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华南

每天更新中。第32集。阳朔文化古迹,古镇,古村。古桥之旅游篇》(200篇原创完整版)

[复制链接] 查看:7973 | 回复:41
发表于 2012-5-26 21:17 11 只看该作者
第8集

阳朔青阳门






位于阳朔镇滨江路中部,系阳朔古城东门,与迎薰门同时兴建。门洞高3.4米,宽3米,深6.15米,今仍完好无损。门上建有帜江楼。青阳门西即唐代持诗人曹邺故居(后建为黉宫,清代扩为寿阳书院,现为阳朔镇小学
发表于 2012-5-26 21:25 12 只看该作者
第9集

阳朔古城南门--迎薰门





    迎薰门:位于阳朔镇东南部,西街东端。系阳朔古城南门。取《舜•南风》歌中“南风薰兮,解吾民之愠兮”句意,以“迎薰”二字名之。因南门有二,俗以其前临漓水,称为“水南门”。元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与县城东、南城墙同时建造。原甚简陋,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改建为石拱门。1978-1979年建水南门停车场和滨江路时,拆除沿江城墙,仅存迎薰、青阳二门,成为珍贵的古城遗迹。门洞高3米、宽3.42米、深6.11米,料石结构,尚完好。门洞内侧刻有漓江历次洪水线,是珍贵的水文历史资料。此门洞也是客人从阳朔码头进西街必经之路。
发表于 2012-5-26 21:26 13 只看该作者
第10集

阳朔迎江阁











    南山古道,是漓江八大景区之一。这里,汇集了中国历代文人骚客的优秀墨宝;这里,凝聚了世界各国人民对阳朔山水的眷恋之情。

    南宋宰相李刚被流放海南,路经阳朔曾有诗云:“辍饭支颐看翠微,人间应见此山稀。无从学得王维手,画取千峰万壑归。”字里行间,诗人赞美阳朔山水希奇秀丽,天下无双。可惜他没有借得诗画家王维的手笔,为不能描绘阳朔山水这美丽的图画而遗憾。

    清代诗人沈彬诗曰:“陶潜彭泽五株柳,潘岳河阳一县花。两处怎如阳朔好,碧莲峰里住人家。”诗人把彭泽县令陶渊明的柳树林和河阳县令潘岳的一县桃花与阳朔山水相比,还是阳朔山水更胜一筹,其美,就美在“碧莲峰里住人家”。

    碧莲峰是漓江风光著名景点之一,她坐落于阳朔城中,是阳朔人民的生活靠山。临江峭壁险要,风景独好。半山腰上有一凉亭,那就是神奇的迎江阁。迎江阁始建于明末清初,建筑风格呈八角形状,俗称八角亭,亭台上有八个窗口,是览胜、画画、拍照的好地方,又称画窗。每个窗口都会出现一幅美丽迷人的画面。阳朔人**用智慧,给每个画窗都配上了打油诗,使这些画
窗更充满了诗情画意。
发表于 2012-5-28 20:05 14 只看该作者
怎么没有人呀
发表于 2012-5-28 20:50 15 只看该作者
阿强顶你
发表于 2012-6-2 02:11 16 只看该作者
有人有人,来顶你了!
发表于 2012-6-3 07:59 17 只看该作者
第11集
中山纪念堂

    纪念堂位于西街南侧、碧莲峰西北麓、阳朔县体育馆旁。1921年11月29日,孙中山先生督师北伐,途经阳朔,在当时的县立高等小学(今阳朔镇小学)发表重要演讲,并考察了阳朔市容和寿阳公园(今阳朔公园)。为纪念这一盛事,当地各界人士于1931年捐资兴建中山纪念堂。原为两层砖木结构,因年久失修,1981年人民政府拨款在原址重建为钢筋水泥三层楼房。同年被列为阳朔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阳朔镇政府所在地

发表于 2012-6-3 08:00 18 只看该作者
第12集


孙中山演讲处



  




    位于滨江路阳朔镇小学内。此处原为清代道光年间所建的寿阳书院,清光绪29年(公元1904年)改为“县立高等小学校”。1921年11月29日,孙中山先生督师北伐途经阳朔,在学校教室南侧走廊向阳朔各界人士发表演讲,宣传扫除亡清余孽,恢复全国真正共和,实行三民主义,并着重讲了如何开发阳朔之富源,号召阳朔各界人士充分利用阳朔石灰岩地貌的资源条件发展阳朔经济。此后,学校不断发展为现在的阳朔镇小学,面积扩大数倍,但当年孙中山演讲的教室仍作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样保留未变
发表于 2012-6-3 08:00 19 只看该作者
第13集



双月桥








    在县前街中部,西街北侧,小马的天酒吧旁,又名“太平桥”。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建,为县内著名古桥之一。历代俱经重修。桥长12.6米,宽8.6米,两侧有人行道和大理石栏杆,中间为车行道。系料石结构双拱桥。桥下双月溪水流清澈,桥影双拱相连,酷似一双圆月荡漾水中。亦称“市桥双月”,为县城旧八景之一。1999年西街保护性整治时改建为单拱石桥与桥东的飞瀑桥相映成双,仍保持了“清流双月”的意境
发表于 2012-6-5 11:43 20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阳朔阿强 于 2012-6-6 23:48 编辑

第14集

带”字石刻





    风景道旁有许多历代石刻,尤其以五米多高的巨幅“带”字最为壮观。船靠近阳朔码头时,抬头可看见碧莲峰崖壁上刻着巨幅“带”字摩崖石刻,字高5.72米,宽2.91米,赫然醒目,渐近渐大。这大“带”字以笔走龙蛇的气势和飘逸洒脱的神韵吸引着前来游览的客人们。
      这个“带”字写于清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作者是山阴的王元仁。他早在广东做官,构调任广西,1834年到阳朔代理阳朔县令。在任职那年,写下了这个5米多长的“带”字。

     遗憾的是作者写好了字刻在石上后,没留下任何注脚。他想要表达什么意思,也无从考证。以致对这“带”字的含义,后人也就不断地做着有趣的文章了。有的人从“带”字中揣摩出“一带江山,少年努力”八个字的笔意;也有人认为,这八个字,还言未尽、意未穷,应包含“一带江山,举世无双;少年努力,万古流芳”四言诗的意境。从而使这个“带”字,带出了无穷的联想,以带出不少耐人寻味的有趣文章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