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9930

主题

西南

虎 跳 峡 初 体 验

[复制链接] 查看:20427 | 回复:141
发表于 2023-8-7 15:10 1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凌 于 2023-8-8 13:34 编辑

目录:

1. 前言
2. 虎跳峡的前世今生
     2.1 源起纳西,老虎跳过的地方
    2.2 青史留名,约瑟夫-洛克
    2.3 千古绝唱,长江漂流事件
    2.4 传奇青年,夏山泉
    2.5 发展迷思,虎跳峡水电站
    2.6 高路低路,徒步路线的兴衰
3. 探路
4. 上虎跳景区
5. 虎跳峡高路徒步
    5.1 徒步起点~茶马客栈
    5.2 茶马客栈~中峡旅馆(Tina's)
    5.3 中峡旅馆~中虎跳石~中峡旅馆
6. 后记


1. 前言

其实很多年以前就知道虎跳峡,只是一直以为那就是个普通的景区,因为没有什么机会去,所以也不是很关注。后来接触了户外徒步之后,有一次在一本关于户外的书里看到有人提起在虎跳峡徒步时的种种见闻,这倒是引起了我的一些兴趣,于是做了一些功课,简单了解了一些关于虎跳峡徒步的信息,这才知道原来虎跳峡除了那个景区,还有一个被誉为宝藏级的徒步路线,而且号称是世界十大徒步路线之一,这名头可就历害了,于是虎跳峡徒步就种了草了。
这次来参加 雨崩 徒步大会,前期做功课的时候突然发现, 雨崩 居然离虎跳峡很近,这真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不能犹豫错过,盘它。
虎跳峡徒步路线是一条相当成熟的路线,关于它的攻略和帖子网上有很多,所以这篇游记我打算跟上一篇 雨崩 的游记一样,重复的就不写了,还是多写一些徒步以外的内容,希望除了虎跳峡壮观的景色,还能多记录一些虎跳峡其它的故事。尽管这么写可能会让这篇游记变得不再像一个游记,但我喜欢这种记录的方式,我觉得也一定有人跟我一样喜欢。如果你仅仅是想寻求虎跳峡的攻略,可以去别的帖子里找了,这个游记里没有。
不感兴趣的,或者没有耐心看完的,可以略过前面的部分,直接看后面的徒步的内容。

2. 虎跳峡的前世今生

这次走过了虎跳峡之后,有了最直观的认识,因为有了上一篇 雨崩 游记的经验,所以在网上做功课的时候,特别留意跟虎跳峡有关的书和文章,果然有很多,虎跳峡的地域文化真是多姿多彩,只是做为一个普通人,无法做到太深入的去了解,只能找一些自己比较感兴趣的内容,这篇游记就当是抛砖引玉吧,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一起交流。

2.1 源起纳西,老虎跳过的地方

丽江 一样,虎跳峡地区也是纳西族的聚集地,但是在明清以前,虎跳峡峡谷范围内只有极少的纳西族在此居住,因为峡谷太陡峭了,很难进行耕种,只在峡谷两端的大具和桥头村的位置有一些纳西人在生活。从明清到民国,再到解放初期,由于社会动荡,不断有因为战乱、饥荒、土匪横行等各种灾难,甚至是为了躲避仇杀的汉族人从外地迁移而来,这些人多数来自周边的 云南四川 , 比如 凉山 、 昭通 等地。为了生存,人们只能在虎跳峡如此艰苦的环境中挣扎求存,开垦梯田,种植粮食作物。随着时间的推移,汉人与纳西人逐渐开始通婚,慢慢的汉人与纳西人相互交融,相互同化。上世纪90年代以后,虎跳峡峡谷内的纳西族原住民逐渐搬迁到峡谷外的恩努村,现在虎跳峡最大的村子核 桃园 村,基本都是 四川 迁移过来的汉族人。
纳西族有很悠久的历史,据说可以上溯到春秋时期。在下虎跳的江边岩壁上,还发现有古老的洞穴和崖画,至今也无人能够破解。以前汉族人称这里叫做“虎跳江”、“虎跳滩”,纳西族称这里为“雾鲁阿昌果”,或者“雾鲁阿昌过”,这都是纳西语的音译,“雾鲁”是雪山的意思,指的就是玉龙雪山。“阿昌”是峡谷的名字,“果”或者“过”,意思是“高山林密草深之处”。至于“虎跳”这个名字的由来,其实也是出自于纳西族的传说。在纳西人流传的故事中,有猎人在江面最窄的地方,由南岸向北岸传递弓箭(还有一个版本是大禹治水的时候在这里传递弓箭)于是把这里称做“交弓处”,纳西语为“里斯里美公巩古”。另有传说是有老虎从这里一跃而过江,从南岸的玉龙雪山往北岸的哈巴雪山一侧找寻食物,所以这个交弓处也被称为“阿昌拉蹉拉洛古”,意思是“阿昌峡谷中老虎跳过去的地方”。
这个老虎跳过的去的地方,指的就是中虎跳,并不是虎跳峡景区里导游们说的上虎跳。这次去中虎跳看过之后,我觉得如果传说是真的,那大概就是一线天或者中虎跳石的位置,一线天的江面最窄,但是中间没有石头可以过渡,中虎跳石处的江面比一线天稍宽一点,但是江面中间还有石头可以过渡。我目测最窄的地方大概也就只有20米。不过我有疑问的是,在中虎跳玉龙雪山一侧,全都是悬崖峭壁,没有什么落脚的地方,那老虎是咋到达江边儿的呢?就算能到达江边,可是起跳怎么也得有个助跑吧?那个位置可没有助跑的距离。后来又看到有说老虎不是 从江 面跳,而是从最窄处的悬崖上跳过去的,要是这么说,那这老虎也是够神骏的。老虎是纳西族比较尊崇的动物,在纳西族的人名、地名中,含有老虎的名称非常多,所以在传说里给它夸张一些也是可以理解的。根据记载,玉龙雪山以前的确是有老虎的,但是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野生动物已经逐渐消失了,关于老虎活动的记载,最后的时间是清末民初。
根据学者们的研究,目前已知最早记载虎跳峡的汉人文献,是清朝乾隆8年(1743年)刊印的《 丽江 府志略.艺文略》中所收录的举人孙似铭的《雪山赋》,其中有这样的句子:“......至于涧名虎跳,江界金沙,山既断而仍续,岩若崩而转骨牙。黑白辨 双流 ,似泾渭之各殊,甘冽咽仙液,较 三峡 而回差。莫不波冲玉笋,浪涌琼花。”
仅仅是我看到的这些关于虎跳峡的书里, 从清朝到民国,200多年的时间里,就有不少见识过虎跳峡威猛雄奇的文人墨客留下过诗词或者文章,只是都被淹没在历史长河中了,除了专门去研究的专家学者,我们普通大众其实很难关注到这些,而且就算关注到了,仅仅一些文字其实也产生不了多深的感受。我在百度的时候发现有资料里提到了一本名为《玉龙旧话》的书,这本书据说是梳理和记录 丽江 本地文化掌故的开山之作,书里就有一段跟虎跳峡有关的记载。这本书是1948年出版的,但是那篇文章是1942年写的,还是在建国以前。1984年,此书在多方努力下重新出版,并且作者进行了增补,书名变成了《玉龙旧话新编》。作者名叫赵银棠,是第一代纳西族知识份子,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堪称极为难得的少数民族女作家。1904年出生于 丽江 古城,一生坎坷又传奇,1993年9月9日在 丽江 逝世,享年89岁。这本书几经努力居然被我找到了电子版,截取一段放在这里,有兴趣的可以去了解一下此书及作者。

纳西族女作家 赵银棠


文字的记载,并没有让虎跳峡跳出“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而真正让虎跳峡出现在世人眼中的,是一位可以说青史留名的人物,他就是著名的约瑟夫- 洛克 ,他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张虎跳峡的照片。

1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23-8-7 15:10 2 只看该作者
2.2 青史留名,约瑟夫-洛克


虎跳峡最早出现在世人面前,是上世纪30年代。美籍 奥地利 人约瑟夫- 洛克 ,带着他的探险队伍第一次 成功 穿越了虎跳峡,那个时候还不叫虎跳峡,而是叫做虎跳江, 洛克 被虎跳江峡谷的壮美所震撼,他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张虎跳峡的照片。

洛克纪念馆

1931年, 洛克 和他的探险团队 成功 的徒步穿越了虎跳峡,成为第一个穿越虎跳峡的西方探险家,他详细记录了峡谷中的风光、地形地貌、植被和村寨概貌。1936年2月3日 洛克 还租用了一架“ 昆明 号”军用飞机考察了虎跳峡全程。 洛克 的虎跳峡之行给在峡谷人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传奇故事,有个流传在核 桃园 的故事,故事说村民曾看到 洛克 在行路时曾将几个石头附在耳旁啼听,好奇的村人待他走远后去看这些石头,敲开有的石头,竟在里面发现不知名的小虫。有些年迈的老人还清楚地记得 洛克 坐飞机考察虎跳峡那次飞机飞越峡谷时的情景,他们说飞机飞越中虎跳上空时,曾呆立半晌不动,他们解释说是被深峡的风给吸住了。种种似幻似真的传说,都反映了当时近乎与世隔绝的峡谷之民对这个贸然闯进奇险深峡的洋人的那种惊奇诧异心情。


下图就是 洛克 在1931年拍摄的虎跳峡照片。

香格里拉虎跳峡景区

香格里拉虎跳峡景区

发表于 2023-8-7 15:10 3 只看该作者

下图是 洛克 拍摄的中虎跳

香格里拉虎跳峡景区

下图为 洛克 在 丽江 雪嵩村(今为玉湖村)的家中,这里是 洛克 在 中国 的大本营。现在这里是 洛克 故居陈列馆,这个故居我没去过,因为以前不知道 。据说屋内还保持着当年 洛克 居住的的样子,没有任何改变,下次有机会一定要去看看。

洛克纪念馆

洛克纪念馆

洛克纪念馆

洛克纪念馆

发表于 2023-8-7 15:10 4 只看该作者

现在 丽江 古城里还有一处 洛克 纪念馆,这个也没去过,要不说不学习不行呢,以前根本就不知道。

洛克纪念馆

发表于 2023-8-7 15:10 5 只看该作者
约瑟夫- 洛克 这个名字,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是很陌生的,但是在学术界,此人的地位相当的高,他的巅峰之作《 中国 西南古纳西王国》、《纳西语-英语百科词典》被学术界奉为经典, 洛克 也被誉为“纳西学之父”。在户外圈儿里,因为那条著名的“ 洛克 线”和“ 香格里拉 ”这个名字,让 洛克 意外的出了名。
在接触户外徒步以前,我从未听说过 洛克 这个人,入了户外的坑以后,因为那张著名的蝴蝶石照片,知道了户外圈里 大名 鼎鼎的 洛克 线,知道了神秘的 香格里拉 稻城 亚丁,进而知道了约瑟夫- 洛克 这个人。不过那时只是通过那些户外帖子里的只言片语了解了一些粗浅的内容,也不是太在意。这次因为计划走 雨崩 和虎跳峡路线,在前期做功课的时候又发现了 洛克 的影子,原来 洛克 跟虎跳峡也有很深的渊源,现在为了写这篇游记,踏踏实实地看了一些关于 洛克 的书,包括 美国 人写的《 洛克 传》,以及 中国 人写的几本研究 洛克 的书籍,深入的了解了关于 洛克 的生 平和 过往,不得不说, 洛克 这一生,真是跌宕起伏,精彩纷呈,在那个动荡的年代, 洛克 能把对纳西族的研究做如此地步,真是不知道付出了多少艰苦的努力,如果不是真的热爱,相信没有人能坚持下来。
洛克 于1922年进入 中国 ,1949年离开 中国 ,在 中国 一共27年,走遍了 中国 西南各地,以及横断山区。现在国人知道 洛克 大多都是因为“ 香格里拉 ”这个名字,还有 稻城 亚丁,所以 洛克 给国人的印像就是个探险家。 洛克 在进入 中国 后的前几年,说是探险,但实际上干的是植物猎人的活儿,把 中国 的各种植物寄回 美国 农业部,包括一些动物标本,这是他当时的本职工作,其实就是对 中国 动植物资源的一种掠夺,探险这事儿其实是附带的,或者说是遮人耳目的。 稻城 亚丁,也就是所谓的 香格里拉 区域是他在1928-1929年前后才真正的走完,他把沿途的风景照片寄给《 美国 国家地地理》杂志,并且撰文,以获取稿费。当时他一篇稿子的稿费高达1500美元,这在当时的 中国 那购买力杠杠的,他雇佣的纳西族随从,一天的费用只有80美分,就是这笔钱支撑了他在 中国 的一系列探险活动。事实上从1843年开始,一直到在 洛克 来 中国 之前,欧美的植物猎人们已经把 中国 西南地区搜刮好几遍了,带走了几十万件 中国 的动植物标本,所以 洛克 其实没有找到特别珍稀的植物寄回 美国 。反而在收集植物的过程中, 洛克 对植物学开始失去兴趣,转而对当地纳西族以及东巴文化越来越喜欢。当他跟《 美国 国家地理》杂志社提出要转向这方面的研究时,却没有获得任何支持,因为杂志社认为这些研究跟他们的理念不同,而且也不认为那些研究能卖钱。从1935年开始, 洛克 不再跟《 美国 国家地理》杂志合作,独立开展他的研究工作。失去了那些稿费, 洛克 的经济开始拮据,后期还通过卖他的收藏来获得研究的经费。后来抗战期间因为帮助 美国 国防部绘制驼峰航线的地图,从而获得了 美国 空军的 友谊 ,多次乘坐空军的飞机解决交通问题,这帮了 洛克 很大的忙,节省了相当多的费用和时间。
洛克 历经波折,于1947年出版了他不朽的作品《 中国 西南古纳西王国》一书,这本书的中文版于1999年在国内出版。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研究纳西族历史以及东巴文化的经典之作。这本书中全面论述了滇川地区纳西族的历史、地理和生态环境。不仅旁征博引大量的 中国 历史资料、外文资料和地方口碑传说,而且最难能可贵的是实地考察了几乎滇川地区纳西族所有居住区域的山山水水,获得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全书所引证的的各种资料浩博宏富。此外,书中还配有255幅 洛克 自己拍摄的黑白照片,更使得这本书图文并茂,具有说服力、感染力和实证性,照片展现的许多画面早已不可复得,因而更显得珍贵。

洛克纪念馆

而 洛克 的另一个经典之作是两卷本的《纳西语-英语百科词典》,更是经历了奇迹般的失而复得,要不是他在之前听从朋友的劝说,给手稿做了备份,这部呕心沥血的经典作品就会消失在茫茫大海中了。只不过这部《纳西语-英语百科词典》的上卷是在他逝世后的第二年1963年才得以出版,下卷于1972年出版。这本书的中文版只翻译了第一卷,于2004年1月在国内出版,译者在英语和纳西语的基础上增加了汉语对照,并且将书名改成了《纳西语英语汉语语汇》。

洛克纪念馆

发表于 2023-8-7 15:10 6 只看该作者
洛克 对纳西族的研究,将史料和实地考察密切结合,周详、准确的论述了西南各民族尤其是纳西民族的史地和文化,不仅在国外有很大的影响;同样,在民族学研究高手如林的国内,在民族学研究成果丰厚的 云南 ,也同样得到推崇。 洛克 的研究已经成为绕不过去的山峰, 历史也的确给了他回报:青史留名!
关于 洛克 的书有很多,除了那本《 中国 西南古纳西王国》之外,在这里我推荐4本:《 洛克 传》、《孤独之旅》、《寻找天堂》,还有那本比较有名的《发现梦中的 香格里拉 》,这4本我个人认为是比较好的,《 洛克 传》是 美国 人写的,英文原版是1974年出版的,中文版是2013年出版的,《孤独之旅》、《寻找天堂》都是 中国 人写的, 中国 人的角度 和美 国人的角度还是有不少差异的,《发现梦中的 香格里拉 》是 洛克 自己写的,应该就是他当年发给 美国 国家地理杂志的那些探险日志,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洛克纪念馆

洛克纪念馆

洛克纪念馆

洛克纪念馆

下面的两张图是 洛克 生平年表,出自《孤独之旅》一书。

洛克纪念馆

洛克纪念馆

发表于 2023-8-7 15:10 7 只看该作者
2.3 千古绝唱,长江漂流事件

对于虎跳峡来说, 洛克 拍的照片让它不再是养在山中人未识,但是 洛克 的照片是发给了《 美国 国家地理》杂志的,也就是说虎跳峡的美, 洛克 只是把它带回了 美国 和 欧洲 ,对于 中国 人来说,依然是名声不显。直到1986年的长漂事件,虎跳峡才算是真正进入了 中国 人的视野,这一点跟梅里雪山差不多,1991年的登山事件让梅里雪山出了名,只是它们的名气都是以付出了10多条生命的代价换来的。

1986年的长江漂流事件,是虎跳峡的历史转折点,在新闻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下,虎跳峡的名字迅速传遍了中华大地。媒体的渲染与裹挟,把整个事件硬生生的给抬升到了民族爱国主义的高度。1986年长漂死了1个 美国 人,9个 中国 人,再加上之前1985年遇难的尧茂书,整个长漂事件总共死了11个人,在当年可以说是新闻媒体的顶流事件了。漂流队过虎跳峡的时候,几乎全国的媒体都派记者前来追踪报道虎跳峡漂流,漫山遍野全都是拿着长枪短炮在拍摄的记者和围观群众,后来有很多追踪报道此事的媒体和记者都获得了不少行业内的荣誉和奖励。

虎跳峡漂流

整个事件的起因是一个名叫“肯?沃伦”的 美国 人引起的。1984年底,国家体委下属的一个服务公司以80万美金的价格,把长江的首漂权卖给了 美国 肯?沃伦激流探险公司,计划在1985年8月下水,完成人类对长江的首次漂流。消息传出,舆论哗然。西南交通大学电教室摄影员尧茂书早就有想法要漂流长江,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即决定抢先进行长江漂流,在他看来, 中国 人的长江,一定要由 中国 人首先完成漂流的使命。

下图就是肯?沃伦

虎跳峡漂流


下图就是长漂中的尧茂书

虎跳峡漂流

虎跳峡漂流


发表于 2023-8-7 15:11 8 只看该作者
  1985年6月20日上午,尧茂书于 青海 省境内的长江源头沱沱河上游的“纳钦曲”下水,开始了他惊天动地的长江漂流之举。7月24日,举国关注的尧茂书在历时33天,漂了1270公里后,在长江 青海 玉树 直门达江段的通珈峡遇难,用生命捍卫了长江的首漂权,年仅32岁。《 四川 日报》记者戴善奎在悲情之下,一气呵成写下 中国 新闻史上名垂青史的作品——《长歌祭壮士》,全面讲述了尧茂书生平及其长漂事迹。

虎跳峡漂流

虎跳峡漂流


此文刊发于1985年9月5日《 四川 日报》头版头条,文章一经发表,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当即被全国数十家主流媒体转载。文章的最后,作者写了这么一句话:”尧茂书在长江的浪头上“前仆”了。然而,他的浩气永存斯世。”,这篇文章直接点燃了当时的 中国 ,激起全国热血青年的强烈回应:接力尧茂书,续漂长江,龙的传人不只是尧茂书一个!
在80年代的 中国 ,十年浩劫刚刚结束不久,改革开放伊始,人们僵化的思想开始松动,奋勇拼搏、振兴中华的爱国情绪高涨,长漂就像是一种从闭塞到开放的精神启蒙,尧茂书的死就像时代空气里的一颗火星,一下激发了全国人民斗志昂扬的爱国主义热情。自这篇文章发布之后,民间的漂流队不断涌现,可惜那个年代 中国 人根本就不知道漂流到底是个啥,一点认识和经验都没有,仅凭一腔热血是很难 成功 的,这些民间自发的漂流队基本都以失败而告终。一直到1986年6月,有三支漂流队先后下水,长江漂流进入高潮。

发表于 2023-8-7 15:11 9 只看该作者
  下图是金沙江上的漩涡,看着我就害怕

虎跳峡漂流

虎跳峡漂流

1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 koma1970
发表于 2023-8-7 15:11 10 只看该作者
这里插播一个知识点,长江的江源是格拉 丹东 雪山的姜古迪如冰川, 从江 源到当曲河口,称为沱沱河,从当曲河口到 青海 玉树 ,称为通天河,从 玉树 到 宜宾 ,称为金沙江,从 宜宾 往后,统称长江。
1986年6月18日,“ 洛阳 长江漂流探险队”(简称“ 洛阳 队”)率先从长江源头沱沱河下水开漂。 洛阳 队全部8名成员均为 洛阳 市最普通的工人,毫无漂流经验的草台班子,没有任何支援,是纯粹的民间自发组织队伍。
1986年6月22日,“ 中国 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简称“中科队”)在长江源头的沱沱河下水开漂。中科队是由 四川 省政府、中科院 成都 分院牵头组织成立,成员包括指挥部、漂流队、科考队、医生记者、武警公安、后勤保障等各方面人员,数量超过100人,是标准的国家队配置。
1986年7月21日, 美国 人肯沃伦组织的,包括3名 中国 队员在内的“中美联合长江漂流队”从长江源头沱沱河下水开漂,简称“ 美国 队”。
这三支注定被载入史册的漂流队恰好代表了三个团体:歪(外,有屏蔽)国队、国家队、 民间队。 美国 队有精良的装备和多年的经验,国家队有政府和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民间队只有一腔热血和一往无前的信念。在之后五个多月的时间里,一场争夺长江首漂的生死大战激烈展开。
1986年11月12日, 洛阳 队以勇往无前的姿态第一个到达 上海 吴淞口,漂完了6300多公里的长江全程!11月25日,中科队到达吴淞口完成漂流,而 美国 队早在金沙江上游就提前退出了漂流。这场长江首漂之战最终以 洛阳 队胜出结束。三支漂流队一共付出10条人命。

虎跳峡漂流

下图为 洛阳 队出发前在 洛阳 火车站的留影。左起:郎保洛、李红林、王茂生、雷建生、张军。其中李红林和张军在金沙江 白玉 段的叶巴滩遇难,郎宝洛和雷建生在后来1987年的黄河漂流中遇难,这张照片中的五人,只剩下王茂生一人了。

虎跳峡漂流

下图为中科队。中科队的集体照片没找到,这张照片是从书上翻拍的。

虎跳峡漂流


下图为 美国 人肯沃伦带领的中美联合队,其中有3名 中国 队员。后排中间的是肯沃伦和夫人。

虎跳峡漂流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