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华南

每天更新中。第32集。阳朔文化古迹,古镇,古村。古桥之旅游篇》(200篇原创完整版)

[复制链接] 查看:7976 | 回复:41
发表于 2012-6-22 21:28 31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阳朔阿强 于 2012-6-22 21:29 编辑

第24集
龙跃寺

在县城西龙跃岩前,寺址已毁。寺后龙跃岩壁,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邑孝
廉莫之先有七律“苍虬雾拥千层峦,石窦玲珑万壑寒;日影摇天藤蔓合,风涛入树鼓钟残。
巨灵玉掌何时■,大地金声此日看;龙女香花空色相,林中鹦鹉涧中兰”题于其上
发表于 2012-6-22 21:29 32 只看该作者
第25集
文庙、武庙


座落县城菜市旁,文、武两庙相邻。文庙即今印刷厂所在地,武庙即今县
防疫站新址。文庙祀孔子,武庙祀关羽,过去春秋二祭,为封建时代尊文尚武的“圣地
发表于 2012-6-22 21:29 33 只看该作者
第26集

   粤东会馆

座落县前街,双月桥附近,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 兴建,道光二十二年
(1842年)重建,占地约1500平方米,有头门、中宫、后殿和关圣帝殿等主要建筑,规模宏大,
工料精坚,耗资不下三千金。曾用作商会会址,1953年作文化馆址,1976年已全部拆除,改
建县文化局和教育局

发表于 2012-6-22 21:30 34 只看该作者
第27集 湖南会馆

座落县城西门附近,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有大门、前厅、后殿三组
主体建筑,占地约800平方米。大门上镶有“禹王宫”石刻碑额,内有戏台。农历六月初六,
旅(客)居湖南籍同乡为纪念大禹治水功绩,在此举行盛大集会。1950年后作粮仓,1975年县
文艺宣传队驻入,拆大门、中厅建宿舍,现存后殿
发表于 2012-6-22 21:30 35 只看该作者
第28集
阳朔古县城

西街是阳朔古城主要街道之一。据史料记载,宋朝后期,县城已有五条街道。当时为了体现县城东、西、南、北、中五位一体格局,以县衙前面十字街为中心点,按其方位命名街道。处十字街西面的一段街道称西街,东南面连接迎薰门一段称南街,东面城墙内侧(今飞瀑桥至文化广场一带)称东街,西北面从县衙至明珠井一段称北街。    现在,说起阳朔西街,几乎是天下人皆知,而作为阳朔西街“母体”的阳朔古城,却鲜为人知。
  阳朔古城就是如今县城老城区,其始建年代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从隋开皇十年(590年)置阳朔县时,就设县城于此;一说是县城原在兴坪镇胡家源一带,唐末宋初才迁到今址。即使按后一种说法计算,也有1000多年历史了。“阳朔”一名的由来也有两种说法。一说因县城北面有阳朔山(海洋山)得名;一说因县城北面有羊角山,以“羊角”谐音得名。

现存的阳朔古城墙

  阳朔古县城原来没有建城墙,以四周山水为天然屏障。元至正七年(1347年)阳朔县达鲁花赤(掌印官)明安薄化主持修筑部分土质城墙,但这些土墙不久便崩塌了。明朝中后期,当地农民武装起义此起彼伏,社会动荡,官方开始重视城墙修筑。明景泰三年(1452年)知县吴洪宇主持修筑东面沿漓江从碧莲峰至北麓山约600米城墙。明成化三年(1467年),从天鹅山至低厄修筑了约700米长的西面内城墙。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完善北面山坳上的城墙,还在县衙后面廖家厄上建了座雄伟的北门,门上建敌楼。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知县朱奉镶听风水先生说,这座北门像张开的虎口,正对着县衙,对县太爷不利,于是下令拆掉这座城门,把北门改建到天鹅山西南麓北门厄前面。
  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把已破败不堪的土墙改为石墙,设东、南、西、北四座城门。道光十八年(1838年)知县吴德征主持,对四座城门加以修缮,并刻门楣,东门刻“青阳”、南门刻“迎薰”、西门刻“拱秀”、北门刻“拱北”。

阳朔古城迎薰门

  在封建社会时期,阳朔的城墙历代不断加高加固,但并没有保住县太爷的平安。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廖金鉴率壮族农民起义武装攻入县城,杀了知县张士毅,抓走巡检司崔合。清咸丰四年(1854年),当地堂会**武装从东面进攻县城,在古榕厄大败团兵,团长潘秉泗等吓得投河自杀,堂会武装接着攻入县城,知县文滋盛化装成老百姓逃走,才捡回一条命。
  要说这城墙起了防守作用,只有一次。清咸丰二年,洪秀全率太平军经阳朔高田圩过遇龙河去攻打桂林。咸丰帝派到广西督剿太平军的文华殿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赛尚阿带领数万清军躲在阳朔县城,等太平军过了桂林,清军才浩浩荡荡开回桂林。有人作诗讥讽道:“闻道桂林烽火息,儿童又指相公归。”
  阳朔古城墙在民国中期开始逐步被拆除。民国十五年(1926年)四月,修筑低厄至凉水井公路,拆除西外城墙及外西门(石柜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三月修筑城中马路(西街、县前街),拆除西内城墙南端一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修筑城中路和滨江路时,拆除东、西城墙。现存古城墙只有阳朔码头上的迎薰门到碧莲峰一段。1964年,在城门头上建南薰亭,城墙上筑栏杆。还有一处是今文化广场东侧的青阳门(东门)。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知县吴德征建寿阳书院时,在青阳门上建帜江楼。1982年,修筑滨江路时,为保留这座古城门,将其东移6米,用原材料照原样恢复,并在门上重建帜江楼。现在,迎薰、青阳二门,不仅是阳朔古城门遗物,还是阳朔县城重要的景观。迎薰门至今仍是从漓江水路进阳朔县城的大门。迎薰门外是主要停靠外事旅游船只的阳朔码头,每年近百万外国游客从这里登岸,穿过迎薰门进入阳朔县城。

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青阳门和帜江楼


1982年移建后的青阳门和帜江楼

  西街是阳朔古城主要街道之一。据史料记载,宋朝后期,县城已有五条街道。当时为了体现县城东、西、南、北、中五位一体格局,以县衙前面十字街为中心点,按其方位命名街道。处十字街西面的一段街道称西街,东南面连接迎薰门一段称南街,东面城墙内侧(今飞瀑桥至文化广场一带)称东街,西北面从县衙至明珠井一段称北街。不过,这些街道其实都是宽一两米、鹅卵石铺成的狭窄小巷。民国二十六年,为了能把汽车开进县府,把西街和县前街扩宽为8米,鹅卵石路面也改成三合土路面。建国后,西街向西延伸了一倍,后来又把南街并入西街,使西街成为一条横亘县城旧城区的大街
发表于 2012-6-22 21:31 36 只看该作者
第29集

进德新村


   是爱国将领宋哲元所建。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宋以二十九军军长镇守北平,
抗日战争爆发后,宋部奋起抗日,受到蒋介石的严厉斥责,于是宋愤而解甲,携眷来阳朔访
张国权,拟在城南凤呜村王家祖一带(今阳朔中学校址)筑室寄居。经张国权主持兴建砖木结
构平房十余间,命名“进德新村”。1939年,宋哲元去重庆,将全部屋宇、林园赠给张国权。
后来,张又将新村转赠给阳朔国民中学作校舍。当时,广西省政府拨专款修一纪念碑,省主
席黄旭初亲题“嘉惠士林”四字
发表于 2012-6-22 21:32 37 只看该作者
第30集

  山水传说 西街故事




  在中国旅游名县阳朔,有一条世界闻名的西街。
  西街是一条小街,是县城最古老的街道之一。一条青色的石板路,两排低矮的砖木房,小青瓦、白粉墙、坡屋面、吊脚楼,散发着浓浓的古香。过去,西街除几家店铺外,居民大多还是农民,处于“半是乡村半是店,可为生意可为耕”的半商半农状态。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阳朔对外开放,西方游客发现了西街,那些被大都市喧嚣和快节奏的工作搅得身心疲惫的西方人,在这里找到了休憩的“港湾”。同时,他们对当地古朴典雅的民居和传统文化、民风民俗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纷纷把对西街的独特感受写进旅游指南书上。近些年,每年到西街观光、休闲的境外旅游者超过数十万人次。他们有住几天、十天半月的,也有住一年几年的,有的干脆在西街成婚、开店。西街成了中西文化交融的“洋人街”,成了超越地域的“地球村”,成了规模庞大的“外语角”。
  西街是阳朔的缩影,“西街文化”是对阳朔乡土文化的扬弃。秦臻先生研究阳朔文化多年,成果颇丰,写下大量文章在国内外媒体发表。此次将部分研究成果结集出版实属地方文化之幸事。《西街故事》以平凡人的故事形式介绍西街人物群像、市井风情、小镇魅力,使读者感悟西街以至阳朔风情文化。“阳朔石刻”部分以解读分布全县各地有代表性的碑刻为切入点,记叙阳朔历史上一些重大事件、历史人物和风土人情,不乏为了解阳朔历史的一份珍贵资料。
  西街是阳朔县城最古老的街道。两排低矮的砖瓦房,一条暗红色的石板路,是土得不能再土的典型的桂北传统小街。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设置阳朔县时,县城就只有这条长约二百米、宽约五米的街道,街上除了几家经营日用品的店铺外,大部分居民是农民。千多年来,这条小街一直保持着“半是乡村半是店,可为生意可为耕”的半商半农状态。这种历史状态使西街保持了典型的南方小镇的传统风貌,使西街人形成了城里人的豁达和乡里人的淳朴的双重性格。这种性格和风貌成为了今天西街发展的良好基础条件
  过去,西街和阳朔风景一样,一直处于“躲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七十年代初,桂林阳朔正式对外开放,许多西方游人在饱览了阳朔漓江风光以后,来到阳朔县城,无意中走进西街,才发现,在这奇山秀水之中,有一条这么迷人的小街。这些西方人像当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似甲,把对西街的新奇和美好的印象写在了西方出版的旅游指导书上。到了八十年代,自助旅游进入我国,西方的自助旅游者涌进了西街。这些被闹市的喧嚣和快节奏的工作搅得身心疲惫的西方人,在这里找到了休憩的港湾
  阳朔县资源丰富,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年产量为13万吨。沙田柚、金桔、柿子、板栗为阳朔四大特产水果,其中沙田柚以其果大色美味甜闻名海内外,1997年总产量达1.6万吨,1995年在中国农业博览会上荣获同类产品最高奖--银奖;1998年获全国柚类评比“金杯奖”1996年被农业部确定为“中国沙田柚之乡”。县内矿产资源丰富,有铅锌、重晶石、大理石、石灰石等主要矿种。阳朔人心灵手巧,近几年来,开发制作出大量的旅游工艺品,如书画、画扇、大理石、滑石工艺品,还有山水盆景、文化衫、石章、木雕、仿古服装、仿古陶器、绣球等工艺精品,畅销国内外旅游市场。

  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四大景观特色,造就了阳朔这方人间仙境,上帝的特殊恩赐,给予了阳朔富甲天下的灵山秀水。全县拥有奇特山峰2万多座,大小河流17条,8大景区,250多个自然景点和人文景观。迄今,已有世界上150多个国家,300多位总统、总理、首相、部长等到阳朔观光考察。其实,老外比大多数国人更先了解阳朔,一本Lonely Planet把他们从地球的另一面带到了阳朔,到阳朔的外国游客都是人手一本,他们只把桂林作为一个交通的中转站,下飞机了,下火车了,直接从桂林赶到阳朔,一刻也不停留。

  --世界上最典型的喀斯特峰林地貌在阳朔;

  --美丽的漓江,山水风光的精华地段在阳朔境内;

  --中国驻联合国总部大使馆悬挂的唯一代表中国自然景观的图画,是阳朔风光的“黄布倒影”;

  --中国人民银行1999年发行的贰拾圆人民币背景图案,是阳朔的兴坪风光;

  --1960年,轰动东南亚的电影《刘三姐》在风光如画的阳朔拍摄成功;

  --2001年,荣获首批广西优秀旅游县;

  --2003年,由张艺谋导演的,世界上最大的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又在阳朔获得成功,该项目荣获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第三届中国十大演出盛事奖;

  --2004年,世界旅游组织定位:阳朔--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被誉为“中国地球村”的阳朔西街,中西文化水乳交融,既充满了乡土气息,又洋溢着浓郁的异国情调。西街的独特魅力,已成为阳朔旅游鲜明的符号,成为中国旅游的著名商标
发表于 2012-6-22 21:35 38 只看该作者
1古镇,古村.古迹30集

1阳朔古镇的由来

  风景如画的阳朔,是怎样得名的.相传隋朝设县治时,以“阳朔”作县名,是取羊角山“羊角”二字的谐音。后人又把羊角山叫阳朔山,究竟是县因山得名?或山因县得名?这个问题须得从头说起。
  
    三国吴甘露元年(256年)设熙平县干兴坪狮子威,是阳朔县的前身。隋开皇十年(590年),迁到现在的县城,县令想改县名,一时未定。
  
    县衙后面的廖家岂外,有对山峰直插青山。当时有个孤苦的孩子,给财主放羊,人们叫他羊娃。每天赶着羊群到这对山峰下放牧,眼看双峰并峙,很像羊角,就起名叫羊角山。羊娃长得很聪明,他的羊栏搭在财主家的私塾旁边,财主年年请塾师教自己的儿女。借此机会,羊娃暗中学到不少知识,往往随口成歌,应声作对,因此牧童们很爱和他玩。他给羊角山编了一首歌:“羊角尖,羊角尖,羊角尖上九重天”,牧童们把它当作口头禅,每日早出晚归,经过县衙后面,总是歌声琅琅。
  
    县令为了改县名,绞尽脑汁,总想不出一个恰当的。有一天傍晚,他到后花园散步,听到墙外牧童们的歌声,越听越出神。不过他把“羊角尖,羊角尖,羊角尖上九重天”,误会为“阳朔迁,阳朔迁,阳朔迁上九重天”。他为何引起误会呢?因为他是农历十月初一日迁县的,十月为阳月,初一为朔日,所以他自认为“阳朔迁”是指他迁县的时间,至于“迁上九重天”,那当然是预兆将来官运亨通,扶摇直上了。于是决定呈报上司,用“阳朔”为县名。还出布告示众,说明“阳朔”为县名,是根据童谣改的。
  
    村民看了布告,纷纷议论,有的说:“什么童谣,分明是羊娃编的羊角山歌”;有的说:“羊角”与“阳朔”音同字不同,那能以声取义?县令听了这些老百姓的议论,心里有些不安。
  
    一天,县令改换便装,骑着小马,只带一名衙勇,直奔羊角山下。这时羊娃和牧童们正在山边的树荫下休息)谈笑风生。县令突然问道:“谁是羊娃?”羊娃应声答道:“是我”。县令下得马来,慢漫他说:“羊角山歌是你编的吗?”羊娃满口承认。县令将信将疑,想考他一下,接着说:“有人说阳朔是取羊角的谐音,有那么凑巧?你能编歌,定能作对,现在我出两个字给你对,既要取阳朔的谐音,又要对仗工整。”羊娃点点头。县令挥动手上的鞭子说:“马鞭”,羊娃对道:“羊索”。绚羊的索对赶马的鞭,对仗可算工整,况且“羊索”与“阳朔”字音完全相谐。县令想了一下,摇摇头说:“不行”,你不该重用羊角的羊字,美中不足,我再出两个字给你对来。县令指着衙勇的腰刀说:“佩刀”,羊娃对道:“扬架”。扬槊对佩刀对得更加工整,同时“扬槊”与“阳朔”字音一点不差。县令再找不出漏洞了,内心暗暗佩服。
  
    从此,县名与山名就分不开了,传为千古美谈






发表于 2012-6-22 21:36 39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阳朔阿强 于 2012-5-20 01:06 编辑



第2集

阳朔画扇之乡——福利古镇

福利古镇原址在东郎山东侧,唐宋时名“黄道街”,后逐步往漓江边迁移,民国时改今名。福利古镇现位于阳朔县漓江下流东岸,依山傍水,为阳朔有名古镇。因此地多荔枝树,村舍隐伏其间,故名伏荔村。福利几乎每家每户都能画画,这里是全国最有名的国画镇之一,被称为“中国画扇之乡”,因此也是全国最大的画扇生产基地之一。
  其实福利古镇,并不在我徒步漓江的计划范围之内。不过当我在到达阳朔,买了阳朔骑行地图之后,这个远在地图右下角的红色古镇标记便再也逃不出我的视线了。作为沟通长江和珠江唯一通道的漓江,在它的边上能孕育出什么样的古镇呢?这个疑问就一直在我的脑海里闪现。于是在上午骑行遇龙河之后,没有按照骑行地图的路线前进,而是顶着阳朔七月份正午毒辣辣的太阳,继续向福利骑去。
  一骑,两人(双人车),继续上路。虽然我在骑行过程中,为了专心不摔倒所以不怎么开口说话,可是在孤独的乡野上听着烟云用重庆方言哼着古老的民谣,倒也是安然自足。时间渐逝,毒辣辣的太阳也开始便的温柔,晒在身上暖洋洋的。我把思绪放在了其他地方上。倒是又想起了福利来,不知道它是否能承载我历经“千辛万苦”的期待呢?
  再转过了最后一个转角之后,一个渔村出现在我眼前,在这个渔村里,才可以摆渡到对岸的福利古镇去。在渔村的渡口边上,依稀看到了福利古镇的轮廓。过江后,便来到了这个被喻为“画扇之乡”古镇。
  当同船的本地人卸下他们的货物离开以后。我才轻轻的,从渡船上跳到了岸边的台阶上,真正的踏上了福利的土地。沿着台阶拾步而上,没有过分的人流,一个凉亭,一分安静,一份不一样的感觉。
  凉亭边上,一个背着竹篓的老人在卖着冰凉虾和冰糖水,过往的本地人不需要吆喝便站在摊前,等待着喝口冰糖水或者冰凉虾。我们也忍不住多要了几碗,冰凉甜爽的,一下肚,就让精神提升了不少虽说福利素有“三山环古镇,一水抱绿州”之雅誉。但作为一个匆匆而过,而且是看过了大山的人来说,这个美誉,我便只能理解到七八分了。那一水自然指“漓江水”,那绿洲则和我在渡头村上游所看到的一处绿洲颇为相似。镇很宁静,偶有游人大部分都到上游的绿洲去享受漓江清澈的水和草地去了,所以在古镇里所见的也大多数为本地人。街上的店铺也开了三,两几家,多为卖古镇的特色物品比如画扇,墨石,毛笔等等之类。走进店里,画香满鼻,墙壁上,四处挂满了画扇和众多的书画作品。老板也不是很在意是否能卖出东西,手里拿着书,用眼光扫了我们一眼便又低头看书去了。挑选了几幅比较有代表意义的画扇,询问了几句,也不敢多加打扰,就离了开去。
  阳朔福利历史文化悠久,造就了许多能人巧匠。常住人口不到一万人,却培养了不少画家。能人巧匠仓促间也难以寻觅,但在古镇家家门口都可发现凉放着画扇的坯子,也足见其画风之盛了这里是全国最有名的国画镇之一,被称为“中国画扇之乡”,因此也是全国最大的画扇生产基地之
  
  、福利古镇旅游交通:阳朔汽车站乘阳朔至福利的小型面包车或骑自行车,10公里路程
发表于 2012-7-1 23:54 40 只看该作者
精彩精彩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