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9108

主题

合肥

安徽博物院——低调的博物馆大牛

[复制链接] 查看:40191 | 回复:109
发表于 2022-12-30 13:45 11 只看该作者
安徽博物院

安徽博物院

商和西周时代的青铜斧、凿。是当时采矿的生产工具。

安徽博物院

安徽博物院

安徽博物院

馆藏青铜器中的“老先生”,单扉铜铃,1972年 合肥 市 肥西 馆驿大墩孜遗址出土。铸造与公元前17世纪夏朝末期。年代与夏朝最后一个国都 河南 洛阳 偃师 县二里头遗址相当,
该器是 安徽 省出土的年代最早的青铜器,这种形式的铃是 中国 最早出现的青铜乐器,造型源于新石器时代的陶铃,1962年 河南 偃师 二里头夏文化遗址出土过一件“孪生”品。

安徽博物院

兽面纹铜斝,商代,高55.4厘米 口径25.7厘米, 1965年 安徽 省 合肥 市 肥西 县馆驿出土。 兽面纹铜斝(jiǎ,音甲),圆口厚唇,伞形双柱,伞周和顶端饰涡纹。身分两段,均饰相同的兽面纹三组。底微鼓,尖足外侈。扁平鋬。如此巨大的铜斝,颇为少见。它可能是古代巢国或庐国贵族所用的青铜酒器。作用相当于后世的酒坛子。

发表于 2022-12-30 13:45 12 只看该作者
安徽博物院

兽面纹铜爵。商,高38.7厘米 流至尾长21.5厘米,1965 安徽 省 肥西 县馆驿出土
  兽面纹铜爵(jué,音决),长流短尾,涡纹伞状单柱。直腹平底,三棱形尖足外侈。扁平鋬。身分上下两段,均饰以云雷纹组成的兽面纹。此爵形体高大,比较少见。它是商代巢国或庐国奴隶主贵族所用的酒杯。

安徽博物院

兽面纹铜尊。商代,高47厘米,口径39.3厘米,1957年 安徽 省 阜南 县月牙河出土, 阜南 在西周和春秋时期称为鹿上。
侈口,折肩,鼓腹,圈足。肩置三兽首,兽首间用扉棱分隔。肩饰云纹,腹饰三组浮雕兽面纹,器内壁随表面浮雕而凹凸不平,圈足有三个“十”字形镂孔。此尊气势雄浑,富丽端庄,是不可多得的青铜艺术珍品。

安徽博物院

商 兽面纹觚 高25.8厘米 口径14厘米,1977年 六安 市物资回收部门拣选 原件 现藏皖西博物馆。
侈口,长身,腹部不外鼓,口部与圈足均成喇叭状,圈足上有三个十字形镂孔。腹饰一周兽面纹,其上下皆饰凸弦纹。该觚兽面纹由细线构成,无兽面,躯干等各部分不能明显区分,腹不外鼓,矮圈足,足底无折边,属于商代早期遗物。觚为饮酒器,或以为盛酒器,常与爵成对组成器物组合,始见于商代早期,至西周早期逐渐衰落。它应该是古代六国贵族所用。传说 六安 是 中国 司法鼻祖皋陶的故里。六国就是皋陶后裔所建的国家。

安徽博物院

公卣。时代:西周,尺寸:高23厘米 口径10.2—12.8厘米,1965年 安徽 省 黄山 市屯溪区弈棋出土。当年因为修建 黄山 机场,意外发现了八座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的越国或越族墓葬。这是震惊考古界的大发现,填补了之前被认为是文化荒漠的 皖南 山区考古空白。
公卣(yǒu,音友),低体垂腹,横截面呈椭圆形。提梁饰蝉纹。颈饰相对回首夔纹,中置浮雕牺首。盖、器均饰对凤纹,凤首回顾,羽冠相交下垂。器身两面的纹饰稍异。此卣纹饰华丽,铸技精湛,堪称青铜器中之珍品。盖、器同铭:“公作宝尊彝,其孙子永用。”

发表于 2022-12-30 13:45 13 只看该作者
安徽博物院

黄山 市弈棋镇古墓出土的有越族纹饰的西周圆鼎。

安徽博物院

黄山 市弈棋镇古墓出土的越族青铜簋。簋在古代是用来盛放煮熟的蔬菜和谷物的容器。

安徽博物院

蟠虺纹铜盨,春秋,高16.8厘米 口纵2l厘米 口横33厘米, 1958年 安徽 省太 和县 胡窑出土
蟠虺纹铜盨(xǔ,音许),椭圆形,双兽耳。盖顶饰镂空盖冠,可仰置盛食物。曲尺形圈足。器、盖均满饰蟠虺纹,圈足饰夔纹。纹饰精细,色泽艳丽,是盨中精品。

安徽博物院

西周青铜簠。 黄山 市弈棋镇古墓出土。这件青铜簠像极了今天的装盒饭的泡沫饭盒,在古代它是用来盛放主食的餐盘。

发表于 2022-12-30 13:45 14 只看该作者
安徽博物院

安徽博物院

青铜甗。它的作用是用来蒸谷物的蒸锅,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面的鬲装水,上面的锅放上准备蒸的谷物,下面点火。用水蒸气来烹饪。 中国 是世界上最早利用水蒸气的国家。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发明了蒸、煮等烹饪手法。需要说明的是那时煮饭不仅是煮大米饭和大米粥、小米粥,小米干饭、黄米干饭和麦饭,还有用面粉做的麦粥也是当时人经常吃的。在夏商西周时代, 中国 人并没有发明馒头、包子,他们是汉代或三国时期发明的。据说是诸葛亮七擒孟获班师祭祀时发明的。饺子是三国时期才有的,烧饼、油条、馓子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发明的,锅盔最早的明确记载出现在唐朝,煎饼据说也是诸葛亮发明的,馄饨和小笼包起源于宋代。当时的面食除了麦饭、麦粥以外只有面条。当时的面条并不像今天的面条那样是长条形的,而是一个个不规则的面片,如同今天的刀削面。在当时这种简陋的面条是高等贵族偶尔吃的食物,即使是诸侯国国君也经常吃麦饭和麦粥。

安徽博物院

兽面纹铜鬲。商代,高23.2厘米 口径15.3厘米,传1944年 安徽 省 阜南 县月牙河出土
兽面纹铜鬲(lì,音历),圆口外卷,直颈窄肩,分裆,锥形空足。口沿置对称的弓形耳,一耳与一足对应,应是沿袭商代早期的作法。颈饰变形夔纹。腹饰扉棱三道,与足对应。并以扉棱为中轴,构成三组兽面纹。鬲在古代是用来煮粥用的青铜器,因为水比热容大,粥难以熟,所以设计成这种形状增大接触火的面积。

安徽博物院

兽面纹大铙,商代乐器,1973年 合肥 庐江 县泥河区农民在干涸河床上挖菜园子意外出土,因为器物比较重,可以当废品卖,所以被扛回家,得以幸运保存。同类型大铙多出土于 江南 ,江北地区比较罕见,该器对研究古越族及其他古民族文化交流活动有重要意义。 青铜铙是一种乐器,口沿向上摆放在台案上演奏,是西周以后出现的编钟的祖先。

安徽博物院

商代青铜铙

安徽博物院

青铜铙。

发表于 2022-12-30 13:45 15 只看该作者
安徽博物院

棘刺纹铜编钟,是一件春秋晚期吴国铸造的编钟,出土于 寿县 蔡侯墓中。

安徽博物院

蔡国青铜鼎。 寿县 蔡侯墓出土。

安徽博物院

兽首鼎,高27厘米,口径20厘米,1974年 舒城 县五里出土
器作兽形,前端兽首突出,双角耸立,双目圆睁,附耳,垂腹,圜底,三蹄足。腹部饰一周蟠虺纹。此式鼎为群舒代表性器物,地域特征明显。

安徽博物院

两件青铜盉。它是一种用来调和酒水的青铜器,壶嘴上带盖子。

安徽博物院

青铜匜,它是古人沐浴或洗手洗头时用来接水浇灌身体的水瓢。

发表于 2022-12-30 13:45 16 只看该作者
安徽博物院

冶吏勺,战国时代楚国青铜器,它是用来往火盆 里加 木炭的工具。

安徽博物院

龙虎纹四环 铜鼓 座,春秋,残高29厘米 直径80厘米,1980年 安徽 省 舒城 县孔集出土
口沿作虎首 和龙 盘绕一周。虎竖耳,怒目圆睁,张口作吼啸状。龙独角上翘。器身满饰蟠虺纹。外壁饰四个衔环铺首,并铸有铭文两周,上周约98字,下周约52字。因锈蚀严重,难以辨认通读。承载当时的军鼓,建鼓的座架。鼓是用于战争、祭祀乐舞等活动的乐器。《国语·吴语》中有:"载常建鼓,挟经秉枹,万人以为方阵。"从水陆攻战图像上看,建鼓作为军乐器,常与丁宁共同使用。

安徽博物院

古代文献记载龙为水族之长,虎是山兽之君,龙虎集于一身,显示出此鼓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击鼓发声,似乎是龙吟虎啸。鼓座形体巨大,同类器罕见。器身满饰蟠虺纹,线条流畅。外壁铸有铭文两周,因锈蚀严重,难以辨认,从出土地点看应是舒国或舒鸠国之器,也应是舒的高级贵族所使用的物品。它也是 安徽 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安徽博物院

春秋蟠虺纹青铜器

发表于 2022-12-30 13:45 17 只看该作者
安徽博物院

镂空铜罍。罍在古代是用来盛酒或水的。

安徽博物院

蚌埠 双墩大墓出土的土偶,它是春秋时代淮夷人建立的钟离国贵族陪葬用的俑。

安徽博物院

车軎和车辖。看到"軎"、"辖"位于两个轮的外侧,车轮轴末端,用于固定车轮,将軎套于轴的最外端,防止轮子脱落。而辖是穿过軎与车轴的一个销子,将轴与軎销为一体,辖上有一长方孔,再穿入皮条又防止了辖的脱落,由此可见辖的重要性,若辖脱则軎脱,軎脱则轴脱。所以今天的"直辖市"、"管辖权"、"辖制"等词汇都表达了管束的原意,属车字旁。这就是辖字的来源,就是古车上的一个部件。

安徽博物院

蔡侯铜编钟。春秋,高28.6厘米,1955年 安徽 省 寿县 西门蔡侯墓出土
此套编钟共9枚,大小相次。均为长方单纽,钲部饰6排共18个螺状枚。舞、篆和鼓部均饰蟠螭纹。纽饰三角纹组成的连续纹样。各钟皆有铭文,字数不等。第l、2两钟均为12行82字,最少的只有3字。有的自铭“行钟”,铭文有韵,内容反映了蔡国和楚国的关系。

安徽博物院

蔡侯铜鼎。1955年 安徽 省 寿县 西门蔡侯墓出土

安徽博物院

铸客升鼎。战国,通高51厘米 口径48厘米,1933年 安徽 省 寿县 朱家集楚幽王墓出土
圆口,直壁,束腰,平底,蹄足。双耳外侈。腹有四兽,攀援直上,作向内探视状。腹饰羽纹,足根作兽首状。口沿有铭文9字:“铸客为王后七府为之”。它是铸造匠人为楚国王后铸造的。古代贵族用鼎以“升鼎”为中心,因此有人把它称为“正鼎”。

发表于 2022-12-30 13:45 18 只看该作者
安徽博物院

蔡侯莲瓣盖青铜簋。

安徽博物院

安徽博物院

蔡侯莲瓣盖铜方壶。春秋,通高80厘米 口纵18.2厘米 口横18.7厘米,1955年 安徽 省 寿县 西门蔡侯墓出土。
盖饰镂空八瓣莲花形。方颈,圆腹。颈部饰对称兽耳。腹部作“十”字带区划。圈足四角各有一兽,昂首跪伏。有铭文6字。此壶形体高大,装饰华丽,为春秋青铜艺术之珍品。

安徽博物院

蔡侯方鉴。鉴可以放上冰做冰箱使用,也可以放上热水,把酒和食物放在里面保温,还可以装上水当镜子照。

安徽博物院

发表于 2022-12-30 13:46 19 只看该作者
蔡侯方壶。

安徽博物院

安徽博物院

蔡侯铜盥缶,春秋,通高36厘米 口径21厘米, 1955年 安徽 省 寿县 西门蔡侯墓出土
蔡侯铜盥缶(guàn fǒu,音灌否),盖顶作六柱环握。腹下内收,底为假圈足。盖和器均饰圆饼状涡纹,盖为6个,器为8个。器外壁嵌红铜兽纹,纹饰精美。器、盖同铭:“蔡侯申之盥缶”。出土时内附有一小匜。原有双链提梁,已残。它是蔡侯洗手时用来盛准备沐浴用的水的。

安徽博物院

青铜尊。

安徽博物院

蔡侯产剑。战国时期蔡国青铜兵器。中间的那把剑通长52.2厘米,茎长8.7厘米,剑格宽5.1厘米。剑身中起脊,两边有刃,前有锋,后有格,茎有首,有箍,柄上残存丝绳缠绕痕迹。箍、格均饰云纹,嵌绿松石。一面腊上有错金鸟篆体铭文两行6字:“蔡侯产作畏剑”(畏同威同源)。1959年 淮南 市蔡家岗出土。菱形薄剑格鎏金,剑柄中空以黄金填塞,剑隔同样为黄金质地,剑镡(音xin,意指古代剑柄的顶端部分)即剑茎尾端原应镶嵌有纯金剑首圆盘,现已无存。剑身韧口残损多处,但六字鸟虫篆错金铭文完好,鎏金剑格金光灿然;剑茎尾端嵌有一端金柱,应与原始的黄金剑首相连接。整剑虽残尤美,令人称道。现藏于 安徽 省博物馆。蔡侯产即“蔡声侯”。《史记.管蔡世家》云:“十九年,成侯卒,子声侯产立。声侯十五年卒,子元侯立。”蔡侯产,战国早期人,公元前四七一年即位,在位十五年,死后谥号声侯。蔡国是西周初诸侯国中分封较早的诸侯国之一,也是周王朝在东方的大国之一,大约与曹、陈、卫等国齐名,国力较强。蔡国对周王朝统治淮河流域起过重要作用。进入春秋以后,国力渐趋衰落,只能与周围的强国采取联合行动以自保。春秋中期,楚国势力进入中原,蔡国首当其冲,畏服于楚。公元前531年,楚灵王在西申(今 河南 南阳 )以重礼诱骗蔡灵公前往,将其杀害。楚军围蔡国都,将蔡世子为牺牲祭 冈山 ,蔡国第一次灭亡。其后,楚灵王封弟弟弃疾为蔡公。公元前529年,弃疾即楚王位,是为楚平王,蔡人因助楚平王 平定 内乱有功被复国,楚平王让蔡灵公之子姬庐为君,为了依附楚国,蔡平侯将国都迁到 新蔡 ,(今 河南 新蔡 )。此时的蔡国政治地位更加脆弱,常受大国支配。公元前509年,蔡昭侯朝楚时被扣,巨金贿赂令尹子常才获释,随后附于晋。公元前506年,晋指使蔡灭沈,又不容于楚,蔡又改附于吴。当年,吴王阂闾同蔡、唐之师伐楚,大败楚军于柏举(今 湖北 省 麻城 市),破郢都。楚乞援于秦,公元前505年,秦楚联军大败吴,楚昭王得胜回国后先灭唐,又连续攻蔡,蔡为躲避楚的攻击,于公元前493年迁都州来(今 安徽 省 寿县 ,时称下蔡)。进入战国,越灭吴,蔡失去吴国的依靠,终于在公元前447年被楚所灭。公元前506年,晋指使蔡灭沈,又不容于楚,蔡又改附于吴。当年,吴王阂闾同蔡、唐之师伐楚,大败楚军于柏举(今 湖北 省 麻城 市),破郢都。楚乞援于秦,公元前505年,秦楚联军大败吴,楚昭王得胜回国后先灭唐,又连续攻蔡,蔡为躲避楚的攻击,于公元前493年迁都州来(今 安徽 省 寿县 ,时称下蔡)。进入战国,越灭吴,蔡失去吴国的依靠,终于在公元前447年被楚所灭。

发表于 2022-12-30 13:46 20 只看该作者
安徽博物院

安徽博物院

蟠虺纹殳。

安徽博物院

安徽博物院

蟠虺纹提梁铜卣。西周。高34厘米,口径12.5—15.6厘米,1959年 安徽 省屯溪市弈棋出土。
蟠虺纹提梁铜卣(yǒu,音友),卣体横截面作椭圆形。花苞状盖纽,提梁两端作兽首。腹部满饰变形夔纹,首足不现,纠结难分。这种极度图案化的纹饰是 江南 地区青铜器的特色之一。

安徽博物院

镂空云雷纹青铜盘。西周。1959年 安徽 省屯溪市弈棋出土。器形极有越族特色。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