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三门峡

任村、薛家任村、“上窑长虫”&上窑村之前世今生——20240106菜园乡上窑村

[复制链接] 查看:5177 | 回复:55
发表于 2024-1-13 11:36 11 只看该作者
任村、薛家任村、“上窑长虫”&上窑村之前世今生——20240106菜园乡上窑村

这种场面自然是要由我主动打破的:请张老师聊聊上窑村的故事,随便怎么讲我都乐意听。
发表于 2024-1-13 11:36 1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15839818119cm 于 2024-1-15 09:05 编辑

任村、薛家任村、“上窑长虫”&上窑村之前世今生——20240106菜园乡上窑村

呵呵,我的这句话奏效,只见张安泽老师从我们三人刚刚对视的位置移身至路边2米开外处麻利的安顿好手中的工具,旋即又返回我们三人之中。待他稍加停顿,一场酣畅淋漓生动有趣的故事会便在这小村街头巷尾一隅演绎开播。开头便是这小村村名的来历。上窑村名也就是200多年的村史。而在这之前一直叫任村,村中泰山庙里400多年前和300多年前各有一通石碑上“任村庙”为它提供了确凿的证据。任村起初由任姓族人居住,其衰落后又由薛姓人家居住时称“薛家任村”。张家是后来者,但由于其发展壮大较快,任家薛家先后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其所有耕地全由张家继耕。村名也由“任村”、“薛家任村”一改为上窑村。又被生动地冠以“上窑长虫”之有趣的称呼,其间另有一番故事。上窑村与下庄村张姓同宗同族本为一家。是由下庄分流而去,其位置紧邻下庄东南一条长达2里的沟内靠崖窑洞依次安居,因故相对“下庄”呼应为“上窑”。一上一下中溯源了下庄与上窑之间的血脉关联。又依据阴阳五行将这条沟按“长虫”状布局为:长虫头北尾南,中间根置一大型石碾子寓意“蛇胆”,北向蛇头中部西置佛祖庙东置山神庙视为蛇的双眼,佛祖庙山神庙再北向一点西置魁星阁东置七星庙妥妥的代表着蛇头。如是,长达2里的一条蛇形上窑村落安顿形成,别称“上窑长虫”。村中沟底地面下方另开挖有与村落同长的地下通道,雨季排泄南山来水,遇有刀客荒乱族人可以通过自家暗道与村中地下通道相连而直接进入其间防御。不仅上窑有此类防御功能,邻村东寨也有。如果你有兴趣稍等我可以带你一观。当然,我有兴趣。哈哈哈……。从在场人们的表情中可以断定我们的笑声感染到了他们。
发表于 2024-1-13 11:36 1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15839818119cm 于 2024-1-15 09:06 编辑

任村、薛家任村、“上窑长虫”&上窑村之前世今生——20240106菜园乡上窑村

张老师讲起小村的故事不仅生动有趣滔滔不绝而且不失严谨周密之条理性,自始至终我被张老师连贯的讲解所牵引,几乎没有插话的机会,偶尔只能用精彩,太美了极近苍白的词组表达一下激动的心情。暗自思忖:此人绝非一般老百姓。既然上窑与下庄关系密切,这下庄非常自然地被张老师过渡而来。张姓始祖张拾与现今东寨的赵姓始祖原来都在下庄定居,在他们到来之前下庄有费姓族人居住,费姓昌盛时期其耕地一度南向延伸,部分费姓族人也随之搬迁其间叫做“费家上庄”,与费家祖居地“费家下庄”相呼应。费家淡出后其耕地大多又被张家继耕,故“费家下庄”被改称为下庄,而“费家上庄”则叫做“费家沟”。下庄相隔一条小自然沟东邻的老村中原有高姓、焦姓大户人家相继淡出,由下庄的赵家东迁而继耕,故有了东寨之称。
发表于 2024-1-13 11:36 14 只看该作者
任村、薛家任村、“上窑长虫”&上窑村之前世今生——20240106菜园乡上窑村

讲起小村的起源与命名, “赵原蛤蟆下庄鳖上窑长虫东寨蝎”这一民俗称谓在张老师这里又一次得到了传奇般的诠释。蛤蟆和鳖生性都离不开水的滋养,所以下庄和赵原人历来重视村中池塘蓄水的充盈丰沛。如今在赵原村中看到的池塘或称陂(bei)池历经多次冲毁退让变迁而来。哦,难怪前几天在赵原村寻访时一直有个不解之谜:玉皇庙的前后怎么可能都有陂池呢?却原来其后面的小陂池由于年代久远几经变迁早已废弃。呵呵,不经意间我的疑惑在此找到答案。
发表于 2024-1-13 11:36 15 只看该作者
任村、薛家任村、“上窑长虫”&上窑村之前世今生——20240106菜园乡上窑村

“几天前在赵原寻访时看到尚氏族谱中有“东南乡赵一里”之称。是否指代其与周边下庄、上窑、东寨以及菜园之间的距离呢”?同时又是尚姓族人的专有称谓呢?我追问道。张老师又是一番出言有据的精辟见解。赵原村明朝前由赵姓族人居住,其依据在崇福寺两通石碑中有明确记载,碑文捐款项中关于赵原的记录为“赵原后缀赵某人,赵某人等十多位”,经张老师亲笔抄录碑文与东寨赵氏家谱考证,碑文中十多位赵姓无一例与其对证,由此推断赵原村赵姓族人与东寨赵姓实为不同时期的两族人,而且根据碑文记载时间赵原赵姓要比东寨赵姓久居此地早60年或百年以上。赵原意为:赵姓族人居住的平整地。这便是现今尚姓人居住地仍叫赵原村的历史溯源。赵原村中现今百岁老人曾有传承道:当年村中一户人家把他家的皮鼓扯了当柴火烧时,发现其上有“赵”和“一里”字样,之后赵原便有“赵一里”的称呼。实事上,应为“赵原一里”,因为皮鼓面被扯开成多块分离状,被误传为“赵一里”而把“原”字丢失。“哦,原来如此。以为是尚氏族人居住地的专有指代呢”。谜团在张老师确凿的依据与推理中恍然大悟。赵原里或赵原一里、赵原二里原本都是行政称谓,相当于今天的乡,一里管辖十多个自然村。赵原一里管辖的是小南塬上的多个村庄,赵原二里当时管辖的是南县、石门等多个村庄。统称其为赵原里。老陕州志上有“赵原里”的记载。
发表于 2024-1-13 11:36 1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15839818119cm 于 2024-1-15 14:00 编辑

任村、薛家任村、“上窑长虫”&上窑村之前世今生——20240106菜园乡上窑村

呵呵,关于张老师的履历终于有了答案。交流得知恢复高考后的1978年张安泽老师以优异成绩考入灵宝师范就读。毕业后一直任教至退休。难怪张老师故事讲的如此精彩,原来人家是由文化背景奠基的。对传统文化的情有独钟,其16岁起便致力于周边古村落古碑文古遗址等传统文化的走访、记录。也许这就是那份深植灵魂的乡愁吧。任教其间每逢过年过节是他最自由最开心的时光,带上干粮到处周游寻访古遗迹是他几十处如一日的挚爱。“呵呵,下次出发电话我”,听的我是心花怒放情不自禁打断了一下。塔山可以说是三门峡驴友们的打卡地,但塔山及其上那座小庙你又知道多少?且听张老师道来。小的时候上塔山清楚的记得普济寺庙前曾有三通石碑,现在能够看到的仅余下民国十八年(1929年)三月中旬所立的《重修橐山普济寺碑》一通。2014年12月31日,张老师与其族侄张永波上橐山以手抄的形式全文记录了它它碑文落款有"五保保董张治俊、牛国士、刁鹏耀"等文字。捐款范围之大囊括了小南塬、东凡塬、张村塬等。普济寺较崇福寺稍晚一些,但也有近千年的悠久历史。历橐山《水经》有记,但无寺庙记载。普济寺可能初建于唐。其标志性建筑为塔,20里外可见,人又称为“塔山”,又因古音tuo[size=18.6667px]、tang二音相近,便有今日唐山、唐山庙的称谓。呵呵,橐山,塔山,唐山,懵圈多年的山名称呼在这一刻终于有了答案,曾经因为唐与塔咨询过当地老乡,无结论。也曾琢磨过是因本地方言发音所致,寻访途中类似听不懂当地方言而二次三次追问的常有之。看起来要想探究当地文化首先应该突破方言关,哈哈哈。张老师还提到他在校任教时在庙底沟遇见十多通石碑,现在去看仅余下两通,其余去向不知。从他微微的叹息声中,可以判定他的情愫中藏着鲜为人知的遗憾:传统文化不能丢啊。这是他内心的呐喊和呼吁。
发表于 2024-1-13 11:36 17 只看该作者
任村、薛家任村、“上窑长虫”&上窑村之前世今生——20240106菜园乡上窑村

世间并不缺失遇见。不期而遇又可款款而谈唯美。不知不觉间站立村头巷尾已经1h有余。这是多年寻访古村村头巷尾面对面交流我习惯和钟情的方式,所以提议把家谱拿出来拍几张即可,张老师说距离他家只有十多米拐个弯就到方便的很。嗯,客随主便,张老师家走起。巷子里的宁静,美的超然世外。
发表于 2024-1-13 11:36 18 只看该作者
任村、薛家任村、“上窑长虫”&上窑村之前世今生——20240106菜园乡上窑村

“兰薰桂香”里便是张老师的一方院落。开门那位自然是他的爱人。张家小院坐北面南,院内干净整齐,三间主卧一字排开,大门开在东南方位与厨房一面墙正对,无形中担当起了照壁的作用。也应和了老四合院落中“坎宅巽门”的讲究。“门匾是我发小天君父亲当年给提写的,曾经是三门峡赫赫有名的‘张字体书法’大家 ”。张老师指着“兰薰桂香”四字介绍道。嗯,他们两家有三代世交的渊源。
发表于 2024-1-13 11:36 19 只看该作者
任村、薛家任村、“上窑长虫”&上窑村之前世今生——20240106菜园乡上窑村

“打扰了”这是见到张家女主人时我的第一句话。“拍了家谱就走”连忙补充说明来意。谁知女主人可是比张老师好客的多,不由分说直接把我拉进小院“赶紧进来赶紧进来”。她的热情把我仅存的陌生感即刻融化。嗯,怎么称呼呢。女主人似乎早已看穿了我的疑虑利落的自我介绍:“我59年生人,他60年的”。嗯,这分明就是姐弟恋嘛。我也赶紧如实报出自家年龄。“如此来说,我们三人中您的姐姐‘帝’位是坐稳当了”。哈哈哈,笑声在这一方小院中荡漾开来。
发表于 2024-1-13 11:36 20 只看该作者
任村、薛家任村、“上窑长虫”&上窑村之前世今生——20240106菜园乡上窑村

“如果不是张天君老师的引荐,我不知道我们今天是否有缘相识”。我感慨道。“太有缘了,找到张老师算是你找对人了”。从女主人这句话中我深深感到张老师只所以能够几十年如一日耕耘他挚爱的一方古村落文化,离不开女主人背后默默支持与付出。从他们始终扬在脸上的笑靥里,我读懂了什么叫夫唱妇随,什么是琴瑟合鸣,什么是宜室宜家,当然还有郎才女貌。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