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33514

主题

石家庄

走国道风尘仆仆,转古村几进几出——井陉行之21、走进微水镇

[复制链接] 查看:13022 | 回复:147
发表于 2015-6-14 19:50 1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北海龙吟 于 2015-6-15 11:20 编辑

   


  微水镇即今井陉县城,其东接东天门、上安铺,西连横口古驿及井陉老县城天长镇,北连威州古城,西北与矿区及天户古城为邻,南与南王庄、吴家窑等乡接壤,为全县政治、经济、交通、文化中心。微水镇地势西高东低,四面环山,中间平坦,土地肥沃,境内山峦起伏,丘陵迤逦,河谷、盆地错落其间,因地势险要,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著名的韩信背水阵克赵之战,就发生在该镇的微水村。

  微水坐落在井陉古驿道上, 是古驿道上的重要一节,其驿铺大北铺之称,是井陉古驿道上较大的驿铺之一。微水同时又是井陉五大古村镇之一,史上店铺众多,经济繁荣。到今天,微水更是井陉县治所所在,成不全县政治、经济、交通、文化的中心。

  今天的微水镇共1万余户。36000多口人,下辖微水、五里铺、长岗、南河头、石圪垯等27个行政村。

   作为一个石家庄市人,我曾多次到微水,对微水镇我并不是很默生。但以前来微水都是坐车来,从来没有徒步的方式走进微水。从今年的1月24日始,我开始了徒步井陉秦皇古驿道的活动,在大约5个月的时间内,断断续续的从北(古驿道北线)走到南(古驿道南线),从东(东土门)走到西(娘子关西边的上董寨),又从西(故关)走回到东,直到今天,直到活动快要结束时,我才第一次“走”进了微水。
3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5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5-6-14 19:54 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北海龙吟 于 2015-6-15 10:23 编辑



   由横口村(广阳古镇)东阁,即307国道的平涉路口沿国道东行,走过这个站牌才算是真正走出了横口村。看到这个站牌,我又起了上次主动送我们去县城,还不要一分钱的那个老乡,他就是前边的石圪垯村人。我多想能再次的遇上他,再向他表示一下自己的感激之心啊。可是我不知有没有那样的机会。


   看着这个站牌,我还感慨万千,那条曾经的古驿道,那条存在了2000多年的交通大动脉,如今已经完全被脚下宽阔的307国道所替代了,在这条国道上跑的不仅仅有大大小小的载重车,大大小小的小轿车,长途客车,甚至还有了公交车。时代的进步真大呀。远远超出了我过去的想象。


   走在这条国道上,我也很无奈,车水马垅的307国道是晋煤外动的大通道。成队成队的载重车风驰电澈般的多我身旁驶过,空气污染那是相当的重,所以我在徒步古驿道的过程中才一次次的甩开国道,选择偏僻的小路 。可北横口到微水这一段,沿途好几个村,且村与村都连在了一起,地势又是北边为山(实为低丘),南边是河,要想串这几个村无论如何也甩不开国道。也就是说,尽管不情愿,我却只能走国道。






2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5-6-14 19:54 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北海龙吟 于 2015-6-15 12:10 编辑


   走过吉运集团的大门,路左侧又出现了民居,我知道石圪垯到了。石圪垯是微水镇下辖的一个行政村,是微水最靠西的一个村,与属于秀林镇的北横口村紧紧相邻。走到石圪垯就等于走进了微水镇。

  石圪垯不大,全村约200户人家,历史也不如横口、张村那样的千年老村悠久,但
也有数百年的历史了,据村里的庙碑记载,明嘉靖年间已有此村

  石圪垯村南临绵河(这一段绵河呈西南-东北走向,但我们依绵河和古道的主要走向,仍将之视为东西走向),村子坐落在河北岸(实际是河的西北)的两块巨岩之上,故称村名为石圪垯。后来又有少部分村民迁往河对岸,在绵河东南形成了一个小自然村,起名东石圪垯,仍隶属于石圪垯村。上次送我们去县城的那个老乡就是东石圪垯人。


石圪垯村边看到的老房子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5-6-14 19:54 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北海龙吟 于 2015-6-15 13:23 编辑

  据网上其它博友的博客介绍,石圪垯村段的古道原在村南(实为河东南),在今天的307国道路基的下边,古道是从巨石间开凿出来,沿河边而走的。可我问村里的上岁数的老乡,老乡说古道的位置就是今天国道的位置。孰对孰错?谁人评说?

  不论古道走的是今天国道的位置,还是走的更低一些的河边,有一点可以肯定,古驿道没从石圪垯村里经过,因此石圪垯村里没有贯通全村的主街,几条巷子都是由国道向西北幅射延伸,巷子之间很少连通。这种状况让幻想脱开国道,走村里的街道的我几次走进村中,又几次原路退了回来。

  石圪垯村本身就不大,保留下来的老房子更少了。我在石圪垯村只拍了区区几张照片,就走出了石圪垯村。


石圪垯村边的老建筑,引起我兴趣的是门廊上的几个神兽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5-6-14 19:54 5 只看该作者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5-6-14 19:54 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北海龙吟 于 2015-6-15 13:42 编辑



   走过石圪垯就是南河头。两个本就相距很近,如今两个村更是紧紧的连在了一起,我这样的外人很难说清两个村究竟以何为界,甚至以为他们是一个村。


  出一个巷又进另一条巷,往复如穿梭。终于又碰上一个老乡,老乡的话和刚进石圪垯时问路的时的老乡说的一样:古道就是现在的国道,修公路时盖住了。“那咱村里还有过去的老街么?”“前边有个石楼,从那拐进去还有点老街道”。




一条巷口的老宅院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5-6-14 19:54 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北海龙吟 于 2015-6-15 13:44 编辑


巷子里的一户大户人家,一只狗伸出头来,热情的“欢迎”我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5-6-14 19:54 8 只看该作者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5-6-14 19:54 9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北海龙吟 于 2015-6-15 18:27 编辑


老乡说的石楼原来是个阁,看到这个古阁,我才确信自己已经走到了南河头。南河头村位于微水镇西南5华里处。该村历史悠久,相传唐末宋初时已有人居住,至今已有1000余年历史。因位居俗称南河的冶河河畔,故名南河头。


南河头的古阁基座高大坚固,基座之上建有飞檐斗拱的两层阁楼式建筑一座,里边是个关帝庙,此阁因此又称关帝阁。关庙的屋檐下悬挂一匾,上书“同何神庥”四个大字,字由清末箸名爱国将领,大同总兵刘光才于光绪二十四年题写。





走国道风尘仆仆,转古村几进几出——井陉行之21、走进微水镇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5-6-14 19:54 10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北海龙吟 于 2015-6-15 18:41 编辑


刘光才,号华轩,湖南省新宁县白马田乡人人,生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 九月初七日。出身贫苦,以帮工、捕鱼为生。


 咸丰七年(1857),刘进城卖猪,途中参赌,猪金输尽,无奈出走投军。后随江忠义赴湖南、广西、江西、安徽等省追剿太平军,因战功卓箸被保荐为参将,赏戴花翎。光绪年间,先后历任苏州城参将,江宁城守协副参将,九江镇、大同镇总兵,广西、贵州、上海淞江提督等职,授光禄大夫建威将军。其间任大同总督一职时,正值八国联军侵犯中国,刘率部于井陉东天门、娘子关一带英勇抵抗德法联军对山西的进犯,取得了歼敌1800多人的重大胜果。宣统三年(1911)秋,告老还乡。刘光才于民国7(1918)222在老家病故,终年78岁。


 刘光才居官40余年,积有家产,先后捐资为乡里举办过多项公益事业:


 光绪二十八年(1902),捐田租1300余担,园地60亩,购长湖村乐垫桥刘希陶新建公馆,创办“斗光书院”,又捐款在其家乡万象山创办“青藜书塾”。新中国建立后,均由县人民政府接管。“斗光书院”即今新宁三中;“青藜书塾”现为白马田中学。


 民国元年(1912),刘见乡邻常弃女婴,便放田租360担,在白马田兴办“济婴局”。生下女孩者,可 向“济婴局”领稻谷“1担、猪油3斤。姑娘出嫁,“济婴局”赠布一匹。同年,又捐田租300担,在万象山设立“养源义庄”,凡刘姓年满60岁无依靠者,由“养源义庄”月发稻谷3斗,死后安葬。并在县城建“残废救济院”,收养孤寡老人及残废人。


 刘还捐款修筑了新宁梽木山至武冈洪屋场50余华里石板大路,在其家乡白马田周围,架设好观音桥、丝线桥、白马田桥和陪龙桥等4座桥梁,并修建桥亭。


 每逢灾荒,刘还对贫苦人施行少量的平价案粮,酌减田租,逢夏荒施粥,遇冬寒施衣。




刘光才书写的同何神庥匾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