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28791

主题

成都

云冈石窟

[复制链接] 查看:1021 | 回复:35
发表于 2024-4-10 10:43 21 只看该作者

第9、10窟前室均有列柱开间大象承托希腊式廊柱,它既体现了汉魏以来的建筑形式,又吸收了印度犍陀罗等外来的建筑艺术,创造出一种新型的廊柱式建筑。

发表于 2024-4-10 10:43 22 只看该作者

第12窟因前室有大量演奏乐器的造像而得名“音乐窟”,它的前室雕刻的各类手持不同乐器的音乐伎。

前室北壁最上层的天宫乐伎,是一个以壁面通栏形式塑造的由14位圆拱联龛排列组成的乐伎形式。

14位乐伎各占一个圆拱龛,乐伎从东到西分别以担鼓、埙、义觜笛、细腰鼓、琴、箜篌、筚篥、琵琶、筝、横笛、琵琶、排箫、齐鼓、吹指等乐器作演奏状,结构宏大、场面壮观,这已经不是单人演奏了,这是一个乐队!

第12窟乐器雕刻的形制、演奏方式以及乐队的组合形式,反映出的东西方文化艺术交融以及北魏社会乐舞发展的时代特征,是中国音乐史上弥足珍贵的绝版遗存。

再抬头,看前室顶壁交接的弧面上,雕刻了手执不同乐器、站立演奏的六身夜叉形象。

门楣上还有一组舞伎群,动作连贯,气韵奔放。

窟顶雕刻的乐伎,体格都很壮硕,是典型的北方少数民族特点。

发表于 2024-4-10 10:43 23 只看该作者

第8窟壁面风化严重。本来前室西壁雕有千佛及供养人,但都因风荡然无存。

第8窟的特别侧重于护法形象和各种雕饰绮丽的装饰,大量融进西方佛教艺术因素。

后室南壁窟门拱额两侧分别雕刻二身的伎乐天人像,上下排列、左右对称,这四身伎乐天均置于忍冬纹拱沿外侧,忍冬纹雕刻精湛优美。

东侧的伎乐天一个站立吹奏竖笛,一个飞翔弹奏琵琶,西侧的伎乐天一个站立击打束腰鼓,一个飞翔吹奏横笛。他们均袒露上身,颈饰项圈,戴臂腕钏,下身除了西侧的横笛伎乐天着下衣裳,其余三身均着犊鼻裤,与众不同之处是发式,都是扎起来的。游牧民族才是这种打扮。

发表于 2024-4-10 10:43 24 只看该作者

还好我跑得快,等我往第一窟倒过来游览的时候,第5、6窟已经排长队了。

发表于 2024-4-10 10:44 25 只看该作者

第4窟,由于工程没有全部完成,洞窟内外地面凹凸不平,石窟整体显得有些零乱。

洞窟平面呈方形,中央雕中心塔柱。

窟门上方左右各开一个明窗,拱门和明窗呈倒“品”字型结构。

中心塔柱四面造像,为一佛二菩萨。

窟内四壁风化严重,南壁有北魏正光年间(520-525)“为亡夫侍中造像记”题铭,约100余字,是云冈石窟目前最晚的北魏造像铭记,现已风化不清。

发表于 2024-4-10 10:44 26 只看该作者

第3窟又叫“灵岩寺洞”,是云冈规模最大的洞窟。原设计为大型塔庙窟,但北魏未能完成。

窟外依崖原建有木构大阁,今仅存上方一排12个梁孔,说明当年的佛阁为面阔十一开间巨制。

上层台面两端各一座三级方塔,两塔间凿二明窗,主像雕交脚弥勒。

窟面东西各开一门,窟内北壁雕阿弥陀佛、观世音和大势至菩萨三尊像,即“西方三圣”。

后室雕三尊大像,主尊为倚坐佛像,高约10米,面相圆润,五官端正,眼大耳阔,比例协调,通肩式袈裟紧贴身躯,厚实圆润的双手作无畏、与愿印。

左右两侧胁侍菩萨高6米,宝冠雕刻精细入微。

这三尊造像较之云冈其它造像,都更加丰满圆润,在艺术表现上明显区别于其它造像。其雕凿年代,目前有北魏、隋、唐及辽四说,多依据造像艺术风格而推论。

发表于 2024-4-10 10:44 27 只看该作者

西部洞窟群

魏孝文帝太和19年(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云冈皇家工程宣告结束,西部山崖成为民间造像的乐土。

云冈西部中小石窟群从第21窟开始,向西延伸约240米,分布着近百个大大小小的洞窟。其主要洞窟25座,占到云冈主要洞窟的一半以上。

这一窟群虽然数量较大,但洞窟规模狭小,(说好点是制式多样,说不好点是乱七八糟),明显不同于云冈早中期整齐划一的皇家石窟。

值得一说的是云冈晚期洞窟雕刻艺术的多样性、世俗化倾向明显,人物形象变得愈来愈消瘦,衣服下部的皱褶越来越重叠,是中原佛教“秀骨清像”风格的诞生之地。

从这里开始,云冈中期洞窟的造像发生了变化,佛像穿上了汉族服装,人物的面容、体型也逐渐向清秀型转化。

发表于 2024-4-10 10:44 28 只看该作者

第1、2窟

第1、2窟是云冈石窟最东端的洞窟,一组双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皇兴五年至北魏太和十八年(471—494年)。

两窟外壁东西两侧各残存一座单层方形佛塔,可供僧人绕塔参禅礼拜,为典型的塔庙窟。

第1、2窟辽代以前窟前曾建护国寺,为云冈十寺之一,明清号曰“石鼓寒泉”,属云中八景之一。

【知识小扩展】

云中就是大同

发表于 2024-4-10 10:44 29 只看该作者

瞧,石窟山体之上,是一段古长城。

大同长城历朝历代都有遗迹,其中包括赵、秦、汉、北魏、隋、金、明、清长城,仅明代长城就有343公里。

大同明长城自居庸关以西,分南北两线到山西偏关会合,称为内、外长城。
  • 外长城即居庸关西北经赤城、崇礼、张家口、万全、怀安而进入大同市的天镇、阳高、大同、左云沿内蒙古、山西交界处,到达偏关、河曲。
  • 内长城从居庸关西南经河北易县、涞源、阜平而进入大同市的灵丘、浑源,再经应县、繁峙、神池至老营。

大同长城带上有很多历史文化遗迹,其中最有名的必须得是云冈石窟啦。

发表于 2024-4-10 10:44 30 只看该作者

云冈石窟的中期石窟从第1至13窟,为北魏雕凿的鼎盛阶段,最为繁华精美。

1933年9月,梁思成与林徽因、刘敦桢、莫宗江来到大同,在考察云冈石窟的过程中,他们发现石窟本身就是大型的建筑空间。

他们在云冈石窟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考察,后来发表了《云冈石窟中所表现的北魏建筑》一文。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