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34562

主题

三门峡

走访赵原村,溯源200年前尚&董一段传奇姻缘——20231231

[复制链接] 查看:6751 | 回复:54
发表于 2024-1-5 11:20 31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15839818119cm 于 2024-1-5 11:30 编辑

走访赵原村,溯源200年前尚&董一段传奇姻缘——20231231

赵原村的古建筑文物玉皇庙,族人们俗称天爷庙,就是专门供奉天帝的民间庙宇。先祖们于元朝至元三十一年起建该庙堂时,之所以选用九个大碌碡开土奠基,其良苦用心暨文化含义正喻合了天人合一的祈祝理念 基础稳固柱九天,前途无量人神缘。风调雨顺仗祥云,天帝座驾青龙旋。九霄九龙呈重阳,光明甘霖洒人间。生灵欢呼降福瑞,皇天后土乐无限。
发表于 2024-1-5 11:20 32 只看该作者
走访赵原村,溯源200年前尚&董一段传奇姻缘——20231231

尚生照先生指着紧邻玉皇庙主殿东侧的建筑说,这里供奉的是管理水旱的白龙王,清楚的记得请奉白龙王的当天一直下着雨,请入位后竟然连续下了三天的大雨。嗯嗯,心诚则灵。我接道。旁边的尚老兄补充道:只从我们请回了白龙王,村中风调雨顺年年丰稔,国泰民安岁岁祥和啊。嗯嗯,好好好。听着他们精彩的故事我是心花怒放,只差手舞足蹈的份喽,哈哈哈。
发表于 2024-1-5 11:20 33 只看该作者
走访赵原村,溯源200年前尚&董一段传奇姻缘——20231231

当我们一行从玉皇庙出来尚先生指着路边“糊起”墙上镶嵌的一片黑黢黢的筒形物件又讲起了一段悠远的故事。村里有明代炼银遗址。像这种炼银业的遗存物——老瓦银村中如今依然到处都有。它是一个高约20厘米、直径10厘米的圆柱形,外面是像水泥一样的壳,中间是矿渣,坚硬结实闪亮,大都是黑色,也有绿、蓝和褐色,有的像水晶,有的似琉璃。岁月更迭中,后人误将老瓦银念作“老瓦姨”,也有一种亲切感包含其中。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小孩子把它砸开,磨成小方块,玩抓子游戏。邻村东寨和粉沟交界的梅贺山上有银矿。明朝初期,当地炼银业十分发达,赵原村曾是产银的重要地域,有官炉72座和私炉无数,每天炼出的银子可盛满一个铜锣。炼银时,先用碾子把矿石碾碎,把高岭土卷成圆筒,将粉碎的矿石塞进去,放在炉内,用木炭火烧一天一夜,矿石中的银成分流到底部,冷却后取出即可,废弃的矿渣大都埋入地下。炼银业带动了当地染房、当铺等行业的迅速发展,鼎盛时从业人员有数千甚至上万人,至今村东头还保存着“染房”的地名,赵原村也一度成为当地经济贸易中心。村里不少埝跟、院墙甚至地坑院门洞的侧墙都由老瓦银砌成。一个个刻录岁月记忆的圆筒整齐排列,组成简洁漂亮的墙体,在单一的条形砖块中别具一格,圆筒中的矿渣结晶在阳光下泛着深邃的光泽。由于远古时期的提炼金银技术不发达所以现在圆柱形的矿渣锭里还遗留下少量金子,80年代灵宝黄金冶炼公司曾在村子里收走40多吨的老瓦印用于炼金。银坑洞与炼银遗址主要分布在橐山北麓的梅花山、放牛山及菜园乡小南塬上赵原村村南一带,距三门峡市约十五至二十公里,遗址矿坑由竖井、平井口和风口组成,其中以过村南约五公里处的窽kuan里洞口较为有名。该洞口在窽里南约800米处,橐水西岸距河面高度约25米的石壁上,有大小 洞口两个,大洞直径约2米,大小洞口均为不规则形状,入洞口顿觉凉气逼人,可能为一通风口。距离洞口不远处的石壁上凿有格律不整诗一首,疑似当年采矿者在一起戏弄而成。其中有两句“远望陕州好风流,十座高山九无头”。赵原村村南一带的炼银遗址渣淀最多,当地群众在筑修宅院时往往成窑成窑发现。2011年在退宅还耕时发现有古炼银旧窑址,窑高约3米,窑直径约2米,还有剩余的矿渣。
发表于 2024-1-5 11:20 34 只看该作者
走访赵原村,溯源200年前尚&董一段传奇姻缘——20231231

据明季《冶炼见闻录》中述:“开矿者,凡取矿先认地脉,租赁他人之山,穿入穴深数丈,或远至一里矿尽又穿……”“随脉凿穴而入甫容人身,烛光自照。”所取银矿皆碎石,用臼捣碎再上磨以绢罗细,然后用水滔,黄者及石弃去黑者乃银,装桶入窑用碳火冶炼先后入炉煽者,看者上矿者取钩矿砂者炼生者各有其任,昼夜番换约二三十人,故一炉之起,厥费亦重,手工业的匠作佣工,取矿之夫、造碳之夫等来源于矿产的小手工业者或失去土地的农民。炉场长皆为坊长大户人家,因为只有周边四方的坊长大户人家才开得起银炉。然后招四方之徒炼之。当时官方在此设有监铸官,每五十两铸以银锭。《山海经中次六经》载“又西五十里” 橐山,其木多橒多构、其阳多金玉,其阴多铁多萧。橐水出焉而北流注入河,其地理位置大致相同。可见古人很早以前对橐山已有较为详尽的了解。赵原村的炼银遗址是我国迄今所发现的明代一大炼银遗址,也标志着明代冶炼工业的发达,反映了鼎盛时期的鼎盛文化。先人留下的传说:中庄有李六坛,赵原有尚八缸。赵原村在明代冶炼时期有八缸官银遗存,这个谜至今依旧带着浓郁的神秘色彩。随着历史的变迁,赵原村当年曾经繁华的炼银业已去,但废弃的古银冶炼地却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隐藏在黄土地里的黑色老瓦印一直在无声的诉说着它曾经的辉煌。
发表于 2024-1-5 11:20 35 只看该作者
走访赵原村,溯源200年前尚&董一段传奇姻缘——20231231

发表于 2024-1-5 11:20 3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15839818119cm 于 2024-1-5 14:25 编辑

走访赵原村,溯源200年前尚&董一段传奇姻缘——20231231

接下来是怀着无比虔诚和期待到尚生照先生家拜读尚氏老族谱。说起这本老家谱其间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小插曲。据尚生照先生讲这本老族谱是他在一幢坍塌的老宅尘土下面无意间发现的,如获至宝的尚先生从此便成了它的守护者,因为老族谱被压在坍塌的老宅中时间过长加之年代久远,部分页面已严重损坏,为了有效保存,尚先生自己采购设备自己动手将其逐页拓印成册。在尚先生家我们看到了这本老家譜,真乃三生有幸也。其封面载有:清.乾隆二十二年尚广居修,公元二零二玖年重订。尚家在明清时期曾出过一名状元此人正是老家谱的编撰者尚广居,在京城做官。如果不是感念祖上馨德,如果不是对故土的一往情深,想必老族谱将永远湮没于老屋的尘土中。
发表于 2024-1-5 11:20 3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15839818119cm 于 2024-1-5 14:26 编辑

走访赵原村,溯源200年前尚&董一段传奇姻缘——20231231

打开、伸平、拍照,三人分工明确默契配合,河东人家负责拍照,很快整本的老家谱被一一定格收藏。在我看来,这拍照仅是个开始,更重要的是深度挖潜传承尚氏老族谱中一代又一代尚氏族人的厚重文化、民风民俗。尚先生时不时指着老家谱中的页面介绍着它与众不同的特点:迁移路线人物往来记录详尽精准、脉络清晰有源可溯。而且每一次的迁移迁出支系都有浓缩的一个经典成语记录在册比如前文中多次提到的“三宗八祖”、 “八牛耕沃土”、 “三熊卧北湾”、 “五虎跃高山”、 “三仙游桃园”、“五龙腾西川”,再比如“东南乡赵一里”等等。这些经典之作足以佐证尚家族人文化底蕴之厚重。
发表于 2024-1-5 11:20 38 只看该作者
走访赵原村,溯源200年前尚&董一段传奇姻缘——20231231

在这里我们更详细的了解到200多年前尚董那一段传奇姻缘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清康熙五年,赵原村的尚琮,迎娶了渑池县槐树洼村的董姓新娘。新娘的父亲叫董谦吉,字矜。是清顺治戊子年的举人,己亥年的进士,时任江西省新金县知县。能娶进士,知县的闺女为妻,尚琮肯定也不是等闲之辈。尚琮,字周彛,生于明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农历二月二十九日巳时。乡试秀才,有学识,好读书。书房存书很多,《资治通鉴》、《汉书》、《史记》、《周易》以及一些经典中医名书,把柜子摆的满满当当。尚琮家境殷实,有耕地八十五亩。荒乱之年,父亲尚延昌,曾接济了许多穷人,他们平时帮助料理农事,土匪刀客来侵,这些人就组成临时武装,保护家园。尚琮仗义疏财,交际很广,与洛阳翰林董笃行,新安进士裴公,安阳富翁张抑之,陕州知县王公等名流雅士经常来往,关系密切。有这么多上层朋友,可见尚琮也是一方绅士。尚琮原配张氏康熙元年去世,三年后,娶渑池槐树洼村董氏为续弦夫人。
发表于 2024-1-5 11:20 39 只看该作者
走访赵原村,溯源200年前尚&董一段传奇姻缘——20231231

康熙七年九月初三,董氏生了一个儿子,起名见帝,后又生一姑娘。康熙十二年十一月初一,董氏又生一子,满月时,起名尚蓉。不幸的是,生了尚蓉一个多月后,董氏身患重病,不治而亡。当时,见帝五六岁,女儿三四岁,尚蓉还不到两个月。尚琮家里一时陷入困境,三个年幼的孩子无人照顾,怎么办呢?反复思量后,尚琮决定求助渑池槐树洼岳母范老夫人。范老太太是知县夫人,大家闺秀,自然通情达理。痛失爱女,已经伤心不已。现在又见女婿带着三个孩子,大的哭,小的叫,日月实在难过。她果断出手帮衬,把三个孩子全部带到渑池抚育培养。范老夫人重金聘请新安县名师裴公,作为家塾老师,专门培养外孙见帝。见帝读书聪敏,仪度严整,裴公十分喜爱,关怀有加。知县董谦吉回家省亲,裴公指着见帝,对他说:“此子,乃尚氏宁馨儿也!”意思是:您这个外孙啊!真是尚家的宝贝,前途无量啊!董知县见老师这样夸奖自己的外孙,也喜不自禁,嘱咐家人提高裴公待遇,让他好好教育子孙。
发表于 2024-1-5 11:20 40 只看该作者
走访赵原村,溯源200年前尚&董一段传奇姻缘——20231231

董知县常年履职在外,家里大小事务,都由范老夫人主持。她果断刚毅,处事周全,得到董家上下一致拥戴,在董家说一不二。董知县有个侄儿叫董正,结婚多年,膝下无子,范老夫人很是着急,请了许多名医诊治,也无效果。康熙十五年的一天,三岁的外孙尚蓉,在院中玩耍,范老夫人在一旁照看。小外孙虎头虎脑,十分机灵,说话伶牙俐齿,范老夫人自然喜爱。看着小外孙可爱的模样,她突然萌生一个想法,如将他过继给侄儿董正为子,既解决了董家后继无人的香火问题;孙子常在身边,也可缓解自己对女儿的思念之情。趁尚琮来渑池看望孩子之际,范老夫人把自己的想法和女婿商议。尚琮对这个岳母一向十分敬重,从来都是言听计从。这次也不例外,慷慨应允。于是,尚蓉就交由董正抚养,改名董蓉。董蓉成年后,生育五个儿子,分别叫居宽,居忠,居温,居奇,居仁。孩子多,家庭贫困,董蓉辛苦种地,勉强养家糊口。一次,董蓉回赵原看望父亲,得知迁居官村的堂叔尚瑶,靠养牛发家致富。回到渑池,就买了一头母牛,繁殖牛仔,“母牛繁母牛,三年五头牛”,依靠这种方法,董蓉逐渐摆脱贫困。儿子居宽,也十分能干。很快,董蓉一家成了渑池县的大门富户。县里专门给董蓉颁匾:“盛世良民”。 现在渑池槐树洼村的董姓已经有几百口人了,他们大部分都是董蓉的后代。此次溯源大有成效:原来200多年前尚董本是一家亲。尚生照先生赋诗一首概括了这次的探访:元旦尚董喜团圆,证言族谱仔细端,河东人家坦然至,追根寻缘了心愿。一家親人欢乐聚,往事尘烟絲线牵,盛丗良民传佳话,携手共融著新篇。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