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34658

主题

新乡

遨游仕M1-PTX徒步鞋测评报告

[复制链接] 查看:29635 | 回复:216
发表于 2013-4-11 15:38 21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2013-4-11 15:43 22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2013-4-11 15:45 23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2013-4-11 17:59 2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胖-99 于 2013-4-15 18:26 编辑


七十二拐是白陉古道中的精彩片段。当古道延伸至磢底村时,十里大峡谷拦住了去路,峡窄无比,石凶水恶,前不能进。而峡旁之绝壁又高不可攀,除非飞而越之。然中华的祖先是聪慧的,在一个叫“小磢圪洞” 的地方,利用两山间的岈豁,凿出一条“之”字形路盘而登之,历经七十二拐,终于到达巅峰。磢底村海拔700米,而巅峰1100米,也就是说,一个“七十二拐”工程解决了太行山400米高度的垂直提升问题。七十二拐总长1500余米。路面宽基本保持在二米左右。每一“拐”的长度不一,约在8米至4米之间。随着山的陡峭程度“拐”越来越短,越来越密,越来越陡,越来越急。七十二拐深深地隐藏在两山岈豁中,不沿着青石板古道而深入绝不会知道这山缝缝中竟有一条通天道。七十二拐全部用石块铺筑,每一层都有石砌的塄以保证“拐”的抬高,局部地段还在路边修有一尺多宽、一尺多高的边墙,以防人仰马翻。。(网友)

在这里,一个漂亮姐姐问我,你们买门票了吗?我说,买了。多少钱啊?10元。那位姐姐一脸坏笑,我们一人5元。我笑了笑。

又向下走了两步,我说,我们六个人总共10元。她坏笑没有了,瞪着眼,我们一人5元,六个人30啊。呵呵呵。你说有意思不?

耗子姐说,你这个人真坏,欺负人家女生。

这话从何说起呢?

发表于 2013-4-11 18:00 25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胖-99 于 2013-4-12 16:43 编辑




早在殷商时期,商代第二十代君王盘庚为了振兴商王朝并摆脱遗老遗少对权力的觊觎与干扰,决定迁都。从“奄”(现山东曲阜)迁往“北蒙”(现河南安阳西,即后来所称的“殷墟”)。反对者居多。而盘庚则执己意而不动摇。他提出新都的阴阳五行、地理形势便是“左有孟门关,右有漳水和滏水,前有大河可作航行,北有太行山作屏障……” 。《史记·吴起列传》曰:“殷纣之国,左孟门 ,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 盘庚择都应是公元前1300年的事了,可见在遥远的3300多年前便有了白陉,有了白陉上的孟门关。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记:“齐侯遂伐晋。取朝歌,为二队,入孟门,登太行” 。这是说庄公伐晋,走的就是白陉古道。这是公元前550年的事了。
  傅弼《陵川赋》中有“白起以秦岭为屯,王宰筑乾河之寨”句 。“王宰筑乾河之寨”说的是史称“唐平刘稹泽潞之战” 中的事 。“(唐)节镇刘稹叛,河阳节度王茂元遣将当天井关,为稹将薛茂卿所败。诏王宰以本兵入怀、泽,茂卿惧,委天井关而去。会昌三年,王宰始进攻泽州,与刘公直战,不利。公直乘胜复天井关,宰乃奋击,大破之,遂围陵川。攻石会关,诣乾河之寨,昭义郭谊杀稹降,泽州平”。“乾河”即白陉古道中之一要地。此事(光绪)《陵川县志》卷二十一《武略》中有载。
  《辉县县志》记:“孟门,亦即白陉,古太行八陉之第三陉。山西、河南咽喉。从鸭口(原为丫口)可达。明成化元年设巡检司 ,弓兵把守。清康熙四年裁撤”。仅按此记载,从明成化元年(1465年)至清康熙四年(1665年),整整二百年。这二百年间,在这风高日冷的山巅要隘有多少茬、多少代铠甲之士、执孥弓手游弋在风雪中,丧命于鸣镝下?
当然,白陉古道绝不仅仅是一条军事要道。在烽火暂熄之时,它一定是一条物流之路。如碑文所记:“凡潞、泽两郡,自西北而来者熙熙攘攘,莫不由之” ,“至辉之薄壁,或通获嘉、修武,或达淇卫、汴梁,或历彰德而通山左” 。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占重要地位的晋商,通货东西,交流南北,马迹人足,泪滴汗渍,连同晋商文化都浓浓地积淀进了这条古道,使这条古道更加厚重,更加深沉。
  当然,它还是太行山边缘区百姓的生存之道、生命之道。“富不离川,穷不离山” ,山西、河南的黎民百姓利用这条山中古道进行着无休止的“穷”和“富”的调整,期望着眼下的生存和永远的繁衍。蝗灾降临,黄河决口,土匪横行,兵灾枪祸,河南人会挑儿担女上山避难,以求生命之残喘。直到多少年后的今天,陵川域内仍保留着以河南移民为主要居民的许多村庄。纯正的河南话、豫剧腔和山西话、上党调夹杂在一起,融合在和谐的气氛中;黄河治理,平原丰登,山区地薄,食不果腹,山西人会挑以杂物曲道河南,换大米,买薯片用以度日。直到多少年后的今天,河南境内仍有数不清的山西媳妇、陵川外甥。河南的白面馍,山西的拉面条,河南的玉子面糊糊,山西的老陈醋,交流着、互补着,养育着白陉古道两头的人民。
  历史的片断告诉了我们白陉古道“生”之悠久,而且也告诉了我们白陉古道“存”之重要。我们已无法潜入过去的时空去寻找折残的箭镞、卷刃的钢刀、擂裂的战鼓和弃扔的号角,无法去录制逃荒人的悲号和营利商贾的嬉笑,我们所能见到的只有这条潜伏在太行山深处的饱经沧桑的古道。(网友)

由于地壳在内力作用下剧烈变化,太行山或断裂沉陷成谷成壁,或挤压抬升成山成岭,形成大起大落的本底,形成了山的怒,水的急。白陉古道正是这个本底上的杰作。跨越关山一路走来,非河即滩,非峡即崖。或钻营于峡涧,或游走于岩坎。连征战南北、出生入死的管仲也惊叹“悬车束马踰太行……”
  历经时代洪流冲刷,白陉古道已失去当年缠绕太行的完美形象。峡谷里沾着血雨腥风的铺路石已被历史的大河冲得不知去向。现在,除孟门关两侧还存在着支离破碎的残道外,保存最完好的是磢底村至横水河口这一段,长约5公里。而这一段,一直到1968年十里河大峡谷中修通简易公路前一直是地方村民来往的唯一通道。也就是说,这段古道自殷商前创修一直使用到二十世纪60年代末,使用期长达3000多年。公路贯通了,它才舍弃了其交通功能而肩负起新时代旅游观光的使命。因此我们断言:白陉古道是太行八陉中使用时间最长、保存距离最长、保存最完整的古道。
我们得感谢历史,感谢历史为我们保留了巍巍太行山中这一段值得欣赏、值得回味、值得叹唱的古道。。(网友)
遨游仕M1-PTX徒步鞋测评报告
  11点50分,下来七十二拐,到达一农家。大家饿了,自己懒得做饭,吃鸡蛋捞面吧,每人8元。
这建筑有点怪,上面那个圆圆的东西是个什么呢?猜猜?



发表于 2013-4-12 14:16 26 只看该作者
看了,顶一个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3-4-12 14:27 27 只看该作者
不错,支持----好像照片没有传完啊。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3-4-12 16:37 28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胖-99 于 2013-4-12 16:56 编辑

4月5日  13:00  从双底坐出租车20分钟来到地八洞河。车费40元。我睁大眼找地八洞河村的那几个大字,却没有找到。司机师傅说,全涂成白色了。就在下图右边的那个房子的墙上。上南扒绝梯的路就在两座房子中间,然后左拐向上。


13点03分, 慢慢向上,看对面一条小溪流下。。。。。。。




发表于 2013-4-12 17:01 29 只看该作者
,13点07,上来耕地,看见羊群。

向着这座山巅进发。

  13点08,靠谱户外。呵呵呵,我觉得我们驴行天下户外应该叫不靠谱户外,只是不知道改了名以后还有米有人参加我们的活动。呵呵呵。

这一次,我们又做了一件不靠谱的事,本来的路线是双底--红豆杉大峡谷--马武寨--分水岭--关山,到了双底以后,看到红豆杉大峡谷水干了,又有三台挖掘机在作业,红豆杉大峡谷真要成为景区了。我们都不愿再走这条美丽的峡谷,于是临时决定,直接从地八洞河 南扒绝梯上分水岭到关山。晚上,打算走那住哪,真正野营一回。



发表于 2013-4-12 17:06 30 只看该作者
   13点39分,小小的乱石坡。
由于刚吃过饭,开始爬升时气喘吁吁,特别是阳阳,吃得太饱,拉在了后面。


13点44分,连翘花儿开。


13点45分,鲜花与美女。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