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户外知识

历时四个月收集无数户外网站---野外生存教程(个人编辑版)

[复制链接] 查看:256226 | 回复:509
发表于 2012-8-1 12:23 101 只看该作者
西域雪狼 发表于 2012-8-1 12:21 第十章 户外探险活动第二节 沙漠探险浩瀚无垠的沙海,曾经是古丝绸之路的驿站,它不但蕴藏着神秘的古城遗址 ... ...

三、沙漠紧急情况处理
1.寻找水源,在沙漠中,炎热、干旱对探险者来说是第一大杀手,沙漠探险遇难者大都是缺水中暑所致。在沙漠中一旦迷失方向,在走出困境之前,一定要保证足够的、干净的水喝,不然生存下来的希望很渺茫。在沙漠中,地表是没有水的,大部分地区也很难挖出水来。但沙漠大都是盆地,里面也有很多季节性河道。
在沙漠中如果发现了茂密的芦苇,就意味着在地下一米多深的地方能挖出水来;如果看到芨芨草,在地下二米左右就能挖出水来;如果看到红柳和骆驼刺,就意味着我们下挖6—8米就有地下水;如果发现胡杨林,则意味着地下8—10米的地方有地下水。1990年冬天,日本nhk广播公司探险队,从克里雅河尾闾的大河沿乡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时,就采用了这种方法解决了近百峰骆驼的饮水问题。他们走了28天,途中挖了一次水,挖了一个15米长,5米深的沟,将骆驼牵下去饮水。在没有任何后援的情况下,成功穿越了300多公里的沙漠,最终抵达沙漠北缘的塔里木河畔。
另外,在沙漠中如果发现了潮湿的沙土或苦水,也可以挖一个坑,用透明塑料布将坑罩住,这样就做成了一个简易的太阳蒸馏器。在坑里的空气和土壤迅速升温,产生蒸汽。当水蒸气达到饱和时,会在塑料布内面凝结成水滴,滴入下面的容器,使我们得到宝贵的水。用这种方法每天可以取1升多的蒸馏淡水。值得一提的是,在沙漠中多数地下水含盐碱很高,人不能直接饮用(骆驼可以饮用),必须用蒸馏等方法处理。
另外,沙漠里的水,也不要随便喝。矿化度非常的高,又苦又咸的,非常糟糕。塔里木盆地并不是人们所想象的那么干旱。来了洪水之后,一些水洼子就会储存一些水。但是,这些水很脏,有一些动物在里面喝水或者洗澡之类的。最好带上净水过滤器。或者带上过滤的药片。
  一般说来,除泉水和井水(地下深水井)可直接饮用外,不管是河水、湖水、溪水、雪水、雨水、露水,还是通过渗透、过滤、沉淀而得到的水,最好都应进行消毒处理后再饮用。那么,怎样进行消毒呢?方法如下:
  将净水药片放入水容器中,搅拌摇晃,静置几分钟,即可饮用,或灌入壶中存储备用。一般情况下,一片净水药片可对1升的水进行消毒,如果遇到水质较混浊可用2片净水药片进行消毒。
  如果没有净水药片,可以用随身携带的医用碘酒代替净水药片对水进行消毒。在已净化过的水中,每1升水滴入3-4滴碘酒,如果水质混浊,则在每1升水中滴入的碘酒要加倍。搅拌摇晃后,静置的时间也应长一些,20-30分钟后,即可饮用或备用。
如果以上的消毒药物均没有,正巧随身携带有野饮时用的食醋(白醋也行),也可以对水进行消毒。在净化过的水中倒入一些醋汁,搅匀后,静置30分钟便可饮用。只是水中有些醋的酸味。
2.躲避沙暴,一般要去沙漠,不要在春季和夏季去。从三月中下旬开始,一直到五月份,沙漠的气候变化可谓瞬息万变。风很大,特别是沙暴,容易迷途并危及生命。沙暴到来得异常迅猛,当感觉到好像有种声音从很远的地方传来时,仅在几秒钟之内,天地就变成了黄色,裹着沙尘的狂风铺天盖地,一切能抓走的东西它都要抓走,而且闪电般地抓得无影无踪。打在人身上的沙子就像砂纸一样打磨着每一寸皮肤。
  沙暴真是很可怕的东西。一场沙暴过后,大难不死。抬头一看,所有的景观全部改变了,很容易迷路。一次,当地石油勘探公司的宿营车被沙暴困在沙漠里一整周。车与车之间联系不上,人们都不敢出来,一出来就被沙暴给吹跑了。大家困在里面,好容易沙暴停了。人们打开车门一看:嗬!沙子都已经埋到车轮上。车轮还有1米多高哩!。可见,沙暴的确十分可怕。沙暴的可怕,早已经记载在古人的资料里了。过了这么多年,沙暴同样也叫拥有现代化手段的现代人害怕。沙暴来的时候,首先,天边涌来了黑黑的云,慢慢地,它就向你所在的方向逼近,探险队感到不对,就要从马上下来,用毡子把自己全身包起来,最好躲在骆驼的身边。
万一在沙漠中遇见沙暴,千万不要到沙丘的背风坡躲避,否则有被窒息或被沙暴埋葬的危险。骆驼比较有经验,它就随着沙子的埋伏不断地抖动。这样,就不至于被沙子埋了。人也要随着动一动,这样也就不会被沙子埋了;同时,也不会被沙暴吹跑。余纯顺就是遇到沙暴,偏离了自己的航线,没有找到预先埋好的各种给养,最后不幸脱水而死。
3.对付高温,沙漠里的沙暴,夏天也有。但夏天最大的危险是高温。沙漠里人脱水速度之快,根本是你无法想象的。并不是渴了,你才想起喝水。等你真正感到口渴的时候,你根本就不能喝水了,已经处于半昏迷状态了。一进沙漠,你就要不停地喝水,够喝就行了。哪怕你不觉得口渴,哪怕你不想喝,只要你一小口一小口的喝,就可以了。另外,还要记得带维生素,如复合维生素。参加沙漠旅游,切莫单独行动,要随身备足饮用水,并与骆驼建立良好的关系,骆驼是你在沙漠中最可信赖的朋友。
  4.学会与骆驼相处,骑骆驼时,要防止骆驼站起来和卧倒时将人甩下,在这时要抱紧驼鞍或驼峰。平时不要靠近骆驼的后脚和头部,以防它踢人和用嘴喷人。骆驼虽然温顺,但受惊后却很危险,要防止突然的响声如突然的喊叫和刺目的颜色、突然打开色彩艳丽的自动伞等,会剌激骆驼。长途骑骆驼不要绷着劲,要顺着骆驼的步伐自然骑坐,随时调整坐姿,并适时下来步行一段。
  5. 对付草蜱子,夏天,沙漠会出一种非常可怕的小生物。我们叫它草蜱子。那个东西的嗅觉非常敏捷。人往哪里一站,它闻到人身上的味道,就会从四面八方爬了过来,一个劲地向人的身边凑。本来,它的身体只有绿豆那么大,暗红色的。等它吸完血之后,身体就会膨胀5-6倍。它的嘴就像锯子一样,把人的皮肤切开,整个脑袋伸进皮肤里吸血。吸一次,它就可以好几年不用再吸血了。而且,它在吸血的时候,同时也分泌一种使人麻醉的东西,这样人根本没有什么感觉。等到有人发现另一个人的头上满是大包的时候,才知道这个虫子已经吸了好久的血了。所以,对付这种虫子,要做好防护。衣服之间最好不要有什么空隙,衣裤之间要连得很紧,像石油工人经常穿的连裆裤最好。
  发现虫子的时候,也不要着急。千万不要生拉硬拽。因为,它的整个头部都埋在人的皮肤里,就是把它拽出来,也只是把它的身子拽了出来,它的头部还在人的皮肤里。它就烂了,会感染人的皮肤。这样,你可以点一支烟,用烟头烫它的屁股。它怕烫,就会钻出来了。或者用手拍打被这个虫子吸血的皮肤的附近的地方,这样,虫子受不了震动,也会钻出来。
6.夜行晓宿,能够在沙漠中生存下来,取决于三个相互依赖的因素:周围的温度,活动量及饮水的储存量。在阳光直接照射下,即使不进行体力活动,人所消耗的水也要比阴影下多三倍。如果人们将水的消耗降低到最低的限度,生存下来的可能性便随之增加了。专家们有一句警语:“不要与沙漠对着干,而要去适应它。”  有一个英国飞行员,迫降在西撒哈拉沙漠后,在11天内步行了224公里而获救,秘诀就在于“夜行晓宿”。如果在白天行走他所带的水是绝对不够的。
   7、对付沙漠里的动物不要随便招惹野生动物,比如野猪、狼等。平时,你不去主动袭击它,它也不会攻击你。但是,一旦把它惹火了,它就非得和你拼命不可。另外,沙漠里的一些小动物,诸如野兔等,也不要打它吃。因为,这些动物身上往往有很多病菌。吃了之后,就很难保安全。不要在很热的时候,图一时的痛快,脱了衣服就往水里跳,湖里也许有很多危险的东西。
8、学会在沙漠中走路,选择一双合适的鞋子。在沙漠中行军要走得舒服,就得准备一双合适的鞋子,鞋底太软,在沙漠中行走很不舒服,时间长了脚会很难受。防沙套(雪套)是不可缺少的,一旦鞋子里进了沙子,不一会脚就会被磨破。
9、学会用双杖走路,负重在沙漠中行军,在松软的沙丘上下翻越,对膝盖构成很大的压力,很容易造成损伤。用双杖行走能减轻膝盖的压力,也能节省很多体力。
  10、不要怕走弯路,一望无际的沙海,并不是一马平川。在沙漠中会遇到许多大的沙丘或沙山,一定要绕过去,切忌直上陡坡。要避开背风面松软的沙地,尽量在迎风面和沙脊上行走,因为迎风面受风蚀作用,被压得很实,比较硬,在上面行走比较容易,也省力气;而背风面主要是风积形成的,比较松散,在上面行走,陷入较深,比较消耗体力。如果有驼队的话,踏着骆驼的蹄印走,可以节省很多体力。在沙漠探险中,在前面带路的人很重要,要能找出好走的路,并且采用慢行、每小时休息10分钟的方法,一般队伍一天行走不要超过直线距离20公里。
11、沙漠露营,在沙漠露营和在其它地区露营还是有区别的。通常要注意两点:一是营地要选在避风的地方,又要防止流沙的掩埋,这类地方往往是在沙丘之中的平地上;二是营地万万不可扎在红柳、胡杨树等植物附近,因为在有植物的地方,往往寄生着一些有毒的虫子,如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有一种“塔里木蜱”,通常成活在红柳和胡杨树下,这种“蜱”携带一种病毒,人一旦被咬后,往往会引发一种致命的病(塔里木出血热),在十几小时内死亡。
在冬季,不会有大风,也没有咬人的毒虫,露营地点的选择也比较随意。冬季的夜晚非常寒冷,即使用双层帐篷,帐内也会结很厚的霜。在沙漠中有许多枯死的树木,最寒冷季节也可自己动手打造“火炕”,也就是挖一席之地,在上面烧火,然后用沙子掩埋,人睡在烧热的沙子上。这种方法很适用于全自助极限探险,探险者可以不带帐篷,以减轻重量。
发表于 2012-8-1 12:23 102 只看该作者
三、沙漠紧急情况处理
1.寻找水源,在沙漠中,炎热、干旱对探险者来说是第一大杀手,沙漠探险遇难者大都是缺水中暑所致。在沙漠中一旦迷失方向,在走出困境之前,一定要保证足够的、干净的水喝,不然生存下来的希望很渺茫。在沙漠中,地表是没有水的,大部分地区也很难挖出水来。但沙漠大都是盆地,里面也有很多季节性河道。
在沙漠中如果发现了茂密的芦苇,就意味着在地下一米多深的地方能挖出水来;如果看到芨芨草,在地下二米左右就能挖出水来;如果看到红柳和骆驼刺,就意味着我们下挖6—8米就有地下水;如果发现胡杨林,则意味着地下8—10米的地方有地下水。1990年冬天,日本nhk广播公司探险队,从克里雅河尾闾的大河沿乡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时,就采用了这种方法解决了近百峰骆驼的饮水问题。他们走了28天,途中挖了一次水,挖了一个15米长,5米深的沟,将骆驼牵下去饮水。在没有任何后援的情况下,成功穿越了300多公里的沙漠,最终抵达沙漠北缘的塔里木河畔。
另外,在沙漠中如果发现了潮湿的沙土或苦水,也可以挖一个坑,用透明塑料布将坑罩住,这样就做成了一个简易的太阳蒸馏器。在坑里的空气和土壤迅速升温,产生蒸汽。当水蒸气达到饱和时,会在塑料布内面凝结成水滴,滴入下面的容器,使我们得到宝贵的水。用这种方法每天可以取1升多的蒸馏淡水。值得一提的是,在沙漠中多数地下水含盐碱很高,人不能直接饮用(骆驼可以饮用),必须用蒸馏等方法处理。
另外,沙漠里的水,也不要随便喝。矿化度非常的高,又苦又咸的,非常糟糕。塔里木盆地并不是人们所想象的那么干旱。来了洪水之后,一些水洼子就会储存一些水。但是,这些水很脏,有一些动物在里面喝水或者洗澡之类的。最好带上净水过滤器。或者带上过滤的药片。
  一般说来,除泉水和井水(地下深水井)可直接饮用外,不管是河水、湖水、溪水、雪水、雨水、露水,还是通过渗透、过滤、沉淀而得到的水,最好都应进行消毒处理后再饮用。那么,怎样进行消毒呢?方法如下:
  将净水药片放入水容器中,搅拌摇晃,静置几分钟,即可饮用,或灌入壶中存储备用。一般情况下,一片净水药片可对1升的水进行消毒,如果遇到水质较混浊可用2片净水药片进行消毒。
  如果没有净水药片,可以用随身携带的医用碘酒代替净水药片对水进行消毒。在已净化过的水中,每1升水滴入3-4滴碘酒,如果水质混浊,则在每1升水中滴入的碘酒要加倍。搅拌摇晃后,静置的时间也应长一些,20-30分钟后,即可饮用或备用。
如果以上的消毒药物均没有,正巧随身携带有野饮时用的食醋(白醋也行),也可以对水进行消毒。在净化过的水中倒入一些醋汁,搅匀后,静置30分钟便可饮用。只是水中有些醋的酸味。
2.躲避沙暴,一般要去沙漠,不要在春季和夏季去。从三月中下旬开始,一直到五月份,沙漠的气候变化可谓瞬息万变。风很大,特别是沙暴,容易迷途并危及生命。沙暴到来得异常迅猛,当感觉到好像有种声音从很远的地方传来时,仅在几秒钟之内,天地就变成了黄色,裹着沙尘的狂风铺天盖地,一切能抓走的东西它都要抓走,而且闪电般地抓得无影无踪。打在人身上的沙子就像砂纸一样打磨着每一寸皮肤。
  沙暴真是很可怕的东西。一场沙暴过后,大难不死。抬头一看,所有的景观全部改变了,很容易迷路。一次,当地石油勘探公司的宿营车被沙暴困在沙漠里一整周。车与车之间联系不上,人们都不敢出来,一出来就被沙暴给吹跑了。大家困在里面,好容易沙暴停了。人们打开车门一看:嗬!沙子都已经埋到车轮上。车轮还有1米多高哩!。可见,沙暴的确十分可怕。沙暴的可怕,早已经记载在古人的资料里了。过了这么多年,沙暴同样也叫拥有现代化手段的现代人害怕。沙暴来的时候,首先,天边涌来了黑黑的云,慢慢地,它就向你所在的方向逼近,探险队感到不对,就要从马上下来,用毡子把自己全身包起来,最好躲在骆驼的身边。
万一在沙漠中遇见沙暴,千万不要到沙丘的背风坡躲避,否则有被窒息或被沙暴埋葬的危险。骆驼比较有经验,它就随着沙子的埋伏不断地抖动。这样,就不至于被沙子埋了。人也要随着动一动,这样也就不会被沙子埋了;同时,也不会被沙暴吹跑。余纯顺就是遇到沙暴,偏离了自己的航线,没有找到预先埋好的各种给养,最后不幸脱水而死。
3.对付高温,沙漠里的沙暴,夏天也有。但夏天最大的危险是高温。沙漠里人脱水速度之快,根本是你无法想象的。并不是渴了,你才想起喝水。等你真正感到口渴的时候,你根本就不能喝水了,已经处于半昏迷状态了。一进沙漠,你就要不停地喝水,够喝就行了。哪怕你不觉得口渴,哪怕你不想喝,只要你一小口一小口的喝,就可以了。另外,还要记得带维生素,如复合维生素。参加沙漠旅游,切莫单独行动,要随身备足饮用水,并与骆驼建立良好的关系,骆驼是你在沙漠中最可信赖的朋友。
  4.学会与骆驼相处,骑骆驼时,要防止骆驼站起来和卧倒时将人甩下,在这时要抱紧驼鞍或驼峰。平时不要靠近骆驼的后脚和头部,以防它踢人和用嘴喷人。骆驼虽然温顺,但受惊后却很危险,要防止突然的响声如突然的喊叫和刺目的颜色、突然打开色彩艳丽的自动伞等,会剌激骆驼。长途骑骆驼不要绷着劲,要顺着骆驼的步伐自然骑坐,随时调整坐姿,并适时下来步行一段。
  5. 对付草蜱子,夏天,沙漠会出一种非常可怕的小生物。我们叫它草蜱子。那个东西的嗅觉非常敏捷。人往哪里一站,它闻到人身上的味道,就会从四面八方爬了过来,一个劲地向人的身边凑。本来,它的身体只有绿豆那么大,暗红色的。等它吸完血之后,身体就会膨胀5-6倍。它的嘴就像锯子一样,把人的皮肤切开,整个脑袋伸进皮肤里吸血。吸一次,它就可以好几年不用再吸血了。而且,它在吸血的时候,同时也分泌一种使人麻醉的东西,这样人根本没有什么感觉。等到有人发现另一个人的头上满是大包的时候,才知道这个虫子已经吸了好久的血了。所以,对付这种虫子,要做好防护。衣服之间最好不要有什么空隙,衣裤之间要连得很紧,像石油工人经常穿的连裆裤最好。
  发现虫子的时候,也不要着急。千万不要生拉硬拽。因为,它的整个头部都埋在人的皮肤里,就是把它拽出来,也只是把它的身子拽了出来,它的头部还在人的皮肤里。它就烂了,会感染人的皮肤。这样,你可以点一支烟,用烟头烫它的屁股。它怕烫,就会钻出来了。或者用手拍打被这个虫子吸血的皮肤的附近的地方,这样,虫子受不了震动,也会钻出来。
6.夜行晓宿,能够在沙漠中生存下来,取决于三个相互依赖的因素:周围的温度,活动量及饮水的储存量。在阳光直接照射下,即使不进行体力活动,人所消耗的水也要比阴影下多三倍。如果人们将水的消耗降低到最低的限度,生存下来的可能性便随之增加了。专家们有一句警语:“不要与沙漠对着干,而要去适应它。”  有一个英国飞行员,迫降在西撒哈拉沙漠后,在11天内步行了224公里而获救,秘诀就在于“夜行晓宿”。如果在白天行走他所带的水是绝对不够的。
   7、对付沙漠里的动物不要随便招惹野生动物,比如野猪、狼等。平时,你不去主动袭击它,它也不会攻击你。但是,一旦把它惹火了,它就非得和你拼命不可。另外,沙漠里的一些小动物,诸如野兔等,也不要打它吃。因为,这些动物身上往往有很多病菌。吃了之后,就很难保安全。不要在很热的时候,图一时的痛快,脱了衣服就往水里跳,湖里也许有很多危险的东西。
8、学会在沙漠中走路,选择一双合适的鞋子。在沙漠中行军要走得舒服,就得准备一双合适的鞋子,鞋底太软,在沙漠中行走很不舒服,时间长了脚会很难受。防沙套(雪套)是不可缺少的,一旦鞋子里进了沙子,不一会脚就会被磨破。
9、学会用双杖走路,负重在沙漠中行军,在松软的沙丘上下翻越,对膝盖构成很大的压力,很容易造成损伤。用双杖行走能减轻膝盖的压力,也能节省很多体力。
  10、不要怕走弯路,一望无际的沙海,并不是一马平川。在沙漠中会遇到许多大的沙丘或沙山,一定要绕过去,切忌直上陡坡。要避开背风面松软的沙地,尽量在迎风面和沙脊上行走,因为迎风面受风蚀作用,被压得很实,比较硬,在上面行走比较容易,也省力气;而背风面主要是风积形成的,比较松散,在上面行走,陷入较深,比较消耗体力。如果有驼队的话,踏着骆驼的蹄印走,可以节省很多体力。在沙漠探险中,在前面带路的人很重要,要能找出好走的路,并且采用慢行、每小时休息10分钟的方法,一般队伍一天行走不要超过直线距离20公里。
11、沙漠露营,在沙漠露营和在其它地区露营还是有区别的。通常要注意两点:一是营地要选在避风的地方,又要防止流沙的掩埋,这类地方往往是在沙丘之中的平地上;二是营地万万不可扎在红柳、胡杨树等植物附近,因为在有植物的地方,往往寄生着一些有毒的虫子,如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有一种“塔里木蜱”,通常成活在红柳和胡杨树下,这种“蜱”携带一种病毒,人一旦被咬后,往往会引发一种致命的病(塔里木出血热),在十几小时内死亡。
在冬季,不会有大风,也没有咬人的毒虫,露营地点的选择也比较随意。冬季的夜晚非常寒冷,即使用双层帐篷,帐内也会结很厚的霜。在沙漠中有许多枯死的树木,最寒冷季节也可自己动手打造“火炕”,也就是挖一席之地,在上面烧火,然后用沙子掩埋,人睡在烧热的沙子上。这种方法很适用于全自助极限探险,探险者可以不带帐篷,以减轻重量。
发表于 2012-8-15 17:44 103 只看该作者
后边看不了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2-8-21 12:18 104 只看该作者
mxqf 发表于 2012-8-15 17:44 后边看不了

后面还没有发完
发表于 2012-8-21 12:20 105 只看该作者

三、抱石运动特点

1、抱石的攀登形式直接,动作夸张、漂亮。抱石从一开始起,就带着向难度挑战,展现人体攀爬潜能的意味,具有夸张的力度美感。抱石中常见腾挪、窜跃等大幅度动作,或者是使用极滑的、极小的支点,总让人发力、怒吼、晃荡、摇摆,躯体和肌肉极度曲张,令人叹为观止,具有极强的欣赏性。

2、抱石必须的装备。抱石的必需装备只有攀岩鞋和镁粉袋,落地不好的线路可能还需要一些抱石垫;但无论如何,这比传统的主绳、安全带、铁锁、扁带、下降器、快挂等要简便得多。号称贵族运动的攀岩,终于有了平民化的分支。

3、攀爬时交流方便,气氛热烈。抱石因为线路较短,可以让一大群朋友轮流不断地尝试,容易形成互相交流和学习的氛围。而且抱石路线一般比较密集,使得抱石者有机会聚集。大家一起分享信息,研究动作;共用抱石垫,互相保护;每个人都受到关注,每一份帮助都发自内心。这正是体育的精神所在。

4、容易实现难度突破,不断进步。传统攀岩中20米的路线常使人筋疲力尽,因为体力不足而无法攻克难点;而且即使离终点一步之遥脱落,也前功尽弃,必须从头再来。抱石就不同了,本来不高,动作也少,这一步做不了就反复练,完不成可以跳下地马上重来,不会有什么遗憾。还可以让高手演示,近距离观摩,手把手指点,非常容易提高。

5、抱石资源丰富,路线开发简易。攀岩开发一条难度路线需要投入很多精力,选择、清理、高空作业设置保护点等等,所以好路线的数量总是有限的。而抱石路线的成长速度远胜于此。一片散布乱石的谷地,一双识货的慧眼,加上大小几把刷子,就能立即产生数条抱石线路。

6、拍照及摄像方便。摄影师可以纯粹地从美学和观感的角度来选择拍摄位置。没有任何技术操作的障碍,上下左右都很方便,与抱石者的交流也很方便,甚至可以很容易地摆出特定的吸引观众的姿势。这样的素材将为推广攀岩运动,吸引商业投资作出极大的贡献。

三、抱石的难度系数(略)

四、抱石与攀岩的关系

1、抱石竞技攀岩的联系。在攀岩竞技项目主要分为速度攀登、难度攀登及抱石三种,速度攀登是同样的路线,看谁的速度快。难度攀登则是由定线员来决定攀爬的路线,最后根据攀登高度来决定胜负。而抱石是选定数条由定线员制定的线路攀登,完成数量多者取胜,线路难度由定线员来设定。

抱石作为攀岩运动的一种,能极大的磨练人的勇往直前的意志和精湛的攀登技巧,因而使这项运动极富刺激性。尤其在紧张的比赛中,运动员不但必须发挥出自身的全部力量,还要集耐力、柔韧和平衡能力于一体,利用岩壁上那些难以把握的支点向上攀登、完成腾挪、窜越、引体向上等动作,使观众在惊险的表演中得到一种美的享受。

2、与攀岩的区别

  ①不用设置绳索、安全带、快挂等其它装备保护,只需在所攀墙壁下方铺一张30-50公分厚的海绵垫以防脱落。

 
②容易被攀岩爱好者所接受。一双攀岩鞋、一个镁粉袋即可满足攀登者的需求。

 
③抱石运动适应人群广泛,5岁以上的健康人群都可以参加抱石运动,  抱石活动由于目前安全措施都十分完善,因此安全性相当高,在欧美国家攀岩活动基本上就像上健身房一样,是一项时尚流行的健康运动。

发表于 2012-8-21 12:21 106 只看该作者

五、抱石运动和训练的注意事项

1、避免过度训练,当你密集地训练却得不到进步,这时候你该检讨训练课程是否过于频繁,在未给予身体足够的时间恢复,即开始下一次的训练。如此攀登者的体能反而随着次次的训练而逐渐衰退。事实上,所有的训练都应该包括两个阶段:「刺激期」与「恢复期」。前一阶段在给予肌肉、骨胳等组织刺激并耗尽储存的能量,在训练刚结束时,运动能力反而会低于正常水准。

  正确的训练方法应该是在身体自前次训练恢复并达到超补偿后 (约24至36小时) 再开始下一次的训练,才能使体能持续稳定地进步。此外,训练的份量必须配合体能的进步而逐渐增强,才能给予身体足够的刺激,使体能有长期的进展,不致停滞在高原期。具体的训练进度可参考以下的例子:

  第一天:训练胸部、背部,

  第二天:训练肩部、臂部,

  第三天:柔软度及有氧训练,

  第四天:开始重复前三天的周期。

  如此各部位在训练后均有两天的休息,可避免过度训练及运动伤害的发生。

  2、保持柔软的躯体

  在训练带给你力量的同时,你通常会感觉到肌肉的逐渐紧绷。僵硬的躯体会限制你的运动能力,抵消肌力增进的效果。因此在体能训练的过程中,千万别忽略了柔软度训练的重要性。所谓「柔软度」,是指肢体在关节附近能够活动的范围。就攀岩者而言,良好的柔软度不仅对高抬脚或双臂交叉等动作有帮助,也可使你的重心贴近岩壁以节省体力或是降低重心以改变手点的施力方向,并能避免运动伤害的发生。

  增进柔软度的方法就是以「拉筋」来增加肌肉的长度。在拉筋之前一定要做完整的热身运动,才容易达到效果并避免拉伤。而拉筋的最佳时机则是在攀登或运动之后。虽然攀登前轻度的拉筋有助于热身,但是过度剧烈的拉筋反而会妨害肌肉的运动反应,影响攀岩的表现。

3、,注意健康的饮食抱石的人大多晓得要节制饮食。但若矫枉过正,不足的营养反而会影响细胞组织的修补与增长,降低你的活力、反应力以及耐力。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各类营养素的摄取:

  脂肪:没错,它是你最大的敌人!脂肪复杂的分子结构使得你的身体很厌恶去利用它,?是将它储存起来。只有长时间的有氧运动才会强迫身体利用脂肪的能量。堆放在动脉与静脉的脂肪会妨碍体内养份的输送;脂肪的重量,更是你对地心引力的作战的敌人。所以千万谢绝油脂食品。

  碳水化合物:对运动员而言,它代表能量!碳水化合物能分解转换成为肝醣以为身体利用。而依其分子结构又可分为两类:单醣类如糖果等是快速的能量来源,但其营养价值较低;多醣类如米、面等消化吸收较慢,但能带来长时间的能量。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饮食正是你所需要的。但请选择天然食物,避免高度加工的便利食品,它们含有太多钠、糖等添加物。

  蛋白质:蛋白质食品含有运动员不可或缺的成份,氨基酸。它对人体的帮助至少有:促进细胞组织增长,提升氧利用率,改善免疫力,促进荷尔蒙与酵素的制造,降低体脂水准,并使你在训练后迅速的恢复。氨基酸的摄取不足很可能使你有倦怠感,关结疼痛,缺乏耐力等过度训练的征状。

  维生素与矿物质:维生素与矿物质是细胞生长以及其它生化作用所必须的。天然与多样化的饮食是最佳的摄取来源,如果担心不足,每日一粒综合维他命也是很好的保险。

  水份:——这是最常被大家忽略的营养素。水是体内新陈代谢的重要功臣。多喝水,或许你的伤病、训练的停滞期就会神奇地消失了。

六、抱石保护技巧

1、双手分举保护法。对大角度、中等高度的抱石路线提供保护时,目标在于用两手同时托住脱落者背部上半段的两侧,正好在腋窝下方的位置,这能保证他以正直姿势落地。保护时手指伸开,双手尽可能地靠近攀爬者的背部移动,这样脱落时不会有太多出现加速度的余地。

2、双臂平行肘弯保护法。对于比较低矮的大角度路线,保护者很难站到攀爬者下方。此时,应以站姿或蹲姿呆在攀爬者的一侧,双臂微微弯曲,平伸在攀爬者的上背部下方约10厘米处,随时准备用肘弯提供脱落时的支托。

3、臀部托举法。在比较高、角度比较小的路线上,抱石者很可能以脚朝下的姿势脱落。保护者双手伸展开,随着攀爬者的臀部移动,同样,要尽可能地贴近他。一旦出现坠落,托住臀部,引导脱落方向,让他落在安全的地方。

一个精通上述技巧的好保护者,能使你信心十足,敢于完成大头朝下的动作,或者是长距离的动态以及非常高的抱石路线(HIGHBALL)。但是,不管有多么好的保护者,也不能抹杀抱石固有的危险性。记住,无论何时,你的可怕坠落不仅给自己带来风险,同时也威胁到你的保护者。行事要周密谨慎,事先与保护者一起探讨将要面对的抱石路线以及可能出现的危险。有时候,要懂得知难而退。

七、抱石运动培训

1、培训宗旨。源源不断地培养技术过硬、经验丰富并有事业心和责任感的攀岩从业人员。让他们成为推动中国攀岩运动发展的社会中坚力量。

2、培训对象。攀岩经营场所的技术人员;户外运动俱乐部中从事攀岩运动的技术人员;攀岩运动爱好者。

3、实现方式。以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名义进行人员上岗培训,以水平高低划分等级,并对每个等级的人员从事的工作范围做出明确规定。

  4、具体过程为:

  定期举行各个等级的培训班,培训结束后进行理论和实践两部分考试,合格者发给相应等级的资格证书,同时发给上岗证书。

  资格证书将终身有效,经过进一步培训考核,可获得更高一级的资格证书。上岗证书有效期为一年,有效期满后须重新办理,并交纳相应的手续费。

同时取得资格证书和上岗证书者方能从事相应的工作。

5、等级划分

抱石按行业特点及中国攀岩运动的发展状况,攀岩从业人员划分以下四个等级:等级培训课程内容从业范围(对象)

  1. 保护员

  攀岩运动简介、基本保护装备、上方保护技术、常用绳结。

  从业范围:攀岩经营场所的保护员/俱乐部攀岩教练的协助者。

  2. 初级教练在保护员的基础上:

  各种绳结、下降技术、保护技术、基本攀登方法、保护系统的设置、先锋攀登法。

  从业范围:攀岩经营场所的教练/户外运动俱乐部的攀岩教练/正式攀岩比赛的保护员。

  3. 中级教练在初级教练的基础上:

  较为全面的攀岩技术*定线(人工岩壁)及开辟路线(自然岩壁)*国际比赛规则*训练方法。

  从业范围:参加国内比赛的带队教练/攀岩经营场所的技术负责教练/户外运动俱乐部攀岩方面的技术负责教练/正式攀岩比赛的保护员、助理裁判/攀岩向导、正式比赛的助理定线员(攀爬能力:Onsight:5.11c;Redpoint:5.12a)

  4. 高级教练在中级教练的基础上:

  全面的攀岩技术、大岩壁攀登、攀岩营救、主讲各种攀岩技术培训课。

从业范围:正式攀岩比赛的裁判/攀岩高级向导/正式比赛的定线员(攀爬能力:Onsight:5.12a;Redpoint:5.12c)



  八、对抱石的误解


  误解一:抱石,乍一听,会让人以为是“爆石”,难道是用炸药雷管爆破石头?亦或是用拳头“爆破”石头,那可实在是一项危险和不可思议的运动,还是离得远一点为好!


  误解二:抱石,就是比赛抱石头,是看谁力气大,抱得重?还是看谁抱得久,比耐力?那或许应该是一项适合大力士的运动吧?


  误解三:抱石,就是抱着大块石头转圈?看谁转得久?抑或“抱着石头过河”?这个么,说不清……


  误解四:抱石,就是“爆食”,爆饮爆食!比谁吃得多,比谁吃得快!

发表于 2012-8-21 12:22 107 只看该作者

第十章 户外探险活动

第四节 洞穴探险

探洞和攀岩、攀冰、速降、溪降等,单项的风险性技术运动一样,基本上都是从登山运动逐渐发展而来的,可划分为登山运动。日常中的探洞一般可以分为两种:即水洞探险和干洞探险。探洞对技术要求比较高,在洞穴探险中要频繁使用单绳升降、攀岩、游泳、潜水、救援急救的技术,进入洞穴深部。探洞的对象包括自然形成的和人工开凿的洞。


一、探洞简介

  户外探洞,对很多人来说还比较陌生。黑暗和丧失方向感是绝大多数人从未体验过的,黑暗、幽闭给人的紧张和恐惧远远大于人对洞穴本来奇形怪状风光的认识。人要怎样克服自身对未认知世界的恐惧、现有感官在黑暗未知中所产生的种种不安?探洞正是这样一种挑战。探洞的魅力就在于你永远不知道你的下一步会看见什么,会发现什么,能满足你无限的想象,不断探索的欲望。

日常中的探洞一般可以分为两种:即水洞探险和干洞探险。水洞探险指洞内有常年地下水流的岩溶洞穴。干洞是脱离了自由水面的化石洞,发育在地势较高的地方,发育的历史较长,洞内往往被各种多彩多姿的钟乳石所装饰。

二、入洞装备

探洞作为一项挑战性的运动,因此提供安全的装备是必不可少的。探洞的装备和登山攀岩的装备是各有不同的,但像探洞包之类的就是探洞所独有的。

  探洞头盔:探洞一般都是对未知的洞进行探索,因此一个保护头部的头盔是最需要的装备,这和登山攀岩的头盔基本没区别。

  探洞头灯:未开发的洞穴基本都是黑暗的,没有光照,因此头灯类的照明工具就成了探洞的首要装备,其次为了保证安全,最好一人配备两三盏头灯或手电筒,防止头灯出故障。卤素灯和LED一并使用,短时间开启卤素灯。

  安全带:如果是探垂直洞穴,那么安全带、上升器、绳索就是必备的探洞装备。安全带必须使用探洞专用安全带,其他登山及攀岩安全带禁用,上升器和绳索可与登山的共用。

 
脚踏带:
可用直径5.5毫米的特种静力绳自制,也可选用专用产品,但切记不可使用有弹力的动力绳。

  探洞服装:探洞与户外活动不一样,在探洞的时候经常要与石头洞壁发生摩擦,因此像户外的冲锋衣用于探洞就很不可取,首先很容易弄脏,其次几千元的冲锋衣很容易在摩擦的过程中磨破,因此一身耐磨的旧探洞衣服就可以。

  护膝护肘:因为遇到矮小的洞穴就要匍匐前进,这时护膝护肘就能起到关键的保护作用。

  探洞包:多用PVC材料制成,耐磨且外表光滑。

  上升器:探洞的上升器主要有手式上升器和胸式上升器。法国Petzl品牌的手式上升器是使用最广泛的手柄式上升器,舒适的手握柄,棘轮上有排泥装置,即使在包满泥与冰的绳上使用也不会失效。

  主绳:必须使用ф9.5以上的静力绳。静力绳指延展性为0的绳(近似)。用于探洞,高空作业,溯溪,SRT等。静力绳为白绳。推荐使用:beal、roca品牌

  副绳:起辅助作用绳索,用于拐点或更改岩壁。

  上升器:推荐使用:petzl;下降器推荐使用:petzl;头盔推荐使用:camp、petzl ;安全带推荐使用:beal roca;铁锁推荐使用:camp petzl;快挂推荐使用:camp petzl;绳梯推荐使用:beal roca petzl camp;头灯推荐使用:petzl;探洞服;膨涨钉;挂片;滑轮;绳保护;储物袋;水具、手套、防水袋、火柴打火机

三、探洞的历史与发展

  其实早在北宋,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中就提到其探洞的经历,“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探洞难,而其见愈奇”。王安石无限感慨地说着他的遗憾,认为自己半途而返,是缺乏探索精神,以致出洞后追悔莫及。时至今日,他的那份心情,依然能够穿越时空的阻隔,清楚地摆在我们面前。当然,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兼改革家做梦也没有想到,一千多年后,会有人沿着他的足迹,配备了先进的工具,继续体验他曾经痴迷的探洞心情。


我国历史上洋记载的洞穴探险始于明代徐霞客。英国人李约瑟称徐霞客的著作与其说是17世纪知识分子的著述,不如说是20世纪的野外考察记录。遗憾的是他没有绘下一份洞穴图纸,不知是失传,还是当时的他没有想到?继徐霞客之后,我国的洞穴探险后继乏人,于是洞穴成了我国遗留在大地上的“最后的”神秘所在。和欧美等国相比,我国拥有的洞穴数与我国从事探洞活动的人数很不相称。专门出售洞穴用品的商店在我国也没有出现,有些用品只在旅游、体育用品商店里偶尔有售。近年来我国已有群众性洞穴组织了:1984年贵州省地理学会建立的我国第一个洞穴组织—洞穴专业委员会;1987年广州华南师范大学建立的洞穴研究协会;1987年建立的广西柳州洞穴协会;1989年设立的中国科学探险学会洞穴探险部;1991年中国地质学会等。但直至今天,民间的业余探洞者还寥若晨星。

[/url][url=https://baike.baidu.com/albums/1123173/1123173.html#0$3b6833f5e7c1e519bc3109d8]

  在西方,洞穴探险已发展成为体育运动的一个项目,吸引了众多青年参加。参加者必须先在洞穴学校进行严格的技术训练,获得合格证,才能参与探险。持证者不仅有单独探洞的能力,而且还有遇险时救护别人的能力,以及测量绘制洞穴图等基本技能。

四、洞穴探险最大的魅力

  在于你所探索的是一个无法预知的世界。迄今为止,人类有五种被公认是最具危险性和挑战性的活动:深海潜水、漂流运动、登山运动、洞穴潜水和洞穴探测。从事这5种探险运动的人是那些被称为“探险家”的人中的最勇敢者,与洞穴有关的探险以其难度和高危险性而占了其中两项。



  尽管洞穴探险的危险性非同一般,但也千万别以为探索黑暗的勇士的数量是“凤毛麟角”。在世界上有洞穴分布的国家中,像“洞穴协会”和“洞穴俱乐部”这样的全国性或地方性的民间组织的数量可能会让你大吃一惊:美国国家洞穴协会下设有130个分会、法国则有450多个俱乐部、就连人口只要200万的斯洛文尼亚也有45个洞穴俱乐部……,这么多的洞穴协会或俱乐部拥有的探洞爱好者数以万计,其中还有不少女士呢。而这些探洞爱好者的职业,除了专门研究洞穴的科研人员外,几乎包括了其他所有的行当,有教师、警察、医生律师和学生等;但无论是何职业,有一件事是这些探洞者进洞以后都要做的—测量绘制洞穴图。用便携式“全球卫星定位仪(GPS)”记录洞口的准确坐标,加上测绘的洞穴三相图以及在洞内在洞内调查发现其他资料,并将他们输入到计算机,这样的“洞穴档案”是洞穴协会或俱乐部最重要的“资产”之一。

洞穴探险与登山运动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样是极富挑战性的体育运动与充满科学价值的考察活动的综合物;同样拥有众多的爱好者,破记录和新发现都是他们的骄傲;单绳技术都是二者经常使用的一种技术手段,等等。但洞穴探险和登山运动也有许多不同之处,除了登山是先上后下而探洞是先下后上这样相反的过程之外,洞穴探险与之最大的区别是,探洞者并不能像登山者那样看得见他们期望着成功的目标屹立在前方,他们也不知道自己最终到达的终点是什么,也不知道等在旅途前面的是些什么?是难以置信的惊人发现或是同样让人透不过气的艰难挑战?你可能是一幅史前壁画的第一个欣赏者,也可能是一种洞穴动物新种的发现者;你也许刚刚在一个大厅里感叹完造物者的鬼斧神工后从一个狭小的裂隙通道中爬出来,却发现自己又站在一个轰隆作向的巨大瀑布上方……。

  洞穴是一种特殊的自然现象,但它所包含的不仅仅是自然科学家们感兴趣的诸如地下水资源开发、喀斯特发育研究或洞穴生物演化等等这样的自然科学问题,更包括了丰富的与洞穴有关的文化。

六、洞穴资源

我国的洞穴探险有着丰富而独特的资源。地球上有15%的地形是喀斯特岩溶地貌。在我国,岩溶地貌分布十分普遍,而且类型齐全,尚有相当数量的岩溶洞未被发现。四川兴文县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境内形成大量洞穴,上世纪80年代,中英联合组队对当地的洞穴进行了多次考察,发现了世界第一大漏斗景观。另外,国内开展此项运动较多的地方是广西阳朔、柳州,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探险族慕名前往。北京以及周边地区亦有不少山洞。雪狼提示:探洞是一项极度刺激的运动,但又极其危险,如果没有做好装备和技术方面的准备,勿轻易尝试复杂洞穴的探险。

发表于 2012-8-21 12:22 108 只看该作者

七、探洞之必备工具

  1荧光灯照明灯及强光手电:溶洞内使用荧光灯照明效果最好,最好用线拴好挂在身上并与头灯及强光手电筒配合使用。



  2水壶及净水吸管:水壶最好用保湿壶。溶洞内水源中富含各类矿物质,有些对人体有害,因而洞内取水应经净化和简单过滤后才能食用。

  3哨子:用于在溶洞中相互按约定程序联系。

  4多功能小 dao:用于解决各类小麻烦。

  5记号粉笔和导向线图:在遇岔洞时作记号标记并用导向线帮助返回。导向线最好用耐磨结实的细尼龙线。

  6大号蜡烛:用来照明,生火及在休整时测试空气中的含氧量,遇险迷路时顺火苗方向,寻找有氧气的出口。

  7急救药盒:最好用密封好、重量轻的透明塑料盒。盒内常备几类不同品种的感冒药、肠胃药、抗菌消炎药、抗过敏药、抗蛇毒药、上呼吸道润喉消炎药、外伤用消毒止血药、绷带、胶布、小瓶眼药水(可用于清洗创口)和风油精,再备几片细长型硬塑料片,在遇到骨折时配合绷带及胶作固定肢体用,别忘了备一小袋盐及糖果和一瓶复合维生素在被困时保持体能等待营救。

八、探洞之迷路措施


  1.设置路标。将反光器或荧光棒编号,以不同颜色和大小编号顺序放置各大小路口和支路上。

  2.探洞最易在大厅迷路:进去容易出来难。当从一条狭窄通道进入宽敞的大厅时,一定要在入口处做好反光路标。

  3.如果迷路,第一件事就是停下来。镇定情绪,然后开始找出去的路。在已迷路的情况下,人的感觉往往是靠不住的,这时应抛弃一切感觉,用具体方法去解决问题。从迷路的地方开使做路标,然后一个方向地去尝试。要有耐心,要慢慢摸索。有一点要提醒的是,岩洞都由地下水冲蚀而成,河流冲刷的痕迹可判断出当年河流的走向。任何一个复杂的洞穴系统都是当年的一个地下河流系统。不论你在哪个支流里都可以顺流而下找到主河道,再从主河道走向地表。实际上,专业探洞者是不做路标的,他们都会按水流冲刷的痕迹轻松走出复杂的洞穴系统。当然在找流迹时一定要判断出“河”是从洞里面流出,还是流进。

九、探洞之口哨信号



  1、SOS三声短(尖锐声),三声长,三声短。间隔一分钟重复。

  2、需要帮助六声快速而连续的发声。间隔一分钟重复。

  3、已理解信号三次快速而连续的声音。间隔一分钟重复。

  4、要返回连续长声。

十、探洞之绝对大忌



  1、灯具损坏

  2、单独行动(或与同伴走散)

  3、这时唯一的办法就是等人,原地待救。摸黑只能带来伤害,而且绝对摸不出去。所以探洞要结伴进行。在洞内分散活动时,要二人一组,以免灯具损坏时孤立无援。另外,探洞前一定要给可靠的人交待时间、地点、方位和大致出洞时间,以备万一。

  探洞之特别关照:探洞也要注意环保,尽量不要给神秘而美丽的溶洞留下太多污染。

十一、探洞技能

(一)下降。

1、下降器下降---下降者在腰部系好安全带,挂好铁锁,再将下降器和铁锁连接,左手握下降器,右手在后紧握从下降器穿绕出来的主绳。面向岩壁,两腿分开约成60°~80°角,登住崖壁,身体后倾,便可开始下降。如果是悬空状态,脚自然分开、悬垂,身体靠向绳子。

  2、单环结下降---这是一种在没有下降器的情况下,以铁锁和单环结的连接代替下降器下降的方法。这种下降方法和动作要领与下降器下降法相同。

3、坐绳下降---这种方法是利用主绳与身体的直接摩擦而下降的。这种下降要特别注意动作的正确性,绳从身体前面两脚中间向后穿过,然后将绳沿右腿外侧绕至前面,经腹、胸、左肩至背后,拉至右侧,用右手在右股后将其握住,虎口朝上。左右手交替动作,不可同时松开。此方法适宜在缓坡、可以落脚的情况下采用。

4、缘绳下降---在坡度近于90度时,可采用缘绳下降法。此方法简单易学,只要有一条主绳就可进行下降操作。在主绳在陡壁上方固定,余下的主绳扔至崖下,下降者在绳上打好抓结,另一端与腰部安全带上的铁锁连接。抓结到连接处的距离不能过长,也不能过短,以臂伸开能抓住抓结为限。下降者面向固定点,两腿分开站到崖棱时一定要拉紧主绳,并握住抓结,方可开始下降。


5、攀升双手式----利用左右手式上升器,每个上升器应自带绳梯,左手上升时通过绳梯带动左脚抬起,左手到位后,开始左手拉,左脚踩,使身体上升,左脚站稳后,开始右手的同样动作。通过左右依此动作来使身体向上攀升。



  6、手式、胸式----手式的操作如上,胸式上升器固定在胸部,和安全带通过铁锁连接,随着身体一起运动。如果出现胸式无法上升的情况,首先应检查安装是否正确,正确后,用手拉动胸式下方的主绳,就可以正常动作。

  7、手式、脚式----手式的操作如上,脚式的使用首先要安装正确,脚踝扣一定要扣紧,才可以顺利动作。由于手式多为右手,则脚式的自然为左脚。

  使用安全绳攀升:用三根安全绳,分别接成绳环,最短的用与连接安全带,三根绳环分别按中、短、长的顺序,依此从下到上在绳上结普林斯克结,然后可按双手式进行攀升。此法简易,安全,但需要练习熟练。

  其它方法:在绳上间隔打结、结圈,可以实现短距离徒手攀升。

(二)、换绳过点

  一根绳子在使用时,中间分布若干结点于膨胀钉上,要到达目的地,就必须通过这些结点。

  下降过点---将下降器固定在绳上;用扁带把身体和膨胀钉上的铁锁挂接,把上升器安装在下降器的下方,二者在同一段绳上;再把下降器松开,等把身体重量交给扁带后,取下下降器安装在结点下段的绳子上,重新固定;取下上升器,用手拉住一个结点上的铁锁,将扁带解下,慢慢再把身体重量交回给下降器开始下降。则下降过点完成。

攀升过点---当攀升到结点时,先把扁带挂接到铁锁上;再将手式上升器安装到结点上段的绳子上;拉住手式上升器或铁锁,将胸式上升器解下,也安装到结点上段的绳子上;把身体重量交给扁带,调整好手式上升器,开始攀升;身体重量转换后,取下扁带,继续上升。则攀升过点完成。

  (三)、辨向:首先要了解洞所在的外部地形,进洞后通过指南针、布绳,使用记号带等达到明确方向的目的。洞中辨向必须使用工具,而且最好是可回收的物品,颜色以白色为好。如化纤绳、记号带。切记不要使用油漆等污染物。在分洞处尤其要标记明确。

  (四)、水质辨别:颜色----应该是无色。若含有某些离子或含有较多悬浮物质和胶体物质时,便会有颜色。含硫化氢气体为翠绿色、含三氧化二铁为黄褐色或锈色、含腐殖酸为黑黄灰色。

  透明度----决定于水中所含盐类、悬浮物、有机质和胶体数量。

  嗅感和味感----取决于所含的气体成分和有机质。含硫化氢有臭鸡蛋味、含硫酸钠有涩味、含亚铁离子有铁腥味、含氯化钠有咸味、含氯化镁或硫酸镁的有苦味、含大量有机质的有甜味、二氧化碳多时清凉可口。水味在20°~30°时味感较明显。

十二、气体辨别

1、氧气对人的影响

  20.9% 有利呼吸、灯焰正常

  19% 尚未感觉不适、灯焰降低三分之一

  17% 从事紧张工作时感到心跳和呼吸困难,静止时无影响、灯焰熄灭

  15% 人体缺氧,呼吸与脉搏跳动急促,判断力减弱,肌肉功能破坏

  12% 感到明显缺氧

2、二氧化碳对人的影响

  1% 呼吸次数、深度有增加

  3% 呼吸次数加至两倍,劳动有沉重感

  5% 感到憋气、耳鸣、太阳穴跳动快

  7% 强烈的头痛

  10% 发生昏迷

3、洞中的有害气体:  

二氧化氮:来源于放炮,刺激人的呼吸器官,引起肺水肿。不能用人工呼吸治疗,应该用纯氧呼吸法。

  二氧化硫:来源于放炮和火灾,有刺激臭和酸味,引起肺水肿。用拉舌法和上肢活动法进行人工呼吸。

  硫化氢:来源于有机腐物,有臭鸡蛋微,引起急性中毒。

  伤病急救:有害气体中毒的急救方法见“气体辨别”

4、病情观察

  生命特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如(37。5~39为发烧,35。5以下为体温过低,常见于休克病人)

  意识(神志)----意识清楚者,病情稳定,否则为严重。

  面容与表情、体位----任别人移动、辗转不变等都有伤患可能。

  瞳孔----直径过大、小都是异常,呈病情严重的征兆。可用手电检查。

  皮肤----苍白可见于贫血、休克,青紫色表示缺氧,要看有无出血点、淤斑、皮疹和水肿等

  以下是危重信号----突然咳血、呕血、尿血,大便呈黑色,大小便失禁等。

5、现场心肺复苏:必须在心跳、呼吸结束后4~6分钟内动作。

  胸部扣击---- 心跳停止后的1分30秒内,用拳头扣击心前区或胸骨处。不要太重,连续扣击2 ~3次,然后检查复苏情况。

  胸外心脏挤压----病人平卧,用掌根部重叠于胸骨中下部,两肘伸直,冲击下压。胸骨下陷3~4cm后放松,重复进行,约70次/分钟。有严重胸外伤的不易用此法。

  人工呼吸---- 先清除口腔中的异物、假牙等,松开患者的衣领、内衣、裤带、乳罩等。一手托起下颌,使头后仰、口张开,另一手捏住鼻孔防止漏气。深吸一口气后,徐徐向里吹,等胸廓回收后,再进行第二次,要求18次/分钟左右。吹一口气的同时,须挤压胸骨四次。操作中注意,间断时间最长不能超过5秒。

6、指压止血法: (详见第三章第十一节出血处理)

 

  7、骨折急救: 骨折分闭合性和开放性 (详见第三章第十二节骨折处理)

  

十三、相关知识

  洞穴探险的业余爱好者应首先学习和掌握有关洞穴的基本地理地质常识、进行探洞技能的训练、以及购买探洞的基础设备等。由于探洞是进入一个黑暗的未知世界,因此,探洞者还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其中包括克服恐惧感、队员间相互合作、对洞穴的科学认识等。探洞者的心理状态十分重要。欧美的洞穴探察队伍中,常有随队的精神病学者作为探洞者的一员,以判断探洞者的精神状态是否正常。黑暗而超静的地下环境,以及艰难的洞穴探测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的。国外曾经多次进行过单人在洞穴环境长时间逗留的试验,记录是一名法国女洞穴学家在80米深的洞穴中逗留100天,打破了世界纪录,但据说她也因此受到了刺激。

  入洞前需访问当地居民中的知情者,以作到心中有数,但由于他们的描述往往带有迷信色彩,所以不可以完全相信。如有可能请教有经验的洞穴专家或查阅要去洞穴的大比例尺地图就更好了。目前有些欧美国家已把探明的洞穴资料输入电脑,大大方便了探险者。

  离家前应把有去的地方、同去的人数、进出洞口的时间等信息告诉家人,同样的信息还应写在一张纸上,放在进入的洞口旁或交给当地的居民,以便一旦遇到不测,外界可以及时组织救援。

  探洞的基础设备大致有坐具、胸具、下降器、上升器、足绳与压紧器、牛尾绳、各类金属环、头盔、乙炔罐瓶、透气的探洞服、装备包等,还有共用的设备——尼龙绳(探洞专用硬绳)。

  此外,进洞时别忘了带少量的饮水、食物、及少量外伤用药和胶布。进洞的背包一般不要超过10公斤,以可以单手传递为标准,外挂系统越少越好。最好带上笔记本和简单的测量用具。

  最基本的安全人数是3人同行,千万不要单独行动。在洞内行进时不要跑跳,以慢速为宜。各人行进的步伐也要依身材大小而定,不一定非要踩着前人的脚印走。对于陌生的细小的支洞一定不要钻进去,因为很有可能就钻不出来了。

  为了避免迷路,可以采取测绘草图或用可移动的地物作标记的办法,或者也可拉线绳。最该禁止的是用铅笔或油漆在洞壁上作标记的作法,因为目前尚无统一的符号系统在洞壁上作标记的作法,先后入洞的队伍所作的标记有可能相互混淆,反而增加了迷路的危险。

  洞中一旦迷路,首先不要惊慌,不要乱撞,不要分头探路,这样更容易走失。应该把全队的人召集到一起, 稳定情绪,尽量做最坏的打算,节约饮水和食物。每个队员都努力探索来时的地貌特征,从最初迷路的地点开始做充分的标记,并以这一点为大本营,分别探索每个人想出的可能路径,不成功时再回到这一点。如果照明工具损坏了,千万不要摸黑探路,这时除了等待救援以外没有任何办法。

  如果发现乙炔火焰闪烁,表明氧气不足或二氧化碳含量已达3%,这时要特别注意,二氧化碳含量达到10%时乙炔灯熄灭,会迅速致命。当然这样的情况不多。目前我国只在云南发现个别洞穴二氧化碳含量较高。

  还有,入洞最好避免雨季,以防暴雨水流切断出洞道路。还要避免水洞,因为我国目前的探洞水平远未达到探水洞的标准,十次洞穴事故就有九次发生在水洞。

  在我国以外世界各地,分布在大约15万个岩溶洞穴(指经过探察,并且有资料的)。我国是公认的全球最适宜喀斯特作用的地质—气候带之一特别是云、川、鄂、湘、桂等省区,分布着典型、大面积的石灰岩。它们形成了桂林山水三峡风光、黄果树瀑布等绮丽的景色,也造成了为数众多的大小洞穴。我国目前尚无全面统计数字,有人估计,起码也有数十万个大小溶洞,其中大多数尚未探察。

十四、基本常识

  首先,在你作探洞前的准备工作时,务必将探洞所需的基本装备一一点清,它们应包括:照明用具,食品,饮用水,绳索和防护用品。

  因洞内许多地方非常狭窄,常常要爬行通过,所以最好带上护膝护肘、手套和安全帽。安全帽不仅可以防止钻洞时碰头,而且可以防止被意外坠落的碎石砸伤。另外,手电要带足备用电池和备用灯泡。绳索要结实。还可带上几只哨子以便联络。

  探洞者最好使用电石灯照明,因为当洞内氧气缺乏时,电石灯火苗的颜色会发生明显变化,可以提醒探洞者及时退出。值得注意的是,在电石燃尽清除残渣时,会有残存的电石气逸出,要防止其它人的电石灯火苗把逸出的瓦斯气点燃发生危险。所以当一个人更换新电石时,其它人要退出一定距离(5米以上),使用电石灯仍需带上一支手电备用。

  探洞最大的危险就是迷路,为防止迷路,一般的方法是设置路标。最好准备一些不同颜色的的反光路标(如自行车后尾挡泥板上的反光器),并编上号,按编号大小顺序放置,不同的支路放不同颜色的路标(不要怕麻烦)。反光器的优点是容易被发现,且可回收在用。有些人喜欢用粉笔在洞壁上画箭头,根据我们的经验,这样的路标不易被发现,且容易和其它探洞者画的箭头相混而且还会弄脏洞壁。

  洞穴一般由狭窄的通道和宽敞的"大厅"组成。大厅往往是几条通道相会的地方,且乱石密布。从通道进大厅容易,从大厅找通道口难。所以,当你从一条狭窄的通道进入一个宽敞的大厅时,一定要在入口处作好反光路标。

  如果已经迷路,第一件事就是立刻停下来,不要慌,要稳定情绪。最好坐下来休息10分钟,然后再找出路。在迷路的情况下,人的感觉往往是靠不住的,这时你应抛开一切感觉,用具体的方法解决。从你发现迷路的地方,开始做路标,然后一个方向一个方向地去尝试。要有耐心,慢慢摸索。有一点要提醒的是,岩洞洞穴都是由地下水冲蚀而成的。河流冲刷洞壁会留下痕迹,从这些痕迹你可判断出当年河流的走向。这时不论你在哪一个“支流”里,你都可以顺流而下。实际上,任何专业探洞者都是不做路标的,它们会按照水流冲刷的痕迹很轻松地走出复杂的地下河流。

  值得注意的是,在连续数天大雨过后及地震之后不宜进洞,因为这时洞内情况不稳定,容易出现塌方。

十五、注意事项

  对于已经开发的洞穴,探洞就不会存在太多的危险,但对于野外的未被开发的洞穴,在探洞时就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首先就是要把探洞所需要的装备准备好,例如安全带、照明灯、安全帽、绳索、口哨等等。其次,探洞时切记不可单独行动,一定要结伴同行。再就是在探洞时一定要掌握好传达信息求救的信号,因为洞穴内手机之类的通信工具基本不可以使用,因此用口哨传递信息就很重要。还有就是防止迷路,因此要做好路标,路标一定要明显。还有就是雨后或地震后不适宜开展探洞。

十六、探洞推荐

  

发表于 2012-8-21 12:24 109 只看该作者

第十章 户外探险活动

第五节、登山探险

登山(mountaineering):是指在特定要求下,运动员徒手或使用专门装备,从低海拔地形向高海拔山峰进行攀登的一项体育活动。登山运动可分为登山探险(也称高山探险)、竞技攀登(包括攀岩、攀冰等)和健身性登山。登山设备要适应登山运动的环境条件,在设计、选材、用料、制作上要尽量使其轻便、坚固、高效,并能一物多用。经常出外进行登山野营活动对人体有很大的好处,从医学角度来说,它对人的视力、心肺功能、四肢协调能力、体内多余脂肪的消耗、延缓人体衰老等五个方面有直接的益处。


一、
登山简介

 
登山运动是体育运动的一类。运动员徒手或使用专门装备攀登各种不同地形的山峰或山岭。可分为*金字塔形兵站式登山、阿尔卑斯式登山技术登山等数种。始于十八世纪八十年代。1786年8月8日法国医生巴卡罗与石匠巴尔玛结伴第一次登山上阿尔卑斯山的最高峰勃朗峰(海拔4,807米),

次年,由青年科学家德.索修尔率领的十九人登山队再度登上勃朗峰,世界登山运动从此延生。因此项运动首先从阿尔卑斯山区开始,故也称为“阿尔卑斯运动”。从1786年至1865年间,阿尔卑斯山脉海拔3,000-4,000米以上的高峰,相继为登山运动员登上,国际登山史上称此一时期为“阿尔卑斯的黄金时代”。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使用各种攀登工具和技术的技术登山日渐推广,其活动地区也从阿尔卑斯低山区转向喜马拉雅高山区。1950年至于1964年,世界十四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包括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在内,相继为中、英、美、意、曰等十多个国家的登山运动员所征服,国际登山史上称此一时期为“喜马拉雅的黄金时代”。1964年后许多登山“禁区”被突破,开始进入从来无人使用过的难险路线攀登7,000-8,000米以上高峰的新时期。1978年并在喜马拉雅高山区出现不用氧气登上高峰的阿尔卑斯式登山。中国此项运动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1955年出现第一批登山运动员,1956年建立第一支登山队。1960年和1975年先后两次从东北山嵴登上珠穆朗玛峰,并于1975年将一个特制金属测绘觇标竖立在珠峰顶上,准确测出该峰的高度为8,848.13米。是为国际登山史上首次对世界最高峰高程的确切测量。1964年登上最后一座从未有过人迹的8000米以上的希夏邦马峰在多次登山活动中,登山运动员与科学工作者密切配合,进行了各种高山考察活动。

二、登山设备

  登山设备要适应登山运动的环境条件,在设计、选材、用料、制作上要尽量使其轻便、坚固、高效,并能一物多用。

随着登山运动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登山运动装备的质量和性能也在不断得到改善,这对提高登山运动的水平时非常必要的。例如,法国第一次登山时所用的一根主绳的重量可达20公斤,其它登山设备也都很笨重,那时他们的登山高度仅仅达到4000米左右。现在一根主绳的重量仅有1.5公斤,其它装备的重量也大大减轻,而且更加耐用,其保暖、防电性能也大大增加,因而可以保证登山运动员攀登各种高度和难度的山峰。近年来各国登山界还在不断研究和改进各种装备,例如许多国家在为提高氧气瓶的容量和装备的使用效率而进行研究,日本采用了所谓“回路式氧气面罩”代替原来的呼吸器,使原来供一分钟使用的氧气增加到两分钟或更长时间。他们还为攀登海拔8000米以上岩石峭壁的双人用氧和攀岩操作用氧等特殊装备进行了改装。此外,登山运动员的被服装备和宿营装备也都在不断的改进。近年已出现了更轻便保暖的充气帐篷等宿营装备。

登山装备(Mountaineering equipment)就是登山活动中集体和个人所使用的专用装备、保障装备和日用装备的总称。它与登山食品、燃料一起,构成登山活动的整个物资保证。登山装备,应该充分适应登山运动的环境条件特点,在设计、选材、用料、制作上,尽量使其轻便、坚固、高效和多用。

1、登山装备分类

  (1)宿营装备。包括帐篷、炊具、寝具和各种燃料等。


登山装备

(2)技术装备。包括登山绳、氧气装备、侧量仪器、高度计、干湿度计、钢锥、登山铁锁、升降器、挂梯、滑车、雪铲等。

(3)个人装备。包括登山服装、登山鞋、高山靴、头盔、电筒、手套、防护眼镜等。其特点是:轻便易携,坚固耐用,便于拆卸,一物多用。

2登山装备

专用装备即直接与登山活动有关的最必需、最起码的装备。包括被服装备、技术装备和露营装备。 被服装备主要有:

①岩石衣裤,即竞技登山活动中穿用的衣裤。要紧身可体,袖口、裤脚采用松紧式较好,选料应用结实耐磨又富于弹性的毛制品。

  ②岩石鞋,岩石作业的一种特用鞋。鞋帮最好用结实、通气的皮革类原料,鞋底用较硬的橡胶类原料。鞋底较厚并压有突起的齿纹,以利于行动中摩擦固定,防止滑脱。

  ③御寒服装,用于登山活动中的保温御寒,保温层最好用优质鸭绒,面料要轻、薄、密实、防水、防风。衣面颜色尽量深色,鲜艳一些,以利吸热和便于山上山下的观察识别。除衣裤外,根据需要也可制作羽绒


登山装备

帽、袜、手套和帐篷内用鞋。

  ④风雪衣,用防水的优质尼龙原料制成。上衣连帽,帽口、袖口、裤脚能调整松紧。其用途是防风、保暖和保护内层。

  ⑤高山靴, 攀登冰雪地形的特用鞋。用料要保暖、防水、质轻、通气。还可另配绑腿和鞋罩,进一步起保暖防水和保护的作用。在冰坡上行动时,要在靴下绑冰爪。

  ⑥行囊,包括背包、背架和行李袋。

  ⑦防护眼镜,用以遮挡强烈阳光和冰雪反射光,防止紫外线对眼睛的伤害,一般是茶色镜片较好。在7000米以上高山,应配备专防紫、红外线的防风雪眼镜。

3、技术装备

  ①冰镐,通过冰雪坡时不可缺少的用具,既可整修道路、辅助行进,又可用于保护。

  ②冰爪,在冰雪地形,特别是冰坡上行进时必须的装备,用轻硬金属制成。因装于高山靴的底部,又类似猫爪而得名。主要作用在于行进中的固定和防滑。

  ③安全带,由圈套、带子和卡子组成,系在胸部,构成各种保护技术中的连结装置。

  ④主绳,长35米左右,直径12毫米左右,承受力在1500公斤以上,应分别配有不同颜色,以便于使用时识别。用于渡河架“桥”和结组等各种保护技术。

  ⑤辅助绳,直径小于主绳,承受力约 800公斤。与主绳配合,用于渡河架“桥”和各种保护、救护技术。

  ⑥雪崩飘带,是遭遇雪崩时探寻被掩埋者的一种标记。用色彩鲜艳、比重小、易于飘动的丝绸制品。每根规格约为 5×0.01(米)。通过雪崩区之前,将此物系于运动员身上。

  ⑦铁锁,在技术操作中,一些装备之间需要交替不断地进行连结和解脱,为避免繁琐的结绳、解绳操作,使动作简单而迅速,就必须有铁锁的辅助。有时也可用做滑轮的替用品。

  ⑧钢锥,有岩石锥和冰雪锥两类。在克服难度较大的岩石、冰雪地形的作业中,将不同长度和类型的钢锥打入岩石缝或冰层里,作为行进和保护用的支点。

  ⑨铁锤,一般用于打入和起出钢锥。

  ⑩雪铲,用于平整营地、构筑雪洞等铲挖作业中。在上述一些技术装备的基础上,可根据每次任务的具体路段情况,改进、制备一些相应的增效技术装备,如上升器、下降器、走雪橇、金属梯、软梯、小挂梯、滑车等。

4、露营装备主要有:

  ①帐篷,是登山运动员在山上的居室。可分为低山帐篷和高山帐篷两种。低山帐篷一般用单层料即可,高山帐篷则要用双层料,使之有空气层,以增加保暖性能。一般帐篷每个约 4立方米空间,居住2~4人。如队伍规模较大,基地营的帐篷可分别制成更加实用的住宿帐篷、炊事帐篷、医务帐篷等。各种帐篷的顶部形状以弧形为好,以增强结构力和实用性,此外要求防水、绝缘、通气、色彩鲜艳,出入口开闭方便。

  ②睡袋,用料与羽绒服装相同,只是保温层应更厚些。为了防水防潮, 要垫有毛毡(气褥或泡沫塑料垫也可)。

  ③灶具,用于烧水做饭,也可取暖。有汽油炉和煤气炉两种。在7000米以上空气稀薄的高山上,后者效果较好。

5、保障装备,不是登山运动专用,而是为了应付各种意外情况及其他目的而备用的一些器材和用具。如氧气装备、通讯器材、摄影器材、自卫武器、交通工具、观测仪器、医救器材和一般用品等。保障装备的种类和数量配备,要根据任务性质和队伍规模而定,有时要从简,有时则要加强。

6、氧气装备,在攀登7500米以上高峰时,为了克服高山缺氧和医疗急救,一般需有氧气装备。氧气装备一般由贮气筒、指示装置和面具 3部分构成。贮气筒是贮存氧气的容器,筒壁用料要尽可能质轻而耐高压。指示装置有气压表和调节器两部分。前者指示筒内氧气贮量,后者控制和指示用氧时的流量。面具则由面罩及其下部的缓冲囊组成。面罩戴于面部,使口、鼻与氧气装备密闭成一个系统,通过缓冲囊与皮管吸用氧气。

7、通讯器材,用于基地营同附近城市、基地营同山上之间的联络。前者可根据距离选用相应型号的无线电收发报设备。后者,最好使用高性能的小型报话机。在基地营同山上的联络中,运动员应尽可能熟悉和掌握一些原始的、基本的、简易的联络手段,如旗语、灯语、哨语等。为此,在装备中要注意配备旗子、手电筒、信号枪、哨子、焰火等。如上述手段都无可能时,还可根据预先的约定,借助燃烧衣、物等的火光互相作些简短通报。

8、摄影器材,在一些以攀登高峰绝顶为目的的登山活动中,摄影是记录和猎取确认登顶资料的手段。因此,摄影器材是必不可少的装备。除照相机外,如条件允许,还应配备电影摄影机和录相器材。

9、日用装备,即生活用具和用品。一次登山活动,运动员在高山区活动时间较长,有时可达两个月,各种用具用品必须携带齐全。日用装备包括起居用具、卫生用品、简单工具、常备药品、辨向图仪、娱乐用品、纸张文具、缝纫用品、灯火照明、体育用品等。

四、登山饮食

登山饮食是活动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良好的营养不仅可以提供足够的能量补充体力,更可以令人产生refresh感,尤其在烹调过程中与同伴的互动,互相讨论今天行程的种种并展望明天的行程,更能促进彼此的情谊。

(一)、炉具,早期的营地炊事或聊天都是利用营火,但营火的残渣或痕迹都会污染环境,登山者最好使用炉具炊事,即使生营火也不要太大祇要能让周遭的山友感到舒服就好,必须等到火完全熄灭灰烬完全冷却才能离开,木材选用死木头或倒木,不要砍林木或残株,炉具不会污染营地,糟蹋景观。

  选择炉具最大的考虑是:1.重量,2.高度,3.温度,4.燃料的燃烧能力,选用声誉可靠的炉具,易点火,易操作,持续火力长即使是在寒冷,潮湿或强风的环境,购回须在家先操作清楚才能带上山,炉具可以维持数年寿命,喷口常会脏与积炭常清理,登山用的炉具最好是1.5磅重,每小时使用0.25公升左右的燃料油,登山用的炉具须具备海平面的高度煮滚一公升的水是4至8分钟,高山若不使用挡风板,强风状态至少25分钟甚至更久,同时炉具须具备控制火力的开关,避免食物烧焦。登山用的炉具依使用的燃料油可分为三大类,最常用的是瓦斯炉和汽化炉两种。

  1、冷式:其中最主要的特点是炉身内的燃料是经过加压而汽化,在设计上,是属于比较先进的作法,在燃烧时比较不会因为压力过大而爆炸,且加压瓶中燃料温度不会上升,因此炉具主体是温度较低的.但是,免不了热传导,因此还是热的,但是不会太热.

  2、热式:利用燃料受热升华,产生压力使燃料汽化(有点类似虹吸管原理),在设计上是属较早期的设计,原理简单,但是有压力过大而爆炸的顾虑,但是甚少听到爆炸的传闻,但是唯一缺点是加压瓶中的燃料温度会持续上升,一直到烫人的地步.

  3、 冷式热式混合:把上述两种原理结合,通常这类设计都一个相同的特点,油瓶太大需要加压,否则火力不强,炉子也是热的。

  对于初次购买炉具的人,我个人建议购买瓦斯炉,原因是体积小,安全性高,维修容易,可以当个人炉具,也可以当作团体装备的紧急炉具,唯一的缺点是火力比汽化炉稍小,燃料的花费上比汽化炉贵了许多.汽化炉的火力较大,但需填充燃料,使用上需要较高技巧,维修及保养也较为麻烦.

  炉具最好以4 ~ 6人为炊煮单位。


(二)、膳食准备,登山食物的条件

  1、含三大营养素(醣类,脂肪,蛋白质)及矿物质,维生素.

  2、易于保存,携带,易于炊煮的食物可节省燃料.

  3、较不易保存及量重者先食.

  4、应多带两天备份预备粮.

  5、减轻食物包装之重量.

  6、加配具有酸味之食物,可增加食欲。

(三)、登山所需的营养

  1、 三大营养素

  ①糖类:以运动的动能源而言,对糖类的应用度最高,应占总热量来源的70%.肌肉使用葡萄糖,脂肪酸和酮体为能量来源.肌肉中存有肝醣,在剧烈活动中还原为葡萄糖输出,而血液中的葡萄糖可合成肝醣,休息状态的肌肉只以脂肪为能量来源.运动中血糖值会降低,其它能量须靠脂肪,但脂肪转换为能量的过程很慢,主要还是靠每天摄取的糖类食物提供热量.若在糖分中不只含有葡萄糖,同时添加砂糖及淀粉,则血糖值较不易降低.吃的动作也可引起肝脏释放肝醣.

  ②脂肪:身体储存的脂肪除了是能量的来源之外,还是主要器官的避震器及御寒的保温层.脂肪不易分解,效率较醣类低10%~20%,但热量很高,摄取时可不必太多,且有耐饱的好处;但若在体内不完全燃烧,反而易引起体液酸化,造成疲劳.

  ③蛋白质:当糖类与脂肪燃烧殆尽或短少时,蛋白质就开始派上用场.身体无法储存蛋白质,多馀的蛋白质将转化为能量或脂肪.蛋白质与脂肪摄取量接不宜太多,否则易引起体液酸化,造成疲劳身体使用三大营养素的顺序为: 糖类->脂肪->蛋白质.登山每日所需的重量比约为4.8 : 1 : 1.1。

  2、无机盐,水分,维生素

  ①无机盐:若缺乏盐分会引起血压降低,晕眩及倦怠,严重时会引起痉挛.

  ②水分:约占体重的65%,可促进体内新陈代谢及化学作用进行,平衡体温.丧失过多水分会使血液循环恶化,但饮用太多水反会使排汗量增加,使盐分排出,应适量饮水,不可过量.最好能少量多次饮水.水的消毒可用碘,煮沸或滤水器.最好别用净水片.

  ③维生素:有调节生理机能的作用,与代谢密切相关.如醣类以维生素B群做为转换的触媒和催化剂,维生素C与代谢的氧化还原有关,有助于消除运动后的疲劳.

(四)、
粮食安排

  1、早餐:一日所需大部分的热量,应易于准备与清理,营养成份较高.

  2、午餐:补充养分,可在短时间内完成.通常于途中食用,最好易于准备且不须炊煮,通常用来补充不够的能量.最好将午餐放在顶袋或背包的最上层,若允许,利用此时补充水分.

  3、晚餐:可炊煮,时间较长,补充未摄取的养分及大量水分,如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可先喝点汤以增加食欲.

  4、宵夜:重点在补充水分,电解质.

  5、行动粮:可随时取用的补充粮,以蛋白质及醣类食品尤佳,如糖果,饼干,巧克力,羊羹,小糕饼,奶酪,牛奶,火腿,肉干,花生…等.每次食用份量不须太多,但应经常食用,最好是单片包装,以防止潮湿.

  6、预备粮:因恶劣气候,行进错误,受伤或其它原因造成行程延误时的紧急储备粮食.应不须炊煮,质轻,易消化吸收,可长时间储存.如肉干,干果,糖果,谷类混合制成的饼,水果干,快餐面等.另外如汤包,茶包,饮品等也可在有水源及热源时使用.

  7、紧急粮:一般可用泡面,姜母茶(老姜加红糖)等,能在紧急扎营时,迅速补充热量,或去寒气,治感冒.紧急口粮以保持体温为重点,因此以醣类为主,再加少量脂肪之食品最佳.如巧克力,蜂蜜,羊羹,果酱,奶油夹心饼干,糖果,水果干。

(五)、
准备粮食的考虑因素

  1、需要的炊具种类

  2、调理的难易度

  3、储存时间长短

  4、使用时间(哪一餐用,方便性与适宜性)

  5、份量(人数,天数,食量特别大或小,男女)

  6、水源(缺水时,菜肴宜有汤汁或口味较重较易下饭)

  7、重量及残馀物之多寡

  8、特殊禁忌(素食,不能吃,不敢吃,不爱吃)

(七)、
登山粮食的打包

  1、依团体与个人分开

  2、用塑胶容器或塑胶袋装(可避免破裂,质轻,不占空间)

  3、根据餐别分开包装

  4、与燃料分开以避免污染

  5、蔬果切口易腐坏,使用时再切割,包装时可用牛皮纸袋以吸收水气。

(七)、
清洁

  1、勿使用清洁剂,即使是所谓天然清洁剂.

  2、 使用热水清洁,当使用完餐具时立刻用水浸洗,并远离水源倾倒,最好是挖洞倾倒再掩埋.勿用叶子,草,沙子等清洗,可能吸引蝇虫及囓齿类动物.绝不掩埋或弃置垃圾.

  3、将剩馀食物带走,并作为下次粮食计划调整的依据.

  4、带个大的装水容器,清洗,炊煮,甚至长途旅程中盥洗皆方便。

(八)、
烹调秘籍

  1、饭:一碗约 100 克 (早+晚) 男---250克,女---150克

  2、面:一碗约 120 克 (每餐) 男---半包,女---1/3 包,一包约 500 克

  3、煮饭:高山不易煮熟,可以在锅盖上加石头 or 重物加压.

  4、白米饭: 米 : 水 = 1 : 1.5

  5、稀饭: 米 : 水 = 1 : 4

6、方法

①眼观:冒烟后大火转小火5~10分钟直到烟止.亦直接打开锅盖试吃,视情况加水再煮.

 
②手触:待锅内的水停止沸腾振动,即表饭已煮好.

③耳听:以水沸声为准,原理同 2 .


五、登山注意事项

  登山对人的身心健康大有好处,但也潜伏着一定危险。为了保证安全,应该做到;

  l.登山时有老师或家长带领,要集体行动。

  2.登山的地点应该慎重选择。要向附近居民了解清楚当地的地理环境和天气变化的情况,选择一条安全的登山路线,并做好标记,防止迷路。

  3.备好运动鞋、绳索、干粮和水。在夏季,一定要带足水,因为登山会出汗,如果不补充足够的水分,容易发生虚脱、中暑。

  4.最好随身携带急救药品,如云南白药、止血绷带等,以便在发生摔伤、碰伤、扭伤时派上用场。

  5.登山时间最好放在早晨或上午,午后应该下山返回驻地。不要擅自改变登山路线和时间。

  6.背包不要手提,要背在双肩,以便于双手抓攀。还可以用结实的长棍作手杖,帮助攀登。

  7.千万不要在危险的崖边照相,以防发生意外。

  8.对于团体登山可自行购买短期团体出游意外保险。

发表于 2012-8-21 12:24 110 只看该作者


六、登山经验

1、做好健身运动

  如果将攀登的山比较高或者平时较少参加攀登运动,那么,在登山之前做一些热身运动是很必要的。即利用10—20分钟做一些肌肉伸展运动,尽量放松全身肌肉,这样攀登时会觉得轻松许多。

2、增加弹跳动作

  向上攀登时,在每一步中都有意增添一些弹跳动作,不仅省力,还会使人显得精神,充满活力。

3、别总往高处看

登山时不要总往高处看,尤其是登山之初,因为你的双腿还没有习惯攀登动作,往上看往往使人产生一种疲惫感。一般说,向上攀登时,目光保留在自己前方三五米处最好。如果山路比较陡峭,则可作“Z”字形攀登,这样比较省力。

4、转移注意力

  登山时千万不要总是想着山有多高,爬上去还需多少时间之类的事情。不慌不忙,走走停停才能体会到爬山的乐趣,不会错过美丽的风景。在疲惫时,可以多观赏一下周围的景色,也可唱唱歌,转移注意力,倦意会有所消减。

5、下山要放松

下山一定要控制住自己的脚步,切不可冲得太快,这样很容易受伤。同时,注意放松膝盖部位的肌肉,绷得太紧会对腿部关节产生较大的压力,使肌肉疲劳。


七、登山的山间危险

  在攀登高峰时所遇到的各种恶劣自然现象中,凡属可能突然对人身安全产生危害的,都被称为山间危险。其特点是破坏力大,发生突然,一旦遭遇,措手不及,甚至危及生命。为防止山间危险造成危害,必须掌握、识别有关山间危险的形成原因、变化规律及其显示特征。

  1、雪崩 山坡上不断堆积起来的积雪,因失去平衡而发生滑落和坍塌,称为崩(图1)。雪崩分为湿雪崩(块雪崩)和干雪崩(粉雪崩)。湿雪崩的积雪,因堆积时间较长,雪层经一再融化和冻结而形成硬壳,坍落时碎成块状。干雪崩的积雪雪层松散,坍落时呈粉状。雪崩可能把人击毙或掩埋窒息,或裹挟冲下裂缝或山谷。湿雪崩比干雪崩危害更大。

  容易发生雪崩的地区,称雪崩区。雪崩发生时,积雪沿着一条被称为雪崩槽的通道滑落,留有明显痕迹;同时在雪崩槽下部出现雪崩堆积物。雪崩发生的时间,一般是在大雪后的2~3日内,一天中又多出现于上午10时至下午 2时的最高气温时间。因此在具体路段的选择上,要尽量避开雪崩区。如非经过雪崩区不可,则要做好充分准备。通过的时间要躲开多发期。因通过者不便观察,可在有利地形上轮流设置瞭望哨,以便及时报警。通过时要用鲜艳色彩的主绳结组,并携带雪崩寻人探条。每人系上雪崩飘带,人与人之间距离缩短,组间距离拉长,后面的人踏准开路者的足迹(防止切断雪层而触发雪崩),轻声快速通过,遭遇雪崩时,不要惊慌失措,首先尽快甩脱背包,将冰镐插入坡面并尽力握牢,以求身体不被裹挟滚坠。如果控制失效而被裹走,在滑动时应尽力用双手向上扒动,以使身躯浮在冲击物上边。一俟停止滚动,未被埋没的人要尽快以主绳和雪崩飘带为线索,用雪崩探条寻找和抢救被埋没者。被雪埋没的人要在嘴的附近造成空隙,以延缓窒息时间。

  2、冰崩 在悬冰川末端及其两侧、冰塔、冰崖等地形上,由于重力、风力、消融和冰川流动等原因而引起的冰体崩落、坍塌的现象,称为冰崩。冰崩多发生于高温季节和每天的高温时间里。冰崩区的显示及其识别,冰崩的预防和救护,均与雪崩类似。

  3、滚石 经风化破碎的石块,在重力、风力等作用下,从山上滚落下来,称为滚石。这种危险,在没有植被覆盖的高山上,尤易发生。发生过滚石的地区称为滚石区。滚石区的显示特征也是在其下部有大量堆积物,堆积物上部一般也有滚石通过的痕迹。根据下部堆积石块的状况可辨别滚石发生时间的远近,堆积石块的表面,经风化已比较浑圆或长有低等植物,说明该处已有较长时间没有发生滚石,是比较稳定而安全的老滚石区。若堆积物棱角锐利,表面新鲜,则为比较危险的新滚石区。滚石也是多发生于高温季节和每天的高温时间内。通过滚石区的预防措施,与雪崩、冰崩类似。一旦遭遇滚石,切忌惊慌乱跑,应沉着镇静,面向上方,注视滚石的动向,俟滚石靠近时再迅速躲闪,或利用附近可以遮身的基岩、陡坎、巨大石块等地形地物,躲避滚石袭击。如系体积很小、散碎性的滚石,也可将背包举到头上防护。

  4、暗冰、裂缝 冰川或冰坡上的冰体是依附于高低不平的地表之上的可塑性固体,由于本身运动以及重力、压力等作用,很容易形成各种裂缝(图2)。裂缝的深浅与冰层厚度有关,一般都在几十米,深者可达 100米以上。有的裂缝已经显露,称为明裂缝。有的暂被浮雪覆盖,称为暗裂缝。暗裂缝对人威胁更大。在明裂缝较多的地形上,也会有较多的暗裂缝,行动中要提高警惕,注意识别。一是暗裂缝的表面覆盖,往往微呈条片状凹陷;再就是前进队伍的两侧附近,如分布有横向的明裂缝,则要注意脚下很可能有暗裂缝。 登山运动中常遇的山间危险

  通过裂缝区时,必须结组行进,并由有经验的运动员在前面开路。开路者要根据暗裂缝的显示特点进行识别,把暗裂缝上的覆盖物去掉,使其显露成明裂缝,或另设其他标志。然后决定或跨越,或绕行,或葡匐行进,或采取架设金属梯等措施通过。一旦有人陷入暗裂缝,陷入者应尽量甩掉背包和摆脱绳索的缠绕;同结组的其他人要采用行进中保护的方法,迅速保护和抢救。

  5、泥石流 在一些自然力作用下,高山湖或冰川湖的湖岸塌方或湖底泻漏,湖水裹挟大量泥沙和石块呈泥浆状流泻下来,称为泥石流。泥石流的堆积物常呈垅岗状顺河谷延伸,其中的石块常被泥土包裹。这是识别可能发生泥石流的主要标志。泥石流作为登山运动中的山间危险并不常见,但其破坏力很大,不容忽视。泥石流的来势,不象雪崩、冰崩那样迅猛,故一般在行动过程中遭遇时不难躲避。应特别注意的是不要把宿营位置选在泥石流的通道上。

  6、暴风雪 在登山运动中,对突然袭来的狂风并挟带吹雪或降雪的天气现象称为暴风雪。暴风雪给行军和宿营造成很大的困难,以至很容易发生冻伤、滑坠、被掩埋等危险。行进时遇到暴风雪,要迅速在附近选择一理想位置躲避。宿营时要格外注意加固帐篷。不管白天黑夜,只要风雪不停,帐篷内就要设专人值班,及时清除帐篷上及周围的积雪,防止被雪掩埋。

7、雷电 指在天空云层上出现的击和闪电。高山区日出后,容易形成山头云。当山头云发展成积雨云浓积云时,便会产生雷电(一般是在午后出现)。发生雷电时,根据闪电和雷声传到的时间间隔和当时的风向,可判断出产生雷电云层的距离和动向,并依此采取防护措施。应尽可能在雷电赶到之前,把能够导电的装备、器材放置到离人较远的地方。附近有雷电时,要停止使用通讯器材。运动员都要进入帐篷内躲避。

八、登山运动的好处

经常出外进行登山野营活动对人体有很大的好处,从医学角度来说,它对人的视力、心肺功能、四肢协调能力、体内多余脂肪的消耗、延缓人体衰老等五个方面有直接的益处。

  1、治疗近视有一个最简捷的办法,就是极力眺望远处,放松眼部肌肉。然而城市中由于工业污染及热岛效应等因素,空气中颗粒悬浮物较多,能见度较差。山野之中,尤其是在山巅之上,可以使目光放至无限远,解除眼部肌肉的疲劳。

  2、山中原始森林和草地的面积是远非城市中的绿地花草所能比拟的。因此在山间行走,对于改善肺通气量、增加肺活量、提高肺的功能很有益处,同时还能增强心脏的收缩能力。

  3、山间道路坎坷不平,穿行此间有益于改善人体的平衡功能,增强四肢的协调能力,尤其是行走在没有经过人为修饰的非台阶路段,可使人体肌纤维增粗、肌肉发达,增强肢体灵活度。

  4、人们日常体内的糖代谢属于有氧代谢,登山活动尤其是登高山,由于空气稀薄,人体内大部分转为无氧代谢,加之登山野营活动的运动量较大,山中野餐往往难以满足体内热量需求,因此,它能大量消耗人体内聚集的脂肪组织,尤其是腰腹部的脂肪组织。

  5、人体的正常代谢中会产生出一种叫自由基的有害物质,它能破坏人体细胞膜,溶解人体正常细胞,引起人体组织的衰老甚至变异。而氧气负离子可以有效结合自由基,使之排出体外。据有关数据表明,城市街道上氧气负离子的单位含量仅有100至300,而山区森林中可达数万。因此,在大山中行走野营完全可以有效排出有害自由基,有益于延缓衰老。

6、登山可以放松人的心理压力,调节人体紧张情绪的作用,能改善生理和心理状态,恢复体力和精力,使人精力充沛地投入学习、工作.登山锻炼可以陶冶情操,保持健康的心态,充分发挥个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自信心和价值观,使个性在融洽的氛围中获得健康、和谐的发展.另外还可以培养人的团结、协作及集体主义精神.

九、附相关法律

  国内登山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推动我国登山运动发展,确保国内登山活动的规范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西藏自治区5000米以上和其它省、自治区、直辖市3500米以上独立山峰的登山活动。

  第三条 国家体育总局主管全国登山运动,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具体组织实施管理。

  地方体育行政部门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登山活动。

  中国登山协会、地方各级登山协会按照其章程,协助体育行政部门做好有关管理工作。

  第四条 省级体育行政部门根据本地区情况划定供攀登的山峰,报国家体育总局批准后,由省级体育行政部门分别公布。

  第二章 登山活动申请和批准

  第五条 举行登山活动应当组成具备以下条件的团队:

  (一) 由一个具有法人资格的单位发起;

  (二) 队员两人以上,并参加过省级以上登山协会组织的登山知识和技能的基础培训及体能训练;

  (三) 配备持有相应资格证书的登山教练员或高山向导,1名登山教练或高山向导最多带领4名队员;

  (四) 团队所有成员须经二级以上医院身体检查合格,无障碍疾患;

  (五) 配备符合安全要求的防寒、通讯、生活、医疗等基本器材装备。

  登山团队不得吸收外国运动员参加。

  第六条 登山团队设置领队(队长)。领队(队长)对团队活动和成员进行组织管理。团队成员应当服从领队(队长)的指 挥。

  第七条 举行登山活动应当进行申请。

  攀登公布的山峰,登山活动发起单位应当在活动实施前一个月向山峰所在地省级体育行政部门申请。

  攀登未公布的山峰,登山活动发起单位应当在活动实施前三个月向山峰所在地省级体育行政部门申请。

  攀登省、自治区、直辖市交界山峰,经攀登一侧省级体育行政部门批准,并向山峰交界其他方省级体育行政 部门通报。如山峰交界省级体育行政部门间有争议,由国家体育总局决定。

  第八条 攀登7000米以上山峰,登山活动发起单位应当在活动实施前三个月向国家体育总局申请特批。

  第九条 申请举行登山活动需要提供下列文件:

  (一)申请书;

  (二)登山活动发起单位法人资格证明;

  (三)登山团队所有成员名单及登山简历;

  (四)登山团队登山教练员或高山向导的资格证书;

  (五)登山计划书;

  (六)装备清单;

  (七)其它需要的文件。

  第十条 同意申请的,由批准部门发给国家体育总局制作的《登山活动批准书》。批准部门是省级体育行政部门的,还应将批准结果向国家体育总局备案。

  第十一条 登山活动计划中如有需其它主管部门核准的事项,凭《登山活动批准书》,登山活动发起单位可以委托批准部门代办。

  第十二条 山峰所在地省级体育行政部门负责向登山团队提供包括交通、攀登路线、山峰地区气象特征以及注意事项等信息和资料的咨询服务。

  第十三条 登山团队变更攀登季节、路线或山峰,应当重新申请。

  第三章 登山活动要求和成绩确认

  第十四条 登山团队进山前,应当向山峰所在地省级体育行政部门交验《登山活动批准书》,并按山峰所在地相关规定,向当地有关部门缴纳登山环保费。

  第十五条 登山团队应当保持登山路线及营区的环境卫生,妥善处理登山垃圾。地方有具体环保规定的,按相应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 登山团队在登山活动中发生重大事故,必须及时向批准单位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

  第十七条 登山活动结束后,登山团队应及时向山峰所在地省级体育行政部门报告,并将登山活动结果和登山过程中的意外情况以书面形式报告批准单位。

  第十八条 需要交验成绩的,登山团队应向山峰所在地省级体育行政部门提出交验申请,并提供以下资料:

  (一) 登顶或到达高度的图片(取景中须有背景和对照物),登顶处女峰还须提供360度连片照片。

  (二) 登顶及攀登过程概述。

  第十九条 成绩认定合格后,省级体育行政部门发给由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统一制作的登顶(登高)证书, 并报国家体育总局备案。达到等级运动员标准的,按照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申报等级运动员称号。

  第二十条 登山团队使用山峰的名称、高度,应以国家有关部门最新正式公布的名称、高度为准。

  第四章 罚 则

  第二十一条 未经批准擅自组队登山的,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或山峰所在地省级体育行政部门停止该登山活动,成绩不予认定;吊销参与该登山活动的登山教练员或高山向导的资格证书。

  第二十二条 批准单位未认真履行审查职责,发放《登山活动批准书》的,国家体育总局视情况给予通报批评,责令改正。

  第二十三条 未按环保要求处理登山垃圾的,按照地方有关规定处罚。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四条 港、澳、台人员来大陆参加登山活动,按国家体育总局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五条 外国人来华参加登山活动,按《外国人来华登山管理办法》办理。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1997年7月8日原国家体委发布的《国内登山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