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34568

主题

新乡

遨游仕M1-PTX徒步鞋测评报告

[复制链接] 查看:29386 | 回复:216
发表于 2013-4-11 14:47 1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小胖-99 于 2013-9-9 17:36 编辑

遨游仕M1-PTX徒步鞋测评报告(重装穿越白陉古道—黑毛沟大峡谷—分水岭—关山)

     品牌: ounce 遨游仕

颜色分类: 孔雀蓝

货号: M1-ptx

分类: 徒步鞋

适用人群: 中性

闭合方式: 系带

中底材料: EVA 中底

吊牌价: 699

鞋尺码:  45

遨游仕M1-PTX多功能轻便型低帮登山鞋。采用Taut Band(后跟收紧技术)和通道式整体鞋舌设计,简化所有多余接缝,实现脚和鞋的自然贴合,确保“鞋脚合一”;
金版Grip HikeButyl Rubber粘性橡胶技术配方,成倍提升在花岗岩等光滑地形中的防滑性能;
PRORE-TEX 3D全袜套防水透气设计,可以从容应对突如其来的雨雪天气。
鞋面:进口优质天然防水牛皮(1.8-2.0mm),高级防水牛津
鞋里:PRORE-TEX3D全袜套式防水透气[color=#000 !important]面料
鞋垫:Steady(倍稳)速干减震鞋垫
大底:GRIP HIKE天然防滑橡胶大底
产品技术:
Taut Band (后跟收紧技术)
FORE – FLEX(助推技术)
CENT – SHANK(中心稳定技术)
CLS舒适鞋楦系统(Comfort[color=#000 !important]LASTING
System)
Natural waterproof leather优质进口天然防水牛皮
PRORE-TEX全袜套防水设计
WATERPROOF深度防水工艺
Grip Hike超强防滑大底
Steady(倍稳)速干减震鞋垫

体验者:8264ID小胖胖_99  男  身高175CM 体重95Kg 45

遨游仕M1-PTX徒步鞋测评报告



    4月5日,早上5点半,我匆忙从老家出发,赶往二十公里外的集合地点--辉县城内。天色微明 ,冷冷的,下着小雨。我心里有点打鼓,去还是不去呢?作为领队,我不能退却啊。依然前行。。。。。。
    其实还在想,等到了集合地点,再和他们联系,雨大,取消行程吧。  
    正犹豫着,前行着  。。。。。。一起走过来电话了:队长,下雨了!(言外之意,别去了。我听出来了。)我说:我一会和他们联系一下啊。(作为队长,我不能先退啊。) 到家里拿背包的时候,梦想来电话了:队长,越往西雨下的越小啊 。我说:山西老乡说山上雨大啊。(仍有退意。) 到了集合地点,和阳阳联系,她说:还有十公里到达。这下,无路可退了。濮阳,一个半小时的路,他们都来了,我们还有什么可说的!出发!我们共八个人,濮阳四个:阳阳、湛蓝、洋芋、耗子,辉县四个:小胖、梦想、一起走过、超级奶爸。
    雨 ,还在下。。。。。。车,在前行。。。。。。。。
    8点,汽车爬上了宝泉上水库,云雾弥漫,如同仙境。



15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25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3-4-11 15:08 2 只看该作者
这条线路是南太行十大经典户外路线之一

   白陉古道——白陉即孟门陉,属太行八之一,北起上党壶关,经陵川马圪当,顺磨河直抵孟门(河南辉县薄壁镇)。3000多年来,一直是晋东南与豫北之间的重要通道。《左传》记载,“襄公二十三年,齐侯为二队,入孟门,登太行。注:孟门入晋隘道,盖即白陉是也。”目前白陉还保存着一条古道,在黑毛沟大峡谷的峭壁中部,被称为“悬天古道”,它也是太行八陉中目前保存距离最长、最完整的古马古道。现在栈道上还留存着多处马蹄印,古道总长五公里,宽2米,由七十二拐和古栈道两部分组成。

   黑毛沟大峡谷——宽不过一、二十米的峡谷,深足有数百米,两侧垂立的石壁如刀削一般,而崖壁上那些摇摇欲坠的危石更让人毛骨耸然。据说,黑毛沟是太行山南段最深的一条大峡谷,长约10华里,峡谷蜿蜒、峭壁耸天、景观遍布,集太行山水风光之雄、奇、险、秀于一身,景色极其壮美。两边悬崖绝壁犬牙交错、荫天敝日,仰头只见一线蓝天,所以有一线天之称。有几处斗折曲陉,前不见出口,后不见来路,似被石壁禁锢,直到近前才峰回路转,峭壁放宽,豁然开朗。走出峡谷便是双底村口,这里四面绝壁,周围环合,宛如孤城。小盆地正中突涌一峰高插云天,称作“孤峰山”。

   红豆杉大峡谷——本名磨河峡谷,位于陵川县古郊、马圪当两乡辖区内,海拔628--1469米,上世纪80年代末,山西大学讲师上官铁梁带领学生在此峡谷内发现了成片的红豆杉,因此被称作红豆杉大峡谷。红豆杉具有6500多万年的生长历史,为第三纪遗存世界珍稀植物,世称“活化石”。这条长约30公里的峡谷,谷体深幽奇险,两岸矗立着五亿年前地壳拱起、洪水退却时切割而成的悬崖峭壁,在20公里的谷段内拐了25道弯,生长着数万株成片的南方红豆杉。它自然风光秀丽,原始气息浓郁,湖光山色倒映,河道两侧绝壁如削、怪石峥嵘、造型奇特;河床底部三步一泉,五步一溪,十步一潭,清泉流淌,喷珠溅玉,时而急湍而下,时而微流细浪,时而平静如湖,犹如坠入世外桃源,可谓60里峡谷60里画廊,驴友称之为太行小九寨

   马武——马武寨坐落在四周百里皆为绝壁的马武山中,其前后左右山环岭绕,地势奇险,易守难攻。据传东汉名将马武曾在此屯兵,赶羊场、杀猪郊、诸神观等部分残址仍存,农民们在地里还不时会捡到些古时的箭矢、古钱或剑戟残片。此地山上棘刺,池中青蛙不鸣。相传为光武帝刘秀因避王莽追赶,曾被棘牵衣而命去刺,因厌蛙声聒噪而禁蛙鸣,此乃神话。但棘无刺,蛙不鸣属实。自古交通不便,长期闭塞造成了此地原始气息很浓,是难得的一处自然生态园,春天,千百种野花竞相开放,争奇斗艳;夏天,飘逸的云雾常似隐似现地撩逗着山峦;秋天,黄叶红叶白叶绿叶漫山遍野五彩斑斓;冬天,白雪皑皑冰封群山一派北国风光,甚为壮观。

   关山——位于南太行的弧形转折端,是一座以石柱林、红石峡、一线天为代表,山崩地裂、飞瀑流泉与清溪幽潭为特色的地质地貌型国家地质公园。高达250米的天柱,矗立在万仞绝壁之上,如擎天玉柱;山崩形成的逍遥苑,崩塌巨石东倒西歪,犹如一群醉汉;地裂形成的一线天,长达2500米,最窄处仅20厘米,双壁对峙,雄险伟岸。崖顶的两棵龙凤松风姿绰约,相趣成欢;250万年水蚀切割形成的红石峡,丹崖碧水、潭瀑成串;关山最高海拔1640米,可仰望十字岭,俯瞰老爷顶,赏九峰山风光,观八里沟全景,是站在观景台上的切身感受;千百年来,古人采矿留下的百宝洞遗迹,洞内纵横交错的洞庭与洞腔,支洞与暗穴犹如一座天然的地下迷宫。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3-4-11 15:09 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胖-99 于 2013-9-9 17:42 编辑


8点半,车到双底,我们穿越开始,进入黑毛沟大峡谷。
磢底村是白陉古道上的一个重要据点。“磢”,就像“辿”、“堖”等字一样,是山区特用的字,如这一带就有大磢、小磢、七里磢、铜鼓磢等地名。磢的意思就是两山夹缝。磢底村就在“小磢圪洞”底下,所以叫磢底村。或从孟门穿峡而来,或从横水攀山而到,必定在此歇肩打尖。因此,这里就成为山沟中的闹市。磢底村也就几十户人家,但在山沟里如此密集地居住也就磢底村了。这和磢底村历史上的繁华分不开。从有了白陉,它就成了当然的驿站,并和七十二拐上的茶亭、悬天古道上的山崖驿站共同形成了一条接待链。逃荒的讨半碗粥喝,歇肩者买一碗凉茶,骡马在此添料饮水,行车在此抹油整辐。屋里热炕头品二两小酒,门外凉棚下啃一个窝头,想必十分热闹和惬意。村里除了烧水煮粥的婆姨外,还养育着一群铁石脊梁的壮汉,叫挑夫。从西而来的贩夫在七十二拐上走累了,站在山头吆喝一声,挑夫自然上山帮人将重担挑下;从东而来的客人在七十二拐下走垮了,走进村里招呼一下,挑夫随即负重而上山送人一程。挑夫们哼着过山调或喊着号子用自己的血汗挣得几枚铜板或些许银两,再养活下一代挑夫。如果历史能剪接的话,我们会将战争、军火、灾难、瘟疫带给这里的苦难记录删掉,而将勤劳、善良、和谐、安详、和诚信予以保存并复制。在磢底村口距七十二拐不远处有碑亭三间,内有石碑和名公巨儒题翰,至少创建于乾隆十九年。但遗憾的是曾经享受过古道繁华、古道文明、古道文化的村民竟亲手将它们毁于一旦。找寻到已砌入房体或院墙的残碑,不由得潸然泪下,感叹不已:人们怎么恁不把历史当回事?砌在墙里的千年历史省下来的不过是一块山区随地可以找到的石块。现在,他们醒了,开始用柿子、山楂、花椒、核桃和老玉茭米汤向游客兜售,但是历史不能挽回!。(网友)

             黑毛沟大峡谷为柏油路面,七十二拐为山石路,鞋垫采用的高性能多密度EVA材料及3D网面材料从脚跟到足弓,一次形成3D PE支撑系统,有效降低来自凹凸复杂地面的疲劳,减震防滑性表现的十分优秀,同时实现抗菌、防臭、速干等功能。鞋底由天然橡胶制成的登山鞋专用大底,软硬适中,经久耐磨。鞋子的高帮设计为脚腕提供了有效的保护。加上鞋子本身自重较轻,长时间行走情况下,脚部并无疲劳感。
   天下起了小雨,凉凉的,但是这个鞋子在阴冷潮湿的天气下,鞋子的保暖性和防水表现也十分良好,整个行走过程下来双脚一直保持这温暖干爽。整体使用感受非常不错,感觉这款鞋非常适合休闲户外的时候,和旅游中使用,能给你很好的舒适和可靠感受。



发表于 2013-4-11 15:09 4 只看该作者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3-4-11 15:10 5 只看该作者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3-4-11 15:10 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胖-99 于 2013-4-11 15:13 编辑




非著名景点--行巅第一桥。
行巅第一桥古籍记载叫“仙人桥”。《陵川县志》记:仙人桥,县东南五十里十里河旁。说古道修到此时遇沟隔断,不能连续。但次日晨却见桥已架起,突现坦途。仙人相助,和愚公移山感动上帝派两个神仙把山背走一个道理。这座桥也叫“寡妇桥”。如果说“仙人桥”颇具神话色彩的话,而“寡妇桥”则更具现实意义。那时候,这一带森林茂密,常有虎豹出没。横水河村村民张弥沿古道下河南贩粮,因旧时所建之桥已圮塌,只得绕两山湾逾一深沟曲折而上古道。未曾想突被猛虎袭击丧命,扔下妻子玉莲。玉莲痛定思痛:有桥则为通途,无桥则沦僻壤,一桥竟定丈夫存亡。于是荒之土地不顾,每天凿石修桥。到丈夫亡命百祭之日桥架成,玉莲桥头一呼,天上竟见一座彩虹桥,玉莲则循桥飘飘然飞天而去。而后亦称“寡妇桥”。人们称仙人桥是一种企盼,企盼得到神的帮助,天的照应;而人们让一个寡妇成仙升天则无疑是对善良百姓的一种同情和祝福。为了根除虎患,人们在寡妇桥不远处修建了黑虎玄坛庙,以威治威。清康熙甲申碑记载“因虎伤人,故立玄坛庙镇之” 。不过这个小庙早已圮塌,猛虎也已逃之夭夭。只留下仙人建桥和建桥仙人的故事久久留传。
高高太行之巅,两山耸立,一桥相连,称行巅第一桥当之无愧。当然它主要指桥所处的地理位置高居太行之巅和在这悬天古道上建桥的重大意义而言,而桥的规模不过就当时社情而述,不能和现在的桥相提并论。我们现在看到的桥是民国时期整修过的,桥上的匾额“行巅第一桥” 是民国时期陵川著名书法家杨谦所书。(网友)



2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3-4-11 15:11 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胖-99 于 2013-4-27 15:27 编辑




看到我叫上这双蓝色的徒步鞋了吧,遨游仕的鞋鞋,质量刚刚的。天下点小雨,我这鞋子没的说。



2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3-4-11 15:15 8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胖-99 于 2013-4-11 15:30 编辑


太行山有八陉,皆为华北平原与太行山之冲要。由南向北第三陉为白陉。   白陉位处河南辉县与山西陵川之间,因傍古老的白鹿山通过而曰白陉。白陉起自辉县薄壁,经陵川长辿底、武家湾、乾河、磢底、横水河至上党与太行陉、滏口陉会合。“陉”,山之绝坎。凡陉必为隘,凡陉必设关。白陉之关曰孟门关,屹然立于晋豫边界,至今山名仍曰“关山”。
白陉古道真是个浩大的工程。除去毁掉的部分和星星点点残存的不计,仅就磢底村至横水河口这段试着测算一下,用石料就需几万方,而且这些石块都要运送并安装在行山之巅。每次走在古道上我都会想:是谁主张和倡导了这项工程?是谁领导和主持了这项工程?是谁进行了艰苦的选址和巧妙的设计?我想起了黄围洞碑记上的一句话:“凡事之成也,成于众人也易,成于一人也难。然众人之事每赖一人以为倡,而后众人之事乃可因一人而成”。于是白陉古道的倡导者、创修者是谁就一直萦绕在我心头。我知道寻找这个人是不易的,也没有多大价值,他已作古。但他首创的白陉古道是有价值的,价值连城。当然,这肯定是一项前赴后继、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接力工程。那么它的创造者就只能是创造历史的人民,是善意感、公益心世世代代的传承。
  明朝嘉靖年间《重修道路碑记》(王鼎新撰)记载:乃若陵川县东离城七十里,如三里磢、七里辿以及仙人桥,东至孤围,西距横水虎头山,相去二十余里。自嘉靖三年道始开焉。迩来日久,塌累不堪。其地多险阻,其境极崎岖,人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路之人,罔不寒心。兹有辉县早生等乡范济仁、王好仁、汤继皋,宿树德本,偕古泫处士武陈策、武献策、武三策、武论策兄弟,因三里磢河、东西碾槽河、小庄接境,素相交善,恐有九仞之功,亏于一篑。谋议众善,喜施资财一百余金,自二月鸠工趋势,将磢之巍峨曲折者,斩木以通顺之;将辿之窄狭馋岩者,凿石而宽广之。以迄仙人桥之高下险阻修葺荡平焉,而行客无忧矣。
  清乾隆二十一年《补修东南路碑记》(县令陈封舜撰)记载:陵邑在万山深处,遗山先生所云“太行绝顶,俯视中州九千四百八十仞”者是也。而怀在其南,卫在其东,彰在其东北,居人往来,商贩辐辏,莫不经石脊绝巘,猿投峻壑之区。所恃一线羊肠,惊心怵目以达之耳。尤冲要者,自邑之八犊岭,至辉之薄壁镇,或通获嘉、修武,或达淇卫、汴梁,或历彰德以通山左。凡潞、泽两郡,自西北而来者,熙熙攘攘,莫不由之,岂可令人叹悬度之陬乎?前任孙公,曾经修理,利于跋涉。岁久倾圮,重宜整顿。适有好义如徐本瑞、张臣等,议修险阻,持簿捐金,诚善与人同。民之秉彝,当思乐助。伏山峻者凿之,水滏者填之,陡绝者纡徐之,盘磴者坦平之,大磢小磢俱成康庄。数百之内,利有攸往,货殖通矣,食物平矣,居者乐矣,行者如归,亦君子平政之一端也。……是役也,增修大王庙一座,石桥五座,七里辿边墙二千五百步,碑亭三间……。
  在七十二拐中部山岩上刻有明嘉靖十四年《修补道路喜临资财功德善式》碑文,在七十二拐之巅茶亭和山神祠中存有清乾隆三十五年《重修山神庙创修茶亭二所花墙一局》碑文和清嘉庆十八年《碑界》文,都记录了历代增修、扩建、维修之事。阅过这些石刻的记录,探到了白陉古道的创建史、保护史和发展史,也基本了却了寻找白陉创始人的心愿。(网友)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3-4-11 15:16 9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2013-4-11 15:18 10 只看该作者

修于二十一世纪的十里河大峡谷间的宽阔公路、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悬崖绝壁上的十里河电站盘山水渠、创于3000多年前挂在峭壁的千年古道,三道并行,铺挂在同一座大山的版图上,展示着三千多年的历史变迁。。。。。。。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