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数是一条道,当数学家是隔壁的道,想从奥数到数学家,得横着跨一步,换个道。商业攀登和真正的登山也一样,商业攀登走到底也不会在登山界混出什么地位,在登山界大小有点名气的,哪个是靠商业攀登的?掰着指头算算,我交流过,接触过,听过报告,看过自传的,怎么也有好几十里,没有哪个说过商业攀登对他起过多大帮助的。想在登山方面有所作为的,起步道路几乎一致,攀岩。 商业攀登和登山之间有根本性的矛盾,前者是挣钱,后者是探索。商业攀登的要求稍许提高就减少大批客户,后者的要求稍许降低就是大片口水。两者没有可以妥协的余地。 什么东西远看都很美好,近看都是一地鸡毛。你以为登山史上只有压缩机路线的口水仗?已经遇难的西班牙攀登者inaki说过,8000米以上的登顶记录一半都是要打个问号的。这样的质疑包括针对最近某次很著名的攀登。 梅斯纳尔时代不乏对夏尔巴的尊重,比如梅斯纳尔的第二个8k,马纳斯鲁南壁的领队wolfgang nairz的自传有专门的章节写夏尔巴。但那个时代的攀登,夏尔巴起的作用确实就更多是运输物资,修路这样的事情大多都是欧美攀登者自己干的,不管是英国人在珠峰南壁,斯洛文尼亚人在珠峰西山脊,还是法国人在马卡鲁或者jannu。奥地利人的布洛阿特首登根本就没有一个夏尔巴,没有一个背夫运输物资。甚至巴基斯坦人还没到大本营就罢工了,有些物资还是自己背到大本营。只是到了现在的商业攀登时代,不了解登山史的才会以为全是靠夏尔巴人在攀登。现在,对夏尔巴的评价也一样有负面的。美国某登山家曾义务执教夏尔巴登山学校,在博客上说过,一些登顶珠峰5,6次的夏尔巴,连一些绳结都不会打。去年斗殴事件之后,类似的负面评价更多。另外一个登山大牛说,现在有些夏尔巴遇难,是因为有的夏尔巴根本不会登山,刚学会推上升器和穿冰爪走路就出来干活了。 多看点登山者们的自传,少看点商业客户的心灵鸡汤。自然对登山有更全面的了解。 |
对于“自主攀登绝不与商业登山做一丘之貉”的观点,我还是有一个疑问,如果没有商业和市场的力量,自主到底能走多远? 首先明确一下我观点中的商业,不仅仅包括商业登山、而是包含周边的比较广的领域,好比商业户外、商业的攀岩、乃至卖一些户外用品之类。 这涉及到一个最关键的问题:自主的动机(或者说一点经济学的概念,需求),从何而来?如果一定要说,是人类向往追求极限,挑战自我的天性,这种占领道德高地的论点确实是没法反驳的;但是反观我们芸芸众生,为五斗米每天爬着走路的生活,实在难以想象凭着理想主义就把攀登进行到底的戏码吧。当然,有经济基础的人可以抛开一些凡尘俗事;但是这些人却往往是最了解货币的价值的,于是他们是理想主义者、他们不太在乎银子这2件事反而促成了商业攀登的商业模式,这倒反而成为了对理想主义攀登的嘲讽。 再回过头来看自主攀登界的大牛,也不一定是财务自由的人吧(一定不是,因为如果想取得非凡的成就的话,所需要的投入和专注已经让他们没有时间去挣大钱了)。那么是谁来养活他们呢?(大多数,不举小概率的例子)如果没有赞助、没有商业模式的话,他们做什么?做教练?做领队?做记者?如果没有商业的环境,就没有人交学费请攀岩或者登山的教练、领队;也不会有人去关注这项运动,那么也没有记者。 所以不管愉快还是不愉快的接受,自主攀登是在商业模式的保驾护航中不断成长的,这也正是职业体育的发展路径,正如没有全球数十亿的球迷、没有斯台普斯球馆每夜喊破喉咙的20000球迷,没有哄抢一空的200美元的签名球鞋,就没有科比和詹姆斯,决定他们命运的并非是科比在凌晨四点在安静的洛杉矶晨曦中的训练。 you can you up, no can no bb,这样拒人千里的作风不是群众路线,是没有生命力的;没有粉丝,还有偶像这么一码事吗? 想爬,但是不了解、不敢,一开始得有人教、有人带;有人教有人带除了遇见雷锋,更靠谱的就是给人家学费,有一天学好了觉得自己还可以了,就开始尝试自主,这恰恰是一个普通的中国登山爱好者最普通的成长路径。(如果非说一起步就自己野爬的,且不说成长慢吧,能不能保住命都是个问题) 固然目前国内的环境中这样的人无法成就攀登的壮举,但是如果对于这项运动连这批爱好者都没有,不敢想象职业的自主攀登者怎么在这片土地活下去,就好比从来没见过花样滑冰有来自非洲的著名选手一样。业余爱好者和顶级玩家是一个共生的关系,好比一个生态圈,很难直接举例说他们有什么关系,可如果没有一个基础上的正向环境,是永远不会催生出顶级玩家的。国足和乒乓都是活生生的例子。我们在谈到振兴某项体育运动时,最应关注的就是群众基础的培育和建设和分层、分档的梯队培养。这是血淋淋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不是什么励志鸡汤。 至于谈到圈子里的狗咬狗一嘴毛,只能说,如果上帝懒得花时间仔细看一看人间的一切,肯定会再发一场洪水毁灭这个世界的。混乱和错误是创造进步的温床,如果每一次复制和分裂都循规蹈矩,我们现在还是草履虫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