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3570

主题

徒步漓江 走近大海

[复制链接] 查看:9400 | 回复:30
发表于 2010-4-2 19:19 1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 只看本帖大图
本帖最后由 寂寞孤燕 于 2010-4-2 21:01 编辑

徒步漓江 走近大海(一)




徒步漓江 走近大海
2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0-4-2 19:23 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寂寞孤燕 于 2010-4-2 20:03 编辑






    轮到年末岁尾休假,总想到一个温暖的地方,让我的假期沐浴在冬天的暖阳里。于是想到了广西,想用徒步的方式,沿着山水如画的漓江,走进夹江流水的村庄、走进炊烟袅袅的古镇,一直走进大海,躲进与北海相望的那座海上花园——涠洲岛。
  当列车从昆明火车站缓缓启动时,我给燕子发了一条--:已经上路。还是那身行头,行囊、登山鞋、冲锋衣、墨镜、太阳帽。但我不知道,我这一路,走的是孤独还是艰辛?
  -
  桂林,我只是匆匆的过客
  -
  元旦前的列车上,大半个卧铺车厢都是空着的,列车象兜风似的在没有星光的夜幕中奔驰。天亮时分,车到桂林,下车后我便成了稀罕之物。旅游公司接站的人比下车的人多。我摆脱了旅行拉客的围追堵截,丢给他们一句话:“我是背包族,我的双脚就是旅游公司”,然后钻进出租车,住进了象鼻公园附近的一家旅社。然后走出旅社,游荡在桂林的大街小巷,用流浪者的眼光,打量着这座世界级的旅游城市。
  

     
    上帝是偏爱桂林的,把一座山水写意的中国画给了这座小城。桂林人又是灵动聪慧的,在鬼斧神工的象鼻山、七星岩、芦笛岩之间,用南方特有的榕树、鲜花与美玉、精石,把桂林打造成了一座灵秀流动的山水之城。夜景中的“两江四湖”——-漓江、桃花江,榕湖、杉湖、桂湖、木龙湖披上了霓虹变幻的彩灯,使桂林的夜晚成了流光溢彩,玲珑剔透的天上人间。但我更喜欢白天冬日暖阳下的桂林,在山水的映衬下,榕树、鲜花、小桥、石墩、雕栏以及穿城而过的流水,一切都是亮丽、灵动和温暖的。
  


    白天,我穿行在桂林的树影下、山水间、街市里、小巷中,在汽车站、地摊旁、小吃店,以流浪的方式,用直觉去感受这座以山水而闻名天下的城市,他的体温和他的人情世故。在著名的象山公园滨江路河堤上,我始终找不到拍摄象鼻山的最佳角度,原因是公园用密密麻麻的植物盆景,把包括城建部分的精致的河堤护栏都包裹得严严实实,如一道高墙挡住了人们的视野。我游览过国内外的许多景点,包括收门票或不收门票的,其景区的视野、空间都是开放,没有人为的遮拦一说。象鼻山是桂林的一张名片,它是桂林的也是世界的,连大自然的山水视野都竭尽遮挡的城市,其旅游的软环境也好不到哪里。哈哈,有点小家子气,你能遮挡得住桂林的山水、能遮挡得住“两江四湖”的夜景吗?
    看来桂林于我,我只是一名匆匆的过客。我心中惦记着的,始终是桂林城外15公里处的大圩古镇。我此行的重点,将沿着漓江,在诗情画意的山水中,完成一次梦中的徒步。大圩古镇将是我出发的起点。
1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0-4-2 20:40 3 只看该作者
2# 两头老水牛

(二)  夕阳西下的大圩古镇

徒步漓江 走近大海


大圩古镇始建于北宋初年,由于繁忙的水上运输,使古镇千年不衰,特别是明清及民国时期,是广西最繁忙的水路交通枢纽和最大的物资贸易集散地,一条漓江,可上达湖南,下达广州。
  但在旅游网站上,有关大圩的资料几乎是零。在桂林客运站售票厅,你很难打听得到去大圩的客车,好不容易转到停车场一个不起眼的拐角处,是从民警口中得知,去大圩要坐到冠岩车。找到了去冠岩的车,姓黄司机非常热心, 又递名片,又主动介绍网上从未听过的景点和农家乐的项目。后来终于明白,网上也靠不住,网上的都是旅游公司自己的线路、价格和“枪手”,民间的线路在“大体制”之外,在老百姓口中,在你自己的脚下。
  由于交通原因,大圩古镇已被抛在了“大体制”下的旅游环线之外。虽有一条从桂林,经大圩、冠岩、到草坪的乡镇公路,但却是一条断头路。因此大圩、冠岩、草坪等地,也就成了死角。除了有旅游专车跑冠岩景区外,班车最多只能到草坪乡。黄师傅就是“大体制”之外的,每天专门往返这条线的乡镇班车。
  新建的大圩镇就在公路边,古镇则在漓江边,相隔几百米。从公路到江边的古镇,要穿过一道筑有四米多高的,如今已废弃了的铁道路基,如同穿过一道城墙,恰好把新镇与古镇隔开,如同把现实与古老分开。进入古镇,沿江而建的古老建筑,瓦脊房檐连街,山墙斗拱连片,青石板幽深悠长,两边店铺鳞次栉比。数条通往江边的夹缝小巷透出的亮光,是依然风光旖旎的漓江,过去繁忙的码头,如今只停泊着数支摆渡的小船和竹筏。


徒步漓江 走近大海

为吸引旅游者,重现当年的繁华,烟熏火燎的屋檐下挂起了新鲜的红灯笼,使古镇增添了不少的生气。一些百年老字号的店铺,虽然恢复了当年“草医诊室”、“米面加工”、“竹器篾编”、“理发店”、“土杂百货”等百年沧桑的牌匾,但街面上依然冷冷清清。铺面后面的作坊、堂屋、后院及厨房,依然是昏暗的,或早已蛛丝尘封。我独自走在老街的石板路上,突然有点莫名的伤感,是为自己的孤独,还是为老街的落寞与萧条,不得而知。老街太冷清了,街上除了少数的游人及脚步蹒跚的老人外,很少见到年轻人。老街已经老去,夕阳下正残阳如血。
  

    我在老街的“古镇旅社”住了一天,这是古镇唯一的一座用水泥建造的四合院,院内花木扶疏,临江的客房视野开阔。站在最高层的阳台,可以俯视漓江宽阔的江面和江中的小岛。旅社的门厅有一幅手绘的漓江徒步路线图,事后证明,它在一些关键性细节上有明显的错误。可在当时,我如获是宝。

徒步漓江 走近大海






发表于 2010-4-2 20:41 4 只看该作者
3# 两头老水牛

古镇最值得炫耀的,是建于明代的“万寿宫”和一座石拱桥——“万寿桥”。万寿宫有两条巨龙盘旋的门柱,威镇一方风水。月牙形的石拱桥,则连接着老街的上段与下段,并高出下段老街的屋檐,鹤立鸡群。站在桥上,下段老街深深的街巷和房屋脊瓦,尽收眼底。拱桥高高的石级虽有歪斜残损状,但依然巍峨。桥头两边的老树,使它更显百年沧桑。
  
    我漓江的徒步之旅,正是从此桥起始的。跨过座桥,即便餐风露宿,我已再没有了退路。

徒步漓江 走近大海

徒步漓江 走近大海
发表于 2010-4-2 20:45 5 只看该作者
4# 两头老水牛

(三)峰回路转 江水悠悠



徒步漓江 走近大海

出发时心情不错,太阳终于出了。是那种刺破霜天云未愕的那种温吞的阳光,使隆冬枯黄的大地与江面上出现了温暖的亮色和生机。我一到桂林便遇上寒流,温度降至4至8度,此刻温暖的阳光,一下扫去我多日阴霾的心情。
  从石拱桥出发,进入了漓江冬季河滩的沙石柳坝中。旷野中的“秋水、小路、远山”,想起了马致远的“枯树、老藤、昏鸦”,用相机把漓江流经大圩古镇这段最为开阔的远景摄入了镜头。
     接下来是我徒步漓江最为举沮丧的一段。公路不知从什么地方拐出,逼近江边,公路堤坝也成了漓江的堤坝。我的行走,成了在公路上的徒步。当公路上的车子从我身边呼啸而过,扬起阵阵灰尘时,当登山鞋踏在那遥遥无望的水泥路面上时,都是一种痛苦。也是漓江的痛苦,公路的建设,破坏了漓江两岸原有的生态。没有了江边的树林、芦苇和灌木丛,也就没有了漓江的这段美景。
  

    到了“青蛙过江”,才峰回路转。一座蜿蜒秀美的山峰脚挡住了去路,公路调头消遁,江水、河滩变得开阔了起来,进入了群峰竞秀,层林尽染,江水悠悠,无人打扰的世界。在碧岩阁村,我请教了江边放牛的老乡,纠正了大圩古旅社手绘地图上的错误,在老乡的指点下,来到渡口。这是一段不容错过的美景,江边柔软的沙石河滩长满了芦苇荡和灌木丛,对岸青山下一路的红树林宛如一抹如霞如血的烟波,一派深秋杂染的景色。
  



渡口只见竹筏不见人。原来几位老乡蹲在芦苇丛下聊天,见有人从上游走来,便主动打招呼,听说我要过江,其中一位摆渡的老伯起身,引我跨上了竹筏。由于背着行囊,我一脚失去重心,吓得赶快一屁股坐在竹筏上,竹筏往下一沉,又浮了上来,虚惊了一场。坐稳后举目四望,两岸青山依旧,如丝如缎的江水地从我脚下流过。人在竹筏,如一页轻舟,向对岸飘去。老伯则如蓑笠翁手持篙竿,左点右拨,最后稳稳地停靠在河滩的卵石上。可惜这一切来得太快,也结束得太早。从离岸到江中摆渡,到最后稳稳地站在了江对岸,还未回过味来,我已到了江这边的明仁上村。
  
    这是一个被青山团团围住的小村,一派田园风光,田地中最醒目的不是瓜果蔬菜,而是初冬时节,光光的枝头挂满了的红球般的柿子。看到一些掉在地上砸得稀烂的柿子,我忍不住摘了一个,放到嘴里却是涩的。得了一个教训,路边的野花尽可采,树上的柿子不能吃。穿过上村,来到下村,这里又一个渡口。远比上个渡口气派得多,有简易的水泥码头、有铁皮机动船和竹筏,这是通往草坪乡的重要渡口。铁皮船上写有船工的手机号,电话拨通后几分钟,一名四十多岁的船工就用竹筏将我摆渡到对岸。黄昏时节,我来到了草坪乡。


发表于 2010-4-2 20:47 6 只看该作者
5# 两头老水牛

(四) 从草坪到杨堤

  
  

    草坪乡是广西唯一的回族乡,乡所在地是漓江边上的一块小坝子,群山环绕,风光秀丽。漓江从对岸夹江高耸的山峰脚下流过,继往开来,江水舒展的转身,迂回开来,江面顿时开阔了起来。著名的冠岩景区就是江边转弯处的一个大溶洞。对岸是杨堤乡的桃源村。当晚我住在临江的码头上,一路辛劳,自己犒劳了自己,在江边吃了江水煮江鱼的蘸水火锅。
  


    第二天,气温依然很低,江边的码头上停满装有发动机搭有凉棚的竹筏。在码头的寒风中,我在整装待发,却没有一个船工愿渡我过江,反而处心积虑地拉我上他船漂流。船工说这里有两个渡口,即便把你渡过江去,你在第二个渡口也找不到船工。然后就是一副别人求他的嘴脸。我是为徒步而来的,我不愿放弃徒步,但又怕一时找不到船工,影响了整个行程,只有随他摆布了。上船后,装有马达的竹筏靠椅凉棚齐全,也宽敞舒服了许多,竹筏开足了马力,嘟嘟嘟……的马达声,打破了一江的宁静。随后沿着两山对峙山峰拐了一个大弯,一直把我送到了著名的半边度。过去穷人“有钱渡江,无钱爬山”,即便渡江,只能渡半边。“半边渡”因此得名。看来我今天成了富人,瞬间,一叶轻舟就过了两个渡口。遗憾的是,在这段形似弯弓而又开阔的江面上,风光无限。为了抢拍错过的镜头,镜头盖不慎落入了水中。人过江来,回顾对岸,视野广阔,一晃即逝的山峰及漓江身姿优美的弯道、江岸的沙滩、芦苇、树林,一览无遗。但我却遗憾了半天。不为我落水的镜头盖,而为载我的竹筏匆匆而过,许多镜头没拍上,早已鸟飞无痕。
  

    半边渡到杨堤乡有一条沿山脚蜿蜒的公路,我坚持走江边的小路。这是漓江边上难得的一块农舍犬吠、田畴平整、沟渠纵横的田园。走在小路上,不时与放牧的老牛狭路相逢,清风阵阵,瓜果诱人。在山脚的小树林旁,我见到一所 “希望小学”,虽然未能见到一个孩子,但从校园里传来的朗朗的读书声,以及学校那面高高升起的五星红旗,你能感触到这里不但播种着瓜果蔬菜,也播种着一片阳光。
  

    走到田的尽头,有一座突兀而立的山峰,临江万仞,阻断了去路,我只得再次弃江而上,沿着陡峭的山坡,爬上了盘山公路。这是我今天徒步最为艰难的一段,背着沉重的背包,艰难地爬到了山崖的公路边,便一屁股坐在石墩上,连卸下行囊的气力都没有了。望着在千峰万壑间中流去的漓江,公路上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第一次有了孤独感。
  

    在临近杨堤乡的土路中,气温依然很低。阴霾的天气,纷乱跳动的思绪,使我脚步越来越沉重,几次走走停停。是路边的一块“徒步之家”的广告牌,让我眼前一亮,上面写着:“你距杨堤街只有800米,加油,这有干净的小屋、免费的茶水、农家小菜……,告示上还留有姓名及手机号码。顿时,我有了他乡遇知己的感动和温暖。我在杨堤街很快地就找到这家旅馆,屋前大树下插着一面“徒步之家”的三角旗,房屋是一栋新建的小楼,老板是一对新婚不久的小夫妻。跨进屋里,女主人满脸笑吟吟的,一杯热茶,热情周到。房间的家用设备都电气化了,远没有我想象中的农家小院和红泥火炉。当晚住下,没其他客人,晚饭与他们搭伙,吃的是电磁炉的火锅,房间干净整洁。为了表以示感谢,第二天临出发时,在留言本上留下了昨晚想了一夜小诗:
  《扬堤“徒步之家”感怀》
  人从对岸摆渡来,
  望见路上酒旗风。
  千山竞秀流水去,
  驴友之家暖心头。
  人在江边逢知己,
  心中常挂一盏灯。
  劝君临行一杯酒,
  江水悠悠走天下。

   

发表于 2010-4-2 20:48 7 只看该作者
6# 两头老水牛


(五) 画在山水里 人在画图中


  
  

    杨堤街,实际上就是通往码头的一条路,简易码头停满了游船,阳朔每天送客的旅游车云集这里。所谓漓江精华游就从这里开始,坐上游船或竹筏漂游至阳朔县兴坪镇。徒步进入景区的,则要购买进入16元的景区门票,凭门票可在景区乘坐免费渡船过两个渡口。
  

   
    第二天一早,我离开“旅游之家”就被船工盯上了,并一再尾随着我,非拉我坐竹筏游漓江不可。我一再坚持徒步,船工一再降价,最后降到20元。见我仍不为所动,船工都生气了。一再说:“你何苦呢,你进景区就得16元,坐我的船只收你20元”。是啊,在旅游淡季,老乡赚点的钱真是不容易,可我也不能因此,废了我徒步漓江的武功。
  

   
    30年前我曾坐船游漓江,那时年轻,图的是新鲜与舒适,几个小时下来,新鲜感一过,途中的许多细节都变得模糊了。近年来,我徒步过金沙江、川西草原、喀纳斯雪山,有了对生命和大自然的更多感悟、有了与大自然的亲近感和对天地神灵的敬畏心。也有了坚持徒步,重走漓江的愿望。
  

   
    一路走来,人在画图中,画图在山水中。江水时而在两岸俊秀的风光中静静地流淌,时而在石壁万仞的险滩激流中穿行。江河弯曲舒展处奇峰幻影、千姿百态,激流处山重水复、烟雨朦胧。徒步的过程,就是移步换景的过程。在山水空灵的世界里在与大自然同呼吸,在默默无语间与风声水声鸟语声作灵魂的絮语。在我漓江边走过的数个村庄,两岸老乡的纯朴让我感动,为我摆渡的老伯只收我与村民同等的价格——两元钱,卖烤鱼干的小媳妇就因我未还价,我临走又抓了一尾小鱼干塞在我手上。
  

    凭门票渡江进入景区后,江中开始热闹了起来。平静的江面上,不时有游船和河竹筏从我身边走过。其中我在江边的山上行走,江中有一对母女的竹筏在江中飘游。远处年轻姑娘身上那件鲜红的风衣在碧绿的江面上,恰是一片红叶。我不断调整手中的镜头,想用山上的竹叶作前景,江中的竹筏作远景,把片片红叶定格在我的相机里,却始终找不到最好的角度。这时姑娘发现了山上有人在拍照,突然大大方方地向我挥挥手,我却脚下一滑,没有抓拍上。事后我用手机给远方的朋友发去了这首小诗:
  《江边偶遇》
  漓江漂动着青青竹筏
  竹筏中的姑娘是撒下的片片花瓣
  照相机随着江中的红叶在漂
  江中的故娘朝大山挥一挥手
  像是对山头白云的问候
  其实是白云想带走一江的春水
  都写进了漓江山水的画图中

     
发表于 2010-4-2 20:49 8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两头老水牛 于 2010-4-2 20:54 编辑

7# 两头老水牛


(六) 兴坪镇——聚山水的财气福气

  
  

    兴坪镇是我徒步漓江行的终点。
  从杨堤乡至兴坪镇18公里,一路走来,我见到了神笔峰、浪石奇观、八女过江、九马画山、黄布倒影等沿江著名的山水画廊、目睹了兴坪镇元宝山的田园风光,即人民币贰拾元的背景图。
  


    我历来反感用某一具象的名称给自然界中的奇峰异洞、名胜景点,秀山美石进行冠名。大自然的美,美在浑然天趣,灵动天成。是自然之美唤醒我们的内心之美,内心之美与自然之美的共鸣,使我们获得了美感的最大享受。若冠以了某一个具体的物象,恰恰违背了美学最本质的东西——自然之美的排它性和客观实在性。
  沿着漓江,一路走来,我眼前漓江的奇峰幻影,秀水环绕,秋景中碧树红叶,令我陶醉。在走过的漓江那诗情画意的美景中,我从不去想它象什么,只是在江边静静地欣赏。其实他什么都不像。他像什么,不像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美甲天下,别无仅有。正是它的自然之美,一条漓江才有了许多的象征意义。神话和故事。在江水田园环绕的元宝山两岸,江水浩浩荡荡,茂林修竹,突兀江边的圆润对称的山形,借天地江水田园的灵气,超越了山水的本身,赋予了兴坪古镇财气、勤劳、福地的象征。
  


    朝着江边蜿蜒的小路走去,跨过煦平河的一座小桥,一步就跨进了青砖黛瓦,小巷纵横的古镇。这是一座典型的岭南水乡。小桥一头连着江边的村庄,一头连着砖墙勾缝山墙溜圆木板铺面成色斑驳的小镇,镇头是煦平河与漓江会合处的古码头。煦平河水修竹成林,江边码头古榕参天,江水对岸山峰奇秀,田畴万亩,碧水环绕,一派田园风光。小镇已有一千多年的荣耀,历史上曾一度为熙平县治所,管辖至阳朔一带,后废熙平县改置阳朔县。“熙平”后因谐音关系,逐转化为 “兴坪”。据说当年(1637年)徐霞客曾由此弃舟登岸,游历了古镇的山水田园。
  


    如今小镇已成漓江环线游的重要景区,不仅风光秀丽,风景荟萃,老街道、老民居和一些戏台、庙宇等古建筑保存完整,特色浓郁。现在的小镇,仍保持着许多传统的美食和手工作坊,也有不少的酒吧。走在老街,我早已饥肠咕咕,不顾一路的山野风尘,连包带人地跨进了一家小吃店,小店屋顶透风,四壁木板,案板方桌条凳朴实无华,颇有年头。放下背包,要了一碗米粉。吃完后久久不愿离去,舒舒服服地靠在临街的门板上,盯着街对面小作坊屋檐下码得整齐诱人的松花糕发呆。这是一种手工制作的特色糕点,红纸封条,酥松香脆。店铺的门板上还挂着店主人与倪萍合影的照片。在西街有一座门头高翘华丽的“武圣宫”即关帝庙,现为兴坪镇历史文化展示基地。里面现存始建于清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的古戏台及偏殿,收集展示着各个时期的屏风家具和牌匾,无不雕工精良,细腻精致。有一人多高的关帝木雕,线条流畅,人物栩栩如生。戏台斗拱飞檐,雕梁画栋,台缘有四幅四出传统戏曲的浮雕,传神如画,颇具岭南建筑特色及雕工细腻精湛的风格。
  


    与许多古镇不同的是,兴坪古镇是一座现实中还存活着的古镇。小镇人家生活工作悠然自得,街上游人你游你的,见惯不惯。小作坊里依然生意兴隆,小镇人家房前屋后依然挂着新腌制的香肠腊肉,码着整整齐齐的柴火,竹竿架上挂桌小孩洗晒的衣物尿布,自行车手推车你来我往,煦煦嚷嚷,小吃摊水果摊红红火火。一幅小镇人家的生活画图。
  


    当夜我住进一家的小旅社,底层是饭馆,中间是主人的卧室,我住在最高层。当晚,我痛痛快快地洗了一个热水澡,把我一路的风尘和疲劳都冲去,然后舒舒服服地躺在床上,结束了我徒步漓江的行程。随身拿出了携带的有关资料,研究下一步的行程。
发表于 2010-4-2 20:50 9 只看该作者
8# 两头老水牛


   (七)耕读传世的黄姚古镇







此次漓江行还有一个心愿,去看看贺州的黄姚古镇。
黄姚古镇位于广西昭平县,距县城70公里,距桂林200公里。当天一早从兴坪乘车至阳朔,人未出客运站就转乘桂林至黄耀的车,于黄昏时抵达古镇。到时才知,现在的黄姚镇已搬迁至5公里之外的巩桥,原镇上的街道杂乱无章,大多是七、八十年代的建筑。而历史上的黄姚古镇却始终深藏不露。沿着脏乱差街道继续前行,心中犯嘀咕,这与黄耀旅游名镇的地位极不相称。在临街的一侧,终于发现了古镇的入口。一道石条青砖的大门如一道高墙,把杂乱无章的街面与古镇井然有序的街巷隔成了两个世界。门外是嘲杂的大街,门内则是青石路面,黄泥粉墙,拐弯抹角,巷道幽深,成色斑驳的古镇。由于天色渐晚,食宿尚未安顿,便返回大街,选择了名为“金兰居”的旅社住下。整个旅社住宿的就我一人,挑了一间顶层房间,出门便可站在楼下的屋顶,乌瞰整个古镇。清风阵阵袭来,古镇一片黑压压的房脊瓦檐,在四围青山的暮色中岚烟缥缈,灯火渐明。




第二天一早,凭着昨晚的方向感,又从另一个巷道口,渐深渐近地走进了迷宫般的古镇。古镇方圆3.6平方公里,一条婉蜒的主街,八条纵横交错的小巷,街巷两边多为明清建筑,青砖黛瓦、青石门楣门槛门礅,黄泥粉墙。主要街道皆为商家的大户和作坊,其他街巷皆为民居。为发展旅游,再现当时的繁华,临街的老店铺又打出当年的招牌、幌子,甚至张贴出彷制民国时期木刻、油墨一类的广告,恍如隔世。


穿过小巷的“永安门”,豁然开朗,一幅融溶洞、大树、小桥流水,亭阁、院墙于一体的山水园林跃入眼前,犹如小镇的后花园。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与人工搭建的亭台阁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相映成趣。形成了岭南地区特有的小桥流水,绿树成荫,宗祠家庙、曲径通幽、天然灵动、人杰地灵的一方宝地。


人们说建筑是文化的载体,古镇的乡村民居建筑,典型地再现了在自然经济状态下,中国农民耕读传世,礼仪廉耻、平安熄祸,天地合一、薪火相传的人文精神和风水旺族的观念。古镇的先祖分别于明、清时期由内地迁入,形成了“土客相杂”的八大姓。其中以人口众多的黄姓与姚姓为古镇的名称。经过上千年的经营,鼎盛于清朝乾隆年间,形成了对外具有防御功能,对内组织严密、便于生产生活,族群活动,文明薪火传承,自然生态良好的,自给自足,自成系统的封闭格局,


目前古镇共有保留完好的民居大约三百多间,宗祠9座,戏台一座,桥梁8座,亭台楼阁10多,具有防御功能的门、哨十二处。其中大户人家的房屋台阶高筑,房屋飞檐翘脊,精雕细刻。各宗祠家庙宽敞气派,庄重华丽。古镇的整体布局均按九宫八卦理念进行摆布和设计。家训礼乐、明志抒怀、“黄姚八景”、光宗耀祖的诗词楹联匾额四百多处,散见于古镇各处。其中光绪皇帝亲赐的满汉文对照的圣旨牌匾和“司马第”、“郎光第”以及“直道可风”、“模范长留”、“且坐契茶”等名匾已成小镇的荣耀。


但如今的古镇已经衰落了,年轻人已经不多了,早也无当年的生气。古镇除了守住这份祖先留下的遗产搞旅游外,其乡镇的行政地位,已经被5公里之外兴起的拱桥更大的市场与街道所替代。随着镇ZF的搬迁,从此“黄姚镇”这块金字招牌已挂到了5公里之外的拱桥。“金兰居”的老板无不无奈地摇摇头,对我说,这不符合历史。



不管符不符合历史,在我逗留于古镇的期间,无论我穿行在古镇的石板路上、还是流连于古镇的小桥流水,或是注目于宗祠家庙的族谱前,我都感慨万千。乡村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也是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血脉和根基,无论我们走得有多远,我们始终都要回到中华农耕文明的这块沃土。站在历史的角度,今天的古镇就是昨天的现在,现在兴起的“新农村的建设”,正是这种血脉传承与历史的推进,但愿黄姚镇ZF的搬迁,更能使古镇在更大范的薪火相传,继往开来。

发表于 2010-4-2 20:51 10 只看该作者
9# 两头老水牛


(八)阳朔——洗尽浮华更清纯






阳朔在广西旅游中,其地位、声名显赫,但他只是我由漓江走向大海的一个中转地。“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使阳朔有了更多的荣耀,让历史与现实记住了她。但如今的阳朔县城已经太艳丽、太浮华。离奢华太近,离青纯就会更远。但抹去她的艳丽与浮华,阳朔骨子里的依然婀娜多姿、青春美丽。




在圣诞节的夜晚,在著名的西街,在灯红酒绿的酒吧门口,在白胡子、红帽子老人的迎宾曲中,我始终不肯走进酒吧,我无法走进那激情四射的鼓点与乐曲中。我徜徉在煦煦嚷嚷人群中,徜徉在以时尚和美食著名的西街,但我始终找不到阳朔的感觉,反而觉得他更象某一地旅游步行街。反而在一位大妈热气腾腾小吃摊前,饱尝了大妈手磨调制的黑芝麻糊、玉米粥后,我找到了阳朔的感觉,喝出了阳朔浓浓的味道,望着大妈平和的脸,脑海出现了阳朔那浓浓的乡情与母爱。回旅社路上,我谢绝了所有递上手的各景点小广告,找到了出租山地自行车的摊位,为明天遇龙河两岸田野自行车的放飞做精心的准备。




遇龙河是漓江的一条支流,全长43.5公里,流经阳朔境内的金宝、葡萄、白沙、阳朔、高田等5个乡镇、20多个村庄,人称“小漓江”。我想看看平畴沃野中“小漓江”与峡谷中的漓江,谁更美,谁更秀。




第二天从西街出发,骑着30元一天租来的山地自行车,穿过市区,向遇龙河一路撒欢似的奔去。遇龙村距阳朔县城11公里,其中有一段路是沿着遇龙河的河道,在田埂或小路中穿行。多年没骑自行车了,当年几个小伙伴骑着破车,闯进包谷地,随后又被老乡撵得鸡飞狗叫的感觉还在,一路坑坑坎坎,依然脚下生风。这一段景色,是遇龙河景观最秀美的地段,夹岸树木葱茏,绿影婆娑,河道蜿蜒于翠峰迭嶂其间,道道堰坝波光潋滟,风生水响。整条河道及散落在河段的村庄是那样的宁静、自然、纯朴和野趣。如果说峡谷中的漓江是大家闺秀,那么遇龙河就是小家碧玉。




遇龙桥是遇龙河上的一景,始建于建于明永乐十年, 为单拱石桥, 桥长36米,宽4.2米,高9米。距今已有600的历史,仍高高地架在遇龙河上,如一轮满月,一半在桥身,一半在桥下的水里。这天我碰巧遇到一对新人正在桥下拍新婚照,新郎新娘站在竹筏上,不停地变换着各种姿态,宽大的红衣马褂长袍与一袭大红旗袍,晕红了桥下流动的河水。




桥的建造,有一段美丽的传说,相传说当年一名秀才进京赶考,却被突涨的洪水挡住了去路,秀才对天发誓,谁能帮其渡河,高中了状元一定在此建一座桥。话音刚落,河面出现了一条龙,将其渡过对岸。秀才高中了状元后,果然衣锦还乡,在此修建了此桥,名为遇龙桥




当然传说不可信,也无从考证,但进入新世纪的最后一次的修复,则是在2008年。当年洪水上涨,冲毁了部分引桥桥基,引起当地ZF、有关部门和群众的高度重视,为保持其风貌, 修建时,冲毁的部分全部采用原来的石料和传统工艺进行,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了加固和维修,使遇龙桥依然风雨千年,历经沧桑。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