩昂,要进门先要上十来级高台阶。后来,大约是1970或者1971年,城隍庙拆了,在那个地方建了个四层楼的市革委招待所(即后来的市委招待所),是保定当时最高高的楼房之一, 更是保定最高档的招待所,原来的城隍庙仅存一座大殿,成了招待所的大会议室。俣定有什么重要会议都在那儿召开,从此那个地方就更加车水马龙了,不过城隍庙的地名一直没有变。再后来听说,那个招待所破产了,大楼也被拆了,不过城隍庙大殿有幸保留了下来,听说要重建城隍庙。我这次来就是要看看今天的城隍庙是个啥样子。

  走到府后街口,我看到原来的城隍庙院已经用围档围上了,好在大门开着,于是我信步走了那去。但让我大吃一惊的是,诺大的院子里的野草过人,只有一座大殿孤灵灵的戳在那儿,象是个被人遗弃的孤儿。



河北人游河北之保定七:从城隍庙到大慈阁,马号、钟楼一路扫



发表于 2020-6-7 14:54 5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北海龙吟 于 2020-6-9 18:13 编辑

  资料得知,我熟悉的那个市革委招待所于1982年改名为古城宾馆。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古城宾馆逐渐开始走下坡路,2007年彻底停业。2015年,为恢复老城隍庙,古城宾馆被拆除。一晃3、4年过去了,修复工程并没有动工,这片土地会变的如此荒寂就不奇怪了。好在既然已经做出了规划,就有希望。现在能做的就是等待。当然,重建后的城隍庙将是一座几乎全新的建筑群。唯有这座大殿是唯一的古建筑。

  城隍庙大殿位于高大的月台上,月台周围汉白玉护栏,每根望柱上雕有一小石狮。正面及东西两侧各有11层台阶。从刀锋上看,这座月台应该是清代的原物。

  大殿为硬山式砖木结构建筑,面宽五间,进深两间。大殿顶脊雕有各种图案,两端饰有螭吻檐兽。大殿前抱厦为卷棚式布瓦顶,面宽三间,进深一间。月台南端有两棵枝繁叶茂的古松,见证了城隍庙历史的变迁。檐下旋子火点金漆梁画栋,殿门上悬蓝底金色边匾额,镌有“城隍庙”三个金色大字。



河北人游河北之保定七:从城隍庙到大慈阁,马号、钟楼一路扫




发表于 2020-6-7 14:54 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北海龙吟 于 2020-6-9 18:02 编辑

   既然是参观城隍庙,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城隍庙的历史。

  城隍庙是我国人民祭祀城隍的庙宇。城隍又叫城隍神或城隍爷,是中国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只之一,儒教《周官》八神之一,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城隍是冥界的地方官,其地位大约相当于阳世间的市长一职。

  城隍”一词最初不是指城隍神,而是指城池。关于城隍最早的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到《周易.泰封》:“城复于隍城隍神,勿用师”;《易经》中又言:“城复于隍,其命乱也”,这里城和隍还是分开的两个字,“城”是指“城廓”、“城墙”,“隍”则是“城堑”、“城壕”,也就是“护城河”。意思是说如果城墙倾覆,是为乱兆,为政者应息武止戈,不可穷兵牍武。说文解字》曰:“城,以盛民也”,“隍,城池也。有水曰池,无水曰隍”。也就是说,“城”是供人生活的地方,四周有用土筑成的隍字是指护城的沟壕。

  “城隍”一词连用首见于班固《两都赋·序》:“京师修宫室,浚城隍”。《梁书.陆襄传》中也曾记载陆襄曾率领城中百姓官史一起修城隍的事情。这里的城隍还是指人类居住的,有城墙和河壕保护的城市。



河北人游河北之保定七:从城隍庙到大慈阁,马号、钟楼一路扫

发表于 2020-6-7 14:55 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北海龙吟 于 2020-6-10 11:06 编辑

  有了高大坚固的城池,仍无法抵抗频仍的战争及洪涝灾害。期盼城池能更加安全,更好的保护城内的人不受侵害,人们便创造出了一个保护城池安全的神,并把这个神称为城隍。此后城隍这一名词的含意就不再是城池,而是成了保护城池的神仙的专用名称

  在中国,几乎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城隍神,也有自己的城隍庙,可以说,城隍庙就是一座座城市的“守护神庙”。城隍神始于何时没有准确记载,古人有始于尧,始于汉,始于三国三种说法,均证据不足,无可凭信。有史可证的是南北朝时,城隍庙已遍及大江南北。北齐文宣帝天保六年(555年),开府仪同三司慕容俨在郢州城,南梁以数万大军攻郢城,梁军以荻洪截断水路供应,城内兵寡,内缺粮草,外无援军,梁军攻城自正月至六月,历时五个月,慕容俨内外交困,形势危急。慕容俨率领部下至城隍神祠祈祷,求城隍护佑。随后出奇兵,多次击败梁军,梁军因伤亡惨重,不得而退。《北齐书·慕容俨传》中这样记载:“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号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祷。于是顺士卒之心,乃相率祈请,冀获冥佑。须臾,冲风歘起,惊涛涌激,漂断荻洪”这是关于城隍神显灵护城的最早记载。



河北人游河北之保定七:从城隍庙到大慈阁,马号、钟楼一路扫



发表于 2020-6-7 14:55 8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北海龙吟 于 2020-6-10 11:24 编辑

  此后官府更是大力提倡祭祀城隍神,并成为官员的一项职责。唐宋时期城隍神信仰滋盛。唐代张九龄、韩愈、杜牧、李商隐等官员兼文人均做过祭城隍文。宋代列为国家祀典,皇帝还为城隍加了封号。元代封之为佑圣王。明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大封城隍,分为王、公、侯、伯四等。敕京都、开封等地城隍为王,官级正一品;府城隍为威灵公,官级正二品(同不兼兵部尚书衔的总督品级);州城隍为灵应侯,官级正三品(同巡抚品级);县城隍为显佑伯,官级正四品(同知府品级,亦有封侯者,满城即是)。洪武三年,令比照各级地方官衙款式改建城隍庙。明太祖此举之意,"以鉴察民之善恶而祸福之,俾幽明举不得幸免"。

  需要指出的是,各地的城隍并不是特指某一位神仙,大多地方的城隍神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而且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代往往会有不同的城隍神。保定城隍庙祭祀的为二品官衔的威灵公。清代时,它的原型是明代忠良杨继盛。但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之变后,慈禧太后、光绪帝由西安返京途经保定,追封被入国联军杀害的直隶布政使、署理直隶总督延雍为直隶都城隍。



河北人游河北之保定七:从城隍庙到大慈阁,马号、钟楼一路扫

发表于 2020-6-7 14:55 9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北海龙吟 于 2020-6-10 13:10 编辑

  千百年来,人们寄希望于城隍神能保佑自己的城池安全。然而正象国际歌中唱的那样:“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 也不靠神仙皇帝。 要创造人类的幸福, 全靠我们自己! ”作为“北控三关、南达九省、地连四部、雄冠中州”的战略要地,保定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而一旦破城,进攻者不但会迁怒守城的军民,同样会迁怒于“护城”的城隍庙,因此保定城隍庙也和保定城一样,历史上饱经磨难。

  保定城隍庙前身是清苑县城隍庙。北魏太和元年(477年)置清苑县,县城在今省监狱、马庄一带,城内建有城隍庙。北宋建隆元年(960),因宋太祖祖籍所在之地,故在清苑县置保塞军,寓"保卫边塞"之意。太平兴国六年(981),升保塞军为保州,清苑县名保塞县,州县同治。北宋淳化三年(992年),保州城移今保定城的位置,在北城新建城隍庙(即我们今天看到的这各个领域城隍庙)。金贞佑元年(1213年),蒙古军屠保州,城池与城隍庙尽毁。金正大四年(1227年),蒙古军保州等路都元帅张柔率部于满城县移镇保州,重建保州城并复建城隍庙。蒙古太宗十一年(1239年),保州升顺天路,保州城隍庙改名顺天路城隍庙,顺天路治与清苑县治同在一城,为区别等级,在城西南隅新建了县城隍庙(后废于清同治初年)。元末,保定城及城隍庙再毁于战火。洪武元年(1369年)路改府,洪武二年,明太祖朱元璋大封城隍。翌年,保定府奉命按官衙署款式改建城隍庙,城隍神为二品官衔的威灵公。至成化十四年(1478),洪武三年建的庙历时108年,庙宇腿颓败。江夏刘观(字亚元)由真定府迁保定知府,节缩公帑,捐舌俸资,鸠工选材,效京城城隍之制,建正殿五间,……在城隍庙左右分建二司神祠(左为保护地方之土地祠,右为保护生育之子母宫)。……以上见史理广《保定道教琐记》。



河北人游河北之保定七:从城隍庙到大慈阁,马号、钟楼一路扫

发表于 2020-6-7 14:55 10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北海龙吟 于 2020-6-10 13:28 编辑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之变,八国联军进入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光往西安,吏部尚书崇绮、兵部尚书荣䘵逃到保定。随后英、法、德、意侵略军入侵保定,兵部尚书荣䘵再次逃往西安,吏部尚书崇绮被逼自尽,直隶布政使、署理直隶总督延雍被侵略者斩着示众,侵略者占据保定10个月,当时占据北城及城隍庙的是德国侵略者。清政府被逼签定“和书”,侵略者这才撤走,临走时一把火城,城隍庙、古莲池皆被焚毁。次年,民间集资重建城隍庙,因财力不足,比原建筑简陋很多。慈禧太后、光绪帝由西安返京,途经保定,追封被联军杀害的直隶布政使、署理直隶总督延雍为直隶都城隍,该庙改为都城隍庙,此时清政府国库空虚,所谓的都城隍庙规模仍有限。1923年,直鲁豫巡阅使曹锟予以整修,重新塑像,新盖殿宇,庙前广场南端的戏楼亦修饰一新。我66年初到保定时看到的就是这座城隍庙,它前后共三进院,规模还算宏伟。不过那时的城隍庙大殿改成了影院,其它建筑都变成了民居。

  1971年,为新建市革委招待所,城隍庙除大殿之外全部拆毁。



河北人游河北之保定七:从城隍庙到大慈阁,马号、钟楼一路扫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