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户外知识

历时四个月收集无数户外网站---野外生存教程(个人编辑版)

[复制链接] 查看:256275 | 回复:509
发表于 2012-12-3 17:34 121 只看该作者
写的真好,谢谢分享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2-12-4 18:36 122 只看该作者
辛苦了!好好学习。
发表于 2012-12-5 12:53 123 只看该作者
无常小鬼 发表于 2012-12-2 19:31 去哪可以下载    想慢慢看

加我QQ:55916117  我发给你,验证 野外生存资料
发表于 2012-12-5 12:54 124 只看该作者
淡淡--恋 发表于 2012-12-2 22:09 学习了。。。。。。。。。。。。。。

共同交流
发表于 2012-12-5 12:54 125 只看该作者
leonny 发表于 2012-12-3 17:34 写的真好,谢谢分享

客气了,互相学习
发表于 2012-12-5 12:59 126 只看该作者

第十章 户外探险活动

第五节、登山探险

登山(mountaineering):是指在特定要求下,运动员徒手或使用专门装备,从低海拔地形向高海拔山峰进行攀登的一项体育活动。登山运动可分为登山探险(也称高山探险)、竞技攀登(包括攀岩、攀冰等)和健身性登山。登山设备要适应登山运动的环境条件,在设计、选材、用料、制作上要尽量使其轻便、坚固、高效,并能一物多用。经常出外进行登山野营活动对人体有很大的好处,从医学角度来说,它对人的视力、心肺功能、四肢协调能力、体内多余脂肪的消耗、延缓人体衰老等五个方面有直接的益处。


一、
登山简介

 
登山运动是体育运动的一类。运动员徒手或使用专门装备攀登各种不同地形的山峰或山岭。可分为*金字塔形兵站式登山、阿尔卑斯式登山技术登山等数种。始于十八世纪八十年代。1786年8月8日法国医生巴卡罗与石匠巴尔玛结伴第一次登山上阿尔卑斯山的最高峰勃朗峰(海拔4,807米),

次年,由青年科学家德.索修尔率领的十九人登山队再度登上勃朗峰,世界登山运动从此延生。因此项运动首先从阿尔卑斯山区开始,故也称为“阿尔卑斯运动”。从1786年至1865年间,阿尔卑斯山脉海拔3,000-4,000米以上的高峰,相继为登山运动员登上,国际登山史上称此一时期为“阿尔卑斯的黄金时代”。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使用各种攀登工具和技术的技术登山日渐推广,其活动地区也从阿尔卑斯低山区转向喜马拉雅高山区。1950年至于1964年,世界十四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包括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在内,相继为中、英、美、意、曰等十多个国家的登山运动员所征服,国际登山史上称此一时期为“喜马拉雅的黄金时代”。1964年后许多登山“禁区”被突破,开始进入从来无人使用过的难险路线攀登7,000-8,000米以上高峰的新时期。1978年并在喜马拉雅高山区出现不用氧气登上高峰的阿尔卑斯式登山。中国此项运动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1955年出现第一批登山运动员,1956年建立第一支登山队。1960年和1975年先后两次从东北山嵴登上珠穆朗玛峰,并于1975年将一个特制金属测绘觇标竖立在珠峰顶上,准确测出该峰的高度为8,848.13米。是为国际登山史上首次对世界最高峰高程的确切测量。1964年登上最后一座从未有过人迹的8000米以上的希夏邦马峰在多次登山活动中,登山运动员与科学工作者密切配合,进行了各种高山考察活动。

二、登山设备

  登山设备要适应登山运动的环境条件,在设计、选材、用料、制作上要尽量使其轻便、坚固、高效,并能一物多用。

随着登山运动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登山运动装备的质量和性能也在不断得到改善,这对提高登山运动的水平时非常必要的。例如,法国第一次登山时所用的一根主绳的重量可达20公斤,其它登山设备也都很笨重,那时他们的登山高度仅仅达到4000米左右。现在一根主绳的重量仅有1.5公斤,其它装备的重量也大大减轻,而且更加耐用,其保暖、防电性能也大大增加,因而可以保证登山运动员攀登各种高度和难度的山峰。近年来各国登山界还在不断研究和改进各种装备,例如许多国家在为提高氧气瓶的容量和装备的使用效率而进行研究,日本采用了所谓“回路式氧气面罩”代替原来的呼吸器,使原来供一分钟使用的氧气增加到两分钟或更长时间。他们还为攀登海拔8000米以上岩石峭壁的双人用氧和攀岩操作用氧等特殊装备进行了改装。此外,登山运动员的被服装备和宿营装备也都在不断的改进。近年已出现了更轻便保暖的充气帐篷等宿营装备。

登山装备(Mountaineering equipment)就是登山活动中集体和个人所使用的专用装备、保障装备和日用装备的总称。它与登山食品、燃料一起,构成登山活动的整个物资保证。登山装备,应该充分适应登山运动的环境条件特点,在设计、选材、用料、制作上,尽量使其轻便、坚固、高效和多用。

1、登山装备分类

  (1)宿营装备。包括帐篷、炊具、寝具和各种燃料等。


登山装备

(2)技术装备。包括登山绳、氧气装备、侧量仪器、高度计、干湿度计、钢锥、登山铁锁、升降器、挂梯、滑车、雪铲等。

(3)个人装备。包括登山服装、登山鞋、高山靴、头盔、电筒、手套、防护眼镜等。其特点是:轻便易携,坚固耐用,便于拆卸,一物多用。

2登山装备

专用装备即直接与登山活动有关的最必需、最起码的装备。包括被服装备、技术装备和露营装备。 被服装备主要有:

①岩石衣裤,即竞技登山活动中穿用的衣裤。要紧身可体,袖口、裤脚采用松紧式较好,选料应用结实耐磨又富于弹性的毛制品。

  ②岩石鞋,岩石作业的一种特用鞋。鞋帮最好用结实、通气的皮革类原料,鞋底用较硬的橡胶类原料。鞋底较厚并压有突起的齿纹,以利于行动中摩擦固定,防止滑脱。

  ③御寒服装,用于登山活动中的保温御寒,保温层最好用优质鸭绒,面料要轻、薄、密实、防水、防风。衣面颜色尽量深色,鲜艳一些,以利吸热和便于山上山下的观察识别。除衣裤外,根据需要也可制作羽绒


登山装备

帽、袜、手套和帐篷内用鞋。

  ④风雪衣,用防水的优质尼龙原料制成。上衣连帽,帽口、袖口、裤脚能调整松紧。其用途是防风、保暖和保护内层。

  ⑤高山靴, 攀登冰雪地形的特用鞋。用料要保暖、防水、质轻、通气。还可另配绑腿和鞋罩,进一步起保暖防水和保护的作用。在冰坡上行动时,要在靴下绑冰爪。

  ⑥行囊,包括背包、背架和行李袋。

  ⑦防护眼镜,用以遮挡强烈阳光和冰雪反射光,防止紫外线对眼睛的伤害,一般是茶色镜片较好。在7000米以上高山,应配备专防紫、红外线的防风雪眼镜。

3、技术装备

  ①冰镐,通过冰雪坡时不可缺少的用具,既可整修道路、辅助行进,又可用于保护。

  ②冰爪,在冰雪地形,特别是冰坡上行进时必须的装备,用轻硬金属制成。因装于高山靴的底部,又类似猫爪而得名。主要作用在于行进中的固定和防滑。

  ③安全带,由圈套、带子和卡子组成,系在胸部,构成各种保护技术中的连结装置。

  ④主绳,长35米左右,直径12毫米左右,承受力在1500公斤以上,应分别配有不同颜色,以便于使用时识别。用于渡河架“桥”和结组等各种保护技术。

  ⑤辅助绳,直径小于主绳,承受力约 800公斤。与主绳配合,用于渡河架“桥”和各种保护、救护技术。

  ⑥雪崩飘带,是遭遇雪崩时探寻被掩埋者的一种标记。用色彩鲜艳、比重小、易于飘动的丝绸制品。每根规格约为 5×0.01(米)。通过雪崩区之前,将此物系于运动员身上。

  ⑦铁锁,在技术操作中,一些装备之间需要交替不断地进行连结和解脱,为避免繁琐的结绳、解绳操作,使动作简单而迅速,就必须有铁锁的辅助。有时也可用做滑轮的替用品。

  ⑧钢锥,有岩石锥和冰雪锥两类。在克服难度较大的岩石、冰雪地形的作业中,将不同长度和类型的钢锥打入岩石缝或冰层里,作为行进和保护用的支点。

  ⑨铁锤,一般用于打入和起出钢锥。

  ⑩雪铲,用于平整营地、构筑雪洞等铲挖作业中。在上述一些技术装备的基础上,可根据每次任务的具体路段情况,改进、制备一些相应的增效技术装备,如上升器、下降器、走雪橇、金属梯、软梯、小挂梯、滑车等。

4、露营装备主要有:

  ①帐篷,是登山运动员在山上的居室。可分为低山帐篷和高山帐篷两种。低山帐篷一般用单层料即可,高山帐篷则要用双层料,使之有空气层,以增加保暖性能。一般帐篷每个约 4立方米空间,居住2~4人。如队伍规模较大,基地营的帐篷可分别制成更加实用的住宿帐篷、炊事帐篷、医务帐篷等。各种帐篷的顶部形状以弧形为好,以增强结构力和实用性,此外要求防水、绝缘、通气、色彩鲜艳,出入口开闭方便。

  ②睡袋,用料与羽绒服装相同,只是保温层应更厚些。为了防水防潮, 要垫有毛毡(气褥或泡沫塑料垫也可)。

  ③灶具,用于烧水做饭,也可取暖。有汽油炉和煤气炉两种。在7000米以上空气稀薄的高山上,后者效果较好。

5、保障装备,不是登山运动专用,而是为了应付各种意外情况及其他目的而备用的一些器材和用具。如氧气装备、通讯器材、摄影器材、自卫武器、交通工具、观测仪器、医救器材和一般用品等。保障装备的种类和数量配备,要根据任务性质和队伍规模而定,有时要从简,有时则要加强。

6、氧气装备,在攀登7500米以上高峰时,为了克服高山缺氧和医疗急救,一般需有氧气装备。氧气装备一般由贮气筒、指示装置和面具 3部分构成。贮气筒是贮存氧气的容器,筒壁用料要尽可能质轻而耐高压。指示装置有气压表和调节器两部分。前者指示筒内氧气贮量,后者控制和指示用氧时的流量。面具则由面罩及其下部的缓冲囊组成。面罩戴于面部,使口、鼻与氧气装备密闭成一个系统,通过缓冲囊与皮管吸用氧气。

7、通讯器材,用于基地营同附近城市、基地营同山上之间的联络。前者可根据距离选用相应型号的无线电收发报设备。后者,最好使用高性能的小型报话机。在基地营同山上的联络中,运动员应尽可能熟悉和掌握一些原始的、基本的、简易的联络手段,如旗语、灯语、哨语等。为此,在装备中要注意配备旗子、手电筒、信号枪、哨子、焰火等。如上述手段都无可能时,还可根据预先的约定,借助燃烧衣、物等的火光互相作些简短通报。

8、摄影器材,在一些以攀登高峰绝顶为目的的登山活动中,摄影是记录和猎取确认登顶资料的手段。因此,摄影器材是必不可少的装备。除照相机外,如条件允许,还应配备电影摄影机和录相器材。

9、日用装备,即生活用具和用品。一次登山活动,运动员在高山区活动时间较长,有时可达两个月,各种用具用品必须携带齐全。日用装备包括起居用具、卫生用品、简单工具、常备药品、辨向图仪、娱乐用品、纸张文具、缝纫用品、灯火照明、体育用品等。

四、登山饮食

登山饮食是活动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良好的营养不仅可以提供足够的能量补充体力,更可以令人产生refresh感,尤其在烹调过程中与同伴的互动,互相讨论今天行程的种种并展望明天的行程,更能促进彼此的情谊。

(一)、炉具,早期的营地炊事或聊天都是利用营火,但营火的残渣或痕迹都会污染环境,登山者最好使用炉具炊事,即使生营火也不要太大祇要能让周遭的山友感到舒服就好,必须等到火完全熄灭灰烬完全冷却才能离开,木材选用死木头或倒木,不要砍林木或残株,炉具不会污染营地,糟蹋景观。

  选择炉具最大的考虑是:1.重量,2.高度,3.温度,4.燃料的燃烧能力,选用声誉可靠的炉具,易点火,易操作,持续火力长即使是在寒冷,潮湿或强风的环境,购回须在家先操作清楚才能带上山,炉具可以维持数年寿命,喷口常会脏与积炭常清理,登山用的炉具最好是1.5磅重,每小时使用0.25公升左右的燃料油,登山用的炉具须具备海平面的高度煮滚一公升的水是4至8分钟,高山若不使用挡风板,强风状态至少25分钟甚至更久,同时炉具须具备控制火力的开关,避免食物烧焦。登山用的炉具依使用的燃料油可分为三大类,最常用的是瓦斯炉和汽化炉两种。

  1、冷式:其中最主要的特点是炉身内的燃料是经过加压而汽化,在设计上,是属于比较先进的作法,在燃烧时比较不会因为压力过大而爆炸,且加压瓶中燃料温度不会上升,因此炉具主体是温度较低的.但是,免不了热传导,因此还是热的,但是不会太热.

  2、热式:利用燃料受热升华,产生压力使燃料汽化(有点类似虹吸管原理),在设计上是属较早期的设计,原理简单,但是有压力过大而爆炸的顾虑,但是甚少听到爆炸的传闻,但是唯一缺点是加压瓶中的燃料温度会持续上升,一直到烫人的地步.

  3、 冷式热式混合:把上述两种原理结合,通常这类设计都一个相同的特点,油瓶太大需要加压,否则火力不强,炉子也是热的。

  对于初次购买炉具的人,我个人建议购买瓦斯炉,原因是体积小,安全性高,维修容易,可以当个人炉具,也可以当作团体装备的紧急炉具,唯一的缺点是火力比汽化炉稍小,燃料的花费上比汽化炉贵了许多.汽化炉的火力较大,但需填充燃料,使用上需要较高技巧,维修及保养也较为麻烦.

  炉具最好以4 ~ 6人为炊煮单位。

发表于 2012-12-5 12:59 127 只看该作者


(二)、膳食准备,登山食物的条件

  1、含三大营养素(醣类,脂肪,蛋白质)及矿物质,维生素.

  2、易于保存,携带,易于炊煮的食物可节省燃料.

  3、较不易保存及量重者先食.

  4、应多带两天备份预备粮.

  5、减轻食物包装之重量.

  6、加配具有酸味之食物,可增加食欲。

(三)、登山所需的营养

  1、 三大营养素

  ①糖类:以运动的动能源而言,对糖类的应用度最高,应占总热量来源的70%.肌肉使用葡萄糖,脂肪酸和酮体为能量来源.肌肉中存有肝醣,在剧烈活动中还原为葡萄糖输出,而血液中的葡萄糖可合成肝醣,休息状态的肌肉只以脂肪为能量来源.运动中血糖值会降低,其它能量须靠脂肪,但脂肪转换为能量的过程很慢,主要还是靠每天摄取的糖类食物提供热量.若在糖分中不只含有葡萄糖,同时添加砂糖及淀粉,则血糖值较不易降低.吃的动作也可引起肝脏释放肝醣.

  ②脂肪:身体储存的脂肪除了是能量的来源之外,还是主要器官的避震器及御寒的保温层.脂肪不易分解,效率较醣类低10%~20%,但热量很高,摄取时可不必太多,且有耐饱的好处;但若在体内不完全燃烧,反而易引起体液酸化,造成疲劳.

  ③蛋白质:当糖类与脂肪燃烧殆尽或短少时,蛋白质就开始派上用场.身体无法储存蛋白质,多馀的蛋白质将转化为能量或脂肪.蛋白质与脂肪摄取量接不宜太多,否则易引起体液酸化,造成疲劳身体使用三大营养素的顺序为: 糖类->脂肪->蛋白质.登山每日所需的重量比约为4.8 : 1 : 1.1。

  2、无机盐,水分,维生素

  ①无机盐:若缺乏盐分会引起血压降低,晕眩及倦怠,严重时会引起痉挛.

  ②水分:约占体重的65%,可促进体内新陈代谢及化学作用进行,平衡体温.丧失过多水分会使血液循环恶化,但饮用太多水反会使排汗量增加,使盐分排出,应适量饮水,不可过量.最好能少量多次饮水.水的消毒可用碘,煮沸或滤水器.最好别用净水片.

  ③维生素:有调节生理机能的作用,与代谢密切相关.如醣类以维生素B群做为转换的触媒和催化剂,维生素C与代谢的氧化还原有关,有助于消除运动后的疲劳.

(四)、
粮食安排

  1、早餐:一日所需大部分的热量,应易于准备与清理,营养成份较高.

  2、午餐:补充养分,可在短时间内完成.通常于途中食用,最好易于准备且不须炊煮,通常用来补充不够的能量.最好将午餐放在顶袋或背包的最上层,若允许,利用此时补充水分.

  3、晚餐:可炊煮,时间较长,补充未摄取的养分及大量水分,如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可先喝点汤以增加食欲.

  4、宵夜:重点在补充水分,电解质.

  5、行动粮:可随时取用的补充粮,以蛋白质及醣类食品尤佳,如糖果,饼干,巧克力,羊羹,小糕饼,奶酪,牛奶,火腿,肉干,花生…等.每次食用份量不须太多,但应经常食用,最好是单片包装,以防止潮湿.

  6、预备粮:因恶劣气候,行进错误,受伤或其它原因造成行程延误时的紧急储备粮食.应不须炊煮,质轻,易消化吸收,可长时间储存.如肉干,干果,糖果,谷类混合制成的饼,水果干,快餐面等.另外如汤包,茶包,饮品等也可在有水源及热源时使用.

  7、紧急粮:一般可用泡面,姜母茶(老姜加红糖)等,能在紧急扎营时,迅速补充热量,或去寒气,治感冒.紧急口粮以保持体温为重点,因此以醣类为主,再加少量脂肪之食品最佳.如巧克力,蜂蜜,羊羹,果酱,奶油夹心饼干,糖果,水果干。

(五)、
准备粮食的考虑因素

  1、需要的炊具种类

  2、调理的难易度

  3、储存时间长短

  4、使用时间(哪一餐用,方便性与适宜性)

  5、份量(人数,天数,食量特别大或小,男女)

  6、水源(缺水时,菜肴宜有汤汁或口味较重较易下饭)

  7、重量及残馀物之多寡

  8、特殊禁忌(素食,不能吃,不敢吃,不爱吃)

(七)、
登山粮食的打包

  1、依团体与个人分开

  2、用塑胶容器或塑胶袋装(可避免破裂,质轻,不占空间)

  3、根据餐别分开包装

  4、与燃料分开以避免污染

  5、蔬果切口易腐坏,使用时再切割,包装时可用牛皮纸袋以吸收水气。

(七)、
清洁

  1、勿使用清洁剂,即使是所谓天然清洁剂.

  2、 使用热水清洁,当使用完餐具时立刻用水浸洗,并远离水源倾倒,最好是挖洞倾倒再掩埋.勿用叶子,草,沙子等清洗,可能吸引蝇虫及囓齿类动物.绝不掩埋或弃置垃圾.

  3、将剩馀食物带走,并作为下次粮食计划调整的依据.

  4、带个大的装水容器,清洗,炊煮,甚至长途旅程中盥洗皆方便。

(八)、
烹调秘籍

  1、饭:一碗约 100 克 (早+晚) 男---250克,女---150克

  2、面:一碗约 120 克 (每餐) 男---半包,女---1/3 包,一包约 500 克

  3、煮饭:高山不易煮熟,可以在锅盖上加石头 or 重物加压.

  4、白米饭: 米 : 水 = 1 : 1.5

  5、稀饭: 米 : 水 = 1 : 4

6、方法

①眼观:冒烟后大火转小火5~10分钟直到烟止.亦直接打开锅盖试吃,视情况加水再煮.

 
②手触:待锅内的水停止沸腾振动,即表饭已煮好.

③耳听:以水沸声为准,原理同 2 .


五、登山注意事项

  登山对人的身心健康大有好处,但也潜伏着一定危险。为了保证安全,应该做到;

  l.登山时有老师或家长带领,要集体行动。

  2.登山的地点应该慎重选择。要向附近居民了解清楚当地的地理环境和天气变化的情况,选择一条安全的登山路线,并做好标记,防止迷路。

  3.备好运动鞋、绳索、干粮和水。在夏季,一定要带足水,因为登山会出汗,如果不补充足够的水分,容易发生虚脱、中暑。

  4.最好随身携带急救药品,如云南白药、止血绷带等,以便在发生摔伤、碰伤、扭伤时派上用场。

  5.登山时间最好放在早晨或上午,午后应该下山返回驻地。不要擅自改变登山路线和时间。

  6.背包不要手提,要背在双肩,以便于双手抓攀。还可以用结实的长棍作手杖,帮助攀登。

  7.千万不要在危险的崖边照相,以防发生意外。

  8.对于团体登山可自行购买短期团体出游意外保险。


六、登山经验

1、做好健身运动

  如果将攀登的山比较高或者平时较少参加攀登运动,那么,在登山之前做一些热身运动是很必要的。即利用10—20分钟做一些肌肉伸展运动,尽量放松全身肌肉,这样攀登时会觉得轻松许多。

2、增加弹跳动作

  向上攀登时,在每一步中都有意增添一些弹跳动作,不仅省力,还会使人显得精神,充满活力。

3、别总往高处看

登山时不要总往高处看,尤其是登山之初,因为你的双腿还没有习惯攀登动作,往上看往往使人产生一种疲惫感。一般说,向上攀登时,目光保留在自己前方三五米处最好。如果山路比较陡峭,则可作“Z”字形攀登,这样比较省力。

4、转移注意力

  登山时千万不要总是想着山有多高,爬上去还需多少时间之类的事情。不慌不忙,走走停停才能体会到爬山的乐趣,不会错过美丽的风景。在疲惫时,可以多观赏一下周围的景色,也可唱唱歌,转移注意力,倦意会有所消减。

5、下山要放松

下山一定要控制住自己的脚步,切不可冲得太快,这样很容易受伤。同时,注意放松膝盖部位的肌肉,绷得太紧会对腿部关节产生较大的压力,使肌肉疲劳。


七、登山的山间危险

  在攀登高峰时所遇到的各种恶劣自然现象中,凡属可能突然对人身安全产生危害的,都被称为山间危险。其特点是破坏力大,发生突然,一旦遭遇,措手不及,甚至危及生命。为防止山间危险造成危害,必须掌握、识别有关山间危险的形成原因、变化规律及其显示特征。

  1、雪崩 山坡上不断堆积起来的积雪,因失去平衡而发生滑落和坍塌,称为崩(图1)。雪崩分为湿雪崩(块雪崩)和干雪崩(粉雪崩)。湿雪崩的积雪,因堆积时间较长,雪层经一再融化和冻结而形成硬壳,坍落时碎成块状。干雪崩的积雪雪层松散,坍落时呈粉状。雪崩可能把人击毙或掩埋窒息,或裹挟冲下裂缝或山谷。湿雪崩比干雪崩危害更大。

  容易发生雪崩的地区,称雪崩区。雪崩发生时,积雪沿着一条被称为雪崩槽的通道滑落,留有明显痕迹;同时在雪崩槽下部出现雪崩堆积物。雪崩发生的时间,一般是在大雪后的2~3日内,一天中又多出现于上午10时至下午 2时的最高气温时间。因此在具体路段的选择上,要尽量避开雪崩区。如非经过雪崩区不可,则要做好充分准备。通过的时间要躲开多发期。因通过者不便观察,可在有利地形上轮流设置瞭望哨,以便及时报警。通过时要用鲜艳色彩的主绳结组,并携带雪崩寻人探条。每人系上雪崩飘带,人与人之间距离缩短,组间距离拉长,后面的人踏准开路者的足迹(防止切断雪层而触发雪崩),轻声快速通过,遭遇雪崩时,不要惊慌失措,首先尽快甩脱背包,将冰镐插入坡面并尽力握牢,以求身体不被裹挟滚坠。如果控制失效而被裹走,在滑动时应尽力用双手向上扒动,以使身躯浮在冲击物上边。一俟停止滚动,未被埋没的人要尽快以主绳和雪崩飘带为线索,用雪崩探条寻找和抢救被埋没者。被雪埋没的人要在嘴的附近造成空隙,以延缓窒息时间。

  2、冰崩 在悬冰川末端及其两侧、冰塔、冰崖等地形上,由于重力、风力、消融和冰川流动等原因而引起的冰体崩落、坍塌的现象,称为冰崩。冰崩多发生于高温季节和每天的高温时间里。冰崩区的显示及其识别,冰崩的预防和救护,均与雪崩类似。

  3、滚石 经风化破碎的石块,在重力、风力等作用下,从山上滚落下来,称为滚石。这种危险,在没有植被覆盖的高山上,尤易发生。发生过滚石的地区称为滚石区。滚石区的显示特征也是在其下部有大量堆积物,堆积物上部一般也有滚石通过的痕迹。根据下部堆积石块的状况可辨别滚石发生时间的远近,堆积石块的表面,经风化已比较浑圆或长有低等植物,说明该处已有较长时间没有发生滚石,是比较稳定而安全的老滚石区。若堆积物棱角锐利,表面新鲜,则为比较危险的新滚石区。滚石也是多发生于高温季节和每天的高温时间内。通过滚石区的预防措施,与雪崩、冰崩类似。一旦遭遇滚石,切忌惊慌乱跑,应沉着镇静,面向上方,注视滚石的动向,俟滚石靠近时再迅速躲闪,或利用附近可以遮身的基岩、陡坎、巨大石块等地形地物,躲避滚石袭击。如系体积很小、散碎性的滚石,也可将背包举到头上防护。

  4、暗冰、裂缝 冰川或冰坡上的冰体是依附于高低不平的地表之上的可塑性固体,由于本身运动以及重力、压力等作用,很容易形成各种裂缝(图2)。裂缝的深浅与冰层厚度有关,一般都在几十米,深者可达 100米以上。有的裂缝已经显露,称为明裂缝。有的暂被浮雪覆盖,称为暗裂缝。暗裂缝对人威胁更大。在明裂缝较多的地形上,也会有较多的暗裂缝,行动中要提高警惕,注意识别。一是暗裂缝的表面覆盖,往往微呈条片状凹陷;再就是前进队伍的两侧附近,如分布有横向的明裂缝,则要注意脚下很可能有暗裂缝。 登山运动中常遇的山间危险

  通过裂缝区时,必须结组行进,并由有经验的运动员在前面开路。开路者要根据暗裂缝的显示特点进行识别,把暗裂缝上的覆盖物去掉,使其显露成明裂缝,或另设其他标志。然后决定或跨越,或绕行,或葡匐行进,或采取架设金属梯等措施通过。一旦有人陷入暗裂缝,陷入者应尽量甩掉背包和摆脱绳索的缠绕;同结组的其他人要采用行进中保护的方法,迅速保护和抢救。

  5、泥石流 在一些自然力作用下,高山湖或冰川湖的湖岸塌方或湖底泻漏,湖水裹挟大量泥沙和石块呈泥浆状流泻下来,称为泥石流。泥石流的堆积物常呈垅岗状顺河谷延伸,其中的石块常被泥土包裹。这是识别可能发生泥石流的主要标志。泥石流作为登山运动中的山间危险并不常见,但其破坏力很大,不容忽视。泥石流的来势,不象雪崩、冰崩那样迅猛,故一般在行动过程中遭遇时不难躲避。应特别注意的是不要把宿营位置选在泥石流的通道上。

  6、暴风雪 在登山运动中,对突然袭来的狂风并挟带吹雪或降雪的天气现象称为暴风雪。暴风雪给行军和宿营造成很大的困难,以至很容易发生冻伤、滑坠、被掩埋等危险。行进时遇到暴风雪,要迅速在附近选择一理想位置躲避。宿营时要格外注意加固帐篷。不管白天黑夜,只要风雪不停,帐篷内就要设专人值班,及时清除帐篷上及周围的积雪,防止被雪掩埋。

7、雷电 指在天空云层上出现的击和闪电。高山区日出后,容易形成山头云。当山头云发展成积雨云浓积云时,便会产生雷电(一般是在午后出现)。发生雷电时,根据闪电和雷声传到的时间间隔和当时的风向,可判断出产生雷电云层的距离和动向,并依此采取防护措施。应尽可能在雷电赶到之前,把能够导电的装备、器材放置到离人较远的地方。附近有雷电时,要停止使用通讯器材。运动员都要进入帐篷内躲避。

八、登山运动的好处

经常出外进行登山野营活动对人体有很大的好处,从医学角度来说,它对人的视力、心肺功能、四肢协调能力、体内多余脂肪的消耗、延缓人体衰老等五个方面有直接的益处。

  1、治疗近视有一个最简捷的办法,就是极力眺望远处,放松眼部肌肉。然而城市中由于工业污染及热岛效应等因素,空气中颗粒悬浮物较多,能见度较差。山野之中,尤其是在山巅之上,可以使目光放至无限远,解除眼部肌肉的疲劳。

  2、山中原始森林和草地的面积是远非城市中的绿地花草所能比拟的。因此在山间行走,对于改善肺通气量、增加肺活量、提高肺的功能很有益处,同时还能增强心脏的收缩能力。

  3、山间道路坎坷不平,穿行此间有益于改善人体的平衡功能,增强四肢的协调能力,尤其是行走在没有经过人为修饰的非台阶路段,可使人体肌纤维增粗、肌肉发达,增强肢体灵活度。

  4、人们日常体内的糖代谢属于有氧代谢,登山活动尤其是登高山,由于空气稀薄,人体内大部分转为无氧代谢,加之登山野营活动的运动量较大,山中野餐往往难以满足体内热量需求,因此,它能大量消耗人体内聚集的脂肪组织,尤其是腰腹部的脂肪组织。

  5、人体的正常代谢中会产生出一种叫自由基的有害物质,它能破坏人体细胞膜,溶解人体正常细胞,引起人体组织的衰老甚至变异。而氧气负离子可以有效结合自由基,使之排出体外。据有关数据表明,城市街道上氧气负离子的单位含量仅有100至300,而山区森林中可达数万。因此,在大山中行走野营完全可以有效排出有害自由基,有益于延缓衰老。

6、登山可以放松人的心理压力,调节人体紧张情绪的作用,能改善生理和心理状态,恢复体力和精力,使人精力充沛地投入学习、工作.登山锻炼可以陶冶情操,保持健康的心态,充分发挥个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自信心和价值观,使个性在融洽的氛围中获得健康、和谐的发展.另外还可以培养人的团结、协作及集体主义精神.

发表于 2012-12-5 13:00 128 只看该作者

九、附相关法律

  国内登山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推动我国登山运动发展,确保国内登山活动的规范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西藏自治区5000米以上和其它省、自治区、直辖市3500米以上独立山峰的登山活动。

  第三条 国家体育总局主管全国登山运动,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具体组织实施管理。

  地方体育行政部门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登山活动。

  中国登山协会、地方各级登山协会按照其章程,协助体育行政部门做好有关管理工作。

  第四条 省级体育行政部门根据本地区情况划定供攀登的山峰,报国家体育总局批准后,由省级体育行政部门分别公布。

  第二章 登山活动申请和批准

  第五条 举行登山活动应当组成具备以下条件的团队:

  (一) 由一个具有法人资格的单位发起;

  (二) 队员两人以上,并参加过省级以上登山协会组织的登山知识和技能的基础培训及体能训练;

  (三) 配备持有相应资格证书的登山教练员或高山向导,1名登山教练或高山向导最多带领4名队员;

  (四) 团队所有成员须经二级以上医院身体检查合格,无障碍疾患;

  (五) 配备符合安全要求的防寒、通讯、生活、医疗等基本器材装备。

  登山团队不得吸收外国运动员参加。

  第六条 登山团队设置领队(队长)。领队(队长)对团队活动和成员进行组织管理。团队成员应当服从领队(队长)的指 挥。

  第七条 举行登山活动应当进行申请。

  攀登公布的山峰,登山活动发起单位应当在活动实施前一个月向山峰所在地省级体育行政部门申请。

  攀登未公布的山峰,登山活动发起单位应当在活动实施前三个月向山峰所在地省级体育行政部门申请。

  攀登省、自治区、直辖市交界山峰,经攀登一侧省级体育行政部门批准,并向山峰交界其他方省级体育行政 部门通报。如山峰交界省级体育行政部门间有争议,由国家体育总局决定。

  第八条 攀登7000米以上山峰,登山活动发起单位应当在活动实施前三个月向国家体育总局申请特批。

  第九条 申请举行登山活动需要提供下列文件:

  (一)申请书;

  (二)登山活动发起单位法人资格证明;

  (三)登山团队所有成员名单及登山简历;

  (四)登山团队登山教练员或高山向导的资格证书;

  (五)登山计划书;

  (六)装备清单;

  (七)其它需要的文件。

  第十条 同意申请的,由批准部门发给国家体育总局制作的《登山活动批准书》。批准部门是省级体育行政部门的,还应将批准结果向国家体育总局备案。

  第十一条 登山活动计划中如有需其它主管部门核准的事项,凭《登山活动批准书》,登山活动发起单位可以委托批准部门代办。

  第十二条 山峰所在地省级体育行政部门负责向登山团队提供包括交通、攀登路线、山峰地区气象特征以及注意事项等信息和资料的咨询服务。

  第十三条 登山团队变更攀登季节、路线或山峰,应当重新申请。

  第三章 登山活动要求和成绩确认

  第十四条 登山团队进山前,应当向山峰所在地省级体育行政部门交验《登山活动批准书》,并按山峰所在地相关规定,向当地有关部门缴纳登山环保费。

  第十五条 登山团队应当保持登山路线及营区的环境卫生,妥善处理登山垃圾。地方有具体环保规定的,按相应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 登山团队在登山活动中发生重大事故,必须及时向批准单位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

  第十七条 登山活动结束后,登山团队应及时向山峰所在地省级体育行政部门报告,并将登山活动结果和登山过程中的意外情况以书面形式报告批准单位。

  第十八条 需要交验成绩的,登山团队应向山峰所在地省级体育行政部门提出交验申请,并提供以下资料:

  (一) 登顶或到达高度的图片(取景中须有背景和对照物),登顶处女峰还须提供360度连片照片。

  (二) 登顶及攀登过程概述。

  第十九条 成绩认定合格后,省级体育行政部门发给由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统一制作的登顶(登高)证书, 并报国家体育总局备案。达到等级运动员标准的,按照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申报等级运动员称号。

  第二十条 登山团队使用山峰的名称、高度,应以国家有关部门最新正式公布的名称、高度为准。

  第四章 罚 则

  第二十一条 未经批准擅自组队登山的,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或山峰所在地省级体育行政部门停止该登山活动,成绩不予认定;吊销参与该登山活动的登山教练员或高山向导的资格证书。

  第二十二条 批准单位未认真履行审查职责,发放《登山活动批准书》的,国家体育总局视情况给予通报批评,责令改正。

  第二十三条 未按环保要求处理登山垃圾的,按照地方有关规定处罚。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四条 港、澳、台人员来大陆参加登山活动,按国家体育总局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五条 外国人来华参加登山活动,按《外国人来华登山管理办法》办理。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1997年7月8日原国家体委发布的《国内登山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发表于 2012-12-5 13:01 129 只看该作者
第十章 户外探险活动
第六节、攀冰探险
攀冰由攀岩运动发展而来,是攀登高山、雪山的必修科目,更是登山运动的基本技能之一。目前攀的冰主要分自然冰和人工冰场,自然冰又分为冰瀑和冰挂两种。攀冰是一项借助于装备、器械而进行的运动,要求装备质量高且经久耐用。
一、简介
攀冰由攀岩运动发展而来,是攀登高山、雪山的必修科目,更是登山运动的基本技能之一。目前攀冰主要分自然冰,分为冰瀑和冰挂两种。攀冰是一项借助于装备、器械而进行的运动,要求装备质量高且经久耐用。攀冰这项曾经被视为专业运动员才能从事的极限运动,由于近年众多上方保护冰瀑、冰壁的开发,以及攀冰装备的不断进步,已经变得容易入门,成为众多户外运动爱好者心仪的最新冬季时尚运动。以它独特的新酷装备、童话世界般的活动环境、刺激的身心感受,成为冰瀑上的芭蕾。 70年代以前,冰壁攀登一直是登山探险中难以逾越的障碍,许多登山家就因为在攀登过程中遇到冰壁而功亏一篑。60年代末欧洲一些登山者针对这一难题,根据多年积累的经验发明了小冰镐附带锯齿状镐头以及带坚硬前刺的冰爪。许多登山者使用这些改进的新装备到处寻找冰壁进行攀登,在他们攀登冰壁的同时进一步改进装备和技术,像美国的伊冯•乔内里、杰夫•洛、格里格•洛,已成为现代攀冰的代名词。现代攀冰技术被欧洲的登山家和到欧洲攀冰的美国登山家推向一个新的台阶,他们开创了许多非常困难的攀登路线,使得冰雪攀登技术越来越高。攀冰比赛在欧美也逐渐盛行起来。
   
二、基本装备漫谈
传统的登山活动中,冰镐主要用来自我保护和维持身体平衡。自从装备革新以来,冰镐的设计和制作改变了以前那样长度单一、形状固定、各部位之间不可变化,取而代之的是不同长度、镐尖形状灵活多变并可变换各种角度的特性。镐尖的不同形状和可调节性使得登山家们在攀冰过程中根据不同冰面状态选择最佳角度和最合适的镐尖,当冰镐的某一部位损坏时还可随时更换。
  管状冰锥的发明使攀冰的安全系数得到极大提高,不仅使冰面破碎程度大大降低,而且使攀登者在冰面上安置冰锥既快捷又容易。管状冰锥已广泛用于高山探险和攀冰中。于老式冰爪相比,现代卡或冰爪既轻便又易穿易脱,大小可调节,部件可随时更换。轻便、灵活、安全、使用寿命长及经济实惠的特点已完全取代的老式冰爪。塑料外壳的双层高山靴由于其具有重量轻、韧性鞋帮、坚硬鞋底及保暖性特别好的内靴而成为登山探险和攀冰的必备之品。防水、透气、保暖性好的新型登山服装对气候变化具有更强的抵抗力,而且穿着更加舒适。
  
   
攀冰
先进的装备把登山运动带进创记录的时代。1991年意大利登山家托莫•塞森首次一人从世界第五高峰洛子峰(8516米)的南壁登顶,被认为是现代阿尔卑斯运动中最伟大的成就之一;美国的冰壁攀登家杰夫•洛创造了从埃格峰一条新路线登顶的记录,这条路线一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恐怖并无法攀登的路线,整个攀登中杰夫用了60个冰锥和岩石锥,冰壁难度达到6级,岩壁难度达到5.10级。这样的难度在10年前就是一个团队攀登也是无法想象的。这说明借助先进的装备和自身的实力,可以挑战任何不可思议的新难度。
三、攀冰所需的主要技术装备
  
   

冰镐 在攀冰时支撑身体的主要工具,需要成对使用,其中一把的后端有锤,另一把的后端有冰铲,在握手处的尾端通常都有腕套,可以将冰镐套在手腕上,以防失手滑落。
  冰锥 使用合金钢制成,呈空心螺旋状,固定在冰面上,用力旋转深入冰层。在冰面上起到固定主绳、保护安全的作用。
  冰爪 同高山靴配套使用。分为8齿、12齿、16齿等。使用上分为卡式、捆绑式两种,卡式使用方便,尤其在外界条件突变或环境恶劣时,取出冰爪扣上高山靴即可。捆绑式安全牢固、可靠。
  头盔 攀冰时从冰壁上脱落或冰镐刨冰时,较大的冰块飞溅脱落而击中攀登者头部的事件是经常发生的,因此在攀冰时必须佩戴专用的头盔,以免撞伤或砸伤头部。
  高山靴 高山靴是专为登山探险而研究制造的。它重量轻、强度大、保温性能出色。高山靴由强韧的塑料外壳、坚硬的鞋底和柔软保暖的保温内套组成,穿着舒适、安全可靠并经久耐用。 其他的器材 如安全带、绳索(防水)、上升器、下降器等与攀岩是一样的,此外还需要分指手套、登山服等保暖、防水、透气的服装
   
    四、基本装备注意事项
  头盔防止头被落下的冰块、小石块砸中;安全带由腰带和腿带构成,腰部有装备挂环,有足够的空间挂快挂和冰锥等;
   
攀冰
  主锁的主要起连接作用,做保护和设置保护点都要用上;
  保护器不能使用带制动功能的保护器,如GUIGUI,一般用ATC或“8”字环;
  手套防水,摩擦力大,在一定的保暖前提下尽量薄,这样才不影响使用器械;
  绳子攀冰应采用防水动力绳(干绳),直径在10毫米以上,结组攀登需要半绳或对绳,需要更多的攀爬经验和设置保护点的经验,攀登者和保护者要相当默契;
  冰锥拧入冰层,设置保护点。在TOP-ROPE攀登时,顶上的冰锥至少有两支,长度大于16厘米,两冰锥的距离大于60厘米。经常检查有无松动;
  技术镐一对,一般在50厘米长,反曲线设计;
  雪套作用是防止雪粒、冰块等进入高山鞋内从而保持脚部及内靴的干爽;
  卡式高山靴、全卡式冰爪将冰爪的前齿踢入冰壁,可以在冰壁上站立。
五、冰镐组件
       
当攀登者谈论使用冰镐的感受时,常常只是依据自己的习惯和喜好。这是不全面的,比如当你觉得使用冰镐时肘部的摆动性很好时,也许别人需要的则是好的向下击冰性能。而冰镐的重量越沉就意味着击冰次数的相对减少,但如果你的小臂力量不足,疲劳的感觉就会很快出现。所以在你做出购买决定之前,最好尽可能多的实验各种不同的冰镐。
1、外形目前市场上大部分的技术性攀冰镐都是弯曲的,他们在镐柄的上方都有一定的弧度,有的弧度较缓和,有的则弧度很大。现在只有极少数的技术性攀冰镐还是直柄的,但大都是二手货。当你经常在陡峭的地形上(凸冰和冰挂)攀爬时,弯柄的冰镐将是很好的选择。当然,那些镐柄弧度较大的冰镐在台阶状冰上则全无用武之地。这些具有微妙弧度的弯柄冰镐是你在阿尔卑斯山的攀登环境中的最好工具,他们也可以用在雪坡和冰岩混合地形攀冰。
2、镐尖,狭窄的镐尖在击入易碎的冰面时所造成的冰面碎裂要小,但镐尖是容易弯曲或折断。调整你的镐尖是一项最基本的工作,就像要往滑雪板上打蜡和给自行车上润滑油一样。幸运的是大部分镐尖只需要你对其做出一些小小的调整就可以使用了!
3、手柄,一般来说,手柄的周长越小就越容易控制冰镐,这一点对于手掌大的人体会更深,即使是那些手掌小并戴着厚手套的妇女也同样适用。现在许多冰镐的镐柄末端都有突起的支撑点,他会使你的手得到休息,这是很好的设计,但是当你需要做靴镐保护将冰镐插入雪里的时候,末端的突起反而成了阻碍(比较烦人的是,一些厂商出售的冰爪没有防雪板,最好不要为了清除塞进鞋和冰爪尖的积雪而用你的冰镐去敲击冰爪,这样会损坏手柄)。
4、腕带,对腕带的选择是因人而异的,甚至依赖于你攀冰时戴的手套。有些冰镐在购买时腕带已经安装好了,但你最好再花15到20美元单独购买一条更出色的腕带来替代已有的普通腕带。理想的情况下,你的手进出腕带时无需使用另外一只手或者是牙齿,即使是腕带被冻住了也应该是这样。好的腕带还应该在提供有力的支持时不会勒到你的手腕。如果你的腕带固定的位置在镐柄中间的平衡点,在冰镐离手后拿回你的冰镐时会很方便。但一些攀冰者喜欢把腕带固定在镐柄的头部,这样当你在冰面上自由移动时冰镐不会碍事。 在理论上,可摘卸的腕带是攀冰者的福音。这样的腕带都被认为是不十分安全的,他们会意外的从冰镐上脱落。另外这些腕带上都会有金属部分,在你每次击镐时会发出叮当的噪音。
  可能我是比较早就支持无腕带潮流的人,自由是攀冰运动的乐趣所在,你可以容易的在冰上移动,放置冰锥,横移等等。好的无腕带冰镐的设计必须在手柄的位置上有一个大的平台来支撑你的手部,一般的手柄在抓握时间长了以后极不舒适。当你在攀登陡峭的冰壁上感到十分稳固和有把握之前不要轻易尝试那些无腕带冰镐,否则一旦冰镐脱手,后果不堪设想。
六、攀冰难度等级分级
   
(一)常用有两种系统---NEI和Scottish Systems (WISystem)
  最合理的分级系统是加拿大和法国的。这系统使用在加拿大和阿尔卑斯山,这两区的冰攀活动大概占全世界的四分之三,美国的攀登者像JeffLowe也使用这种分级系统,它包含两个数字,像是II-5。
  第一个数字(罗马数字)表示“严重性”,它代表偏远度、攀登长度、下降难度、危险程度、路线持续性。“I”是在路旁只有一个绳距,然而“VI”须要丰富高山攀登经验,除非攀登速度快速的顶尖攀登者,否则难免要露宿。
  第二个数字(阿拉伯数字)表示“技术等级”,代表路线中最难部份的技术难度,垂直状态、确保难易、冰的种类、绳距的持续度也计算在内。“2”代表只须用一支冰斧;据我所知,目前全世界只有一些垂直或几近垂直的路线而且是没有确保的,抑或巨大的悬壁是“7”级的路线。因为这很像WI美国系统,这个技术分级也表示成“WI”,所以WI系统基本上像是技术等级。
  这种系统包含相当多的讯息,因为用两种不同形态的难度分级,然而这两者又并非全然无关,换句话说,技术上较容易的路线一般也不需花太多心力。(因为你可以往下攀登)
(二)难度级别之系统一
       
一级:在路旁短距离的攀登,有安全的确保且容易下降。
  二级:一到两个绳距,在交通容易到达的地方,有点小危险,下攀或垂降容易。
  三级:低海拔的地方,数个绳距,可能要花数个小时;或是需走路或滑雪一段距离,要有好的寒地旅游技术;或是偶尔会有寒害;通常要用垂降下来。
  四级:高海拔多绳距或是在人烟罕至的地方,需要登山及寒地旅游技术,可能遭受雪崩或落石,下降比较困难可能要利用人工固定点垂降。
  五级:高山山壁、距离长的攀登,需要高超的能力和代价,会遭受雪崩或恶劣的天气,可能要很长距离且难的下降。
  六级:高山山壁、多绳距,只有顶尖的攀登者可以一天完成,可能有寒冷高山攀登的运补问题。
  七级:最大且最难的喜马拉雅山脉高山式攀登(JeffLowe的定义)。
  苏格兰冰攀分级系统也是与技术等级有关(1到7),对最难的绳距评估,包含遭受到的攀登种类,冰的厚度,冰的外貌像是吊灯、洋菇或凸出的悬壁。
(三)级别难度之系统二
  一级:只用冰爪就可以走上去。
  二级:单绳距60至70度的冰,包含少量短的陡阶,确保安全。
  三级:持续70至80度的冰,通常厚且硬,可能含有短距离的峭壁,但有好的休息点,确保安全。
  四级:持续75至85度的冰,好的确保区零星分布,有少许显着的垂直区,通常冰质很好,提供良好的保謢。
  五级:有很多85至90度冰壁艰苦的绳距,差不多是攀岩5.9所需要的技巧及能力。
  六级:非常陡峭,没什么休息处的艰难绳距,常要悬吊着确保,冰质不是顶好,安全性可疑,需要高技巧,差不多是攀岩5.10。
  七级:差不多是垂直的冰壁,非常薄,冰质也不好,不晓得有没有附在岩石上,保护不易或不能,大约是攀岩5.12的专业技术。
  美国登山家杰夫•洛根据这7个等级又划分出永久性冰壁和季节性冰壁。AI为永久性冰壁,WI为季节性冰壁。当攀登者看到这两种符号之一,就明白自己将要攀的是季节性冰壁还是永久性冰壁。
  虽然攀冰有难度等级,但季节不同、气候不同其攀登难度也会有变化。
  冰壁上的情况经常会发生一些变化,每个攀登者在攀登时,要把攀冰难度再加一级,这样就能确保完成攀登。
最后奉告攀冰爱好者在准备攀冰之前,要仔细收集自己将要去的冰壁资料。攀冰一定要做到胆大心细、戒骄戒躁。
七、攀冰技术
  
   
攀冰
1、法式技术,起源早于德式技术,其攀爬特点不同于一般的攀岩技术:它是用一支大冰镐攀爬,所以它采用“两点支撑,一点移动”技术,即用一只脚或一支冰镐支撑身体,移动另一只脚或冰镐,因此它的技术要求比较高,且冰坡超过60度时一般不采用此种方法。法式技术的要领是:双手在胸前横握冰镐,一手握冰镐三通处,镐尖向下,另一手握冰镐1/3处,双手间距离相当于肩宽。双臂用力将冰镐扎牢于冰面,然后依次移动双脚,反复进行。
2、德式技术,是比较安全的攀冰方法,与法式技术不同,它采用两支小冰镐,轮番插入冰雪坡中交替上升或下降,有点类似于攀岩的方法,即“三点固定、一点移动”。这样就和攀岩一样,是“三点固定”。由于非常适合攀爬坡度大于60度小于90度的冰壁,现在大多数攀冰者都采用这种技术。
八、攀冰注意事项
   
将冰镐扎入冰面时,不要用力过猛,而且冰镐不要晃动,因为这样会使冰面破裂,影响其稳固性。踢脚时要用力使冰爪尖牢扎入冰面。能否使冰爪牢扎冰面,关系到身体的稳定和攀爬的质量。正确的动作是:提脚的同时以膝关节为轴,利用登山鞋的重量,使脚平稳地前踢,使冰爪的前两个前齿都能扎入冰面。注意:脚不要上下晃动,这样容易使冰面破碎而不牢固;另外,脚要平直如果呈八字型扎入冰面,就不能充分发挥冰爪的作用。除安全带等必要的保护性措施外,攀冰时还必须配戴头盔,以防碎冰坠落。
攀岩的秘诀:
抓:用手抓住岩石的凸起部分。
  抠:用手抠住岩石的棱角、缝隙和边缘。
  拉:在抓住前上方牢固支点的前提下,小臂贴于岩壁,抠住石缝,用力下拉引体向上。
  撑:利用台阶、缝隙或其它地形,以手臂和小臂使身体向上或向左右移动。
  推:利用侧面、下面的岩体或物体、以手臂的力量使身体移动。
  胀:将手伸进缝隙里,用手掌或手指曲屈涨开,以此抓住岩石的缝隙做为支点,移动身体。
  蹬:用前脚掌内侧或脚趾的蹬力把身体支撑起来,减轻上肢的负担。
  跨:利用自身的柔韧性,避开难点,以寻求有利的支撑点。
  挂:用脚尖或脚跟挂住岩石,维持身体平衡使身体移动。
  踏:利用脚前部下踏较大的支点,减轻上肢的负担,移动身体。
  攀冰中主要涉及三种技术:保护点的设置、攀登、还有保护。
九、攀冰保护点的设置
       
攀冰器具
1、与其他野外活动中的保护点设置一样,必须掌握独立,均衡,有富余的三条原则。在冰壁上设置保护点至少需要三颗冰锥,保证设置冰锥处没有裂缝,没有鼓包,没有气泡,不流水,冰锥尽力全部旋入。三颗冰锥间距应尽量远,大多在半米左右,用主锁和扁带或辅绳相连接,调整扁带或辅绳使三颗冰锥同时受力,且夹角要尽量小,最大不能超过60度。最后所有的扁带或辅绳归入两颗锁门方向相反的主锁,并将主绳扣入这两颗主锁中。最后检查所有的锁门,必须都锁好。
  2、攀登:主要包括镐法和脚法,镐指手中的小冰镐,利用鹤嘴劈入冰面提供悬挂。基本要领是大臂带小臂,小臂摆方向,手腕出镐即停。主要力量来自大臂、肩和背,小臂使镐尖保证垂直冰面入冰,在入冰前通过手腕将臂的动量转给冰镐,这样冰镐就获得了最大的动量,入冰效率提高。入冰后,不必抓冰镐,利用腕带下拉受力即可,手腕休息准备下次挥镐。脚法指如何利用冰爪提供支撑,攀冰中大量利用前齿踢冰,这种技术成为德式踢冰。要领是摆大腿,小腿提脚,垂直入冰。同样力量来自大腿、臀部和背部,提脚是为了使前齿充分入冰不脱出,使用双前齿冰爪使前齿垂直冰面同时入冰才能提供最大支撑。学会了镐法和脚法之后就是要靠镐和脚的配合,与攀岩相似主要有四变形,也就是固定三点移动一点的方法;还有单镐向前牵引式的方法,这要求入镐和入脚都是稳定的,属于进阶了。
  3、保护:攀冰中的保护方法与攀岩非常相似,只是需要注意:冰上保护点没有岩石结实,不能经受很大的冲坠,因此绳子相对攀岩要打得紧些,减少脱落时的冲坠距离;保护员要保护好自己,接近冰壁必须要戴头盔,时刻注意上方攀爬者和落冰;如果需要站立在冰面上,保护员需要穿冰爪,最好在冰面上用冰锥将自己固定。另外在攀冰保护中最好能够使用抓节,因为攀冰场地比起攀岩场地突发性的危险更多;不能使用grigri等自动保护器,在寒冷或结霜时会失效。
十、攀冰相关技巧
       
攀冰
攀冰是种令人振奋的活动,结合了时时变化的攀爬对象和对你身心都是挑战的寒冷环境。攀岩的人如果去从事攀冰,会发现这两种活动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登山者都是尽可能用双腿来支撑自己,从一个平衡点把身体重量转移到另一个平衡点;都是预先计画好几步,“用眼睛”先攀爬一遍。攀冰一如攀岩,都要利用地层表面的特色,寻找凹槽、山壁、突出地形供手、脚抓稳站稳,找平坦的地方敲入冰用工具。当然,两者之间的相异点也是同样的惊人。攀冰的人必须借重手攀工具和冰爪,学会如何利用可能确保装置和可能并不稳固的防护装置。他们攀爬的对象不但整天都在变化,连整个季节都变化不已。
(一)、不穿冰爪攀登
   
1、攀登高山的人常常会碰到一小段冰地或是冻结的雪地。不穿冰爪穿越这些路段需要边爬边平衡,从一个平衡姿势把身体重量转移到另一个平衡姿势。每次平衡时,你的内脚(即前脚)要踏在外脚(后脚)的前上方,而为了减少肌肉的用力,你的后腿要尽量打直,以使大部分的重量都放在后腿的骨骼上。把冰镐握在前手上,当身体和双腿都平衡后才能向前挥移,而你的双腿必须在冰镐往前移之后才能移动。你在攀爬的同时,要留意冰地表面有没有不平处以做为踏足点。
2、砍冰阶,对最早期的高山攀登者来说,砍冰阶(Step-Cutting)是攀登陡峭冰面和坚硬雪地时,唯一可用的技巧。冰爪发明之后,登山者比较不需用到砍冰阶技术,但是这种需求并没有全然被消除。登山者依然可能在未携带冰爪的情况下碰到冰地,或是冰地只有一小段路,不值得花时间去穿冰爪。另外当冰爪断裂、登山者受了伤或经验不够时,都成为采用砍冰阶的原因。而即使你穿著冰爪,或许也愿意用冰镐砍出一个小步阶以使脚步更稳固,或是当做一个可以休息的小平台。光是砍出一个舒适的确保用平台,就足够成为你对这门技巧好好了解一番的理由。
  3、利用冰镐的扁头砍出步阶的方法有两种。你可以以和地面几乎平行的动作挥砍一阵,做出一个步阶来,或是以和冰面垂直的动作挖出一个有如小格洞的步阶。如果冰面较软,冰镐的鹤嘴在砍出步阶方面往往也有辅助之功:只要平顺一挥,切入雪面、冰面即可。砍步阶时,务必要把冰镐以腕带连接在手腕上,如此既有助于支撑出力的那只手,又可避免失手的时候把冰镐给丢了。
  4、最常用的砍步阶技巧就是挥砍法,在和缓或稍有角度的斜坡上(最多30度角)上下挥动冰镐。如果你正在上山,先以平衡姿势站好,前手(朝山上的那只手)握住冰镐,以和前脚平行的方向将肩头挥离自己的身体(图15-11)。挥动冰镐时要从肩膀出力,用冰镐的扁头去砍冰,利用冰镐的重量做事。如果是较为坚硬的冰面,你就得用到较多的肌肉力量,或许还得双手并用。连续挥砍之后,把步阶上的冰清干净∶从脚跟开始,直到脚趾处。用冰镐扁头把一堆堆的碎冰挖起铲掉,再用扁头和鹤嘴完成步阶。
  5、一般的程序,是你以一个平衡姿势砍出两个步阶后,利用冰镐稳固自己,往上移动到另一个平衡姿势,再砍出两个步阶,就这么循环下去。冰镐绝对不要挥向自己的身体,因为有时一个不小心,冰镐的扁头可能会被冰面弹回来而打到你的腿。如果是和缓的斜坡,通常登山者会敲出一条斜斜的步阶,不过如果是坡度中等的斜坡,由于平衡较为困难,就要敲出两条平行的斜走步阶。小格洞的步阶适用于更陡的斜坡。
  每条斜走的步阶路都要稍微往内弯,以免你的靴子滑掉。和缓的斜坡上,如果步阶只容得下你靴子的一小部分或许没什么关系,但是如果坡度较陡,步阶的空间就应该大得足以容纳你整只靴子。步阶的间距要便于你所有的队友利用。当你走完一连串斜走步阶准备改变方向时,要敲出一个容得下两只脚的地方让自己站稳,以做为转弯以及换手握冰镐之用。
  对于很容易产生摩擦的坚硬冰面,先以平行动作把冰镐鹤嘴砍进冰内,以确定步阶的底部位置,以免用扁头砍步阶时破坏了踏足点。如果你在鹤嘴砍入冰面内后,用力将冰镐往外拉,鹤嘴不会卡在冰里,反而会把冰削下来。
  6、攀爬陡峭的直壁要用小格洞的步阶,各步阶的间距大约是双肩的宽度,都要很容易就踏得到 。这些步阶既要当做手攀点也要当做踏足点,因此每个步阶都要大得足够容纳前半部的靴子,并且要有个小凹口以利手攀 。先挥砍出一个步阶,然后敲成你想要的深度,再用冰镐的扁头轻敲出一个凹口。
  如果你下山时决定要砍步阶,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砍出一条直直往下山走的阶梯式步阶 。如果你想一次砍出两阶,先以平衡姿势站定,面部朝斜坡下望,在你站立处的紧下方连续砍出两个步阶,然后先踏出外脚(前面朝下的那只脚),再踏出内脚(后面的那只脚)。如果决定一次砍一阶,依然要以平衡姿势站定,先砍出外脚(朝下的那只脚)的步阶,往下踏出之后,按著砍内脚(后面的那只脚)的步阶,再踏出内脚。(登山者或许宁愿用绳索下山法悬吊下冰坡,而不用砍步阶的方式。)
  在滑溜溜的冰面上砍步阶,既劳累又困难,而且往往是在高旷的地方,因此你的身体通常需要以确保技术做好防护。紧急时刻运用砍步阶的技巧可能救你一命,而具备这种技巧的唯一方法就是常常花时间练习。
发表于 2012-12-6 10:06 130 只看该作者
期待第九章的绳结内容~
1人点评 收起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